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设计本身
景观设计本身,我也希望能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做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通过我十年多的设计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设计的流程和逻辑性很重要。
1、先要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需求来做设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客户要西装,你不能给他马褂”的道理,否则再好的方案也一样被枪毙。那种通过对客户的行为进行逻辑推理并得出设计结论的方案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不是客户随随便便就能**的。
2、然后,再分析基地周边的环境,包括对周边的居民区、医院、地铁出入口、变电站等条件的分析,得出我们基地的一些功能定位的必然性。这时候的设计就不一定是多样性的,可能就是推理出来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和形式的。
3、立意、主题和功能。有一个立意,才能做出一个好设计,否则就像写作中的流水帐。立意要和功能相结合,没有功能的设计也是空洞无物的。
4、再下来是空间。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一样,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但与之不同的是,建筑通过墙体、屋顶、门窗来围合空间,景观则通过绿化、水景、墙体、铺装、竖向设立、地形及标高变化等来营造空间。我个人认为,空间最重要的在于其“空间的流动性”。要在你的设计中让空间流动起来,让人步移景异,时而高低起伏,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先抑后扬,时而豁然开朗,空间在流动,在变化。
5、然后是细部。细部就是把空间中的重点部分放大,仔细推敲。如某些同学做了水景,那么如何在深入思考下去,水景的标高、池壁做法、如何溢水、如何喷泉等等,深入下去,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学习去推敲去提高,你就一定有进步。不要老停留在一张1:200或1:500的平面图上,要分析1:20、1:50的详图。细部的类型很多,水景、石景、景观小品、设施等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个系统的风格是统一的,完整的。
6、再接着是材料。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的问题是对材料一窍不通,完全脱离实践。这个问题一定要在学校多解决,了解材料的特性,石材、木材、透水砖等,并了解价格,知道将来的工程造价。这要多看、多研究、多问了。经验是需要实践来总结的。还有,就是绿化植物。这是非常重要的景观材料,而不是用来作为“填补空白”的,植物设计的好坏基本占了80分,是一个整体的大效果的问题。一定要重视植物,而且植物不仅是材料,还要贯穿到空间和细部的方方面面。
7、最后谈谈风格。风格是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追求的。风格也是最高境界,要经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体会后,才能提出风格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景观设计还是分为两种趋势,一种是艺术的趋势,偏向建筑设计;一种是生态的趋势,偏向自然科学。当前的教学训练应该以艺术的训练为主,然后逐步向生态方面发展。所以,风格我的经验是简洁,“少就是多”。中国的学生喜欢做很多东西,堆砌很多想法。而国外的老师就是说,少一些,砍一些,再简单一些。这也是我从安藤忠雄、GMP等学习和体会来的。设计的“少”决不是简单,密斯的“少就是多”带来了非常复杂的细部设计。
我觉得,从同学的第一个景观设计上,尽量做得“简单”一些,但是把基本的东西能吃透。因为这是同学们景观学专业的第一个景观设计(前两年学建筑和规划),因此当前的关键在于理解和认识到什么是景观设计,如何做景观设计。所以,我建议老师们把“主题和概念”的分数占一个比较小的比例,重点在于如何从最基本的东西去做一个景观设计。如道牙怎么做、花坛侧壁怎么做、喷泉如何喷等实实在在要实施的东西,这样大家就知道景观设计到底要做什么,就心里有底。由于同学们广场设计做完后,就要做公园、生态设计等大尺度的设计,更不可能去推敲细部和材料,那么当下就要用这个小尺度的广场项目来锻炼一下大家的细部设计能力和实施的能力。或许将来大家出去找工作,面试的快题设计就是“广场设计”。所以,一个能实施的方案比一个空中楼阁的理想化的概念对同学们的帮助更大一些。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对同学们设计课程的建议如下:
1、一定要多看、多走、多思考。要去看实际的已经实施的项目,如上海浦东世纪广场、淮海路新世界入口景观、正大广场西侧的休息广场等案例。
2、多多描图,这是我的秘诀。每天描一个项目,积累100多个景观的项目。自然会融会贯通,自己就可以设计。这些都是解决“头脑里没东西”的问题,设计是不能自己瞎想的,很多东西都是现成的经验摆在那里的,关键是要多学习。
3、要多画手绘图,手绘是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是设计师最重要的武器。而在一个方案比较成熟后,必须要用su来推敲空间和细部,可以形成仰视、俯瞰、平视等各种视觉效果。
4、从模仿做起。刚开始的设计要先学会“抄”,抄大师的,领悟大师的精髓,抄得多了,熟能生巧,然后才能创作。
这是一篇我在论坛上看到的贴。从我从事园林工作以来,我觉得这位前辈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大家可以借鉴分析一下,以免少走些弯路。
