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 鲍文贤
邮编:31208 手机:*** 邮箱:baowenxian666@126.com 摘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迎面走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程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跆拳道操
实践与探索
一、开发中学校本跆拳道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开发校本课程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课程资源包括体育教材以及有利与发展学生中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2、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是对现行体育教材的有效补充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而实现这些要求,单靠现行的体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除体育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为了寻找新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已经势在必行。
3、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是学校践行科学发展的需要 杨汛桥镇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强镇、绍兴县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示范镇,我校为浙江省示范初中、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绍兴市文明学校。学校按照“ 践行科学发展创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贯彻县教育局“以先进理念办学,靠内涵发展提质”的指导方针,倡导“有声有色的工作、有情有谊的交流、有滋有味的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行风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3. 现有师资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有力保障
我校的体育教研组是一支全部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90%以上的教师是在202_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由于年轻教师占主体,这对校本跆拳道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保障。他们大多精力充沛,有较好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熟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包括熟悉网络资源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他们是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的主力军。体育组现有的5位专职体育教师中有2位是专业跆拳道教练,3位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员,其中《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在农村初中推广和普及的实践》和《跆拳道校本课程在农村初中的开发实践和研究》分别在市、县教育学科研究课题立项。强大的师资力量为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开发校本跆拳道课程的实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陶行知先生多年前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我们的社会,其人文精神、生存环境、物质进步、群体交际等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我校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学生参与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手段、以激励评价为动力开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创造活动中,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经历了意识层面、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层层洗礼与锻塑,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意识”、“把握特点”和“探寻路径”。我们要求教师,有砸锅卖铁的勇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要有求异创新的胆略,要有“我行我素”的个性。
跆拳道(TAEKWONDO)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它是以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内涵底蕴,运用现代最新科学的原理,使人发挥最大力量的一种东方搏击术,所以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和人们的喜爱。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我校始终坚持把办好跆拳道队作为学校体育事业的“突破口”,围绕“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办出特色”的思路,把体育放在同德育、智育一样的重要地位。以校跆拳道队训练动作创制了跆拳道操。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第一、课程内容——合作互动。包括定期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利用资源,积累教学资料;博采众长,编写教学文本;精益求精,完善课程内容。第二、课程实施——自主实践。包括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开展真实交流、自主实践的语言活动和成果汇报。第三、课程评价——自主、多元、互动。包括确立自主评价的目标、自主评价的特点、自主评价形式,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他人评价。第四、课程保障——强化培训。包括教师培训、体育委员培训和学生培训。
在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特别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学校分年级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重点是学生跆拳道训练,同时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以“必修课+特色课+活动课”的课程结构模式,并在确保必修课教学质量,做好“特色与活动”两大板块文章的同时,突出体艺教育的课程。对跆拳道操采用简化规则、简化动作、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使它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根据课程的性质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二是通过参与跆拳道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三是通过学习跆拳道礼仪,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在参与中能够积极展示自己,并能追求个性的发展。
校本课程跆拳道操是我校将体育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给学生提供了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场所,使其畅游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自觉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我校校园跆拳道操动作编排分为六节,第一节紫薇花开(5×8),第二节雏鹰展翅
(6×8),第三节风雨同舟(4×8),第四节同第二节内容,第五节同第三节内容,第六节锦绣前程(6×8),最后结束动作。(见附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体育课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校园比赛等进行,学校规定每周一节体育课进行跆拳道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体育组教师负责编制校本教材,备好跆拳道教案,主要讲解有关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学习品势中的太极一章和太极二章,引导学生参与品势的考级和表演,并能参与创编跆拳道舞蹈,在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选拔队员参加竞技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在学校已有的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品势操和跆拳道校园集体舞。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体育骨干指导班级课外活动,突出跆拳道特色,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组织跆拳道比赛、表演活动,并能加以拓展。体育组制定校园跆拳道比赛的竞赛规程,每月举行一次跆拳道的小型比赛,推出十位“跆拳道校园之星”。在每年的秋季运动会中还举行跆拳道集体舞比赛,在开幕式上进行跆拳道表演。各种比赛结果和学生、班级的评优挂钩,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也加强了班级管理。
