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应用
1.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对于刚学习《元角分》的同学,让其解决“一支铅笔6角钱,小明给了售货员阿姨2元,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学生可能会感到问题很棘手,因为这是学生还没学习元角分的单位换算,不明白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早已经接触过钱了,解决这道题,让学生先回到现实生活,再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又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求抽屉的表面积和鱼缸的表面积,许多学生很快求出其面积来了,订正时不对,为什么,这就是没考虑生活实际,按六个面求了。因此,在问题解决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里的图包括线段、统计图、统计表、实物图、几何图形等图形。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通过画画形解决问题让问题变得既形象又简单。尤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高年级,求几何问题,单就问题空想有时很难想个所以然,然而,通过画图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往往经常用到画图的方法让问题变得简单。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公式,不仅要求学生熟练记忆,还应培养学生根据公式特点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意识。比如,乘法分配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公式是可以前后交换的,即(A+B)*C=A*B+B*C还可以反过来写,不要只知道前一种形式会写出后一种方法,还要能根据后一种形式能想出前一种方法。
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应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粗略。小学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找规律的问题,在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通过已经给出的条件,归纳推理出隐含在题中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5.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遇到的应用题会相对较难一些,然而,学习方程后,将问题中的未知量用数字以外的数学符号表示,根据相关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应用题的题意变得容易理解,问题变得简单。
当然,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还有很多。通过论述只是想说明,数学学习的关键不是一味的做题,而是在解决问题中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学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那样,数学学习才能轻松起来。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利弊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利弊谈
作者:堂哥 出自:鸟 浏览/评论:721/0 日期:202_年11月6日 20:45 [内容摘要]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的问题。然而,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很多老师不自觉地走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舍本逐末,不问需要与否,不分对象如何,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 ;利弊谈;教学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如在教“圆的认识”这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直观展示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2、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3d 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共享资源,协作发展 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在帮助学生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等。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费顿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多媒体教学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然而,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很多老师不自觉地走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舍本逐末,不问需要与否,不分对象如何,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换个角度冷静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热”现象,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过分追求画面的装饰性,干扰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追求声像效果,容易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因为我们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忽略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材上而在媒体方面,过多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训练。
我见过这样一堂数学课,前后共设计有七个之多的动画片断,孩子们甚至在结束观看后仍然沉浸其中,结果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使目标难以达成.虽然我们力求让孩子能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原本很枯燥的数学知识,但是不可否认数学具有一种天然的严谨性,低年级数学和语言仍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那么,我们把数学课中的语言文字内容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不但剥夺了学生想像能力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2.对学生的感官刺激片面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上占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一些动手能力方面,显得很无力。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5300名学生进行了学习方式偏向测试后得出: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听觉学习者(声音、音乐)占34%,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来学习)占29%,动觉学习者(移动、触摸、行动)占37%,这说明,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必须三者结合起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观察图片,并结合动手实践。过分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动觉的刺激,三个要素失去平衡,必然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3.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几乎所有的各种级别的教研课、观摩课或者参赛课都使用了课件,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课件作为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教学资料,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服务教学,它只是一种手段,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有的教师上课时貌似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即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实质上,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无疑是“换汤不换药”。4.喧宾夺主