第二篇:享受生命本身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的至深的情感。例如,女人和孩子。现代人享受的花样愈来愈多了。但是,我深信人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宁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我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有人说:“有钱可以买时间。”这话当然不错。但是,如果大前提是“时间就是金钱”,买得的时间又追加为获取更多金钱的资本,则一生劳碌便永无终时。
所以,应当改变大前提:时间不仅是金钱,更是生命,而生命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人们不妨赞美清贫,却不可讴歌贫困。人生的种种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贫困会剥夺好的心境,足以扼杀生命的大部分乐趣。
金钱的好处便是使人免于贫困。
但是,在提供积极的享受方面,金钱的作用极其有限。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创造、沉思、艺术欣赏、爱情、亲情等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原因很简单,所有这类享受皆依赖于心灵的能力,而心灵的能力是与钱包的鼓瘪毫不相干的。
金钱,消费,享受,生活质量——当我把这些相关的词排列起来时,我忽然发现它们好像有一种递减关系:金钱与消费的联系最为紧密,与享受的联系要弱一些,与生活质量的联系就更弱。因为至少,享受不限于消费,还包括创造,生活质量不只看享受,还要看承受苦难的勇气。在现代社会里,金钱的力量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力量肯定没有大到足以修改我们对生活的基本理解。
生活质量的要素:
一、创造;
二、享受;
三、体验。
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来换取那些次宝贵或不甚宝贵的财富,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学问、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他们临终时当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一个人可以凭聪明、勤劳和运气挣许多钱,但如何花掉这些钱却要靠智慧了。
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能见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人砸死了。这未免太残忍了。
不过,我们不妨把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闲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间。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这岂不就是渎神?所以,对于一个人人匆忙赚钱的时代,摩西第四诫是一个必要的警告。
当然,工作同样是神圣的。无所作为的懒汉和没头没脑的工作狂乃是远离神圣的两极。创造之后的休息,如同创世后第七日的上帝那样,这时我们最像一个神。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我的回答是:永远没有空——随时都有空。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锺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这时便会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相反,倘若并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健康是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为了活得长久。活得愉快在己,活得长久在天。而且,活得长久本身未必是愉快。
夜里睡了一个好觉,早晨起来又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便会有一种格外轻松愉快的心情,好像自己变年轻了,而且会永远年轻下去。
第三篇:爱上爱情本身
爱上爱情本身
回忆就像炉膛边正在冷却的木炭,你不知道拣哪一块会烫手。不经意间,掉了一滴泪,落在那烧得通红的木炭上,“刺”的一声就化了,才知道,那块炭放在心底,永远都不会凉。
她想极力忘却的那些事情就像指甲里扎进了一根木刺,说不定什么时候,抬起手,就会有钻心的疼痛。
人的心就像一枝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个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将它掰开,原来,里面还藏着一个蕊,人心难测……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孤岛。
——题记 我一直觉得我这辈子能嫁个好人,生命已经过了二十年之久,这种想法从未变过,真的,我能嫁个好人。
一直在期待一场从天而降的爱情,与谁谈无所谓,关键是这场爱情要足够完美。我在意的只是它的完美程度,而不是它的含金量。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爱上了那个人,真的已经爱上了。分开之后,才发现我错了。事到如今,我才搞清楚:我并不是爱他,而是爱上了我的爱情。对于他,就像是跟我对戏的男主角,只是习惯了,习惯而已。
