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医引经据典辨证候.22doc5篇
编辑:梦回江南 识别码:23-55322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1 16:17: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医引经据典辨证候.22doc

心病科三种病中医引经据典辨证候

一、胸痹心痛引经据典辨证候

1.寒疑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证候分析:《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记载:“心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素问·调经论》记载:“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寒邪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故见疼痛;《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因本病多素体阳虚,故伴有形寒肢冷,冷汗自出等阳虚阴盛症状,舌苔脉象均为寒凝心脉之象。2.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证候分析:《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诚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言:“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也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3.痰瘀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暗红,苔黄厚,脉弦滑。辨证分析:《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患者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痰瘀闭阻心脉,不通则痛,故见心胸猝然大痛,胸阳不振则胸闷。舌质暗红,苔黄厚,脉弦滑乃痰瘀互阻之象,4.气阴两虚 症状: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质淡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辨证分析: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元阴一亏,元气化源不足,出现气阴两亏的病理机制。气虚则心脉鼓动无力,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阴虚则不能滋养于心,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患者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质淡红少津,苔薄,脉细数均为气阴两虚之象。5.心阳不振 症状:胸闷或心痛较著,气短,心悸怔仲,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觥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辨证分析:《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医门法律·中寒门》也指出:“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阳气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悸、气短、乏力;血不利则为水,水湿下注,可见双下肢浮肿;脾失运化则纳差。

二、心悸引经据典辨证候

1.心虚胆怯 3.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证候分析:《素问·举痛论》:“惊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则心 证候分析:《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指出:“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乱矣。”患者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不能自主而心悸。《证治汇外-惊悸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怔忡》也指出:“惊悸者,忽然若有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色”。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干,作也无时。”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盗汗,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均为心虚胆怯之侯。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2.心脾两虚 4.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脉虚弱,或沉细无力。证候分析:《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证候分析:《景岳全书·怔忡惊恐》“参伍不调者病。”《素问·平人气指出“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象论》又曰:“脉绝不至曰死,乍疏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乍数日死。”患者久病禀赋不足,素湿。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浮血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肿,小便不利。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均为脉细弱。舌淡红,脉细弱均为心脾两心阳不振之象。虚之象。

三、眩晕引经据典辨证候

1.肝阳上亢 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证候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眩晕,胸闷作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脉弦滑均为痰浊上蒙。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3.气血亏虚 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晕。眩晕耳鸣,头痛且胀,肢麻震颤,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薄白,脉细弱。弦均为肝阳上亢之象。证候分析:《灵枢·卫气》认为“上2.痰浊上蒙 虚则眩”,《灵枢·口问》又说:“上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大病久病白腻,脉弦滑。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证候分析:《丹溪心法·头眩》曰: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无痰则不作眩”。患者饮食不节,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表现。·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证候分析:《灵枢·海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患者眩晕,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第二篇: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第十

单元 脏腑辨证

细目一:心病辨证

病因

常见证型

虚证

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

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实证

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

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一)心血虚证

指血液亏虚,心与心神失于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二)心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滓,脉细数。

鉴别: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证候

相同表现

不同表现

心血虚证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证

阴虚证(心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

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1)心病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2)气虚证: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四)心阳虚证

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

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1)心病症状: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或心痛,唇舌青紫,脉结代(胸阳不振,寒凝气血不通)。

(2)阳虚证:自汗,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微细。

(五)心阳虚脱证

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1)心阳虚证;

(2)亡阳证;

鉴别: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色晦暗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心阳虚脱证则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冷汗肢厥、胸痛、脉微等表现。

(六)心火亢盛证

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1)心、小肠症状:

心烦失眠,甚或狂躁,神昏谵语(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腐烂疼痛,舌尖红绛(心火上炎);

或小便赤、涩、灼、痛(心火下移小肠)。

(2)里实热证:面赤口渴,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脉数有力。

(七)心脉痹阻证

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心血(脉)瘀阻证。由于诱因的不同,临床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之分。

证候

常见症状

病机

症状特点

心脉痹阻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血瘀心脉

痛如针刺,舌紫暗、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

胸中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腻,脉滑

寒凝心脉

突发剧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

胀痛,善太息,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八)痰蒙心神证

(1)神志失常表现:

神识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癫证);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痫证);或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多种慢性病后期)。

