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乡饮酒义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3-112531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1 20:20: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饮酒义

乡饮酒义

【原文】

(1)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

(2),入,三揖而后至阶,(3)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洗、拜受、拜送、拜既

(4),拜至、,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5),不斗辩,则无**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

乡人、士、君子

(6),尊于房户之间

(7),宾主共之也。尊有玄。洗当于东荣

(9)酒,贵其质也。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人之所自洁而以事宾也。

宾主象天地也

(10)

(8),主

。介僎象阴阳也

(13)

(11)

。三宾象三光也

(12)

。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天地严凝之气(15)

(14)

。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

(16),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

(17),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仁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圣立而将之以敬曰礼,礼以体长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道者(18),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 祭荐、祭酒礼也。于席末(19),敬礼也。哜肺

(20),尝礼也

(21)

。啐酒

(22),成(23),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此所。卒觯,致实于西阶上

(25)以贵礼而贱财也(24),言是席之上,非专为饮食也,此先礼而后财之义也。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26),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27)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

(28),而众宾自从之

(29),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31)

(30),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32)。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工入间歌三终焉(38)(33)。

(35)(34),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

(36),主人献之。(37),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

(39),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40),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

(41)。

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不废夕(44)

(42)

。饮酒之节,朝不废朝

(45)

(43),莫。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

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烹狗于东方(46),祖阳气之发于东方也

(48)

(47)

。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49)宾必南向。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秋,秋之为言愁也

(52)

(51)

。产万物者圣也

(50)。,养之、长之、假之,仁也。西方者,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北方者冬,冬之。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向仁,右义背藏为言中也,中者藏也也(54)

(53),介必东向。介宾主也。主人必居东方。东方者春,春之为

(55)言蠢也,产万物者也。主人者造之,产万物者也。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是以礼有三让,建国必立三卿。三宾者,政教之本,礼之大参也。

【注释】

(1)郑玄说:名曰“乡饮酒义”者,以其记乡大夫饮宾于庠序之礼,尊贤养老之义。(2)庠:乡学。(3)洁:清洁。(4)

(56)3 拜至:主人在宾初至而拜之。拜洗:拜主人为己洗爵。拜受:主人献宾,宾于西阶上拜受爵。拜送:宾既受爵,主人于阶上拜送。拜既:宾饮卒爵而拜。(5)斗:争胜。辩:言词争论。指诉讼。(6)乡人:乡大夫。士:州长、党正。君子:卿、大夫、士。(7)尊:酒。(8)共:供。(9)洗:用的器皿,珙似浅盆,质地铜或陶制。荣:飞檐,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10)孙希旦说:宾者,主人之所敬事,象乎天之尊,主人以礼下人,象平地之卑,故曰宾主象天地。(11)孙希旦说:介以辅宾主之礼,犹阴阳以助天地之化,故曰介宾象群星。(12)三光:日月星。(13)三日:朔后三日。魄: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14)严凝:寒冷。(15)尊严:庄重威严。(16)温厚:温和宽厚。(17)盛德:盛美道德。(18)术道:学术道艺。(19)祭荐:主人献宾,宾即席祭所荐脯醢,(20)哜:音(ji),尝。(21)尝礼:宾既祭酒,起,取俎上之肺,尝之。(22)啐:饮酒入口。(23)席末:席的西头。(24)贵礼:指席上祭荐、祭酒。贱财:指席末啐酒。(25)致实:把酒喝光,即干杯。(26)家至:到每家户去。(27)乡:指乡饮酒礼。易易:极其容易。(28)速:请。(29)据敖继公说:主人邀请宾介后,先回去,众宾都到宾的门外,等侯和宾一同前往。(30)以:带领,引导。(31)繁:盛。(32)省:稍减。(33)隆:丰厚。辩:别。(34)工:乐正。(35)之:指乐正。(36)笙:吹笙之人。(37)间:更迭,轮流,(38)司正:饮酒时监察 4 仪法的人。(39)和乐:和谐欢乐。流:失礼。(40)沃洗者:指拿着盛水的器具供主宾介等人灌洗的人。(41)弟:少。(42)修爵无数:不计爵数。(43)朝:晨临朝视事。(44)夕:晚回治私家之事。(45)节文:礼节文饰。(46)东方:堂的东方。(47)祖:效法。(48)祖:效法天地之东为海。左海,东海。(49)蠢:蠢动,生长的样子。(50)圣:通达。(51)假:大。(52)愁:郑玄说:愁读为。(53)藏:收藏。收敛。(54)仁:仁义。(55)造:就,到。(56)参:依据,根据。

【译文】

乡饮酒的仪式:主人在乡学门外拜迎宾客,宾客进门以后,作揖三次之后到达阶前,彼此推让三次而后登阶,这是为了表示尊重和谦让对方。洗手、洗杯,然后举杯饮酒,这是为了清洁。宾客到而主人拜迎,主人洗爵而宾客拜谢,主人献酒而宾客拜受,宾客接受而主人拜送,宾客干杯而主人拜谢,这都是为了表达敬意。尊重、谦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重谦让就不会争斗,清洁恭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不会有争胜诉讼的事情,不争胜诉讼就没有**的祸患了。这就是君子用来避免人为祸患的办法,因此圣人用礼来加以限制。

乡大夫、州长、党正及卿大夫们,行乡饮酒礼时,酒尊放在房户之间,表示宾客和主人共用。尊里放有水,这是以质朴为贵。菜肴从东房端出来,这表示是主人供给的。盥洗用的“洗”放在 5 东边屋檐下,这原是主人自己清洁用的,现在用来敬事宾客。

宾与主象征天与地,介与僎象征阴与阳,宾、介、众宾象征日、月、星。推让三次象征月朔后三日逐渐复明。位臵摆成四面对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天地寒冷之气,由西南方开始,到西北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庄重威严之气,是天地间的义气。天地温和宽厚之气,从东北方开始,到东南方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盛美道德之气,是天地间的仁气。主人尊重宾客,所以让宾客坐在西北方,介坐在西南方辅助宾客。宾客以义来待人的,因此坐西北。主人是以仁德宽厚待人的,因此坐在东南方。僎坐在东北方,辅助主人。仁义互相交接,宾客主人各安其所,俎豆合乎数目叫做有通明见识。已有通明见识又恭敬奉行,叫做礼。用礼来使长幼身体力行叫做德。德就是身体力行之所得。所以说:“古时学习学术道艺的人,就是要身心有所得,所以圣人要尽力实行。”

宾客在席上祭主人献上的肉酱和酒,是尊重主人的敬礼。尝一口肺,是宾客的尝礼。饮一小口酒,是成就主人的成礼。饮酒时在席的西头,这是说设席的目的,不是专为吃喝,而是为了行礼,这就是重视礼而轻视物。干杯时在西阶之上,这是说设席不是专为吃喝,这就是先礼而后财的义理。先礼后财,民众就会兴起恭敬谦让的风气,并且没有争斗了。

乡饮酒礼,六十岁的人坐,五十岁的人站着侍奉,听候差遣,6 这表示尊重长辈。六十岁的人有菜三豆,七十岁的四豆,八十岁的五豆,九十岁的六豆,这表明奉养老人。民众懂得了奉养老人,然后才能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民众在家孝顺父母,善事兄长,出外奉养老人,然后教化成立。教化成立然后国家才能安定。君子所说的“孝”,不是到每家每户去宣扬,也不是天天训诫。只要在乡射时把他们集中起来,教给他们乡饮酒礼,孝悌的德行就建立起来了。

孔子说:“我观看过乡饮酒礼,就知道王者的教化极易推行。” 主人亲自邀请宾和介,而众宾到主宾的门外,等候跟随他前去。到主人门外,主人拜迎宾和介,又作揖请众宾客入内。从礼数的差异就分辨出尊卑贵贱了。

主人、宾客三次揖让后走到阶前,三次谦让后,主人登阶,引导宾客登上。主人用三揖三让拜谢客人的到来,斟酒献与宾客,宾客回敬主人,主人又斟酒自饮并劝客饮,推辞谦让的礼节特别多。主人和介之间,礼节稍减。至于众宾,登阶接受献酒,坐着饮,不回敬主人就下阶。礼节由隆重到渐次减少的义理就可以分别出来了。

乐正带人进入,登堂歌唱三首诗,主人向唱歌的人献酒。吹笙的人进来,在堂下吹奏三首诗的曲子,主人向吹笙的人献酒。唱与吹的人又轮流地一唱一吹,各三首。然后又一吹一唱合演,各三首。乐正告诉说乐歌已经演唱齐备。这时,有人举杯提议推 7 举司正,于是就让一个当司正,监察饮酒时的仪法。这样就可以知道乡饮酒礼能够和谐欢乐而又不失礼的原因了。

宾先饮然后劝主人饮,主人又劝介饮,介又劝众宾饮,按年龄大小顺序饮酒,一直到侍奉洗的人为止,年龄长幼的人都不遗漏。众人下堂。然后再脱鞋登堂入坐,彼此劝酒,不计爵数。饮酒的限度是早上不能耽误早朝,晚上不能耽误回家治事。宾客离去,主人要拜送,依照礼节进行到底。这就可以知道乡饮酒礼能够安乐而不混乱的原因了。

地位的尊卑贵贱能够分明,礼节的隆重递减可以区别,和谐欢乐而不失礼仪,年龄大小都不遗忘,安乐而有节制,这五种德性是可以修正身心而安定国家了。国家安定,天下就安定。所以孔子说:“我观看过乡饮酒礼,就知道王者的教化极易推行。”

乡饮酒的礼仪,设宾象征天,设主象征地,设僎介象征日月,设立三宾象征日月星。古代制定礼法,以天地为经,以日月为纪,用三光来辅助,这是政治教化的本源。

在堂的东方烹狗,是效法阳气生在东方。“洗”放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所用的水放在洗的东边,是效法天地的东边是海。酒尊里放有水,是教育民众不忘本源。