我用八个月的时间养成了这种习惯,而后,又不得不主动把它戒掉,痛彻心扉却又无可奈何。分开后,我哭了五天,醉了两夜,痛得撕心裂肺,哭得死去活来。我不甘心,我不
相信,那个说过无数次不会走的人却先我一步,提前把这场戏结束了。走得那样决绝,义无反顾,剩下的只是一个无助的我和一段未完成的爱情。
平静的生活是个颤巍巍的气泡,一切物件都会说话。一起听过的歌曲;并肩走过的冷饮店;他送给我的衣服,手包和饰品……我逃不出他的影子。回忆是把无形的箭,你拿着它不由自主向自己发射。我把自己浸在那八个月的大海里,等待重生却不能打捞自己。
我远不如自己想象中的坚强,要靠自己来抚平创痛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会不自觉的按下那个熟悉的号码,而后卑微的求饶。我放下了自己的身价与尊严,去求他,求他别放弃我,别丢掉我,我戒掉了虚伪的自尊,却戒不掉他给的习惯……我知道我的爱情很难死灰复燃,但最起码我要让它烧的透一点。我在为我苟延残喘的爱情画句号,我竭力遏制住自己颤抖的双手,想把那圈画得圆一些,再圆些。可泪水却把它打湿了,未干的墨痕被泪水浸透,在心里染成一块尴尬的黑斑,除了嘲笑,我看不出别的。
我承认,我是一个痴情种,任别人在我心上千刀万剐,却总还抱着重归于好的希望。我这种疯狂的痴迷也可看成徒劳的执着。说不清楚,我到底是痴迷于那个人,还是痴迷于那段爱情,总之,我还是有些放不下。直到分手三个月后,我和他还不时用电话联系,这是一种折磨,无论对我,还是
对他。分手之后对前男友的慈善,对自己而言是一种不明智的残忍。我不知道为何我如此恋恋不舍,若是不舍我的爱情尚有情可原,若是不舍得那个人,我就大错特错了。
有人说:治疗失恋的解药是时间和新欢。他比我聪明,分手不到三天,他找到了自己的解药。在这件事上,我俩恰恰相反,他的解药是后者,而我宁愿选择前者。他已经治愈了,而我还在慢慢恢复。
我们都给彼此留有余地,给对方机会,随时准备着偷袭,也同样做好受伤的准备。我们相互欣赏又相互折磨,倦于已有的现状却费尽心机的延续。我分不清他的虚实,他看不出我的伪善。我们都醉心于这最后的战役,想在结束时背水一战挽回以往的败局……我看不穿我自己,甚至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懂。威胁,利用,恐吓,他在我身上尝试了他能用到的所有手段,最后,却没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已经不是爱情了,甚至连同窗的情谊都没有了,像是在较量,在谋害,在争斗……这样的心战,只一次,就使我筋疲力尽。
该结束了,所有的事情都有结局,唯独感情分不出成败。最后的温柔是他给我的软伤害,我竟傻到现在才明白。一直以来,我把自己看成那只刺长的刺猬,把他扎得遍体鳞伤,在他走后,自己默默地后悔。到现在才知道,我根本没有扎到他。相反,他把自己的刺裹得严严实实,骗了我整整半年,最后,又在我心上划了一道伤疤。他比我厉害,但这场仗,我不服输。既然爱不成,就让我们选择恨吧!一段感情里,我们稀里糊涂地爱上了对方,到了结尾时,却实实在在地恨上了对方,我要你知道,我们始终势均力敌。我要的就是这样的对等关系。
恋爱好比一次头脑风暴,刚开始是高度的自我价值获得认同的满足感;再发展便是彻底的自我价值的牺牲与泯灭;结束时是清醒的自我价值的还原和苏醒。到最后,我还是我,世上除了他还有别人,没有他,我自己也过得很愉快。
我的失恋,就像一次痛苦的脑部神经手术,所有的回忆和背叛我的那个人,是我必须要切除掉的坏死神经,所谓的自我,所谓的身价与自尊,所谓的据理力争,是我这段感情的病灶。每当问题出现时,我想到的往往是自己,我常做的不是倾听,而是抱怨,不是合作,而是攻击,不是解决,而是僵持……这是我的解药,是时间送给我的解药。
我还会遇上我的男主角,他也会有他的女主角。我和他的故事在一个巧合的时间开始了,又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结束了。他帮我揭开了爱的序幕却匆匆离去,剩下的故事只能由我自己发挥演绎。少了些执迷,多了些伤感。在匆匆的人生路上,我送走了感情上的过客。但我依然爱自己,爱我自己的爱情。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遇上好人,也相信有一个好人属于我。
第四篇:为了活着本身
为了活着本身
以前曾经接触过《活着》,但由于时间等因素的缘故,仅看了开头和接近结尾的部分。当想起要再读一些书的时候,第一个便想起了它。
我不是那种嗜书如命得人,那种因书忘食的故事也绝少发生在我身上。读到苦根吃豆子噎死,心中有一种难以言明的痛,是惋惜,是感慨还是心酸,我说不清,并且在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我没有机会把这本书完整地读一遍,但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它。我感觉这本书真的很神奇,它让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向往,我一直在想,它为什么这么神奇。
小说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泥土的气息。开篇的乡村景象先是褪去了世俗的所有喧嚣,以一种淳朴安稳的形态安慰了我焦躁的心,让农民的质朴感动着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心中可以无尘埃。而作者那朴实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用农民的语言刻画农民的形象,不矫情不做作,让我与文章又拉近了一步。语言的通俗易懂让人觉得心里舒服。同时它的生动也在不知不觉中俘获了我的心。起初的舒服拉着我逐渐进入状态,渐渐地掉进了他的陷阱,让我的心开始挣扎,最后以沉重终结,之后余音袅袅,依旧会不时想起福贵的一生。
