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导学案(心灵的慰藉)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23-45066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06 04:08: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导学案(心灵的慰藉)

2010-2011学年

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她前世叫做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贵族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只是婆家家规甚严。结婚几年未能生子就遭到婆家百般虐待。最后微妙实在不堪忍受,被迫出逃。在出逃中昏倒在一个墓地边,被一个为新丧妻子上坟的男人和他的孩子相救,男人见微妙可怜就领回家并与之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公婆相继去世。快生

2010-2011学年

再也不能安心的在神界待下去了,他绝不允许谁的权力和威信超过自己。他开始向人类发难,借此来排挤普罗米修斯。当宙斯的一系列报复举动都被一一化解之后,他断绝了人类必需的一样东西——火。然而,提坦神的儿子,勇敢而巧妙的借太阳车取回了火种,这一次,连雅典娜都有些嫉妒他的智慧了。

于是,潘多拉诞生了。她是火神赫淮斯托斯以精湛的工艺雕塑的一尊石像。由雅典娜亲手披上了闪亮的白色衣裳,花环和金发带。众神的使者赫尔墨斯给她传授了最动听的语言;美神阿佛洛狄特赋予了她种种诱人的魅力;而宙斯则给这美丽的形象注入了恶毒的祸水,并要求众神都馈赠给她一件危害人类的礼物。石像摇身一变,成了倾城容颜,妩媚多姿的女人。她有着乌黑的长发,神秘的面纱,慧黠的双眼。宙斯为她取名叫潘多拉,意为“众赐者”。

潘多拉来到了人间,所到之处,连地上的众神也惊羡不已。她径直走到普罗米修斯面前,双手奉上一个精美的盒子。

“普罗米修斯,请接受我的礼物吧!”她的声音悦耳动听,她的笑容勾人魂魄。

但普罗米修斯并不为所动,“我从不接受奥林匹斯山上的任何馈赠。”,断然拒绝了潘多拉送给的精美盒子。

潘多拉于是又捧着那个盒子去找普罗米修斯的弟弟、愚笨的伊皮米修斯,向他转交宙斯的礼物。普罗米修斯曾经警告过他的弟弟,不让他接受奥林波斯圣山统治者的礼物,以防他伺机报复。可是伊皮米修斯一见到潘多拉,便被她那美丽的容貌和动听的语言迷惑住了,把哥哥的警告也就忘得一干二净。他毫无戒备地伸出双手,准备去接那个匣子,这时,潘多拉突然打开盒盖,藏在里面的一大群灾害立刻飞了出来。它们无声无息,无踪无形,一眨眼工夫就布满了整个大地。从此以后,一切对人类有害的灾难便接踵而来,人类也就再也没有了安宁与祥和。

所以“潘多拉的盒子”为什么会被寓意为会带来不幸的礼物;灾难的来源的原因。

第二篇:心灵的慰藉

上一堂课是美术作品围绕权力、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创作的,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美术作品主要围绕什么主题而创作呢?宗教。心灵的慰藉 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佛教最初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什么地方? 印度

到4世纪左右的笈多式王朝达到鼎盛时期,这时的产物最典型的代表:笈多式佛头 佛头有什么特点?肉髻、白毫、大耳垂等等,完全是印度人模样的复制。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

传入中国之后主要集中在哪些朝代?汉、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鼎盛。

那么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开始开凿石窟、雕塑、绘制壁画作品。这些作品也都是围绕佛教这个主题服务的。

在中国有哪些石窟建筑?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从时间上来说,最早的应该是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是开凿最早、位置最西的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主要以壁画为主,约一万平方米,仅次于敦煌壁画。

要说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石窟还是敦煌莫高窟。游览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主要以壁画和雕塑,大多是北魏和唐代时期的作品。我们看一下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视频。

看完了莫高窟,我们去往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这里的作品以石刻为主,而且风格为犍陀罗风格,披袈裟、大耳垂,不过作品大多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完成,这个时候的作品开始向世俗、本土化转变,不是完全的印度风格了。

再往南到了河南的洛阳,这里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作品主要是唐代时期的作品,它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卢舍那大佛,从形象上来分析:穿着汉服,心宽体胖,宽额头,是哪个时代人的特点?唐代。已经汉化了。咱们再次复习一下他的来历。视频。

那么在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什么呢?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建筑选址讲究心理需求,追求的最高理想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不是寄希望于来世或死后的灵魂升天。例如,著名的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山东的蓬莱阁。道教建筑有严格的规矩(道教建筑讲究布局,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一般来说,它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避虚,这是取其“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 经意。而建筑群的四邻,又要求具备较典型的一些地貌地物,能够去映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建筑之间的关系上,则要求烘托主体,附属建筑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簇拥主体建筑,犹如众星拱月,这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第三篇:心灵的慰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

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

教学目的:

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

1、导入:教师提问:

