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哈佛校长[合集5篇]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23-69797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6 21:41: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哈佛校长

哈佛校长:最重要的职场能力都与人文学科相关

今天来到西点军校,我倍感荣幸。我的家庭和军队有着很深的渊源,我的曾祖父188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我们家里一直以此为豪。

我曾祖父叫Lawrence Davis Tyson,我最近拿到他的成绩单,我才发现,他在他的年级里排名51。这可能听起来不算差,但其实当年他所在的年级只有52人。他的成绩比1861年毕业的George Armstrong Custer(美国内战著名将军卡斯特)好,卡斯特是1861年毕业那届倒数第一;但是没有Ulysses Grant(尤里西斯·格兰特,美国第18任总统)好,1843年毕业的39人中,格兰特总统排名第21。格兰特总统曾说过,当时在西点军校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看小说。最近我在读我曾祖父的遗稿,我发现他和格兰特总统相似,都喜爱文字。

我的曾祖父年轻时是少尉,曾在美国西部驻扎。就是当时,他遇到了我的曾祖母,开始给她写各种深情款款而又充满诗意的情书。他甚至在其中一封中这样写道,“我怕我写的太频繁你会厌烦。”在他们认识以后的第一个圣诞,二人互送礼物,是剑形的围巾扣。我的曾祖父把这看做二人结合的信物,他说,“再也没有争吵,没有战争...我们两个人已经对彼此缴械投降。”后来,我的曾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升任将军,当选为美国参议院的参议员,在任上去世。

而今天来到西点,我想谈谈,语言对于领导力、富有感染力的言论对于一个领袖、以及人文科学及艺术对于培养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在西点谈领导力似乎有点“班门弄斧”,毕竟西点从1802年就开始成为领袖训练营了──尽管可能不为世人所知。“领导力”一词,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地出现于书中──亚马逊上关于它的书有18万多本,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关于领导力的索引也有170多万条。

但是我们看到,这么多关于领导力的书,真正成为领袖的人却很少。所以我们会问:是什么造就了一位领导人?领导人是坚定果敢的,还是灵活多变的?他们应该有远见,还是应该更务实?他们应该多考虑自己,还是多考虑他人?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领导人?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难以达成一致,然而有一点就是,领袖们往往可以激励其他人挑战自己,做他们觉得做不到的事情。同时,当我今天站在这,在这个全球最好的领袖训练营,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答案:西点军校不仅是全国第一所工程学院,也是一所致力于人文教育的高校。

西点军校致力于人文教育,是有原因的。最近英国文化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在国际上,超过半数的领导人持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学位,而75%的商界领袖表示,最重要的职场技能都与人文学科有关,即:分析问题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然而,为人们传授这三种能力的人文学科,正在面临危机。一些立法者认为人类学、艺术史和英语专业的学位不实用。他们呼吁“多要电焊工、少要哲学家”,从财政上削弱对各个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系部的支持力度,更对人文学科造成了伤害。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西点军校的人文科系却发展势头正好,这又是为何?当其他高校都在降低人文教育要求的时候,军事院校却在加强。在过去的50年间,西点军校已经将其课程转变为通识性质的人文教育,其毕业生具有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知识,拥有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变化无常的世界中的能力。在这里,人文学科正是构建自我意识、性格特点,以及真知灼见的源泉,也是保证领导人与他人交际的内在动力。

人文科学对于领导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成为一个领袖需要洞见

小说家Zadie Smith说,作为一个领导人,有洞见很重要,洞见是一种“天赋”,是能够聆听多种声音,能够对不同情况充满敏感度。西点军校对于领导力发展的诠释是“一个人认知自己的能力,以及多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像“护照”,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多元思考。

我研究历史,通过研究过去,历史给了我多种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视角。数据单独存在并没有价值;历史也不能告诉我们一切。正如巴顿将军给1944年在西点上学的儿子信中所写,“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军人,你一定要懂历史。日期还有详细的战术策略没有什么用,你需要知道,人的行为。打仗并不是要打败一个人的手上的兵器,而是打败他的灵魂。”