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家道中败,爹娘离世,妻子、女儿、儿子、女婿、外孙都先他而去,满心是亲人离世的痛楚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而他,却艰难地,勇敢地活到了最后。起初,我并未读懂,也不理解何为“活着”,我只是看到了福贵一生的艰难,是一个我读福贵的过程,而非福贵读福贵的过程。就如作者所说,当初他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他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富贵来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活着》。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但是以他自己的角度看,苦难的生活里还是充满快乐的,有爱他的家人,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儿女… …
福贵苦难的一生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不管有多难,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便绝不放弃。活着,是一步步走过来的经历,是认真的对待生命,是在苦难中依旧乐观向上,是在白发苍苍之际依旧有勇气面对和回首艰难的一生。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和活着是一体,没有谁有权利将他们分开。活着,要带着忍耐的勇气,命运是个怪脾气的老头,它并不愿意每个人都走的很平坦,而我们也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活着。到最后一刻,与命运论输赢已没有了任何意义,那淡然的一笑才是最好的回答。
年轻的我们不够勇敢。独自一人的时候会听寂寞唱歌,受打击时会有小小的落寞,看着秋叶飘零会心生伤感。发着不大不小的牢骚,说着满心的抱怨。这些,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不要忘记《活着》,余华的《活着》,福贵的“活着”。看到天上的鸽群,便快乐它们的快乐,珍惜并回味这些快乐,懂得,绝望的不存在,以自己的视角来面对自己的人生,它并不是那么苦,只要一步一步走下来,便是活着了。
用一种态度来影响一种态度,用一种心境来感动一种心境,用一种经历来安慰一种经历。喝咖啡的时候,不加糖不苦。
第五篇: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生 活 本 身 就 是 童 话
——《安徒生自传:月亮上的人》读后感
每个人的一生都称得上是一部童话,或美丽动人,或曲折变幻。
——题记
丑小鸭,一只在两个鸭家族争食一个鳝鱼头的可怕喧闹声中步入社会的鸭子;一只因为它“丑”而被唾弃讪笑,却一心向往光明与自由的鸭子;一只历经重重磨难,终在一个美丽的春天蜕变为华美的白天鹅的鸭子。它的一生就是一部经典的童话,以被排斥、讪笑而开始,以坚定乐观的灵魂与命运共鸣而进行,以变成那最美的白天鹅飞向光明与不朽而落幕。
安徒生,一个在一间窄小破旧的小屋中诞生于世界的孩子;一个在当时偏远、闭塞小城中囚禁的孩子;一个有着复杂、混乱的家族血缘的自卑的孩子;一个有着疯疯癫癫的祖父的孩子;一个诚惶诚恐、生怕自己也会有一天发疯的孩子;一个渴望关注,渴望富有,渴望成名的孩子;一个因身世的贫寒而不断遭到别人嘲笑,又被命运捉弄在外漂泊颠沛,一度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孩子;一位一生境遇坎坷,因为灵魂深处的浪漫与不羁,在迷茫昏暗的社会上用文字弹奏、悲鸣,震慑这无情冷漠的人心与腐朽的时代的著名童话大师。
丑小鸭——安徒生,也许上天注定,他的一生就是一只丑小鸭式的经典童话,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讲述着这部美丽的童话,正如他所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安徒生,这位来自丹麦王国最底层的人,在深渊中品尝到了无底深渊的黑暗芬芳,他像一切孤独无助的勇士一样,刹那间明了了“向死而生”的巨大秘密。赫拉克利特的残篇断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死者有死,有死者不死: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他像一个一心朝圣的圣徒,把自己逼到了一条通往“各各地”的道路上。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有头戴荆冠的人子耶稣,有手执长矛与风车搏斗的唐吉诃德,有卡夫卡笔下那自绝饮食、孤高幽闭的“饥饿艺术家”„„
安徒生的童话写作中贯穿着这种“从不可能到可能”的线索,在现实中他也终生坚持着用幻想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事物的习惯。他关注发现着事物的新奇之处,发现着现实生活的传奇色彩和童话品质。安徒生在丹麦王国遇到的是一个等级严格、结构稳定的社会体系,一个奥登塞的鞋匠的儿子试图独自松动这一体系的许多构件,想要给自己挤出一条通往天庭细细窄途,整个丹麦王国都惊讶地注视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疯狂的人。“从不可能到可能”,他用艰苦的劳动打破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他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充分享用了上帝赐与我们的自由与可能。
他那童话般曲折却又美丽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其实生活本身就是童话,那挫折与磨砺只不过是留在记忆中深深浅浅的痕迹,我们早就应该甩甩头,忘掉那些,然后挺起胸膛,举起双手,去拥抱那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心中有了梦想,就没有什么困难和挫折可以阻挡我们,我们将一路前行,大步奔向那属于自己的童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