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西厢记影评(精选合集)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2-114000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5 12:46: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西厢记影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首,半缘修道半缘君。”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我青睐后一种说法。

《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变心后,借口说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很早以前,我还没看过《西厢记》,并误以为《西厢记》同《莺莺传》,是一部令人惋惜,愤愤不平的悲剧。

看完《中国传世经典名剧》‎系列之《西厢记》后,我又将王实甫的《西厢记》重新翻阅了一遍。本片基本忠于原著,并且将人物的性格演绎的淋淋尽致,还带些小幽默,张生的傻里傻气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还记得方丈担心崔家不便,让张生称是自己的至亲时,张生随口说道,“我就说是长老的儿子,方丈提醒其自己自幼出家时,张生又说,“对,年龄不对,那就说你三十岁生的,中年得子。”敢问和尚哪来的儿子啊!诸如这样的小情节,增加剧情的趣味。

剧中的张生可爱至极,常常表现出无厘头似的傻里傻气,极其痴情,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孙飞虎围困普救寺时,危难之中挺身而出,救莺莺脱离苦海,又显出一份睿智。然而,剧中的张生似乎又少了些什么,行事过于鲁莽,让他缺少一种书生文质彬彬的内涵,虽然可爱,举手投足间又像是一种配角型的傻角。在我的眼中,张生是那种文质彬彬,有着深邃的眼睛,他带些傻气,也有些羞涩,惹人喜爱。因此,红娘第一次见面,便敢大胆训斥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红娘这样训斥,也有可以挑逗他的意思,更能彰显他的魅力。剧中的张生似乎过于匆忙表达自己的情感,倒显得肤浅了。

剧中的崔莺莺性格明朗,很有自己的主见,看似聪明睿智,有一种林黛玉的气质。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这让我想起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偷偷看《西厢记》的场景,当黛玉读完后.机敏的贾宝玉便借《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的两句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向她挑情逗爱,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黛玉因顾及少女的矜持,不觉怒嗔宝玉,说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后见宝玉向她告饶的窘态,遂又转嗔为喜,也借《西厢记》中红娘所说的话来嘲笑宝玉是“苗而不秀的银样蜡枪头”。崔莺莺终于冲破礼教世俗,与张生相恋。本剧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大胆叛逆,性格强烈的崔莺莺。其实,看过很多版本的《西厢记》,很多时候,崔莺莺都会展现出一种古典的性格,温柔的,腼腆的,即使是在做这样一种叛逆大胆的行动,也都让人觉得她优柔寡断,给人一种急切,恨不得自己就在她身边,可以大声地告诉她“不要犹豫了。”而本剧的崔莺莺则给人一种快感,即使是她在拒绝张生时,也让人觉得她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恋爱方式,让张生觉得她对他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让他以后更加珍惜她。这样的崔莺莺似乎更让人喜爱。

对于本剧的红娘,我甚是喜爱,长得漂亮聪慧。红娘极其开朗活泼,甚至可以说是泼辣,并且聪明可爱。她并不是普通的侍妾,她常常以一种开玩笑的姿态来嘲笑小姐,与小姐打作一团,说明崔莺莺也是极宠她的。红娘敢于训斥张生,句里行间都让人觉得她俏皮可爱。红娘充当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邮递员,还充当一剂催化剂,她还为张生出谋划策。她为张生和崔

莺莺的爱情着急。面对老夫人,她大胆地指责这一切都是老夫人的过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红娘也是新时代的女性,她想要冲破礼教的愿望不会比崔莺莺弱。如果可以让我写一部小说,我愿意让红娘跟张生在一起,相比于崔莺莺,她与张生相处的时间丝毫不会少,同样是青春美少女,张生可以喜欢崔莺莺,为什么就不能喜欢上一直为他和崔莺莺的爱情而努力做中间人的红娘呢,她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来到他身边,很容易培养感情。当然,这是题外话,我所要表达的只是,红娘的的确确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好姑娘。