(2)痰浊内阻:痰多,面色晦滞,脘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九)痰火扰神证

(1)神志异常表现:

外感热病:躁狂不安,神昏谵语;

内伤病:心烦失眠,甚或狂病。

(2)痰热证:发热气粗,面红目赤,胸闷,喉间痰鸣,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十)瘀阻脑络证

(1)头部症状: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心悸,失眠健忘,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

(2)血瘀证: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细目二: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1)肺病症状:

咳喘无力,咯痰清稀(肺气不足,宣降无权);

懒言声低气怯(宗气不足);

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肺气虚卫外不固)。

(2)气虚证: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虚。

辨证要点: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并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1)肺病症状: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甚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肺阴不足,虚火灼肺)。

(2)阴虚证:

辨证要点: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等。

(三)风寒犯肺证

指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咯稀白痰、恶风寒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咯少量稀白痰,气喘,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1)肺病症状:咳嗽,气喘,咯痰色白而稀,鼻塞流清涕(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2)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风热犯肺证

指风热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发热恶风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本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卫分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而黄,气喘,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1)肺病症状: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浊黄涕(风热袭肺,肺失清肃);

(2)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但前者为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流浊涕,舌苔薄黄,脉浮数;后者为恶寒重发热轻,痰白清稀,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五)燥邪犯肺证

指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于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简称肺燥证。燥邪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而有温燥袭肺证和凉燥袭肺证之分。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1)肺病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肺失滋润,清肃失职);

(2)表证;

(3)津亏干燥表现: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六)肺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煽动,鼻息灼热,胸痛,或有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1)肺病症状: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邪热壅肺,肺气逆滞);

(2)里实热证:发热烦渴,面赤气粗,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七)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热壅肺证为痰热俱盛,咯多量黄稠痰,肺热炽盛但热无痰或少痰。

(1)肺病症状:咳喘,咯痰黄稠量多或为脓血腥臭痰,胸痛,鼻翼煽动(痰热壅滞,血腐成脓)。

(2)痰热内阻症状: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八)寒痰阻肺证

指寒饮或痰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寒饮停肺证、痰浊限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质稠或清稀、易咯,胸闷,气喘,或喉间有哮鸣声,恶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1)肺病症状;

(2)寒痰内阻症状。

(九)饮停胸胁证

指水饮停于胸腔,阻碍气机,以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呼吸、咳嗽或身体转侧时牵引胁痛,或有头目晕眩,舌苔白滑,脉沉弦。

(十)风水相搏证

指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发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细目三:脾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脾胃病症状:

胃脘隐痛,腹胀纳呆,食后胀甚(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减弱);

呕恶嗳气(胃失和降);

大便溏薄或肢体浮肿(脾气亏虚,水湿不运)。

(2)气虚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脉弱。

(二)脾虚气陷证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1)脾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头晕目眩,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久痢,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眼睑下垂。

(三)脾阳虚证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脾胃阳虚、运化腐熟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带下清稀色白量多(水湿下注);

(2)阳虚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四)脾不统血证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1)出血表现:便血、尿血,或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2)脾气虚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鉴别: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

相同点:四证均有脾气虚的发病基础;

不同点:病机不同,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特点;

脾虚气陷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内脏下垂为特点;

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虚寒见症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出血为特点。

(五)寒湿困脾证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1)脾胃症状:

脘腹痞闷,泛恶纳呆便溏(寒湿内侵,脾阳受困);

黄疸阴黄(湿阻中焦,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肢肿尿少(寒湿泛溢肌肤);

白带量多清稀(水湿下注,带脉不固)。

(2)寒湿内停的表现: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六)湿热蕴脾证

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脾经湿热证。

(1)脾胃症状:

脘腹痞闷,呕恶纳呆,便溏不爽(湿热中阻,脾失健运);

黄疸阳黄或皮肤发痒(湿热中阻,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2)湿热内阻的表现:肢体困重,小便黄短,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鉴别:寒湿困脾证其湿属寒,湿热蕴脾证其湿属热,舌、脉、痰的表现各有不同。

细目四:肝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损,肝失濡养,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肝病症状:

a.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或夜盲(血虚不能上荣头目);

b.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血不养筋,虚风内动);

c.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肝血不足,冲任不充);

