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哈工大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3-82325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4 13:17: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哈工大

哈工大

数学类·(咨询电话: 045186414208 045186414209)

------------------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了计算数学专业。1985年,在原有的计算数学专业与力学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数学力学系,1987年正式建立了数学系。1977年开始招收数学师资班学员。1998年,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哈工大数学系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

数学系拥有1个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基础数学博士点,1个硕士学位数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包括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2个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哈工大数学系是七个“全国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之一。

经过数学系全体教师的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数学系建立健全了若干监督和奖惩机制,使得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已形成了群体优势。数学系现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在职教师71人,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25名,博士生导师20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次,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4人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有7人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80%。

毕业生有10余人在国际上有重要学术影响,4人担任国内高校校长,40余人任院长或系主任。4人获得校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数学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与俄、美、日等多个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数学系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学校关于“教授上讲台”的有关规定,十分重视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求全系教授(包括博士生导师)每年都要为本科生讲课。在教学管理及教学安排中,为教授上讲台创造条件,使数学系的名教授能在繁忙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能够完成本科生教学工作。

知名学者

吴从炘教授:

男 1935年7月生于上海

1955年于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吉林大学)毕业。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助教,1962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并建立基础数学博士点。他是第一批全国优秀教师(1989)和第二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也是航空航天部优秀中青年专家(1990)。

主要研究领域是泛函分析与模糊数学。自1959年以来已在国内一级刊物和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另在国内外出版著作和译著12本。曾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资助。他曾长期担任中国数学会泛函空间组负责人(1979-2003)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3-1998)、主任委员(1999-2002),现为名誉主任委员且仍任《模糊系统与数学》副主编,《Sci.Math.Japonicae》(日)、《J.Fuzzy Math.》(美)、《Advance Fuzzy Math.》(印)和《数学研究》编委。他还曾出访美、加、波、匈、日、印、新加坡、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他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过各种课程近20门,已培养出博士40多人(含3位外国博士)、硕士70余人,现仍有11名博士生在校学习。他从1985-2000年还曾任全国工科院校应用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全国高校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指导组成员。

张传义教授:

男 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泛函分析和应用调和分析。近年来,在国际数学界创立一个新的函数,即伪概周期函数,引起广泛兴趣和积极参与。由国际著名出版公司Kluwer及我国的Science Press联合出版一部英文专著:“Almost Periodic Type Functions and Ergodicity”。最近几年发表在J.Four.Anal.Appl., IEEE.Trans.Auto.Cont.,J.Math.Anal.Appl., 等国际著名数学杂志上的文章不仅档次很高,而且有相当的影响。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种基金的资助。在教学上常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主编了两部本科生教材。获哈工大首届教学名师奖。

魏俊杰教授:

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近十余年来主要研究泛函微分方程的分支理论及应用。在Chaos, Physica D, J.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onlinear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Bifurcation and Chaos, Nonlinear Dynamics, 数学学报, 数学年刊 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其中有30余篇被SCI检索。其研究结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有的论文被80多篇SCI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用。曾多次到美国, 加拿大, 西班牙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与一些国际同行有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现在主持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个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为主要参加者之一的项目有一项曾获得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两项曾获得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最近以自己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 泛函微分方程的分支理论及应用”获2006年度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薛小平教授:

男 1963年4月生,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2-1986,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本科;1986-1991,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留校任教,1992年评为副教授,1997年评为教授,2002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泛函分析、模糊数学、微分包含、神经网络。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检索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作为负责人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2次(二等三等各一次)。

多年来,我系的培养目标一直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数学系的学生学科背景的具体情况,我们不但注重专业课,还认真做好学生职场核心竞争力尤其注重外语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其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和书写表达能力的培养。我系根据学校的部署,在专业学习阶段保证外语学习不断线。这几年四、六级的外语通过率显著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实验中心”提供一个房间,成立“学生科技活动室”。此活动由理学院学生会负责。学生可以在其中自己动脑筋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理学院团委提出,努力完善“学生科技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大系统,以就业为主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数学系各小班团支部积极响应院团委的号召,每年寒暑假都要号召班级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同学深入到企业、矿区、农村去积极开展调查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也锻炼了能力。开学初各小班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总结活动,交流经验和体会,为下一次的实践活动打基础。