宾必须向南坐。东方是春天的位臵,春的意思就是生长。生产万物,是生气通达的缘故。南方是夏天的位臵,夏的意思就是长大,生育万物,生长万物壮大万物就是仁。西方是秋天的位臵,8 秋的意思是收敛。依照时节的肃杀来收敛,是守义。北方是冬天的位臵,冬的意思就是中,中就是收藏,所以天子站立的时候,左边是圣,面向着仁,右边是义,背倚着藏。介必定面向东,在宾主之间,以通达情意。主人必定于东方。东方是春天,是生长,是生产万物。主人就此位,是因为他供给万物来奉献宾客。月亮在朔后三日逐渐复明,三个月就成为一个季节。因此,行礼推让三次,建立国家必须设三个卿位,乡饮酒礼设立三宾。这是政治、教化的本源,也是礼的最根本的依据。

第二篇:周代乡饮酒礼考

周代乡饮酒礼考

摘要:乡饮酒礼是我国上古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本文结合古代文史典籍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乡饮酒礼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考察,初步探索出乡饮酒礼的由来、形式、作用及对周代社会的意义。在远古时代,人们尊礼尚礼,受礼的约束,礼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举办乡饮酒礼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是对当时物质文化的享受,同时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宴会的欢乐之情,人们以此借助音乐温馨的审美情感魅力,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美酒尽管能麻醉人们的神经,但永不能泯灭闪耀在周人头顶的礼法神光,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关键词:礼仪;周礼;礼记;仪礼;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近些年来研究乡饮酒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古代文献对乡饮酒礼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的记载十分简略,后人对此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太具体完善。但先辈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经发表的优秀著作有:姚伟钧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对于乡饮酒礼的探索,见解独特深刻。他指出“乡”的本意即原始社会先民群居共食的行为习俗,这种习俗在周代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完成了其利益化的进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饮食礼俗。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虽涉及乡饮酒礼,但只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不够具体全面。如赵荣光的《中国饮食文化史》认为饮酒礼佐礼之成,源于古俗古义,后来饮酒礼与祭祀结合,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陈绍棣的《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认为乡饮酒礼是古代乡人以时的聚会宴饮礼俗,其中的飨礼为高级的乡饮酒礼,作为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王炜民的《中国古代礼俗》认为乡饮酒礼是古代饮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代乡饮酒礼的敬酒礼仪就有一整套程序;申万里的《宋元乡饮酒礼考》认为乡饮酒礼随着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逐步与儒人社会联系起来,成为以地方儒学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到元代后成为激励儒士自强、自立,维系儒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杨宽的《“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认为乡饮酒礼的举办形式并不是像孔颖达认为的那样,这种观点根据《周礼》立说,并不完全符合实际;马智全的《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认为周代的乡饮酒礼、乡射礼中演出的乐诗在每个阶段演出不同形式、曲目的目的,是想表达敬亲、忠孝、友爱团结的精神,这非常符合宴会欢乐喜庆的场景氛围。周斌的《<礼记><周礼>所载尊长养老礼仪与制度》认为西周时期尊老的养老礼、乡饮酒礼、射礼,体现了政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决老人们日常生活困难的诸多政策。认为西周的尊老养老礼仪与制度是中华民族尊老养老文化的源头。海畅的《乡饮酒与鹿鸣宴》主要阐述乡饮酒礼与鹿鸣宴的渊源,认为乡饮酒礼唐代到清代主要用来宣扬礼教。我认为这些观点有可取之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可供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乡饮酒礼的由来、形成、仪式、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周代的乡饮酒礼理出一个头绪来。不足之处,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一、乡饮酒礼的由来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周礼》中就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述,说明它在西周或西周以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存在。关于乡饮酒礼的内容,唐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

第1页

解释道:

凡乡饮酒之礼,其名有四案:此宾贤能谓之乡饮酒一也;又案乡饮酒义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是党正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二也;乡射州长,春秋习射于州序,先行乡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三也;案乡饮酒义又有大夫士饮国中贤者, 用乡饮酒四也。

从以上所记乡饮酒礼的四种形式可以看出,乡饮酒礼是一种在地方举行,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推广教育、教化的礼仪制度。乡饮酒礼与选举、教育以及教化、习俗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乡饮酒礼在社会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中国汉代以后的王朝,都有举行乡饮酒礼的记载。汉朝以后“国学之法立,而乡射饮酒、合乐、养老、考艺、选言之政,皆于是乎出”。于是,乡饮酒礼逐步和太学、地方儒学联系起来,在学校中进行。

“乡饮酒礼”又称之为“乡礼”。关于什么是“乡”? 姚伟钧在《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中已明确指出:乡,甲骨文作“”,字形像两人围着盛有食物的食器跪而对食。在远古时,人类的生存条件十分艰难,为了战胜自然,人类常常是过着群居的生活,一个群居的团体,就是一个谋食集团,同时又是一个平均分配,共同分享获取食物的共食集团,当人们经过一天的采集或渔猎活动以后,围聚在同一个火堆周围,相向而坐,分享大家共同的劳动果实时,无疑会感到这个团体对于每个成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种意识表现在文字上就变成了两人相向而食的“乡”字,甲骨文用这个“乡”字来表示一个群居的团体,是十分合适的。

这种将群饮共食与群居团体相联系起来的意识,在中国先民中特别强烈,即使后来进入农耕社会,当中国先民已失去同饮共食的社会条件时,乡饮聚食的活动却仍沿行不衰。所以后来小篆写“乡”字时,又加了一个“食”字,作“飨”,表示乡人共聚饮酒的意思[1](P70)。

周代的乡的管辖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达到1.25万家,《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说:“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春秋时,齐国统治者为了打破宗法贵族的特权,创立了一套全新的居民管理系统,虽然有些组织名称与《周礼》中不尽一致,有些甚至是一种理想中的基层组织系统,但乡还是保留下来了。自西周以后,基本上历代都保留了建制,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说是源远流长。

后来清人段玉裁认为乡邑名“乡”,取义于乡人“相亲”,而“礼莫重于相亲”,所以乡人群聚饮酒也便冠以“乡饮酒礼”。

事实上,在商周的古文字中,乡字只是一个象形字,像两人相向而食,由此看来,乡邑的“乡”来历不仅仅是由于段氏所言的“相亲”,更重要的是取义于“共食”。所以,杨宽先生认为:乡“来源很是古老,大概周族处于氏族制时期已经用‘乡’这个称呼了,是用来指那些共同饮食的氏族部落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周族成了统治者,他们还把郊内‘国人’居住的聚落称为‘乡’。西周、春秋时,各国把国都称为‘国’,国都的四郊地区称为‘郊’,[2](P72)四郊以外的地区称为‘野’,在郊以内的乡邑分设为‘乡’,在野的聚落分设为‘遂’”。

从以上“乡”、“飨”本以同一字形所表示的历史文化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后世的“乡人饮酒”、“乡饮酒礼”与原始人群同居共食的密切联系。尽管后世的“乡饮酒礼”已与远古时期氏族成员的同居共食有了许多变化,但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很难否定。在以饮食维系一个群居单位这个基本点上,乡饮聚会无疑是远古时代群居共食的继承,并将这种传统精神延续给了后代[1](P72)。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亲如一家,而各自为政,则不免被视为另类,因而“乡饮聚会”、“乡饮酒礼”的举行,就成了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手段。这种观念习俗的来源,可以从“乡”字的形义联系中透视出原始的文化蕴涵[1](P72),我认

第2页

为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社会,先民平时不得饮酒,只有当祭祀的重大欢庆典礼之时,才可以少量饮酒,这也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一点安慰。

二、乡饮酒礼的形成

周代诸侯国每三年一次,由乡老及士大夫选举贤能,带领众人以礼相待,最后由诸侯把这些贤者献给皇帝,以得到任用。

关于何时、何情况举行“乡饮酒礼”,《仪礼·乡饮酒礼》和《礼记·乡饮酒义》等典籍都记载简略,因此我们只能依据后世文献进行考察。

孔颖达在《礼记·乡饮酒义》正义中指出,举办乡饮酒礼有四种情况:“一则三年宾贤能;二则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则州长习射饮酒也;四则党正蜡祭饮酒。”这四事皆所谓“乡饮酒礼”。孔颖达这一说法源于《周礼·地官》,因此,我们可从《周礼·地官》中去探寻乡饮酒礼的线索。

《周礼·地官》中“乡大夫”职云:“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

郑玄注曰:“谓合众而尊宠之,以乡饮酒之礼,礼而宾之。”

什么人是贤者呢?西周时贤者标准是有勇力和有武艺的人,选贤的工作是通过射礼来进行的,所以乡饮酒礼和乡射酒礼总是联在一起的。

《周礼·地官》中还进一步揭示了腊祭或乡饮酒礼的内容,其“党正”职云:“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壹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郑玄注曰:“国索鬼神而祭祀,谓岁十二月大腊之时建亥之月也。正齿位者,乡饮酒义所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待。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是也。”这段话可以解释为:到了年终腊祭的时候,聚集党里民众于学校里举行乡饮酒礼,按照年龄大小排定坐次。有一命爵服的,在乡里宾客中按年龄编排位置的上下。有三命爵服的,则不必与宾客比较年龄的大小,而坐于东首上位。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乡饮酒礼的举办时间一般都在冬季,从“国索鬼神”而祭祀之日的“大腊”起,到“正月之吉”,这段时间均为农闲,人们有闲暇在此时习俗,选拔贤人,考其德行,并教以尊敬长老及孝悌之道。由此可以看出,乡饮酒礼的举行又体现了宾贤和宣传礼教的作用。到了清代腊祭的具体月份因夏、商、周三代岁首月建的不同而不同,夏称“嘉平”在丑月(夏正十二月),殷称“清祀”在子月(夏正十一月),周称“大腊”在亥月(夏正十月),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丑月),这样行腊祭的习俗就固定下来了。