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

c、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记、少林寺、敦煌壁画等)。(接下来看影片《飞天舞蹈》提升学生兴趣)

2、引入新课:a、佛教的产生(2/)。(播放PPT腋下诞生图)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b、佛教传入中国(3)(播放PPT,选择题)

提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

佛教是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到中国的。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

近几年我国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舞蹈除了影片中的《飞天舞蹈》还有哪一个?(千手观音)

播放PPT千手观音壁画,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c、佛本生故事(3/)(播放PPT壁画)

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

有一天一只老鹰追着要吃一只白鸽,鸽子飞到尸毗王面前求救,尸毗王从自己身上割下来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来喂老鹰。

粗野狂放的画风,深刻含蓄的寓意,是佛本生壁画的一大特点。表现佛的壮烈的善举。还有很多同样类型的佛本生故事,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来共同分享。

d、佛教飞天(5/)(播放PPT飞天壁画)

飞天是佛教中被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壁画是佛教美术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印度原始飞天图像时腾云驾雾的形式,早期的飞天照搬了这一形式。

飞天在我国本土化以后逐渐改变了这一形式,变成满身缠着优美的丝带凌空飞舞的形式。这也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非常的唯美。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飞天比较轻巧,而到了唐代,飞天造型就比较肥胖,与当时主流审美特征有关。

(飞天图片配乐欣赏,含笑《飞天》播放三分钟)e、中国佛教石窟(7/)PPT提问,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敦煌莫高窟北魏

麦积山石窟北魏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大同云冈石窟北魏

(PPT介绍佛像的一半造型)

肉髻,螺发,白毫,耳垂

通过PPT分别播放四大石窟图片。

总结特点,石窟造像,高达宽博,造型平稳厚实。体现了当时高潮的雕塑技术。同时体现了当时佛教在人心目中的无上地位。

(影音欣赏佛像图片《金刚经》)

f、禅宗(5/)

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相结合衍发出禅宗。禅宗不讲求修行,认为世间万物存活于世都在修行,而重参悟,讲求顿悟。

PPT南宋梁楷的简笔画《慧能》

慧能的小故事因一首诗悟出人生的真谛而成为禅宗六世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g、西方宗教美术(8/)西方宗教美术跟佛教一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慰藉人们心灵的最好的文化产品。

(PPT雅典帕特农神庙)建筑高达雄伟,是人们祈求天神保佑的神殿。这样的建筑风格体现出一种庄严的气势,表现出宗教主神的威严。神庙正中间是雅典娜神像。原物高达12米。据说神像是木质的,外面用象牙和黄金包裹。体现了希腊人的哲学与信念。

圣经故事画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乔托《犹大之吻》(主要介绍犹大之吻)

表现了基督教耶稣的正义与犹大的奸邪之间的对比。画面表现的是西方基督教宣扬的正义与道德的完善同邪恶势力之间的搏斗,整幅画面紧张流动,有很高的表现手法。

其他宗教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建筑表现了基督教的庄重与神圣,以及在人心目中的位置。

伊斯兰教堂。建筑表现了伊斯兰教的清真、神圣与清洁。

3、本课总结(2):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作品,能够让我们直接面对宗教的神圣与威严。宗教到现在仍然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文化产物。

第四篇:《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

一、导入

1.欣赏《千手观音》舞蹈一分钟。

2.展示:四川峨眉山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千手千眼观音”像。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的宗教文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四川峨眉山的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这个石雕则是以美术形式来表现宗教文化,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尊佛像呢? 学生回答:寻找精神寄托,净化心灵等等。

师:那我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美术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3.引出本课课题——《心灵的慰藉》。板书内容: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二、新课学习1.宗教与美术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当我提到这些宗教时同学们脑中闪现过的图像分别是什么? 生:佛像、耶稣、十字架、清真寺等。

师:这些形象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宗教宣传的效果。

那么,宗教为什么选择“美术”作为宣传教义的重要方式?

(幻灯片)对比于文字与图像,分析图像相对于文字有什么样的优势?

老师总结并引出下一话题: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是其多传达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思想,较为直观、易懂、又比文字生动有趣,所以宗教宣传特别注重用美术的方式。下面让我们走进佛教的世界来看一看。2.佛教概况(1)佛教的主导思想

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

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

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

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 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书本P26—28,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书中都涉及了哪几个朝代? 佛教美术作品形式有哪些?

