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地域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2-101958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2 13:08: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地域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

(姓名:周超学号:2009100245)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制约或则支配这种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布规律。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而综合自然区划是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不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 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个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地域 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如下:

一:地域分异规律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的作用,是地域分异规律存在着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以及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而综合自然区划在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之上,把自然条件(如热量。水分等)在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会出现某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小、相似性显著地区域,进而把它们划分为一个区域。同时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需要全面的掌握和认识地域分异规律,采用适当地方法论基础上,既要掌握自然地理的分异规律,还要了解区域分异规律的历史。从中发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条件差异小而相似性显著地地方,进行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

二:综合自然区划是是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整合和体现,综合自然区划是对地域分异规律中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差异的整合。把其中差异较小的划分一体。同时从整体上来看,综合自然区划包含着地域分异规律的一部分,是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而某些特殊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

三: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划分也是据于地理分异规律进行划分的,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地域分异规律是受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由于两者彼此矛盾,互不从属,所以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因此综合区划的等级划分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存在,划分为双列等级系统和单列等级系统。双列系统主要依据的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带性因素来确定的,划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此亚地带。而单列等级系统则据于地域分异规律的非地带性因素来划分的。主要有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洲。

总之综合自然区划是在地理分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通过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全面认识和掌握的基础来划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前提和基础。而综合自然区划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在体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第二篇: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1.海南的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它位于北纬3°58'~20°10',东经108°37'~170°50'之间,它的北部是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其它三面都被南海包围,西与越南为邻,东与菲律宾,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本岛地处热带北缘,旅游业相当发达。面积3.2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其中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

2.自然特征(1)气候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2)水系

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南渡江313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其它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

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3)地貌

海南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地势中高周低,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绝大多数是河流冲积成的平原。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还有最多的是海岸地貌

,海水侵蚀的海岸。沙滩。由于深受地质构造和热带气候的影响,地貌发育具有多级层状地貌显著,火山地貌发育。其中以马鞍岭火山口为最典型,火山溶洞极为壮观,今已开发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4)土壤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本岛的红色风化壳和土层都较深厚,玄武岩台地风化壳厚达20-30米,土层2米以上。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全岛土壤的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从低至高,依次分布着砖红土壤(海拔350米以下)——赤红壤(海拔约350—1100米)——黄壤(海拔约800—1600米)——山地灌丛草甸土海拔约1200—1600米以上局部地区)。代表本岛地带性的土壤是砖红壤,它是在干湿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分解淋溶强烈,富铝化特征明显,风化程度深,发育层次不明显等特点。表土暗红或砖红色。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亦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硅铝率低(1.5左右),•铁锰结核普遍,古老的砖红壤有时还有铁盘。在缺乏植物覆盖下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很少。(5)植被

海南岛上的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的热带植被。因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古老植物保存较多。岛上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非地带性植被有红树林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和北海岸的泥滩。还有的是因为降水不同而引起的,比如海南岛的西部就有出现稀树草原景观。还有由于海拔高度,引起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如岛上最高山峰——五指山。山体的不同高度出现了不同的植被。尖峰岭上的垂直地带性如:稀树草原带--常绿季雨带--山地雨林带--山顶苔藓矮林带。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原、低丘台地草原、丘陵山地草原等。人工植被有橡胶林、椰子林、腰果林、荔树林、紫胶林和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林、桉树林、柚木林、稻田。(6)地形

海南岛为一穹形山体,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占25.4%)、丘陵(占13.3%)、台地(占32.6%)、平原(包括阶地占28.7%)等组成。山地以五指山为代表,它是海南岛的象征,在山地中,还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著名的盆地有通什盆地、营根盆地、东方盆地、乐东盆地,它们都是山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周围的内陆和西北、西南等地区,台地与阶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周围,平原多分布在环岛的滨海地区。整个地势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地形图 2.社会经济

(1)人口

202_年11月1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8671518人。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225726人,占总人口的83.3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45792人,占总人口的16.67%,其中黎族人口1277359人,占总人口的14.73%。(2)经济