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培养较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在数学系的教学计划中,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都在学时上有所体现。学生会也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如在大

一、大二期间,班级组织外语晨读活动。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届学生都有参加辅修双学位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把好毕业答辩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题的理解深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对课题研究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创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在2004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无论在版面格式上,还是在论文内容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课外活动多点开花,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了改变我系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欠缺培养的局面,理学院团委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理学院学生不能承办大型活动的局面,我系学生先后参与组织了“澳门回归一条街”、校庆“赏泉品月”联欢晚会、理学院每年的院庆晚会、“同心杯”运动会、2001年5月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接力长跑活动、2001年9月“支持北京申办奥运,迎建党八十周年”健身接力晨跑、2001年11月4日组织全校“超新星”演讲比赛、2001年12月4日举办中兴学生文化艺术节之校园情景剧大赛、2004年3月9日—4月2日,诚信素质教育月、2004年3月22日—4月18日,建院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2005年数学系迎新年晚会等大型活动,在校内外产生良好反响,进一步拓宽了工作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创造了条件。

数学系的两个本科专业每年面共向全国招收新生约80名。数学系的五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每年面向全国共招收新生约80名。

数学系数学实验中心使用面积420平方米、配备190台品牌微机、4台部门级服务器、中央空调和换气系统。实验室设备先进、完好率高,环境雅静舒适。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随时刷卡上机,上机实验课安排和学生的实验上机情况,均由微机管理;实验室每周7×14小时开放,并为学生提供多种编程和数学工具软件,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用机,满足了教学需要。

数学系本科招生按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招生,一年以后再根据学生意愿和学习成绩分专业。

数学系原则上从2011年开始招收的学生全部按“本-硕”连读方式培养,对优秀学生实施“本-硕-博”连读方式培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培养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的科研、教学人才为主,同时注意培养具有宽厚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技能、较强的外语能力,能运用数学理论、方法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理工结合型人才。

专业教学重视数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强调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主干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复变函数、拓扑学、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数据库、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数学模型等。

毕业生除攻读硕士研究生外,适合到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经济动态分析等工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数学理论进行科学计算、软件开发、网络设计、系统控制、风险评估、统计决策、编码等方面数学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的数学基础理论教学基本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相同。但注重对学生的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原理、数值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训练。

主干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汇编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信息科学基础、数字信号处理、图形学、小波分析等。

毕业生除攻读硕士研究生外,也可投身到科研、开发、生产、设计、管理等领域工作。

(咨询电话: 86414208、86414209)

数学实验中心

数学系首任系主任吴从炘教授

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张传义教授在授课

学科带头人薛小平教授在进行学术交流

教学名师王勇教授在授课

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游宏教授在授课

莫斯科大学数学系与哈工大数学系学术交流

国外数学家来系讲学

师生共同研讨数学问题

数学系同学参加拔河比赛

数学系学生参加同心杯趣味运动会

第二篇:材料混凝土 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

课程名称:混凝土材料科学 授课教师:董淑慧 学生班级:34545 学生学号:232435435 学生姓名:但是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年4月

轻集料混凝土

摘要:轻集料混凝土是指用轻粗集料、轻砂(或普通砂)等为集料配制而成的干表面密度不大于1900公斤/米的水泥混凝土,也称多孔集料轻混凝土。轻集料混凝土具有自重轻、保温隔热、隔音降噪、耐火性能好等效果,从而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关键词:轻集料混凝土、自重轻、保温隔热、降低成本

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向大跨、高层的发展,为缩小结构断面、减轻结构自身重量、提高保温隔热等性能,质轻、高强、多功能、耐久、抗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已经成为土木工程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现代混凝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轻集料混凝土因具备这些优点而成为仅次于普通混凝土的用量最大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和轻集料混凝土的分界线各国不尽相同,按我国《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规定用轻粗集料、细砂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制成的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kg/m³的混凝土,称为轻集料混凝土。