同时建立课程档案。学校任命专人负责整理分析跆拳道校本课程档案,管理内容包括:(1)开发项目名称、相关人员、时间。(2)相关人员的背景资料及任务分工。(3)课题申请表、研究方案设计、课题报告、活动情况记录表。(4)校本开发出来的课程产品。自编校本教材(品势教材、跆拳道表演教材、校园集体舞等)、教案精选集、反思文章、发表论文。(5)成果展示。学生获奖情况记录、教师荣誉(获奖证书、优秀裁判员等)、学校荣誉(县级先进、市级表彰、省体育特色学校)。(6)校际交流。记录好为省市专业队输送运动员的时间、队员姓名、过程及效果,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县内高中特长生招考。(7)各种记录校本课程的图片、影音资料。学校教务处专人负责课程活动的摄像、录像、宣传等工作。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在教师发展中心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_年学校跆拳道操校本课程获县一等奖,在校园集体舞比赛我校的跆拳道操获县二等奖,有3篇有关跆拳道的论文获市、县一等奖。
三、开发《跆拳道操》校本课程的思考 在校本跆拳道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体育肢体语言的优势,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跆拳道动作编制的校园集体舞,“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整体上提高了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也使教师初步尝到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甜头。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和管理的不断改进,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和科研意识。202_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202_年5月,以我校学生为主的绍兴县跆拳道队在绍兴市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勇夺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由绍兴市教育局、绍兴市体育局主办,新昌县体育局承办的绍兴市202_年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获市第二名。
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始终保持创造性,使其具有我校特色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还待今后继续探索和实践。我们要加强与课程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进行相关内容的有关渗透,即以某一主题为基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把书法课地方课程、《我是绍兴人》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有机地结合到校本课程《跆拳道操》活动中,做到教师、学生和学校合作、互利、双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开辟的生命园地,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已深刻领会了新的课程思想,把握了新的课程特点,相信在探寻新的开发路径上,我们一定会为课程改革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_.7 2. 郭华 在新课程中生发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人民教育.202_(5).2
3、朱宁波,陈旭远.新课程核心概念诠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4
4、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_.8
5、杜七一.现代跆拳道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4
跆拳道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研究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并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跆拳道校本课程是笔者学校在成功实施文体类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创编开发的学科类校本课程。主要通过对课程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利用特色校本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助推学校“轻负优质”的办学理念的实现。
关键词:
跆拳道
校本课程开发
实践和研究 1 前言
随着跆拳道项目在我国的迅速开展,全国各地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跆拳道运动独特的礼仪文化魅力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尤其是许多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踊跃报名参加跆拳道培训,许多家长希望通过跆拳道练习让孩子在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跆拳道技术简单、实用、易学,寓搏击、规范、教育于一身。笔者学校校长果断选择跆拳道作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突破口”,不断围绕“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办出特色”的思路,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和普及跆拳道运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扬。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学校跆拳道队多次代表县参加省市级各种比赛,硕果累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我国许多中小学学校正在大胆尝试并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笔者学校在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目标,选择跆拳道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学校体育组教师在成功实施文体类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创编开发跆拳道校本课程。2 跆拳道校本课程环境分析 2.1外部环境分析
笔者学校位于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乡镇经济实力雄厚,202_年被评为浙江省综合实力第一镇。该镇已正式成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镇、绍兴县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示范镇,笔者学校为浙江省示范初中、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该镇强大的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2内部环境分析
笔者学校虽然师资规模小,场地器材有限,但是体育组师资力量较强,现有的5位专职体育教师中有2位是专业跆拳道教练,3位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员,有3位拥有中学一级职称,体育组教师还具有很强的教科研能力,有多篇论文、案例在县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或报刊上发表,其中《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在农村初中推广和普及的实践》和《跆拳道校本课程在农村初中的开发实践和研究》分别在市、县教育学科研究课题立项。强大的师资力量为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3跆拳道校本课程目标设置
跆拳道校本课程是为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要,针对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一门课程。其性质是体育学科类校本课程,突出了活动性、实用性和教育性的基本特征。
根据课程的性质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2)通过参与跆拳道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3)通过学习跆拳道礼仪,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在参与中能够积极展示自己,并能追求个性的发展。4跆拳道校本课程组织
根据课程的目标设置,跆拳道校本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内容;介绍跆拳道项目的最新发展情况;学习国内外跆拳道运动员的优秀品质。第二阶段:学习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品势:太极一章、太极二章)。第三阶段:品势的考级;跆拳道表演;自编跆拳道舞蹈。第四阶段:提高技术水平,参与竞技跆拳道。课程组织教学结合以下几方面:(1)教师讲解和学生了解结合(2)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结合(3)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5跆拳道校本课程实施 5.1体育课教学
学校规定在每周必须选择一节体育课进行跆拳道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体育组教师负责编制校本教材,备好跆拳道教案,主要讲解有关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学习品势中的太极一章和太极二章,引导学生参与品势的考级和表演,并能参与创编跆拳道舞蹈,在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选拔队员参加竞技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5.2大课间活动
在学校已有的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品势操和跆拳道校园集体舞。5.3课外体育活动
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体育骨干指导班级课外活动,突出跆拳道特色,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组织跆拳道比赛、表演活动,并能加以拓展。5.4组织校园比赛
