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3-91303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6 19:23: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在“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暨建立“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考察汇报会上的致辞

(202_年7月1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上午好!在这火热而充满激情的七月,我们相约龙乡,相约重阳文化的发祥地,对西峡县申报“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进行考察和论证。首先,我代表西峡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我县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对西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西峡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的重阳店地名,数千年来一直沿续至今。以重阳命名为地名的镇,全国仅此一地。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甫、贾岛等先后在此留下了许多歌咏菊花、重阳节的诗赋。作为重阳文化的富矿,当地还有重阳寺、菊花潭、菊花洞、登高台等富含重阳意味的地理标记。

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统一的部署。数千年的西峡地域文化一直折射着重阳节文化独有的特色。以菊花、茱萸等为主旨的重阳节文化,作为一种地域主脉文化一直在西峡沿袭相承。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重阳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后,这一天也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弘扬重阳文化,符合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如何打造重阳文化品牌,挖掘西峡旅游厚重的文化底蕴,是西峡旅游深度开 发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西峡县委、政府把对重阳文化的抢救、保护摆到重要位置,建立组织、抽出专门人员,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先后成立了重阳文化研究与开发领导小组,西峡重阳文化研究会,制定了“重阳文化之乡”保护方案。并组织编写了电影剧本《重阳寺》,邀请专家学者在南阳市举办了首届“重阳文化论坛”,对重阳古寺进行修缮,并与南阳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联合举办“牵手日报〃与你同行”走进重阳等活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寻根重阳文化。

202_年3月,西峡向文化部提出西峡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申请,同时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成功注册了“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菊文化之乡”通用网址,在互联网上独家拥有“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通用网址10年使用权。由西峡县重阳文化研究会研究成果《重阳节探源》一书已结集出版,202_年1 0月6日一一8日,西峡成功举办了中国〃西峡首届重阳文化节。

目前,我们已邀请专家对重阳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系统整理研究,拟组织作家、书法家、摄影家到重阳镇采风,拍摄重阳文化MTv,积极促使西峡县与文化部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开发重阳文化的协议,使重阳文化很好的融入西峡的山水文化、恐龙文化、宗教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产业格局。

这次西峡申报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在西峡建立“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对全面提升西峡的文化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将借助这个平台,精心打造“重阳文化之乡”这一文化品牌,高标准规划,加大投入,把重阳文化打造成西峡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我们期待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底蕴深厚的重阳文化会像一幅精美的长卷,一首经典的乐章,一樽醇厚的美酒,为 西峡旅游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为远方游客留下一段醉人的记忆。

最后,祝愿西峡申报“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暨建立“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专家考察汇报活动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和专家在西峡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谢谢大家!

第二篇:龙文化之乡申报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一、概述.................................................................................1

二、泸县龙文化的历史演变....................................................4

三、丰富的龙文化遗存...........................................................6

(一)龙雕刻文化

宋墓石刻——青龙............................6

(二)龙桥文化

泸县龙桥群........................................18

(三)龙舞文化

泸州雨坛彩龙....................................26

四、龙文化历史氛围.............................................................33

五、龙文化传承骨干队伍及培训情况....................................41

六、泸县“十一五”龙文化建设规划.........................................45

(一)泸县“十一五”县城建设规划..................................45

(二)泸县龙文化建设规划...........................................46

七、龙文化传承取得的成果..................................................48

八、专家评价及国内主要媒体报道........................................51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一、概

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境垮长、沱二江,建县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旧称江阳,隋唐大业三年改泸川县,民国三年改称泸县,幅员面积2147平方公里,为农业大县和百万人口大县。泸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厚重沧桑的历史,为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织公布的“千年古县”。其境内的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以龙舞、龙桥、龙雕刻艺术为主要载体的龙文化,无论是静态的传承,还是动态的发展,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据《泸县志》记载和对在泸县境内出土的宋墓石刻考证,从唐宋时期开始,泸县境内“崇龙”习俗就十分浓郁。被评为202_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202_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泸县宋墓石刻,与乐山大佛石刻、荣县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历史文化瑰宝连缀成片,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时期该地区的社会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历史风貌,是对四川地区石刻艺术的历史传承。特别是取材“崇龙”文化的“青龙”雕刻,数量众多、形态各异、造型别致,古代祖先们对龙的崇拜之情跃然纸上,深刻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崇龙”文化。同时,民间设坛祭奠龙王、耍“草把龙”求雨祭祀活动等已经十分盛行。几经沧桑演变,到明清时期,“崇龙”习俗已达巅峰:龙桥遍布于全县大小河流之上,龙灯龙舞活跃在民众之间,龙的各种艺术形象在庙宇、墓穴、村落、家具、服饰之上随处可见。202_多年来,龙及龙文化已经成为与当地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意识形态,博大精深的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龙文化为泸县人民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家园。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为代表的龙桥群更是泸县龙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分布于全县大小河流之上的200多座龙桥,数量之多、雕刻艺术之精美、龙的形象造型之丰富,全国罕见。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170余座。而在泸县主干河流——九曲河上,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龙脑桥,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龙头造型,成为泸县龙桥的精典代表作,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桥”,不但高度浓缩了泸县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是见证泸县人民传播龙文化的珍贵历史遗存。

发端于泸县雨坛镇的泸州雨坛彩龙,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积淀了泸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泸县传承龙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活”的文化形态。泸州雨坛彩龙从唐宋时期的草把龙开始,演变成为今天独特的龙舞表演艺术,成为泸县龙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条主线,凝聚了泸县深厚的龙文化历史,不仅演绎成为汉民族民间文化独特的艺术典型,同时,已经从民俗、宗教活动中升华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实质的历史文化象征。

202_年11月,代表着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独特艺术形式的泸州雨坛彩龙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文代会”文化艺术界最高规格的联欢晚会,接受了参加联欢晚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登台现场“点睛”,获得至高荣誉,这是中国龙文化乃至民间文化历史上鲜有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而言,它点的是了雨坛彩龙的“睛”,传的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神”,并且使雨坛彩龙成为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对泸县而言,它赋予了泸县龙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是对泸县以龙文化的特色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肯定。

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龙文化的发掘,有效开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展对龙文化遗产的保护,群众性的龙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通过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努力,龙文化得以空前广泛传播。

至此,泸县的龙文化已经历史地演绎为县域特色文化。以龙桥群、龙雕刻艺术为主要载体;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雨坛彩龙龙舞艺术为活的传承方式的龙文化建设,将深刻地影响着泸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步,并且成为中国龙文化传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的文化瑰宝也将不断彰显出泸县特有的魅力!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二、泸县龙文化的历史演变