到秦以后腊祭的具体日期有所变化,《说文解字》说:“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这是汉代的制度,“戌”为天干日名,冬至后三戌,是指冬至二十多天的戌日。而腊并不是固定在戌日的,而是依各朝德行来确定,到汉魏两晋时转为选择对本朝吉利的日期举行腊祭的习俗。

在魏晋以后人们便不再依据五德始终变之说来确定腊日,而是使其固定在夏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乡饮酒礼也主要是在这一时间内举行。

我认为腊祭与乡饮酒礼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乡饮酒礼是腊祭中的一个节目,它是在周王室强化礼治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腊祭是其原型与全貌。这也是王权权威的侧面体现。

《礼记·射义》中说:“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可知在乡饮酒礼之后,一定还要举行射礼,而射礼乃是起源于先民的田猎活动之中,《风俗通》曰:‘腊者,猎也。’按猎以祭,故其祀从肉。”这说明腊祭之俗是出于三代先民处于狩猎阶段时的遗风。

文献记载表明,腊祭是周名族沿袭已久的最大的饮酒节和联欢节。《礼记·玉藻》云:“凡

第3页

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

郑玄注云:“腊饮故不备礼。”孔颖达疏云:“飨野人谓腊祭时也。野人贱不得比士,又无德,又可饱食,则宜贪味,故唯酒而无水也。”这说明乡民在祭祀时可以不用礼的约束,尊中不用水,而用酒。

可见,腊祭后的乡民聚饮活动是符合休养生息的自然法则的。随着西周礼治的加强,腊祭中礼的成分也不断增强,并在先民的乡饮酒活动中逐步注入不少礼节,最终形成乡饮酒礼,并在后来盛极一时,使人们更趋于按礼的规则行事,进而逐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乡饮酒礼的仪式化

在西周初年,所谓“乡饮酒礼”只是乡里百姓的饮酒聚餐活动,尚未演变出某些比较仪式化的礼仪,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就是乡人饮酒聚会于乡学的场面,《毛传》对此也解释说:“飨,乡人饮酒也。其牲,乡人以狗,大夫加以羔羊。”由此可见,先秦时的“乡饮酒”活动是乡民的欢宴节和饮酒节,并无繁多的仪节。从根本上来说,“乡饮酒礼”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的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它的确立期在西周。在西周后期,由于政治的分散,权利的下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关于酒的观念和风气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约束和恐惧都极大的松弛淡化了。于是,饮酒礼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3](P152)。

众所周知,西周这种宗法制度确立了各级储君无可争辩的地位,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共主的庞大宗族血缘体系,大大小小的宗主掌握着各级政权,维护着宗族内部的尊卑等级,这就为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各中礼仪仪式的产生提供了牢靠的基础。

《左传·召公十三年》曰:“宗法制度是一种复杂而又有序的血缘政治构架,宗法制的实质,就是规定贵族及血亲关系内部的亲疏关系,并以此区分等级名分,因此制定各种礼乐仪式的基本精神就是为了‘讲礼于等’”。一切和政治有关的礼乐仪式,都要严格区分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否则就有“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如在《礼记·乡饮酒义》中说:“要把来宾按地位高低分成‘宾’、‘介’、‘众宾’三个等次,按照规定去完成一套从 ‘谋宾’、‘迎宾’、‘献宾’、‘旅酬’直至‘送宾’的繁琐礼节,以此来区别贵贱,培养人们‘尊让洁敬’的精神。”此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燕礼、射礼、相见礼等,也都是在宗法等级关系上形成的各种繁文缛节的大杂烩,从不同的仪式要求上来表明不同的身份等级,体现了宗法利益的不可侵犯性。

四、乡饮酒礼的形式

在周代,按照礼的规定,各种宴会都有规范的节仪。如《仪礼》所载的“乡饮酒礼”就有“谋宾”、“铺陈”、“迎宾”、“拜至”、“拜赐”等二十四节程序[4](P30)。据《左传》的记载,参加诸侯国朝聘宴飨的人都必须知道并遵守有关的礼节,无论是问答辞令还是赋诗言志,都要按照严格的礼的规定,如果不慎失言、失坐或失态,都被认为是有辱君命、有失身份的事。如果有违当时的等级制度,那当然更是严重的事件了[5](P295)。

在《仪礼·乡饮酒礼》和《礼记·乡饮酒礼》等篇中,对于“乡饮酒礼”的繁琐形式及行礼意义均有介绍,现兹条录如下:

(一)请迎宾客,这一礼节又可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1.谋宾,即商议请那些贤能的人作为宾客,由主人(乡大夫)和乡先生(乡中教师)一起商议来宾人选和名次,宾客又分为三等,即宾、介(陪客)和众宾。宾、介都只一人,众宾可有多人,并选定其中三人为众宾之长,由主人亲自去通知被邀请的

第4页

宾客何时赴宴。

2.铺陈主宾、主人、副宾的坐席,摆设酒尊和水盆等器具。

3.召请宾客,肉煮熟后,乡大夫亲自到宾客府上,催请宾客,主宾和众宾都跟随乡大夫一起到来。

4.迎宾。辅佐乡大夫行礼的相在庠门外迎接宾客,经过三揖三让,把宾客迎入庠中堂上。

(二)进酒礼节

据《仪礼》所载,周代敬酒已有了一套礼节程序,并有专有名词。主宾之间的进酒礼节称为“献”、“醡”、“酬”。也就是说,凡主人以酒敬宾客称为“献”,“献”用奇数,有严格的等级尊卑之分;宾客回报主人之酒称“醡”;主人先自饮,再劝宾客饮之酒称“酬”。“献”“醡”“酬”谓之一献。一般而言,“乡饮酒礼”以一献为度,《仪礼·士冠礼》云:“乃醴宾,以壹献之礼。”

郑玄注曰:“壹献者,主人献宾而已,即燕无亚献者。献、醡、酬,宾主人名两爵而礼成。”据《礼记·乐记》郑玄注,一献,士饮酒之礼。一献,主人向宾进酒一次。进酒仅一次,其他食品仪节相应减少、减轻。”可见飨礼终即宴,飨礼只是形式,献宾(向宾客进酒)不用酒而用醴(仅有酒味之田汁),且不能饮尽,仅品尝而已。是以飨后必宴,宾主始能尽欢。燕礼可以‘无算爵’(不限杯数)。如果飨礼隆重,如九献、七献,则宾客向主人还敬次数相应增多,作乐与酬币(主人劝客饮酒所给之礼品)亦繁重,为时长,宴礼将隔日举行。

“乡饮酒礼”属于较低层次氏族的饮食礼节,所谓士,也就是当时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农民”,住在郊区的乡遂之中,在阶级分野上应当属于贵族,但是属于贵族的最底层[6](P335)。所以只行一献之礼。天子飨诸侯,则有九献、七献、五献之礼,《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五等诸侯来朝天子,天子飨诸侯之礼:上公九献,侯伯七献,子男五献。”

“乡饮酒礼”在主宾之间的一献之礼完毕后,主人又向(陪宾)进酒,然后介又对主人还敬。主人再向众宾进酒,由众宾之长三人代表拜受饮酒,众宾也随着饮酒。

(三)奏乐礼节

《乡饮酒礼》曰:“乐正先开,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歌,主人献工。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之于西阶之上。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乃合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

乡饮酒礼在进行过程中,还要奏唱一些宴飨歌,以赞颂周朝、周天子,以及歌颂亲亲之宜,达成团结之旨,所以这些飨宴诗歌,已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地方官员嘉宾之意类于鹿鸣, 即有美食不忘其同伙。早在春秋时便有鹿鸣宴萌芽,孙穆子被聘于晋, 晋悼公设宴款待孙穆子时曾唱《鹿鸣》第三章,可见此俗由来已久[7]。

奏唱这些歌都是有其用意的,在古代文献中常可见到古人用鹿鸣来比拟宴会嘉宾和笙瑟构成的宴会盛况。鹿,性善温顺,喜群好客,每当独觅美味,从不贪食自吞,总要鸣群邀众,共食共尝。正因为如此,“鹿鸣宴”经久不衰,不断发展,一直延续至清代。

程俊英先生也认为:《皇皇者华》“这是一个外出调查民间情况的诗。旧说是送征夫之词,并非诗的本意。所以会有这个误解,是因为《鹿鸣》、《四杜》、《皇皇者华》这三首诗,后来被周统治者谱了乐掉在宴会上弹奏,劳使臣时演奏《四杜》,遣使臣时演奏《皇皇者华》,其[8](P56)实和诗的内容并不相合”。只是取其中的有关含义。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乡饮酒礼在奏乐这一环节中的确是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欢快和洽,起到了加强友爱、团结人心的作用。此外,乡饮酒礼是宴嘉宾之乐,而乐诗又是乡饮酒礼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因此,《荀子·乐

第5页

论》才有这样高度的评价:“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也。⋯⋯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是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9]”此外,其他演奏、演唱的诗歌,都属乡饮酒礼中的正式节目,均为“正歌”,即合乎礼乐之正的歌。这些“正歌”演唱完后,就由乐工报告乐正“正歌备”,再由乐正报告宾,正式的乐礼,到此完备。

(四)旅酬

所谓旅酬,即以次序劝人饮酒。《仪礼·乡饮酒礼》曰:“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受酬者自介右,众受酬者自左,拜、兴、饮,皆如宾酬主人之礼。辩,卒受者以觯降,坐奠于篚。”

郑玄注:“旅,序也。于是介酬众宾,众宾又以次序相酬。某者,众宾姓也。同姓,则以伯仲别之;又同,则以且字别之。”《礼记·乡饮酒义》云:“介酬众宾,少长以齿。”

旅酬之礼是在正献之礼以后进行,它是众宾相酬之礼。众宾按照年龄大小排列,长者、尊者在前,幼者、北者在后。也就是说,旅酬是由尊者酬于卑者。

宾客中第一尊长者受介酬,第一人受酬后,即为酬者;由第二人受酬,第二人受酬后,即为酬者;有第三人受酬,如此逆转相酬,直到最后一人,这就犹如接力跑。《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云:“既献,臧孙命北面重席,新樽洁之,召悼子,降,逆之,大夫皆起。及旅,而召公鉏,使与之齿。”

