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讲话立意高远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3-69663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6 04:17: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讲话立意高远

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成功经验、切实做好第二批活动各项工作,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做起,从自己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要求。

作为党员教师,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紧扣教育发展,坚持与群众合辙,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二是多干平凡实事,坚持与群众合意,为了一切孩子。三是树立平民意识,坚持与群众合群,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提出要懂得照镜子是富含哲理的,古人照 “镜”修身,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今天我们教师照镜子,则是为了饰面和修心、使教师做到内秀与外修的合一、使教师找到自己工作上的缺点、更可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作为教师党员的我,对自己更应有正确的定位。教师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如何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撒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给予学生鼓励、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力量,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导航,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作为党员教师应该拥有慈母般的爱心,做一名尽心尽责的护花使者。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鼓励,只有师爱才能凝聚学生的心,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热爱,才能喷涌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会上习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并应着重驱散四风问题——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官僚主义。这次会议同4月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脉相承,同样指出党员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来次“大扫除”,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自从去年底提出“中国梦”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在积极地努力当中,但害群之马却依然未能除尽,不仅有损党与国家的形象,更恶化了人民群众同党之间的关系。这种人必须严厉惩处,还百姓还青天公明。而河南李新功的被判死刑就是应群众心声的一个好例子。在此之前,李作案多起,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直到去年被现场抓获这才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在我看来,这几年我党在改善党同民众关系的行动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做的依旧不够。

群众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有生力量,是一个政党保持生机的最大保障。没有群众的支持,我党的工作就不能展开;没有群众的理解,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法令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施行。群众路线是我党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想要确保这条线路的通畅,就应该要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然而,好话易说,好事难做。话说多了也就成了敷衍,所以,在我看来,要走好群众路线就必须重点落实在行动上来。而大脑是指挥行动的司令,因此,整顿党内的歪风邪气是迫在眉睫的。腐败,是党内最大一股歪风。它会滋生出一系列的小邪气,如脱离群众摆高调,不理群众打官腔,或尸位素餐、贪污受贿、执政不严、有法不依等。

我党是到了应该“治治病”的时刻了。承认这一点并不令人羞愧,羞愧的应是那些沉醉在错误当中而不知悔改的人或组织。这次会议上,总书记细化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他说,照镜子,就是要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工作作风、宗旨意识、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衣冠,则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洗洗澡,是要求党员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治治病,是要求党员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学习了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作为一名党员,作为XX市的XXX(职位),我觉得古人说“每日吾三省吾身”是非常好的一个自我省察方法。我们该问问自己什么?该问自己是否听得懂工作区域内的方言?应问问自己是否了解工作区域内的大致情况,有没有下基层工作过,有没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党内同事、有权有财的还是普通人?问问自己工作区域内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有多少,我们是否为他们尽了心力?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应该成为群众自身难以解决问题的保障,而不该成为谋取私利的邪恶法器。

群众是水,我们温柔对待,他们便同样报以温情;但若是不顾群众想法而一意孤行,那就是礁石与激流的碰撞,只会让整个社会环境更加令人心惊肉跳。

第二篇:七.立意高远,画龙点睛——确立“主心骨”

七.立意高远,画龙点睛——确立“主心骨”

阅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文章使人振聋发聩,读后或兴奋不已,或回味无穷;有的文章虽语言顺畅,但淡而无味,读后脑子里没留下半点痕迹。造成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阅读效果,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是“意”的差别。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灵魂,语言文字形式为内容服务。思想内容闪光,再佐以准确、优美的文字,文章就能征服读者,给读者以启迪,以感染。

初学写作的青年学生须懂得:要写出有质量的好文章,须花大气力确立文章的“主心骨”,力求在“意”上取胜。

文心絮语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话很简短,但极其深刻地阐述了“意”在诗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的“意”,就是通常说的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或宗旨。作者写文章总有一定的意图,无论是反映生活现象,说明纷繁的事物,还是议论种种问题,总想告诉人们什么,总有个目的意图,目的意图明确,文章就有了“主心骨”,就能站立起来。

“意”确立得如何,对文章全局起很大作用。“意”犹帅也,“意”是一篇文章中的统帅。一支军队没有统帅,士兵再多,也不过是松散杂乱的乌合之众,缺乏战斗力。写文章道理相似。缺少主旨的文章,即使材料丰富,也会杂乱无章,甚至不知所云。