生1:书中涉及的朝代有两汉,魏晋,隋唐,晚唐。生2:佛教美术作品都有壁画,雕塑,建筑,绘画,图案等。

师:很好,我们将这些美术作品的形式集中到一起便出现了石窟这种全新的美术作品形式。

那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分别是哪四个吗?(展示PPT)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师:请大家讨论,思考一下为什么选择石窟作为宗教信仰的场地? 生:……

师:石窟是佛教的典型美术样式,因为佛教注重个人的体悟,而石窟最初就是佛教徒供养佛教、打坐静思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各种其他形制。佛教信徒也把开凿石窟供人们朝拜作为一种“善业”,于是上至帝王,下至一般百姓都以很大的热情来开凿佛龛。3.佛教传入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师:我们下面一起来一起探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与美术创作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一方面我们来看到作品载体。在前几课的内容里,我们一起学习了青铜器,画像石,帛画,陶俑,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雕塑由士兵变成了佛像,寺庙渐渐多了起来,石壁上不再是二十四孝图,而是许许多多的佛本生故事。

在风格样式上,我们下面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一一欣赏。

(1)前期:欣赏两汉时期佛教壁画,并结合早期的中国绘画,分析早期佛教壁画的特点。(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看书P26)

师在生回答过后总结:从流传至今的壁画可以看出,它采取了勾勒与晕染相结合的画法,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而且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丰满,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反映出佛教初传时期 中外文化的交融。(以填空的形式)

(2)中期: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壁画和雕塑。

提问学生关于《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九色鹿》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如此多的忍辱牺牲的故事呢? 生:……

补充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现实中充满了悲苦的灾难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悲惨世界中的广大人民,一时找不到出路,死后即可进入轮回的佛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便出现了许许多多宣传苦行的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前生修行时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达到传教的目的,意在宣传佛教可以救护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在翻到最后一张幻灯片的时候)

师:有些同学注意到这里的佛像偏瘦,其实是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佛像造型夸张,偏男像,佛像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

师: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石窟修建的日益兴盛,壁画的手法和题材也更加引人入胜。在唐代,出现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他们创造出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比如在画面中你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哪些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异族人的轮廓。这样的风格被认为是来自于一名叫吴道子的画家。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送子天王图,这里展现的时原画的最后一段,表现净饭王抱子谒神,摩耶夫人及其侍从紧随其后。他的作品也在敦煌莫高窟里出现。请一名同学站起来朗读书P27的内容。

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比较比它早一些的魏晋时期石窟中的人物画像,你能感觉到哪些不同呢? 生:画中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而完全是汉人模样。师:我们再来看一些隋唐时期的雕塑,特别要注意的是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是报身佛,所谓的报身,也就是指报应身,是佛的修行圆满的表现。历史记载卢舍那 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要板书)曌,不言而喻,日月当空,普照大地。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再对比印度的佛头像,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的形象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像中国人,越来越本土化。由卢舍那大佛开始,在中国佛教的形象中又逐渐融入了女性的形象。

(3)晚期:中晚唐以后的佛教美术作品

师:这一时期的窟龛中,供养人的造像占据的位置突出。佛教人物的雕塑风格和审美意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就菩萨的造像而言,与盛唐相比较,亲切感、世俗感进一步增强,但那种动人心魄的优雅高贵的气质减弱了。佛教艺术更趋于人性和世俗化。

思考与交流:从四幅不同时期的菩萨造像中找出造型上的变化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

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学生讨论,发言。

做连线练习,根据右侧的佛像造型特点,看看对应与哪一个时期的佛教造像。

三、拓展欣赏

1.两位藏传佛教僧人做沙画。2.现代艺术家曾浩笔下的敦煌世界。

四、总结与作业

作业:试分析道教美术或用线描的方式临摹一张飞天。

总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精神作用,也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处于痛苦和无奈、无助境遇的人们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安慰,但是不能真正解除痛苦;要获取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摆脱幻想,面对现实,要记住:命运,不藏在掌纹里,而是握在十指中。

第五篇:触动心灵作文导学案

“触动心灵”作文教学案

一、作文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二、写作指导

1、审题

首先,所填必须是让人心灵受到触动的人、事、物。

其次要尽量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说,最容易出彩的内容,这样易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最后,要符合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

2、抓住题眼,发掘感动点 什么触动了你?

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一抹夕阳等等。

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如《背影》中令朱自清触动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作者通过细节,再现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情勾勒出令人感动的背影。

3、追果溯因,连贯作文

为什么触动你?怎样触动你?

我的心灵被触动的原因是什么?它是怎样触动的 ?要采用“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构思方式,即选择典型的人或事来反映“触动我心灵”的思想感情,将触动心灵的情感融注于具体形象的人、事、物之中。结合细节描写,可按照事物发展和情感的变化来布局,把那件能触动你的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一连贯地表现出来。

文章过渡要自然连贯,各部分要衔接紧密,前后照应,扣题点题。

4、发掘主题,深化意蕴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是升华主题的步骤,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心灵被触动的结果是什么?是使我奋发、感动,还是有所感悟?受到启迪?一定要把情感升华这部分写出来,叙议结合,深化主题。

附:

