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情洒计生爱无声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22-545146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6 04:15: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情洒计生爱无声

情洒计生爱无声

------记铜梁县大庙镇计生办主仼、优秀共产党员宗玉文

文/赵呈荣

宗玉文,男,47岁,铜梁县大庙镇计生办主任。他自2005年5月担任计生办主任以来,在计生战线上一干就是6年。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大庙镇的计生工作不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一流、管理规范的基层计生工作队伍。他所在的大庙镇年年被评为铜梁县计生优质服务先进乡镇,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县、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一心为民办实事

宗玉文同志性格朴素,工作作风踏实,为认真抓好辖区的计生工作,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扑下身子为民办实事,在他的带领下,大庙镇先后开展了以“送温暖、送健康、献爱心”为主要内容的“亲情服务进村(居)”活动,及时建立“三查”服务台账,指导育龄群众及时就医,确保了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推行“双向激励型”工作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人口计生工作效率;大力实施计生民心工程,推行计划生育一站式服务,坚持以便民服务为平台,推行为育龄群众服务代理制,由村(居)计生干部集中到镇计生办或由计生办工作人员集中到县里为辖区育龄妇女或群众代理办事。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真正做到了方便群众,不让群众办事多跑路,受到了辖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帮扶特困显真情

在关爱计生弱势群体方面,宗玉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满足贫困计生家庭的实际需求,他定期在辖区组织召开座谈会,并举办以关爱贫困计生母亲为主题的关怀行动,为贫困母亲送去了慰问金,鼓励她们发展生产,提供脫贫致富信息。对那些特困母亲家庭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家住大庙镇文兴社区长安街的李春英,今年52岁,身体欠佳无职业,其丈夫是截肢后安有假肢的残疾人,可命运的不公并没有因此而住手,2004年,她的独生儿子在外打工时不幸身亡。从此,她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宗玉文上任不久,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带领镇计生协的同志到李春英家进行慰问,给她家送去了生活用品和救助金,并根据计生政策给他们办理了特别扶助,又经与民政部门协调,还为他们办理了低保。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6年来得到宗玉文帮助的特困计生户还有5户,每户的困难情况不同,他就根据其家庭实际量身制定扶贫规划,大力发展种养业和商品经济,并帮助有经营能力而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家庭协调小额贷款,请来农技专家实地指导。如今得到他帮助的莲胜村村民胡兵逢人便夸赞:“宗主任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不谋私利解民忧

在处理自己亲情问题上,宗玉文从不利用特权谋取私利,就连他的亲友有困难时找到他,他也从不准向组织上提仼何要求。他有个弱智姨妹,丈夫在乡下务农,家里还有个患癫痫病的儿子,家庭生活很困难,全家靠低保生活,按说完全符合计生部门的有关资助,可作为计生办主仼的他,总是不把其放在其中。每次由最基层报上去的贫困名单中只要有亲友的名字,他总要将其取出。为了不让亲友感到失望,她经常都自掏腰包,善意谎称是组织上的资助。

计生工作离不开辖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融洽干群关系,宗玉文经常带领计生办工作人员深入计生群众家中,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育龄妇女提供康检、妇科病普查等服务,帮助辖区计生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入学和就业信息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宗玉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一名计生工作者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也谱写了一曲丹心为民的计生赞歌。

第二篇:情洒建行

情 系 建 行

建行情,情浓于水,重于山,而这种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春天。在这百花盛开、风景怡人、暖风习习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仿佛我们又走进了1921年那火红的七月。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划时代的巨人们第一次聚在了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从此中国有了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苍茫的华夏大地到处都萌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世界的挑战下,一个伟大复兴的民族已经崛起。