龙,这个中华民族图腾吉祥物,神圣而诡秘!关于它的起源,尚无定论;关于它的形象,尚无定论。但古代的先人们极尽想象力,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上下五千年,世代繁衍,孕育了独特的中华龙文化。地处四川盆地南部的泸县,自古以农耕为主,因此,对水的渴求尤甚。由水及“龙”,龙被幻化为包容天地之间一切力量、主宰着大自然恩赐的神灵。在远古时代就被先人们朝拜、供奉。千百年来,这一地区对龙的尊崇和对龙文化的传承甚于全国其它任何地区,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龙桥文化、龙雕刻文化、龙舞文化,无与伦比;静态的传承、动态的传承独一无二。

依据《泸县志》记载及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墓石刻的考证,泸县从汉代建县以来“崇龙”习俗已十分盛行,并一直绵延不断。被评为202_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202_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泸县宋墓石刻,与乐山大佛石刻、荣县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历史文化瑰宝连缀成片,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时期该地区的社会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历史风貌,是对四川地区石刻艺术的历史传承。特别是取材“四神崇拜”文化的“青龙”雕刻,数量众多、形态各异、造型别致,古代祖先们对龙的崇拜之情跃然纸上,深刻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崇龙”文化。同时,民间设坛祭奠龙王、耍“草把龙”求雨祭祀活动等已经十分盛行。龙文化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至明末 5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清初,泸县的龙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以龙脑桥为代表的龙桥星罗棋布,分布于泸县的各条河流之上;庙宇、墓穴、古建筑乃至家俱、服饰之上随处可见龙的形象;各种龙灯如水车龙、火龙、草龙、板凳龙、彩龙十分盛行。年年“吃新”(吃每年的第一粒新米)必耍龙灯,逢年过节必耍龙灯。特别是雨坛彩龙,更是以其具有完整的表演套路和情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周边地区大受欢迎。新中国建立以后,雨坛彩龙得以弘扬发展,经以罗银锟为代表的罗氏家族传人及民间艺人的积极努力,演变为独特的民间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成为泸县龙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在省内外及首都北京演出、参赛,不断受到专家的称赞和观众的喜爱。特别是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点睛”后,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

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全县的特色文化建设定位为龙文化,县城将建设为龙城,并努力创建龙文化之乡,打造龙文化品牌。因此,全县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面广。县政府每年组织大型的龙舞表演、大赛,各镇着力打造特色龙灯品牌。并将雨坛镇确定为龙舞训练基地,对龙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面向社会招聘龙舞演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业余龙舞训练,现有龙舞表演队伍20余支,演员800余人。

以龙桥群、龙雕刻艺术为主要载体,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泸州雨坛彩龙龙舞艺术为活的传承方式,以“龙文化之乡”的创建为目标,深入发掘龙文化底蕴,系统开发龙文化资源,打造龙文化品牌,提炼泸县精神,凝聚全县人心,共建和谐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泸县的龙文化将不断发展和深化。7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三、丰富的龙文化遗存

(一)宋墓石刻——青龙

被评为202_年全国最大考古发现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泸县宋墓最突出的特点及其意义在于出土的石刻数量多、内容丰富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泸县境内的南宋石室墓分布广泛,全境20个镇(街道)都有发现,仅暴露在地表的就多达500多座。虽然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随葬器物不多,但墓的形制结构保存完整,出土了一批纪年材料和85幅石刻,连同征集到的154幅宋墓石刻,其总数竟有200余幅。无疑,它们为四川盆地南宋石室的考古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次,泸县宋墓石刻的题材大多取自世俗生活,其构图巧妙、形象生动、主题鲜明、雕刻技艺精湛,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建筑风格、丧葬文化面貌。同时,泸县宋墓石刻的表面多残留有红、白两种彩绘颜料,当是雕刻之后描摹的,它借用壁画艺术手法,使浮雕石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泸县宋墓与中国其它地区所发现的宋辽金时期的砖雕墓、壁画墓相比更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其精美的浮雕石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四川地区石刻艺术的历史传承。

在此次征集的150件石刻中,四神类石刻38件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青龙”石刻形态各异,造型别致,雕刻艺术精湛,深刻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四神”崇拜和崇龙的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青龙石刻标本共15件,或呈行走状,或呈飞奔状,或是二龙戏珠。其造型生动,想像力丰富,雕刻细腻,均为剔地起突的高浮雕作品。

标本一:编号2001SQM1:5,出土于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一号墓。石刻0.92米,高0.44米,龙纹长0.89米。该石所刻二龙戏珠图案,是目前在泸县宋代石室墓中发现的唯一一例。是高浮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石刻作品。作为画面主体的龙采用高浮雕,而身后作为衬托的龙则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它是将绘画手法运用到石刻艺术中的杰出代表。画面主体龙纹呈奔走状,足四爪。龙头在左,回首上昂朝向画面中上部的宝珠。龙尾在右,并向下弯曲朝向地面。作为背景衬托的另一条龙的龙头在右,位于主体龙纹的身后,亦呈回首状上昂朝向宝珠。龙嘴张开露出尖利的牙齿,龙身刻满鳞甲(图一一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标本二:编号2002CH:2,出土于泸县潮河镇。石刻宽0.95~0.97米,高0.45~0.46米,龙纹长0.93米。龙头在左,龙尾在右,呈飞奔状。龙身右侧前后两足朝后蹬,左侧的前后两足上抬。其中左前足紧握宝珠,后足隐于龙身后,露二爪。龙头上长鬣后飘。龙眼圆睁,嘴紧闭露出一齿,龙尾略呈弯曲状向后扬起(图一一二)。

标本三:编号2002NTTM3:7,出土于泸县牛滩镇滩上村三号墓。石刻宽1.4米,高0.54米,龙纹长1.18米。龙头在石刻左端并回首朝向右侧,张口露齿,龙须刻成锥形状并向后倾,龙头上鬣后飘,双角略呈竹节状。背成鱼鳍状,身刻鳞甲,尾弯曲略呈S形。四爪张开踏在云纹之上,呈飞奔状。龙尾上方刻有火焰宝珠(图一一三)。