阅读链接:追求极致,绝不妥协的工匠精神

“要一直向前看,超越自己,始终努力,精益求精,努力不懈提升自己的手艺,这就是他教我的事。”——《寿司之神》

一家只有十个座位的寿司店,厕所都要出门另找,却被授予米其林三星的荣誉,预约必须提前数月,成为日本寿司文化的代表。多年来,无数人造访日本只为一品为快。“造访日本只为吃这一只寿司,都值得”。

这家店属于小野二郎。日本寿司厨师界的传奇人物,被人们称为“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已经70高龄,但依然每天坚持亲自骑自行车去菜市场进货。为了使章鱼口感柔软,不像其他饭店里吃起来似橡胶,需要给它们按摩至少40分钟;煮一锅米饭,有专人扇蒲扇对其降温,因为米饭的温度在与人体温度相近时,弹性正好。小野二郎常年将双手浸于凉水,不工作时永远带着手套,为最大限度地保持寿司的口感。只有保持双手低于寿司的温度,才能保持住米饭的弹性和食材的新鲜。

小野二郎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

工匠精神,或许就是不在乎巅峰在哪,巅峰是什么,只是一心扑在热爱的工作上,不断地精益求精,达到极致的完美。这或许就是作为一名手艺人的最高觉悟,也在是这个浮躁社会中,人人追名逐利,妄想快速成材的浊气里,一股难得的清流。

除却精致美味的寿司,木匠,亦是另一门将工匠精神发挥至极致的行业。这个传统而又古老的行业,从春秋时期的鲁班开始,便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是,在现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慢工出细活仿佛总有些格格不入。现代的木工,多半由机器代替,流水线生产虽然省时省力,也失却了手工的用心与独一无二。

然而在中国西北部的宁夏,就有这样一家秉承最古老工匠精神的家具厂——宁夏全保家具厂。他们严选来自全国各地的木材,上千公里运送到塞上江南的宁夏。经过厂内设计师精心设计,再由工人制作完成。

午后,工人们迎着明媚的阳光,在前一晚通宵认真研究过设计图纸后,细细丈量尺寸,慢慢打磨抛光,将每一块木材赋予不同的生命。水曲柳、黄杨木、松木,红木,因材而为;斧头、刨子、墨斗、鲁班尺,样样俱全。一件件艺术品般的家具从工匠手中走出,直走到购买者的心里。每一个线条,每一朵花纹,恰到好处的抛光和比例,都展示着工匠们超高的审美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

“业精于勤”,这是挂在宁夏全保家具厂办公室里的一副字。苍劲有力的笔法,彰显出工厂的勤奋与踏实。

四、优作赏析

行道树

都市的夜,是红灯绿酒,是纸醉金迷,在昏黄的灯光下,有一排排平凡又神奇的行道树,对于来往行人,它们存在或者不存在,它们就在那里,默默不语,坚守本心。

每一次看见他们,我总想驻足凝视。上学路上,是来往穿梭的车辆与行人,他们疲于 奔命,脚步不辍,总是低着头,亦或是伸长脖子探寻前方路况。我不急不慢地,在两旁的行人道上慢走。风一阵,吹来几片叶,它们枯黄,涩缩;纹路是生命的曲折,但它们是那样的厚重,那分明的叶脉,如同沉淀的感慨,不由地,我停下脚步,因触动而沉默了。我捡起它,拂净它身上的尘埃,这时我才想到它的母亲。抬头望去,才发现,原来不被注意的它们这么高大,阳光透过摇摆的绿叶细细碎碎地筛了下来,在地上印出片片斑点。风拂过树梢,有一片叶又离开了,但绿意盎然的形象丝毫不减。那是一棵永恒的生命啊!我赞叹。

我望向他粗壮又沧桑的树干,那上面,有去年留下的白色石灰,深深浅浅的纹,刻在上面,仿佛时间的衣角上的褶皱。还有几个树洞在旁枝的关节上,仿佛时间的手术刀留下的疤痕。我的心,突然一颤,岁月多么无情,当无数人在上一秒逝去,它总在那里,见证城市变迁,见证一代代人的求学之路。它们,原来是天地的见证人啊!我感叹。我曾经途经他们的故乡,一个林场。一个不大的林子,在小县城的偏远角落,里面是树的世界,有刚种的树苗,有成长的未来之材,有即将被移植的大树。我看到一辆辆载着“被实验者”驶去的大卡车,内心复杂。感谢又同情,不平却无奈。他们本可以在这个远离车马喧嚣的林场肆意伸展,用树叶去迎接每天第一缕晨光,用枝子去碰触做客的鸟儿,与同伴共享雨露,在风雨中共同坚守,但他们最后逃不脱命运的指派,该去干些什么了。根重新被新的气息环绕,一切从头开始,不适席来,是漫天尘土,漫天喧闹,但他们隐忍着苦痛,用身体装点城市,用本能净化城市,用责任守卫城市。人们无视它,它乐得安闲,继续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持永远站立的姿态,永远做奉献的那一个,永远做第一个迎接阳光的一个。