体育组制定校园跆拳道比赛的竞赛规程,每月举行一次跆拳道的小型比赛,推出十位“跆拳道校园之星”。在每年的秋季运动会中还举行跆拳道集体舞比赛,在开幕式上进行跆拳道表演。各种比赛结果和学生、班级的评优挂钩,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也加强了班级管理。5.5建立课程档案
学校任命专人负责整理分析跆拳道校本课程档案,管理内容包括:(1)开发项目名称、相关人员、时间。(2)相关人员的背景资料及任务分工。(3)课题申请表、研究方案设计、课题报告、活动情况记录表。(4)校本开发出来的课程产品。自编校本教材(品势教材、跆拳道表演教材、校园集体舞等)、教案精选集、反思文章、发表论文。(5)成果展示。学生获奖情况记录、教师荣誉(获奖证书、优秀裁判员等)、学校荣誉(县级先进、市级表彰、省体育特色学校)。(6)校际交流。记录好为省市专业队输送运动员的时间、队员姓名、过程及效果,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县内高中特长生招考。(7)各种记录校本课程的图片、影音资料。学校教务处专人负责课程活动的摄像、录像、宣传等工作。6跆拳道校本课程评价 6.1对校本课程的整体评价
6.1.1学校实施跆拳道校本课程是在利用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做了必要的筛选和改编。
6.1.2影响校本课程的外界因素。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制定应急预案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意外和风险。例如学校每次都为参加各种比赛的学生购买意外保险,和正规的旅游公司签定租车合同,拟定安全预案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6.1.3邀请省内的课程专家或社会人士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校本课程的理论高度。例如笔者学校曾邀请过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邵伟德教授担任指导嘉宾。6.2对校本课程的局部评价 6.2.1对校本课程目标的评价。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体育组教师在理解教育目标的同时使课程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相一致,充分考虑到目标能够实现,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6.2.2对校本课程组织的评价。首先保证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顺序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跆拳道器材、道服、师资),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编制好的校本教材、教案。
6.2.3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和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时间相一致,在实施课程前通过宣传向全校老师、学生及家长介绍跆拳道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和步骤,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通过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逐步学习,培养学生由接受学习逐渐过渡到自我学习,还很好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6.2.4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评价。学校专门成立了跆拳道校本课程评价小组,由校长亲自主管评价工作,教务主任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做评价结果报告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议和措施,为本次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在对学生、教师、课程的多方评价中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淡化结果性评价,注重课程在实施中的过程,重点强调教师、学生在课程的成长及学校在课程中的收益。7结束语
7.1开发校本课程忌跟风。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师,能够有效操作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考虑学校领导的素质、教师专业能力、学校的经济条件、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不能盲目开发不适合教育目标或难以开展的校本课程,否则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效果。
7.2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评价中,教师是主力,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能否成功实施校本课程,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会带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3逐步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组织。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参与知识的选择和课程评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7.4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过程应考虑学生的需求,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实施方式要随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及时作调整。
7.5通过对课程评价的反馈来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宁波,陈旭远.新课程核心概念诠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4 [2]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_.8 [3]杜七一.现代跆拳道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4 [4]靳玉乐.活动课程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_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作者信息
姓名:杨魏
单位:江西省乐安县龚坊镇龚坊中心小学
职务:教师
电话:***
正文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二)我校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试验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
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目前,一、二年级的科学与社会综合课,四年级的书法课,五年级的美术创意课,六年级的生活技能课,四到六年级的形体课,这些课程都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思索: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或教育哲学,否则,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首先学校要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校在“三个面向”指导下,确立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这是我校新世纪办学的指导方针,也是构建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依据之一。
其次学校应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基础。我校作为一所教改试验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整体改革与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最后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注意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其服务于课程改革。
(二)教师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教师具有有课程改革的正确理念,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通过综合课的研究,我们感到,我校教师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携手合作,双方为实现试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优势互补、相互推动,这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上佳选择,也是一条可取的、愉快的途径。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局限于学校自己内部的资源,而是要挖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我们能投身这场改革,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采取“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遵循继承、借鉴、改革、融合创新的原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最终会形成具有特色学校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第三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考虑学校和社区人力、物力资源才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化的安排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本文结合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来探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大课间 课程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作为一名好校长,必须具有教育理想。“校长的教育理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话语中,更应该体现在他的管理行为里,体现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1]课程领导力,是教育转型期一名中学校长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培训)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全员参与、效果显著的特点。相对校本研修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似乎门前冷落。许多薄弱学校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根本无动于衷,具备开发实力学校的校本课程百花齐放良莠不齐。校本课程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和教师都想探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弄清“校本课程”概念,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不走偏”