对于本剧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张生穿着大红大红的状元袍回来时,好像这个社会已经接受这种大胆开放,冲破礼教世俗的爱情了。本剧也有不足的地方,本剧开头,张生演变马夫,救下崔氏母女,当然,这是为了崔张见面做铺垫,表达一种缘分,增加传奇色彩,然而,一个文弱书生,又不是一介武夫,如何会有这样好的骑马技术。在我看来,一个书生若是骑马,也应该是由琴童来牵着马慢慢走着,而不是飞檐走壁。这也跟张生后面爬墙时笨拙的样子不成正比。还有,出家人不打诳语,即使是担心张生不便,方丈也不会让张生冒充其至亲,这不符合和尚的行为,这也是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在人物表现上,是成功的。

第二篇:《西厢记》影评

学崔姐,得幸福

从第一个镜头就看出这是一部离我们有点久的影片,没有绝妙的武打但有完美的配音,没有精美的场景但精湛的演技,由此也看出是一部用心的影片,而这些是最重要的。看完,莞尔一笑,打心底里祝福这对已经被祝福了几百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很喜欢崔莺莺这个人物,即使是对于21世纪的女性,她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模范。作为女人,崔莺莺是幸福的,但我认为这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不是拥有美貌就可以的,不是简单的幸运够解释的。在无限的羡慕嫉妒恨之后,我琢磨着向崔姐学习——

首先,学不来她先天的容貌,但可以学习她后天的气质。尽管她是相国的千金小姐,但现代女性也完全有能力做到爱护自己。试想,一个女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那怎么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况且,容貌好坏的评论存在一个很宽泛的标准,情人眼里那就是西施,但精神、气质、修养有无的判定却大同小异,而且这些内在品质的提升完全可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请记住,容貌是暂时的,气质却是长久的,当容貌被时光逐渐磨损的时候,气质在日益闪现它的璀璨光芒。再者,学习她的才艺。琴棋书画对于这位大家闺秀绝对是没有一点挑战性的,影片中就展示了她的琴艺和书功,还在学习难度更高的姑苏刺绣。姑且不论她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现代的女性只要精通其中一样,她的内在涵养和外在气场就会与众不同。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吸引优秀的人,得先把自己变优秀了。她看得出张生题藏头诗,她听得出张生弹《凤求凰》,她看得懂张生的书信,她听得懂张生的诗句„„如果没有这些才,张生会继续迷恋这个只有貌的女子吗? 第三,学习她的勇敢。她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争取婚姻自主,大胆追求美好爱情。当她确定张生和她情投意合后,便不再顾及老夫人的管制,更主动私下相约。她想要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不愿受任何人的支配,哪怕这个人是她的母亲。那么我们也一样,做每件事之前,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的心,如果总是受到周围人事的干扰,那我们是不是活得太累了?毕竟,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做自己,不后悔,也不遗憾,人生也才完美和坦然,所以,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爱情我选择,但前提是要在正确的方向下。

最后,学习她的执著。她从未对张生的爱恋之情产生丝毫的动摇,尤其是在长亭送别时的一句“不得官也回来”,其中饱含一个女子最重要的托付和依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执著于这份感情,也执著于张生这个人。她爱得很纯粹,没有掺杂半点家世、名利这些世俗影响。事事往往就是这样,当她贵为千金时简单地爱着张生,所以当张生升为状元时也依旧简单地爱着她。相较于我们以房子、车子、票子为标准的恋爱和婚姻,他们的爱高尚得多,也幸福得多。我们应该明白,当爱情洗尽铅华后求的不过是相濡以沫。

综上所述,崔莺莺这姐们的幸福是必然的,是她和她爱的张生一起努力经营的成果。套用一句经典名言:幸福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崔姐学习呢?幸福女人的秘诀想必也不过如上述这些吧。那么,我们只要用心学并学以致用,相信,不幸福都难!等着吧。