(2)血虚证: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二)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阴虚不能滋养头目);

b.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阴虚肝络筋脉失养);

(2)阴虚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鉴别: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于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三)肝郁气滞证

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

a.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乳房胀痛、喜太息(肝气郁结,经气不利);

b.情志抑郁或易怒(肝失疏泄);

c.或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乳癖、胁下积块(气郁生痰);

d.月经不调、痛经、甚则闭经(气病及血,冲任不调);

e.脉弦。

(四)肝火炽盛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胀痛,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口苦咽干胁肋灼痛;

b.急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

(火邪沿肝经冲逆,出现胁、头、目、耳及神魂被扰的症状)

(2)里实热证:面红目赤,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五)肝阳上亢证(本虚标实)

a.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肝阳上亢);

b.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肾阴亏虚);

c.头重脚轻,脉弦有力或弦细数(阳亢于上,阴亏于下)。

鉴别:肝火炽盛证属火热过盛的实证,多见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热证为主要表现。肝阳上亢证为用阳太过,阳亢耗阴,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六)肝风内动证

1.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2.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证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

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鉴别:肝阳化风证为阳亢阴虚,上盛下虚,表现为眩晕欲仆、头胀痛、头抑、肢麻震颤、步履不稳等。热极生风证,为火热炽盛所致,病势急而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阴虚动风证多见于热病后期,阴虚亏损,表现为眩晕、手足震颤、蠕动及虚热证候。血虚生风证多见于慢性久病,血虚失养,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舌淡等。

(七)寒滞肝脉证

指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前阴、巅顶等肝经经脉循行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又名寒凝肝经证、肝寒证、肝经实寒证。

(1)肝病症状: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或见巅顶冷痛,脉弦。

(肝经绕阴器,抵少腹,上巅顶)

(2)里实寒证:形寒肢冷,遇寒加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细目五:肾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1)肾病症状:

a.腰膝痠软冷痛;

b.性机能减退: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

c.二便异常: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尿频清长,夜尿多。

(2)阳虚证表现。

(二)肾虚水泛证

(1)水邪泛滥: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阳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滥);

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水气上逆,凌心射肺)。

(2)肾阳虚:腰膝痠软冷痛+阳虚证基本表现。

(三)肾阴虚证

(1)肾病症状:腰膝痠软而痛,眩晕耳鸣(肾阴不足,失于濡养)。

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阴亏血少,虚热扰动)。

(2)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小儿:发育迟缓(五迟、五软);

(肾精不足,不能充骨养脑)

成人:性机能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或闭经不孕;成人早衰。

鉴别: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均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等,但前者有阴虚内热的表现,性欲偏亢,梦遗,月经稀少,后者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无虚热表现。

(五)肾气不固证

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肾气虚:

a.腰膝痠软,耳鸣,听力减退(肾气不足,失于充养);

b.气虚证的基本表现。

(2)肾气不足,固摄无权:

a.膀胱失约: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遗尿,小便失禁,夜尿多;

b.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

c.女子带下量多清稀,或胎动易滑。

细目六:腑病辨证

(一)胃气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二)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三)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四)胃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五)寒饮停胃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六)寒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七)食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八)胃肠气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暖气,肠鸣,矢气,得暖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或无肠鸣、矢气则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九)肠热腑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哺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或迟)有力。

(十)肠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十一)肠道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十二)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急迫、短黄、排尿灼热、涩痛,或小便浑浊、尿血、有砂石,或腰部、小腹胀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十三)胆郁痰扰证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胀闷,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舌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滑,脉弦缓或弦数。

细目七:脏腑兼证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1)心火亢上,扰乱心神:心烦不寐,惊悸多梦

(2)肾阴不足,虚火内炽:耳鸣,健忘,腰膝痠软,遗精,阴虚内热的基本表现

(二)心肾阳虚证

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可称水气凌心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

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自滑,脉弱。

(三)心肺气虚证

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而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四)心脾气血虚证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五)心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六)脾肺气虚证

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肺两虚证。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虚浮,下肢微肿,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七)肺肾气虚证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

(八)肺肾阴虚证

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九)肝火犯肺证

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十)肝胆湿热证

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胁肋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以阴痒、带下黄臭等为主要表现者,称肝经湿热(下注)证。