标本四:编号2002CH:3,出土于泸县潮河镇。石刻宽1.31米,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高0.37~0.39米,中部靠右处断损,龙纹长1.14米,系高浮雕作品。龙头位于石刻左端,鬣须后飘,龙眼圆睁。龙身细长并刻满鳞甲,尾在石刻右端,并向上弯卷。其右前爪紧握祥云宝珠。作奔走状(图一一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标本五:编号2002FJZM2:7,出土于泸县福集镇针织厂二号墓。石刻系高浮雕,宽1.50米,高0.52~0.53米,龙纹长1.24米。龙纹头在石刻左端,巨头暴睛,嘴含宝珠,身披鳞甲。龙右侧前后两足向后蹬,左侧前后两足向前探出,四爪张开。龙尾后伸,尾尖下卷,作奔跑状(图一一五)。

标本六:编号2000FJZM1:10,出土于泸县福集镇针织厂一号墓。石刻宽1.49~1.5米,高0.52~0.53米,龙纹长1.31米,系高浮雕。龙头在石刻左端,龙须向后下垂,头上长鬣后飘。眼圆睁,嘴微张,露出利齿。龙右侧前足向后弯曲,后足向后蹬。左侧前足向前伸,并握一颗火焰宝珠,后足弯曲。龙尾缠红在右后足上,龙身刻满鳞甲(图一一六)。

标本七:编号2002NTT:1,出土于泸县牛滩镇滩上村。石刻宽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1.39~1.41米,高0.57米,龙纹长1.19米,高浮雕。龙头在石刻左端,回首朝向身后。龙眼圆睁,嘴张开露出牙齿。龙左前足握火焰宝珠,其余三足踏于云朵之上。足三爪。龙尾向上弯曲呈S形,龙身刻满鳞甲(图一一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标本八:编号2002NTTM2:9,出土于泸县牛滩镇滩上村二号墓。石刻宽1.39米,高0.52~0.54米,龙纹长1.20米,龙尾略残,高浮雕。龙回首向右,龙眼圆睁,龙嘴张开,露出巨齿和长舌。龙须下垂,头上长鬣向后飘起。龙的三足踩于祥云上,一足举到头后。龙尾后伸,尾尖向上内卷,龙身刻满鳞甲。龙尾上方刻有火焰宝珠(图一一八)。

标本九:编号2002NTTM1:8,出土于泸县牛滩镇滩上村一号墓。石刻宽1.43~1.46米,高0.52米,龙纹长1.24米,高浮雕。龙头在石刻左端,眼圆睁,嘴微张,露出两颗巨齿,龙角及龙头上的长鬣向后。龙颈弯曲,尾向后摆动,略微弯曲。龙的左前足肘部向上弯曲,四爪张开握有一颗宝珠。其余三足踏于祥云之上。足四爪。龙身刻满麟甲(图一一九)。

标本十:编号2002NTTM4:5,出土于泸县牛滩镇滩上村四号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石刻宽1.44~1.46米,高0.54~0.57米,龙纹长1.23米,高浮雕,表面风化较严重。龙头在石刻左端,头上昂,眼圆睁,嘴张开,露出牙齿,龙角及龙头上的长鬣向后,龙头前上方刻有一枚火焰宝珠。龙的左侧前、后足向前,右侧前、后足后蹬,四足踏云朵,作奔跑状。龙尾向后弯曲呈S形,龙身刻满麟甲(图一二O)。

标本十一:编号:2002NTTM5:6,出土于泸县牛滩镇滩上村五号墓。石刻宽2.12米,高0.65~0.665米,龙纹长1.76米,高浮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龙头在石刻右端,回首朝向龙尾。眼圆睁,嘴张开,露出牙齿。龙角及龙头上的长鬣向后。龙身细长,刻满麟甲,背刻成脊椎状。龙尾后扬,尾尖向上内卷。四足粗壮,足四爪,踏于祥云之上。龙左侧后足处刻有一枚火焰宝珠。该石刻造型生动,表现出龙的灵性与力量(图一二一)。

标本十二:编号2001SQM2:9,出土于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二号墓。石刻宽2.82米,高0.66米,龙纹长2.3米,高浮雕。龙的左前爪有缺损。龙头在石刻左端,龙头前方刻有火焰宝珠,宝珠局部残损。龙眼圆睁,龙角及头后的长鬣向后。颈弯曲,龙身细长,刻满麟甲。龙尾向后,尾尖向上卷曲。龙背成脊椎状。龙足四爪张开,作奔走状(图一二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二)泸县龙桥群

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的长江上游,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造型奇特、雕刻精美的泸县龙桥,不仅是泸县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奇观,也是我国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202_年5月,国务院公布龙桥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龙桥群分布在《泸县志》所记载的原泸县境域内,主要包括现域的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隆昌县、富顺县、荣昌县与泸县交界等范围内。在记载中泸县曾建有石桥586座,在主要的县道、乡道所跨经的河溪上曾建有石墩石梁式平板桥达237座,未包括小溪小河上的小型的龙桥;经调查现域泸县境内仍存141座龙桥,保存较好的近70座。

泸县龙桥有史可考在宋治平年间就有驾建,明、清两代最位鼎盛,尤以明代的洪武、嘉靖、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等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较为繁荣昌盛时期为盛,在民国时期乃至现在建桥雕龙刻狮的风俗仍在继续。泸地建桥雕龙除因兴津梁以胜天险外,还有以龙维系泸县及民众,以达维护社会稳定,繁荣泸县政治、经济、文化之目的。

泸县以龙脑桥为代表的170余座古代龙桥,是已知的中国最大古代龙桥群。最典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桥,有中国雕刻艺术“第一桥”之称。龙脑桥的建造时间为明朝初年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已有600多年历史。据碑文记载,桥是在地方官的主持下由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的。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下旨:“钦命永宁道泸州城北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在当地干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部群众的呵护下,龙脑桥躲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浩劫。历经风雨,完好至今。龙脑桥雕刻鬼斧神工,技艺精湛,堪称中国古代桥梁雕刻一绝!一端山巅有大型的龙脑寺。桥的中部墩上有保存完好的八个吉祥物:4条龙、2只麒麟、1只青狮和白象。专家的评价是: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浑厚刚毅、比例匀称、工细规整、造型别致、逼真生动!