一、轻集料混凝土的定义

轻集料混凝土就是用轻粗集料、轻细集料、水泥和水配制而成的密度不大于1950kg/m3的混凝土。轻集料混凝土有很多种分类方式。轻集料混凝土按细集料品种分为全轻混凝土和砂轻混凝土两类;全部粗细集料均采用轻集料着称为全轻混凝土;粗集料为轻集料,而细集料部分或者全部采用普通砂为砂轻混凝土。轻集料混凝土按用途分为保温轻集料混凝土、结构保温轻集料混凝土和结构轻集料混凝土三类。轻集料混凝土还可以用轻集料的种类命名。轻骨料混凝土的轻骨料分轻粗骨料和轻细骨料。

二、轻集料混凝土的主要特点

1)表观密度小

一般普通混凝土的容重为2400kg/m³,而轻集料混凝土容重一般为1600~1950kg/m³,轻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其表观密度一般可减小1/4~3/4,使上部结构的自重明显减轻,从而显著地减少地基处理费用,并且可减小柱子的截面尺寸。又由于构件自重产生的恒载减小,因此可减少梁板的钢筋用量。此外,还可降低材料运输费用,加快施工进度。

2)保温性能良好 一般普通混凝土在干燥情况下的导热系数为1.22~1.45W/(m·K),而在潮湿情况下可达1.62~1.74W/(m·K),轻集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一般比苦通混凝土要低1/3~1/2,因此轻混凝土通常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

3)耐火性能良好

轻混凝土具有保温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等特点,遇火强度损失小,故特别适用于耐火等级要求高的高层建筑和工业建筑。4)隔音性能好

这主要是由于轻集料混凝土孔隙率较大,所以其隔音效果优于普通混凝土。5)力学性能良好

轻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小、受力变形较大,抗裂性较好,能有效吸收地震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故适用于有抗震要求的建筑。

6)易于加工

轻混凝土中尤其是多孔混凝土,易于打入钉子和进行锯切加工。这对于施工中固定门窗框、安装管道和电线等带来很大方便。

三、工程应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轻集料混凝土表现出来的优点:性能优良(在隔热保温、耐火、抗震、耐久抗冻、抗渗等方面表现出较好性能)、经济效益好、节能效果显著、施工适应性强和应用范围广等。下面列举几个运用: 1)桥梁

桥梁结构的荷载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重),因而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轻集料砼在这一领域优势明显,在桥梁的改建和新建中得到广泛应用。2)高层建筑

在高层建筑中采用轻集料砼能够显著减轻结构自重,能够提高建筑高度,也解决了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高大建筑的问题。3)其他应用领域

制造海上平台和浮桥;由于耐火性好,用于住宅预制烟囱和工业烟囱内衬;基于抗冻性,用于道路稳定保温垫层。

在我国,轻集料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研究较少,不管在应用研究水平还是生产规模都有待发展。目前,在工程应用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强度问题

轻集料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当继续增加水泥用量时,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增加并不明显。同时,与与轻集料混凝土中水泥石的强度相比,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偏低,这限制了轻集料混凝土强度的提高。2)收缩和徐变

轻集料的含水率直接影响轻集料混凝土收缩的发展速度,对徐变影响则较小。高含水率的轻集料混凝土早期收缩小于相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但最终收缩大于普通混凝土;低含水率的轻集料混凝土收缩始终大于普通混凝土。轻集料混凝土的徐变随混凝土强度增加而降低,徐变系数小于普通混凝土,但由于轻集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低于普通混凝土,徐变应力仍可能大于普通混凝土。3)吸水问题

在当前人造轻集料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制造出来的陶粒(含高强陶粒),其孔隙结构较差,不仅球状孔直径大,且开孔率高,分布不均匀,裂缝缺陷也较多,因而吸水率较大。这种吸水率高的陶粒,既不能适应现代泵送混凝土施工的要求;也因为施工前须泡水饱和预湿,给施工带来很大麻烦。因此,现在急需生产出一种具有更低吸水率,施工时不需预湿的人造轻集料,即高强、低吸水率的轻集料。4)泵送施工