这里所说的“旅”即“旅酬”之礼。

(五)无算爵

所谓“无算爵”即饮酒不计爵数。《仪礼·乡饮酒义》曰:“旅酬完后,主人请求撤去俎,以便宾客坐下,然后,‘说履,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算爵,无算乐’”。宾主脱掉鞋子,相互拱手谦让,和初来时一样,登堂坐下,再进献食物,于是连续不断地举爵饮酒,不计数量,醉而后止,同时乐工不断伴奏和歌唱,尽欢而止,这就叫“无算爵,无算乐”。郑玄对此注云:“算,数也。宾主宴饮,爵行无数,醉而止也。”“燕乐亦无数,或间或合,尽欢而止也”。

“乡饮酒礼”完毕后,主人送宾时,乐工要奏《陔夏》之乐,主人送到门外两次行拜礼。第二天,主宾穿着昨天的服饰去主人家拜谢主人,并吃便饭。

在上述各项礼节中,以进酒献宾之礼最为重要,它是表示对宾客尊敬程度的标志。这些礼节,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十分繁琐的,有些甚至是不必要的可笑举动,但根据文献资料,证明在西周到战国这一历史时期,这种形式的乡饮酒礼已蔚为风气,十分平常自然。许多文献都证明,人们不仅在饮食生活中,就是日常家庭的晨昏定省,宗祠中依时祭祖,官员平民间均相见以礼,亲友交往也要尽礼,一切依礼办事,礼是政治、思想、道德的总规范,明定君臣、父子、夫妻、主仆、主佃关系的准则[1](P86)。礼日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

五、乡饮酒礼的作用与意义

唐人萧昕留存下来的《乡饮赋》中,将乡饮酒的仪礼和意义说的十分精彩简明,兹录如下:“乡饮之制,本于酒食,行于尊俎;和其长幼,恰其宴语;象以阴阳,重以宾旅。此六体者,礼之大序。至如高馆初启,长筵初肆,众宾便仙入门,主人稽首而再至,则三揖以成礼,三让以就位。贵贱不共其班,少长各以其次。然后肴粟具设,酒醴必备;鼙鼓弟奏,工歌咸萃。以德自持,终无至醉。夫观其拜迎拜送,则人知其洁敬;察其尊贤尚齿,则我欲去无竟。君若好之,寔曰邦家之庆;士能勤之,必著乡曲之行。今国家征孝秀,辟贤良,则必设乡饮之礼,歌《鹿鸣》之章,故其事可得而详。立宾立主,或陛或堂,列豆举爵,鼓瑟吹簧„„” [10]。

第6页

乡饮酒礼的作用与行礼意义,在《礼记·乡饮酒义》等文献中都有详细论述,综合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如下三点: 1.分别贵贱尊卑,维护统治秩序

《礼记·乡饮酒义》中引述孔子的一段话,阐明了乡饮酒礼对于维护统治秩序所起的作用,这就是:行迎宾礼时,把宾、介众宾分为三等,这样,从礼数的差异就可以分辨出尊卑贵贱了;行献宾礼时,对宾有“献”、“醡”、“酬”,这样,礼节由隆重到渐次减少的义理就可以分别出来了;饮酒作乐是为了使乡饮酒礼能够和谐欢乐而不失礼节;旅酬,即依次顺序饮酒,可以看出乡饮酒时,年龄无论大小都不会遗漏;撤俎之后,彼此劝酒,不计爵数,是为了使人尽兴,安乐而不混乱。由此,“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杨向奎先生亦云:“中国古代,比如商,周时代的礼,具体来说,如《乡饮酒》礼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中,它很自然地重于尊长和养老。因为在原始社会里,‘国家并不存在,公共联系、社会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列宁全集》二十九卷,1956年人民出版社版432页)《乡饮酒》礼原来就是周礼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风俗习惯,在这种礼仪中充分显示了长老享有的威信喝为人所尊敬。周王朝建立后,父系家长制转化成宗法制度,《乡饮酒》礼页就成了贵族统治者的统治手段[6](P335)。”孔子也曾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可见,乡饮酒礼主要是统治者“一张一弛”的统治措施。2.增进感情,制造乡里祥和气氛

礼从一开始就是应社会稳定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乡饮酒礼也不例外,他可以是乡里保持一种团结、祥和的气氛。《礼记·乡饮酒义》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这一观点,其中说:“乡饮酒之义,主任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杨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

《礼记·仲尼燕居》说:“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礼记·乐记》亦云:“射、乡、食、郷,所以正交接也。”

这些论述,说明了乡饮酒礼是用于纠正人们的社交行为,增进乡人之间的仁爱感情的。就是说,乡饮酒礼可以调节人们感情上出现的一些偏差,使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能够维持着一种良性的互动平衡状态。可以促使国民性格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社会的心理都有益,所以,乡饮酒礼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需求和进步。3.乡饮酒礼是依照长幼贵贱的标准来规范礼仪的。

《礼记·乡饮酒义》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待,以听政役,所以明尊张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可见乡饮酒礼, 既有教民‘养老’之意, 亦含训民‘尊长’之义。”

《礼记·经解》说:“乡饮酒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

《盐铁论·未通》篇亦说:“乡饮酒之礼,耆老异馔,所以优耆耋而明养老也。” 由此可见,乡饮酒礼的第三个意义在于培养乡民尊敬老人的伦理道德。周代养老之礼, 兼用有虞氏之燕礼、夏后氏之飨礼与殷人之食礼。段玉裁曰:“礼有二事名异实同, 实不尽同而无大异者, 乡饮酒礼与养老之礼是也。”周代举行养老礼的地点是在学校,“周人养国老于东胶, 养庶老于虞庠, 虞庠在国之西郊。”其冠服分别是“冕而祭, 玄衣而养老[11]。

由此可见,虞夏商周四代的价值标准经历了德行、官爵、财富、亲情四次改变,然而,却贯穿着一条不变的主线,这就是尊老尚齿,反映了“年之贵乎天下久矣”。

第7页

在中国古代饮食礼俗中,自古就有敬老之俗。《礼记·王制》中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郷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异餦,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尚齿”不仅是日常行为准则,而且成为群体的仪规,成为中国饮食礼俗所崇尚的基本原则。人们的饮食内容如何,都有一套明确的年龄界限,这种严格按年龄大小区别饮食好坏的原则,在先秦文献中有较多的记述,后世趋于消失,这可能与后世有了按辈分区别尊卑的原则有关[1](P92),远古部落群居,人们并不按曾、祖、父等辈分份来划分层次,其尊老只能通过大体上划分年龄层次来实现,乡饮酒礼的尊老原则便是来源于此。

由于老年人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所以,乡饮酒礼的施行不仅是对老年人的尊敬,而且也是向老年人请教的一种象征仪式。从《周礼·地官》“乡大夫”在行驶职务时,常将“乡老”放在“乡大夫”以前,可以看出乡老的权威不在乡大夫之下,一乡中的宗族长老具有较大的权威,这就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长老统治”。因为乡饮酒礼具有向老年人请教的象征仪式性质,所以乡饮酒礼一般是在乡学中举行,也就是“庠”。

《礼记·学记》云:“故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12](P73)郑玄,孔颖达均以为“术”乃“遂”字之误,毛奇龄、彭林均为周代的地方学校[13](P43),即乡学,大概是地方不同而称谓有别之故[12](P73)。

之所以在学校里举行乡饮酒礼,原因正如陈澔在《礼记集说》中云:“行养老之礼必于学,以其为讲明孝弟礼义之所以。”先秦的学校不仅是贵族子弟的学习场所,培养年青人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技能,即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同时也是贵族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如聚会、宴饮、练武、习乐、集体行礼均在学校中举行,学校的建筑为厅堂式,就是为了便于民众活动。所以,在学校中行乡饮酒礼,可以向民众昭示上下尊卑的礼仪,表现出他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宣扬礼教。

尊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具情感意味的道德范畴。在先秦宗法社会中,老人在家族、家庭内作为一家之长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但别人的老、异姓的老、乃至全社会的老都要受到重视,这就是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会风尚,而乡饮酒礼在为形成这一社会风尚中,无疑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的。现今一般宴席中,长者均为上座,这便是在沿袭着“习乡尚齿”的传统。

结语

乡饮酒礼创始于宗法制度全盛时期,延续于宗法制度废弛,但宗法组织依然存在,社会尚需要这一礼教维持的封建时代。而当封建制度行至末运,封建礼教淡化,仅存于社会中的宗法组织残余,已经不足以支撑这类礼教的复兴,其废弃则不可避免。只是寓于其中的敬老尊贤和维持宴饮的正常秩序等等意义,自然还有借鉴的价值[14](P331)同时也应看到,乡饮酒礼自周代产生后,到唐代又与科举结合形成了由朝廷举办、皇帝主持的宴请考中进士学子的大型“鹿鸣宴”,成为我国古代礼仪中最温情又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它永恒的生命力“不仅与统治阶级重视情感教育有关,更主要的是乐诗本身蕴涵的亲切友爱的德化韵律,浓郁的美感意蕴足以使人的灵魂得到陶冶净化[15]”。今天虽然乐诗生存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但它负载的文化意蕴对我们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在远古时代,人们尊礼尚礼,受里的约束,礼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在这时举办乡饮酒礼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了古代贵族阶级的进食好以音乐歌舞助兴,来宣染气氛,激荡情绪,增进食欲,引导程序,张大威仪的精神[16](P524),是对当时物质文化的享受,使古代先民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获得一些心理的安慰与满足,使人们自娱自乐其中,对于稳定人心巩固统治积极的地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时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

第8页

了宴会的欢乐之情,人们以此借助音乐温馨的审美情感魅力,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美酒尽管能麻醉人们的神经,但永不能泯灭闪耀在周人头顶的礼法的神光,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因此乡饮酒礼在当时的周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页