银行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暮然回首,突然发现路怎么这么鲜红,那是国人的血,还有民族的泪,让哺育了我们五千年的大地竟如此的心痛。虎门的浓烟依旧在,大沽的炮声依旧在,而中国百年的耻辱更刻在每个人的心上,也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这让我们明白:中国曾被这样的践踏,卢沟桥上的枪声依旧在人们的耳旁回荡,南京30万同胞的鲜血依旧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问苍天,中国怎会被这般凌辱?中国的命运怎会这样曲折?是国人的软弱还是敌人的强大?都不是,我们的鲜血是为科技落后流的,是为没有好的建设资金支撑流的,有了它,祖国才会强大,社会才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建行资金投放到位,才使我们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才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迅猛地发展。若是没有了建设资金做坚强后盾,我们的祖国又怎会摆脱百年的耻辱,那被人欺压、被人凌辱、被人杀戮的日子又怎会一去不返?百年的噩梦让我们明白:祖国不强大,纵使自己再强大,同样也会被人欺辱,被人扼杀。

身为建行人,你我的身上流淌的都是炎黄的热血,你我的精神延续着中华的血脉,中国的宏伟蓝图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见一斑,也正是有了建行信贷资金的鼎力扶持,才使这张世界为之震惊的蓝图更加美丽,强大的信贷投放支持着祖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从当初的一穷二白,逐渐发展成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戈壁滩上的酒泉,一道道耀眼夺目的白光撕破了黑夜,一声声震耳欲聋的 1

呼啸惊醒了天地,神舟飞船腾空而起,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让灿烂星空也接触了中国的气息;奔腾万里的长江,哺育了亿万国人,但它一怒之下,让那个无情的洪水冲散无数美满幸福的家庭。而现在,长江不再肆虐,三峡大坝的修筑截住了长江的风浪。毛主席诗中抒发“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美好画卷已呈现给国人乃至世界。

42年来,中国建设银行以增强资金实力、支持重点建设为主线,增强筹资能力、完善银行功能、促进金融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确立了中国建设银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努力塑造了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新形象。

有人曾经说过:虽然我们做不成高山,但是我们可以做成土堆,在自己的地方超越自己;虽然我们做不成大海,但是可以做成小河,去滋润属于自己的土地。就让我们珍视国家的利益,维护祖国的尊严,用我们的努力换取祖国的繁荣,积极支持建行事业,让建行工作变得畅通无阻,让祖国的血脉永远鲜活,让中华民族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了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为了我们的子孙幸福安康,为了我们的民族永葆青春,为了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让我们一起吹响那惊天动地的号角吧: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

乐陵市建设银行石国华

2011年6月20日

第三篇:情洒雪域(定稿)

情洒雪域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李素芝将军背后的亲情故事

“高原康”解决了内地人进藏的高原反应、在高原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所有这些举世震惊的医学奇迹,都与“李素芝”这个闪光的名字连在一起。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军区总医院少将院长的李素芝,进藏29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见的艰难困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4年底,李素芝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广为宣传以后,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将军成就的背后,是怎样一个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

信念和理想,构筑了爱的风景

1954年4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的李素芝,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的品格。1970年,他如愿入伍,当年入党,第二年考入解放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那时,郭淑琴在1中队,李素芝在3中队,虽然同在医疗系,同属一个大队,但是他俩并不认识。

1976年,大学毕业的李素芝毅然写了申请,要求去最艰苦的西藏工作,同时写申请的还有郭淑琴。在学校召开进藏人员的会上,他俩才互相认识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那一刻把他们的距离拉近了。校长曾经对李素芝说,你和郭淑琴在一起最合适。进藏后,郭淑琴分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兼任军医校教员,李素芝则分到了环境十分艰苦的山南军分区第九医院。没想到李素芝还是不满意,又再三要求到条件更艰苦、边防官兵更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来到了海拔4500米的边防某团卫生队。初到之时,李素芝高原反应很厉害,身体颤抖,心跳加快,头痛欲裂,但是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战胜了高原反应。

两年多的时间,李素芝跑遍了所在部队的每个连队、每个哨所,研究了各种疑难病症,写下了10多万字的高原医学笔记;他还冒着巨大的危险,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为身受重伤、脑内血肿的战友成功地做了开颅手术……

李素芝和郭淑琴远隔千山万壑,只能偶尔委托战友捎信或带话,传递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把憧憬和思念写在日记里。文字成了他们情感生长的肥沃的土地。有一天,卫生队有几个人要到总医院学习,李素芝告诉他们,他的对象在总医院,有困难可以去找郭淑琴。这样,他们的关系才算明朗。