第三篇:西厢记

浅析崔莺莺的内心世界

【摘要】元杂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体现在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等方面。本文主要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及他人的语言、唱词,具体分析崔莺莺在爱情来临时的反应及其内心世界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崔莺莺、爱情的手段

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王实甫《西厢记》中塑造的崔莺莺的形象则更是将其敢于追求爱情,与封建礼法相抗争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莺莺与张生是一见钟情。在初识时二人就互相展露了倾慕之心。张生在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槐,不见月中人?”[旦云]有人墙角吟诗,好清新之诗,我依韵作一首。[旦和诗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生唱]“他把那新诗和得忒应声,一字字,诉真情,堪听。”①崔莺莺的和诗一则反映出了她的才思敏捷,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她对张生的爱慕之情,想让行吟的人爱怜“我”这个长锁春闺的人,就是女人对男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崔莺莺知道张生喜欢自己,想要引起自己的注意,于是趁此略表自己心事,表现出对张生的态度满意而又保留了自己小姐的矜持,体现出崔莺莺不满家族给自己定的婚姻,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想法。第四折中借张生的口又提到“那小姐好生盼顾小子”。后又借红娘之口,更明确了莺莺爱慕张生的意愿:[红云]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趣。自见了那生,便觉心事不宁,却是如何?[旦引红上,云]“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青丝不快,茶饭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好烦恼人也呵!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②[旦唱]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想着昨夜诗,依前韵,酬和的清新。说明了莺

莺久在闺门,整日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生活状态。而母亲又是坚守封建婚姻和门阀制度的人,极力阻挠崔张二人的感情发展,并且后来蛮横地逼张生上朝取应,直到门当户对,才能成就婚姻,因而有了崔张长亭送别时的愁绪万千,生离死别。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却摧残了女儿的身心,践踏了莺莺的感情。也许正是因为老夫人管教的严,才使得莺莺青春虚度,春闺寂寞;正因为莺莺内心的孤寂,才会对爱情的渴盼更浓烈,所以她与张生初次见面就敢于“回顾”,深夜花园焚香亦希望找到理想丈夫,在佛殿上与张生一见钟情,她“陪着笑脸相迎”等等。这些都说明莺莺内心对爱情的期待。

我们可以看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对于爱情的心思更重一些,更会耍弄一些手段来叫张生为她痴狂,为她害相思病。都说《西厢记》中崔莺莺有许多口不应心的矫情和“假意儿”是因为她出身相国家,地位甚高,这种身份使她比《莺莺传》中莺莺受到更多的礼教束缚,追求爱情时更显得困难重重,无论是外在的阻力还是内心的矛盾都比后者更激烈,因此她表现出种种含蓄和口不应心的“假意”。我并不否认这一种看法,并且赞同这种看法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联想与假设一下。张生之所以害相思病,就是因为莺莺给了他希望,又故意怒斥他,亲手将“希望”捻灭。这样的做法是出于对红娘的不信任,怕她向老夫人告密吗?我们从原著中来考证。第三本“诗句传情”中写到,崔张二人的相思之情都是靠红娘来传递的,二人都会央求红娘叫“好姐姐”。红娘与①