泸县龙桥群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内广泛分布,数量多且雕刻精美,桥梁建筑与龙雕造像构成的和谐艺术美等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域文化现象的独特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耀眼的一页。这一地域龙文化现象有史可证由宋至今绵延近1000年不断,在全国也是难得一见的。龙桥之兴建与修葺,映证了泸县龙文化传承的特殊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泸县龙桥始源于民族的融合、信仰的碰撞统一、风俗的交融延续,为研究由此而形成的多元素地域文化现象及发展保存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泸县龙桥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的艺术美感,以及对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摩擦力学、杠杆原理等的充分运用和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又一杰作。泸县龙桥的龙雕技艺在传承中有发展,熟练、明快且舒畅,粗狂不失细腻,写实间有夸张,是研究中国石刻艺术史和美术史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泸县龙桥群分布范围广泛且相对集中,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美,龙与桥和谐之美,形象之生动,在全国也是一种独特的龙文化现象。

隋唐后曾有三次大的移民入泸,一是隋唐时期的云贵高原之缭人入泸;二是明初之湖广、山西、陕西移民入泸;三是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入泸。移民带来的精神文化信仰与泸地的精神文化信仰在较长时间的碰撞中相互融合而形成另一种独特的龙文化信仰。龙桥文化遗产就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是其具体的体现,给后人研究这种独特的多元素文物信仰及龙文化现象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中国的桥梁建筑是世界遗产中的壮丽史诗,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丰碑。泸县龙桥是在民俗的理念中开创,巧妙地利用石质的韧性与刚性,把龙雕与桥梁建筑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立体龙雕造型与桥梁建筑有机融合之艺术美感的先河。

泸县龙桥之突出的龙雕与桥梁建筑结构相得益彰,即充分利用了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摩擦力学、杠杆原理,又与地理环境完美结合。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又一典范。

泸县龙桥之龙等瑞兽雕刻技艺熟练,线条明快舒畅,粗狂之中突显细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和唐宋石雕技术,夸张与写实相结合,以写实为主,均采用圆雕技法。为中国石刻艺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尤其式四川地区石刻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实物资料。

泸县龙桥除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空间转换、人事转折以及宗教世界的特殊意向外,还具有中国民众那种祈求神龙兴云播雨、农业丰收、压制百虫、祈祝身体健康,农作物生长茂盛的美好愿望。这对研究泸县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泸县龙桥表现出泸县古代桥梁建设者的独创精神和艺术审美的独特情趣。即具有独特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又具有无可估量的交通、经济价值,更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在优雅的静态中显示出强烈的动感美,衬映出龙的传人不屈不挠、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

一座龙桥即为一本龙文化的无字经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三)泸州雨坛彩龙

中国泸州雨坛彩龙发端于泸县雨坛镇。地处四川泸县、重庆、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泸县雨坛镇貌似龟背,远离河流,四季少雨,因此民间设坛耍龙求雨习俗尤甚,从对泸县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墓石刻”考证,以及《泸县志》记载,从唐宋时期开始,泸县及周边地区开始耍“草把龙”,后逐渐演变为“布衣龙”。

到明末清初,经当地民间艺人王世品和人称“罗幺爷”的罗银坤大胆革新创造,雨坛彩龙已经完成由传统龙灯“耍(舞)龙”到“龙舞”的艺术过渡,两位民间艺人结合传统耍法,大胆创新,引入易经八卦理论,依据当地龙洞山的传说,创造出了不同于一般龙灯的龙舞表演艺术。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极具地域特色的伴奏音乐,并改耍一条龙为耍金、银双龙。

龙文化传承代表人物—罗银锟

雨坛彩龙表演的最大特点在于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人龙合一”,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宏气势,而且可以感觉到中国龙舞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因此,雨坛彩龙曾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其次,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美,情节生动,套路丰富,在连贯变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脱衣、龙翻身、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龙盘柱、倒挂金钩、黄龙滚”等十八个精典套路动作,并以热烈而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情绪变化和表演的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场景中,绣有“中国泸州雨坛彩龙”八个大字的八面旗幡或开门列阵,或穿梭回环,使龙舞场面更显宏大与活泼。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态兼而有之。龙身长三十米,共十三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呈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极富情趣。

至此,泸州雨坛彩龙已经历史地演绎为独具泸县地域特色的、形式完美的、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汉民族民间道具舞蹈艺术。

新中国建立后,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曾参加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获得殊荣,并参加了在京举办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一九八五年,被国家编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国家卷)。202_年5月20日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_年9月30日,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盛装行进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个国家、二十二个省、市、区表演团体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脑会议市长门的赞扬和专家的好评。202_年10月25日,雨坛彩龙参加文化部在重庆铜梁县举办的“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比赛,荣获唯一最高奖“神龙腾飞奖”,受到舞蹈专家贾作光先生和梁力生先生的充分肯定。202_年1月24日至31日,雨坛彩龙应邀参加文化部社图司、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2_年第十八届春节龙潭庙会暨第十五届‘龙潭杯’中华优秀民间花会”大赛,获得金奖,并攘括导演、制作、音乐和表演等所有单项奖。202_年4月参加四川省农民健身运动会荣获一等奖,202_年8月29日,参加第三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民族民间文艺展演 获“优秀旅游文化产品”金奖。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作光先生对“雨坛彩龙”高度评价,称“‘雨坛彩龙’是新世纪龙舞的一个典范”,其它是“舞龙”,而雨坛彩龙是“龙舞”。并提写了“中国泸州雨坛彩龙”八个大字。

202_年11月,雨坛彩龙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最高规格的联欢晚会,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点睛”,将中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和泸县的龙文化推向了顶峰,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

刚柔并进,神采飞扬,气势磅礴的泸州雨坛彩龙,进入新世纪,必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各国各地舞台上,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追捧。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四、龙文化历史氛围

古代民间的龙文化主要以龙的艺术形象塑造、灯舞表演、设坛祭祀和龙舟等方式传承。

龙桥及龙雕刻:据不完全统计,泸县共有龙桥568座,现今保存完好的龙桥有141座,数量之大全国罕见。全县有龙雕刻艺术形象1000余种,均不雷同。

龙灯(龙舞):民间灯舞种类繁多,但以龙灯(龙舞)为首,除雨坛彩龙外,还有水龙、水车龙、火龙、草龙、板凳龙等,最鼎盛时期全县有龙灯队100余个。

祭祀龙王节:在大旱之年和“吃新”节(吃新的一年的第一粒新米)盛行祭祀龙王(龙神)。雨坛彩龙舞就是在龙洞山上祀龙神求风调节雨顺之舞。《泸县志》载,自唐开元三年祀龙神遂力祀典,后世因之。清朝时“以春秋中月致祀”。其祝辞曰:“惟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久襄水土之平,径流顺轨,广济源泉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贤育物,欣庶类之蕃昌。”

