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计算中常犯错误的心理分析及防范
小学生计算中常犯错误的心理分析及防范
小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一线的老师会提供很多鲜活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分析其错误原因,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数感;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被人们称之为“粗心”所造成的,如抄错题,漏写数、加法算成减法等,一经提醒,能立即改正,但又不能自觉地检查出错误。这类错误更使不少教师和家长感到棘手和困惑。根据我多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试图对这一计算上的“通病”进行一些心理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进行运算,要通过感知、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小学生在计算上的通病与其心理活动的特点有关。如果我们研究与把握其活动规律,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就获得了防止和纠正这类错误的主动权。
一、感知上的原因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不精确、不具体,他们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因而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如相似的符号没看准就抄,把6写成9,71写成17,1.243写成1.234,把“×”抄成“+”等;一个数没有看完就写,砍掉了“尾巴”,把5302写成530,4000炒成400;抬头看一眼,低头写一字,抄这题的前半截,下一题的后半截,头尾不符。
二、注意上的原因
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不稳定,不持久,易分散,这也是抄错题的原因之一。另外,有些计 算错误,是由于小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造成的。如初学一种运算时,由于高度注意了运算步骤的执行,而增加了计算过程中某些口算的失误。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这都是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注意力的分配,必须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而“丢三落四”。
三、思维定势的原因
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不变的情境中,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地做出 反映,但在变化了的情境中,定势常常阻碍学生找到新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定势经常偏于消极方面。这种现象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是有联系的。如刚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知道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但当学习了分数乘法后,乍遇到分数加法,表现出思维的惰性:4/5+2/3=6/8=3/4(分母相加、分子相加)
四、记忆上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一道混合运算时,关键部分算得都很正确,算到最后结果出现错误。如原 式=„„.=14/21,却约简成3/7,什么原因导致此题错误呢?我们进行了个别问卷,这个学生这样想的:“因为14=2×7,21=3×7,所以14/21约简得3/7”。事实上,他在约分的过程中,由于对中间的结果约去的这个“最大公约数7”以及14是7的2倍,21是7的3倍的存储与回忆出现了差错(只呈现出最后7和3两个信号),也就是短暂记忆(包括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两种情况)错误。又如在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中,忘加和漏减1的错误,也与中间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有关。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除了上面谈的四种智力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态度不认真,兴趣不高、习惯不良等。
防止和纠正小学生计算上的错误,应重点放在产生错误之前,防范于未然。因此,要重视平时教学,除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之外,还应着重根据小学生思维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下面谈几点想法:
一是重视首次感知。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说明,首次感知的材料准确、生动、鲜明,对于记忆的保持和再现的清晰程度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新的运算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口表达,多种感知渠道协同进行综合性的信息传递,以收到强化信息的作用。
二是加强对比辨析。学生的计算错误,很多是由于新旧知识相互混淆产生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指导他们把相似的算式进行辨析,促使新旧知识的精确分化,如:
2/5+3/475+25-75+258.5-3
2/5×3/475×25-75×258-3.5
咱们教材中的森林医生,就是很好的正误辨析形式。
三是处理好思维活动和计算操作之间的关系。计算不能看作一项单纯的技能操作活动,要加强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算式的特点,对数进行“拆”或“拼”,使计算简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终生收益的。如,400-283可以看作399-283+1;402×3=400×3+2×3;402÷2=400÷2+2÷2;412÷4=400÷4+12÷4等。可以淡化竖式,在多位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一位数的计算中,竖式仅是算法多样化中的一种。
四是进行及时的反馈强化。反馈越及时,效果越显著。因此要及时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生成的错误资源,获得强化效益。
五是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如训练学生对多位数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整体记忆力,可以把写好的万以内数卡片,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让学生回答是多少,听老师说一个多位数,让学生写出来。“听算”是训练学生多方面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应大力采用。
第二篇:名句默写中常犯错误
名句默写中常犯错误
高考中名句名篇默写是课文内的内容,考生平时花很多时间记诵,遗憾的是,一到考试时却因写错别字而屡屡失分。事实上,大多数名句需理解记忆,而有些名句需机械记忆。这就要我们平时记诵时多加辨析。
一 脱离语境,不辩语义,只作机械记忆
1.小乔初(出)嫁了 “初”为“刚刚”之义,衬托周瑜年轻,而“出嫁”仅陈述小乔嫁人。
2、樯(墙)橹灰飞烟灭“樯”与“橹”相关,是船上的桅杆,自然是木制的,如果是泥土做的“墙”,怎能在水里存在?