▲富兰克林

我的偶像,历史学家J.H.富兰克林这样说道,“以知识武装自己”,以史为鉴,抗击种族歧视。“直面历史,正视过去,”他这么说过。一些历史遗留的传统,仍在控制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富兰克林通过矫正这些传统中的错误改变传统,他对于事实与真相有着清晰的认知,尽管这些真相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亦或不为人所承认。

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做这件事。写作需要耐心与毅力。但是回报也是巨大的。用历史破除愚昧,当我们有勇气挑战所谓的“真相”,为我们的过去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诠释。正如富兰克林2003年所说,“正确的历史,是美好的现在与明天的基础。”

除了洞见,领袖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常常说,教育和上岗培训不同。工作中,实际情况千变万化。战士知道,在战争中,我们一定要灵活,瞬间了然复杂局势。如果说洞见让我们看清情况的话,多视角就是给了我们创造性应对挑战的能力,而随机应变则能助我们应对意外之事。

在西点,我知道训练学生的方法是将其置于他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这叫做“Friction”。这样你的思考能力会超出你本身原有的能力。文学、艺术、音乐、历史──这些都是“Friction”,因为他们或令人费解或引人深思或激动人心,都会让我们质疑,前进,以全新的方式,重塑自我与世界。

领袖如何运用语言变得更有说服力

丘吉尔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深知语言的力量。在桑赫斯特军事学院上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做了人生中第一个公共演讲。他站在伦敦街头,集合众人,反对禁酒运动。数十年以后,在二战中,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发表演说,坚持抵抗德国侵略。所以,他最后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和平奖,再合适不过了。

▲丘吉尔

语言的力量是无法抗拒、无可争辩的。很多时候,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往往是那些将语言视为行动的领袖们。正是这些领袖,激励人们,战胜内在惰性,敢于冒险。这些领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语言天赋,都可以通过语言来鼓励他人。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才能够理解往昔决策者的智慧、灵活多变且能够作出正确决策,才能培养激人奋进的语言能力。

最后,我希望大家,代表你我,负起责任;代表国家,肩挑重担。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要代表人文学科,走在前列──因为人文学科代表着人类经验和人性洞见的传统。希望大家认识到人文所赋予各位的特质,在生活中重视人文,向他人宣扬人文。让《伊利亚特》成为你的枕边书,让自己成为人文的力量,成为人类未来的力量。

第二篇:哈佛校长

哈佛校长: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

2017-02-15青岛约读书房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一句“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让人们记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长哈佛德鲁·福斯特。

以下是这位校长在哈佛的一次演讲,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去,看这个世界。

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

每年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也算是一个规划。

这个习惯似乎从小就有,一直持续到现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对我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

1、旅行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种的第一次。

孩子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让我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

所以,孩子们的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个世界也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

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领袖共同组成的“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刚颁布的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个世界”作为首项标准列举出来。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所以,孩子们和我一起品尝其他国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体会种类不同的宗教现象;体验和陌生人的相处;适应各种气候状况;甚至是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这个和我们那里不一样,这个一样,也总会比较,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

我们在这样的比较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扩张了自己的毛孔,也扩展了彼此的胸怀。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2、我们应该怎样旅行?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书籍、影像资料和别人聊天都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但哪一种都没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更重要。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我们的一贯做法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每次到一个陌生国家之前,我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长达一周的培训,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当地情况和摄影技巧。

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个月就让孩子们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并且在培训中很好的让孩子们对文艺复兴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卢浮宫的神秘和拿破仑的传奇。

简单的语言培训让孩子们可以自己通过海关简单的询问,可以让他们自己找到方向,而当地公交行政标志减弱了他们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国家之后,孩子们开始验证之前获悉的资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开始在陌生的城里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开始行走,开始和当地人和事之间有了碰撞和交流,开始需要借助当地人的帮助来完成一件件我们事先策划好的任务。

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

我还记得在慕尼黑他们使用地铁公车的运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车站转车的时候他们的忙中有序;在玛丽娅广场写毛笔字引来老外们的围观;在罗马奔波于各种喷泉之间完成城市任务;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国小孩们踢球。

只有让他们充分自由的接触这个社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们需要和当地的人接触,更重要的是要用当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们的交通工具,看他们经常去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在那里走马观花,而是停留在那里,认真地欣赏。