想到这里,当我再一次抬头,仰视他时,他依旧是看淡一切的神态,只是我的心再也无法忘记无视他的身影,那样伟岸,无私„„

赏析:

一汪井水一份情

眼前,是一汪碧波荡漾的井水。

根,系在地下;身,与大地紧紧相依。一口井便如同大地的眼睛,注视着分外辽阔的天际。天空下,是红日初升的村庄。藉着微风,我踏上了变化着的家乡的土地。外地人的移居让这个不知名的小镇在历史的风潮中逐渐地发展了起来。一家家菜馆与商店有模有样地挺立在原来的老槐树旁,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来证明着自己的荣耀。仿佛与那种自大格格不入的我嘴角边泛起一股酸涩。慢步踱进老家的宅院,这儿比道路两旁的繁忙景象冷清了许多,爷爷正从一口井旁慢慢地拽起一根粗大的麻绳,连着一桶沉甸甸的井水,无言却有力。我凑上前去,朝里一望,映入眼帘的,是在地下兀自涌动,波澜不惊的井水,井沿早已残败不堪,在日晒雨淋中被青苔占领,将原本的红砖黛瓦染得已没有曾经的生机。借着微光,才发现井内的另一番天地,外表了无姿色,内部却别有洞天,清澈见府的井水,光滑湿润的井壁,仿佛是大地馈赠的 这个村庄人们的礼物。

陆陆续续地,村里的村民赶来打水,爷爷和我站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取水的景象。打完水的人拎着桶,便和我爷爷聊开了:“嘿哟,老王,这是你家孙子?真是又标致又可爱!”他也只是笑着,偶尔回应几句。一口井,成了每个村民一天生活的开始,也维系着他们几十年生活的感情,没有了勾心斗角,没有了尔虞我诈,伴随在他们身旁的,是远方的鸡鸣与诗意的栖居。心中升腾起一份感动。

一边走着,爷爷也给我讲起了村民们有着如此习俗的原因:“当年乡镇部拨款给我们村打口井,家家户户都出了钱,打出了一口活井。于是每个人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清澈水源,每每打完水便都要与村内人闲聊一番,就这样,他们就养成了清晨打水,傍晚打水的习惯。即使几年后就有了自来水,但大家却也都放不下这份情结,照例每天来此取水。“我望着爷爷容光焕发的面庞,被纯净的井水涤荡过的面颊上依旧残存着晶莹的水珠,透过这水珠,村民们取水的场景依旧刻在我的脑海中。

心中蓦地一阵感动,在如此纷扰的世界中,能保持着如此纯朴的民风,逢循不变的初心,于我看来,实属难得。井俨然已成为老字村庄的象征,而朴实无华的村民们,则是其中一个个平凡的水滴,书写着一汪井水,一份情。

赏析:

心动古城

烟雨散,薄光转,一派清新一晕暖。踏初晴的暖阳走入余东老街,似是旧时相识,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感推着我金黄色的步伐,留下一地阳光的碎片,梦一般美好。

金秋九月,老街巷间涌动着一股桂花的清香,就连滋生着些许青苔的墙角也嵌着飘落的桂花瓣,柔和了古城越百年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多了一番新的韵味。没有木门重掩的生疏与冷漠,几乎每一家都是敞开大门,脱落了油漆的旧门被风吹得吱呀作响,褪了新色的楹联上书着“喜迎八方来客”,间或有老人搬了小板凳坐在联下话家常,笑音点亮了四面天,跳动在草木清香上,隐隐扣动我的心弦。

愈走,桂花香愈发浓郁,隐约还携了丝清甜。是了,是桂花糕了。这必然是老一辈的手艺,方能如此醇厚且悠长,光闻着清香,我似乎便可以想象入口的软濡可口,忍不住循着香味走深这古巷。终于在桂花道旁我瞧见了一个小摊子,一个不过二三十的年轻女人守在摊旁。乍看见这一情景,我的心倏地沉了下来,历史的手艺竟是用来招揽生意的吗?文化传承竟也流于世俗了吗?我带着隐隐的不满疾步向前,却看见了一块小小的木牌——免费品尝,脚步便顿住了,女子却望见了我,带着盈盈笑意询问我的意见,我带着羞愧点了点头,为她眼中的期冀。攀谈中我方知道是她新学了这手艺,老人对于她的成果很满意,她便拿出来分享她的喜悦。言罢,她满脸期待地问我好不好吃,我忙拈起一片糕放入口中,甜味充斥了整个口腔,糕微凉,心中却因一抹暖意而被深深触动。