之后,西藏军区在下了第4次调令之后,才把李素芝调到军区总医院,调到郭淑琴的身边。1979年4月14日,他俩结婚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同一家医院里,他俩也不能经常见面。李素芝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业务上,从图书室到实验室,他三天两头不回家,回到家也常是三更半夜。最长的一次有一个多月,直到他俩因为要给各自的病人做手术才在手术室里不期而遇,郭淑琴还开玩笑说,看谁的手术做得又快又好。

一天,李素芝回到家里沉默很久才说:“小卓玛死了!是先天性心脏病死的。她才18岁啊!”西藏是先天性心脏病高发区,发病率是内地的2至3倍,国外有些医学专家曾经断言,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实施心脏手术,简直是天方夜谭。“淑琴啊,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西藏,不就是想为这里的官兵和老百姓做点事吗?这里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人太多了,我一定要攻下手术治疗这道难关!”那一夜,李素芝失眠了,卓玛临终前那双企求生存的眼睛始终在盯着他,盯得他心痛。

从那以后,李素芝就决心攻克这个世界难题。为了做试验,他带领科里的人去抓野狗,有时郭淑琴也陪着去。为了支持李素芝做试验,郭淑琴有时间就做好了饭给他送去。有一次,郭淑琴刚进门,李素芝却无缘无故地发起火来:“你来干什么?回去!”郭淑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委屈地哭着跑回了家。半夜,李素芝双眼熬得通红回到家,对她说:“淑琴呀,很对不起,我不是有意想对你发火,是因为我的实验至今还没有进展,心里着急呀。”

那段时间,李素芝吃住都在试验室,弄得浑身狗味;他每月70多元的工资,大多被他用来买各种仪器,或者当学费去进修了。有一阵子,郭淑琴简直受不了,气极了,就吓唬他说:再做试验就离婚!李素芝希望妻子支持他,便找她谈心,从他们的理想、爱情、追求,到眼下他们对西藏的深厚感情,他们都谈了,感情也更深了。郭淑琴知道,李素芝不容易,他是顶着重重压力,顶着许多闲言碎语做实验的,他百折不挠要实现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啊。作为妻子,她敬佩他,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有人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便是他背后那个了不起的女性。

亲情,心中那永远的痛

1981年,郭淑琴怀孕了。8个多月时,郭淑琴患上了妊娠高血压症、高原红细胞增高症、尿蛋白4个+号,同时身体浮肿,开始流血,再坚持下去就有可能引起胎盘早搏、早死,甚至胎死宫里。在这种情况下,郭淑琴只得回到大连生孩子。

1982年3月1日,郭淑琴剖腹产下一个女孩。因为李素芝不在身边,是郭淑琴的姐夫在手术单上签的字。按规定,郭淑琴有产假7个月,可是她牵挂着西藏,仅过了4个多月,便把孩子送到了山东临沂,让李素芝的父母帮助抚养,自己则回到了西藏。

孩子“丢”在山东6年,他们特别想孩子。每当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他们都会追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问那孩子多大了,然后想象着他们的孩子是个啥样,长大了多少。目送着孩子远去,苦涩的感情流淌在心里,特别是郭淑琴,常常泪流满面。他们给孩子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衣服,郭淑琴还织了许多衣服,然后寄回老家。他们把对孩子的思念全部寄托在了那一件件小小的衣服上了。

郭淑琴离开孩子时,只带了孩子一张三四个月大时的照片,想孩子的时候,她抚摸着照片,看着看着泪水便流了下来。老家来信说,李楠太可怜了,她与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别的孩子要回家了,便说俺回家找爸去,俺回家找妈去,李楠只能说,俺回家找奶奶去。看着信,他们的心在颤抖,欠女儿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郭淑琴再一次见到女儿时,李楠已经6岁。漫长的6年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妈妈”只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她喊她“姨”,喊她“姑”,就是不喊她“妈妈”。