如同我们在卢浮宫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较旅行团对于“卢浮三宝”的照相工作,我们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们在埃菲尔铁塔前草坪上的游戏,看到这个雄伟的铁质建筑夜晚的亮灯后,踩着巴黎夜晚的灯光晃晃悠悠的坐着地铁后来青年旅社。

带着激动和疲惫、收获与成长,我们完成了旅程,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我们离开了那里,但却把对陌生国度的思考也一并带了回来。

除了留在脑子里的回忆,我们还有日记、明信片、相片,我们还有各种类型的小组讨论,这些都会让一次旅程的收获变得更长更厚重,直至我们下一段的重新开始。

3、“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从学习和成长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他们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需求帮助,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而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下,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显示的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

不仅是孩子们,每次,当我和孩子们面对这样的陌生冲击时,我也在成长,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

当孩子们在成长中一次次的面对陌生的环境,那么,当他们长大后要面对的各种陌生环境都不会让他感到害怕,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模式。

很多人会说,孩子太小了,让他们在七八岁出国他们能记住什么?更别说在低幼的孩子了。他们什么都不懂。

其实,这是我们对孩子们的误解,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获得什么,我们会通过他的表达或者他的改变作为判断的标准。

但对于一个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让他们清楚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收获反映他们的成长。

于是大人们很武断地说,他们年龄太小了,对他们来说没有用,以后都记不得。其实,也许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等到十多岁的时候他不记得了,但对于他在接下来一年的成长绝对意义非凡。

也许我们不用带他们出国,但是经常到不同的环境看到、听到、感受到一样和不一样,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

从小开始的一种旅程是扩展生活的广度的起点,我喜欢那句话:

第三篇:哈佛校长Drew

(哈佛校长Drew G.Faust,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第一位非哈佛毕业的校长,杰出的历史学家。这是她在哈佛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做的演讲,题为《人生的意义》。)

根据这所古老学府的传统,我该慷慨激昂地传授你们一些终身受用的智慧。而现在我站在讲坛上,这身打扮也许已经吓坏了那些声名显赫的祖先们,说不定某些先人还会因此得出巫婆灭绝的根源。可我既然来了,你们也都在,那么我们还是来聊聊真理吧。

其实,早在2007年冬我刚上任那时,我就已经开始准备这次讲话了。

当时我在克兰学舍吃午饭、在莱弗里特吃晚饭时,当我在办公时间接见同学时,甚至当我在国外偶遇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时,同学们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哈佛的学生中,有那么多人会投身到金融、咨询和电子银行领域中去?

我今天就引用威利·萨顿的话来回答你们。当他被问到为什么抢银行时,他说:“银行里有很多钱。”

高薪,无可抗拒的盲从应聘心理,到纽约和众多朋友一起工作、生活,享受人生的那种踏实感,使大家奋不顾身地投入到那些领域。

比起回答你们的问题,我更有兴趣知道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这么多人?

我想,你们之所以会忧心忡忡,是因为你们不想仅仅取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还想让人生过得有意义,可你们不知道怎么把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你们不确定,是不是在一家大名鼎鼎的名牌企业中拥有一份起薪丰厚、前途光明的工作,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其实你们一直在问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关于价值、关于怎样去调和有可能存在竞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关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领悟。你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需要作出选择的过渡阶段。选择了其中任何一项———比如工作、事业或者读研究生———就意味着要舍弃其他的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意味着取舍———拥抱一种可能性的同时也得放弃一种可能性。你们的问题就是你们对于未来选择的路的失落感。

你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们想获取成功。你们很清楚,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让自己过得舒坦、满足,而是为了改变你们周围的现状。现在,到了你们去设法实现这个可能的时候了。

我想,你们焦虑的第二个原因是你们想过得幸福。你们扎堆选修《乐观心理学》和《幸福学》,就是想从中找到一点秘诀。可怎样才能找到幸福呢?我给你们一个鼓舞人心的答案:成长。调查表明,年纪越大的人———比如说我这个岁数的人———就比年轻人的幸福感更强烈。

每当听到你们谈论自己面临的选择时,我听得出来,你们非常担忧处理不好成功与幸福的关系,确切地说,怎么样去定义成功才能让它带来或者包含真正的幸福,而不只是金钱与名望。你们担心报酬高的工作不一定最有意义、最令人满足。