“意”统摄材料,决定材料的取舍。生活中、书本知识中可入文章的材料极多,选用什么,舍弃什么,哪些多选,哪些少选,哪些不选,唯一的依据就是文章的“意”。文章的主旨需要明p些材料来表达,就选取哪些材料。选人文章的材料一经“意”来统帅,就变得有生命力,形成完整、有机的统一体。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材料十分丰富。单是百草园的景物就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就有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就有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就有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三味书屋涉及的材料有匾、画、孔子牌位,有拜师情景;学生读先生指定的书,不准提书外的问题;打戒尺、罚跪、瞪眼;先生入神朗读,学生人声鼎沸;在指甲上做戏,描绘小说绣像,溜到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玩耍,等等。这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散,有的几乎互不相干,但作者用“意”来统摄,材料就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文章的主旨在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表示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正是由于确立了这样的“意”,百草园所有的景物被统率起来了,百草园景物有声有色有趣,是儿童的乐园;三味书屋的种种材料也被统率起来,充分反映了私塾学习生活的单调枯燥。两相对照,喜爱什么,不满什么,十分清楚。

“意”决定文章的结构。文章是一个整体,由许多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在文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怎样组合在一起,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定的规律。这些原则与规律都离不开“意”的主宰。作者要表达怎样的写作意图,就按照怎样的意图搭文章的框架,安排详略疏密。例如:同是以老师为题材,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结构就很不相同。鲁迅怀念藤野先生,是因为藤野先生朴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写作的意图是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斗争结合起来,借以策励自己。出于这个意图,文章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表露拯救民族、弃医从文的决心。《我的老师》回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三位老师,目的在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怀念和尊敬,因此把三位老师的教学生涯的片断材料用并列的方式结构起来。其中写蔡老师的可独立成篇。

“意”指挥语言的运用。语言是表达情意的工具,有“意”才有“辞”,不是有“辞”才有“意”。怎样运用语言,怎样遣词造句,都由作者的思想见解——文章的“意”调遣,离开“意”,只追求词藻,就会形成互不相干的词句的堆砌。

综上所述,就可明白:文章的“意”关系文章的全局,材料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受“意”的统率,“意”在文章中是发号施令的“将军”。

“意”在文中既然如此重要,写文章就必须认真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中心思想。确立主旨或中心思想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正确。写文章是件严肃的事,无论写给谁看,都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托尔斯泰是俄国大文豪,他对自己写作曾作了这样的规定:“主题必须是崇高的。”要达到“崇高”的目标,首先是正确。要正确,就要锻炼自己的思考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要能鉴别,要能分析,要能区别正误,分清美丑,只有认识正确,文章的“意”才能立得正确。一般说来,青少年学生写作文不会故意颂扬错误的、丑陋的、肮脏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常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讴歌祖国大好山川,赞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等种种原因,学生作文在立意时常有认识偏颇、考虑不周而发生“意”的偏差乃至错误的情况,须多加注意。比如写《开卷有益》的作文,有的同学确立的中心思想是:凡是书,读了就有益处。这显然不妥当。书籍中有好书,有坏书。好书是精神食粮,读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思想情操;坏书诲淫诲盗,读了必会侵蚀思想,吞噬心灵,有害无益。文章的“意”确立为“开卷未必有益,读优秀读物才能受到教益”就正确了。文章的“意”如不正确,文章就倒了。如果是应考,那就全盘失分。

其次要深刻。立意切忌“庸人思路”,大家都能描写的现象,大家都能说的肤浅的道理,作为文章的“意”,文章等于不写,是多余之物。要锻炼自己的眼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为现象所迷惑。要对所写的事物认真观察,仔细认识,反复研究,力求自己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见别人之所未见,别人浅见我深见,别人少见我多见。这样立的“意”,就能切中事物的要害,醒人耳目。例如台湾著名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人,又少了一个》,刻画了一个女乞讨者的形象。第一次来乞讨时,这个女乞讨者说的是:“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直想哭!”三年后这个女人来乞讨时情况是:门内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从以上摘引的片段可清晰地看到女乞讨者的前后语言的巨大变化,文章的“意”既非停留在对乞讨者同情,又不是横加斥责,而是以惊人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揭示问题的本质。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人格的变化,人的尊严的丧失,由此,反映生活的真实,反映世态与人情,留给读者不尽的思考。立意深刻并不是故意拔高,呼叫口号,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中找出最本质的东西。

第三要新颖。文章主旨要有新意,要有时代气息,给人以新鲜感。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人的认识也随之有发展。反映在文章里,主旨应新颖不俗,不因循守旧。例如《枪口》写的是官复原职的N省建材局杨局长和李秘书在蒿草丛生、芦荻疏落的湖边打猎的经过,仅从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可看出立意的新颖。

李秘书试探地凑上前去说:“他是你的老部下嘛。这次他请您批五十吨建材物资给他„„”

“你不要为他做说客。不批,半个字也不批;针尖大的洞,也会刮进斗大的风。咱党员干部,那歪门邪道不要搞。”他停了一下,朝烟波迷茫,水天一色的湖面瞧去,“好景致,可惜婷儿没有同来。”

“她今天有更高兴的事儿。”李秘书故作神秘地笑笑说,“王主任托了文化局的老马,同意把你的女儿调到省实验话剧团工作。”