在弄清楚校本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含义。什么是课程呢?“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计划和活动。教育是通过课程培养人、创造人、生成人的。”[2]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想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一书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从以上理论来看,校本课程应具有开放、民主、务实的特点,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为了统一思想认识,达成高度一致,为下一步开发课程凝心聚力,XX新城XX中学在各教研组活动中有计划地安排了三个课时来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校本课程”话题,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明显增强。
二、调研校情和学情,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力、物力 “学校课程建设必须考虑学校当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既要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其可能性,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那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摸清基本的校情和学情,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愿、能力和时间,必须兼顾学校和社区现有的设施和场地等综合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确保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高桥中学位于咸阳、长安和户县三地交界、XX西岸的XX街办XX村。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但民风淳朴。高桥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有XXX名学生,全都是本地农家子弟,家庭都不富裕。这些孩子父母要么常年在外打工,要么父母都忙于农活,家庭的教育投资和家校配合跟不上。学生在文明礼貌以及学习、纪律、卫生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另外,相对来说学生思想都比较保守、封闭,胆子较小,缺乏学习生活自信,英语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汉字书写以及作文能力欠缺。
XX中学教师全部都来自农村,第一学历基本上都是中专,后来百分之九十修到大专或者本科学历。几乎一半教师在教学一线是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广大教师硬是凭着“三苦”精神(苦教、苦学、苦练)确保XX中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2_年来,XX中学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网络建设特别是“班班通”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区前列,成为西安市信息化示范校。目前学校三个年级都安装了电子白板设施,教师基本上都掌握了实用技术。网络信息资源库某种程度也弥补了我校师资力量的薄弱。郭君奇、康争明、赵琦等老师还经常担纲区级培训;黄高辉、任远两位美术老师的国画功夫深厚,黄高辉老师还经常在全国各地参与交流;薛坤明、李军伟和高占学老师的书法也远近有名;王美丽、孙晓春热爱舞蹈,经常在高桥街道义务辅导村民跳舞健身。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这些老师都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
只有搞清楚了基本的校情、学情和教情,才能够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避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之中,校本教材的编写最为重要。既然是校本课程,首先就得有教材有课本,校本教材(课本)和课程表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标志。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个严肃又科学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对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人力,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教材审查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教材编写的有序、科学和规范。
高桥中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由教学副校长负责组织。前期工作是结合基本校情、学情和教情组织论证,然后建立校本教材编纂委员会,招聘编辑老师进入编写阶段,最后审稿并付梓出版。
高桥中学校本课程目前开发了四个:
1、《“礼”文化研究》课程。开发这个校本课程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XX是丰镐都城遗址所在地,属周文化发祥地,研究“礼”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鉴于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欠缺,学校确定“礼”为校园文化主题,旨在崇礼敬德,传承传统文化,倡行文明行为习惯。按照《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礼”文化研究》教材的编写具体交由德育处实施,德育副校长负责。
2、《汉字书写》课程。开发这个课程理由有二:一是前面提到我校有薛坤明、李军伟和高占学这样爱好书法的老师,有书写课的人力资源,二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电脑时代学生书写能力普遍下降,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考试,写的字不成形,书写不成行以及涂抹修改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的初中生连基本的汉字书写笔顺都没掌握,更谈不上写得又快又美了。说实话,我校开发这个课程从近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书写能力进而提高应试水平,因为书写美观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阅卷评分,像包括语文在内的一些文科试卷书写好坏对评卷赋分影响很大。另外,我校开设汉字书写课程也是为了积极响应近几年各地兴起的“汉字书写大会”。
3、《电脑技术应用》课程。我校开发的这个课程和地方课程《信息技术》有所区别,可以说二者互为补充。主要考虑有三:一是作为农村学校,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在整个沣东新城来说拥有实力,我们想通过加强信息化教学进一步增加”西安市信息化优秀学校“这块招牌的含金量。二是我校学生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户子女,许多家庭没有电脑或者说没条件上网,学校通过开设这个课程来弥补和强化学生在电脑技术应用方面的缺憾和不足,以便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和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现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推广,每学期每年教师和学生在电脑制作方面的比赛越来越多。因应教育教学形势,学校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如电子白板技术培训,有利于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4、《体育与健康》。开发这个课程的原因,一是我校除体育老师外,还有一大批体育运动爱好者,他们在兵乓球和篮球两个运动项目上实力雄厚。二是国家对学生体育健康与训练高度重视,在中、高考已部分地恢复了一些传统项目,像男女生1000米和800米长跑等,三是相对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体质好,特别是在中长跑方面有明显优势。学校通过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想有重点、有目的的培养一些体育苗子。
四、有序安排校本课程,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教材编写好了,下一步就是实施。许多人会认为:国家和地方课程已经把学校的时间占得满满的了,哪还有时间开设校本课程;再说了,校本课程中考和高考又不考,干嘛自己给自己找累?这是目前绝大数学校迟迟未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因。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不过只要考虑得法,我想时间还是有保障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把校本课程整合在学校常规课程中。譬如我校正在试验将《“礼”文化研究》课程和每周周一的班会课整合。除常规班会内容外,班主任每次利用半节课安排《“礼”文化研究》校本教材内容,以之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或者,安排成单周或者双周上一次《“礼”文化研究》专题课也未尝不可。《汉字书写》、《体育与心理健康》、《电脑技术应用》这三个课程也可以分别整合在语文、体育和信息技术等常规课程之中。高桥中学明确要求平时初中语文课要以《汉字书写》教材为依据切实加强对学生书写技巧和书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并具体贯彻落实在作业之中。