答案是:只有试过了你才知道。如果你不试着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试着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你会后悔的。人生路漫漫,选择第二志愿的机会多的是,但不要把它作为首选。

我把这个叫做职业选择中的停车位理论:不要因为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想去哪儿就去哪,之后再折回到你该去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牢记我们对于你们高得不可能再高的期望。就算你们觉得我们的期望高得不可能再高,也要记住,我们的期望像北极星一样,可以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的人生意义几何,全在乎你们自己。

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你们取得的成就了。有时间的话,回来看看,和我们分享你们的成就。

第四篇:哈佛校长2016毕业演讲

哈佛校长2016毕业演讲:谁来讲述你的故事? 只有你自己

当你告诉别人你的故事,是为了发现真正的你,而不是那个别人认为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你!听别人的建议,但是做你自己的决定!——哈佛校长 Drew Gilpin Faust 去从事你真正关心的事业吧,无论是物理还是神经科学,无论是金融还是电影制片。如果你想好了目的地,就直接往那里去吧。这就是我的“停车位理论”: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10个街区远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你总可以再绕回来。

哈佛校长2016毕业演讲:谁来讲述你的故事? 只有你自己 人们也许会说哈佛是天堂,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机遇和好运——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幸在她漫长而成功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我们有责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寻找属于我们的挑战,践行哈佛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我准备今天演讲的时候,我想到了音乐剧《汉密尔顿》中最后那首歌里的问题: 谁来讲述你的故事? 我想这个问题奠定了你们过去四年大学生活的基调,也将对你们未来作为哈佛毕业生和校友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作为公民或是领袖—— 谁,来讲述你的故事? 是你,你要来讲述你的故事!这就是今天我要对你们说的话:讲你自己的故事,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和新秩序的崭新故事,这是每一代人的任务,也是现在摆在你面前的任务。你在哈佛所接受的文理博雅教育,将会用以下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你去完成这项任务。听别人的建议,做你自己的决定

讲述你的故事意味着发现你自己是谁——而不是成为别人认为你的谁。你要参考别人的意见,但要做出自己的决定。讲述一个别人定义好的或别人希望听到的故事,那太容易了。哈佛的传奇人物之

一、可敬的彼得·戈麦斯教授曾说:“不要让任何人替你把话说完。”戈麦斯教授自己经常“自相矛盾”,令人难以捉摸,但永远忠于他自己:他是一位剑桥市的共和党人(注:在哈佛所在的剑桥市,共和党是少数派);他是一位浸礼会的牧师,但同时是个同性恋(注:基督教大多不支持同性恋);他是朝圣者协会的会长,同时又是一位黑人(注:朝圣者协会白人居多)。

他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他不为外人的期望牵挂束缚。他说:“我的不同寻常,让开启新的对话变为可能。”

开启与他人的对话,倾听他人的故事

开启新的对话,这是我的下一个重点。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并不意味着只关注我们自己。讲故事是与他人对话,借此探寻更远大的目标、探索其他的世界、探究不同的思维方式——你所受的教育不是一个真空的大泡沫。

如果我们只讲述单一的故事,那将是危险的,就像诺大的场地只有一个逃生口,令所有人变得异常脆弱。单一的故事不一定是假的,但它是不完整的。所有的故事都很重要,不能把单一角度的故事变成唯一的故事。

过去四年,你们感受到了倾听他人故事的益处,也体验到了忽略他人故事所带来的危险。只有意识到,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才能想象一个不一样的未来。21世纪的医疗是什么样?能源是什么样?移民是什么样?城市将如何设计?面对这些问题,你要问的不是“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 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不安和不确定中,不断修正你的故事” 这也引出了最后一个重点:不断修正。每个故事其实都只是一个草稿,我们连最古老的传说都会不断拿来重提——不管是汉密尔顿将军的故事、美国独立战争的史诗、亦或是哈佛自己的历史。

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你坐立不安,它强迫你不断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周遭的世界,并不断去改变。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在毕业典礼上为我们演讲,他就曾经这样解释他创作的基石:“恐惧是我的动力。当我濒临走投无路的时候,那也是我遇见最好的想法的时候。”