“嗯?”老杨的眉毛拧了个结。李秘书只当没察觉,坐进轿车,手扶在车门上,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就拿这辆车来说吧,也是王主任出力调拨给您的。那回大姐犯病住院,还多亏这辆车接送。”

“该死,早把我当猎物给瞄上了。”他下意识地攥紧枪把想。李秘书一眼溜到枪上,像又想起什么,说:“王主任知道您喜欢打猎,这支猎枪,就是他特意托人专程送到您 家的„„”

车发动了。老杨陡然一惊,不觉倒抽一口冷气:黑黝黝双筒枪口,冒着寒气,就像两只黑洞洞的眼睛,死死地瞄准了他„„

在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掌权的干部如何坚持原则,拒腐蚀,永不沾,是人们经常谈论的热点,也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难点,作者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加以反映,以枪口死死瞄准为喻,敲响警钟,启人深思,有时代气息。

第四要集中。无论写多复杂的事物,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又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必然目的不明确,中心思想不突出。俗话说:意多文必乱。一篇文章里包含多种写作意图,就会形成大杂烩,读了使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古人说的“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就是指这个道理。

主旨专一,还要学会用精辟的话来显示,来表达。“立片言而居要”,就是用一两句或三五句十分精彩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高高耸立。如《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是诗句,道理相通。

立意的四个要求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应全面考虑。对初学写作的青少年来说,“正确”是前提,在“正确”的基础上,力求意深,意新,做到立意专一,中心突出。

文章要在“意”上取胜,还有两点须注意。一是意在笔先。不能动笔时边写边考虑文章的主旨,如果这样,就会出现“变调”的状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主旨变而飘忽。应该在动笔前认真考虑写作的目的,从掌握的材料中提炼观点,再以提炼出来的观点统率材料。据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记述,鲁迅先生“写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所在,那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先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二是平时注意锻炼思想,增添见识,增添认识生活的能力。客观事物林林总总,寓含无穷奥秘,平时要注意观察,积极思考,认识和领悟其中真谛。生活狭窄,认识肤浅,面对再感人的材料,也难以立出好“意”。同学们很喜爱“至理名言”,须知至理名言的根基在生活底子极厚实,思想深刻,反复思考,不断提炼。炼文章的“意”也就应该如此。

佳作借鉴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它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地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林希这篇《石缝间的生命》立意高远,启人心扉。它是一曲激昂的生命之歌,一曲顽强拼搏的生命之歌。“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是主题的点睛之笔,闪发着思想的光芒,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启迪人们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对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只停留在生物学角度的理解,适者生存,“意”显然就比较肤浅。作者深知这一点,往深处挖掘,提到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阐述,意味隽永,主题就跳了出来。说它“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笔触往深处开掘,揭示了事物本质,赞颂生命的顽强,讴歌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世界。古哲人孟子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能担当起重大任务,在心志、筋骨、体肤、行为等等方面均要经受艰苦的磨炼,这样才能坚韧意志,增长才干。如果贪图安逸、享乐,生命也就死亡。这是亘古以来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被无数事实所证验。《石缝间的生命》取这样的思想精华来立意,是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

文章的“意”不是凭空拔高,而是以坚实的材料为基础的。作者先描写不毛的缝隙间丛生的“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显示生命的本能,只要能寻求到一丝立足之地,小草就能生存、生长。接着描写“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为了生存,苦苦挣扎,既被环境改变,又做战胜环境的强者,以此来显示生命就是拼搏的真理。最后描写“参天的松柏”,它的躯干,树衣上的疤痕,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爬满半壁山崖的根须,无不记录它生长的艰难,生命的拼搏。大自然出现的这些惊人的奇迹来之何处?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拼搏。作者洞悉其中的奥秘,托物寓意,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意”一经确立,就统率材料,统率结构,统率语言的运用。“野草”、“山花”、“松柏”三个材料都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都在讴歌生命的顽强,但三个材料又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有轻重之分,详略之别。石缝间生长的小草是赞颂生命的基础,由生命的本能,开掘到生命的拼搏,再开掘到生命的崇高体现,层层推进,深邃的意一步步展现在读者面前。松柏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故而铺展开来详写。这方面内容写具体写充分,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能突现。