二是在大课间开设校本课程。现在每个学校至少有一节45分钟的大课间,大部分学校大课间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也有一些学校让学生自由活动。我认为大课间是落实校本课程的最佳时段,只有将大课间课程化大课间才具有实际意义。高桥中学一周五个大课间,除周五外(用作教工大会和全校教研组活动),其余四个大课间都分别安排了《“礼”文化研究》、《汉字书写》、《体育与心心理健康》、《电脑技术应用》校本课程。当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讲座形式的大课,有班级授课形式的小课,有情景模拟形式的“心理咨询”,有篮球场的现场指导和演练,等等。大课间执教老师各司其职,组织有序,大课间内容丰富多彩,往日沉寂的校园充满了青春活力。
五、重视学校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建设,积极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有专家认为活动和校园环境也是课程,我赞成这种的观点。活动和环境建设只有纳入课程体系才能有序、科学、高品质地发展。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活动和环境建设随意性很大,随兴起意,今天搞一个,明天搞一个,活动和环境建设很多也很乱,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像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活动很多,展示很多,但忙来忙去却宗旨不明,除了作秀之外,不知还能干什么。有的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也很到位,甚至力图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但由于缺乏主题,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心浮气躁。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的活动和环境建设没有课程化。
高桥中学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学校,但我觉得学校发展规划还是很科学的。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区域和生源特点确定了校园文化的主题——“礼”,旨在崇礼重德,弘扬传统文化,倡行文明有礼风尚。校风、校训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在内都体现出了“礼”文化主题。学校对“礼”文化建设有统一安排部署。学校不但制定了《“礼”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而且分工明确:德育处负责校园文化宣传(包括标语、橱窗、专栏、经典语录挂牌、长廊布置等)工作,教学处负责教室和公共教学场所的环境布置,后勤处负责花木种植、养护包括提示语标牌设计等工作。另外,各年级各班都有自己的“礼”文化宣传专栏。对于各个负责块的活动内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最终审批通过后方可组织开展,这样就确保了活动和内容的统一性和科学性。
前面已提到,高桥中学对大课间已经实行了课程化管理。每天值班老师按照大课间课表进行上课并记入课量,教务处和有关领导值班检查。当然,不管是专题讲座还是活动课都必须依据相关校本课程写出教案,没有教案学校会以教学事故问责。
对于大型建设,学校也当作一门功课对待。调研、规划、设计、实施有条不紊。前文也已提到,鉴于高桥中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和教师第一学历普遍低(初中专)的特点,学校很早就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制定有《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逐年不断加强和优化校园网络设施,“班班通”——特别是资源库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助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弥补了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的严重不足,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XX中学的校本课程虽然不多,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校能够立足校本,从学校和社区实际出发,积极开发有价值有意义的、可资利用的校本课程,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认真务实的作风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所应该倡导的。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的。作为一名主管教学的校长,重视课程建构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既是转型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角色转化的需要,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实现教育梦想,彰显校长魅力,将是我长期为之奋斗的宏大目标。
(全文字数:5285)
参考文献:
[1]宋XX《名校长对教育的再思考》,XX教育出版社,202_.[2][3]程XX《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注:本文系202_年XX市校长岗位培训提高班结业论文
第四篇:武术操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方案
张家港市后塍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这一直是我 们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淀,对社会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武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传播武术、弘扬 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然而,众多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武术的教 学指导思想,导致学校武术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江苏省是我国率先基本达到社会主义小康水平的省份,而苏南地区又是江苏 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教育设施齐全,各方面投资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这就 为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武术开课率不够理想,课外武术活 动的开展现状更不容乐观,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领导重视及支持、教 学内容、场地设施与器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方法等,因此,为了继承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以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为切入点,研究怎样更科学、有效地 普及武术教育。
武术,作为后塍小学的特色项目,几经打磨,现已植根于后小这块土地之上, 它集传承与发扬为一体,学校把它作为传统特色项目来抓,列入学校规划和工作 计划。我校将在此方面进一步进行探讨,开展的武术教学研究,更强调系统性、阶段性、融合性,让少年儿童在动作、思维、创新中培养良好个性、强健体魄,使他们成为充满自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形成我校体育教育的特色,为弘扬民 族体育文化作出努力。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 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综观新课标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基本是保健、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体操、游 戏。然而,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短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材的全面实 施,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致使学生运动领域狭小。为此,我们农村学 校,要善于看到自身实际问题,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创生、开发校 本课程,适应新课标要求。因此,我们将传统武术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是发掘乡 土资源,发挥自身优势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容,是顺应 体育课程内涵发展的需要。
2.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良好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在开发 的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 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 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