海南的经济状况发展得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经济发展速度快:①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202_年海南省的生产总值达1229.6亿元。②从低收入地区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③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B;特色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①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2_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②“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 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经济区域形成了好几个:

(一)琼北综合经济区(或称海口经济圈)包括琼山、澄迈、定安、屯昌各县,除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海口市的“扩散效应”,?使现有种植、养殖和畜牧业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外,应积极发展城市型农业,逐步提高出口创汇农业的比重。各县工业的发展,应尽量与海口市的工商企业形成生产──营销的产生链或联合体。这些县均居南渡江上、中游地区,沿江两岸不应配置污梁型工业,以免对海口市生活水源与环境生态造成危害。继续巩固这一经济区作为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进出岛交通枢纽的地位,改造提升汽车、制药、化纤纺织、饮料食品、商业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南部经济区(或称三亚经济圈)包括三亚、通什(五指山市)两市,陵水、保亭、乐东三县。是海南岛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既有“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的亚龙湾、大东海等一批海水清澈、少白如玉的海滨浴场,又有别具风韵的黎村苗寨等,旅游业将成为全区的主要产业。区内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围绕旅游业为中心。还利用三亚国际航空港条件,可逐步发展以 “短、小、轻、薄” 产品为特色的临空型产业(如仪器、仪表工业等)和生物工程等高技术研究。以及围绕建设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用国际水准建设和经营三亚市,扩大城区面积,拉开城市骨架,严格控制建设密度,保持和增强低密度滨海旅游城市的魅力。整合周边市县旅游资源,打造统一品牌,辐射中部地区,带动东西两线,推动全省旅游业上新台阶。(三)东部经济区(或称文城经济圈)包括文昌、琼海、万宁三县和琼中县的绝大部分,是全岛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度和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也是全岛侨眷集中的地区。本区除提高热作生产水平,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对椰子等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外,要利用广阔的滩涂,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珍珠、石花菜、麒麟菜、石斑鱼等多种养殖业与相应的加工业

(四)西北部经济区(或称那大经济圈)包括临高县、崖州市、白沙县和琼中县的一部分;洋浦港位于区内,水深(—22m)?地优良避风场所,是海南各港口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良港。

(五)西南部经济区(或称八所经济圈)

包括东方、昌江两县和乐东县一部分,是全岛矿产资源最集中的地区。铁矿和盐资源虽早已开发,但长期以来均以原料外运为主,其它资源迄今未能充分利用。以八所港为依托,本区有条件发展成为钢铁和建筑材料为主的工业密集区。3.综合自然区划(1)本区所处的地带问题

本区位于热带地区,在境内分布着能反映地带性规律的植被、土壤。地带性的植被有热带雨林、季雨林。但也有因为降水、土质、光照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但是,也由于海南省地处热带,生长着许多只有在热带才见到或是生长的好的热带植物。比如橡胶,芒果,椰子等为海南的生产总值做了不少贡献。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但也因为不同地区的小气候和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了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海南处于热带季风气候,有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水稻种植高产,一年两季。

(2)海南分区

海南省的中、东部为湿润区,降水丰富年降雨量202_-2500毫米。处于背风区的西部由于焚风效应,西部沿海年降雨量不到1000毫米,为半干旱区。南部和北部为半湿润区。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量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4.资源分析(3)优势资源

海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海南岛生长着丰富多彩的热带林木、热带花卉、热带水果和天然药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4000多种植物可入药的约202_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

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主要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全国大盐场之一。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类等20多种。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66种、产地320多处,其中列入《海南矿产储量表》的44种、产地205处。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

