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2-1019586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2 13:11: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古代诗词分类鉴赏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悉诗歌的几种基本类型并运用在鉴赏中

教学难点:

1、诗歌情感的把握

2、鉴赏的语言表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诗歌的基本类型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抒发了词人和

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2、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 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作

者由笛声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对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战争的厌恶。

5、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同多对田园景象和显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弃官归隐的决心。

6、咏物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字况,表达孤高自守的高尚节操。

7、抒怀类。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员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

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登高所见的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复杂情感。

8、爱情类。内容丰富,情感美好,手法多样。如《诗经`静女》

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定的思想内容,赏析古代诗歌要学会分清诗歌的题材特点,学会分类赏析。

三、重点介绍

(一)送别类

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品味语言。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3、了解诗中常用的意象:

班马(离群之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

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

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

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例如《核按钮》P295左下(生P161)的蝶恋花别范男伯

杨正炎

离恨做成春雨夜。添得春江,铲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附:,表述出了离别的情感犹如绵绵春雨一样带来的无限惆怅与愁意,其情与景的表达与结合甚为精练与完美,为离别的氛围做了点睛之笔。“弱柳系船都不住”,这一句写出了送别时作者在江边上对友人留恋惜别的情景。即使自己的深情惜别还是不能留住好友的离去,犹如柔弱的柳条最终不能抗拒行舟的离去,幽怨而悲切。“为君愁绝听鸣橹”,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回

肠荡气,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与互相依恋的深情,悲伤而无奈。“”这段词描写出了离别时对往昔的回忆和他们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豪放悠长的精神风貌,以及离别时回首旧地时幽怨的感伤,感慨与友人之间的视线被那重重的高山而遮断。作者在对该词的表达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过去、现在与未来描绘在同一时空里,充分地体现了离别时伤感与复杂的心理世界,令人感慨与兴叹。)

提问: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和情?

明确:上片描写了一幅春江离景:经过一夜春雨的浇灌,春江涨溢,如同铲地一般滚滚向东流去,岸别的垂柳柔弱无力,连离别的小船都系不住,只听得传来的浆声。此处借水满的喻离愁的不绝,又将弱柳拟人化,暗示作者的不舍,最后由橹声更添愁情,情景交融。叙景,再简析,最后评价。规范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具体题目可能有省略。

(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言近旨远等等

送别类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

(二)怀古类

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人物、古人事迹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题中大多含有“怀古”、“览古”等字样或以历史地域、人物为题目

1、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常见人物: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找关联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叹王朝兴亡变化;感慨个人际遇;警示当朝者

4、分析写法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讽今,用典,正反对比(如杜牧《过华清宫》)

例如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思考:有人评价本曲“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明确:作者途径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但并非感慨历史兴衰,而是落脚于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化主题。

(三)三、总结

写作是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观点用语言展示出来,而鉴赏恰恰相反,我们在鉴赏诗词时正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我们对诗词的鉴赏,就应该由外而内。今天我们以分类为抓手,再次回顾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从题目、注释、题材、意象、细节、背景等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课后请注意积累,熟练运用。

第二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冲刺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①忿:不满,恼怒。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

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

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末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1)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闺情 李端 2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一、(1)(4分)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2分)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2分)

(2)(4分)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1分)并通过对暮春风光(例“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例“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1分)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2分)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

五、(1)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2分),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2分)。

(2)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

三、(l)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l分):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1分);“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谐和一致(2分)。

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2分),而实际上,确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又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2分)

(2)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1: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l分)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3分)

四、(1)开头两句描写了月明星稀,天快要亮了,一个思妇辗转难眠的场面。她因为丈夫远离,孤枕难眠,思念一夜,只好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挨。

(2)主人公因思念难眠,起床披衣,看远游之

二、(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人是否来到,依然是失望,却听到了喜鹊的叫声,所以恼怒喜鹊空传喜讯,没有应验,表达了闺中思妇无限思念和深深的失望之情。

第三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粹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粹及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设问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考题直击

答案解析 修辞手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

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观点品评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

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意象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鹧鸪天[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意境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字词推敲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和“”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诗眼赏析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语言风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第四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该如何设计和操作,这是让很多教师都感觉迷茫的问题,复述大意、归结主题、探索表达技巧,已经成为诗词教学的基本套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其实,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契机,深度挖掘题目含义,找准诗眼,理清诗词内涵维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诗词核心,感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拓宽学生的诗词认知视野。

一、深度解题,理清诗词内涵维度

设计高中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有多重观照意识,对古诗词成文背景、作者情感走向、诗词表达意象等内容展开深入解读。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妨从诗词题目入手展开解读,诗词题目往往包含众多信息,为诗词鉴赏提供了更多参数。教师在对诗词题目展开解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以提升教学解读的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用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题目展开深度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和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一个“归”字,写出了作者的思想走向,不做官,去做民,这个举动本身就具有震撼力。作者回到田园之中,用一个“居”字,写出了“安居乐业”的情怀,这个“居”字是“闲适安然”的意思。在学习《涉江采芙蓉》?r,教师让学生自行解读题目。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对古诗题目有了个性认知:“涉江”是渡过大江的意思,“采”是采摘的意思,从这个题目中可以清晰看到,这是一首爱情诗。古人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往往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花草瓜果,显得朴素而高雅。正如王维《相思》中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诗歌题目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作者浓浓的相思情。

