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3-104233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0 01:11: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

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

1、北京风筝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3、天津风筝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只风筝.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风筝魏以巧夺天工的构思,奇特的扎制技术,美观的色泽而获得国际天津风筝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风筝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其构思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风筝魏曾设计制作出一种风答甩降落伞的装置,技巧很高,但制作较简单。用直径10毫米左右的软质芦苇管或硬草板纸做成直形筒子,套于风筝线上,装一钢丝弯成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钩子,小降落伞挂在钩柄上,放飞时,风吹降落伞打开,带动装置沿着风筝线上行。在离风筝 1米处,固定的横棒铜丝与钩柄接触即向后退,使钩子脱落,五彩的降落伞便满天飞舞了。后来,他的弟子又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等各种新式样的风筝。

4、南通风筝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南通风筝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音响装置,在风筝上,成排成行的装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哨笛,数目从一百到三百只不等。南通风筝被称为空中交响乐。

5、江南风筝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传统风筝双鱼和路鹰。江南许多地方,灯节一落灯(过了农历正月十八),风筝就陆续升天了。清明、重阳节前后是放风筝的高潮。江南风筝名目繁多,样式各异。软翅小型风筝到处可见,闽南一带最简单的是瓦刀块,方方的一片。广东阳江县扎制的一种灵芝风筝,高三米,顶架铜弦巨弓。在高空受风鸣响,声传十余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名叫崖鹰的风筝,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飞翔时两只在上,一只在下,轮番调换位置,忽上忽下,动作优美,据说曾经引得林中栖息的鸟类误以为同类招唤而赶来合群嬉游。阳江的娱蚁风筝,独具一式,头部是联蚁的写实形状,最长可达一百五十节,总长十余丈,腾空后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

6、台湾风筝台湾风筝的造型特点:强调特征、概括简化、夸张变形。台湾风筝以软翅造型见长。一类是取自然物体的部分美妙线条构成风筝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风筝。主要有陀螺、龙、八角、中国城、老鹰、蝴蝶、蜻蜓、金鱼挑、双鱼、海燕、七星、海鸥、宫灯、飞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个品种。

第二篇: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风筝初名“纸鸢”,又名“风鸢”、“纸鹞”、“风鹞”、“纸鸦”等,是起源于中国而遍及于世界各地的玩具之一。它不但是孩子们的宠物,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它不单是玩具,还是精美的工艺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放风筝还成为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风筝赛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北京、潍坊等地也举办了几届规模盛大的国际风筝节,很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风筝作品和他们精湛的放飞技艺。因而风筝还含有友谊、和平等美好的内容。

风筝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 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区

1、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3、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只风筝.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风筝魏”以巧夺天工的构思,奇特的扎制技术,美观的色泽而获得国际天津风筝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风筝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其构思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风筝魏”曾设计制作出一种风答甩降落伞的装置,技巧很高,但制作较简单。用直径10毫米左右的软质芦苇管或硬草板纸做成直形筒子,套于风筝线上,装一钢丝弯成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钩子,小降落伞挂在钩柄上,放飞时,风吹降落伞打开,带动装置沿着风筝线上行。在离风筝1米处,固定的横棒铜丝与钩柄接触即向后退,使钩子脱落,五彩的降落伞便满天飞舞了。后来,他的弟子又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等各种新式样的风筝。

4、南通风筝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

南通风筝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音响装置,在风筝上,成排成行的装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哨笛,数目从一百到三百只不等。南通风筝被称为“空中交响乐”。

5、江南风筝

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传统风筝“双鱼”和“路鹰”。

江南许多地方,灯节一“落灯”(过了农历正月十八),风筝就陆续升天了。清明、重阳节前后是放风筝的高潮。江南风筝名目繁多,样式各异。软翅小型风筝到处可见,闽南一带最简单的是“瓦刀”块,方方的一片。广东阳江县扎制的一种“灵芝”风筝,高三米,顶架铜弦巨弓。在高空受风鸣响,声传十余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名叫“崖鹰”的风筝,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飞翔时两只在上,一只在下,轮番调换位置,忽上忽下,动作优美,据说曾经引得林中栖息的鸟类误以为同类招唤而赶来合群嬉游。阳江的“娱蚁”风筝,独具一式,头部是联蚁的写实形状,最长可达一百五十节,总长十余丈,腾空后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

6、台湾风筝

台湾风筝的造型特点:强调特征、概括简化、夸张变形。

台湾风筝以软翅造型见长。一类是取自然物体的部分美妙线条构成风筝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风筝。主要有陀螺、龙、八角、中国城、老鹰、蝴蝶、蜻蜓、金鱼挑、双鱼、海燕、七星、海鸥、宫灯、飞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个品种。

