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福建仙游的过年习俗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3-98229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1 01:28: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福建仙游的过年习俗

福建仙游的过年风俗

八(17)班

倪伊琳

一年一岁,“做岁”就是过年的意思。仙游人特别讲究“做岁”。到了腊月,人们就着手准备,认认真真把“岁”做好,祈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头。

在春节未到之前,仙游和莆田各地一样,腊月十六做“尾芽”。“尾芽”晚餐丰盛,做生意的犹为隆重,春节的鞭炮声由此而起,预示除夕、春节将临。接着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大扫除,即“三祭灶,四扫屋”。有的人一般会挑腊月的双日晴天“扫尘”。这一天,扫帚等工具都是崭新,并贴红纸以示吉祥;还准备一丈长竹,绑上芦苇和稻草,专门打扫屋檐顶等高处;橱柜家具也全拿出来清洗,清清爽爽过年。

腊月二十五之后,仙游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年货。杀猪宰羊,杀鸡斩鸭,做红团,蒸白糕,忙得不亦乐乎,专等除夕之夜来临,好谢天地,守岁迎新。同时,各家各户写春联,贴春联。新春联贴好之后,“三十瞑”即除夕夜就到来。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极其丰盛的,在里面必需有一样的东西是“线面”,每个人都必需要吃。吃完年夜饭,就开始烧篝火、放鞭炮、放烟花,然后就开始守岁。在守岁时,大人长辈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这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另外,长大成人的子女们也会给老人红包。在我们那里,守岁的当天晚上,会将各个房间的灯都亮着,直到次日天明为止。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零点钟声一响,新的一年真正来到了,这时家家户户又会烧篝火、放鞭炮,这叫“开正”。

春节即正月初一,早饭要吃“线面”。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谐音,吃完“线面”,才意味着又长了一岁。“春节”是从初一到初五,俗称“五日岁”。初一早上吃完线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出外“游春”娱乐,走亲访友拜年,但是初二就不能出去串门。据载,明嘉靖年间某年春节前,倭冠攻下兴化城,三万多人被杀,待戚继光率军收复时已是在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看到的是家门溅血,尸横街巷,哪里还有心思过年?因此初二这天便是莆仙人忌讳的日子,从而形成初二不串门的习俗。

“初三初四,担来担去”,意思是说凡是家中有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逢入十年的如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岁的,纷纷在大年初三或初四“做十”,即祝寿的意思。亲朋好友到逢十的寿星家祝寿,有逢十的老人家里要办酒席宴请来祝寿的人。仙游人一般都用面、蛋、鞭炮、红烛、布做贺礼,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挑着“盘担”回娘家“做十”。面是长寿面,数目要成双,最少是8捆长寿面;蛋要染红,或用红纸捆一小捆,以示吉利;还有鞭炮和红烛以及祝寿挂图等。把备好的礼品用盘子装好,套上红袋子挑加娘家,俗称“盘挡”。到了初四晚,家人又聚在一起重过“三十瞑”,重做“大岁”再过一次年。直到初五,“做岁”才算结束。这就是我的家乡仙游独特的年俗文化。

第二篇:仙游习俗

从正月初十起为“元宵”。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

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莆仙城区元宵节以大型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辅以里社行傩。主要是舞龙灯、耍狮子、弄九鲤、车鼓队、十音八乐、迎神仪仗队、马队、妆架等盛大队伍。在几天的元宵期中,锣鼓喧天,乐声悠扬,穿街走巷,把欢乐送给群众。有的还把龙灯、狮子接到家门口表演,祈求新春吉祥如意,财源象龙灯、狮子翻腾跳跃,滚滚而来。农村元宵节,境内从正月初十至二十日,各村(过去叫“境”)各宗族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以行傩迎神为主,伴随盛大的游灯活动。城区元宵行傩以十五、十六两夜为多,故称这两夜为“元宵心”。一般都不演戏,由里社首老捧出社炉绕境,各户或迎接入厅堂,进香拜祝,俗称“接行傩”,或在门口焚香烧火叩拜,俗称“炉纸”。在社炉绕境的同时,行傩的执事以木雕的“社妈”1尊,头上插满鲜花,向各户“散花”,妇女祈子者,虔诚地从“社妈”头上取下一花插在自己头上,名为“请花”。元宵夜,各户都煮糖食点心,全家共吃,并飨行傩执事。有的里社除了举行“行傩”之外,还在里社广场上烧火堆跳棕轿,选年青力壮的男性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往返跳至火熄,俗称“跳傩火”。涵江各里社庆祝元宵,一般是分两次举行,第一次是“行傩”,各户都在门口焚香烧火叩拜,不象城区接入厅堂,而在当夜各户煮面、汤点共食。第二次是“行傩”后一二夜,一般都演戏酬神,并放焰火助兴,或扮僮身跳火祈平安等。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跳(摆)棕轿,扮僮身踏、坐刀轿、掷铁球和扮神像出巡等各种活动,有的只是单项,有的兼有几种。仙游枫亭庆元宵举行大规模的游灯,在闽中独具特色。