题目具有概括性,汇集了写作线索、主旨、情感等因素,从题目展开鉴赏分析,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为学生解读诗词题目,并发动学生自行讨论、研究题目,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信息,而且透过题目,学生很容易抓住诗词鉴赏要领,理顺学习思路,鉴赏的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二、找准诗眼,感知诗词情感主旨

古诗词创作时讲究“推敲”“炼字”,这些关键字词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眼”,找准“诗眼”展开诗词鉴赏,可以顺利提取诗词的主旨要义,为诗词鉴赏提供更多信息。诗词成文受多种因素制约,而“诗眼”往往是诗词解读的掣肘点,筛选“诗眼”,解读“诗眼”,需要有关联意识,从不同视角展开探究思考,可以为诗词鉴赏提供更丰富的思维起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鉴赏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时,先让学生找出“诗眼”,学生经过再三比较梳理,最终筛选出“望”字为全诗的“诗眼”。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是叙事部分,“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这里的“望”和“视”都属于看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望”字遥相呼应,写出“回望京邑”;写景部分仍然紧扣一个“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京邑景色历历在目。“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抒情部分为最后三句:“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在这里依然有“望乡”一说,紧贴一个“望”字展开。作者登上三山,其目的就是要“遥望”京邑,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绘,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诗眼,并通过诗眼展开鉴赏。当筛选出“诗眼”之后,学生便有了明晰的鉴赏操作思路,这个“诗眼”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自然引出主旨和作者情感,鉴赏操作也水到渠成。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因素很重要,而“诗眼”往往能够清晰展示出诗歌的丰富背景信息,为鉴赏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三、把握名句,体会诗词丰富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这是诗词鉴赏的关键内容。鉴赏名句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以名句鉴赏为突破口,其操作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名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名句内聚了太多的精辟内涵,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这便成为古诗鉴赏的重要切入点。设计名句鉴赏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名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展开全面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名句的方法,这对提升诗词教学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每当诵读这首诗时,我们都会对其中的名句记忆犹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不仅是全诗的名句,还是主旨句。先后三次出现在此诗中,而且每次出现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此句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鉴赏,体会名句的丰富内涵。学生展开热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蜀道行走的艰难程度。在这里,作者并非要刻意展示蜀道之难,而是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将当时社会比喻成蜀道,让人寸步难行,这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也有学生说:李白用笔变化莫测,对蜀道之难进行艺术刻画,展现了古老蜀道峥嵘、高峻、崎岖的特点,而且引入典故,展现蜀地战乱的惨烈,这无疑是一种映射的写法,从而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教师对学生分析给出个性点评:李白笔下的蜀道的确够难,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事实也证明了李白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爆发的“安史之乱”,验证了李白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教师从名句入手,发动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对全诗进行深入解析。从学生个性解读中可以发现,教师的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抓住主旨句,关注作者思想脉络,自然引导学生走近作者思想,对全诗展开到位探究。高中学生思想比较独立,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实际,给出提示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展开研读,这样才能成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形成综合阅读素质。

四、归结意象,拓宽诗词认知视野

所谓意象,是指诗词中可见与不可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还包括作者的情思。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诗词意象时,需要对相关意象进行解读,培养学生探索诗词意象的意识。诗词意象丰富多彩,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这是诗词的基本属性。学生诗词学习的基础薄弱,对意象的把握还比较稚嫩,教师要给出明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意象探索过程中完成诗词鉴赏。

陆游的《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雄放豪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这首诗。学生借助手中教辅材料,很快就掌握了诗歌主要内容,对作者情感也有了一定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全诗意象时,学生展开了热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涉及的意象便是作者的经历,如“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提及的“瓜州、雪夜、渡口、楼船、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回顾当年往事的心情。诗歌后半部分以抒怀为主,因为有前文的回忆做基础,抒怀展开自然和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陆游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爱国志士,终身不舍报国之志,但壮志未酬,自然郁郁寡欢,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激愤和辛酸。师生以此作为鉴赏切入点,一起探究全诗的意象,顺利打开了学习思维,课堂进入良性互动之中。

鉴赏古诗词,要关注语言表达技巧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从诗词意象角度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思维,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确保鉴赏维系在较高品位之上。陆游的诗词大多带有怀才不遇的惆怅,其意象分析应紧扣作者情感,为学生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这样的鉴赏引导无疑是高效的。

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赏析时,要紧紧抓住诗词的题目、诗眼、名句、意象等关键点,并以此为学习突破口展开教学,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古诗词鉴赏方式,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探索,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鉴赏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整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2.边塞征战诗

① 思想感情

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②语言风格

雄壮豪迈、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3.写景抒情诗

①思想感情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之心;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情怀;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伤感情怀。