海南玻璃用砂储量居全国第1位,锆英砂矿居第2位,钛铁砂矿和天然气居第3位,宝石(蓝宝石、红锆宝石)居第4位,饰面用花岗岩居第5位,富铁矿居第6位,铝土矿居第10位,饮用天然矿泉水和热矿水居前列。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文景观类的旅游资源: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如乐东县尖峰岭、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等。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如马鞍岭、落笔洞、保亭的千龙洞、昌江的皇帝洞,兴隆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半岭矿泉等。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尤其五指山市太平山瀑布和琼中县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如崖州古城、韦氏祠堂、文昌阁等。革命纪念地有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嘉积镇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等。还有宋庆龄故居及陈列馆等。

(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

海南最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虽有回升,可是所占比例没有第一产业大,所以第二产业需要继续加大力度。也可以根据以上的海南优势资源的分析,加大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南已申办国际旅游岛,服务业这块需要加紧,吸引更多的顾客,并且广告宣传到位。同时,要注意治安管理,海南的治安不是很好,我们走在路上不安全。要这方面下功夫,让旅客去了还想去。本岛根据降水差异,在几个区内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应的经济,尽量缩小东西部的贫富差距。在注重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时,也要避免经济泡沫现象。才能较稳的发展经济。

班级:姓名:赵娅学号:综 合 自 然 区 划

08地理科学

081001010058

第三篇:张姓张氏历史及分布地域与族谱碑文[范文]

【碑文】

张氏出自轩辕皇帝第五子---辉,厥后列为四十三望。至周,有仲以孝友称,汉则良以功业著,唐则说以文章显,公艺以忠义称,文瓘以功勋荣,余名在史牒不赘焉。

粤稽张家庄张氏为留后裔,公艺支。始祖张公讳浦,前明洪武二年,自山西平阳府徙居沛邑湖东立业,此乃张家庄始末矣。数传瓜绵椒衍桂馥兰芬麟趾益多,族裔数万,发派四十余支,难绍聚族同居之盛,分门别户、棋布星罗于四方者,布九十六祊,列三十邑,谱已明晰详载,勿累数也。犹有前明迄国朝乾隆年间,族裔或避水患、兵燹(xian)火、乔迁,自立有乐,或宦游、远播,乐土可居,未备载谱之。族裔者自三世迨至十五世,徙居各邑,多以先人之里居。诸如,张庄、张楼、张村、张街、等名字称著;则如仕宦,居湖广、四川、扬州;另,则有太东公迁居陈湾,太松公迁居张庄,太公公居驩城者;又如化麒、化麟公迁青州,又徙独山者;再有迁桥岗、宋闸、铜山之花马、九里、板桥、张庄、张楼、张村、张集、张湾、张圩,沛县张庄、张楼、张寨、张庙、张集、张双楼、苇子园、敬安,丰县张庄、张楼、张寨、张堂、张土城、张五楼、水坑崖,邳州张庄、张楼、张村、张圩、张圈、张套,鱼台戚庄、张庄、张集、张寨、张埝、张庙、金乡张庄、张楼、张村、张寨、张阁、张堂、张棚、张洼等。延其绪者,又有衍派于縢东南之桃山头,张庄、羊庄、张坡、东集、奚村、南庄、张桥、郭里集、北沙河崖;縢阳之双泉村、张村、磨庄;縢西南之五里张庄、朱陈村、张家庄;縢西之张坡、大彦、望庄;縢北之张堂、张山口;縢东北之东郭、后东城头、西城头、荒沟、张山崆、鹁鸪崖、张山头、欧峪;冯卯张山头、皇蒿;峄县之大名山、张庄、金马、卜村、张庄、棠阴、北张村、龙泉庄、古邵、阴平、张庄、陈湖、峨山口、张庄、涧头集、张楼、张庄、黄楼、张山子、中山子者。更有迁苍山安庄、张庄、张村、张桥、张岗子、张杭、张沟;郯城张庄、张村、张林、张高册、张楼、张塘;邹县张沟、张园、张庄、张家屋;曲阜张庄、张家村、张村;泗水张家庄、张家寨、张峪、张庄;平邑张庄、张家岭、张家洼、张家林、张山头、张家棚;费县张家林、张胜庄;济宁张庄、张村、张寨、张桥、张宇、张山、张庙;汶上张村、张坑、张灞口;萧县张庄、张楼、张寨、张集、张湾、张堂、张庄寨、张塘;夏邑张庄、张楼、张桥、张集;张庙、张阁、张双楼;永城张庄、张村、张集、张楼、张大庄、张店、张营等宗。