在西藏工作17年,郭淑琴的脑压高,经常头疼、呕吐,甚至大小便失禁。有一段时间,她一上手术台就晕,昏倒过许多次,只得休息一会坚持再上。她的牙齿已掉得差不多了,只好装上假牙。后来,郭淑琴被确诊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她的身体已经特别虚弱。这时候,李楠已经小学快读完了,寄宿在郭淑琴的大姐郭淑荣家里。大姐比她大25岁,长姐如母,当年,母亲去世时,郭淑琴只有十三四岁,是大姐将她带大。现在,这位善良勤劳的妇女又帮助带大了妹妹的孩子。李楠比郭淑荣的大孙女还小一岁,她们从小一起长大。李楠本该喊郭淑荣“姨”,可她却跟着也喊起了“奶奶”。不幸的是,“奶奶”不久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再照顾小李楠了。面对诸多实际情况,他们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郭淑琴转业。

1992年,郭淑琴转业回到了大连。妈妈能够天天和自己在一起了,小李楠特别幸福,但是她经常很委屈地问妈妈:“我爸爸呢?他怎么老不回来看我呢?同学们都说我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们欺侮我,瞧不起我,都不愿跟我一起玩。”郭淑琴心里难受,只得安慰女儿:“你有一个好爸爸,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等到过年的时候,爸爸就会回来看你的!”可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等了一天又一天,李楠还是没有见到爸爸。

终于,李素芝打电话说要回大连与她们一起过春节。李楠听了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从那天起,她每天放学就跑到路口等爸爸,等啊等,一直等到了年三十,盼到了除夕夜,爸爸还没有回来;正月初一过了,元宵节也过了,正月都过完了,还没有见到李素芝的影子。后来,李素芝打电话抱歉地说,他到边防哨所巡诊去了,实在走不开。那一刻,郭淑琴捂着话筒忍不住嚎啕大哭。这就是她的丈夫,这就是李素芝,她认了,因为她理解他,但是孩子连见见爸爸这个起码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这怎么不让她伤心呢?从那以后,李楠认为爸爸骗人,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再愿意与人交流。

一次,李素芝借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了大连。那还是李楠记事后第一次见到爸爸,她高兴、激动又陌生,心里怯怯的。李素芝带她去逛街,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想找个地方躲雨,可一转身发现女儿不见了。他急三火四像个落汤鸡似地回到家,发现女儿正躲在一边偷偷地笑。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那是女儿在“报复”他。女儿已经10多岁了,父女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不到3个月,时间和空间暂时冲淡了他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李素芝心中惭愧,十分不安,回到西藏后有空也给女儿打个电话,想就此沟通父女之间的感情,可是每次打电话,只要是李楠接的,她要么不说话,要么喊一声:“妈,你的电话。”然后就冷冰冰地走开了。李楠后来说:“我不是不爱爸爸,因为从来没有叫过,一下开口叫还真不好意思。”

2005年7月,根据李素芝事迹创作,由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和西藏军区联合摄制8集电视剧《雪域情》剧组进藏后,李素芝与剧组的演职员一起吃饭,当饰演他女儿的演员、16岁的沈陶然剥了一个基围虾递给他,说了一声“爸,你吃虾”时,李素芝竟感动得眼角都湿润了。

1997年暑假,郭淑琴带着女儿去了西藏,她要让女儿看看爸爸是如何工作的。在医院,李楠看到爸爸常常在口袋里装个凉馒头,有时候边走边吃,生活特别简单。从那以后,她对爸爸的态度好多了。李楠军校毕业后,也主动要求进藏工作,与爸爸接触多了,慢慢地理解了爸爸。一天,她终于叫了一声“爸爸”,这可把李素芝高兴坏了,他立即打电话给妻子:“女儿叫我„爸爸‟了!女儿叫我„爸爸‟了!”