文章先选三个材料正面描写,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如果一切生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世界就会有地方“永远的死寂”、“永远黑暗”,然后又与沃土中的生命作比较。如此一正一反一比较,使生命须拼搏的立旨表达得更为充分更为有力。因此,采取怎样的写法,也是受“意”统帅的。文中不少语句言简意赅,言简意深,之所以如此,同样受文章主旨的调遣。如:“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一般说,本能是不值得推崇的,而作者却用“尊贵”加以形容,一石惊天,显示生命存在的艰难,生命的本能寓含不同凡响的深意。石缝间一丛一丛野草,三两片长长细瘦的薄叶,美在何处?作者却用“辉煌壮丽”来刻画。是不是言过其实?不是。不美是现象,现象背后隐藏着辉煌壮丽的本质。种籽在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间发芽,倔强地吐出瘦叶,生命还不辉煌?还不壮丽?“有权”、“自认为”的用法充满自信,充满自豪。生机不可“扼制”,通常我们用“扼杀”、“遏制”,文中为何用“扼制”呢?“扼”是用力压住,“遏制”表达小草生长的艰难份量还不够,用“扼”更能显示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勃勃生机。遣词造句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主旨,使主旨显豁服务。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古往今来论述的文章可说是车载斗量,要写出新意是十分不容易的。作者选取了人们易疏忽的“石缝”做文章,把生命放在特定的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去摔打,使生命的本质特征显露无遗。这一点也很值得借鉴。

习作评说

垃圾筒边的残物在寒风中低泣:明天我们的命运将如何演变?世世代代没有结局的悲剧上演着,那是我们看不见的世界背后的阴影。当我们“丢”的一刹那,不知就成为多少生命的导演? 走过河堤,残红掩映下,可怜兮兮的垃圾挤在一堆,高过“禁倒垃圾”的木牌。有些飘扬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有的随恶臭的小溪流向茫然的天边。这些苦无葬身之地的“垃圾”,在我们漫不经心的一抛、不屑一顾地离去后,造成了大家关心的“垃圾问题”。我仿佛看到它们痛苦地挣扎后,无力地垂下头,任随时空摆布,载着“刽子手”的指纹,冷冷地望向摄影镜头。

考古学家谨慎挖掘、苦心研究的化石,被众人视为布满历史轨迹的文化宝藏;但几十世纪前,它是原始人啃完肉顺手一丢的骨头。我们悉心栽培、爱不释手的美丽花朵,也许曾是鸟蝶们在运送旅程中不小心丢掉的一粒种子。我们称颂的大自然奇迹——顶天立地、枝繁叶茂的大树,或许多年前是个啃着水果的过路人从口中吐出的果核。这是“丢者”与“得者”都不曾想到的“化腐朽为神奇”。

孩提时,我同古今中外的孩子们一样,有一个“百宝箱”。那是一个破掉的饼干盒,里面装的在我心中却胜过所罗门王的宝藏:有我的化学实验——瓜子汁,我的胃受尽折磨换来的代价——各式药罐,还有针筒、弹珠、回形针项链、花生耳环、广告单及从百货公司偷渡来的标签„„后来瓜子尚未融化为汁就被妈妈丢掉了,许许多多宝藏相继失踪,我知道它们的命运是——被丢了。上了小学,多得塞不下的参考书,迫使我丢了那曾陪伴我共度无数孤寂日子的百宝箱及寥寥无几的宝物。虽然,那些参考书在消磨我许多青春欢笑后也被丢了。

我算不清丢了多少东西,只知道一批走了,新的一批又来了。随着年龄增长,送走的“废物”愈多,心中怅然若有所失的空虚便逐渐加浓。当然,百宝箱中的宝物我永远不会承认它们是废物,它们在我心中的价值和幼时仍相同。我却能理智地面对丢的事实,有丢的勇气。我不知是否由丢而失去了“珍爱”“怀念”的感情,抑是许多次丢的感伤使我麻木了?悠悠人生路,我们每每徘徊于“丢”与“不丢”的十字街口,当我们毅然决然作明智抉择时,不正也一次又一次地醒悟、成长? 丢开无关紧要的事物,也是现代人难以做得完美的一项“生活艺术”。如果为了“舍不得”,而让一堆堆杂物琐事阻挡自己的去路,甚至自栽个跟斗,实在得不偿失。狠下心来,丢掉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丢开缠在心中不实际的梦想,才能塑造全新的自我,勇敢地面对现实挑战。同样的,机关办事如能坚守原则而抛开“人情、面子”问题,不是能清爽地办好事吗?丢掉该丢的事物,是常理,但也需要勇气、魄力。如果为了“丢”而长期沉沦于回首凭吊的哀愁与悔恨中,那宁可留在身边,当作自己甜蜜的负荷。

然而,现代人丢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不应当丢的:年轻快乐的心境、恬静自得的生活、悠闲安然的态度„„这些不管是被我们丢掉,还是已在染缸中蒙尘,都难再追回。科技文明的脚步迫进,我们“享受”着社会工业化、全自动生产、电脑作业„„,却因此失去了一望无际的油绿、清澈的小溪、干净的空气、环境的安宁„„“有得必有失”,本是万物变迁的原则,但唯有得的有价值、丢的无遗憾,才能在得失之间获致协调。如今,我们却借口“经济发展”,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便捷、甚至只打“算盘”而不考虑长远之计,破坏了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天然景观。这些丢掉的能再用钱“修补”吗?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这些到底是在“不知不觉”还是“有知有觉”中,永远地丢掉了?以后——不要再轻易地丢了。并不是怕受人谴责,而是我们的良心对不起后代子孙,他们会站在癞痢头似的“山”、干枯的“小溪”、冒臭气排污水的工厂、污浊的空气及没有虫鸟的“秃树林”前向地狱质问:“你们把美好丢到那儿去了?”那么,我们为了“建设”而丢掉了自然生趣,有意义吗?能使子孙“幸福”吗? 朋友,让我们舍有余补不足,三思而后“丢”吧!这篇习作的作者是台湾高中学生赵如蓓。她以“丢”为论题,展开了生活哲理的论述,立意正确,有一定的深度。

