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欧洲音乐史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23-95911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3 19:02: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欧洲音乐史论文

音乐的思想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欧洲音乐的发展与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的关系。音乐是一个时期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欧洲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大致包括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代、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其中音乐所代表的人也从教廷宫廷等权贵转向普通欧洲人民,并且音乐所包含的思想也从延续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现实的理性中来。

音乐本身就是作曲家对情感的抒发,所以对音乐不仅仅要在节奏、旋律等中进行欣赏,更要体会作曲家在音乐中抒发的思想。只有体会到了音乐家们的思想,才是真正读懂了音乐。

关键字:音乐思想 旋律 欧洲音乐

(一)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中的宗教音乐

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主要是流行在教廷和宫廷中,主要是贵族在维持欧洲音乐的发展。这两个时期的欧洲音乐旋律、节奏单一,绝大多数是歌颂上帝、描述贵族阶级生活美好的音乐内容。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但是由于作曲的权利和作曲家大多由教廷掌握,所以音乐包含的思想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并没有反映广大欧洲人民或者作曲家内心自己的想法。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变革

首先说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本意是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开始相较于之前两个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此时的音乐对比强烈,强弱音色对比尤其明显,这一变化主要用于表达情感,可以说是欧洲音乐趋向于个人思想表达的一个开端,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亨德尔和巴赫,他们两人都是当时教堂内的主要音乐作曲家,他们两个的代表作虽然大多是教堂音乐,但也都融入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当时他们任职教堂时候的自我感受。从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音乐作品内容的改变。

(三)维也纳古典时期,欧洲音乐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18世纪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值欧洲社会大变革,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欧洲社会的变迁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当时正值欧洲启蒙运动的兴盛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思维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博爱”、“平等”、“人权”、“理性”等新兴口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诞生也大大受到了这场思想运动的洗礼。这个时期的三大主要主要代表音乐家就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由他们三人构成了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他们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由于受到了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文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在音乐形式上,确立了主调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莫扎特是音乐天才,他的一生便可以很好的诠释音乐的思想变革,早年的莫扎特由于父亲的缘故,他留在教廷和宫廷中任职,期间写的作品仍然大多设计宗教音乐内容,但是在1781年,由于受不了大主教的凌辱,莫扎特愤然离职,前往维也纳进行个人音乐创作,在维也纳期间,莫扎特写的许多作品包含了自由、平等、博爱等的先进思想,表明了其反对宗教和宫廷的决心,这也正可以反映出音乐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关系,思想的解放促进音乐风格的改变,音乐风格的改变,音乐包含思想的解放,也可以促进人性的解放,促进人类思想自由。

贝多芬与莫扎特有着相似之处,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同样用音乐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思想浪潮,促进了思想解放。贝多芬出身于穷苦家庭,一生经历坎坷,并且遭受了音乐家最大的痛苦——听力逐渐丧失,直到失聪。在那个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寂寞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他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为共和的理想而奋臂呐喊。

总之在欧洲音乐发展最快的时代里面,莫扎特、贝多芬等的广大音乐家用自己的音乐作品,宣扬自由的思想,用音乐的魅力感染广大民众,用自己的音乐作品写出广大民众的心声。以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思想,表达着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

(四)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向着多元化发展,主要着重在抒发内心感受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这个时期的音乐家的创作主要表现在对主观情感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中。浪漫主义音乐以他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强烈刺激着人们的思想。使社会真正的走向成熟。

从欧洲音乐的发展中完全可以看出欧洲人民思想的变化,欧洲音乐从单调的教廷音乐逐步发展到多元化的音乐,多样的音乐表达形式就是一种向往自由的变化。音乐是一种内心感受的外露,作曲家可以通过简单的音符,简单的旋律,表达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内心感受,而听者也可以从演奏家演奏的音乐中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音乐思想,不同时期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风格,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在对音乐的赏析中感受不同的时期所带来的思想浪潮。所以音乐发展与思想有着莫大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音乐的发展有着思想的推动,反过来,音乐又可以进一步推动思想的解放。欣赏音乐,不应仅仅是欣赏其在韵律和音符上所给我们的声音感受,更要体会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想,全都融入了他们的音乐作品中,细细品味这音乐带来的精神冲击,就可以体会到一个地域的人民,或者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

从欧洲的音乐中,可以体会到他们人民的伟大历史。

参考文献:

欧洲音乐简史:钱仁康,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资源

第二篇:欧洲音乐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学号:20110873班级:工商管理3班姓名:梁婷婷

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获得银牌奖。同年应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N.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

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柴可夫斯基一生重要的作品在交响曲方面有《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夹杂着他的心理情感元素。《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交响曲》,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年)《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芭蕾舞剧有《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如今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科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歌剧有《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黑桃皇后》(1891年)。《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