3、清(轻)风徐来,水波不兴风来自水上,自然“清爽”、“清凉”,“清”写出清幽的意境,而“轻风”只能表现风的大小。
4、千呼万唤始(使)出来“始”为“才”之意,千呼万唤,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才出来,表现她的矜持。
二.忽视古汉语规律和古文化常识,随意附会
5、一尊(樽)还酹江月“尊”为“樽”的通假字,只能强记。类似的还有“传道受业解惑”、“赢粮而景从”。但“莫使金樽空对月”不用假借字。
6、别有幽(忧)愁暗恨生古人作文讲究互文见义,“愁 ”对 “恨”,由“暗”见“幽”,“幽深”之意,故不能写作忧。
7、杨柳岸(暗)晓风残月这句用白描手法,三个意向并列:杨柳岸、晓风、残月,自然不能受“残月”影响附会为“暗”。
三.缺少生活常识,不假思索想当然
8、月明星稀,乌鹊(雀)南飞麻雀只会在屋檐下、树丛中盘旋,只有登高的“鹊”才南飞。
9、驽马十驾(架),功在不舍马拉车为“驾”,自然与“马”有关,与“木”无关。
10、池鱼思故渊(园)与池相关联,鱼生活在水中,自然是“渊”而不是“园”。四.读音不准确,背诵不完整,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背诵时不遗漏虚词,就不会出错了。
第三篇:开题报告中常犯错误总结
开题报告中常犯错误总结
1.调查是人们容易猜到结果的,就不用调查。调查应该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目的一定要明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价值。研究一定要有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否则只能是“堆积”
3.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还是相关关系 4.按性别和年龄分组:性别角度,5.培训前后对比研究:应保证调查前后是一个人,保持对应
6.切忌用别人的理论,套自己“浅显观点”,然后得出“自己知道的事” 7.论文应具有一定学理性,理论指导+实践的导向 8.表述前后要一致,概念一致,原因对策一致等 9.一个老师的表现只能对其他老师的建议,而不能是推广 10.实验法一定要有假设,实验是为了验证假设 11.结果≠结论
12.双语教师的培训调查,范围较大,加上地区是否更好,比如农村双语教师的培训 13.语言要注意规范,要学术化,不能太口语 14.注意观点凝练,概括 15.观察和访谈法同时进行更好
16.结论不能过于宏观、要具体,要能解决具体问题
17.比较不同版本、比较不同性别,比较不同出发点,相互借鉴 18.共性的东西理论是否可以不加改造地直接加到“个性”“个案”中去 19.要有体系的比较,而不是比较的堆积 20.要“三角互证”
21.措施中,提出的要有针对性,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得到,而不是不调查就可以知道 22.题目不能太大,要具体 23.要站在一个理论的框架下构成
24.论文的方法很重要,要为目的服务。内容、方法、策略要与目的相一致而匹配 25.逻辑关系一定要紧密
26.应然与实然,应该怎样与实际怎样并不一定一致 27.内涵式发展看质量,外延式发展看数量 28.态度类一般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行为类可以用观察表测量 29.参考文献与注释注意规范化。参考文献加几篇外文 30.论点后要紧跟论据才会让人信服 31.作为研究者,不能有太大主观看法
32.两个方面:观念+行为
三个维度:合作前、中、后 33.因为小学师资结构问题,我研究的主要是女老师 34.态度要认真,能力水平慢慢提升
35.摘要中,中英翻译要对应,不能在线翻译,态度一定认真起来。36.好的选题+好的方法
教育学原理博士论文答辩:202_年5月
建议:1.村民的期望哪些属合理,哪些属不合理,标准问题。不能完全迎合村民,也不能不顾村民期望
2.不能“盲人摸象”,要在大整体,大视野下进行细化研究,否则不管大环境、不管大整体去孤立细化研究,只会造成“想当然”
3.期望与择校之间有必然关系吗?什么关系
4.自己村庄,如何克服“偏见”,如何处理“感情”问题
6.工作量大,但结论不够新颖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王武,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告诫,他也不怎么理会。
针对小王同学的这种情况看来,是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情绪。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帮助他: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把学习当做老师和家长的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负了事,因此,有很多抵触行为,讨厌学习。因此,我引导他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学习,然后讨论哪些同学回答得更有意义,哪些意义不大,让大家辩一辩,选一选。明确学习目的,使得该生玩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挖掘特长。王同学美术功底不错,美术老师积极推荐他参加相关的兴趣活动,在不断“刺激”中改变他讨厌学习的心理。
2、耐心辅导。很多厌学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的轻视,而自认为没什么希望了,便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我和其他班科任老师互相配合,耐心地帮助他辅导功课,使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才会自信起来,学习兴趣才会慢慢浓起来。
3、树立榜样。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伟人学习的故事,让他们借阅书籍,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能使人变得更聪明,催人奋进。班级中也树立起学生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
三、呼唤家庭的力量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往往难逃其咎,有些父母孩子作业一有问题,只知道打骂,如果考试考不好,极个别家长甚至会对孩子进行拳打脚踢。殊不知长期缺乏关爱的家庭生活,只会使孩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我在家访中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能只一味打骂,要善于交流,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使之懂得“爱拼才会赢”的道理。
一段时间下来,该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上课时偶尔也能举手发言,作业也比较自觉的完成,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
该同学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差。
一、基本情况:
黄同学
男
12岁 成绩中下 寡言少语
二、背景资料: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黄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黄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黄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黄同学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黄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黄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黄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黄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黄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黄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黄同学与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黄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黄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黄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黄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黄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黄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黄同学所述,在黄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黄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黄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受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黄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黄同学的母亲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黄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黄同学母说他们不知道黄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黄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黄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黄同学母的积极配合,使黄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黄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黄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黄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黄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黄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黄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黄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黄同学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黄同学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他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小莉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小莉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前几天她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临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莉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莉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心理分析: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莉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莉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莉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莉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她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莉任性骄横, 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 小莉对此事的想法,请她做一下自我分析;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考虑同学的感受,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 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不能解问题, 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淑女风范.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家庭的不幸,烦躁、赌气都会无济于事,要勇于战胜自我的自卑心理。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 邀请平时与A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莉的关爱, 小莉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 小莉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 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除此,大家还讲述了一些同学之间爱的故事。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心理个案感悟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莉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