作者从日常生活中丢垃圾的现象说起,揭示“丢”与“不丢”中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权衡利弊得失,丢弃该丢的,丢了无遗憾的,不能丢弃有价值的。一般性的泛述不足以表达深刻的主旨,习作者把这个问题定格在人的生存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上来考察,文章的“意”就往深处开掘。一是切中时弊。一些人只顾眼前建设的便捷,肆意破坏大自然而毫不痛惜。二是敲响警钟。人们不重视生存环境的保护,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必将殃及后世子孙。主旨论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大问题,有现实意义。为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显现,习作者谈古论今,运用了丰富的材料。从“垃圾”的丢弃谈到“化石”,谈到“美丽花朵”,谈到“顶天立地、枝繁叶茂的大树”,引出“丢”与“得”的关系;从孩提时代宝物的“收藏”与“丢弃”,参考书的“塞”与“丢”,引出在悠悠人生路上,对“丢”与“不丢”应毅然决然地作出明智的抉择;从现代人为人、处事的“生活艺术”,引出不能为丢而丢,须有勇气与魄力丢掉该丢的事物。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实把人们该丢什么、不该丢什么的问题,既从理智上、又从感情上进行剖析,为文中现代人“有知有觉”地把不该丢的东西丢得太多的看法作铺垫。这样,习作者认为在现代建设中不该丢弃、不该破坏优良的生态环境的主张就水到渠成,激人深思,撼人心灵。

材料充实,才能议而不空,“意”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注意某些生活现象,而不注意深入分析,就难以抓住其中的实质,“意”就难以新颖、深刻。从这篇习作看,习作者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注意锻炼眼力,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炼“意”来说,这些至为重要。

有些语言还须推敲。如篇首的“我们”,一是指代“垃圾筒边的残物”,一是指代丢弃残物的人,指代混淆,意思不明确。又如篇末“站在癞痢头似的‘山’„„前”中“污浊的空气”用得不妥,“山”前可“站”,“小溪”前可“站”,“污浊的空气”应以“充斥”、“迷漫”刻画,怎能说“站”在它的“前”面呢?就通篇语言来说,尽管是小小瑕疵,但也须注意。

要语一束

文章须有“主心骨”,有明确的写作意图,鲜明的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以“意”为主,“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宰。文章的材料、结构、语言都受它的统率。

下笔之前先立“意”。围绕立意,反复思考,苦心经营。立意的要求是:正确、深刻、新颖、集中。

文章的“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平时锻炼思想、积累知识和增添生活阅历的结晶。炼“意”要炼“识”,要着力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要学会“立片言而居要”,用点睛的笔表达高远的意,即用几句精辟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体现文章的基本精神。

第三篇:2012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技巧:立意高远分自高

2012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技巧:立意高远分自高

所谓“高屋建瓴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一、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二、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若。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

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一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中,他又写下“文章唯是颂陶唐”。由于他的坚贞不阿,他屡遭迫害,以至于哀叹“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他从未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于目盲脚膑后写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

例文1

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我逐渐理清的思绪。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一轮苍凉的圆月„„1

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得什么也没说。“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你的一生将会被你的同学们羡慕的!”耳边回荡着爸爸的话。我的心渐渐飘起来了,飘向那氤氲的夜气,飘向那大洋彼岸的梦国城市,飘向那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地方„„

“当”的一声,墙上的一个相框掉了,我俯身拾起。照片上是我和一位姐姐的笑脸,她去西藏了,带着一副柔弱的肩膀和一颗坚强的心。“我要去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虽然那儿穷那儿落后,可那里是祖国的土地,生活着的是祖国的人民。我要去那儿播下知识的种子,让世界屋脊发出骄人的光!”姐姐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一点点将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冷月无言舞蹈,幻化着各种模样。奶奶温润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她的布满皱纹的脸写着沧桑:战乱的凄惶,生活的艰辛,还有今天的幸福,用蜜糖水浇开的真挚的笑脸!脸庞有些模糊,千张脸万张脸叠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勤劳人民的笑脸。中国虽然落后,可他们仍辛勤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这黄天厚土,处处写着中国的名字,脚踏着祖国的土地,心里踏实啊!在他们淳朴的信念中,中国的太阳永远最灿烂,中国的土地永远最肥沃!我的心逐渐月朗风清!

