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土地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22-107299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1 02:04: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土地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背景,随后从编制各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各级的作用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及客观必要性。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指标、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各级政府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对所管辖范围的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组织开发和监督保护的高层政府行为。其目的是对有限的而不能再生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在各部门之间的用地数量、质量与空间作出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的合理利用和有力的保护,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及保证“人民吃饭” 和“ 国家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用地保障。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高潮以来,特别是1986年8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以及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报告”以后,全国各级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经过两轮规划的实施,使全社会对规划用地和管理土地以及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对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

目前,我国编制和实施的最高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个规划只有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个层级,不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完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包括4个层级,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五年规划、专业规划、部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分区规划等4个层级。

目前,我国只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两大类,其中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体系又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5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只有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

从对其他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看,国外最高级别的土地规划是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下一层次规划具有指导作用。而地方制定的规划内容十分详细。而目前我国的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职能分工不明确,国家级、省级、市级格式一致、内容雷同,特别是宏观上过细;县级和乡级差别不大,尤其是微观上过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规划之间的衔接很差,【3】一是主要控制性指标在布局和结构上衔接不够;二是主要控制性指标没有进行严格限制,随意性突破现象比较普遍;三是随着各省市不断修改县级和乡级规划,特别是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涉及规划修改的指标挂账,更使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乡级规划的脱钩。

土地是产业的载体,土地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使用的排他性决定着各生产领域存在如何分配土地的问题。土地利用状况即是产业结构的空间表现,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产业要发展,相应的,对土地的需求也在随之增加,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对土地必须实行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对产业布局应做出合理的规划。【4】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布局屡屡脱节的情况,规划中缺乏产业间的对接。例如许多地方基于政府领导的政绩观,工业园区一哄而上、高校盲目扩建新校区等问题,规划布局经常发生变化,规划修改无所不在,基本农田位置的调整时有发生,这就是对规划的法定效力的挑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规划在编制阶段与产业结构布局的衔接性不够,或在实施阶段对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控性不够的问题。

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那么城市规划也必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联系、相

依托,但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的原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是分开的,由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管理。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法律上解决了二者的矛盾,但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规划控制的城市用地规模大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往往是因为实施城市规划来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近年来我国耕地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的。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合理确定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借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体系规划的成功经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应该由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等三个层级组成。国土规划应该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是大规划、总规划,可分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分国家级、省级、县级,合并省市级,取消乡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依据;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只有各县级开展,主要是对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控制性指标的落实,包括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单独选址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后备资源规划、土地生态建设规划等等。

国土规划:这是第一层次的规划,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宏观确定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第二层次的规划,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确定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布局,明确土地资源的内部结构。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这是第三层次的规划,也是各类土地利用的主要审查依据,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明确土地用途,确定土地地块的功能。【5】

第一层级的国土规划主要解决的是规划宏观问题,第二层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处理好规划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问题,第三层级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解决的是规划微观问题。【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关系复杂,解决人民吃饭是个大问题。因此制定出合理有效地土地利用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人潮,王 坷.论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及其实施基础.浙江大学学报.【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3】黄宏胜,钟海燕,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探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4】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2_.【5】许坚,包纪祥.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2_.【6】袁敏,王三,刘秀华,王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研究.西南大学学报.

第二篇: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综述了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概况,接下来从耕地保护、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阐述了土地管理的作用,从而得出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方案;必要性

自 1 9 8 7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全国已有多所大专院校相继设置了土地管理及其相近专业。教育部于 1 9 9 8年 7月修订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颁布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约5 0所,开办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近2 0所。【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土地资源管理这一专业,国家对其也是越来越重视,社会上也比较需要此类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越来越少,并且关于土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比如土地质量的下降、土地产权纠纷、土地数量不明等问题。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土地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一、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向来注重耕地保护,确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但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不仅耕地数量不断下降,耕地质量、耕地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流失现象未能得到遏制。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2】

据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统计,“202_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8.257亿亩,耕地总减少量为373.4万亩,而其中建设占用耕地 287.4万亩,约占总减少量的 76.97%,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344.4万亩,全年净减少耕地29万亩。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大,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供需比例高达1:30,耕地面积的变动也十分频繁,这种变动会给目前日趋紧张的耕地资源带来影响。【3】并且产生了很多问题:

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城镇扩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

2、现存耕地质量降低,城镇扩展占用的耕地利用效率不高;其中包括:a、城镇建设占优补劣;b、城镇建设中土地粗放利用,耕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c、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耕地大面积抛荒;

3、耕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4】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土地管理方面的知识,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1、完善农地产权,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

2、积极培育城镇土地市场,形成科学的耕地价值评估体系;

3、明确耕地保护目标体系,形成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和减少土地纠纷,已成为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5】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

下几点:

1、利益的驱使是农村土地纠纷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使土地的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巨大的土地收益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农民开始 回乡要田要地,原来许多被撂荒弃耕的土地也开始有人争相耕种,农民对土地的渴求达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又一个高潮。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农地征收工作,此时的征地补偿使得被征收土地的经济效益迅速提升,农户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纠纷,比如:因征收征用土地补偿款的分配而引起的农户与村集体、农户之间的纠纷。

2、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土地权属提出没有法律或政策据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土地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历来农村都是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都是因当事人缺乏法律常识,不注重签订承包合同,有的甚至没有签订合同,只做了口头交易。再加上村民及村委会的法律基础较差,即使签订合同也很不规范,从而造成法律关系不明确,双方当事人容易对合同权利义务产生不同的理解,而相关行政部门在合同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缺 陷,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3、基层没有切实贯彻执行法律政策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出于各种利益考虑,不仅没有贯彻落实有关农村土地的法律和国家政策,而且还侵害农户依法享有 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特别是习惯以行政手段处理土地承包事务,未按土地承包法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土地发包,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任意侵犯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4、落后的传统意识和习俗的影响至今,传统意识和习惯、习俗仍相当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少农户的土地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6】

减少和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对策:

1、立法机关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近几年,我国农村土地立法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的问题。

2、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明确权属由于农村土地纠纷多与土地权属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农村土地调查,明确权属。

3、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首先,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的力度,提高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守法、护法,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防止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其次,乡镇政府应自觉加强对农村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并在农村土地承包中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4、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制。通过仲裁解决土地纠纷与诉讼相比,无论从成本还是从时间上对农民来讲都更有利一些,但是,要更好地减少和解决土地纠纷,就必须要完善农村土地承 包纠纷仲裁机制,健全仲裁机构,大力宣传仲裁制度,使之观念化,并赋予仲裁裁决解决争议的终局效力。这不仅可以畅通仲裁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途径,而且让农民懂得可以用仲裁来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7】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是通过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手段,从宏观上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的调整,从微观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的一项综合措施,旨在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其中,土地权属调整是关系到农民权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业化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通过征用农民土地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引起不少土地权益纠纷。由此可见,在我国,相关土地产权制度并不完善,不仅导致农民权益受损,还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就农村居民点整理而言,土地权属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居民点用地超标带来的纠纷在我国,由于土地产权制度尤其是土地登记制度存在缺

陷,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土地权属界定不清晰,加上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地区的人均居民点面积已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在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农民常常对新分配的宅基地面积及相关补偿表示不满而引起纠纷。

2、权属调整标准不统一。缺乏正式、透明的文件据调查,不少地区在收回农民宅基地、农用地以及重新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并没有向农民出示正式的政府文件。由于农村集体的概念模糊,农民在居民点或土地整理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其权益受损。

3、补偿不规范补偿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2个方面:一是补偿对象的界定不清晰。在居 民点整理过程中,不少地区政府或只对宅基地补偿,或只对农用地补偿,即使有的地区两者皆有涉及,补偿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地区对宅基地按每m 进行货币补偿,而对农用地则是按照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一次性补偿。由于现有法律法规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缺乏明确规定,补偿合理性问题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价。

4、调整后仍存在产权不明现象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居 民点整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少地区在具体操作中缺乏细节上的考虑,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据调查,不少农民在搬进新房后既没有拿到土地证也没有拿到房产证,土地产权仍旧不明晰,没有产权证,农民无法进行各种房屋交易,导致其权益受损。【8】