古城不古,带着烟火气味,但却如此真实,如此灵动。女人的桂花糕香与自然的桂花香交融在一起,却毫不逊色,反相得益彰,历史与新生,生生不息;生活与自然,充满生机。在这座古城,我看到的,绝不止美景与美食,历史的传承也绝不仅是模仿,绝不限于文化。拥有着流动的人情暖意,传承着经典手艺,这似乎才是一个古城应有的模样,如此真实,如此憾人心弦。糕点味仍在口中酝酿,咀嚼着温暖,耳畔仍飘来乡音乡语,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生硬刻意,有的只是生活,只是真情。心不觉随笑音悠然,悠然„„

赏析:

明媚的角落

凤凰城内,半江璀璨半江红;青山城外,闲花落地听无声。在这样一个明媚的角落,她携一份敬重与质朴,深深触动了我。

那年仲夏,去了凤凰,这个古老的湘西小城。舟行水上,读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蓦地想起,这是沈从文当年,别了张兆和,行舟所见之景,心中不免有隐隐期待。

只是我却忘了,沈从文还有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凤凰不再是曾经的纳西村,被浓浓的商业气息笼罩。街边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商店,江面上浮动着接客游览的船只,还有熙熙攘攘的旅行团„„没有翠翠,没有白塔,没有昔日的吊脚楼。

带着些许失望走出城,城外却是一片绿色的清幽之景,沿山,沿水,行走着。山是听涛山,水是沱江水。眼前忽地伸出一条青石板路,我拾级而上,在路的弯处,一个小小的角落,一间摊子映入眼帘。一个女人,在路边洗着什么东西,她旁边有一个水桶,水桶里有花,不是娇艳的牡丹,月季云云,而是些或白或紫似菊花般的,水灵灵的,亭亭净植。水桶前斜立着一块木板,板上有字: 带一枝花去看沈先生!

当下一楞,我竟寻到这里!不可置信地问,沈从文墓在这里?她抬头,起身,向山上指,喏,这里就是。我急急忙忙掏出钱,想买花并去看看,她笑着推搡,弯下腰从水桶里挑出一枝素白的花,小心翼翼地用透明塑料纸包好,像是怕折了什么似的,又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叠好后,递给我说道,拿去吧。黝黑的皮肤衬着灿烂的笑颜,格外明媚。捧花在手,盈满怀的是对女子的敬重。

凤凰虽已变得商业化,难以找到其中悠远的民俗味道与风土人情了,但这样一个女子,却甘愿守着一小方净土,带着一份敬重与质朴,在角落里默默。如泥土般醇厚,如水般清澈,这里也因了她,而别样明媚,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东西会渐渐消逝,信仰,初心如此种种,但我心中却会一直留有这样一个明媚的角落,永远纯朴,携着敬重与谦卑,不灭地,如灿烂日光般照耀。

回城,华灯已然初上,依旧是半江璀璨半江红,但我知道,那明媚的角落,有闲花落地听无声。

赏析:

画船听雨眠

“呀!有船!”我惊叫一声,发觉自己失态,讪讪地笑了。

这是一只典型的水乡乌篷船,静静地漂在水面上。船夫是个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他探出头来张望了下。他虽已过半百,却不显老态。我的心绪于是就不由自主地波动起来:年纪这么大了还在工作,家中子女也太不孝了些。

船夫抽出长篙来,在水面上点出金色的光圈,水面荡漾着送船远行,一如我的心绪。真可怜,我想。去舅舅家的路上,我问妈妈;“那划船的人是谁啊?” 妈妈随意地答道:“就街角那家很有钱的人家啊,不想住在城里就到乡下来住,子女也管不了他,闲的没事干。”

我不以为然,但不免还是有些震惊。原来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而来,而非我所想的那样。

又过几日,瓢泼大雨倾泻而出。我恰因吃饭而出门。又瞥见那乌篷船在水面上飘飘悠悠晃晃荡荡,姿态俏皮。一瞧,船夫却在船中安眠。

嘿,这可奇了,如此大的雨,竟能酣甜入睡,是要有多心宽啊。

吃完饭回来,我刻意地去寻那条路。它静居一隅,风雨中岿然不动。船夫仍安眠,枕着雨声,让我不由之主地联想到韦庄的《菩萨蛮》中写:“画船听雨眠”这该是何等的意境,比起初遇船所受到的触动,这次邂逅更让我心生肃静。“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心灵上的宁静才能带来宁静的生活,而平和安详的睡眠,正恰切地表现了这一点。

世风日下,世人大多趋于浮躁。连听雨这种自古至今的雅癖也不为世人所接受了。人们只嫌那夜雨声烦,难以入眠,却不知是自己心浮气躁。夜雨何曾烦过,功名利欲才真正牵动人心。

水面波光粼粼,起伏波荡。但那船在我眼里,却安稳如山。风雨飘摇中,我的心却出奇的静。风雨声仿若奏出了一首古典乐,不绝如缕。我侧身倾听。

那雨声仿若奏出了一首古典乐,敲打我的心湖,一池春水皱起,涟漪不绝。赏析:

萤火良心

白露金风,熠熠宵行。

有时候,唤醒沉睡的良知,触动麻木的心灵,需要的只是一抹流萤。

据说萤火虫对水源有洁癖,并且偏爱在黑得深沉的夜晚出现。所幸我的住处符合这两个条件,能一睹流萤亦真亦幻的美丽。

待到白露初降之时,萤这种自然界唯一的光华便会伴着我走完一段小小的夜路。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回家路了。每每走上这条小路,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像是在等什么人。然后她就这么到来了,飘飘然地。她发出的光,或冰蓝,或幽绿,或淡金„„在空中划出一道道转瞬即逝的流光。流萤的光不同于烛光,更不同于灯光,它柔和得恰到好处,像水一样的,萤的光是活的。

大概是倦了,萤在空中逗留了片刻,便飘曳着,以羽毛飘落的姿态落在草叶上。我痴于她的倾国倾城,像是一位帝子看上了一位绝色美女一般地,顿时起了私心,悄悄将这萤请进玻璃瓶中,带回家细细观赏。

我把瓶子高高举起,以夜空为背景,想要衬出萤的夺目来,然而萤倔强地闪烁着她的微光,竟与天上同样闪烁着的星子融为一体。

忽然,楼下传来一声稚嫩的童音,将我从梦中唤醒:“妈妈,快看哪!那是萤火虫吗?真的好像星星啊!”似乎是大人们被那小姑娘的童真逗乐了,一阵笑声过后,小姑娘又自言自语道:“啊,真好看,可是我不能捉,老师说了,天上几多星,地上几流萤,我捉走了它,天上的星星不就少了一颗吗?”

天上几多星,地上几流萤。

我霎时间感到手中瓶子的份量了,要是天上少了一颗星,岂不是我的罪过吗?我把萤放到手掌中央,好像捧着全世界。凝神片刻,我轻叹一口气,将萤送走了。萤仍是不紧不慢地飘落,闪烁着她的微光。我感觉天上又多了一抹星光,地上又多了一颗被触动的良心。在喧嚣中我们的心灵被灯红洒绿所麻痹,谁还记得稀少得如同人们的良心一般的萤火虫呢?

我们的世界只剩下霓红灯了吗? 天上几多星,地上几流萤。地上几流萤,人间几良心。赏析:

那一夜,星光如许

青春是一段玉光阴,浮生若梦,青春里的每一夜,都星光如许,触动心灵。

我的青春里,充斥着忙碌于疲惫。来返于学堂于家中,生活一天天单调重复,随着一天天渐渐成熟,生活却枯燥乏力,十年之前,我还能卧躺在柔软的草地,细细数点漫天繁星,徜徉于星际宇宙;十年之后,我只能拖着疲倦步伐回家,天空黑暗,星光黯淡。

那是一个平常的夜晚,到家已是深夜,因为最近的诸多烦心事,所以躺在床上确无法入眠,翻来覆去,床被摇得吱吱呀呀响,感觉大脑更加清醒,也不知过了多久,耳畔却隐隐约约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一开始还以为是幻觉,可是那声音,如同高山流水,缓缓地、凉凉地流进了我的心灵,我的燥热烦闷,消却了许多。

循着声音,我来到了顶楼阳台,乐音更加清晰,我从中听出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生命活力,我心里暗想,这一定也是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吧,果不其然,我在一把长椅上发现了 他,他身着白色衬衫,身体瘦小,可他那撑起提琴的肩膀确无比有力,他的另一只手,熟练地拨动着琴弦,跳动的音符涌入我的耳朵,他的音乐就像山间的泉水,看似很弱小,但在细水长流中却蕴着永不停息的生命的爆发力,仿佛随时能汇成江海。我想,能拉出这样曲子的人,一定对生命有着无比挚爱的情感,我更加好奇了,一种想要认识他的想法开始滋生。

我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移到长椅之前,怕惊扰他,打断这不可多得的有灵魂、触及心灵的乐曲,可当我看到他时,我却没有找到他的双腿,他正坐在轮椅上,因为被长椅遮住使得我没有发现,我吃惊地冒失地“啊”了一声,便被敏锐的少年捕捉入耳,他睁开一对清澈透亮的眸子,看到我后嘴角弯弯一笑,乐音却并没有因此中断,相反,涓涓细流已经汇成奔流,呼啸而下,我仿佛看到了它勇往直前,突破一切的强大,更看到了一位残疾少年对命运的永不屈服。我的血液似乎开始沸腾,我对眼前的少年充满着敬意他,震撼着我的心灵,他,通过音乐告诉了我什么叫灵魂,什么叫无畏,什么叫生命,我,已经没有理由再去疲惫,少年点活了我的心灵,抬头,已是星光璀璨。