其昌者所列,散居之村、坊、街市偏多僻处,皆浦公后裔矣。犹幸子肖孙贤、钟鼎之家声未艾,兹谱未备载列名,恐年久渐湮,昭穆无考,乃之勒谱碑刊。愿后来者念其骨肉相连,毛里有属,收族敬宗,密补其缺,亦当不负先人之期,使谱完璧,继继绳绳,万世相承,此乃与张氏族人之望,亦同之苦意矣。

黄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秋月縠旦。赐进士出身工部右侍郎吴傑沐手拜撰 赐进士出身翰林编修桐城裔孙元宰谱 南氏熏沐书丹

1、“仲”即西周张仲,辅佐周宣王中兴;“汉良”即西汉张良;“唐说”即唐朝宰相张说;“文瓘”即唐朝名相张文瓘。

2、“留侯裔”,即指西汉张良的后代;“公艺支”,指张艺的后代。

3、“瓜绵、椒衍、桂馥、兰芬、麟趾”:即像瓜藤一样蜿蜒缠绵,像花椒一样蜜密繁衍,比喻家族(氏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馥、芬:香气,兰花桂花的香气。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麟趾,出于《诗 周南 麟之趾》,比喻德行仁厚贤良的人,也比喻子孙昌盛。

4、“祊”(beng祭祀,也只祭祀之处);“燹”火。

5、嘉庆22年,丁丑年,1817年,嘉庆(顒琰),年号仁宗:1796---1820,共25年。

第四篇: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

摘要: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较为深入的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城市地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机制的发展和城市化类型的日益复杂研究,结合城市化近域推进从而解释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形成的独特关系。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城市化近域推进、城市化类型 正文:

在当前社会形式的发展情况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从城市规划专业方向所定义的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包含实体上的即人口性质、劳动方式、景观设置等方面的转化和抽象的精神上的即生活方式及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吸收和转变。所以城市化是既有实体又有虚体的一个发展过程。而此发展过程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地域空间组成和城市类型的丰富性。

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点(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在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一些差异包括:(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虽然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具有严格意义的界限绝非易事。城市与乡村总是相对存在的却又互相联系的,其界限是模糊不定的,并且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断变化的。城乡由一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一体是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过程中地域空间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其构成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在城市化作用下的地域扩张,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是生产向城市集中以节约成本。但是集中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使地域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在其演变中有时也会出现郊区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但是城市郊区化不代表城市化进程的失败,只是城市的扩张方式产生了变化,以分散化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是城市化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城市化近域推进被归纳为城市演变模型包含六个阶段: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流失中的分散。这六个阶段反映了城市演化过程和地域空间扩张步骤。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基本发展动力下,综合了人口变化、经济职能分布变化以及社会空间类型等要素而形成的复合性城市地域型式,是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内部结构出现重组,形成多种形式的城市化类型。其中包括:一.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信

息部门或知识机构不断向城市中心聚集,就是向心型城市化类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这些部门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宾馆等)。它们的职能特点要求向城市中心聚焦。当城市的设施和部门向城市中心外缘方向移动扩散时,这种倾向就称这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向外延伸和拓展。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城市离心扩散形式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成区保持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而在外延型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它的边缘地带就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之为飞地型城市化。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多,用地规模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所以,必须跨出中心城市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三.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人口和土地利用高度密集的城市景观,使得人们习惯上认为,人口只有住进了这样的城市才算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因而又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的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因而又称间接城市化。四: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同步的城市化方式。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良好的城市化方式。消极型城市化是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化水平。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所谓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的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量个方面。所谓自下而上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自上而下型的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会引起城市改造,这是针对其经