龙舟:农历5月5日,泸县民间称为端阳节。龙舟竞赛是县城、各镇必搞的活动。

沿袭至今,民间主要以龙灯(龙舞)传承龙文化。每年春节各镇及县政府均要组织大型的龙舞活动。33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五、龙文化传承骨干队伍及培训情况

泸县龙文化源远流长,龙舞更是一绝。从1958年开始,不断对外交流、培训演员。重庆市铜梁县等都派专业人员到泸县学习。202_年开始,其政府出巨资30余万元开始大规模培训龙舞演员,以后每年培训一次。现有龙舞表演队伍20余支,龙舞演员800余人,并在雨坛彩龙的发祥地建立基地开展培训,在全县学校开展业余培训。

六、泸县“十一五”龙文化建设规划

(一)泸县“十一五”县城建设规划

1、城市定位 三个培育:

一是将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培育成产业优势; 二是将环境优势和旅游资源培育成品牌优势; 三是将文化优势和历史资源培育成人文优势。

① 产业定位:加工工业(优其是转口加工贸易)、物流园区、旅游业、商贸服务业。

② 环境定位:山——水——城相依的花园旅游城。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③ 特色定位:龙文化——桥文化——石雕文化展示的文化城。

2、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布局

为迎接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结合实际,确定我县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注重文化,塑造特色;完善基础,逐步推进;形成亮点,聚焦人气;沿河观景,建设泸县人民美好家园。

在县城总体形象设计上,把县城建设成为“城中环水、水中有城、山水交融”,以发展新型工业为主的山水园林旅游休闲城市和展示龙文化、桥文化、石雕文化的文化城市。

在县城规划布局上,以龙脑大道、玉蟾大道、玉龙路、花园路为骨架,以濑溪河、九曲河为彩带,以玉蟾风景为绿屏,形成“一环三片”的城市构架(“一环”指九曲河、濑溪河、玉蟾山、龙脑桥及县城东北部田园形成富有特色的核心景观一线:“三片”指中心城区的综合片区、城西以高速公路连接线为轴线的工业物流片区和南部工业片区)。

3、特色工程

塑造龙文化、桥文化、石雕文化的县城文化特色。实施惠济桥、跃进桥、踏水桥、九曲河大桥和西城区以龙为原型的包装工程;建设玉蟾山石雕石刻园、龙桥历史文化特征区,力争在202_年底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石雕展览馆。

文化特色的体现方式:以龙为原型,提炼出泸县的形象标志,象征泸县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将其立于入城口和中心广场上,形成景观。将龙的形象表现于雕塑小品上、栏杆上、灯具上、装饰墙画上,甚至于铺地上,使龙的造型各异的形象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46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真正创造出龙城特色。

(二)泸县龙文化建设规划

1、对龙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定期举办“龙灯节”,以雨坛彩龙为主,集中全县乡镇各具特色的龙灯,组建一支气势磅礴的系列龙灯队,同时在全县中小学校培养建立多层次的舞龙队,把舞龙作为学校的一项体育活动,每年搞一至两次舞龙比赛。

2、抓住泸县龙文化特色,推出城市龙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龙文化资源“宋代石刻、龙桥群、玉蟾山摩崖造像“九龙浴太子”、雨坛彩龙、现代玉龙湖等五大龙文化品牌。加大开发力度、使之形成川南内江、自贡、宜宾、蜀南竹海、石林;合江黄荆、福宝原始森林等环线上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县城筹建与旅游相结合的园林式川南石刻艺术博物馆(或龙文化艺术博物馆),对外展示泸县的石刻艺术,提高城市品位。搜集整理资料向国家申报龙文化之乡,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把雨坛彩龙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3、泸县县城定位为龙城,建设上突出一个“龙”字,将县城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龙文化旅游城市。县城建设整体都要体现龙的形象,体现龙城风格,城市的建筑物以及商业文化、美食文化、社区文化都应包含龙文化、展示龙文化。以龙文化引领滨河路的开发。搞好龙灯一条街,沿街挂龙纹图案的各种龙灯;龙的工艺品一条街。在花园干道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上设置三组龙的雕塑,塑造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朝代的龙形象,赋予故事传说,在龙脑大道南端赵嘴处修建一座大型龙牌坊,把雨坛的两条彩龙形象雕塑在牌坊上。把出土的精美石刻宋代龙作为县城的标志。

4、进一步挖掘龙文化特色和历史,突出唯一性和排他性。创新机制,强化特色龙文化队伍建设,健全竞争激励、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实的特色的文化创作、编排、表演、研究队伍和特色文化开发建设、管理、经营队伍。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七、龙文化传承取得的成果

1996年,泸县龙脑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邮政部以《中国名桥》发行磁卡电话磁卡一套,龙脑桥名列其中。

202_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铜梁龙灯艺术节获唯一最高奖“神龙腾飞奖”。

202_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由文化部图文司、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龙潭杯花会”邀请赛,获金奖,并攘括演出制作、音乐、表演等所有单项奖。

202_年,泸县宋墓石刻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2_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展示会获一等奖。202_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民族民间艺术展演,获“优秀旅游文化产品”金奖。

202_年,泸县宋墓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_年,泸州雨坛彩龙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_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全国第七届“文代会”联欢晚会演出成功,并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现场“点睛”。49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八、专家评价及主要媒体报道

一、雨坛彩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得到了专家的青睐和好评: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作光先生看过雨坛彩龙表演后,对“雨坛彩龙”十分关注,评价说:“‘雨坛彩龙’是新世纪龙舞的一个典范”。还欣然题写了“中国泸州雨坛彩龙”八个大字。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吕艺生先生评价说:“从创作的意义上说,我觉得这两条彩龙非常有文化意味的,如果把以前的龙的表演说成是‘舞龙’,而‘雨坛彩龙’就是‘龙舞’,在中国的‘龙舞’创作上,如果说五七年我们把‘龙舞’搬上舞台上是次历史性的转折,‘雨坛彩龙’可以说是‘龙舞’的又一次更大转折。我相信它会对未来的中国龙舞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所舞台研究所副编审梁力生先生评价说:“‘雨坛彩龙’体现了四川人的勇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于一般龙舞的表现形式,它把‘龙’拟人化了,把人的情感和人的很多内心的东西通过‘龙’来表现。从龙的造型和龙的表演形式、整体效果感觉比较全面,首先,龙的造型非常鲜艳,五彩斑谰,又不同于一般龙舞的造型,给人感觉很可爱。在表演上,龙本身嘴动、眼动,比一般的龙舞显得更有灵气,更灵活。整个乐队的音乐、服装、人物造型体现了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形成非常完美的整体艺术效果,这一点是‘雨坛彩龙’很突出的特色”。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文化之乡—泸县

二、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他主编的《中国名桥》一书中,对龙脑桥的评价:“如此巨大比例形象龙、兽群雕,如此精美的桥梁石刻艺术,在我国古桥中,确属罕见!”