②摘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摘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莺莺自小一起长大,以后莺莺嫁与什么样的夫婿,其实跟红娘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红娘很大可能会作为莺莺的陪嫁而被收房。书上不止一次地提到红娘怜惜病中的张生说“可怜见小子,只身独自,难得你这么看重我家小姐”云云。张生请求红娘替他传递书简的时候说:“小生以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唱]“哎,你个馋穷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非是我爱你的金资。”③这里红娘表现的非常明显,我来为你张生和小姐牵线搭桥,不是图你日后多给我赏赐,而是有别的原因的,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揣测红娘的心意,红娘之所以甘心地做他们两人的“鹊桥”,是因为她觉得张生不错,值得小姐和自己托付终生,她希望张生在日后能记住昔日她的帮忙才成就了崔张。所以我们可以推翻莺莺小姐对红娘的“戒心”,因为事实上这样的戒心是不成立的。若是红娘有心要去告发,哪还会等到今日?就算今日去告发了,她也会作为帮凶而落不得个好下场。那么崔莺莺怒斥张生并以兄妹相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那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段,只有让张生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那么才会珍惜,也正是莺莺小姐自己非常喜欢张生,怕失去他,才会这样用计策来将张生的心抓的更牢。我们做这样的假设,对于后来莺莺为使张生免于相思之苦而“英勇献身”也就好解释一点了。相国小姐、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的崔莺莺怎么会做出“婚前性行为”的勾当呢,她出于何种动机呢?可以说仅仅为了爱而贸贸然这样做对一个大家闺秀来说是风险很大的。正是因为她吃定了在那“合适的时候”表露自己的真正心迹,献身于张生的话,张某人必会对她感激涕零难以忘怀。这么说来,与《莺莺传》相比较,王实甫修改的完美大团圆结局也就有了依据,张生誓不辜负相国小姐对他的厚爱,得了官后衣锦还乡,赢取了娇妻。崔莺莺那么的收放自如,后又将自己凶斥张生的原因转嫁到老夫人身上,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收到的效果就是名利双至呀。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崔莺莺所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比张生来得更直接更沉重,但是她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她通过缜密的心思,聪明的头脑战胜了封建礼教,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明)汤显祖.《西厢记·牡丹亭》[M].文化艺术出版社.202_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2_年第一版 ③ 摘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

第四篇:西厢记

第三节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均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汉卿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从《录鬼簿》及他的散曲作品中,人们推断,他早年曾混迹于官场。后来仕途失意,退隐市井,活动于勾栏舞榭。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据考有14种(一说13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丽春堂》二种和《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其它剧作,均已散佚不传。

《西厢记》是元代最长的一部杂剧,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戏文之祖”,它的杰出艺术成就在当时乃至明清以后都得到高度赞誉。明·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凌波仙】吊曲:“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录鬼簿》)

王骥德:“今无来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新校注本西厢记》)徐复祚:“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曲论》)陈继儒 :“千古第一神物”(《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李卓吾: “化工”之作,“古今至文”、“天下之至文”(《焚书·杂说》)。金圣叹 :“天地妙文”。(《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此剧饮誉七百年而不衰,当代著名学者赵景深先生将《西厢记》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见赵景深为蒋星煜《明刊本西厢记研究》所作的序)。

元杂剧《西厢记》是一部典型的才子佳人戏,主要描写的是才子张珙和佳人崔莺莺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题材流变:

这一题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

在这部小说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指斥莺莺为“尤物”,称自己为“善补过者”。宋代时,崔张故事已被“擂之声乐,形之管弦”,如秦观、毛滂、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人都先后以不同形式歌咏过这一故事。他们虽没增加什么新内容,但都抛弃了传奇小说中的“女人祸水”论,对崔张的悲剧给予了同情和惋惜,为后来的再创作开拓了思路。

使崔张故事获得新变的是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它以联套演唱的方式演绎故事,非常适合于塑造人物。

相对于《莺莺传》,《董西厢》不仅篇幅大增(将五千字的《莺莺传》扩展为五万余言的《董西厢》),而且对《莺莺传》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作了大幅度的改造,特别是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改造为“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从而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董西厢》为蓝本,又有新的调整。主题的创新: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结构和表现方式上创新: 它既不同于《董西厢》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形式,也不同于其它的元人杂剧。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承前启后、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有些折段,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剧情介绍: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楔子)、惊艳、假寓、联吟、闹斋