济发展社会城市化加剧所出现的相应性措施,它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平衡供需关系,使城市保持健康和谐发展。城市改造界定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城市改造既包括宏观性城市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微观性城市问题的解决,通常要求采取全面、系统的措施来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新走向协调;狭义的城市改造主要是指旧城改造,在西方对这种城市改造一般称之为“城市更新”。通常,城市改造对于城市统筹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对城市历史文化保留有着至关的作用。

城市化过程中从实体和精神上的扩张,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发展的态势使地域保持变化的形态,达到空间地域的更新和演变,从而推动社会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城市地理学》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第五篇:冷锋和暖锋的时空分布规律

冷、暖锋在中国的时、空分布规律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甚广,几乎遍及全国,尤其在冬半年,北方地区更为常见,它是影响我国天气的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冬季我国大陆上空气干燥,冷锋大多从苏联、蒙古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然后南下,从西伯利亚带来的冷空气与当地较暖的空气相遇,在锋面上很少形成降水,所以,冬季寒潮、冷锋过境时,只形成大风降温天气。冬季时北方多“急型冷锋”,南方多为“缓行冷锋或准静止锋”。夏季时冷锋活动影响范围较小,北方多见。冷锋是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形成的锋面。根据冷气团强度和冷锋移动速度,冷锋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行冷锋”两种。“缓行冷锋”因暖空气沿锋面上升比较平稳,多形成层状云,因此此锋过境时,风速不大,云层增厚增宽,常出现连续性降水,与暖锋降水特征很类似。夏季,在我国西北、华北等地,以及冬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冷锋天气多属“缓行冷锋”。“急行冷锋”过境时,暖空气急剧上升,形成浓积云、积雨云等对流云,云区较窄,降水强度大,并常伴有大风,雷暴和冰雹,而时间较短,锋线一过,即气温立即下降,气压回升,降水停止。急行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影响大,我国北方地区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寒潮,常与“急行冷锋”活动有关。

我国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主要是因为我国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夏季风来自东南方的太平洋、南海,和西南方的印度洋、孟加拉湾上,气流中含有大量水汽,因此潮湿的夏季风气流先经东南而后到西北,使雨季开始时间越往西北越迟。因为湿润气流沿途消耗大量水汽,所以降水量也越往西北越小。我国的西北内陆,由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很难达到,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又为青藏高原所阻,因此成为全国最少雨的地方。而准噶尔盆地由于西部山脉有几处缺口,使大西洋和北冰洋来的水汽可以进入,所以年降水量一般在100mm以上,比南疆稍多。我国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夏季风,因此夏季风的强弱与降水的关系极为密切,降水的年变率大成为我国降水的特点之一。我国的北部及东北部,夏季风强的年份降水多;长江及淮河流域夏季风太强或太弱都不可能有大量降水,由于夏季风太强,它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锋的前沿(锋面)很快移到北方,除台风带来的降水外,一般少雨,形成南旱北涝;夏季风太弱,则缺乏充足的水汽,也不会有大量降水,这时易南涝北旱。

夏季风影响的范围最西最北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线以东以南地区,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为我国的季风区,降水较多,为我国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一船都在400mm以上。夏季风带来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含有丰富的水汽,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夏季风的前沿就是雨带的所在地,也就是夏季风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的所在地。因此,各地雨季的迟早与时间长短和夏季风的强弱进退密切相关。一般的规律是:五月上旬雨季在华南出现,六月中旬左右跳跃式移到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即江淮地区的梅雨时期,七月上旬左右雨带再一次跳跃到华北、东北(此时江淮地区处于副高控制,为伏旱天气),八月下旬雨带开始向南后撤。雨带的移动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弱影响。以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为例,江淮地区的梅雨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越过赤道的西南季风(热带海洋气团)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已开始衰退的极地大陆气团)交界的锋面雨带,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因而形成的是江淮准静止锋。自春至夏,副热带高压逐渐西伸北上,其前缘的锋面雨带也不断北进,梅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脊大约在北纬20°附近,7月上旬脊线北进到北纬25°左右,锋面雨带已到淮河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湿度小,气温高,天气晴,蒸发强,所以形成伏旱期。

五月,雨带在华南,这应属暖锋,这是因为南方暖湿气流在逐日强大,而陆上冷空气势力在逐日削弱,到了六月,雨带滞留在江淮地区,属准静止锋,七月、八月时雨带虽然是说推进到华、东北,但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已逐渐加强,而北上的暖湿气流势力已大大削弱,因而华北雨带类型不是暖锋而是冷锋!