3.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学校升华办学特色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 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创新之源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和 办学个性的彰显。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要看它有没有明确办学目标应该说国家 对于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这规定是基本的普遍的 不可能照顾到各类学校所以也不能形成特色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形 成学校特色的一种具体的可行性保障。我们后小是一所百年老校武术校本课程 的开发与研究一直是我校的特色“以武养德以德立教”的学校特色已浸润每 位后小教师的心田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武术特色更加鲜明。
4.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提升民族素养。
以武育德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 民间体育活动中所特有的人文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武不仅能让 学生在练武中露一手更重要是能让学生在练武中懂得武德学到武德。武术教 学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如民 国期间津门大侠霍元甲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 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的国威。还有现代的成龙、李连杰等中 华武术代表人物。蜚声影坛使中国功夫震惊了世界。由此可见武术寓于深刻 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通过武术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还借助武术项目内外兼修的运动特 点向学生宣扬了民族正义感从而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概念的界定
1.课程:课程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借以向学生传授社会认为重要的 学识及传统的价值观。课程不限于课堂内亦可以包含课堂以外的非规范学习。广义地讲课程是学习者从无知通过学习而得知的过程。
2.武术校本课程: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 行新的课程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武 术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3.农村小学:地处苏南乡镇的社区小学。
4.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与优势发挥学校 课程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教材、文化架构、整体校园环境进行构建。从开发、途径、原则、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的探索。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民族体育活动的兴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实践 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武术兴趣丰富武术知识促进学生武术 技能的发展。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五、理论支撑
1.新课程理论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在《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一文中认为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标准解读》
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 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蔡金 明、许双陆在《现代武术运动的社会价值探析》一文中指出不论活泼奔放的武 术套路还是快速激烈、斗智较力的武术搏斗运动其对力量、速度、灵敏、柔 韧、耐力等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和锻炼作用。
2.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 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至少存 在着八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 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等。这一理论提出了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观、人才观、能力观、德力观等等使现代教育有 可能成为 “ 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重新对我 园的武术课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在教育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时代又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未来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又 给教师一个发展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
3.武术实践研究理论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认为“现在全球一 体化的趋势下每一个民族的个性如何体现民族精神很重要。体育课中增加武 术内容不仅将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应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方法要按 照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来推动武术的发展。”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说“我们要坚实推进武术进学校工作武术的普及只有通过进学校这一条途径这将是
武术研究院的一大任务武术管理中心要联合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共同推进 这件事”。
4.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提示,行为是需要引发的,行为的积极程度与需要的强度有关。要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必须使学生明确自己对体育的需要。武术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都是以传授锻炼 方法,提高综合身体素质,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武术本 身所具有的健身、防身、教育的功能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武术教学作为学 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魄,还可以增长知识,调节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体育文化素 养,培养优良意志品质,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可见,通过 武术教学可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六、课题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武术兴趣丰富武术知识促进学生武术技能的发展内化武 德休养。
(1)结合本校实际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小学体育教育大纲》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武术校本教材《武韵》自编 一套武术操制定统一的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和考核标准逐步形 成本校一整套武术项目教学的教学体系。
(2)学校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下带领学生一起练习武术基本动作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 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学生从生活、社区中收集到的武术名家的故事感受名家的 崇高武德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中全校师生一起做一套武术操每天下午3 30~500尖子队员在训练馆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训练。
(3)分层次进行武术教学训练。一是利用校本教材通过学校体育老师对 全体学生授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技巧二是由学校专任武术 老师训练组建武术表演团队三是聘请专业教练坚持常年训练的校武术队参 加各级比赛。
(4)充分挖掘武德教育中的优秀人文素材
历代武林豪杰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一直教 育和激励习武者。我校在武术教学中将注意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 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为习武者不断输送精神养料激发学习热情和动 力。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1)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使教师清楚认识到教育科研就产生在我们的实际工作
中产生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事的教学工作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 如教与学、讲与练、学知识与做人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发现、研究、总结所以我们教师应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为此我们要对全体教师进行科研 培训。
(2)从移植经验入手开阔教师的视野。