庆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轮流担任“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当福首俗称“做头”,在元宵结束时,在社神前用筶杯卜定下一年的福首,称为“卜头”,已婚男子以做头为荣,认为会全年吉利。元宵做头的,亲朋戚友均须送礼祝贺,福首也要大摆宴席酬客。

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重的甚至达百余斤;或叠红橘1大盘,高与屋梁齐;或供大面龟1只,大如小圆桌之面;或奉大鲤鱼1只,有重逾四五十斤的。有些地区的新婚夫妇,双双携灯到神坛前进香祈子;沿海地区以及涵江地带的一些乡村流行比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农历12月,亦称年关,例俗甚多。16日做“尾芽”,晚餐一餐较丰盛,做生意的犹为隆重。春节的鞭炮声由此而起,预示除夕、春节将临。大家选择好天气,对屋子进行大扫除。25日忌讨钱、要钱,忌说不吉利的话。26日起贴春联,挂年画。

年关最后一天是除夕,年前要备办“红米团”、豆腐等礼品“祭拜天地”,有的杀猪、杀羊、杀鸡、杀鸭。天刚黑的时候,全县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在自家门口燃起篝火,然后用火钳夹起预先放在里面的一根大木头,嘴里念念有词(好像是叫猪神到家的那种)放在自家的灶里,预示着来年四畜兴旺。同时放起烟花、礼炮、鞭炮,此时全县的天空都是烟花的海洋,家里所有的灯都要整夜开着。首先要吃“寿面”配吃“长菜”(菠菜),意思是岁数能够长长久久。然后全家围炉,欢聚一堂,畅饮一场。接着上辈人给下辈人红包俗称“压岁钱”,做儿女的要给老人红包,互相祝福来年平安。8点全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有的玩扑克等。青年人通宵达旦娱乐,俗称“守岁”。

因正月这段时间内,按时令,秋收冬种已过,春耕播种未到,属全年农闲。所以,辛苦了一年的老百姓,就利用这段时间欢庆一番。因而正月节令特别多,除了春节外,主要是组织外出旅游。还有元宵节特别热闹,家家户户旌旗招张,家门口、宫社门口都张灯结彩,还有“出游”甚为壮观,仪仗队浩浩荡荡,彩旗、彩车、车鼓十番八乐队绕房前经过,每到一处,都燃放鞭炮,燃烧贡银,迎神接福,以求保佑全家平安、生意兴旺的意思。农村晚上还有“游灯”,就是晚上各家各户出一丁,各自扛着一根两三米长的木头,上面装有四到五盏的灯,到路上连起来,一个村连起来那是非常的壮观。绕房前经过,每到一处,都燃放鞭炮,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在自家门口燃起篝火。宫前还演戏与众同庆“元宵”佳节,这种习俗已沿袭数百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燃放鞭炮,吃过早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乡串户,主要是给亲朋好友拜年,如果有做寿的家里要给拜年的两个桔子,意思是红红火火图个吉利。

正月初二这天除了邻居外,是不能到人家家里去串门的。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略,大年三十这天打到仙游县,人们都跑到外面去躲起来,等到第二天倭寇退走,大家回来看到到处是被敌人砸坏的房子和被杀的人,由于初一这天是大日子,暂不发丧等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发丧,所以这天也称“探亡日”。现在每到大年初二,人们是不喜欢人家到自家串门的。由于大年三十这天没有在家过年,所以初五这天重“做大岁”,就是重过除夕夜。