李素芝、郭淑琴同时还欠着更多亲人的感情债,而有些感情债是他们今生今世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这,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1990年,年仅50岁的哥哥突发脑溢血去世,郭淑琴接到消息后,非常痛苦,可是她却不能回去看哥哥最后一眼。郭淑琴的老父亲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不久也溘然长逝。作为女儿,她在父亲生前没有能够尽孝,去世了也不能给老人送终,她只能把痛苦和悲伤深埋心底,在遥远的西藏高原,在明月高悬的星空下,烧几张纸寄托自己的哀思。29年里,李素芝只休过4次假,总共只有90多天,其中大部分时间还被他用在了查资料、请教专家、“自费进修”上。郭淑琴说,李素芝每次回家总是惦记着他的实验课题,待上几天就走了,就连去看父母也是匆匆忙忙。自从《常回家看看》这首歌问世,他最害怕听到这首歌。听到这首歌,他的心就在流泪。

1999年8月,李素芝的母亲病重,郭淑琴三番五次发电报催他回来,李素芝却都因实验到了关键时刻走不开,一再拖延。等他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3天了。妈妈不在了,爸爸也老了,李素芝知道他和父亲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那天,他含着泪水给父亲做了3个小时的按摩,陪父亲说了大半天的话。他似乎要把自己欠了父亲大半辈子的话都在那个短短的时间里全部说完。父亲是个老干部,理解他,很高兴,语重心长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很忙,你还是早点回去吧。家里的事儿还有你妹妹们呢。”第二天,李素芝依依不舍地走了。可是仅仅过了两个月,他的父亲一声声叫着他的乳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次团聚,竟成了他们父子最后的诀别。

好朋友孔繁森曾对他说:“我们西藏很艰苦,但不能白苦,要苦就苦出个名堂,为西藏人民谋点福利。”李素芝牢记着好朋友的这句话,终于做出了辉煌的成绩,身为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他同时兼任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发表论文188篇,获得科技成果20项,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16项,其中15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2项属国内首创、80项填补了西藏高原医学空白,主刀的大小手术13000余例,从未发生失误。2000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5年11月,他被任命为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风霜雨雪终无悔

作为丈夫,李素芝也欠妻子很多很多。让郭淑琴备受委屈的,还是李素芝不在身边。据介绍,像郭淑琴在高原患的那些病,即使病人回到内地,三年之内也会可能出现下肢浮肿、脸部红肿长瘢,总是犯困。所幸的是,这一切郭淑琴都挺了过来。但是她仍然留下了很大的病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2004年8月11日,郭淑琴不得已做了子宫切除手术。这一切,她都不后悔,因为她曾经是位军人,是李素芝的战友。

郭淑琴转业到大连石油某厂职工医院后,医院创建了妇产科。郭淑琴满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她每天早出晚归,要带孩子又要工作,艰难可以想见。李楠经常独自一人在家吃方便面。有一次,郭淑琴因为有手术,半夜才赶到家,见李楠躺在沙发上,额头滚烫,一量竟然高烧41度,她心疼得要命。

工作和家务,再苦再累郭淑琴都能挺过去,可是精神的孤独,那才叫真苦。自她转业,李素芝从来没有回去过,致使许多人怀疑她没有丈夫,谣言四起。郭淑琴与哪个男同志多说几句话,有人就说她有“况(情人)”,跟女同志交往,又说她是同性恋,还有人说她离婚了等等。有人甚至用嘲笑的语气问她:“你丈夫什么时候回来?让我们见见。”那是郭淑琴最难受的时候。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孤立无援,她没有办法堵住众人的世俗之嘴,只好打电话给李素芝:“素芝,求求你了,你回来一次吧。哪怕只是一天半天都行!”可是电话打了很多,李素芝只是好言安慰,却没有时间回去。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1996年,李素芝到北京开会,利用空闲时间到了大连。他不知道郭淑琴住在哪里,只好找到了医院。郭淑琴突然见到丈夫,满腹的委屈、满腹的痛苦、满腹的幸福再也无法控制,泪如雨下。擦干眼泪,郭淑琴拉着丈夫的手,挨个科室去拜访,她向每一个人介绍,我的爱人回来了,我们没有离婚,他在西藏,我们挺好!