大学,不正是这样一个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挑战、让每一个人都产生不确定性的地方吗? 就这样,大学四年间,你都一直在学习重新讲述你的故事:寻找你自己的声音,将自己放入一个故事中——无论是对气候变化采取反抗行动,发现你对统计学的热衷,还是发起了一项有意义的运动,你亲眼目睹故事不断被重新讲述。不要妥协,直奔你的目标

这些年,我一直在告诉大家:追随你所爱!去从事你真正关心的事业吧,无论是物理还是神经科学,无论是金融还是电影制片。如果你想好了目的地,就直接往那里去吧。这就是我的“停车位理论”: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10个街区远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你总可以再绕回来。

所以在这里,我想祝贺你们,2016届的哈佛毕业生们。别忘了你们来自何处,不断改变你的故事,不断重写你的故事。我相信这项任务除了你们自己,谁也无法替你们完成!

第五篇:知名校长推荐《哈佛中国学生》

上周,上海复旦附中高三学生汤玫捷正式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通过FEDEX全球快递的提前录取通知书,而同时交到她手中的,还有校方提供的每学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承诺。

按照惯例,哈佛大学发放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应该在每年春季4月份,但学校会在头一年的圣诞节前夕给少量特别优秀的学生发放提前录取通知书,只有不超过8%的学生有幸获得这一机会。和来自印度的一名学生一起,汤玫捷成为今年整个亚洲仅有的两名被提前录取的学生。

“我不是哈佛女孩,”汤玫捷反复强调自己反对被贴上标签化的称号,“准确地说是„我选择了哈佛,幸运的是,哈佛最终也选择了我‟。”这个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的考试中只能排百名左右的女生,打动哈佛的并非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是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获奖之多难以统计

采访伊始,汤玫捷向记者自报家门:汤玫捷,“玫”是指一种绚丽的宝石,“捷”,是取“捷报频传”的意思。

据记者了解,汤玫捷小学时便在上海最为知名的电视台任少儿频道的记者;初三时获得“上海十佳好少年”奖;在高二举行的上海高中生辩论赛上,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杰出的语言能力荣获最佳辩手。此外,她还在艺术类、文史类、学科类、应用类等多个方面荣获市级、国家级奖项,是上海被授予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最多的学生。在当语文教师的父亲熏陶下,从小博览群书培养了汤玫捷深厚的文学修养,演讲、作文、艺术也是她擅长的领域。用她老师的话说,就是“她在这些领域获得的各种奖励难以统计”。在美修读一年期间,她甚至让美国人也称赞:“她是学生领袖型的人才。”

综合素质让美国学校佩服

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中,玫捷名列中游,出众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才华让她从中脱颖而出。从小在各种场合及社会活动中的锻炼,使汤玫捷更好地把她的学生领袖精神在她的学生工作中体现。她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在同学间颇具威信,曾组织策划各类校内校外活动。

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她作为学校公派的交流学生,赴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留学一年。在美国,汤玫捷给美国最好高中之一的西德威尔带来很多惊喜,不断更新他们对中国学生的传统印象。她积极参加美国学生球队,在秋季参加的曲棍球队经历中,没有任何曲棍球经验的汤玫捷在加入队伍不到一个星期后的第一场比赛中,就为美国高中队伍进球。在后来的篮球及长曲棍球的球队生活中,汤玫捷以球会友,和美国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是惟一一个整个学年都加盟球队的中国交流学生。

用学术态度面对学习

成功地申请到哈佛大学的她,对“学习能力”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在她看来,学习更多的是指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她极有自信。她觉得学习应是超越课本知识的一个过程,局限在课本的空间内,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受到极大的禁锢。她告诉记者,在学习上她相信“知识自由了就会成为思想,学习自由了就会成为学术”。用自由的心去看待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优待。

复旦附中的录取门槛相当高,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学生,其基础知识都打得相当牢固,学生中也不存在着极大的分数等级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学习没有常胜将军”,这是汤玫捷自小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面对学习,她在很大程度上从兴趣出发入手,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当中。初二的时候,她开始尝试开办网站,而这大多是出自于对计算机的喜爱。汤玫捷说,学习并喜爱着,可以说是作为学生的她最幸福的一件事。选择的事都会100%投入