②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对比。③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怀古咏史诗

①思想感情

借古喻今,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感叹朝代兴亡变化,岁月流逝变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以古人自比,怀古伤己,感慨个人遭遇,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表现出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5.送别诗

①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离愁别恨;或对友人劝勉、鼓励、安慰;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②送别诗的结构

送别诗一般都是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解读诗词的意象

1.抓住诗词中的特殊意象,领悟诗人的情感

①月——对月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边人的悲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②柳——以折柳表惜别;抒发离愁别绪;惜别怀远。折柳、《折杨柳》曲、《梅花落》等与柳作用相同。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③燕子——表春光美好,惜春之情;表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或代人传书,诉离情之苦;表现羁旅情愁,抒写漂泊流浪之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过去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燕子,已经飞入平常的百姓家。表现诗人无限感慨世事的变化。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④草木繁盛或繁花盛开——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或伤春之情。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⑤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或悲秋。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⑥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高洁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⑦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或悲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以井边叶黄的梧桐起笔,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⑧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⑨鹧鸪鸟——离愁别绪或凄凉忧愁。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⑩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表现思归。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2.把握意象或色彩词,领悟诗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积极的意象(景物)抒发的是诗人美好愉悦的情感,消极的意象(景物)则表现的是孤寂悲凉的情感。暖色的词表现的是诗人美好愉悦的情感,冷色的词则表现的是悲凉凄苦的情感。

例:(202_年湖北卷,14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3.抓住写作的特殊日子,领悟诗人的情感

逢年过节等特殊的日子,常表现身在异乡的羁旅之愁,或思乡怀人。例:(202_年江苏卷,12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①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五、读诗词的注释

注释是命题者对考生的暗示,降低阅读的难度。

1.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有关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暗示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2.解释诗词的用典,暗示主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涵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的感情趋向和愿望等。

例:(202_年全国卷Ⅱ,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在诗词的整体阅读时,以上几种方法可同时使用,从多方面来理解诗词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答题的语言表述模式

诗人塑造了(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的身份称谓。(分析)

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2_年广东卷,10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⑪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⑫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二 分析内容(画面)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4.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答题技巧 1.解题步骤

①分联或分层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翻译诗句的内容)。

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2.答题语言表述模式

诗歌 联(先)描绘了一幅(翻译诗句的内容)的画面,联(再)描绘了一幅(翻译诗句的内容)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

三、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2_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三 分析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氛围?

二、鉴赏知识积累

意境常用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荒凉寥落、凄清冷寂、苍凉凄美、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远辽阔、清新幽静、朦胧渺茫、孤独凄凉。

三、答题技巧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1.解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回答具体。2.答题表述模式:

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出

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2_年福建卷)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诗人通过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四 语言特色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二.鉴赏知识积累

语言特色常用答题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平实质朴。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答题表述模式: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四.典型题例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202_年北京卷,12题)

①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②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4分)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2_年重庆卷,12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五 字词鉴赏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为什么是此字?

4.此诗的某一句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一字更好,这什么?

5.前人认为,某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诗眼),为什么?

二、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说明该字在诗句中所用的艺术手法。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字在诗句中中描绘的景象(画面)。③说明该字点明了景或物的特点,表达出的思想感情。2.答题表述模式

诗人用了

艺术手法,描写出了

景象(画面),点明了(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2_年广东卷,10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诗人用“日暮”“月初白”等意象。描绘了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诗人以“眉”喻月,描绘出了月的形状,表现出月的清秀。以“镜”喻水,表现了兰溪水的清澈明净。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把情感寄寓于景物的描写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通过描写离别之景,表现了离别时的悲伤。

托物言志:多用于咏物诗中,将个人之“志”(思想品质)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是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①以动衬静,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②乐哀相衬。③声寂相衬,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以马的嘶鸣衬寂静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之境;设想之境。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先写除夕之夜游子“不眠”,实写。后一联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发的更加婉曲含蓄。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动静结合: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手法。③手法内容上的作用:描写了„„景象;表现了„„特点;营造„„意境;抒发了„„感情。

④手法本身的作用。2.答题表述模式

手法+说明+作用。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202_年上海卷,14题)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2_年山东卷,14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七 鉴赏诗句型

一、提问方式

1.解释某联的意思。2.赏析某联。

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联的理解。

二、鉴赏知识积累

1.诗句的作用: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常见的思想内容: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讽喻抒怀、春恨秋悲、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3.常见的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解释某联的含义。

②某联所用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简要分析。③结合诗句阐释。

④点明内容作用:描写了„„景象;表现了„„特点;营造„„意境;抒发了„„感情。

2.答题表述模式:

该联的意思是

,用

艺术手法,描绘出了

景象,烘托出了

意境,点明了

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

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2_年福建卷,9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的坚贞的情怀。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八 比较评价题型

一、提问方式

这种题型命题者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如果从作品的„„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2.这两首诗,在„„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3分)3.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在„„方面有什么不同。

二、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1)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先总体分析,再具体解析。2.答题表述模式

比较相同点: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

手法(或都表现了),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