正月初三这天可能是全年最热闹的日子了,因为仙游这边的习俗是做寿(做十)的统一在初三这天做,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留下来的习俗,全县的这一年要做寿的就在这天都办了,这样就热闹了,一大早,主妇们都要提着“红篮子”,里面放着寿面、鸭蛋等祝福的礼品,到做寿的人家祝贺,做寿的主人要把备好的一双桔子回给他们。如果是做女儿的还要挑着备好礼品的“红袋”到娘家给父母亲做寿,那叫“挑盘”,到了还要放自带来的鞭炮,做寿的家里中午还要备酒席招待远到来的亲人,晚上有的还要邀请族人和朋友喝酒。有的还要谢天地,祈保岁数能够长长久久。因为远方的亲朋好友不能够在初三这一天到来,做寿的还可以办到正月十五。

第三篇: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134

六年级:greenyellowred

第四篇: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过春节,吃年夜饭、贴春联,都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风俗。除夕

是指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夜里,又称“大年夜”。家庭要举行晚宴,俗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各地吃年夜饭的习俗不一样,南方注重菜肴,多年来人们赋予了一

些象征意义在菜里,如鱼圆、肉圆象征团圆;萝卜又叫菜头,象征好彩头;甜菜

则祝福新的一年里,日子幸福甜蜜。而北方兴吃“更岁饺子”,有的习惯把几枚钱

币包在饺子里,预示谁能吃到谁就能多挣钱;还有的往饺子里包红枣、花生米、糖块,意思是祝福人们长寿,日子越过越甜。旧时过除夕风俗颇多,这一天不但

要换门神、贴春联,夜里还要“守岁”。守岁就是整夜不睡,这样做有两层含义:

一 是对年长的人有珍惜光阴的寓意;二是指年轻人对父母延年益寿的祝福。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人们会在家门两侧贴春联,表达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美好感

情。春联,古时称“桃符”。传说远古时神将神茶和郁垒奉玉帝之命,在东海度

银山上一个巨大的桃树下把守,他们见到恶鬼下山,就用草绳绑起来,送去喂老

虎。因此,人们认为桃木能驱鬼避邪。早在战国时代,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为了平

安过年,就在门的两边挂上桃木,雕刻二神将的像,后来该成在上面画像,再后

来更简便,在桃木上写他们名字,这就是早期的“桃符”也是春联的雏形。五代

十国时期,蜀国国君在宫门的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好长春”。的联语。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宋代时,过年贴春联已成为民间习俗。王安石

在《元日》诗中写下了当时过年时的情景,就写道:“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

书写春联始于明朝。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不但下旨规定除夕门上

必须贴春联,而且还经常向大臣们赐赠春联,并喜欢观赏春联。从此,春节贴春

联就成为全国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舞狮子

舞狮子,也称狮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每逢新春佳节活在一些庆典

活动中,民间都十分盛行舞狮。锣鼓鞭炮声中,雄狮欢腾跳跃,平添许多节日里

喜庆,热闹的气氛。舞狮子的习俗,大约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开始流

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书》曾提到‘象人’,据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可是,三国时已有舞狮的传统。

也有人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将其和孔雀一起带

回中原。而舞狮子的 技艺则来自西凉的‘假面戏’。还有一种说法,舞狮子五世

纪时在刘宋军队中产生,后来传入民间。各种说法都有依据。南北朝时期,民间

十分流行舞狮子。到唐代,舞狮子发展成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当时的舞狮子,还传入日本,日本 有一幅‘信西古乐图’,就描绘古代日本奏乐舞狮的场面。和唐代相似,只是规模很小。日本歌舞伎中,也有舞狮子的表演。清代民

间盛行“走会”、“社会”等节日游艺歌舞,舞狮子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千

百年来,各地舞狮子的风俗形成了风格各异、技艺精湛的多彩局面,表现了中华

民族的勇敢智慧和乐观精神。

六年一班

刘智睿

第五篇:过年习俗手抄报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过年习俗手抄报,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福建仙游的过年习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