临床表现: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十一)肝胃不和证

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嗳气,吞酸嘈杂,呃逆,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十二)肝郁脾虚证

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肝脾不调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

(十三)肝肾阴虚证

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肾虚火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四)脾肾阳虚证

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凉,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第十一单元 六经辨证

细目一:太阳病证

1.太阳病纲要

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

2.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3.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细目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细目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细目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细目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细目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伤寒病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阴者,称为“直中”。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诞者,称为“并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第十二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细目一:卫分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细目二:气分证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细目三:营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细目四: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脉弦数;或见手足蠕动、瘈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聋,形瘦,脉虚细。

第十三单元 三焦辨证

细目一:上焦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大汗,谵语神昏或昏聩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细目二: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错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细目三: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神倦,耳聋,或见手足蠕动、瘈疭,心中憺憺大动,舌绛苔少,脉细数或虚大。

练习题

A型题:

1.患者,男,70岁。神志痴呆,表情淡漠,举止失常,面色晦滞,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滑。其病机是

A.痰迷心窍

B.痰火扰心

C.心血瘀阻

D.肾精亏虚

E.心脾两虚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痰迷心窍证,是痰浊蒙蔽心窍的证候。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做猪羊叫声。

2.下列哪项是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

A.有无发热恶寒

B.有无胸痛咳血

C.有无口干咽燥

D.痰量的多少

E.咯痰的难易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要点: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为其辨证要点。燥邪犯肺的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3.患者,女,36岁,已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月经淋漓不断,经血色淡,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其病机是

A.脾不统血

B.脾肾阳虚

C.气血两虚

D.脾肺气虚

E.肝血不足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男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鉴别要点: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诊断要点。

4.湿热蕴脾可见

A.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短少

B.头痛目赤,急躁易怒,胁痛便秘

C.腹部痞闷,纳呆便溏,面目发黄

D.腹痛下痢,赤白粘冻,里急后重

C.阴囊湿疹,瘙痒难忍,小便短赤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鉴别要点: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诊断依据。

5.患者,男,50岁。眩晕欲仆,头重脚轻,筋惕肉,肢麻震颤,腰膝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其病机是:

A.肝阳上亢

B.肝肾阴虚

C.肝阳化风

D.阴虚风动

E.肝血不足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肝阳化风证,是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暴发。临床表现为,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整,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总结

复习方法和要点:

全面复习,重点记忆。

四诊:

(1)症状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2)症状的基本病机(为什么)。

辨证:

(1)证候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2)相似证候的鉴别。

应试注意事项:

1.看清题干:否定词句;症状要看全面。

2.选择最佳。

第三篇:中医知识-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位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液,主火,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舌。其心病常见证型如下:

心气虚、心阳虚

症状:二者共同脉症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兼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等症者,为心气虚;若见畏寒、肢冷不温、面色滞暗、胸闷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为心阳虚脱之危症。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体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或暴病伤阳耗气,或禀赋不足等所致。

心血虚、心阴虚

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兼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则为心血虚;若兼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为心阴虚。

病因病机: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发于失血之后,或热病伤阴,或七情内伤,阴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肠实热

症状:心中烦热或失眠、口渴饮冷、尿黄赤、舌尖红、舌体糜烂、脉数。小肠实热还可见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温补之品等所致。

心脉痹阻

症状: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憋闷、心悸,甚则面青、唇紫、四肢发凉、舌质暗红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病因病机:本病多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之后,往往由劳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浊凝聚等诱发。

痰火扰心

症状:轻者心烦不寐,面红,口渴,胡言乱语,哭笑无常;重者神志错乱,狂躁乱动,打人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此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痰浊日久化热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致痰火犯扰心神。

痰迷心窍

症状:神识痴呆,或意识朦胧,喃喃独语,或神昏不语,喉中痰鸣,苔腻脉滑。

病因病机:病由精神抑郁,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气郁阻遏,痰浊凝聚,蒙蔽心窍所致。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知嗅觉,发声音,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肺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其肺病证型如下:

肺气虚

症状:气短喘促,咳痰无力,自汗怕冷,面色苍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久病喘咳,耗伤肺气,或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等所致。

肺阴虚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病或由久咳伤肺,或由邪热恋肺,耗损肺阴,或因劳损等所致。