三、中央电视台《镇馆之宝》栏目202_年5月31日,播出了《宋墓石刻》专题。

四、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栏目:202_年8月播出了《泸州雨坛彩龙》专题。

《香港文汇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均有对泸县龙文化遗产的报道。

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先生(左起三)与雨坛彩龙龙舞演员合影

第三篇: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

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

整体方案

一、活动介绍

国际老人节1982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第20号决议提出,建议各成员国政府自己确定一个日子为自己国家的“老人节”。主题相同,具体日子不同。“和而不同”,尊重各国不同文化的选择,从而各国有各国自己文化个性的老人节。

中国老人节尊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爱老、助老的文化内函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九九重阳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又名重阳节,从此老人节在中国就以法定的形式正式诞生了。

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202_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喜日子,这是中国既202_年奥运会后的又一盛事。六十华诞,六十年辉煌是值得历史铭记于册的。谨此盛世之际中国举办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老龄事业大力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老龄事业基金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将于202_年10月24日至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大型国际公益活动。

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的活动说明

(一)活动形式

(1)国际老年人大联欢。(2)探讨老龄产品及老龄事业的发展前景。

(3)慈善拍卖活动。(4)老人乐享人生游。

(二)活动邀请对象

(1)正在进行或曾经为国家或国际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

(2)171个国家驻华使节和夫人及商务参赞(抽出99个国家的99名杰出老人代表)

(3)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老龄代表。

(三)活动说明

管委会将承担被邀请嘉宾活动期间(10月24日-10月29日)在北京的食宿,交通及旅游观光费用。嘉宾自付国际段往返机票。可携带伴侣或一名随从。活动期间,会议将组织一次慈善拍卖,欢迎来宾自愿参与捐赠。拍卖所得善款将用于促进国际老龄事业的发展。

(四)活动要求

凡年龄在 60 岁以上,为国家或国际社会做出过贡献,有一定公信力和社会知名度的杰出老人,均可提供简历并填写英文申请表报名参加。

(五)活动时间

10月24日-10月29日

(六)住宿接待

北京四季御苑国际大酒店 , 是靠近颐和园和香山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新酒店(暂定)1

二、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2、主办单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3、承办单位:

4、协办单位:北京凤乐团 中国老年艺术团等

5、支持媒体:

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旅游报等国家媒体和亚洲、美洲、欧洲、澳洲、非洲等国际媒体及中国新浪网、网易、凤凰网等电子媒体参与报道。

三、筹备委员会

1、名誉主席: 国家领导人(报批中)

2、大会主席: 李宝库(国家民政部副部长)

3、执行主席: 李树春、付双喜、阎青春

4、常务副主席: 张继文

5、副主席: 靳维权、范克高夫

6、秘书长: 高洁

7、常务副秘书长: 刘佳

8、副秘书长:王万光、刘立宏、刘启荣、孙冰、李莹、于涛、张劲、魏琳、熊瑾

9、主席团成员:郭淑宏、蒋新卫、周大顺、王建祥、李新泉、常金城、王玉成四、筹备委员会办公室

1、秘书处: 刘佳、李文、宋林、葛凤庆电话:010-64877033-5132、会务处: 于涛、邱菊、黄芳、尚志勇电话:010-64877033-5183、募集处 :李莹、张劲电话:010-64877033-512

五、中外嘉宾中方嘉宾:国家领导人外方嘉宾:99名老人代表所在国的驻华大使

六、日程安排(具体以大会手册为准)

10月24日 到达,接机,入住。(下榻酒店:四季御苑 按5星级标准建造的新酒店)暂定10月25日 游览万里长城中的一段——八达岭。欢迎晚宴。

10月26日 游览故宫和恢宏的天安门广场。参观鸟巢,水立方,奥运公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联欢晚会

10月27日 前往皇家园林--颐和园。乐龄论坛(太阳城老年公寓)。

10月28日 参观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自由活动、购物。欢送晚宴。

10月29日 赠送具有纪念意义的礼品,结束送机。

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组委会

联系人:熊瑾先生(组委会副秘书长)

联系电话:86-10-64877725***传真:86-10-648777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慧忠北里108号邮编:100012

http://QQ:303149988

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对合作企业的益处:

第一:国际影响力

171国参与、世界媒体聚焦,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届时会安排国外权威媒体对你(贵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专访;

在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多国的大使或商务参赞去贵公司参观考察,这是直接拿钱买不到的,国际人脉关系也能迅速地建立起来。只要跟其中一个国家的大使或商务参赞打好了关系,今后的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国内影响力

中国六十华诞,这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盛会!

国内权威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都会对你(贵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专访。到时候,还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给贵公司颁发“热心支持老年事业单位”荣誉证书。这个影响力是花多少代价做广告都得不到的!

第三:企业影响力

贵公司可优先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基金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你(贵公司的负责人)就是常务理事。以后贵公司可以享受到很多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待遇。

况且,这是部级、甚至中央级的人脉关系,以后很多的事情都会好办多了。

据权威部门调查预测,中国将在202_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_年,中国将有4亿多是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4到1/3。这里面更是商机无限!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基金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的企业,将占有巨大的发展优势!

另外,外国大使或商务参赞来参观考察贵公司时,省级、市级的领导都会陪同,你还可以提前对国内外权威媒体举办新闻发布会。这是其它宣传方式都达不到的宣传效果!