为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让他们有规可循我校会为教师征订了各种刊 物以满足教师深入开展科研需要。同时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借鉴 先进的教学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学校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组织教师收看优秀课 录像资料然后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在此基础 上进行创新实验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取得科研成果。
(3)实践探索锻炼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课程资源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程资源选择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前、开发中、开发后都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度只有符合学生身心 发展的同时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才是好的校本课程。老师可通过访谈、问 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兴趣度。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达成度如何教师 也要进行调查。通过测试、竞赛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掌握的 程度如何。这个过程使教师养成关注学生良好教风。校本课程的成与败、得与失 教师必须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3.构建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1)积极营造武德教育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一种“隐形课程”其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 生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我校开展少儿武术教育时将特别 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如以武术主题进行环境布臵建设“武韵”长廊丰富的 色彩生动的图案富有震憾力的语言、照片点缀学校走廊、墙壁使学生时 刻感到武术就在我们身边通过音乐伴奏来培养学生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 感激发学生做动作时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用《中国功夫》歌曲和歌词来编排 武术操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奋度促进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挥烘托表 演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使音乐的美感与动作美感得到完美统一。
(2)获取多方支持持续特色发展
在实施特色教育的同时为了获得多方支持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二是与幼儿园沟通在幼儿园大班中就选拔苗子这批选拔出的苗子进入小学后就合理安排班级和训练时间把这些队员集中起来集中管理、集中教学三是与市、镇武术协会沟通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四是深层次去思考怎样把武术理念去统整学校的教学不断积淀、挖掘武术文化丰富其内涵,把武术之道迁移到师生的做人之道教学之道学习之道成功之道上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去搞好普及工作充分发挥好校本教材的作用六是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让后塍小学的武术更具影响力努力提高后塍小学武术的知名度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 法和经验总结法来研究。
在研究初期我们将用调查法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对武术内容的喜欢 程度在研究中期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研究专题和新课程标准制 定具体可行的武术教学培养目标以课堂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为主渠道规范教 师的教学行为把阶段性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段、每节课的各环节。再根据小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探索达成小学武术教育目标的培养策略、方 法。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进行教学实践结合着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 改进操作方法把武术教育落到实处。在研究后期我们将用经验总结法来及时 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 践。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4年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2_年7月--202_年12月)
(1)制订课题实施计划进一步落实研究机构、人员、场地、器材资源等。
(2)各年级基本教材研究
(3)进行开题论证
(4)进行前测。
2.实施阶段(202_年1月--202_年12月)(1)小学生武术校本课程学习现状探讨
(2)相关教学评价的初步研究侧重评价综合因素讨论。
(3)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反思以及研究目标的修订与完善。
(4)各年级创编教材的修订与完善
3.总结阶段(202_年1月--202_年6月)
(1)进行后测
(2)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后续性研究
九、研究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学校领导将高度重视学校武术训练主要领导亲自关心这项工作同时明确 分管领导每学期初要专题研究武术训练事项从经费落实、外聘教练、招生、训练时间等做出部署。做到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练员队伍专业化 运动员队伍全员参与与专业队伍配套。
2.举办武术特色的主题活动。
让班队活动与武术特色有机结合让武术走进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 生依据自身特点开展别具一格的武术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对武术的了 解不再停留于表面逐步向深层次理解。
3、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后塍小学力求将武术特色活动在普及中提高为了加强武术特色建设开发 低中高三个阶段的武术校本教材——《武韵》并认真实施大胆实践充分落 实到课程计划中。在这基础上创编一套武术操每天全体学生在《男儿当自强》 的乐曲声中弓步冲拳、歇步亮掌虎虎生威给大课间活动增加亮点并举行 全校性的武术大会操比赛。
4、参与社会活动。
学校努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学校曾获得“项目创新奖”。在全国亿万学生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幕式上进行了长达二十分钟的武术表演学校武术舞蹈《还我 河山》在省音舞节上获二等奖在江苏省沿江体育节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幕式上 特邀我校表演了刀操、拳操在第十届苏州市全民运动会开幕式上获大型武术 团体表演特等奖在苏州市财政系统乒乓球开幕式上同样表演了武术节目在金 港镇全民健身月的开幕式上表演了刀操、拳操获得了领导和市民的一致好评。今后将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为学校争得荣誉。
十、研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成立教科领导小组课题领导小组。实行校 行政——课题组——课题研究人员的三级管理网络。
2、资源保障
目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内有大学本科武术专 业教练员一名散打教练员一名外聘专业武术教练3名。学校拥有标准武术训
练馆一个保证了武术队伍的常年训练的场所并配备了可供800人使用的武术器械及服装。校园里板报群、阅报栏形成了武术文化长廊而墙面上那些武术精 英的肖像和格言正时刻激励着孩子们健身强体勤奋成材。
3、制度保障
学校制订《教科研领导小组例会制》、《课题组成员研讨制度》、《课题管理制 度》、《教科研奖励制度》等并确保落实以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4、经费保障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确保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学习等 各项支出如期支付。
十一、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调查报告。对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学生身心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形 成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
2.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3.研究论文集和案例集。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和研究案例汇编成集以 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研究工作。
4.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武术教材。
5.特色主题活动集锦。围绕“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开展一系列有 特色的活动并进行成果展示。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崇贤仰圣 继往开来
