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创校校长廖承志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3-73625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7 16:01: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创校校长廖承志

创校校长廖承志:华大永远在他心中

作者:张罗应 2010-11-16 来源:华侨大学报校庆特刊 浏览 22

著名国务活动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先生,是华侨大学的创始人,也是华侨大学的首任校长,更是去世在华侨大学校长任上的校长。华侨大学,一直永存于廖公的心中。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批海外华侨青年满怀热情,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加之东南亚地区排华,迫使大量华侨青年回国。考虑到归国华侨青年需要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时任中侨委主任的廖公向国家建议,创办一所以招收归国华侨学生为主的华侨大学,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央各部委的赞同和鼎力支持。就这样,1960年,华侨大学应时应运而生。

1961年8月17日,中侨委、教育部联合向国务院正式呈报《创办华侨大学方案》,并于11月1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由此,11月1日成为华侨大学的诞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也就是华侨大学的校庆日。

值得一提的是,廖公不仅提议创办华侨大学,更自华侨大学创办的第一天起,就亲自担任华侨大学的校长。他不仅为学校题写校名“国立华侨大学”,更对有关华侨大学的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在细节上做到最好:廖公亲自领导学校的筹建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学校的地址选择问题,并亲自拍板定案———把学校建在福建侨乡泉州的城东,还请全国知名建筑专家为华大设计建设方案,亲自确定了学校校舍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廖公亲自主持《创办华侨大学方案》的审定,确定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他坚持华侨大学的学生宿舍一律采取单向外廊结构,使得室内光线充足,夏天凉快,同时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适应青年学生喜欢活动的特点;考虑到来华侨大学就读的大多是东南亚学生,特别是女同学习惯冲凉和在室内打赤脚,廖公要求学生宿舍楼设计上,每个宿舍都要有“冲凉间”,适应华侨学生的“冲凉(洗澡)”习惯,他还嘱咐宿舍地板要磨光,以免学生刺破脚板;廖公表示,要为华侨大学师生提供最好的房子,并特批用外汇从香港购买钢材,把宿舍门窗做成钢门窗,为师生创造最好的教书和生活条件;针对华侨大学是以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为主的大学这一特点,廖公提出,对侨生的教育应与内地学生有所不同,并提出了“热情欢迎、亲切关怀、严格要求、耐心教育”的十六字方针。此外,对学校聘请教师、建校舍,以及购置图书、仪器等,廖公都一一规划和指导。

廖公认为,办好一所学校,主要是靠教师,还要聘请外国专家。于是,廖公亲自找时任高教部部长蒋南翔要人,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中抽调了一些业务素质好的教师到华大作为教学骨干。他多次要求华大盖专家楼、小别墅,为外国专家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请得来,留得住”。廖公还亲自出面做工作,把一位回国访问的郭姓荷兰籍印尼华人挽留到华大专职搞科研。同时,华大的许多干部,也是廖公多次出面与教育部、统战部等部门联系,然后派人到这些部门物色挑选来的。

华侨大学远在著名侨乡福建泉州,国务繁忙的廖公身在北京,无法亲临学校指导。但廖公仍然心系华大,心系华大师生:1964年2月27日,中侨委在北京召开华侨大学专业调整座谈会,廖公特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1965年11月1日,华侨大学建校五周年庆典,廖公亲自题词祝贺。更为重要的是,廖公把华侨大学的艺术系办在了北京,并对艺术系的这帮华大学生、他眼中的“宝贝”给予了特别的关爱———1963年2月11日,华侨大学艺术系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廖公专程出席;在廖公的亲切关怀下,当时的不少名家,如作曲家时乐蒙,表演艺术家陈强,著名舞蹈编导李承祥和声乐家钱瑛、散文家杨朔、芭蕾舞蹈家石圣芳等都先后为华大艺术系1962级学生授课;即便“文革”期间身受迫害,廖公仍然以大无畏的精神关心华侨大学师生的命运,过问华大艺术系学生的去向,并亲自给中央写信,反映艺术系师生的前途问题……粉碎“四人帮”后,廖公为华侨大学的复办全力奔走。1978年4月1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决定复办华侨大学,廖公继续担任华侨大学校长。他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学校复办有关问题,决定学校当年复办,当年招生开学。1978年10月23日,华侨大学举行复办挂牌仪式,原定来校主持开学典礼的廖公因国事繁忙未能如愿。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廖公当选为政治局委员,身居高位,国务繁忙,但他依然放心不下华侨大学。由于身体健康缘故,廖公辞去了国内大部分的职务,唯独保留华侨大学校长一职。他还把华侨大学托付给了著名爱国侨领许东亮先生。据许老回忆,在出席侨办的一次会议时,廖公悄悄拉着他来到一个没有人的房间,深情地重重地说了一句话:“许先生,一切拜托了。”廖公所“拜托”的,正是他一直放心不下的华侨大学。

1983年,廖公重病在身,但是为了办好两所华侨高等学府,他不懈努力,争取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务院侨办联合起草了 《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中央24号文件),并在生

命的最后时刻亲手签发了文件。廖德勤(廖公的侄子)说:“廖承志当时已病重住院,亲自提笔在文件上作出批示,写下„我完全同意‟。”在这份文件中,华侨大学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国家的强力支持,也在教学政策上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度:首先,侨生可以不再把政治课作为必修课,从而减少了国外对于大陆教育不公正的怀疑;其次,以前外贸等相关专业属于保密专业,不许招侨生,但现在这个规矩被破除了;最后,侨生在节假日有回家的自由,不必等到每年的寒暑假。廖公临终前的举措,为华大坚持自己的侨校特色奠定了基础。

1983年6月10日,廖公在北京不幸因病逝世。这位新中国侨务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华大人的好校长,在他的第23年华大校长任上,永远地离开了他所心系的华侨大学,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华大师生。但,廖公永远活在华大人心中!