目前,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已开始在工程上应用,但对轻集料混凝土中集料与胶凝材料易离析而影响泵送施工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泵送施工时,部分水泥浆中的水在压力作用下渗入轻集料中,降低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当水分由水泥浆渗入轻集料中,混凝土的体积将轻微降低。因此,泵送轻集料混凝土具有可压缩性,在泵压下表现为塑性。当增加泵压时,混凝土中的空气被压缩到轻集料中,这也是泵送轻集料混凝土具有可压缩性的原因。然而,当泵压降低和消失后,存在于轻集料孔中的被压缩空气又会将轻集料孔中的水分挤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泵管中,会导致混凝土拌和物泌水并会堵塞泵。

四、配制研究

混凝土宏观的物理力学性能源于其微观结构。要配制轻集料混凝土,提高比强度,改善其性能必须从内部组成结构和形成过程入手,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的选取和配合比例、制作养护工艺上。

1)材料及其配比

①轻粗集料

轻粗集料——粒径在 5mm 以上,堆积密度小于 1000kg/m3;轻细集料——粒径不大于 5mm ,堆积密度小于 1200kg/m3。轻集料按原料来源分有三类:(1)工业废料轻集料——如粉煤灰陶粒、膨胀矿渣珠、自燃煤矸石、煤渣 及其轻砂。(2)天然轻集料——如浮石、火山渣及其轻砂。

(3)人造轻集料——如页岩陶粒、粘土陶粒、膨胀珍珠岩集料及其轻砂。轻集料的堆放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1)轻集料应按不同品种分批运输和堆放,避免混杂。

(2)轻粗集料运输和堆放应保持颗粒混合均匀,减少离析。采用自然级配 时,其堆放高度不宜超过 2m ,并应防止树叶、泥土和其他有害物质混入。(3)轻砂在堆放和运输时,宜采取防雨措施。

在气温 5℃以上的季节施工时, 可根据工程需要, 对轻粗集料进行预湿处理。预湿时间可根据外界气温和来料的自然含水状态确定, 一般应提前半天或一天对 集料进行淋水、预湿,然后滤干水分进行投料。在气温 5℃以下时,不宜进行预 湿处理。

混凝土中,粗集料体积占混凝土体积50%~60%,因此,轻粗集料密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凝土密度,它是混凝土密度得以减小的主要原因。其材质、形状、筒压强度大小、吸水率等性能优势影响轻集料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其中轻集料筒压强度大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普通混凝土不同,轻粗集料中的粗集料(即陶粒)强度一般较混凝土的小,要配制高强度的轻集料混凝土必须采用高强度的陶粒。对于同等级的陶粒,减小陶粒最大粒径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粒型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碎石型陶粒抗浮要好于圆球型陶粒。关于轻集料吸水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轻集料的吸水性对轻集料混凝土的结构形成并无不利影响,甚至更有利影响。但一般认为,吸水率大的轻集料一方面不能满足现代泵送混凝土施工的要求,而且施工前必须泡水饱和预湿,给施工带来不便,而且大大降低了陶粒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强度也受到影响。②水泥

一般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及粉煤灰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主要胶凝材料,水泥的质量与用量直接决定了硬化砂浆体的强度。与普通混凝土不一样的是,轻集料混凝土中粗集料的强度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强水泥的强度优势发挥。水泥用量方面,大用量容易引起由水泥石过大的收缩变形,使混凝土内部产生早期微裂缝,影响混凝土后期性能的发挥,但水泥用量较小时,没有足够的水泥砂浆包裹轻粗集料,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不利影响。③砂