第三篇:各地年俗特点

各地年俗特点

北京年俗

北京人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会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上海年俗

除夕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

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

广州年俗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江苏年俗

江苏春节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江苏的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江苏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初一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

山东年俗

大年初一零点开始这个时间鞭炮齐鸣,节日的欢乐笼罩了千家万户。天一放亮,妇女们便笑呵呵地忙着煮饺子。煮时,有的地方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烧火,意味着新的一年响响亮亮,节节增高。吃罢饺子,该去拜年了。一般先家拜,晚辈给长辈拜,平辈之间再相互拜;而后近拜,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四川年俗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广西年俗

广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更有趣的是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陕西年俗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陕西人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湖北年俗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山西年俗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山西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湖南年俗

湖南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第四篇:风筝的特点

风筝的特点

风筝的起源

虽然对于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风筝的起源在中国,大约在8世纪时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般而言,由于亚洲地区盛产竹材,适合各种自由曲线的结构设计,并且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所以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个人色彩;而西方国家因为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为材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例如北方的沙燕传到东南亚后,就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而硬拍和米字结构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传到日本,则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于世。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以风箱、伞翼及十字结构为主,因此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图案为设计主流。

马来西亚:传说很美丽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韩国:风穴风筝独树一帜

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筝,这是由米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

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叉的骨架结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置,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一种。

泰国:风筝也有男女之别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区

1、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

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

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

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

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第五篇:风筝的特点

关于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民间工艺 | 风筝 / 202_-07-16 / 莱诺 / 5437℃

猜你喜欢:

          传统风筝的吉祥寓意和风筝文化 风筝的大师谢春生教大家做一个简易的风 糊风筝—选材、剪裁、裱糊、矫正 关于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放风筝的益处和风筝的体育功能 做只风筝放飞春天吧 民间达人教你制作 关于北京沙燕风筝及沙燕风筝制作 八卦风筝制作方法及八卦风筝图片 肥沙燕风筝制作方法 肥沙燕风筝图片

风筝初名“纸鸢”,又名“风鸢”、“纸鹞”、“风鹞”、“纸鸦”等,是起源于中国而遍及于世界各地的玩具之一。它不但是孩子们的宠物,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它不单是玩具,还是精美的工艺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放风筝还成为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风筝赛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北京、潍坊等地也举办了几届规模盛大的国际风筝节,很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风筝作品和他们精湛的放飞技艺。因而风筝还含有友谊、和平等美好的内容。

风筝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 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区

1、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3、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只风筝.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风筝魏”以巧夺天工的构思,奇特的扎制技术,美观的色泽而获得国际天津风筝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风筝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其构思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风筝魏”曾设计制作出一种风答甩降落伞的装置,技巧很高,但制作较简单。用直径10毫米左右的软质芦苇管或硬草板纸做成直形筒子,套于风筝线上,装一钢丝弯成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钩子,小降落伞挂在钩柄上,放飞时,风吹降落伞打开,带动装置沿着风筝线上行。在离风筝1米处,固定的横棒铜丝与钩柄接触即向后退,使钩子脱落,五彩的降落伞便满天飞舞了。后来,他的弟子又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等各种新式样的风筝。

4、南通风筝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

南通风筝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音响装置,在风筝上,成排成行的装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哨笛,数目从一百到三百只不等。南通风筝被称为“空中交响乐”。

5、江南风筝

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传统风筝“双鱼”和“路鹰”。

江南许多地方,灯节一“落灯”(过了农历正月十八),风筝就陆续升天了。清明、重阳节前后是放风筝的高潮。江南风筝名目繁多,样式各异。软翅小型风筝到处可见,闽南一带最简单的是“瓦刀”块,方方的一片。广东阳江县扎制的一种“灵芝”风筝,高三米,顶架铜弦巨弓。在高空受风鸣响,声传十余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名叫“崖鹰”的风筝,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飞翔时两只在上,一只在下,轮番调换位置,忽上忽下,动作优美,据说曾经引得林中栖息的鸟类误以为同类招唤而赶来合群嬉游。阳江的“娱蚁”风筝,独具一式,头部是联蚁的写实形状,最长可达一百五十节,总长十余丈,腾空后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

6、台湾风筝

台湾风筝的造型特点:强调特征、概括简化、夸张变形。

台湾风筝以软翅造型见长。一类是取自然物体的部分美妙线条构成风筝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风筝。主要有陀螺、龙、八角、中国城、老鹰、蝴蝶、蜻蜓、金鱼挑、双鱼、海燕、七星、海鸥、宫灯、飞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个品种。

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