那一夜,星光如许,星光下的我们,都在大好青春里徜徉!少年,触动我心,震撼我心。赏析:

初春的暖色调

“把这件也带上。”卧室的床上堆着各色冬衣,衣柜门大敞着,我和妈妈翻翻找找,将一件件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一个大袋子里。

不知过了多久,直至那袋子鼓鼓囊囊再也放不下时,我们才打上结提起。虽已到了春季,寒风却依旧肆虐,呼呼地讥笑着窝在被窝里的人们。没有迟疑,甚至来不及多裹上一条围巾,拎着袋子匆匆地下了楼。

只在过道口站了一瞬便充分体会到了春寒的威力。带着湿寒气息的风扑面而来,从裤脚、衣领凶猛地灌进来,全身似落入了冰窖之中,似是要把人冻在原地。我不由打了一个寒战,抱紧胸前的袋子,想到了那些纯真的笑靥,继续坚定地前进。

街道寂寥,虽有少许行人,却也都是“全副武装”,行色匆匆。惨白的天色下,四季常青的行道树也耐不住寒潮的卷袭,叶色黯淡,我和妈妈似行走在黑白的冰冷世界里。蓦地,一大块亮丽的活动展板出现在我们眼前。那跳动的红是红十字会的标识,那清如洗的蓝是山区天空的明丽景,而那触动并温暖着我的是那一大群孩子的合照。越走得近,越发现得多。竟有这么多人聚集在广场上!他们或是拎着大包小包,或是互相谈论着活动,抑或父母在对年幼的孩子诉说着爱的传递与分享。那一刻,上至七八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眼底流转的是脉脉的温情,人与人之间流淌着的是融融的关爱,似所有人心波中荡出的涟漪,将外界的严寒隔离驱散。所有在新闻上窥见的人性的凉薄,在这一刻化为虚无,只有爱的乐音透过我的所有感官在心中引起震颤。心中不可压抑地响起一个声音。想着便去做了,我快步跑进一家店,赶在签名登记前将买回的东西放在了捐赠袋内。深深地吸一口气,似是想将此时此刻的氤氲着爱的味道永远珍藏在心底,郑重地拿起笔,在登记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我的心从没如此充实快乐。

爱触动我心,初春的寒冷没有阻止我们向爱奔跑,那个春天的我们都是明丽的暖色,将温情传播。我仿佛看见那匆匆放进的几本书正等待着那一双双黑亮的眼神的洗礼。

赏析:

漆黑中绽放出最亮的光芒

他又在继续前进。他推的,仿佛是一颗纯真的心。

暑假里,受好友邀请去新华书店,不好推辞,只好顶着烈日出门。太阳在上空肆意妄为地放射着毒辣的光芒,这四周如同一个能源永不竭尽的蒸笼,想让我们都成为“盛夏”的“食物”。

我的心因而如同地下的岩浆,炽热的,躁动着,只欲能快到书店吹空调。终于到了书店门口,一个衣衫褴褛,双手端着破碗的老汉挡住了我的去路。他不断摇动着碗,欲想那碗中硬币的碰撞声能成为操控手投钱的声音。

我仔细端详他那完好无损的身体,然后连连摆手,厌恶地走开了。看书时,我的眼前不断浮现那漆黑的身影,社会似乎因为它的漆黑而更加昏暗。我开始憎恨这样的存在,但这似乎又是一个必然的存在。

看完书,走在回家的路上,临近建筑工地时,我们都立刻捂紧了嘴。突然,一个身影打破了这片“和谐”,他并未如路人都捂紧了嘴,而是裸露着上半身,推着满车的黄沙,在柏油路上吃力的走着。那漆黑的上身于瘦削的身形,使人不禁想起战争期间被抓去当劳工的场景。

绿叶摇动,对他来说,也许不是清凉,而只是灰尘更多罢了。

忽然间,另一个漆黑的身影不禁浮现。我为之一震,感受到了生命的高贵于贫贱。那位推车的劳工每推一步或许心中都想能为家人都挣一份口粮。

吃力地走了一阵,他停息了下来。将车的把手放下后,长吁了一口气,然后拎起把手,继续前行。

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似乎天已经不是那么热,心中的阴郁与对社会的失望被逐渐驱散,似乎人真的天生有三六九等,但有些人天质虽不高,但依然用那颗坚毅的内心去支撑着生命。被贬的李白,遭刑的司马迁,或许他们职业不同,但他们的生命价值一样的崇高。卑微的生命只需四处的乞讨,崇高的价值需要宏大的毅力。

我们的卑微的,因为我们随时可以安逸。我们亦可升华,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还包裹着一颗拥有纯真信仰的心。

回首乔望,在渐行渐远中,我似在他的漆黑的身上,看到最亮的光芒。赏析:

导学案(心灵的慰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