附:回报方案

祖国六十华诞中国举办首届国际重阳联欢节意义重大

一七一国参与老人代表聚首北京人民大会堂意义深远

世界媒体聚焦凝聚爱心传递孝行天下的宗旨影响巨大

千载难逢机遇参与者推动老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冠名单位回报方案

宣传时间长——四个多月的创新思维宣传

从7月份开始,在国内外权威媒体的宣传及活动结束后的系列宣传活动都会为企业的品牌提升及企业业务走向国际化市场奠定基础,因为每次宣传活动组委会都会把冠名单位的宣传资料发给参会的国内外新闻媒体以做宣传通稿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企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品牌效益大——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

(1)所有宣传活动都打上冠名单位的名称及标志。

(2)所有宣传活动冠名单位负责人都会安排在贵宾席就座。

(3)安排国内外权威媒体对冠名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专访。

(4)依据财税[202_]66号文件精神,凡达到500万额度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捐赠仪式,届时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并颁发“热心支持老年事业单位”荣誉证书。

(5)根据冠名单位的意愿适时安排其负责人与国际杰出老人代表进餐。

(6)安排冠名单位负责人和国际老人代表合影留念。

(7)安排冠名单位10人出席人民大会堂“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会”开幕式,冠名单位负责人就座贵宾席。

(8)大会组委会向冠名单位赠送有九十九名国际老人代表照片和签名的100张活动宣传光碟及活动画册作为纪念。

(9)在活动画册中安排 6 个P的版面作为冠名单位的中英文宣传,同时在宣传光盘前面打上冠名单位名称,光碟播放结束后打上冠名单位的名称及网站,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10)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可组织10个左右国家的大使或商务参赞去冠名单位参观考察企业,宣传企业,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加动力。

(11)冠名单位可优先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可以优先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从事老龄事业扶助单位。

(12)活动结束后冠名单位在京的业务活动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为冠名单位进行相关部门的政策沟通与咨询工作。

(13)“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为冠名单位免费进行国家政策咨询及顾问工作。

(14)“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协助冠名单位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活动。

(二)承办单位回报方案

宣传时间长——四个多月的创新思维宣传

从7月份开始,在国内外权威媒体的宣传及活动结束后的系列宣传活动都会为企业的品牌提升及企业业务走向国际化市场奠定基础,因为每次宣传活动组委会都会把承办单位的宣传资料发给参会的国内外新闻媒体以做宣传通稿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企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品牌效益大——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

(1)所有宣传活动都打上承办单位的名称及标志。

(2)所有宣传活动承办单位负责人都会安排在贵宾席就座。

(3)安排国内外权威媒体对承办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专访。

(4)依据财税[202_]66号文件精神,凡达到 500 万额度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捐赠仪式,届时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并颁发“热心支持老年事业单位”荣誉证书。

(5)根据承办单位的意愿适时安排其负责人与国际杰出老人代表进餐。

(6)安排承办单位负责人和国际老人代表合影留念。

(7)安排承办单位 6 人出席人民大会堂“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会”开幕式,承办单位负责人就座贵宾席。

(8)大会组委会向承办单位赠送有九十九名国际老人代表照片和签名的50张活动宣传光碟及活动画册作为纪念。

(9)在活动画册中安排 5 个 P 的版面作为承办单位的中英文宣传,同时在宣传光盘前面打上承办单位名称,光碟播放结束后打上承办单位的名称及网站,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10)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可组织5个左右国家的大使或商务参赞去承办单位参观考察企业,宣传企业,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加动力。

(11)承办单位可优先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可以优先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从事老龄事业扶助单位。

(12)活动结束后承办单位在京的业务活动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为承办单位进行相关部门的政策沟通与咨询工作。

(13)“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为承办单位免费进行国家政策咨询及顾问工作。

(14)“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协助承办单位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活动。

(三)协办单位回报方案

(1)从7月份开始,在国内外权威媒体的宣传及活动结束后的系列宣传活动都会为企业的品牌提升及企业业务走向国际化市场奠定基础,因为每次宣传活动组委会都会把协办单位的宣传资料发给参会的国内外新闻媒体以做宣传通稿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企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2)所有宣传活动都打上协办单位的名称及标志。

(3)所有宣传活动协办单位负责人都会安排在贵宾席就座。

(4)安排国内外权威媒体对协办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专访。

(5)在隆重氛围中由国际老人代表向协办单位颁发“热心支持老年事业单位”荣誉证书。

(6)根据协办单位的意愿适时安排其负责人与国际老人代表进餐。

(7)安排协办单位负责人参与集体合影留念。

(8)安排协办单位2人出席人民大会堂“中国首届国际重阳联欢会”开幕式。

(9)大会组委会向协办单位赠送有九十九名国际老人代表照片和签名的20张活动宣传光碟及活动画册作为纪念。

(10)在活动画册中安排1个P的版面作为协办单位的中英文宣传,同时在宣传光盘前面打上协办单位名称,光碟播放结束后打上协办单位的名称及网站,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11)协办单位可优先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可以优先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从事老龄事业扶助单位。

(12)活动结束后协办单位在京的业务活动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为协办单位进行相关部门的政策沟通与咨询工作。

(13)“中国老龄事业国际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协助协办单位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活动。

第四篇: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所以叫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今年的10月17日是重阳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我校开展了尊老、敬老、孝老、助老主题活动。

10月15号早上,我校利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同学介绍了重阳节的习俗,并发起尊老、敬老、孝老、助老倡议。

随后,各班班主任召开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班会,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为你身边的老人送一句温馨祝福的话,帮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尽一份晚辈的孝心。开学后,许多学生把他们的假期生活中有益义的事说给老师听,其间,为老人做的好事也让学生们津津乐道,在这之中也正凝聚了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学生们积极发言。

学生们一起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为你身边的老人送一句温馨祝福的话,帮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尽一份晚辈的孝心,鼓励学生做家务,照顾老人,帮老人洗脚。

其间,为老人做的好事也让学生们津津乐道,在这之中也正凝聚了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

我校举行了手抄报评比活动。浓浓的敬老情跃然纸上!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认识到,爷爷、奶奶老一辈人为儿女、为社会奉献了很多,一生非常不容易,应该得到晚辈们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们立志一定要从小做起,尊重、孝敬老人,做美德少年。为营造和谐社会,创造幸福家庭奠定基础。

第五篇:合江诗辞文化之乡简介 2

合江县诗辞文化之乡简介

合江建县距今有2129年的历史,是长江上游地区建县最早的三个县区之一,以独特的夜郎古道文化、汉棺文化、荔枝文化闻名遐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2242平方公里,有人口90万,辖27个乡镇,284个行政村,41个社区。是全国体育先进县、省级文化先进县,是全国晚熟荔枝基地。县内有文化部授牌的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全国唯一的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和三个省级示范乡镇文化站,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尧坝古镇”和“福宝古镇”。