[1] 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2] 杨 宽.“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J].古史新探,1965.72.[3]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4] 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_.[5] 曾纵野.中国饮馔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6]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 海 畅.乡饮酒与鹿鸣宴[J].烹饪史话,1998(12):19.[8] 程俊英.诗经译注·皇皇者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 马智全.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2_(1):20.[10] 萧 昕.乡饮赋[J].文苑英华, 1982,83.[11] 周 斌.《礼记》《周礼》所载尊长养老礼仪与制度[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4):56.[12] 彭 林.《周礼》主题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3] 《孟子译注·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 王贵民.中国礼俗史[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15] 漆子扬.论《诗经·鹿鸣》鹿意向本体文化内涵[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2_(2):22.[16]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Study on the Rite of Rural Banquet of Zhou Dynasty Abstract: With the main contents of Bin-Yin, respect and humility, Rural drinking ceremony is a popular ritual system during the China's ancient times.Studied with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history books, and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n the origin of rural drinking ceremony, the connotation of its culture, and then it preliminarily go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of rural drinking ceremony, form,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ety of Zhou Dynasty.In ancient times people complied the restraint of revering the ritual still the ritual, and accepting gifts, ceremony became the general norms of social life, with a total norms.Drinking ceremony organized by the rural people not only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of people’s spirit and the enjoyment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at that time, while the holding of rural drinking ceremony show people’s joy at the banquet, where people use music as a warm and emotional aesthetic charm to strengthen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to anaesthetize people's nerves by the mellow wine.But it can never die out the shining of the ceremony on the head of Zhou people.In the Zhou Dynasty, people can carry out and achieve their ceremony of the national system, social ethics and personal self-cultivation naturally through their daily contact activities.Key words: Ceremony, Zhou ceremony, Book of Rites, Rural drinking ceremony

第10页

第三篇:仪礼-乡饮酒礼 原文及其翻译

乡饮酒礼》记述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乡饮酒约分四类:第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举荐贤能之士,在乡学中与之会饮,待以宾礼。第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第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第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礼记·射义》说,“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义》说:“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乡饮酒礼的意义要在于序长幼,别贵贱,以一种普及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达到德治教化的目的。

乡饮酒之礼:主人就先生而谋宾介(1)。主人戒宾,宾拜辱。主人答拜,乃请宾(2)。宾礼辞,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辱。介亦如之。

乃席宾、主人、介。众宾之席,皆不属焉(3)。尊两壶于房户间,斯禁(4)。有玄酒,在西。设篚于禁南,东肆(5),加二勺于两壶。设洗于阼阶东南,南北以堂深,东西当东荣。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

羹定(6)。主人速宾,宾拜辱,主人答拜,还(7),宾拜辱。介亦如之。宾及众宾皆从之(8)。主人一相,迎于门外(9),再拜宾,宾答拜。

拜介,介答拜。揖众宾。主人揖,先入。宾厌介,入门左(10)。介厌众宾,入。众宾皆入门左。北上。主人与宾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宾升。主人阼阶上当楣北面再拜。宾西阶上当楣北面答拜。

主人坐取爵于篚,降洗。宾降。主人坐奠爵于阶前,辞,宾对。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宾进,东北面辞洗(11)。主人坐奠爵于篚,兴对。宾复位,当西序,东面。主人坐取爵,沃洗者西北面(12)。卒洗,主人壹揖、壹让、升。宾拜洗。主人坐奠爵,遂拜,降盥。宾降,主人辞。宾对,复位,当西序。卒盥,揖让升。宾西阶上疑立。主人坐取爵,实之。宾之席前西北面献宾。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宾进受爵以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爵,宾少退。荐脯醢。宾升席自西方。乃设折俎(13)。主人阼阶东疑立。宾坐,左执爵,祭脯醢。奠爵于荐西,兴;右手取肺,却左手执本(14)。坐,弗缭,右绝末以祭(15)。尚左手,哜之,兴,加于俎;坐捝手(16),遂祭酒,兴。席末坐,啐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17),执爵兴。主人阼阶上答拜。宾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阼阶上答拜。

宾降洗,主人降。宾坐奠爵,兴,辞,主人对。宾坐取爵,适洗南,北面。主人阼阶东南面辞洗。宾坐奠爵于篚,兴对。主人复阼阶东,西面。宾东北面盥,坐取爵,卒洗,揖让如初(18),升。主人拜洗。宾答拜,兴,降盥,如主人礼(19)。宾实爵,主人之席前东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进受爵,复位。宾西阶上拜送爵。荐脯醢。

主人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告旨(20)。自席前适阼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坐奠爵于序端,阼阶上北面再拜崇酒(21)。宾西阶上答拜。

主人坐取觯于篚,降洗。宾降,主人辞降。宾不辞洗(22),立当西序,东面。卒洗,揖让升。宾西阶上疑立。主人实觯酬宾,阼阶上北面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降洗,宾降辞,如献礼,升,不拜洗。宾西阶上立。主人实觯,宾之席前北面。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卒拜,进,坐奠觯于荐西。宾辞,坐取觯,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宾北面坐奠觯于荐东,复位。

主人揖降。宾降立于阶西(23),当序,东面。主人以介揖让升,拜如宾礼。主人坐取爵于东序端,降洗。介降,主人辞降,介辞洗,如宾礼。升,不拜洗。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介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复位。主人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于西阶东。荐脯醢。介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哜肺,不啐酒,不告旨。自南方降席,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介右答拜。

介降洗。主人复阼阶,降辞如初(24)。卒洗,主人盥。介揖让升,授主人爵于两楹之间。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酢于西阶上,介右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坐祭,遂饮,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再拜崇酒。介答拜。

主人复阼阶,揖降。介降立于宾南。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壹拜。主人揖升,坐取爵于西楹下,降洗,升实爵,于西阶上献众宾。众宾之长升拜受者三人(25),主人拜送。坐祭,立饮,不拜既爵(26)。

授主人爵,降复位。众宾献,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每一人献,则荐诸其席(27)。众宾辩有脯醢(28)。主人以爵降,奠于篚。

揖让升(29),宾厌介升,介厌众宾升,众宾序升,即席(30)。一人洗,升,举觯于宾(31)。实觯,西阶上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席末答拜。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答拜。降洗,升实觯,立于西阶上。宾拜。进坐奠觯于荐西。宾辞,坐受以兴。举觯者西阶上拜送,宾坐奠觯于其所(32)。举觯者降。

设席于堂廉(33),东上。工四人,二瑟,瑟先(34)。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35)。乐正先升(36),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37)。卒歌,主人献工。工左瑟,一人拜,不兴受爵(38)。主人阼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39)。工饮,不拜既爵,授主人爵。众工则不拜受爵,祭饮。辩有脯醢,不祭。大师,则为之洗(40)。宾介降,主人辞降。工不辞洗。

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41)。乐《南陔》、《白华》、《华黍》(42)。主人献之于西阶上。一人拜,尽阶,不升堂(43),受爵,主人拜送爵。阶前坐祭立饮,不拜既爵,升授主人爵。众笙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辩有脯醢,不祭。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44)。

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45)。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

主人降席自南方,侧降(46),作相为司正(47)。司正礼辞,许诺。

主人拜,司正答拜。主人升,复席。司正洗觯,升自西阶,阼阶上北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安于宾(48)。”司正告于宾,宾礼辞,许。

司正告于主人。主人阼阶上再拜,宾西阶上答拜。司正立于楹间以相拜(49)。皆揖,复席。

司正实觯,降自西阶,阶间北面坐奠觯。退共,少立(50)。坐取觯,不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盥洗。北面坐奠觯于其所,退立于觯南。宾北面坐取俎西之解(51),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宾东。宾坐莫觯,遂拜。执觯兴,主人答拜。不祭,立饮,不拜。卒觯,不洗。实觯,东南面授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拜关于主人之西。宾揖,复席。

主人西阶上酬介。介降席自南方,立于主人之西,如宾酬主人之礼。

主人揖,复席(52)。

司正升相旅(53),曰:“某子受酬(54)。”受酬者降席。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55)。受酬者自介右,众受酬者受自左(56)。拜、兴、饮,皆如宾酬主人之礼。辩,卒受者以觯降(57),坐奠于篚。司正降复位(58)。使二人举觯于宾介(59),洗,升实觯。于西阶上皆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答拜。皆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答拜。逆降(60),洗,升实觯,皆立于西阶上。宾介皆拜。皆进,荐西奠之,宾辞,坐取觯以兴。介则荐南奠之,介坐受以兴。退,皆拜送,降。宾介奠于其所。

司正升自西阶,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61)。”宾辞以俎(62)。主人请彻俎,宾许。司正降阶前,命弟子俟彻俎(63)。司正升,立于序端。宾降席,北面。主人降席,阼阶上北面。介降席,西阶上北面。遵者降席(64),席东南面。宾取俎,还授司正(65),司正以降,宾从之。主人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自西阶,主人降自阼阶。介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介从之。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66),如宾礼。众宾皆降。

说屦(67),揖让如初,升,坐。乃羞(68)。无算爵,无算乐(69)。

宾出,奏《陔》(70)。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宾若有遵者,诸公大夫侧既一人举觯,乃入(71)。席于宾东,公三重,大夫再重(72)。公如大夫入,主人降,宾介降,众宾皆降,复初位(73)。主人迎,揖让升。公升如宾礼,辞一席(74),使一人去之。大夫则如介礼,有诸公,则辞加席,委于席端,主人不彻(75)。无诸公,则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

明日,宾服乡服以拜赐,主人如宾服以拜辱(76)。主人释服,乃息司正(77)。无介,不杀,荐脯醢,羞唯所有(78)。征唯所欲,以告于先生、君子可也(79)。宾介不与。乡乐唯欲(80)。