砂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砂质、级配和砂率上。一般来说采用轻砂比采用普通砂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强度要低,但有利于混凝土密度的降低。级配好的普通砂或混合型细集料有利于提高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轻集料混凝土中的砂率常用砂的体积与粗细集料总体积之比即体积砂率来表示,它对强度影响较大。研究表明,选择一合适砂率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比较重要。一定范围内,砂率提高,混凝土强度提高。④水胶比 水胶比是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水胶比定律也适用于轻集料混凝土,但只有对同一品种、同一堆积密度的轻集料来说才是有效的。研究表明,对每一种轻集料混凝土,存在一最佳水胶比,过大过小都有不利影响。水胶比对强度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加水过多将使混凝土表面疏松、毛细孔及凝胶孔变大、孔隙多,使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强度降低。同时水胶比过大可使蒸发的水量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增大,耐久性能下降。

⑤掺合料

混凝土中加入矿物掺合料是混凝土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改善轻集料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常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硅灰等矿物掺合料。掺入粉煤灰,可使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经时损失减小,并能大大改善其和易性,并防止其离析和泌水。掺入硅灰可有效提高其强度,且可改善抗冻性能,但硅灰掺量过高时,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导致强度降低。⑥外加剂

与普通混凝土一样,外加剂可以改善轻集料混凝土的性能。⑦纤维

目前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已相当广泛。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可以改善混凝土的脆性。

2)制作养护工艺

①集料处理及拌和

轻集料质量轻的特点要求制作搅拌时需要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轻集料较强吸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拌和时的工作性能,施工时一般对轻集料采取预吸水或憎水处理等措施。施工时也有通过集料表面裹浆(用水泥或水泥浆)处理的方法来达到提高轻集料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②养护制度

混凝土养护常有自然养护、标准养护、蒸汽养护等。由于轻集料的孔隙中含有一定的水分,使轻集料混凝土在较温和气温下自然养护时,能逐步放出水分,有利于水泥的水化。由于轻集料的“自养护”,混凝土养护时可不采取任何防止水分蒸发的措施,使混凝土的强度得以正常发展。

五、发展前景

在建筑业高速发达的今天,混凝土作为一种大众的建筑材料备受关注。21世纪的混凝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向轻质、高强、耐久。发展结构用轻集料混 凝土,能有效减轻结构自重,使混凝土向轻质高强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高层建筑、海上建筑、公路桥梁、原子能工业等建筑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并带来了一定的技术经济效益,但是自重大使混凝土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若能有效减轻自重,并且达到轻质高强、耐久性好,其技术经济效益会更加显著,由此高性能化轻集料混凝土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与普通高性能混凝土相比,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能够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基础上,使混凝土的自重降低20%以上,这对于结构恒载占有较大比例,且对材料性能具有较高要求的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海洋工程等现代大工程而言,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较高性能普通混凝土无疑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六、结语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轻集料混凝土以其轻质、高强、多功能的特点在大跨结构、高层建筑、软土地基以及海上平台、移动结构等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周士琼,谢友均《土木工程材料》,中南大学,2016。

【2】霍俊芳《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3】龚洛书,柳春圃《轻集料混凝土》,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4】《JGJ59-2017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规程》。

【5】胡署光,王发洲《轻集料混凝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6】钱觉时,卢浩等《陶粒憎水处理对新拌陶粒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

【7】耿振刚《关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J]》,2015。【8】崔海峰《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2015。【9】李尚华《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素分析[J]》,2015。

第三篇:哈工大简介

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

亚洲排名

教育专刊发布的2013年亚洲前100名最佳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共有15所院校入围,哈工大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首批中央直属管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免书记校长的副部级高校)、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和首批“2011计划”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另一所为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与中国建筑老八校之一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

校史概览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0-1922)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1922-1928)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1928.2-1928.10)哈尔滨工业大学校(1928-1936)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6-1938)才寓识

。意和

哈科工技大的不力断量向,社代会表哈输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数字1920

:哈尔滨念缩称;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

英文字母

:哈尔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所组展成开。的书:形如鸟的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校哈徽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

Harbin Institute of

HIT

列其中。

大学。

学校同时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哈尔滨、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1938-1959)送工放校工知大射追求主恢的业、Technology

滨双翼筑和由地,环“深圳)的办学格局。

1959年哈工大分成:

识的形卓楼宏悠大开工,不和理越图、久学放业懈探寓绕展求意的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基本设施齐备,科学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哈尔滨工业大学(1959-1970)工状优,的案中历的式大信,心史

建的学真哈齿的理工轮书、学校共有三个校区,分别为哈尔滨一区、二区,威海校区及深圳校区。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59-2000)

秀特象人色,征知

念寓对;

校办;

称、时

学英理”的文全;

大”英

哈尔滨校区坐落于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市市中心,校园面积347.33公顷(即347.33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59-1997)(1997年更名为燕山大学)津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1.97万平方米。

1970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建立重庆工业大学(1970-1974)作曲央词政文歌;化由校歌

威海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滨城市——威海。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留在哈尔滨的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1958-1970)、哈尔滨电。

剧全协部该米。截至2011年8月26日,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工学院(1950-1970)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0-1974)院国常部校《

院政委长知哈深圳校区坐落于南山区西丽湖畔,校园占地16.28公顷。沙河贯穿于大学城。截至2012年9月,1974年黑龙江工学院(1974-1979)、哈尔滨电工学院长协刘、名刘委忠现校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科研楼、行政办公楼、会议(1974-)两校脱离哈尔滨工业大学,重新建制

锡员德,作全友大国、之原

歌》

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配套建筑。另有在建教学科研楼2.59万平方米。目前有在校博士和硕士1974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生2500人左右。

(1974-2000)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2000年,哈尔滨建筑大学(1959-2000)、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1974-2000)两校合并,成立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3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

国家重点学科

2004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

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攻克了KM6(KM6是中国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K是空间的缩写,M是模拟器的缩写,6代表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序号)、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11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工信部重点学科(16个)

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号。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2011年,学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环境科学;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医疗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状”,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自1920年建校,近20万学子从哈尔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滨工业大学走向各条战线,其中不乏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的将军,科技领域的骨干、著名的企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家。在2011年该校区的0702101班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山东省重点学科(11个)

车辆工程 ;计算数学; 材料加工工程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通信与信息系统 ;材料学 ;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

第四篇:哈工大简介

1952年,在国内首先创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后组建为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1981年,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3年,铸造、锻压二专业被批准为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金属材料及工艺系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1987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铸造三专业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点 1993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哈工大“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同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哈工大确定为“985工程”优先发展学科

2001年,材料学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评估中名列第一

2001年,材料学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四

材料科学系 哈工大材料科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发展而成。1981年中国首批建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奋斗,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院系中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并且科学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材料工程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是由原铸造、锻压两个专业教研室于2000年合并成立,并在原铸造和锻压学科基础上建立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原铸造和锻压学科均成立于1952年,创建伊始就承担了为全国高校铸造、锻压专业培养师资力量的任务。198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铸造学科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07年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材料工程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沉淀以及近十年的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优化,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院系中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焊接技术与工程系 焊接技术与工程系始建于1952年,由苏联专家援建的焊接教研室发展而来,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87年并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本系毕业学生遍布海内外,多数成为焊接技术领域的精英人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焊接领域四位院士中,有三位毕业于本专业。该专业所属的“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89年,是中国焊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培养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所依托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点,其前身系1988年批准设立的金属物理硕士点,于1998年被批准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十五期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已培养了大量从事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和应用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与科研队伍,90%人员具有博士学位,80%人员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拥有大批功能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的先进设备。

光电信息材料与量子器件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信息材料与量子器件系建立于2010年12月,其依托的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9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复设立,2010年7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专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并从2011年正式开始招生。光电信息材料与量子器件系可培养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89年开始筹建,于1995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于2003年3月通过了国家的第一次正式评估。2008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运行评估。