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管弦乐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1812序曲》《弦乐小夜曲》(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年)《第三钢琴协奏曲》。其它作品钢琴曲《四季》。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 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第三篇:欧洲钢琴音乐史

欧洲钢琴音乐史

经过十六周的学习,老师悉心讲授了关于欧洲钢琴音乐史的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直到民族乐派和印象乐派,每一次上课,我都受益匪浅下面是我本学期的心得体会。

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在节奏上生动活跃,力度对比鲜明,风格高雅讲究,色彩华丽鲜明,一半都在教堂演奏,带有比较强的宗教色彩。管风琴,古钢琴等的使用让声音宏达而又庄重。德国人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赋格曲—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在巴赫的手里发挥到完美的境地。毫无疑问,在巴赫的推动下,钢琴音乐有了最初的启蒙。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由教堂走向民众,作品也有了新的形式,主调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乐曲的发展也更加注重逻辑。风格明朗乐观。其中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钢琴音乐在浪漫主义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很多钢琴家创作的作品,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局面,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和舒曼,华沙的肖邦,奥地利的舒伯特等都在钢琴艺术的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抒情的《夜曲》,舒缓的《威尼斯船歌》,充满想象力的《邀舞曲》„„无一不是经典之作。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威尼斯船歌》,清新自然的音乐,思想随着音符游走,情感细腻,真挚。

随着时间进入十九世纪中叶,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产生了,钢琴家们采用本国先进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格里格的《婚礼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福莱的《浪漫曲》„„每一首都带有浓厚的风土人情,这种风格在北欧地区比较盛行,风格典雅,手法简单,丰富了欧洲的音乐文化。

等进入了印象主义时期,音乐抽象和超越现实的色彩愈加鲜明,音乐的感受体现在感官印象上,其中德彪西《月光》,《大海》;拉威尔的《波列罗》,《镜子》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以上的种种流派中,我比较喜欢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作品,其中贝多芬的《月光交响曲》是我的最爱,我本性喜欢曲调悠缓的钢琴曲,如《D调卡农》和《秋日私语》等,不过对于乐理知识,我还只是刚刚入门,但这毕竟是我感兴趣的一门艺术,我非常喜欢刘老师的讲授,我收获很大。

第四篇:中外音乐史论文

音乐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音乐,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音乐在生活中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几乎如空气一般陪伴你我左右。人的一生,音乐为伴,儿提时,我们伴着母亲的《摇篮曲》酣酣入睡;稍大些我们唱着“队歌”,“团歌”光荣的在国旗下宣誓;口袋你的MP3、车载CD、手机铃声、街头的喷泉、大自然的声响......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伴随人的终身,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当一首音乐响起时,它总是夹杂着作者的感情,用一个个可爱的音符组成的旋律来牵动着五线谱的潮起潮落,有激动人心的,柔情舒缓的,悲伤感人的,还有轻松快乐的,甚至是百感交集的,它让人陶醉于作者的感情中,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故事,并不是凭空拈造的。音乐是无国界的,它能穿越每个人的心灵,融化一切仇恨。国歌是激昂的,悲愤的,民族音乐是优美的,乡村音乐是淳朴的,爽快的,而流行音乐却是轻松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

音乐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能够填补和慰籍每个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音乐就如一眼甘甜的泉水,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需要浇灌的土地;音乐是一种艺术的表达,陶冶我们个人情操的同时,让我们体味音乐要向我们传达的真正意义,传达关于对生活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有高昂的也有低沉的.有激烈的也有缠绵的.但最美的能给人以心灵尉安的首推是抒情舒缓的音乐.音乐是生活中的老师,有时候能给我们的人生进程带来很大的帮助,高兴的时候它会让我们手舞足蹈平添更多的欢乐,失意的时它会抚尉受伤或悲哀的心,使我们从困境中走出```

音乐是爱情的使者,给步入青春的人们带来斑烂的色彩,是爱情的纽带给相恋的人儿做了月下的老人,把一对对的情侣踏着喜乐的节奏弹着欢快的歌声送入了温暖爱巢.使相爱的人如愿以赏,把美好的生活进行最大最为壮观的喧染把对明天的憧憬乘着歌声的飞扬奔向未来!