月亮一点点下沉,仿佛坠落在我心里,变成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我选择你,我的中国!这岂止是心灵的选择,这更是一场洗礼。我爱我的中国,我要注视着她登上世界之巅!高考资源网

推开窗,清风徐来,望着西沉的一轮圆月!

中学生出国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出国,还是参加高考?作者选择了参加高考,还意味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期盼,尽管有“心灵的碰撞”,作者仍选择的是中国,充分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立意高远,个性鲜明。对当前热衷于出国的学生不啻是一副镇静剂。来源:考试大-高考

例文2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四川 考生

身形憔悴的屈子行吟汨罗泽畔,向我们蹒珊而来;衣袂飘飘的李白持酒仰天放歌,向我们狂奔而至。古老的记忆与文化的流程中,我们的民族曾有着太多的辉煌与记忆。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甘愿让我的父老乡亲们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记住我们神色庄重的祖先,如何在绿草如茵的古黄河流域,踏遍荆棘跋涉到今天的艰难历程,以及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远古文明和中华儿女„„

掩卷沉思时,首先从记忆湖面泛起的,便是历史尽头的一道“光彩的背影”。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抵达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处。三国时的羽扇纶巾,先秦两汉的明月雄关,长安城上的紫气辉云,江河两岸的饿殍哀鸿,都在历史的书页中栩栩如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情愿在这一段凝重的记忆中感受民族的盛衰交替和前进之路的坎坷崎岖。当唐宋的前景一片歌舞升平,当忽必烈的铁骑驰骋中亚的土地,我们可以在那一段灿烂的记忆中激动欢呼喜报而泣,当大清帝国的势力衰微,列强的屠刀残杀我中华儿女,我们可以在那一段痛心疾首的记忆中,唤起民族的觉醒,奋发图强,一雪国耻。正是这一串串凝血含泪的记忆给了我们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我们没齿不忘。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们还要记住近百年天翻地覆的变化,记住如今的繁荣昌盛。即便历史终究成为历史,一去永逝,我们也要在仅存的记忆中留下一幕祥和安静的图景;尽管我们的民族在这个世界里有着血与泪的创痛,有过骨肉离散,有过奇耻大辱,毕竟记忆中的刀光剑影和滚滚硝烟,曾让我们痛定思痛,铸就了一批民族的精魂。我们全在记忆中用苦难的血泪擦亮智慧的善良的眼睛,让我们自己及后代,生生世世懂得我们的民族有着患难的遭遇和不屈的尊严。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他深爱着的土地,也染红了亿万民众的记忆,使馆的废墟再也无法唤醒长眠于此的纯情儿女,却唤醒了炎黄子孙的爱国激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让我们把这一段记忆,涂得最浓最重。

我们的历史,除了记忆不能再留给我们什么,我们的民族除了奋发图强不能再蹉跎等待什么。留住记忆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和自强的理由,我们要记住的不仅是远古的文明与辉煌,更需记住我们的民族饱经患难,她渴盼着她的儿女能够扬眉吐气,能够被人敬重和尊崇!

作者站在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将文章写得激奋昂扬、气势恢宏。从蛮荒时代到现代文明,由我们国家、民族的苦难与屈辱到我们祖国的繁荣与强盛,从爱国诗人到为维护祖国尊严而献身的死难烈士,不仅使全文气势磅礴、深刻有力,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作者那颗关心祖国命运的赤诚之心。

例文3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从陈老的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他的那份坦荡,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那是什么给了这种惊人的勇气呢?余英时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他说:“知识分子天生就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超越的精神力量,他才能对现实中的不平提出批判。”是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严肃认真,让陈寅恪选择了这条道路,最终流芳百世。而在同样的考验面前,有的历史学家却成了软骨头,虽为新儒学大师,却甘愿做了江青的“侍臣”,与陈寅恪的节操相比,霄壤之别。

由此我懂得,面对人生抉择,靠的是心灵的力量。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思潮、新事物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面临着将传统文化、旧体制下的思路与新思潮加以整合的任务。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已稍滞后于社会的变革。不错,我们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但人文学科绝不可放松。相反,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发挥更大作用。而我,也已决心选择人文学科为我终生的事业。因为,中国国民缺乏人文精神,而这一空白需要几代人文工作者贡献一生才能弥补。我也明白,这样的选择,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意味着放弃很多物质的享受,吃很多的苦,但我甘愿,只为着我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怀。

用心灵选择的人生道路,纵有痛苦,我无怨无悔。

这是一篇大气之作。作者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对照。首先在平日阅读、感悟、思辨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选择的痛苦,从艰难的选择中凸现陈寅恪的风骨,接着又由陈寅恪的选择联想到社会新型时期,作者自己对人文学科的选择。文章切中时代脉搏,表现出难得的大气。