[记]乡朝服而谋宾介,皆使能,不宿戒(81)。

蒲筵,缁布纯(82)。尊绤幂,宾至彻之。其牲,狗也,亨于堂东北(83)。献用爵,其他用觯。荐脯,五挺,横祭于其上(84),出自左房。

俎由东壁,自西阶升(85)。宾俎:脊、胁、肩、肺。主人俎:脊、胁、臂、肺。介俎:脊、胁、肫、胳、肺(86)。肺皆离。皆右体,进腠(87)。以爵拜者不徒作(88)。坐卒爵者拜既爵,立卒爵者不拜既爵。凡奠者于左;将举,于右。众宾之长,一人辞洗(89),如宾礼。立者东面北上,若有北面者,则东上。乐正与立者,皆荐以齿(90)。凡举爵,三作而不徒爵(91)。乐作,大夫不入。献工与笙,取爵于上篚;既献,奠于下篚。其笙,则献诸西阶上。磬,阶间缩霤,北面鼓之(92)。主人、介,凡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司正,既举觯而荐诸其位。凡旅,不洗。不洗者不祭。既旅,士不入。彻俎:宾、介、遵者之俎,受者以降,遂出授从者;主人之俎,以东(93)。乐正命奏《陔》,宾出,至于阶,《陔》作。若有诸公,则大夫于主人之北,西面。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不与,无算爵,然后与(94)。

【注释】

(1)此节述主人谋宾、戒宾之仪。主人:乡大夫。先生:致仕而任教于乡学、州学者。宾:将贡于君的贤者。介:辅佐宾行礼的人,亦乡中贤者。就先生而谋宾介:至先生处与之商定宾、介的人选。

(2)请宾:告请宾,即上文戒宾。但又略有不同。上戒宾,指主人前往戒宾的行为,此请宾则是指主人致辞相请。

(3)此节述乡饮酒的陈设。众宾之席,皆不属焉:属:相连接。不属:谓众宾皆独坐,其席不相连接。

(4)两壶:酒与玄酒各一。斯禁:一种其下无足的承放酒尊之器。

(5)东肆:肆:陈。朝东陈放。

(6)此节述主人速(召请)宾,迎宾之仪。羹定:肉已熟。羹:肉。定:成、熟。(7)还:犹退。

(8)宾及众宾皆从之:宾和众宾随后而至。从:随。

(9)主人一相,迎于门外:相:傧相,主人之吏。谓主人于群吏中,立一人以相礼,与之迎宾于乡学门外。

(10)厌(y@):长揖。

(11)此节述主人献宾之仪。进:向东前行。

(12)沃洗者:古人盥洗,用人执器浇水,下有器(洗)接脏水。沃洗者,即执器浇水侍候盥洗的人,亦主人之群吏。

(13)折俎:牲体肢解,节折盛于俎。

(14)却左手执本:左手掌朝上执肺的根部,却左手:仰其左手。本:肺根,肺的厚大一端。

(15)弗缭,右绝未以祭:缭:缭祭,古代九祭之一,即以右手从肺根部抚摸至末端,断绝肺尖以祭之。绝:绝祭,亦九祭之一。缭祭有两个动作,一是“缭”,一是“绝末”。绝祭则直接断取肺尖以祭,故说是“弗缭,右绝末以祭”。

(16)捝(shu@):擦拭。

(17)告旨:称美酒。旨:美。

(18)此节述宾酢主人之仪。揖让如初:指像献宾时那样一揖一让。

(19)降盥,如主人礼:指像主人献宾时那样的从降、辞对之仪。

(20)不告旨:酒乃主人自己之物,故不告旨。

(21)崇酒:即充酒,添酒。

(22)此节述主人酬宾之仪。宾不辞洗:此杯为主人自饮,故宾不辞洗。

(23)此节述主人献介之仪。宾降立于阶西:主人将献介,宾须候于堂下。

(24)此节述介酢主人之仪。降辞如初:指与宾酢主人时相同。

(25)此节述主人献众宾之仪。众宾之长升拜受者三人:众宾之长,指众宾中年长者。

(26)不拜既爵:干杯后不拜。众宾地位低,礼从简。既爵:即卒爵,干杯。

(27)每一人献,则荐诸其席:每一人,指众宾之年长者三人。

(28)众宾辩有脯醢:辩:遍。此众宾指年长者三人之外的众宾,其位在堂下。每献一人,亦荐脯醢于其位。

(29)此节述一人举觯之仪。揖让升:是说主人与宾揖让而主人先升。

(30)众宾序升:众宾:指众宾之长三人,堂上有其席。序升:依次序而升。(31)一人:主人之吏。举觯于宾:举:郑注:“发酒端曰举。”此处赞者举觯于宾之仪,乃下文旅酬(宾主及众人依次相酬)的开端,故称“发酒端”。

(32)奠觯于其所:所指荐西稍南的地位。

(33)此节述乐工升堂歌三终及献工之仪。设席:为乐工设席。堂廉:堂的侧边。(34)工四人,二瑟,瑟先:工:乐人。四人,二瑟:四人中,二人鼓瑟,二人唱。瑟先:依序,瑟者在前,歌者在后。

(35)相者:扶工的人,为宾中年少者。工皆盲者,故需有人相扶。左何瑟:以左手持瑟。后首:瑟首(可鼓部位)在后。挎越:越:瑟下孔。挎越即以手指伸入瑟下孔中持之。内弦:弦向内,即弦朝身体一面。右手相:以右手扶工。

(36)乐正:乐官之长。正即长。《周礼》有大司乐、乐师之职。此乐正为诸侯之官。

(37)《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皆《·小雅》中诗篇。

(38)一人:工之长,亦即四工之内为首者。

(39)使人相祭:人:上相者。相祭:相其祭酒祭脯醢。

(40)大师:亦工,依郑注,大师乃君赐与大夫之乐人。

(41)此节述笙奏三终及献笙之仪。笙:吹笙者。磬南:在击磬者之南。

(42)《南陔》、《白华》、《华黍》:此三篇均属《小雅》,但存目录而无诗。(43)一人:吹笙人中之长者。

(44)此节记间歌三终。间歌,一歌一吹,交替进行。《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皆《小雅》诗篇。《由庚》、《崇丘》、《由仪》三篇,《小雅》有目而阙诗。

(45)此节述合乐及告乐备之仪。合乐:堂上歌瑟、堂下笙磬共奏此诗。《关雎》、《葛覃》、《卷耳》为《诗·周南》诗篇,《鹊巢》、《采蘩》、《采蘋》为《召南》诗篇。

(46)此节述立司正、安宾之仪。侧降:主人一人降,宾介不从。侧:特。

(47)作相为司正:作:使。此相即上文与主人迎宾于门外的“一相”。上称相主相礼,今称司正,意在监酒。

(48)请安于宾:安:止。因宾欲去故止而留之。

(49)相拜:此相亦赞相、辅助之义。

(50)此节记司正表位。共:拱手。

(51)此节述宾酬主人之仪。此宾酬主人,为旅酬的开始。俎西之觯:即上文一人举觯,奠于荐西稍南之觯。

(52)此节述主人酬介之仪。

(53)此节述介酬众宾,众宾旅酬之仪。旅:序。旅即旅酬。下文介酬众宾、众宾又依次序相酬,即所谓旅酬。

(54)某子:某指受酬者之氏。

(55)司正退立于序端:司正命受酬者后,退立于西序端。酬毕,又升相酬,命受酬者。如此一一命受酬者。旅酬毕,司正方下堂复位。

(56)受酬者自介右,众受酬者受自左:众宾中首一人受介酬,自介右受酬;第二人以下受前一人酬,皆自酬者之左受酬。介右:介东。受自左:在酬者之西受之。凡授受之法,授者在右,受者在左。受酬者自介右受之,乃尊介在左之意。

(57)辩,卒受者以觯降:辩:遍。谓旅酬遍及众宾,最后一位受酬者执觯下堂。(58)司正降复位:复堂下觯南之位。

(59)此节述二人举觯于宾介之仪。二人:亦主人之吏。礼,凡二人举觯,为无算爵之始。下文撤俎、脱屦、升坐后,宾介即取此二觯以酬主人与众宾,宾主燕饮,爵行无数,醉而后止,执觯者皆与,即所谓无算爵。

(60)逆降:二人下堂时的先后次序与升堂时相反。

(61)此节记撤俎之仪。请坐于宾:自此以前皆站立行礼,未得安坐饮食,人已倦怠。以下乃安坐燕饮。

(62)宾辞以俎:即宾以俎辞主人请坐之命,谓俎尚在,不敢坐。俎为肴之贵者。无算爵,礼较前为轻,故必先撤俎而后安坐欢饮。

(63)阶前:西阶前。弟子,宾党之年少者。

(64)遵者:仕至大夫的本乡人,今来助主人乐宾,主人以为荣而遵法者,因以为名。

(65)还授司正:还通旋。即向席取俎,然后转身以授司正。

(66)使人受俎:方苞说,此“人”当为公士,与主人、介以弟子受俎异。

(67)此节述安坐燕饮之仪。说屦:即脱屦。此前立而行札,下当燕坐,故脱屦于堂下。

(68)羞:进。所进肴为狗肉醢。

(69)无算爵:算:数。从上至下,从始至末,爵行无数,唯醉乃止。无算乐:上奏乐,或歌三终,或间歌三终,或合乐,皆有定数,此处则无数,或间或合,尽欢而止。

(70)此节述宾退之仪。《陔(g1i)》:即《陔夏》,古乐名,为《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钟师》:“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郑注引杜子春说:“祴读为陔鼓之陔。”又:“客醉而出奏陔夏。”

(71)此节述遵者入之仪。诸公大夫则既一人举觯,乃入:即诸公大夫(统称遵者)在一人举觯毕才入内,为的是不影响主宾献酢之礼。

(72)三重、再重:即三层席、两层席。

(73)公如大夫入:如:若。此言公与大夫一样,其入时降迎的仪式相同,都如下文所说。

(74)辞一席:公席三层,大夫席两层。辞一席,与大夫相同,是自谦的表示。

(75)大夫则如介礼:公如宾礼,则大夫如介礼。其入门、升堂、献酢皆与介礼同。辞加席,委于席端,主人不撤:谓公在,大夫自谦,辞上一层席,卷而放置于席端,主人不使人撤去。