音乐可以充当太多真善美的角色,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是文明传播的阶梯。

曾经听人说喜欢音乐爱好者都是性情中人。我觉得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对音乐一往情深,把内心世界溶于歌的活泼流淌之中,把对自然的一切予以赞赏歌颂!音乐与生活不可分割,和命运密切相连接,它会把忧滤丢尽到远远的海洋!它会把幸福深情的寄托给高山寄托给蓝天。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当音乐悄然走进我的生活,一切 似乎都变得那么美好,音乐,它不仅是艺术,它还是生活中我们对心灵的感悟。

我喜欢有音乐伴随的生活,喜欢夜晚躺着静静的看着书听着MP4,喜欢心血来潮时拿着麦克风K几首歌,更喜欢听着摇滚歌曲一边看着人家迈着欢快的舞步。流淌的歌曲给我的心灵带来清新的陶冶.音乐是生活的歌,也是人生路上的“挚友”.有音乐的生活是美丽的.清晨起床的时侯,我喜欢听一些轻快、优美、宽广的歌、乐曲,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精神饱满,驱走睡意,对一天的工作充满信心,给一天的学习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与无限活力。

吃饭的时候,我会听一些轻音乐最理想,它会增强我的食欲。

当我感到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会坐下来,静静地一些自己喜欢和歌曲或乐曲,那美妙的音符感染我的情绪,使我忘记烦恼,帮我赶走疲惫。

当我忙完了一天,准备上床休息时,我会选择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情绪平和的钢琴曲或弦乐曲,然后一边听、一边浏览书报,这样,一天的紧张情绪就会逐渐松弛下来。

音乐是一种艺术,一种流动的艺术。生活不应该离开这种艺术,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需要音乐的加入。

我喜欢音乐,因为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之多,令我迷醉不已。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值得我去品味。但平心而谈,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富有感情——就像那首《梁祝》的旋律,从一开始的凄美、缠绵,渐渐转化到高潮中的激烈、忧怨,然后再一次重现一开始的那种凄美、缠绵之音,是何等的凄恻动人!

在各种音乐中,我更倾向轻音乐,那有着柔和惬意旋律的轻音乐。中国的轻音乐一般都是古典音乐,而且一般都还是以一段凄美、激烈的爱情为背景的。相比较,其它西方国家的轻音乐就不同了,像瑞士的班德瑞,他的唱片《仙境》、《琉璃湖畔》等就有十二张了,都是轻音乐。班德瑞的每一首乐曲都是如此轻柔,使欣赏者感到舒适。

交响曲,是另一奇峰,完全不同于轻音乐。说到交响乐,就不能不提贝多芬了。那首《命运交响曲》是何等的振奋人心!那强烈的节奏,那强劲是乐音,那高昂的乐调,无一不令人为之震撼。《月光曲》却不同于《命运交响曲》。《月光曲》轻柔、温和,听后使人心旷神怡,让人仿佛真的见到了海上月亮的缓缓升起,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也许,音乐就是一种魔法,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情绪,这应该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音乐赋予生活动感,生活因音乐而美好!音乐,让生活更精彩!

第五篇:音乐史论文

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史

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音乐,就像滴滴清泉和涓涓细流汇成的滚滚长河,随着日月星辰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呈现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千姿百态:柔顺时,平如明镜,折射出太阳的七色光彩;忧愤时,汹涌澎湃,迸发出人间的万种怒吼。这里有欢乐的浪花,也有悲哀的呜咽。但是,这里只有源源不断的流动,却没有死水一潭的静止……

根据神话传说及典籍,在距今五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地新石器时代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创造的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乐器与舞蹈,当时的音乐并非是用于娱乐而是用来祈福,如打击乐器,管乐器及用以招来雨水,驱除干旱之舞。具有悠久历史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渊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音乐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无所不包而又无所不在。同时,中国音乐又如百川还似地融入了世界艺术的大还之中,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的音乐发展按时代划分,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古代部分和近代部分。而古代部分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年以前)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在音乐上,以音乐的萌生雅乐的兴盛为标志。具体表现为: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多种乐曲陆续产生;大型宫廷乐队初步形成;诗歌同楚辞问世;音乐美学和律制理论初步确立。

从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夏、商时期,根据古典文献记载,此时的音乐舞蹈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对大禹治水的赞颂、对武王伐纣的称赞等等也因此出现了《大夏》、《大蠖》等音乐及舞蹈。而在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和觋。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但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到了周代,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这时完备的礼乐制度已经在西周宫廷首先建立了。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而在周代还有采风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收集民歌民谣,为后代保留了许多的民间风采,在春秋时期经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猗兰操》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所有这些,都为古代音乐文化奠定了全面的基础。

二、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60年)

在这1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了两汉、魏普、南北朝的发展规律与转折,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在音乐上,则是汉族与外族的频繁交流和宫廷燕乐的繁荣为标志。具体表现为:民歌蓬勃发展,诗歌广为流传;西域、被秋、阿拉伯乐器和乐舞大量内传,以琵琶音乐为代表的器乐高度发展;多种乐器和音乐东传日本、朝鲜等国。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安国乐、高丽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

三、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840年)

在这800多年中,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玻路,明代中期出现可资本主义经济的因素,对思想和文化的活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上,则是以曲艺、戏曲的高速速度发展为标志。具体表现为:时调小曲和词调广泛流行;曲艺音乐成为城镇市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朱载十二平均律的诞生;音乐美学大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中国古代音乐注入了新的生机。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 “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

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都广为人知。

由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欧洲音乐史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