例文4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第四篇:高考语文作文辅导:写景文章的高远立意

有些作文题看着比较空灵,适合写景抒情,如《那一片绿色》,如《季节》。我们同学看到这样的作文题,都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要写“一片绿色”,便想到童年时在农村所见的田野之景,想到出外旅游时见到的高岗山坡之景,想到城市逼仄的空间里一片草地之景。这些同学很会联想,也很会描写,他能把乡村田野之景从春写到夏,从麦苗写到稻秧,从庄稼写到树木,洋洋洒洒,一下子就写满了八百字。但有些同学的文章只有景,没有“意”,这个“意”就是立意,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思想”。这个“意”在我们同学的文章中或者干脆没有,或者体现得非常一般(如只表达了对自然“那一片绿色”的喜爱),没有“树”起来,没有给人“高远”的联想和一定的启示。

如何使写景文章有比较高远的立意。很简单地说:有“写自然”要与“写人生”有一点有机的联系。或者说,写自然要写出一点人生感悟。

其一,“写自然”要与“写人生”有一点有机的联系。

这里我们说“有一点”“有机的联系”,这个“有一点”“有机”非常重要。写景文章,重头戏自然在写景物。我们写景,要铺开来写,要传神地写,要有层次地写,把景物写得“美”,写得“有气势”,写得“传神”,文章才能吸引人,才能让人身临其境。但我们在写的时候,要贯串一个“意”,要有一个“神”。这个“意”要蕴含在文中,有时只要“点一下”即可。我们不能把这个“意”当作重点铺开来写,那文章就不是写景文章了,成议论文了。

明确了“意”,写的时候就“心中有数”了。《那一片绿色》,如果写农村田野之绿,是不是可贯串“自然的生机离不开农人的辛勤劳作”之意。写春天田野麦苗之美,心中要有“农民播种”之意,写夏天麦浪翻滚,心中要有“农民耕耘灌溉”之意。这个“意”的点明只要一两句话,或者放在文章中间,或者放在文章末尾。这样就把写自然和写人生“有机结合”起来了。

同样是写《那一片绿色》,有的同学写“城市的那块地”,写退休的老人在那里散步,写孩子星期天在那儿活动,写傍晚时下了班的人们在那里伫立,就是不是可以点出这样一个“意”:一块绿地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欢欣,反衬出城市生活的喧嚣繁杂,呼吁人们更多地走向自然。

其二,写自然要写出一点人生感悟。我们观察自然,要悟出点什么来。人是常常会从自然中得到某种安慰得到某种启示的。写《季节》这篇文章,你可以写一个季节,也可以写四季。如果写四季,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有重点写两三个季节。如果写一个季节,要把这个季节的特点和自然风物写深透。写“季节”是重点,但还是离不了“感悟”。如有的同学感受到“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悟到了“有美好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的道理,立意就比较高了。

第五篇:高远的立意——让你的作文超群绝伦

高远的立意——让你的作文超群绝伦

执笔人: 许扬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2015-05-24 决定文章品位的主要因素就是思想境界。骆爽说:“你可以嘲笑一个国王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这就是思想的价值。评判一篇高考作文优劣与否,首先要看其立意是否高远,语言水平还在其次。包着粗劣石皮的美玉也是美玉,外形再漂亮的石头也只是石头。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类型,“新材料作文”成为各省市命题人的首选。当前,虽然阅卷时放宽了对最佳立意的严格限制,但一等立意与三等立意仍存巨大差距,分数能相差30分,所以,如何确定最佳立意,就成了作文也是语文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1.立足整体,突破关键词句。

在材料里面,常常出现一些关键词、关键句,这些关键词句代表了命题人的旨向,暗示了材料的中心,蕴含了最佳立意。这样,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确定最佳立意的突破口。那么,如何才能确定谁才是关键词句呢? 要点:

(1)关键词多重复出现。(2)关键句多处于材料的后1/2位置。(3)关键句多为抒情或评议性语句。(4)注意对话句、观点句、结尾句。注意: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定要在立足整体的基础上,理解关键句。例一 2012年·辽宁卷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根据自己对以上材料的感悟、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是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分析:

材料出现了一个含有观点的疑问句,即“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 出服,光彩夺目?”,出现了一个很肯定的观点句,即“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显然都是关键句,其中以第二个更为主要,因为它以很肯定的语气回答了前者。那么,还有没有一些其它关键词句辅助理解呢?仔细寻找,“悄然出现,衣着简朴”也映入眼帘,综合这些词句,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关键词:

华丽的衣服:表面的名利的东西。

音乐: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关键句:

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因此,最佳立意为:

(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

(2)内在修养比外表更重要。

2.明确褒贬,把握作者导向。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而情感倾向往往就代表了最佳立意。所以,我们要敏锐地捕捉作者的情感倾向。要点:

(1)注意作者感情倾向,不要逆意而行。(2)注意社会主流价值观,不要违背抵触。

简单地概括为,不要和作者对着干,不要和社会对着干。例二 2011年·全国卷2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 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立意分析:

讲诚信是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材料又暗示他是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也间接肯定了业主的做法。所以,命题人倾向于将大奖全部还给买主。我们可以立意为:

(1)金钱诚可贵,诚信价更高。(2)诚信乃做人之根本、社会之基石。

3.角色分析,寻找最佳立意。

材料往往是一事多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在故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物对象入手,有几人(物)就有几个角度。但是,最佳立意往往在故事的主角身上,所以,确定谁是故事的主角也很重要。

要点:

(1)针对不同的人和事,多问个 “为什么”,由果溯因,提炼出多个观点。

(2)尽量从主角身上立意,以求最佳立意。

(3)主角一般文字描述量较大,往往观点犀利,行为触动人心。例三 读下面材料,自定立意作文。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要求:根据自己对以上材料的感悟、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是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分析:

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从三个人物身上,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立意。(1)从“安泰”的角度,为什么失败了?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个人不能脱离集体。

(2)从“母亲”角度,为什么失去了儿子?

(输出了力量,没培养能力)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3)从“赫拉克勒斯”角度,为什么能够打败对手?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无论从文字表述量上来看,还是从行为的震撼性上讲,安泰都是故事的主角,所以,第一种立意当选为最佳立意。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升格方法

以上讲的是审题立意的最基本方法,掌握了以上方法,可以使我们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情况下,作文分数拿到50分左右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想在立意方面比别人更高一筹,追求更高分甚至是满分,该怎么办?下面介绍审题立意的几种升格方法。

1.境界高远,有点普世情怀。

要点:

(1)有远大抱负,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个性。

没有完美的社会,但我们要用完美的思想去改造社会。当代中学生应“身怀天下,心系苍生”,有一点普世情怀,能常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四”运动中,北大生热血沸腾,咬破手指,用青春的热血挥写“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这种昂扬的爱国精神值得当今中学生学习。每位同学,要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心,不要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遇事麻木冷漠的书呆子,不要做一个“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自私冷酷的人。能辨别真善美假丑恶,不要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甚至被物化被扭曲,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在写作时,不应只关注个人的小情感、小世界,还应将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亲人的喜怒哀乐、民族的兴亡、国家的荣辱乃至人类的兴衰联系起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通过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要悲天悯人。这样,文章才能立意高远,深沉动人,震撼人心。

(2)运用发散思维,想三个层面——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视野会豁然开朗。

2011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是《这世界需要你》,广大考生内容写的是“这世界需要你,诚信”“这世界需要你,坚强”“这世界需要你,仁爱”„„,多数考生写的差不多,就那么几个方面,阅卷老师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这时,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映入眼帘——“这世界需要你——中国”,这位考生在文章中写了中国的五千年灿烂文明,写出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忍辱负重、勇于担当、大气包容,写了中国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固然需要世界,但世界更需要中国”。整篇文章立意高远,厚重大气,内容绚烂。最后高考成绩揭晓,这个考生的语文成绩接近140分(满分150),估计作文应该是满分或接近满分。

2.辩证分析,展现思维光芒。

我们写作文时不要做单细胞动物,要做多细胞动物,也就是说思维要深刻辩证。能够辩证地看问题,哪怕在文章中只占一小段,也让阅卷者认为你思维

有深度,文章富有思辨色彩。要点:

(1)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谈失败”,很多考生把失败写得跟花一样美,其实扪心自问,你那么喜欢失败吗?你希望高考落榜吗?其实我们是为了高考而在说假话,我们一点儿都不喜欢失败。要辩证地看,失败固然有其正面作用,苦难确实是一所大学,但是并不代表失败越多越好,应该看到,生活的苦水太多,会使人陷入灭顶之灾,我们不怕失败,但是并不欢迎失败,这才是人话。

(2)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3)可以辩证拟定观点,也可以正面立论,然后在文章后1/3处“自圆其说”。例四 2011年·上海卷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根据自己对以上材料的感悟、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是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多数考生选择的都是单向立意:一切都会过去,或者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样写也产生了不少好文章,但是多数并不能让阅卷者感受到思维深度。

完全可以辩证立意为:名利如烟,必将过去,文明、精神薪火相传,永不 会过去。显然,这样的观点更能征服阅卷老师。3.逆向思维,体现与众不同 要点:

(1)很多人从正面看,你从反面立意,显得不落窠臼,新颖出彩。

(2)注意观点的可行性,不抵触出题人导向,不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例五 根据以下材料,确定立意。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顺向立意:

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逆向立意:

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所以鞋帽大有市场,因而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敢为天下先。

显然,第二种立意更为出彩,更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给予高分。以上介绍的审题的基本方法和升格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均可综合运用。如此,你的作文在考场必一骑绝尘!

讲话立意高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