风寒束肺

症状:咳嗽声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此证由外感风寒,邪袭肺卫所致,肺合皮毛而主卫外,风寒外袭,则营卫不利。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口渴,咽红疼痛,头痛,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病因病机:此系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风热犯肺,肺失宣降。

痰热壅肺

症状:咳嗽喘促,呼吸气粗,发热胸痛,口渴,尿黄,便秘,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咳唾脓血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火热炼液成痰,热与痰结,壅阻于肺而成。

痰浊阻肺

症状: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闷,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滑。

病因病机:此多因长期咳嗽,损伤肺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或由脾虚生湿,凝而生痰,上渍于肺所致。

燥邪犯肺

症状: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或兼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病因病机: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所致,亦有因风温诸邪伤津化燥而成。

大肠湿热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气血而成。

大肠津亏

症状:大便干结,甚如羊粪,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病因病机:多见于老年人或产妇,或由阴亏血虚,或由热病伤津耗液所致。

脾与胃病辨证

脾处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统血。脾喜燥恶湿,开窍于口,其化在唇,涎为脾之液。脾在声为歌,在志为思。其脾病证型如下:

脾气虚、中气下陷

症状: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若中气下陷(亦称脾气下陷),则兼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小便频数等。

病因病机:病由劳倦伤脾,或饮食失节,或吐下太过,损伤脾气,或素体虚弱,久病虚损所致。

脾不统血

症状:便血,肌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症。同时兼可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

病因病机:此多因久病脾气虚弱,或劳损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

症状:纳减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或脘腹隐痛,喜温喜按,或见面肢浮肿,小便不利,或妇人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或久病伤脾,或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阳所致。

寒湿困脾

症状: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如肿,苔白腻或舌胖嫩,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由贪凉饮冷,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脾胃;或素体湿盛,脾阳受遏,以致寒湿中生。

脾胃湿热

症状: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腻,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有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郁化热所致。

胃寒证

症状: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病因病机:多因胃阳素虚,复受饮食寒凉之侵,或偏嗜生冷,或脘腹受寒而致寒凝于胃。

胃火炽盛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渴善冷饮,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则吐,口臭,牙龈肿痛,或溃疡出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邪热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过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致。

食积胃脘

症状: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失气酸臭,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脉滑。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饮食不节,食入过多所致。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胃阴不足

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或脘痞不适,大便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病多因湿邪久羁,或肝火犯胃,内热伤阴等所致。

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主筋,主风,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泪为汗之液。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其肝病常见证型如下: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喜叹息,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郁怒伤肝所致。

肝火上炎

症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或吐血,衄血,耳聋,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所致。

肝阳上亢

症状:弦晕,耳鸣,头痛,目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素体阳盛,或七情内伤,或久病耗伤肝肾之阴所致。

肝阴虚、肝血虚

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头昏目眩,视物模糊,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若血虚还可见经闭,失眠,舌淡,脉细;阴虚者还兼有颧红,手足心热,耳鸣,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等所致。

肝风内动

临床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等症状都属于肝风内动,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三种。

1.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所致,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舌质红,脉弦细。若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2.热极生风:多因热邪亢盛,燔灼肝经,热陷心包所致。症见高热,烦渴,抽搐,项强,两目上翻,甚则神志昏迷,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3.血虚生风:多由久病或失血等因素而致肝血亏虚,血虚而生风。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不华,肢体麻木或震颤,肌肉跳动或皮肤瘙痒,舌淡脉细。

寒凝肝脉

症状:少腹胀痛,牵引睾丸,遇寒则剧,得温则减,或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常伴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迟。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外感寒邪侵犯肝经,致气血凝滞而成。

肝胆湿热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弦数。若见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见睾丸肿痛,外阴瘙痒,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等,则为肝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或湿热下注所致。

胆郁痰扰

症状:头晕目眩,口苦呕恶,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胸满闷,善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此多由情志郁结,气郁痰生,痰热内扰,胆胃失和所致。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位于腰部两侧左右各一,与膀胱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唾液为肾之液,在声为呻。其肾病证型如下:

肾阴虚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颧红,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或因其他脏腑之阴虚导致肾阴亏虚。

肾阳虚

症状: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尺部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年老体弱,阳气虚衰,或房事过度,阴损及阳等所致。