1999年,因厂子不景气,45岁的郭淑琴办理了内退手续。回到家里,每天面对着电视,无所事事,她的心里空落落的。

2000年,郭淑琴去了深圳,在一家民营医院打工。一年后,这家医院在大连开了一家分院,郭淑琴便来到了大连,可是不多久,这家医院倒闭,郭淑琴下岗了。幸好,大连金州区长庚医院聘她当妇产科主任。虽然这家医院规模很小,只有30多张床位,但是郭淑琴工作非常尽心尽责。

李素芝在做客新浪网时曾说过:“我退休以后,打算带着妻子和孩子去旅游,把我过去欠她们的,甚至欠朋友、亲戚的,都尽量弥补回来。”

大爱无边,情洒雪域

四年前,一个12岁的藏族小姑娘到姨妈家帮忙看孩子,她吃了干牛肉后,误喝了电瓶里的硫酸水,结果食管被烧得只剩一条线。她的母亲背着她去那曲一家医院,结果没有看好。因为家里无钱,妈妈便把她背回了家,听天由命了。之后,在当地政府有关领导的关心下,这个小姑娘被送到了军区总医院。小姑娘已经16岁了,可看起来还像个几岁的孩子。李素芝给她诊治后,发现她的体质太弱了,无法承受大手术。他先在她的肠上打洞灌氨基酸、脂肪乳等流质营养品,增加营养,增强她的体质。一个多月后,李素芝用其一段肠子代替了食道,成功地给她做了手术。小姑娘很快得到了康复,她所花费的24万元医药费全部由总医院承担了。

看着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李素芝落泪了。他打电话与郭淑琴商量,要把小姑娘收养下来。郭淑琴完全同意,而李楠本来就想资助两个特困女童,一家三口很快达成了共识。于是他们给小姑娘取名叫“李吉吉”,办理了有关手续,正式收养了她。如今,17岁的李吉吉在拉萨八一学校上一年级,她的生活费、学费全部由李素芝负担。郭淑琴每个星期都给她打一次电话,勉励她好好学习,告诉她,等她学好汉语后就接她到大连继续读书。一家人其乐融融。

漫长的29年,李素芝忍受着难以割舍的爱情和亲情的牵挂,为西藏、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真情爱戴。(沈俊峰)

(中国廉政报道网)

第四篇:茶乡大学生爱洒大西北

茶乡大学生爱洒大西北

去年春节前夕,央视春节特别节目《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把镜头对准一位90后普通大学生。他的志愿爱心行为和主人公事迹同样让人感动。

他叫刘锦华,是永春县蓬莱镇鹤厅村人,2011年,刘锦华远到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求学。两年求学中,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把茶乡志愿者的爱播洒在广袤的大西北平原。

绿云书庵开启公益之路

生活在兰州的人们,对于兰州市天水北路196号并不陌生,那里因兰州市第一家公益性图书馆——绿云书庵而闻名。这家由全国首届科学大会重大奖获得者、国家五十年林业劲松奖获得者刘亚之先生起名的个人书斋自创办以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学习看书的场所。而这里也是刘锦华走上公益之路的“圣地”。

刘锦华说,来北方求学不久,在学姐的带领下,他第一次来到绿云书庵,令他流连忘返的,不仅仅是这里曲径通幽,丰富的文化典藏书籍,更是馆长刘易爷爷多年如一日,免费向社会“开放”并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心。

初次邂逅“公益”,就让刘锦华彻底爱上了这个事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经常来到书庵,帮助整理资料书籍,为看书的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久而久之,刘锦华成了馆长刘易的得力助手。

为了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绿云书庵。刘锦华向馆长提议用网络宣传,通过微博将绿云书庵广而告之。

2012年7月,刘锦华微博开通,网上不少博友热情互动,纷纷表示愿意捐书或当义工,并掀起捐书热潮。

“小刘为绿云书庵付出了许多汗水。”馆长刘易说,正是在刘锦华及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加入到绿云书庵中。

将公益作为一生的事业

刘锦华的家庭并不富裕。2011年8月,19岁的他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在大学里做兼职,减轻家人的负担。

两年多来,刘锦华在学习和打工之间忙碌,每月500元的生活费全部自己解决。可是,打工的辛苦、生活的艰辛,却没能阻止刘锦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脚步。

2012年7月,是刘锦华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他没有回家,而是在兰州火车站做暑运志愿者。为了挣生活费,他还在甘南路一家网吧当收银员。