【络丝娘煞尾】则为你闭月羞花貌,少不得翦草除根大小。题目

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夜烧香 正名

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寺警、(楔子)、请宴、停婚、听琴

【络丝娘煞尾】不争惹恨牵情逗引,少不得废寝忘餐病症。题目

张君瑞破贼计

莽和尚生杀心 正名

小红娘昼请客

崔莺莺夜听琴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楔子)、传简、闹简、赖简、问病

【络丝娘煞尾】因今宵传言送语,看明日携云握雨。题目

老夫人命医士

崔莺莺寄情诗 正名

小红娘问汤药

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楔子)、佳期、拷红、送别、惊梦

【络丝娘煞尾】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 题目

小红娘成好事

老夫人问情由 正名

短长亭斟别酒

草桥店梦莺莺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楔子)、登第、寄环、骗婚、团圆 题目

小琴童传捷报

崔莺莺寄汗衫 正名

郑伯常干舍命

张君瑞庆团圆 总目

张君瑞要做东床婿

法本师住持南赡地

老夫人开宴北堂春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第一本: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和母亲扶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多阻,寄居河中府普救寺内。书生张珙上朝取应,取路过河中府,要看望同窗杜确,杜时为征西大元帅,镇守蒲关。张生到普救寺游览,在佛殿与崔莺莺相遇,一见钟情。张生借口旅店冗杂到寺中借僧房寓居。恰好红娘到佛殿找法本长老商量为崔相国做道场事宜,张生也要求带一份儿斋,追荐父母。并先行出来等候红娘,自报家门。红娘当作笑谈告诉莺莺,莺莺嘱咐红娘休对夫人说。莺莺晚上到花园内烧香,张生吟诗试探,莺莺隔墙酬韵。做道场那天,张生得见莺莺,莺莺也顾盼张生。

第二本:河桥守将孙飞虎听说莺莺貌美,率兵包围普救寺。危急中老夫人宣称,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将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挺身而出,一面让老僧与孙飞虎商定三日后成亲,为缓兵之计;一面修书,由惠明下书,请杜确解围。事后,老夫人设宴酬谢张生,却推说莺莺早已许配侄儿郑恒,让莺莺拜张生为哥哥。崔张都受到沉重打击,红娘不满老夫人的失信忘恩,替张生出谋划策,让张生用琴声打动莺莺。

第三本:自那夜弹琴后,张生病倒,莺莺叫红娘去看望张生,张生请红娘带一简帖儿给莺莺传情达意。莺莺一面假作生气,一面回信约张生夜间到花园相会,谁知到时莺莺又变卦了,将张生训斥一番后离去。张生病情更加严重,命在旦夕。莺莺又让红娘送去药方,实是约他幽会。

第四本:莺莺终于冲破礼教的束缚,与张生成就佳期。老夫人察觉莺莺神情恍惚,便拷问红娘。红娘说出实情,并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劝她成全崔张婚事。老夫人为遮丑不得已允婚,却让张生进京赶考,得官之后,再回来相见。于是安排筵席,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送行。张生夜宿草桥店,梦中莺莺赶来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第五本:张生进京一举及第,命琴童送信给莺莺,莺莺写了回书,并带了几件随身的物品以表心意。谁知郑恒来到普救寺,假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老夫人又要郑恒为婿。这时张生授河中府尹衣锦还乡,杜确也主兵蒲关,提调河中府事,终于真相大白。郑恒触树身死,崔张成亲。

戏剧冲突:

莺、张、红←→老夫人、(郑恒)(主要矛盾)

莺、张、红之间(误会性冲突)

婉曲细腻的心理刻画 郑振铎《文学大纲》:“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两人一见面便相爱,便誓定终身,从不描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他们在恋爱时的心理。《西厢》的大成功便在它的全部都是婉曲的、细腻的在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心境的。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外,中国无第二部。”

“花间美人”的语言艺术 明·朱权:评其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西厢记》【四本三折】(袁《选》P218)