—邹城市孟子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开发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自202_年10月起,我们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满足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开发了由《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组成的《走进孟子》校本课程。该课程是我们充分依托邹城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在广泛听取了课程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后,几经修改、完善,在二00八年寒假编写完成,并且在当年二月进入课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内容、实施、收获等情况作简要回顾。
一、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仅次于孔子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大师,其“仁、义、礼、智”及“孝、悌、忠、信”的理念,涵盖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孟子小学毗邻孟庙、孟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其健全人格具有较强的地理人文优势,孟子文化广场、邹城市博物馆、孟府习儒馆的建立,营造了弘扬国学的浓厚氛围。本着“走进孟子、融入本土、感悟经典、陶冶性情”这一理念。我们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邹城市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实施意见,学校决定充分发挥邹城人文资源丰厚的特色,开发一门以诵读与践行为主的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我们成立了《走进孟子》校本课程采编组,多次召开校本课程采编人员会议,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途径,搜集孟子及其文化思想的相关资料,以课程新编的方式编写了校本课程《走进孟子》。
二、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内容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旨在通过让学生走进孟子,充分了解孟子,感悟经典,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同时直面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较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结构性、一致性、完整性和适应性,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们编制了《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三本教材。我们坚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遵循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孟子成语》以大字排版,拼音标注,并配以卡通彩图,适于低段学生阅读。每本教材每一主题都以“原文”、“译文”、“新知”、“践行”的板块呈现。“新知”部分收集了能体现原文精髓的近现代名人轶事,加深对原文的感知;“践行”部分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学生活动,学生知行合一,加大了品格培养的力度。由于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始终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理念,充分挖掘、利用了家乡丰富人文历史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凸现了学校“文化孟小、文明孟小、和谐孟小、美丽孟小”这一特色学校整体目标,成了学校的“品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欢迎。
三、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实践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在我校一至六年级中使用,每周一课时,由学校教导处统一排进各班课程表,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兼任。期初由学校教导处、德育室对任课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指导协助做好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由校本课程教研组具体开展针对校本教材课程的教研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
(一)课程教学的活动化。
“就校本课程类型而言,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做事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应体现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到一个个主题活动中来,这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实施的新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构建模式。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教学中,利用班队会、早读后二十分钟等时间进行诵读,并对难句、警句适时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文化的整体感知。通过在教室内张贴孟子故事简笔画、孟子名言条幅营造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文化氛围,夯实了“知孟、学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明确了孟子“大丈夫”人格内涵;校本教材分年级、分层次地整体推进,使孟子经典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力抓手;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孟府、孟庙,三迁碑前聆听孟子幼时故事;穿越千年和亚圣对话;演绎情景剧、文学采风、充当小导游等活动的开展,使文明礼仪、和谐仁爱思想入心入脑,如影随行。
(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始终贯彻多元评价的策略。对于学生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我们着重从态度习惯、能力成果两大方面,采用自评与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地、发展地评价学生。具体为:每一主题要根据目标要求对每位学生给予星级评定,期末根据本学期所有主题总的星级情况给予“积极参与”、“参与”两个等次级别。对于那些未达到“参与”要求的学生给予延缓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另外,对于某些主题,我们还请家长、社区人员进行评价,从而真正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个目标。
四、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收获
1.对学生而言,通过两年多的孟子文化进课堂、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砺,明志、厚德、尚美、向善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诚实守信、敬老爱幼、自尊自强的行为已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2.对教师而言----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脑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活动课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课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3.对学校而言----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教材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亦积累了不少校本教材的开发的经验;在学校发展方面,学校的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五、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反思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实施以来,给社会、老师、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长们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理想课程;老师们觉得这是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命课程;学生们反映这是充满快乐、增长见识、抒发情怀的欢乐课程。但我们并没有就此陶醉,因为我们清醒地知道:校本课程是探索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
1、个别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2、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修改、完善,使目标的确定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3、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管理和评价,使我们的课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是一种可以因校制宜的课程,是校有、校治、校享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需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尝试、深入、逐步完善阶段,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道路会更加宽阔,我们的改革也必将取得成功。
202_-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