(76)此节述宾拜赐,主人犒劳司正之仪。乡服:乡饮酒所服之朝服。拜赐:拜谢乡大夫饮己之礼遇。

(77)息:慰劳,取息其劳而犒劳之之义。

(78)不杀:不杀牲,市买之,无俎。羞唯所有:当下有什么就进什么。

(79)征唯所欲:征:召。所要请的客人亦较随便。告:请。君子:国中有盛德者。可:意即请与不请亦随其所欲。

(80)乡乐唯欲:《国风》中诸诗篇,因其所欲而歌之,没有预先规定的节次。

(81)乡:指乡大夫。皆使能,不宿戒:乡饮酒礼,宾介皆贤能之士,故不必宿戒。

(82)此节记器具牲羞之类物事。筵:即席。纯(hǔn):缘、镶边。

(83)亨:烹。

(84)挺:量词,取其挺直貌。五挺,即五条脯。横祭于其上:脯本五条,横置人前,另有半条横置其上,以供祭祀。

(85)俎由东壁,自西阶升:狗肉烹于堂东北,载于俎,陈于东方,用时则由东壁适西阶,升设席前。

(86)肫(ch&n)、胳(g6):牲体后胫骨的两个部分。

(87)进腠(còu):腠:肌肉的纹理。进腠即肉皮向上。

(88)此节记礼乐仪节隆杀及面位次序。以爵拜者不徒作:作:起。言拜既爵者不空起立,起立必酢主人。

(89)众宾之长,一人辞洗:众宾之长三人,其中尊者一人辞洗,余二人不辞洗。(90)乐正与立者,皆荐以齿:乐正与堂下众宾皆依序受酬、荐脯醢。

(91)凡举爵,三作而不徒爵:谓献宾、大夫、工,皆有脯醢。

(92)阶间缩霤(liù):在东西两阶之间,与屋檐相纵向设之。缩:纵。霤:屋檐。屋檐以东西为纵,故磐之设为东西向。鼓:击。

(93)主人之俎以东:主人之俎,不出授人而藏于东方。

(94)不与:与:及。不及即不献酒、不酬酒。

【译文】

乡饮酒的礼仪:主人至先生处商定宾、介的人选。主人前往告请宾;宾拜谢主人屈尊驾临。主人对宾答拜,于是致辞请宾赴席。宾推辞一番,许诺。主人两拜,宾答拜。主人告退,宾拜谢主人的屈尊来临。主人请介的仪式亦与此相同。

于是为宾、主人、介布席。众宾之席,相互独立,不相连接。在东房与室两户间布设两只酒壶,壶下以斯禁相承。玄酒在西边。在酒禁南朝东设置一篚。两只壶上各放置一只酒勺。在东阶的东南方设洗,洗南北的长度与堂深相等,东西与屋的东翼相对。水设置在洗东边,篚在洗西边,向南陈放。

肉已煮熟。主人前往召请宾,宾拜谢主人的屈尊驾临,主人对宾答拜。退出时,宾又一次拜谢主人的屈驾来临。召请介的仪式亦与此相同,宾和众宾随后面至。主人与一位相礼人到乡学的大门外迎宾,对宾两拜,宾答拜。拜迎介,介答拜。又对众宾一揖。主人揖请诸宾客后,先进大门入内。宾长揖请介,从门西侧入内。介对众宾长揖,进门。众宾都从门西侧入内。以北为上首。主人与宾相对三揖,到达阶前。相互谦让三番,主人上堂,宾亦上堂。主人在阼阶上方对着屋前梁的地方面朝北两拜。宾则在西阶上方对着屋前梁的地方面朝北答拜。

主人坐下,从篚中取酒爵,下堂洗爵。宾亦下堂。主人在阶前坐下,把酒爵放置地上,辞谢宾下堂,宾亦致辞作答。主人坐下拿起酒爵,站起。到洗跟前,面朝南坐下,把酒爵放置于篚下,盥手洗爵。宾向东前行,面朝东北辞谢主人为己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置于篚中,站起来对宾作答。宾复归原位,在对着西序的地方面朝东站立。主人坐下拿起酒爵,沃洗人面朝西北为主人浇水盥洗。洗爵完毕,主人与宾相对一揖,谦让一番,然后上堂。宾拜谢主人为己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在地上,对宾一拜,下堂洗手。宾下堂,主人辞谢。宾对主人作答,复归原位,站在对着西序的地方。主人洗完手,与宾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堂。宾在西阶的上方凝神端正站立。主人坐下取爵,斟满酒,到宾的席前面朝西北献宾。宾在西阶上方拜谢主人,主人稍稍退后,宾前行接过酒爵退回原位。主人在阼阶上方拜送爵,宾稍稍退后。有司把脯醢进置席前。

宾从西边即席。有司设折俎于席前。主人在阼阶(东阶)东边端正站立。宾坐下,左手持爵,(右手)祭脯醢。把爵放置于脯醢西边,站起;以右手取肺,左手掌朝上执肺根部。然后坐下,不做“缭”的动作,右手直接断取肺尖以祭肺。左手向上举,尝肺,站起,将肺放置俎上;坐下,把手擦拭干净,继而祭酒,起立。在席的尾端坐下,尝酒。下席,坐下把爵置于地上,一拜。口称美酒,手持爵站起。主人在阼阶的上方对宾答拜。宾在西阶上方面向北坐下,干杯,起立。复又坐下将爵放置地上,随即一拜。然后手持爵起立。主人在阼阶上方对宾答拜。

宾下堂洗爵,主人随之下堂。宾坐下将爵置于地上,站起辞谢主人,主人对宾作答。宾坐下取爵在手,至洗的南边,面朝北方。主人在阼阶的东边面朝南致辞,谢宾洗爵,宾坐下把爵置于篚中,站起致答辞。主人回到阼阶东边,面朝西站立。宾面朝东北洗手,然后从篚中取爵在手,洗爵完毕,像主人献宾时一样,与主人相互一揖一让,上堂。主人拜宾对它的洗爵表示感谢。宾答拜主人,站起,下堂洗手,其仪节与主人献宾时相同。宾斟满酒,至主人席前面朝东南酢主人。主人在阼阶上方拜宾,宾稍稍后退。主人进前接过酒爵,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宾在西阶上方拜送爵。有司把脯醢进置主人席前。主人从北边即席。有司将折俎进放主人席前。祭酒、祭脯醢之仪与宾相同,不称赞酒美。主人从席前至阼阶上方,面朝北坐下,干杯,站起。复又坐下放爵在地,随即一拜,然后手持爵起立。宾在西阶上方答拜主人。主人在东序端坐下,将爵放置地上,在阼阶上方面朝北两拜,把酒壶添满。宾在西阶上方答拜主人。主人在篚中取觯在手,下堂洗觯。宾随主人下堂,主人辞谢宾。宾不辞谢主人洗爵,在堂下对着西序的地方面朝东站立。主人洗觯完毕,与宾相互揖让上堂。宾在西阶上方端正站立。主人斟酒酬宾,在阼阶上方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然后手持觯起立。宾在西阶上方答拜主人。主人坐下祭酒,然后饮酒,干杯后站起。坐下,置觯在地,随即一拜,手持觯起立。宾在西阶上方答拜主人。主人下堂洗觯,宾随之下堂并辞谢,其仪式与献礼相同,上堂,不拜谢主人洗觯。宾在西阶上方站定。主人斟满酒,到宾席前面朝北站立。宾在西阶上方拜主人。

主人稍稍后退,待宾拜毕,前行,然后坐下,把觯放置于脯醢西边的地上。宾致辞谢主人,坐下,取觯在手,回到自己的位子。主人在阼阶上方拜送觯。宾面朝北坐下,把觯放于脯醢东边地上,然后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主人揖宾,下堂。宾下堂站立在西阶西侧正对西序的地方,面朝东。

主人在东序端坐下,取爵在手,下堂洗爵。介下堂,主人辞谢介下堂,介辞谢主人洗爵,都与献宾之仪相同。介不拜谢主人洗爵。介在西阶上方站立。主人斟满酒,到介的席前面朝西南献介。介在西阶上方面朝北拜主人,主人稍稍后退。介前行,面朝北接爵,回到自己的位子,主人在介右边面朝北拜送爵,介稍后退。主人站立于(堂上)西阶东边。有司把脯醢进置介的席前。介从北边即席,有司设折俎。介祭脯醢、祭肺、祭酒,与宾仪节相同,但不尝肺,不尝酒,不称赞酒美。从南边下席,面朝北坐下,干杯后起立。坐下,置爵于地上,随即一拜,手执爵站起。主人在介右边对介答拜。

介下堂洗爵。主人回到阼阶的位置,下堂辞谢,其仪节与宾醉主人时相同。介洗爵完毕,主人洗手。介与主人一揖一让上堂,在堂上两楹之间把爵授与主人。介立在西阶的上方。主人斟酒,酢于西阶上方。主人在介右边坐下,把爵置于地上,随即一拜,手持爵起立。介答拜主人。主人坐祭酒,随即饮酒,干杯后起立。坐下,把爵放置地上,随之一拜,执爵起立。介答拜主人。主人坐下,把爵放置于西楹南边,在介右边两拜,往壶中添酒。介答拜主人。

主人回到阼阶的位置,揖,下堂。介下堂站立在宾的南边。主人面朝西拜众宾三次,众宾皆答主人一拜。主人揖,上堂,在西楹下坐下,取爵在手,下堂洗爵,然后上堂斟酒,在西阶的上方献众宾。众宾中年长者三人上堂拜受爵,主人拜送爵。这三人坐着祭祀,站立饮酒,干杯后不拜,将空爵还授与主人,下堂回到原位。主人献众宾(三人以下),众宾则不拜而受爵,坐着祭祀,站立饮酒。主人对众宾年长者三人中每一人献酒,有司都要把脯醢进置其席前。其他众宾亦都要荐脯醢。主人持爵下堂,把爵放置篚中。