据哈工大官网资料,截至2011年12月固定资产4000余万元,面积近5000余平方米。拥有柔性机器人焊接系统、高真空电子束焊机、大功率CO2激光加工系统、真空扩散焊机、搅拌摩擦焊、全方位等离子注入设备、等离子喷涂设备、电子拉伸机、超声扫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和超声波缺陷检测及表面应力测试设备等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手段,已成为中国焊接领域的主要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从事焊接基础理论和先进焊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高效焊接方法及过程智能控制、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微连接与电子封装、表面改性与延寿技术。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先进热加工科学技术综合研究基地,总投资规模8000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1996年12月通过正式验收。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运行与绩效评估。该专业培养从事材料设计、研制、组织性能分析与控制以及材料在各领域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功能材料、特种合金、表面工程、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与建筑功能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材料的空间环境效应与模拟原理及技术、材料环境效应损伤机制与性能退化及表征、材料环境效应损伤防护技术等。

本科生有近50%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面向科研机构、公司或企业,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该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及博士后。该专业学生有机会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进行“哈工大-英国伦敦大学本硕联合培养”,毕业后,将同时获得哈工大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机会通过导师推荐赴国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材料物理专业

该专业培养从事信息功能材料学等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和应用等方面高级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和纳米功能材料等。

该专业本科生有近60%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事业单位,从事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近几年来,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10余人到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留学继续深造。该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该专业国际学术交流频繁,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出国深造的机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程能力,可从事先进材料及其构件的液态与塑性成形加工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该专业为材料及其构件的制造与工程应用提供技术途径与方法。主要研究方向有:精密热成形、轻体零件成形、纳米材料成形与制备、物理场下的液态成形、非晶与微晶的成形与制备、精密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柔性成形、金属凝固过程与控制、先进模具设计方法、成形过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成形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15人,教师博士化率高达91%。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在宽厚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材料成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有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材料成型方法及质量控制、传输原理、材料成形过程测量与控制、材料成型模具设计、材料成形CAD/CAE/CAM、材料成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基础课程,还设有材料加工新技术、流变学概论、金属成形过程模拟与软件、电磁约束成形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非平衡凝固新材料、半固态成形技术、纳米材料制备及成形、先进材料精密液态成形等十几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专业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领先水平。毕业生中40%以上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就业于国内大中城市的科研机构、大型国企、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高级技术和管理工作。由于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基础雄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就业形势好。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该专业培养能够在焊接过程传感与控制、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及结构设计和焊接质量检测与评定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监理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焊接过程智能化控制、高效焊接工艺、微电子器件连接、焊接冶金及界面结构、焊接结构应力与应变控制、焊接缺陷及服役寿命评估。本专业的本科生有资格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

主干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工程应用、电弧焊基础、焊接冶金学、焊接结构力学、焊接过程测量与控制、高效化焊接、钎焊与微连接。

本专业毕业生50%以上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其他学生主要就业于电子通讯、船舶、汽车、锅炉、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由于本专业是全国惟一的焊接专业,而且,本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素质高,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该专业是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国防特色专业(全国只有2所高校设立此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密切结合生产实践,注重国际化办学。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分析、表达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爱国敬业、诚信务实、身心健康、掌握先进电子封装制造技术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装工艺及设备,电子封装可靠性评价。毕业后可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军事电子设备、视讯设备等器件和系统制造厂家和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属于材料加工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研究生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由原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部分)四个学科合并组成。上述四个学科均成立于1952年,创建伊始就承担了为全国高校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专业培养师资力量的艰巨任务,同年由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生,在中国创立了比较完备的金属热加工专业教学体系。198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铸造、焊接和热处理三个学科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经过全国院校学科调整,合并成现在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并于1996年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比中被评为同学科第一名。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为: 焊接研究方向:

高效焊接方法及过程智能控制:研究高效焊接方法、焊接热源物理基础与能量传输机理,熔滴过渡、熔池行为与焊缝成形,焊接过程质量传感与智能控制,焊接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研究焊接接头的力学行为,焊接结构应力与变形控制,连接接头的自动化检测与分析,智能化质量评价与仿真,结构可靠性与寿命评估;

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研究新材料、异种材料的连接性及界面行为,超声、扩散、自蔓延高温合成等新连接方法,连接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接头质量控制;

微连接与电子封装:研究微细尺寸材料连接的特殊性,微连接新方法、微细材料连接界面行为分析方法,原子尺度润湿性及钎料合金设计,微电子封装可靠性预测与优化设计;