肾气不固

症状:精神疲乏,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泄,妇人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因病机:此多由年老肾气衰弱,或幼年肾气未充,或久病劳损伤肾等致肾气亏耗,无力封藏,固摄所致。

肾不纳气

症状: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声低气怯,咳逆汗出,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部虚浮,舌淡,脉虚。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久咳伤肺,由肺及肾,或因房劳伤肾,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所致。

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灼痛,尿频,尿急,或见血尿,或尿液浑浊,或有砂石,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膀胱虚寒

症状:小便频数而色清,或小便淋漓失禁,或周身浮肿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肾气虚而不固或肾阳虚而不化水所致。

脏腑兼病

凡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的,称为脏腑兼病。

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妇人月经过多色淡,或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

病因病机:此多因病后失调,慢性出血,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等所致。

心肾不交

症状:虚烦失眠,心悸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早泄,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系久病劳伤,或恣情纵欲,或多思妄想,损伤心肾之阴而致。

心肾阳虚

症状:形寒肢冷,心悸怔肿,尿少身肿,唇甲青紫,舌质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等而致。

心肺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咳喘少气,胸闷发憋,自汗乏力,动则愈甚,面色苍白或暗滞。甚则可见口唇青紫,舌质暗淡或见瘀斑,脉细弱。

病因病机:此多因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所致。

肝脾不调

症状:胁肋胀痛,胸闷叹息,烦躁易怒,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腹痛即泻,妇人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苔白,脉弦缓。

病因病机:本证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造成脾气虚弱。

肝胃不和

症状:胸胁闷胀,烦躁易怒,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嗳气吞酸,苔薄黄,脉弦。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肝火犯肺

症状: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此系情志郁结,或邪热蕴结肝经,郁而化火,上灼于肺所致。

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久病阴血内耗,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虚,或早婚多育,精血亏损等所致。

脾肺气虚

症状:短气乏力,咳喘痰多而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则面足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病多由久病喘咳,肺气虚弱,损及于脾;或脾气久虚,精微不足,而肺气虚弱所致。

脾肾阳虚

症状: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纳减便溏,或下利清谷,甚则五更泄泻,或小便不利,面肢浮肿,甚则水臌胀满,舌淡肿,脉沉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久病耗气伤阳,水邪久踞;或脾虚久泻,以致肾阳虚衰所致。

肺肾阴虚

症状: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久咳伤肺,肺虚不能布津滋肾;或房事、劳倦太过,肾阴虚竭,以致阴津不能上承,或虚火灼肺,而致肺肾阴虚。

第四篇:肺结核的中医辨证治疗

肺结核的中医辨证治疗

在此选择字体:大 中 小来源:中医看病网 作者:健康专家 时间:2009-11-28 点击:155中医博大精神,对于肺结核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肺结核的中医治疗。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

中医博大精神,对于肺结核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肺结核的中医治疗。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

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先天禀赋不强、正气亏耗为其内因,外受“痨虫”所染,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本病一般分4型治疗:

1.肺阴亏损型

症见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12g,麦冬12g,天冬10g,生地18g,百部15g,白及20g,山药30g,云苓15g,川贝12g,菊花10g,阿胶15g(烊化),三七3g(冲服)。

2.阴虚火旺型

症见咳嗽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经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方药:龟板10g,阿胶12g(烊化),冬虫夏草12g,胡黄连10g,银柴胡10g,百合30g,生地20g,麦冬12g,桔梗12g,贝母12g,当归12g,青蒿15g,知母12g。

3.气阴耗伤型

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治宜益肺健脾。

方药:太子参15g,云苓15g,白术15g,山药30g,桔梗12g,百合30g,大枣10g,黄芪20g,莲子15g,当归12g,白及20g,功劳叶12g。

4.阴阳两虚型

症见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音嘶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治宜滋阴补阳。

方药:太子参15g,白术15g,山药30g,茯苓20g,黄芪30g,紫河车15g,当归15g,鹿角胶10g,龟板12g,白芍12g,白及30g,功劳叶12g。

以上就是肺结核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大家能有所帮助。

第五篇:中医诊断:恶寒发热的辨证

1.恶寒重发热轻

病人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的症状,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2.发热轻而恶风

病人自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3.发热重恶寒轻

病人自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有轻微的怕冷的症状,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中医引经据典辨证候.22doc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