主人与宾揖让上堂,宾长揖请介上堂,介亦长揖请众宾(即众宾之长者三人)上堂,众宾依序上堂,即席。主人之吏一人洗觯,升堂举觯授宾。举觯者斟酒,在西阶上方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持觯起立。宾在席末端答拜,举觯者坐下祭酒,然后饮酒,干杯后站起。夏又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执觯站起。宾答拜。举觯者下堂洗觯,上堂斟酒,站立在西阶上方。宾对他拜谢。举觯者前行至宾麻前。把解放置于脯醢的西边。宾辞谢,坐下接受觯,持静起立。举觯者在西阶上方拜送觯。

宾坐下,把觯放置于脯醢西边。举觯人下堂。

在堂的侧边设席,以东为上首。乐工四人,其中二人鼓瑟,鼓瑟者在前。相者二人,皆左手荷瑟,瑟首在后,把手指伸进瑟下孔中持瑟,瑟弦朝里,以右手扶持乐工。乐正先上堂,站立在西阶上东边。乐工入内,从西阶上堂,面朝北坐下。相者面朝东坐下把瑟授与鼓瑟的乐工,然后下堂。乐工演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演唱毕,主人向乐工献酒。乐工把瑟放在左边,乐工中为首者一人拜主人,不起立,受爵。主人在阼阶上方拜送爵。有司把脯醢进置其席前。使相者赞助他祭酒、祭脯醢。乐工饮酒干杯后不拜,把空爵还授主人,其余众乐工则不拜,受爵,祭酒后饮之。每人献时都有脯醢,但不祭脯醢。其中若有大师,则为他洗爵。宾介要随从主人下堂,主人辞谢宾介下堂。乐工不辞激主人洗爵。

吹笙人入内,站立在堂下击磐者南边,面朝北。吹笙人演奏《南陔》、《白华》、《华黍》。主人在西阶上献吹笙人。吹笙人中长者一人拜谢主人,上到最上一级台阶,不上堂,接过酒爵,主人拜送爵。在阶前坐下祭酒、祭脯醢,站起饮酒,不拜,干杯后上台阶把空爵还授主人。其余众吹笙人接爵不拜,坐下祭酒,起立饮之。献其余众吹笙人时都要进脯醢,但不祭脯醢。

接着,演唱与吹奏交替进行:演唱《鱼丽》,吹奏《由庚》;演唱《南有嘉鱼》,吹奏《崇丘》;演唱《南山有台》,吹奏《由仪》。

然后,堂上歌、瑟,堂下笙、磬一齐演奏《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和《召南·鹊巢》、《采繁》、《采蘋》诸诗篇。乐工报告乐正说:“正歌已演奏完毕。”乐正以此告宾,然后下堂。

主人从南侧下席,独自一人下堂,使相行司正之事。司正推辞一番,答应了。主人拜谢,司正答拜。主人上堂,回至席上。司正洗觯,从西阶上堂,在阼阶上方面朝北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说:“请宾安止。”

司正告知宾,宾推辞一番,许诺。司正告知主人。主人在阼阶上方两拜谢宾,宾在西阶上方答拜主人。司正在堂上两楹间站立相拜。主人与宾相揖即席。

司正斟酒,执觯从西阶下堂,在两阶之间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

退后拱手站立片刻。坐下取觯在手,不祭酒而饮之,干杯后站起。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执觯起立,盥手洗觯。面朝北坐下,把觯放置在其位地上,然后退后在觯南边站立。

宾面朝北坐下,拿起放置于俎西边的觯,在阼阶上方面朝北酬主人。

主人下席,站立在宾的东边。宾坐下将觯放置在地上,随即一拜。持觯站起,主人答拜。宾不祭酒,立而饮之,不拜。干杯,不洗觯。然后斟酒,面朝东南将觯授与主人。主人在阼阶上方拜谢宾,宾稍稍退后。主人接受觯,宾在主人西边拜送觯。宾揖,即席。

主人在西阶上方酬介。介从南侧下席,站立在主人西边,其仪节与宾酬主人相同。主人揖,即席。

司正上堂主持旅酬的仪式,说:“某某先生受酬。”受酬者下席。

司正退后站立在序端,面朝东。受酬者在介东边接受介的酬酒,以下众受酬者则在酬者西边受酬。其下拜、起立、饮酒,都与宾酬主人的仪节相同。旅酬已遍及众宾,最后一名受酬者执觯下堂,坐下将觯放置篚中。司正下堂,回到他原来的位置。

使主人之吏二人举觯授宾和介,洗觯后,上堂斟酒。举觯者都在西阶上方坐下,放觯于地,随即一拜,持觯起立。宾和介在席尾端答拜。

举觯者都坐下祭酒,然后饮酒,干杯后起立。坐下放觯于地,随即一拜,执觯站起。宾和介在席末端答拜。举觯者下堂,次序正与其上堂时相反。洗觯毕,上堂斟酒,都站立在西阶上方。宾和介皆拜谢。举觯者一起前行,一人至宾席前将觯放置于脯醢西边,宾辞谢,坐下取觯在手起立。

另一人则至介席前把觯放置于脯醢南边,介坐下接受觯,站起。举觯者退后,皆拜送觯,然后下堂。宾把觯放置于其席前脯醢西边,介则把觯放置于其脯醢的南边。

司正从西阶上堂,至主人前受命。主人说:“请宾安坐。”宾以俎未撤为由推辞。主人请求撤俎,宾许诺。司正下堂至西阶前,命弟子准备伺候撤俎。司正上堂,站立在西序端。宾下席,面朝北方。主人下席,面朝北立在阼阶上方。介下席,在西阶上方站立,面朝北。遵者下席,面朝南立于席东边。宾取俎,转身授与司正,司正持俎下堂,宾亦随之下堂。主人取俎,转身授与弟子,弟子持俎从西阶下堂,主人则从阼阶下堂。介取俎,转身授与弟子,弟子持俎下堂,介亦随之下堂。如果有诸公大夫在场,则使公士接俎,其仪节与宾彻俎时相同。众宾都下堂。

众人在堂下脱掉鞋子,像开始一样,宾主揖让升堂,坐下。有司摆上菜肴。宾主欢饮,爵行无数,歌乐不限,尽欢而止。

宾退出,奏《陔夏》。主人送至大门外,两拜。

来客中如有遵者,行礼至“一人举觯”后,诸公大夫可以入内。在宾席的东边为遵者设席,公席三层,大夫两层。公与大夫一样,入内时,主人下堂,宾介下堂,众宾都要下堂,回到原来的位子。主人迎于门内,相互揖让上堂。公上堂,其仪节都与宾相同,公辞去一层席,使一人撤下。对大夫的礼节,则与介相同。如有诸公在场,大夫则要辞去上一层席,卷而放置于席端,主人不使人撤下。如无诸公在场,则大夫辞上一层席时,主人作答,不撤去其上一层席。

第二天,宾身穿朝服至主人处拜谢主人对自己的礼遇,主人身着与宾相同的礼服拜谢宾屈驾来临。主人卸去朝服而服玄端,于是犒劳司正。不用介,不杀牲,有脯醢,菜肴视其所有而进,客人因其所欲而请。乡中致仕的卿大夫、盛德的君子,邀请与否亦随其所愿。宾和介不参加。

《国风》中诸篇,亦可因其所欲而演唱。

[记]

乡大夫身着朝服(前往先生处)议定宾、介的人选,因宾介都是乡中贤能之士,因而不必预告习礼。

设筵用以黑布镶边的蒲席。酒尊上盖粗葛布盖巾,宾到时撤去。牲用狗,在堂外东北边烹煮。献酒用爵,其他用觯。所进脯五条,另有半条横置其上以供祭祀。脯预先陈放在东房中。俎,用时从东壁移至西阶,从西阶上堂设置于席前。宾俎所载的肉食有:脊、胁、肩、肺;主人俎所载的肉食有:脊、胁、臂、肺;介俎所载的肉食有:脊、胁、肫、胳、肺。肺都要割离开。牲都用右体,肉皮向上。

为干杯而下拜者不空起立,起立即要酢主人。坐着干杯的人干杯后要拜;站着干杯的人干杯后则不拜。大凡酒杯不用,放置于左边;将要举以献酬,则放置于右边。众宾长者三人之中,只有一位尊者辞洗,其仪节与宾相同。堂下站立的众宾,面朝东,以北为上首,如有面朝北站立的,则以东为上首。乐正与堂下众宾皆依序受酬,进脯醢。凡举爵献宾、献大夫、献乐工,都要进脯醢。已开始奏乐,大夫便不可再入内。

给乐工和吹笙人献酒,要从上篚取爵;献毕,要把空爵放在下篚中。主人献吹笙人,在西阶上拜送。磬,东西向设在两阶之间,击磬人面朝北击磬。主人、介,都从北侧即席,从南侧降席。司正既举觯旅酬,要把脯醢进置其位。凡旅酬,不洗觯。不洗觯则不祭酒。已开始旅酬之仪,则士便不可再入内。撤俎:宾、介、遵者之俎,接俎的人持俎下堂后,即出门授与他们的随从人员;主人之俎,则由弟子至东壁收起来。乐正命奏《陔夏》,宾告退,宾退到台阶时,《陔夏》乐声起。若有诸公在场,则大夫的位置在主人北边,面朝西。主人的赞者面朝西,以北为上,不献酒,不酬酒,至无算爵之后,就可以参与饮酒了。

第四篇:饮酒

《饮酒》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这篇“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五篇:饮酒

饮酒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文学常识作者介绍

陶渊明生平: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大诗人,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私谥靖节),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析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明确:①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4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3 / 4 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4

乡饮酒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