对策及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严禁居民点用地超标现象。地方政府尤其是乡级政府、村级组织应严格控制其管辖范围内居民点用地状况 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条文,对违法违规占地现象进行严肃处理。而对于现阶段已存在的居民点用地超标现象,当地政府应对超标土地进行适当地收回,尤其是村内的闲置土地。其次,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尤其是土地登记制度,合理界定农村土地产权。我国土地权属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有关系。因此,中央及地方应完善涉及土地权利的相关法律文件,对权利主体、对象、内容等方面做出合理明确的规定,为解决土地权属调整的其他问题奠定法律基础。再次,地方政府在对失地农 民进行补偿 时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开透明,随时接受农民监督,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仅对补偿项 目做出详细规定,还要就补偿标准征求农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补偿不能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因地制宜,防止补偿费用偏高、补偿项目偏多而造成政府损失。最后,农民自身也要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关注政府动向和政府信息,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9】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专业。自1 9 8 7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全国已有多所大专院校相继设置了土地管理及其相近专业。由于其内部各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方法有的已趋于成熟,有的还在发展之中,加之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和背景、师资力量等原因,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均有较大的差别。【10】但土地资源管理将成为未来从事关于土地方面工作的必要技能之一,只有学好土地资源管理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10】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高等农业教育-202_年12期.【2】【4】焦伟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_年1期.【3】国家统计局.2 0 0 8 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0 0 8.【5】胡爱文,王洪禄.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价值工程-202_年21期.【6】郑小霞.浅析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成因及解决机制.经济与法制(下旬刊),202_.【7】【8】周艳波.论农村土地纠纷类型、原因和解决措施.202_.【9】郎海如.浅析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土地权属问题及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2_年15期.

第三篇: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是土地利用领域永恒的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主要目标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数量少。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造成的。

(3)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极低。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m3。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

(4)农用地土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流失严重。

(5)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这是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主要部分,是一张全面组织土地利用的总设计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系指全部规划的文字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各业生产用地的划分及其内容,以及规划实施与经济效益概算等。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和实施计划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之必要性

中国为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我们在讨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之前首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到底是怎样的一条道路。

其实先污染后治理只是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诸多学说之一。该学说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由于经济,政治等各种主观客观因素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只有当环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有效地治理之前一流的环境问题,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该学说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反对采取措施来治理和防止环境污染,而是指在当前现实状况下,环境保护无法与实际经济发展模式完全切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社会将忍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后果。

就我个人看来这是典型的妥协性处理态度,强调此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必将导致社会放弃环境保护,放纵环境污染---因为这样处理是合理的,在他们看来。

历史地看,国外的环境治理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这种治理模式的代价高昂,也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规律。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一下所列举的污染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说明环境污染至恶果:

国内:

1994 淮河水污染事件

1994年7月,淮河上游因突降暴雨而采取开闸泄洪的方式,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

失。下游一些地方的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

202_ 三门峡:“一库污水”

近年来,三门峡大坝上游一些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有增无减,黄河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也逐年增加,再加上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造成黄河水体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使三门峡水库水质严重下降。202_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泄水呈“酱油色”,水质已恶化为V类,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库污水”。三门峡市区虽紧邻黄河,但市民们却不得不花钱购买从附近山上运来的山泉水,“守着黄河买水吃”成为二门峡市的一大“城市景观”。

202_ 四川青衣江水污染事件

青衣江是四川省乐山市近40万市民的饮用水源。近年来,由于一些造纸企业不是偷偷排放大量工业污水,已经使青衣江开始受到污染。202_年12月下旬,青衣江水面出现了大量的白色泡沫,并散发出一阵阵冲鼻的碱味,水质严重告急,周边的自来水公司也因生产达标饮用水的难度加大而濒临停产。如果污染继续加重,将使乐山市中区面临25万人断水的局面。

202_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

202_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事故产生的约100吨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流入松花江。由于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因而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市政府随即决定,于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哈尔滨市的各大超市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抢购饮用水的场面。

国际:

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藩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十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日本四日市事件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湾。1955年这里相继兴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这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

年患者达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据报道,事件期间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尘排放量达13万吨之多,大气中SO2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厚达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气体和金属粉尘,他们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质,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从上面国内外的案例可看出:如果等到严重污染后,再行治理,所带来的必然是无法挽回的惨痛代价。