刘锦华说,网吧实行工作一天休息一天的制度,刚好与火车站志愿服务不太冲突,但从不熬夜的他必须得熬过每个夜晚,并在第二天下班后立即赶往火车站。

一有时间,刘锦华还要到福利院和救助站去探望孤寡老人。他还利用寒暑假参加了“快乐学校”暨“雏鸟伴飞”关注西部留守儿童公益活动。

刘锦华的爱心感动大西北。今年,他被推选参加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大学生人物”评选活动。刘锦华表示,他将把公益作为一生的事业,一如既往的坚守在志愿服务的路上„„

去年春节前夕,央视春节特别节目《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把镜头对准一位90后普通大学生。他的志愿爱心行为和主人公事迹同样让人感动。

他叫刘锦华,是我县蓬莱镇鹤厅村人,2011年,刘锦华远到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求学。两年求学中,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把茶乡志愿者的爱播洒在广袤的大西北平原。

绿云书庵开启公益之路

生活在兰州的人们,对于兰州市天水北路196号并不陌生,那里因兰州市第一家公益性图书馆——绿云书庵而闻名。这家由全国首届科学大会重大奖获得者、国家五十年林业劲松奖获得者刘亚之先生起名的个人书斋自创办以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学习看书的场所。而这里也是刘锦华走上公益之路的“圣地”。

刘锦华说,来北方求学不久,在学姐的带领下,他第一次来到绿云书庵,令他流连忘返的,不仅仅是这里曲径通幽,丰富的文化典藏书籍,更是馆长刘易爷爷多年如一日,免费向社会“开放”并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心。

初次邂逅“公益”,就让刘锦华彻底爱上了这个事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经常来到书庵,帮助整理资料书籍,为看书的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久而久之,刘锦华成了馆长刘易的得力助手。

为了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绿云书庵。刘锦华向馆长提议用网络宣传,通过微博将绿云书庵广而告之。

2012年7月,刘锦华微博开通,网上不少博友热情互动,纷纷表示愿意捐书或当义工,并掀起捐书热潮。

“小刘为绿云书庵付出了许多汗水。”馆长刘易说,正是在刘锦华及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加入到绿云书庵中。

将公益作为一生的事业

刘锦华的家庭并不富裕。2011年8月,19岁的他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在大学里做兼职,减轻家人的负担。

两年多来,刘锦华在学习和打工之间忙碌,每月500元的生活费全部自己解决。可是,打工的辛苦、生活的艰辛,却没能阻止刘锦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脚步。

2012年7月,是刘锦华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他没有回家,而是在兰州火车站做暑运志愿者。为了挣生活费,他还在甘南路一家网吧当收银员。

刘锦华说,网吧实行工作一天休息一天的制度,刚好与火车站志愿服务不太冲突,但从不熬夜的他必须得熬过每个夜晚,并在第二天下班后立即赶往火车站。

一有时间,刘锦华还要到福利院和救助站去探望孤寡老人。他还利用寒暑假参加了“快乐学校”暨“雏鸟伴飞”关注西部留守儿童公益活动。

刘锦华的爱心感动大西北。今年,他被推选参加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大学生人物”评选活动。刘锦华表示,他将把公益作为一生的事业,一如既往的坚守在志愿服务的路上„„

第五篇:“情洒税收”演讲稿

“情洒税收”演讲稿

“情洒税收”演讲稿2007-12-18 14:00:4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情洒税收”演讲稿“情洒税收”演讲稿(2)“情洒税收”演讲稿

各位领导、朋友们:

看到一棵小草,你也许会想到春天,想到绿色,看到一枚果实,你也许会想到金色,想到收获,当你看到蓝天,看到大海时,你会相到什么?你会不会想到我们税服的颜色?你会不会想到有天空一样纯洁碧澈的心灵,有大海一样深邃广博胸怀的税务工作者?此时此刻,虽然我不是诗人,不是学者,不是歌手,但我仍要采撷如花的词句,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迷人的颂歌,把它献给你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税务工作者。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情洒税收