内容:这一折戏写长亭送别,其背景是:张生与崔莺莺私订终身后,崔老夫人为了“遮丑”不得不承认婚事,但出于家世利益考虑,又逼张生去求取功名。

结构: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叼叼令】曲结束,写送别路上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满腹的离愁别怨。通过莺莺的唱词,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节令、及路上的景物、送行的车马,同时这一切又都成为惹动莺莺离愁别绪的事物。

第二层:从科白和【脱布衫】到【朝天子】曲结束,写酒席饯别的场面。第三层:从科白、[四边静]曲词到结尾。这一层写临别分手的场面。

第一层:送别路上 开篇【正宫·端正好】曲:以绚丽而又萧瑟的清秋景象来渲染莺莺浓重的别情,同时也为整折戏奠定下惆怅哀怨的感情基调。这几句以精练雅致的笔墨皴染出一幅凄美的秋色图,并巧妙化用前人语句,自然贴切而更增典雅,历来为人所称道。

碧空浮云,游子不正如浮云之飘忽不定?满地黄花,离人不正与黄花俱瘦?西风凄紧,阵阵袭来,怎能不透人骨髓?北雁南飞,声声哀鸣,怎能不刺人胸臆?而经霜的树林,是什么把它染红了呢?大概就是离人眼中的血泪吧!以“醉”暗点“红”,含蓄而有韵味。

化用前人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

唐人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董西厢》:“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苏轼和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以下【滚绣球】【叼叼令】两段唱词写莺莺看到送行的车马,内心无比愁苦,以致于无心梳妆打扮,甚至玉肌瘦损。

【滚绣球】曲: 满眼漂浮的柳丝,你为什么不能为我拴住张生的马?远处稀疏的树林,你为什么不能为我挂住太阳,使它不能西下?女主人公的感情完全融注其中。

柳丝系马,想象奇特丰富,由柳丝细长的特点,结合惜别的本意,引发柳丝系不住马——自己留不住爱人的恨意,可谓层层递进,含意无限。这样深折奇崛的修辞方法,正是《西厢记》的长处。

末尾数句极其夸张,“一夜愁白头”,或有其事;顿时减玉肌,必无此理,深刻反映了莺莺此刻魂销心碎的心情,所以金圣叹评为:“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亦自失色。” 屈原《九歌》:“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叼叼令】:即目写来,随手挥洒。

由车儿、马儿,想到马上要分手,于是怨气丛生,煎熬不已。由离别又逆转,说自己匆匆出门,心情不好,怎么会刻意打扮呢?由此补写人与景同样憔悴。随后,莺莺的思维又作跳跃,撇开眼前的离别,直想到别后的寂寥。

“恓恓惶惶”的寄,意蕴深长,不说自己恓恓惶惶,而说张生恓恓惶惶,可谓一石二鸟,将心比心,委婉深至。王伯良评说:“„书儿信儿‟句,悲怆之极。”

一连串儿化音和叠字的运用将她与张生不愿分别但又不得不分别的无奈、怨恨的情绪以及对别后寂寞、无聊生活的设想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第二层:酒席饯别

这一层,从离别双方着笔,一个是茶饭无心,一个是愁眉不展。两人虽同桌而食,却难“举案齐眉”,四目相遇,只能是“把头低”。那“一递一声”的长吁短叹则将二人内心的郁闷、无奈、愁苦传达出来。

【脱布衫】、【小梁州】通过莺莺的眼睛写张生的情态,闲闲数句,推己及人,写得细腻妥帖。【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泥土本无滋味,但酒食比泥土更无滋味,透过一层的写法,来揭示莺莺的心境。这类写法也是诗家常用的手法。

如晏几道《阮郎归》“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但二者总不如此句那么质朴形象,感人深切。

在这一层,青年男女那真挚而火热的爱情再次得到了张扬。

先是【幺篇】唱道:“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继而又将世人争相追逐的功名比作“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对其拆散鸳鸯深恶痛绝。在儒家思想尚笼罩天下的元代,这呼声是大胆的,特别是这呼声出自一个堂堂相国千金之口,更具有惊世骇俗的力量。这表明了以莺莺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情爱的觉醒与热切追求,这是对封建礼教长期压抑人性的一种反拨。