综上所述,我国冬半年大多为冷锋,最多在南方可见准静止锋,这点联系我国冬季风北强南弱的事实去想是想得通的。我国夏半年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可谓“南强北弱”,所以越往北去就越不是暖锋,而是冷锋。我国华南离夏季风源头近,应属暖锋,而北方离源头远,因而为冷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就是冷锋。因此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大部份时间里都是受冷锋活动的影响。从上分析,我国夏半年锋面雨带虽然向北推进,感觉上是暖锋,但究其实质仍多为冷锋,只在南方的春季时才为暖锋的。

暖锋在我国活动范围较小,它大多伴随着气旋而出现。春季主要活动在华南地区、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这是我国暖锋活动最主要的季节和地区。夏季在黄河流域也有暖锋出现,但不占重要地位,夏季在黄河流域大多为冷锋。东北之所以出现了暖锋,是因为春季时气温回升,蒙古高压势力减弱,开始分裂出低压,低压槽线移来所致。另外说说昆明准静止锋是如何形成的?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就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台风是范围很大的一团旋转的空气,中心气压很低,四周围的空气绕着它的中心以反时针方向快速地旋转。低层空气边旋转边向低压中心流动,空气流动速度越快,风速也越大。

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通常称为台风眼。由于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得太厉害,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入到台风的中心区内,因此台风眼区就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的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

台风眼区外的空气,向低压中心旋进,它们挟带着大量的水蒸气,由于不易进入眼区,而在其外围上升,形成大片灰黑色臃肿高耸的云层,下着倾盆般的暴雨。而台风眼区内出现了下沉气流,因而云消雨散,夜间还能看到闪烁的星星。正如今年第5号台风威马逊的卫星图像所表现的那样,由于台风眼中一般是晴到少云天气,因而在卫星云图上呈黑色小圆点状。但台风眼移过后,天气将重新变得极为恶劣。

在台风眼中,常出现许多鸟群。这些被台风气流吹到台风眼区的无数海鸟找到了“避风港”,有时随着台风的移动而飞到很远的地方。

台风眼内虽是好天气,但海上的浪潮却非常汹涌。这是因为台风中心的气压,和它四周比起来降得特别低的缘故。因此在台风中心登陆的地方,往往引起很高的浪潮,造成很大的损害。(亚洲中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大内陆淡水湖。属堰塞湖。位于巴尔喀什—阿拉科尔盆地,南临萨雷姆瑟克阿特劳沙漠。东西长605千米,东部南北宽9~19千米,西部宽74千米,面积1.83万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40米,平均水深6米,最深处26米。

巴尔喀什湖地处中亚腹地,气候极度干燥,蒸发旺盛,本应形成内陆咸水湖泊。但是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该湖与众不同的特色。首先,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伊犁河自东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的西半部,提供了该湖75%~80%的入水量,加之其它较大河流的注入,使得西半部湖水平均含盐量仅为1.48‰。而湖泊的东半部却没有大河注入,仅有数条小河注入,其蒸发量大大超过河水补给的数量,平均含盐量高达10.4‰。这是造成巴尔喀什湖东西两半部咸淡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其次,巴尔喀什湖是一个东西狭长的湖泊。东西长约600千米,南北最窄处只有十几千米。这就影响了湖水水体的交换,东部的咸水和西部的淡水间无法很好的互相交流。这是巴尔喀什湖水东西两半部不同的又一个原因。

地域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