表面改性与延寿技术:研究电子束表面强化与镀膜,激光熔覆与表面合金化,等离子体喷涂﹑烧结与刻蚀,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以及各种材料表面改性与延寿工艺。液态金属成形与凝固研究方向:

液态金属形成理论与过程模拟、仿真与缺陷预测;非平衡凝固理论与亚稳材料制备基础,大块非晶、快速凝固微晶及金属纳米晶材料形成理论与性能表征,喷射成形过程及组织、性能控制;

液态金属微观结构、组织遗传性,特种合金熔配理论与技术基础;先进材料特种定向凝固理论基础与工艺,物理场作用下的凝固行为与组织控制; 特殊复杂结构件精密近净形液态成形理论与工艺基础,耐高温等特殊条件下应用的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液态成形理论与工程应用。塑性加工研究方向: 塑性成形理论、数值模拟及控制:内高压成形、难加工板材粘性介质压力成形、高能率成形、等温精密锻造及锻件组织性能控制、超塑性成形及扩散连接、旋压成形、摆辗成形、纳米材料构件成形、钛合金及难变形合金成形、微型构件精密成形;

材料制备及成形:研究金属基复合材料、半固态材料、储氢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晶粉末、金属间化合物粉末,机械合金化、粉末冶金及粉末材料致密化和半固态成形理论。本学科与美、日、德、俄、英、法、韩等十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数十所大学、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员往来关系,鼓励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与国外著名学者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和渠道,为建设国际先进的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材料学博士点、硕士点

材料学学科是1981年中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96年被评为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八个学科(群)之一,1999年获准设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并为“985”共建的重点学科,2001年全国第二批重点学科评估时,在通讯评议中名列第二。本学科涵盖材料科学系、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陶瓷研究所和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比强合金,梯度功能材料,薄膜材料,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计算材料学以及各种材料的工程应用等。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铝基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等;

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包括生物陶瓷、新型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和金属陶瓷等; 高比强合金包括铝基、钛基、镁基合金等;

功能材料包括梯度功能材料、磁性材料、石墨材料、纳米碳管、导电材料等; 薄膜材料涉及耐磨减摩自润滑薄膜、各种功能薄膜和复合薄膜等; 表面改性包括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激光表面改性、稀土表面改性、微弧氧化、复合表面改性等。

本学科从多方面加强对外交往的力度,拓宽交流渠道,与美、英、日、德、俄等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邀请本领域著名专家讲学、派出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国外进修、访问、讲学等,不断提高学科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引进知名归国学者3人(含洪堡学者2人)。在广泛对俄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先进材料与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分部。

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学科于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可接受博士后。

本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为:形状记忆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功能薄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能源材料、敏感电子材料、纳米结构组装与加工等。

空间材料与加工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材料与加工学科于200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可接受博士后。

本学科依托于空间环境材料行为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空间环境与材料的交互作用是航天技术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与现代物理、化学、数学及材料学等基础学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与器件的环境损伤效应机理、性能退化规律与表征、以及辐射防护技术,空间环境效应等效与加速试验技术,航天器用新材料加工与性能特性数据库的建立等。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学科于2009年3月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可接受博士后。

本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特种光纤与光纤器件器件,太阳电池材料与光伏器件,固体发光材料与器件等。

科研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至今,完成国家、国防、省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数百项;在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精密铸造、特种塑性成形、材料连接、表面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和“材料工艺零件一体化”、“理论工艺装备一体化”的科研特色;在航空、航天、汽车、核电、船舶等领域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在KM-6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模拟器、神州号飞船返回舱焊接变形控制技术、低速增压风洞、航天员出舱训练用中性浮力模拟器、机器人智能焊接技术、大型壳体液压胀形技术、大型关键受力构件局部加载精密成形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应用、形状记忆与超弹性合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和分析测试中心于1993年11月28日组建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国家、国防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数百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2008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9,综合竞争力排名第7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设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第五篇:哈工大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teniu.cc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哈工大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哈工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