取代板书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屏幕遮挡了黑板,画面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我国小学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小结
总之,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它无论多先进,但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有一条:即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效果,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英特尔总裁克瑞克·贝瑞克博士说到:“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多媒体,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功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三篇: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 把前沿先进的科技带入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对声、文、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 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 , 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 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 板作图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 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他力求 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那如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呢?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心理学上 “动机” 是人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 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地的内在原 因。对数学有好奇心,不满足现有知识,敢于冒险尝试,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积极主动的思考 问题 , 是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激起学生学习情感, 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 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填未知加数”一课时,先用电脑出示一段小动画,配乐播放:卡通的数字 7和 3一起玩,组成了算式:7+3=10, 3有事情跑掉了,出现了算式:7+(=10, 7+(? =10,学生 的创新潜意识被一下调动起来了。接着出示 6面小旗,后面划一横线,问题:再画几面就是 7面了?算式 6+(=7,学生一下就领会了:再画上 1面就可以了。电脑出示第 7面小旗,学生 自然的在括号里填上了 1。学生掌握的轻松自然,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接下来解决新课开始时的 问题,学生的求知劲头更足了。电脑出示“木板上挂水壶图”,已经挂上了 7个,其他都空着, 让学生自己来列式,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7+(1+(1+(1=10,7+(1+(2=10,7+(3=10当问学 生认为那种对时,却各有拥护者,我没有对这些做法作出反应, 而是又出示了一道题:盒子里放 小球,要放 9个,已经放了 2
个, 2+(=9。学生自然的把没有放进去的,全数了数是 7个填在 了括号里, 这时我趁学生思考时对图进行了修改, 在空位置下面划一个大括号, 学生一看就明白 了要将所有的空都数一数填上一个总数, 之后学生又讨论了刚开始那样填的弊端。学生求知的整 个过程就是创新意识发展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制造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知识不知不觉 也被掌握了,创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闪烁剥离,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特 征。”创新精神是指人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究发现的情绪状态。
在揭示“观察物体”中的数学概念时,先让学生摸一摸实物,大体感知物体的形状,但若想让学 生抽象出实物图形是有困难的, 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问题, 就容易多了。如在揭示长方体的概念
时:首先出示实物图 “鞋盒” , 引导学生说出是长方体, 让学生观察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对的两条边、相对的面,连续闪烁,并伴有声响。再让学生说特征, 学生的创新再次得到激发,猜测出长方体的框架。最后, 从鞋盒抽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学生的猜 测得到了验证。
三、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显示,创造性的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 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为创造能力的 培养创造条件。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 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 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 学生就很容 易总结求出两地距离就是用 “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 这一规律。再如, 教学 “角的概念” 一课时, 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 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 同 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 烁出亮点和两条
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 另一条边移动, 形成大小 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 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四、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通 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难点逐层剥离,学生突破掌握。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 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 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 并创设了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 “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篇: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晋江 颜顾本)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心理学学术语,它是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与正式学习相比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教学技术或教学策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导入环节,使之新颖、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怎样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情感式导入:„„运用教者表情、语调,营造出与课文情感相类似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预期的情感心理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课文,既获得知识,又获得情感的体验。这种手法常用于纪念性文章的导入。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一开始,我问学生:“你知道周恩来总理的哪些感人事迹?”学生纷纷回答„„。然后我用深情、低沉的语调感慨地说:“„„”说完播放配乐诗朗诵。你可以看到学生由开始的不在意,甚至有些嬉笑,随着你的讲述,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很快沉浸在教师设置的深切怀念的氛围里。这样就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使作者与学生感情产生共鸣!