在当今的时代,有人把税收比作政府的奶娘,有人则称之为是共和国的大血脉。是的,没有税收,哪有天安门前国庆阅兵式那三军将士威武雄壮的队伍?没有税收,哪有导弹发射基地腾空而起的火箭?没有税收,哪有祖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没有税收,哪有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和养老院里老人们的笑脸?总之,没有税收,就没有雄厚的财源,也就没有当今社会的腾飞与发展,更谈不上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建设美丽的家园,正因为如此,税收决定着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而我们的税务工作者当然也就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原创:

我们都知道:税收意识与法制观念的淡薄,是中国税收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征税工作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个体税收征管中,经常碰到一些脑中没有“税”字概念的软磨硬抗的钉子户,这些钉子户如果不拔,往

往会影响一大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一方面做耐心细致的税法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坚决维护税法的尊严。

有一次,基层分局的同志到集贸市场上征收税款时,就碰到了一个“钉子户”,依照税法,他应缴纳元的税款,但无论税务干部怎样给他讲政策,他都不听,并且还扬言:“老子反正是三进宫了,要税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们的税务人员没有因此而退让,在反复劝说不通的情况下,我们依法扣留了他的物品,正当他们返局时,他冲上去把一位老税务人员推倒在地,随后又拳头对准了一个年轻的税官……风风雨雨税收路,有多少税务人员被打伤致残,有多少税务人员以殉职?在平常人的眼中,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没有。可是,在我们税务人员的眼中,就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税收。只要税款收上来了,还有什么委屈不能忍受,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那赤色的税徽,是血铸的

灵魂倒下去的是身躯,永远站立的是信念

朋友们,在这和平的年代里,不会不黄继光的壮举,也不会有董存瑞的英勇,但是,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仍会造就一个个英雄: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把一切献给税收事业的徐秀亭不是英雄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税务铁人袁庭钰不是英雄吗?在我们的身边不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吗?

去年月份,盛夏酷暑,为确保在月日正式上线运行,全市同志全力以赴,吃住在市局的录入现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数据资料的录入上,恰在这时,一位女同志的孩子患了重感冒,发烧到度多,她丈夫又不在家,她只能把岁的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一天晚上,她借回县局取资料的机会,回到了家中,进屋一看,儿子躺在床上,头上蒙着被子,怀里抱着一根棍子给自己壮胆,因发烧而红红的脸上满是泪痕,待她把孩子唤醒,儿子一把抱住妈妈,“哇”的哭

了起来:“妈妈,你去哪儿了,难道不要我了吗?”。看到此情此景,这个被同志们称为“女强人”的税官再也忍不住,眼泪涮涮地流了下来,谁没有舔犊之情?谁不爱自己的儿女?但是面对税收工作和孩子,她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前者。对于孩子来说,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可谁又能说她不是一个称职的税官呢?

朋友们,你们也许会这样认为:这不是很平凡吗?是的这是很平凡的,我们的税务人员平凡得像一棵棵小草,然而,不正是这样一棵棵小草,将自己的每一点新绿都奉献给税收事业,才有我们税务战线上生机盎然的春天吗?

我们的税务人员象根一样,从不表露自己,象黄牛一样,从不颂扬自己,心底铭记着共和国的嘱托,肩负着为国聚财的重任,奔走于城市乡村,深入工厂企业,挖掘税源,堵塞漏洞,风餐露宿,无怨无悔,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税收事业是无私奉献的事业,选择了税收就是选择了奉献

早晨,你们总是迎着太阳出发,晚上,你们总是借着星光回家,你们知道吗?有多少位老人在等着你们床前尽孝?原创:有多少位妻子、丈夫在为你们的生命而牵挂?有多少个孩子在梦中还喊着爸爸妈妈……为了心中那永恒的职责,你们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为了头顶闪闪发光的国徽,你们一次又一次的送走黄昏,迎来黎明,风尘仆仆的脸上记录着你们的艰辛,匆匆而走的脚步丈量着你们的征程,为了那小路不断的延伸展宽,为了那山林永远是葱绿一片,你们把所有的情和爱都融进了这大海般深沉的蔚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看看这些经验丰富、业务精炼的老税务干部,为国征税的“情洒税收”演讲稿

情洒计生爱无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