在我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已经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二是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经来临,近几年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为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污染的反作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

四是国际社会的约束,在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而今,情况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

已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压力,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

五是就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看,有限的资源供应能力与强劲的市场需求间的不平衡,导致石油等基础资源价格飞涨,不仅加大了我们发展成本,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条著名的倒U型曲线,即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当工业化程度达到高潮时,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会随之到达峰值。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将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付出巨大的代价用于治理和改善。然而,中国不应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希望这条曲线可以相对平缓,即使付出较高的代价,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值得的。

因此我们应摆脱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平衡的发展道路综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是无路可走的。

我国要走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为核心的新型可持续工业化道路。这既是由于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更是对于我们子孙后代和世界全人类高度负责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之客观题

十八大客观题之选择题

1.首次提出“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是()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2.十八大首次提出三个自信,下列不属于三个自信的是()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国力自信

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在众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下列哪个不属于八个坚持()

A.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吗 D.坚持提高再就业率

4.十八大坚持四化同步,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不在四化范围的是()A.工业化 B.农业化 C.信息化 D.城镇化

5.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人们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人民的分量,这说明彰显()

A.人本理念 B.环保理念 C.创新理念 D.和谐理念

6.认真品读十八大报告,会感受一种“中国力量”,下列不是发生在近十年“中国力量”的事件是()

A.非典 B.汶川地震 C.香港回归 D.北京奥运会

7.11月11日淘宝天猫13小时卖出100亿已破世界纪录,这预示着互联网时代的购物狂潮已今非昔比。下列不是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是()

A.社交化、移动化撑起电商新格局 B.“大数据”引领IT发展新变革 C.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 D.互联网会因为报纸等传媒退出市场

8.十八大再次指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

A.实现世界第一经济体 B.实现城镇化 C.实现小康社会 D.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9.从十八大报告中能体会到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下列不是三重意义的是()A.它是民族的血脉 B.它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 C.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D.它是相对经济建设可有可无的

10.十八大提出用()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

A.经济建设 B.生态文明 C.文化建设 D.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答案:

1.D 2.D 3.D 4.B 5.A 6.C 7.D 8.D 9.D 10.B

十八大报告之多选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_年11月8日召开,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下列哪些属于“四个自觉”()

A.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B.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C.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D.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多个新的理念,比如在谈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时,提出了()A.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十八大报告提及丰富国家发展目标,在谈到经济建设的时候提出()目标。A.形成以工促农 B.以城带乡 C.工农互惠

D.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4.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他强调必须抓好八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下列有属于八项任务()的是。A.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B.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D.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5.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下列哪些属于四个方面的工作()A.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B.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C.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D.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6.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

A.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B.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C.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D.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A.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B.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C.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D.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8.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做到()A.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C.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9.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

A.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B.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C.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D.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0.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下列属于要求范围的是()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C.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十八大报告之判断题

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指出由以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社会变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从“四位一体”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变为了“五位一体”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3.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时间表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目标。()

4.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来。(5.为确保到202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参考答案: 1.√ 2.√ 3.√ 4.√ 5.√

十八大报告之多选题

1.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B.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C.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第二次飞跃是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下列哪些属于这三次思想的与时俱进()

A.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B.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C.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D.将八荣八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下列哪些属于八个基本要求()A.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分别是()A.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步入发达国家

C.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成为亚洲霸主

5.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C.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D.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6.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下面属于这三个层面的是()A.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诚实、自信、努力、爱国

7.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分别是()A.服务型 B.学习型 C.创新型 D.实干型

8.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下列属于四大考验的是()A.改革开放 B.市场经济 C.外部环境 D.两岸问题

9.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A.规则公平 B.机会公平 C.就业公平 D.权利公平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也在目标要求中全面呈现,明确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用一个形象的概括,就叫做“高举旗帜走转改”,下列对“高举旗帜走转改”分析正确的是(A.“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

1.AC 2.ABC 3.ABCD 4.AC 5.ABCD 6.ABC 7.ABC 8.ABC 9.ABD 10.ABCD

土地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