二、比较式导入: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时是这样运用比较式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生命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张晓风用植物为传递后代竭尽全力投入巨大,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得来的不易;蒙田用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明白了“生之本质在于
死”,从而更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今天宗璞又要从什么角度为我们讲述生命呢?这样,既将已学的篇目的侧重点予以区别,又让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走进新篇目的学习,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
三、激趣式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有关技巧,调动学习兴趣,这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将之细化,则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设立悬念:„„
2、猜迷:„„
3、讲故事„„
此外,引用导入、描摹情景导入、类比式导入等,都能因课因文的不同而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也许有人对语文教学开端导入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可要可不要那就错了。虽然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只占微不足道的份额,但都是有成效的。著名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创立者奥苏贝尔就曾用实验证明了先行组织者,将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便于在学习初期将已有的知识整合,后期则不易忘记。可见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学习迁移与保持的一种重要手段。„„
牛记 先行组织者是学习新知识的导引,但未必非用在一课伊始的导入,也可以用于主环节中的小环节,如学习生字“酸”,出示(或例举)带“酉”的字,即比较性组织者。
第五篇: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内空提要]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制作出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它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使一些在常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画面、动画、声音展示得以轻松解决,并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极性和求知欲。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认为它是万能的,是最好的。每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都能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方式取而代之。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其优劣的基础之上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关键词:多媒体 课件 教学
近几年来,利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深得教师所喜爱,且已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也省心不少,学生也乐于课件的辅助教学,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优势是明显的,但如何与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我们不能盲目使用,只有正确认识、精心制作、准确操作才能使得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使用多媒体课件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能一统天下。各种教学方式应该根据课的内容需要而选择合适方式搭配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很多时候,课件所发挥的作用只是替代了小黑板的作用。看看现在各种观摩课、竞赛课,几乎每堂课都用了多媒体课件,里面绝大多数课件确实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整堂课增色不少;可有的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潮,只是在让学生看动画片,显示一些图片,练习,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件,甚至有的课件对课没帮助,反而过多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断了学生的有序思维。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步骤、重点、难点,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用课件,我们始终要摆正多媒体课件的地位是辅助教学,是一件工具,就像挂图、幻灯、小黑板一样。做一套课件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如果采取其他方式能取得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好,何必就一定要课件呢?
“好钢用在刀刃上”,课件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展示变化规律,化静为动,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应用题和几何题目,灵活多变,挑战学生思维,演示动画过程,解题、编题,题意尽显其中,巧用随机函数,电脑判断正误,其乐无穷,练习形式多样化,有趣化,快乐学习等。
二、确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
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呈现出一副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
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而不是让课件成为一个漂亮的黑板。
三、课件制作要贴进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因材施教对于课件制作来说也是一样。我们不只是单纯利用课件在完成上课任务,我们还应该通过课件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在设计课件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融入课件中,使得课件更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贴进学生的生活,进行着无形的教育。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情感等许多方面都是有所差异的。课件的制作不能忽视这个问题。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在制作中就以生动,形象,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卡通形象,故事情节,一个个游戏来进行;高年级的有意注意时间长,而且对于卡通故事没有了什么兴趣,所以在课件制作上就主要以生活实际为主,反映学生所见、所闻、所想。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必要地去优化、美化程序,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课件主题内容要突出,背景图,装饰图片不能过多,过亮,尤其是一些动画装饰素材更要适可而止,避免学生在学习时分散注意力。
四、注重课件的可控性 这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指课件中的制作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适应动态的课堂。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的天地,同一个内容不同时间,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课件具有应变性,而不能是一个走马灯。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我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想显示问题时,结果不小心多按一次键,结果切换到了答案画面,使教师尴尬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失败。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另一方面是指上课教师要了解课件每一个操作步骤,了解整个结构,准确及时地打开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分析画面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使教师和课件做到协调一致。可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情况下,都是电脑教师根据上课老师的要求来做课件,授课的不会制作,制作的不会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只能是勉强相互协作,在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在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课件的制作时间与质量。就算课件制作出来,上课教师还要花好大一部分精力去熟悉课件的使用,加重了教学负担。因此加大教师电脑知识培训是必须的,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制作出精良的课件,但最起码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知道利用这个软件来做课件能达到什么程度,做出什么效果,这样的话,在电脑教师帮助制作课件时,上课教师也能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熟悉整个流程,加快了课件制作的效率,提升了课件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课件的使用者。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一些教师在使用课件中,在展示了一个画面后,继续进行了教学,但内容与这个画面无关。此时的画面或声音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及时关掉,使之黑屏,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课件中的设计要美观,能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而不单纯是为了教学,美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课件中声音的导入一般分为三种,提示音,应该清晰明了;反馈音,应该体现鼓励或表扬的感情成份;背景音,应该温和舒缓,陶冶情操,且和画面相适应。声音时间长短的设置及音量大小等细节方面也是我们要去注意的。
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才能更好使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出最高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