合江人喜爱诗词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神童先汪因喜诗中举,南宋刘望之一部诗集《观堂集》名垂青史,清代四川解元罗文思诗集《乐志园》至今流传。源远流长的诗风辞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熏陶出一批又一批诗人辞人。朋友相逢说诗,乡民聚会赛文,年年举办诗辞歌赋赛事成为传统。

合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诗辞创作的发展,建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00万元,设立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202_年起,县财政每年给每个文艺协会活动经费5000元,使协会诗辞交流研讨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合江县现有诗辞协会一个(诗书画院),会员近百人,作家协会一个,会员一百多人。县委、县政府将明清文化广场二层楼建筑作为合江县诗辞协会(诗书画院)办公、交流基地,诗书画院还在佛心茶有限公司、泰和世家等地建有创作基地,在合江县高校四川三河学院成立了“海子诗会”,在合江中学、马街中学等高中建有诗辞教学基地,全县初级以上的中学都兴办了校园文学社。

合江县办有诗词专刊《荔乡吟》,一年出版一期,刊发诗词400多首;文艺杂志《少岷》,一年出版4期,每期辟有诗辞专栏,刊发诗辞近百首;文学报《合江作家》,一年出版4期;每期辟有专栏刊发诗辞;202_年新办《合江文化》,一年出版4期,每期辟有诗辞专栏。

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局、县文联、县作协每年定期举办中秋诗书画音乐会,至202_年已举办26届。县作家协会每年举办10余次诗文交流研讨会,县诗辞协会不定期举办诗辞交流。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写诗赋辞深深扎根于民间,越来越普及,诗人辞人队伍日益壮大。202_年,县里专为诗歌创作者出版诗集《风醉符阳》。202_年,为抢救老文艺家作品,文联为老文艺家免费出书《夕阳古韵》、《联词集》、《三老诗选》,获得了省市文学界的好评。

合江县诗辞文化之乡创建取得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支持了党政工作舆论导向。近年来,合江诗辞协会积极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创作了大量诗辞作品为合江县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反腐倡廉等工作宣传造势。龙启权的《创建工作靠大家》、《守望家园》、万莉的《水里盛开的吉祥》、侯正清的 《金镂曲·一声断喝神州颤》、周跃刚的《廉政的诗》、黄自怀的《战斗在追寻“中国梦”的前台》等作品还在省、市屡屡获奖,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开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二是提高了旅游经济文化活力。合江的先人们在县内各旅游景点有大量诗辞遗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主动作为,以合江县荔枝文化广场、先市酱油、佛心茶、泰和世家农村文化大院等为代表的各类特色建筑均有大量诗辞文化墙宣传合江诗辞文化,切实增强了旅游区的文化底蕴。三是丰富了企业文化生活。川天华、先市酱油、佛心茶等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开展诗词创作活动,展示诗词魅力,宣传企业文化基本理念,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代表人物有:诗人龙启权,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县作协名誉主席,《多管闲事的狗》获202_年“千禧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优秀作品奖,个人作品还曾获“中国新世纪诗歌文学奖”、“四川天府文学奖”等20余个省级以上大奖,出版有三部诗集《爱的呼唤》、《新世纪的黎明》、《梦中的女孩》,主编有诗集《大江潮》、《合江诗选》、《合江民歌选》。

诗人丁正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当代艺术》总编,著有诗集《黄孩子》,抒情长诗《恶蹈——世纪颂辞》(20864行,分为4部:《恶蹈》、《净界》、《乐国》、《墓穴》,中国作家协会专为丁正耕的长诗《恶蹈》召开研讨会,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抒情诗之一),主编诗集《当代诗词选》、《高原风》,《新时期散文诗及其精神》获1992年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三等奖,《另一个向度的纵深》获1993年中国散文诗研究会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二名)。《神圣的殿堂——评诗人杨平的诗集》获1995年台湾《新陆》诗刊最优论文奖。老教师陈浩如,现年93岁,爱好诗词,参加了赤水诗词学会、巴渝诗词学会、泸州市老年诗书画研究会、泸州市楹联学会等组织,撰有《三余吟草》。

老教师匡子成写诗40多年,出版诗集《夕阳古韵》,另积有4本诗集手稿。农民马中怀、马中坛兄弟从青年写到老年,如今70多岁仍坚持写诗。

县文联副主席匡红兰的诗歌《等候》获全国青少年诗歌大赛三等奖。

诗辞协会会员宋家惠作词,陈川作曲的歌曲《荔枝红·荔枝甜》,获评全国十大村歌(202_年),合江县也因此获“优秀组织奖”殊荣。

诗辞协会会员康棋斯演唱,赖培东作词,甘国强作曲的《村官》,获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中国大众音乐协会组织的全国小康之星村歌大赛最高奖“小康之星奖”(202_年);康琪斯歌曲《一个麻雀一个头》参加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获省级铜奖(202_年)。

诗辞协会会员万莉的楹联参加“余兴杯”、“菊藩杯”全国楹联竞赛,获得优秀奖(202_年),诗歌《重量》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征文赛教师组一等奖(202_年),发于《语言文字报》;《老丁下棋》在第二届(202_年)全国智力运动会“棋牌之我见”有奖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并纳入《全国智力运动会“棋牌之我见”有奖征文》作品专辑;散文诗《只记得你的好》获广东省微文学征文优秀奖(202_年)。

诗辞协会会员黄自怀的诗歌《战斗在追寻“中国梦”的前台》在“选调生网”、“中国青年诗社”(202_)年联合主办的“庆七一·我的中国梦”诗歌征文赛中获十五篇优秀作品之一。

诗辞协会会员周跃刚的诗歌《红豌豆》入选国家级《中国新诗精选300篇》(202_年),另有诗歌作品在《中国诗歌》、《美文》、《散文诗世界》、《中外文艺》、《海域诗刊》、《末代诗人》、《人民代表报》、《散文诗》、《四川文学》、《丹东文学》、《南充文学》发表。

目前,合江县正积极争创“全国特色诗辞之乡”文化品牌。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力争到202_年在全县27个乡镇都建立分会,吸收会员500人以上,由乡镇宣传委员、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分会负责人;以村(社区)、企业、学校等为单位成立了活动小组。形成了纵横联系、内外联络、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繁荣诗辞创作。突出“合江特色”,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打造一批健康向上,能引领合江人民奋发有为的诗辞作品,力争3年推出50-100首优秀诗辞作品参加国家、省、市比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抓好创建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有机构,有章程,有办公(活动)场地,有经费,有活动,做好诗辞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保证每年组织开展1-2次全县性诗辞创作活动。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