谈到学习经验,汤玫捷笑称自己实在总结不出来。但她强调,自己今天的学习都得益于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取得好成绩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的,小学、初中的苦战苦熬让她至今也记忆犹新。

处理好学习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平衡,汤玫捷称是她成绩斐然的重要因素。偏于哪碗水,都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而她处理如此得当的方法却异常简单,就是全都100%投入。汤玫捷说自己是个“任性”的人,选择的事都会100%投入,“负责任”是她做任何事情的绝对前提。初中时,她全身心投入到办网站的工作当中,结果中考模拟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拿到模拟考试成绩后,她便把自己关起来通宵熬夜、挑灯夜战。在没完全抛开网站的工作的前提下,她用这种全心投入的干劲,以全区第一、全市第二的成绩考入了复旦附中。

说起自己的“学习战斗史”,她笑言“里面也是有血有泪”。如果一定要总结,那她在学习方面的成功就是“基础知识+拓展挖掘”达到的:一边在熬夜打基础,一边在学习中不断以自身的兴趣为作料,辅助挖掘自己的素质才能。

立志入哈佛

在美国做交换学生的一年中,哈佛大学对汤玫捷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在她打算报名申请哈佛大学前,曾有数所美国名列前茅的知名大学抢先来挖人,但都没能打动她申请哈佛的决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波士顿的明媚阳光召唤着自己向这所世界知名的学府迈近。

最为吸引汤玫捷的是哈佛大学旨在为世界培养各个领域的领袖型学术科研文化政治人才,汤玫捷说,这正是她的奋斗目标。在强手如林的哈佛中,拿什么使自己出类拔萃呢?仅仅是不逊色于国外同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汤玫捷自信地说,自己的能力和中国背景会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竞争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不容被忽视的,在很多问题的处理及观点的看法上,中国学生都有着成熟的做法和独到的见地。

汤玫捷说,被哈佛提前录取是她的荣幸和骄傲,但她不希望这种荣耀只停留在这一瞬。如果十年后,大家在谈到自己时,仍只是说“汤玫捷是国内第一个被哈佛提前录取的学生”,那就是她的悲哀了。

2008年回来当志愿者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汤玫捷目前已经不再到中学继续上课,复旦附中已经安排她到复旦大学预先学习大学课程。此外,她还在申请一些美国民间教育机构的奖学金计划,为将来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谈起毕业后打算,她认真地告诉记者,她已计划在大二的时候选择金融或者媒体专业。说起今后就业的打算,她有点兴奋表示,自己非常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去创业。“年轻人不创业就太对不起青春了。”她偷偷地告诉记者,2008年的时候,她正好大三,到时她打算回国来做奥运志愿者。“我特希望做翻译,哪怕是帮选手们指指路呢,我一定会成为出色的志愿者!”汤玫捷说。信报记者 金 可

汤玫捷在学校成绩中等偏上

“她不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新华社记者在采访复旦附中校长和老师时,有些意外地听到了同样的评价,受到哈佛特别青睐的汤玫捷并非处在学习成绩金字塔顶端的学生。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告诉记者,汤玫捷并没有在奥数等竞赛上摘金夺银的纪录,在强手如云的复旦附中,全校400多名高三学生参加考试,就成绩而言汤玫捷也只能算中等偏上,大概排在百名左右的位置。汤玫捷并不讳言自己的考试成绩只是优秀而非顶尖,“但是哈佛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尽管汤玫捷的家庭条件非常普通,但在当语文教师的父亲熏陶下,从小博览群书培养了汤玫捷深厚的文学修养,演讲、作文、艺术也是她擅长的领域。“她在这些领域获得的各种奖励难以统计。”汤玫捷高一刚进校就成为学校辩论队的成员,并马上在全市中学生辩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高二结束后,时任学生会主席的汤玫捷作为全国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参与了和美国著名私立中学西德威尔学校的交换生计划。在美修读一年期间,她甚至让美国人也称赞:“她是学生领袖型的人才。”

“我可以自信地说,我的综合素质是复旦附中最好的,即使和美国本土录取的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汤玫捷告诉记者,哈佛大学12月17日在网上组织了提前录取新生的讨论,共同交流的美国学生对她来自中国感到很吃惊。“也许在他们眼里,中国学生一直是只会做数学题吧。”

哈佛校长[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