作者借崔、张(特别是前者)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表明了他自己的婚恋观和名利观。

第三层:临别分手

这一层写莺莺对张生的临别叮咛及二人分手的情景。

越临近分手,内心的伤痛越甚,先前还是“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此刻则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而且泪也不是“汪汪”的,而成了“淋漓”之势,甚至可使“九曲黄河溢”了。(【耍孩儿】【四煞】)

在这柔肠寸断之时,除了不舍之情外,更有许多牵挂与不放心:牵挂张生此去路上的饮食、行宿,叮嘱他保重身体(五煞);不放心的是对方会不会“停妻再娶妻”,会不会贪恋“异乡花草”;叮嘱他不要“金榜无名誓不归”。(【二煞】)这种担心,一方面表明了封建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表明莺莺对张生爱情的专一。这与上文她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痛恨一起,显示出她爱情的纯洁透明,不同于当时许多追求夫荣妻贵的大家闺秀。

【一煞】:当张生拜辞而去,莺莺还是依依不舍,不愿登上返程的车子,而是要目送张生,却偏又有青山、疏林阻隔视线,“淡烟暮霭”遮蔽远行人的身影。【收尾】: 将人物置于群山四合、夕阳残照的大背景中,自然产生无穷的愁思。构思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给人以回味。

这一刻,离愁别绪更是塞满胸臆,以致于感到“遍人间烦恼”都郁积于胸,甚至连“大小车儿”都载不动了。

化用前人诗句: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zé)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词是舟载不动愁,王剧是车载不起离情,均切合各自的情境。这折戏就在这浓重的离愁中收尾了。

艺术特色:

细腻的心理刻画。

以景物衬托人物的心情。

【端正好】一曲描绘的凄美萧瑟的清秋景象,烘托了莺莺浓重的离愁;

【一煞】和【收尾】两曲,写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等景色的描写也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通过细节和情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如【脱布衫】、【小梁州】通过莺莺的眼睛写张生的情态,闲闲数句,推己及人,写得细腻妥帖。

让人物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如【滚绣球】写莺莺见到柳丝而妄想它能系住张生的马,见到疏林恨不得让它挂住斜晖,等等。

语言既优美典雅又生动活泼。

曲词熔铸了许多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吸收了不少生动的民间口语,并把二者融为一体,流畅自然,优美和谐,具有音乐美,充分显示了文采派的语言特色。明·朱权:评其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第四节 元代散曲(略)

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实际上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是杂剧的曲辞;散曲则是韵文的一种,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直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着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完整的文体概念,才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这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乐曲面前,显得很不合拍,在这种情形下,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小令除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代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1)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2)各曲同押一部韵;(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音律能衔接的不同曲牌连结起来填写的散曲。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可根据内容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每句字数伸缩变化也极大,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就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衬字的增加,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在艺术上,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一般说来,是崇尚典雅,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有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上看,都是以俗为美。散曲中,大量运用俗语、蛮语(少数民族语言)、谑语、方言常语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这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

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采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弛、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与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相比,散曲身上刻有较多俗文学的印记。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P202)

关汉卿带有自述性质的一套散曲,离经叛道的“浪子宣言”。对传统文人道德规范的叛逆精神 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 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如【尾曲】曲首句把“我是一粒铜豌豆”七个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P227)秋野夕照图

首三句连用九个名词勾绘出九组剪影,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

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隽永含蓄。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誉之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P247)

关怀民瘼。是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灾时所作。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历代王朝兴亡背后的历史真相:“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气势雄伟,感慨深沉。

第五篇:《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得这样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我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它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的一方净土。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眼前人,不要被一时的欲望所蒙骗。

西厢记影评(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