第二篇:廖承志同志生平

廖承志同志生平

廖承志同志是广东省惠阳县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父亲廖仲恺先生和母亲何香凝女士,是国民党的著名元老和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

廖承志同志从小受到民主革命的熏陶,在学生时代就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在广州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之中,同年加入国民党。“四·一二”后,他即脱离国民党。1927年因参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曾两次被捕。1928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时,因继续从事爱国活动又被日本政府拘捕并驱逐出境。1928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法南区委宣传部工作。同年11月党派他到德国,并转入德国共产党。1929年瞿秋白同志派他去德国汉堡领导中国海员运动,任汉堡国际海员俱乐部支委、书记。他参加了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到过荷兰、比利时组织领导中国海员运动。1930年夏,赴莫斯科参加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此期间,他曾先后被荷兰、德国当局拘捕驱逐出境。

他在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女士和爱国人士营救出狱。1933年8月加入红军,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长。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长征路上曾被张国焘拘捕,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周恩来同志营救下,他被释放,在红色中华通讯社负责广播工作,后到延安,任党报委员会秘书。

廖承志同志1937年10月被党中央派往国统区工作。上海失陷后,离开上海到香港组织八路军办事处,按周恩来同志指示,为新四军、八路军筹集资金和物资。日本占领香港后,他到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42年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逮捕。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当时他还在狱中。1946年1月,党中央将他营救出狱。出狱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49年,他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他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青年团中央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顾问、党组第二副书记,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华侨大学校长,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基金会顾问等职务。

廖承志同志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递补为中央委员,以后,在党的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新华社)

第三篇: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 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近祺!

咫尺间的间隔竟然成了海与天的距离,南京的一次匆匆会面后,已经过了36年。幼年时的亲密无间,还有你我当年在莫斯科促膝谈心的情景,这一幕幕的往事都还历历在目。但许多年没有联络,这真是件遗憾的事。最近听说你身体不好,很是挂念。人过了70,就会有许多病痛。希望你自己珍重。3年来,我党多次倡议重视两党谈判,共同放弃以前的恩怨,一起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只有你多次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我认为这样不行。世代交情,对于公与私,都应当对你说,希望你多想一想。

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千秋功业,台湾必定会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谁都有利。台湾同胞可以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以避免骨肉分离的痛苦,在台湾的前辈和大陆去台湾的人员也可以都到自己需要的,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及时稳定和世界和平,你经常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勉励自己,如果真能在你手中完成这样的伟业,去全国必然尊敬你,世人推崇你,对国家有功,名字留在史书上,所谓“罪人”的说法,实在是荒谬。守在台湾,不是长久的方法,以你的明智,自己一定有想法。如果不能能够决定,或拖到以后,不仅白白产生烦恼,你也难以推卸责任。还有和平统一属于内政。外人的言语脸色,意图得到台湾,这是世人都知道的。该决定的时候不决定,以后必定受其影响。希望你多加思考。

孙先生创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的事迹已经是不可改变的。国共两次合作,都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我们虽然年幼,但也知道一些。第2次合作,你父亲主导,我们也参与其中,知道大概。事情虽然影响了许多方面,但从大局看,合作则对国家有利,分开则伤害民族元气。今日你在台主持内政,三次合作,重大的责任难以推卸。双方的领导,都是同学好友,互相了解,商谈更加容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的说法,实在难以赞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一切为了天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怎么能发出为了党的私自利益的说法!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类的,明智的的人都认为不现实,有些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我们都很了解,不需要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的各位,心中有数,不是要多余的话。尝试为你们党考虑,如果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果断的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怎么能自保。有见识的人,都想到这一步,事情关系国民党兴亡,希望你能再次思考。

近来读你的作品,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的话,有许多的感慨在里。现在你的父亲仍然葬在慈湖,统一之后,应该迁回故乡,或者是奉化,或者是南京,或者是庐山,你最近曾经说:“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话都说到这样,怎么不实践统一大业!单说国家民族,蒋氏两代对历史也有所交代;对于你个人来说,可以说是忠孝两全。

否则,你你死后如何交代。希望你三思。

你一生坎坷,不是命运安排,一切决定都在自己手中。千秋功罪,都在一念之间。现在的国际形势多变无法猜测,台湾所有人都在议论,时间不停,以后的日子不长,夜长梦多,时间不等人。盼望你能善于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活到老了,更加怀旧,如果你方便,我马上整装上道,前往台北看望,并当面听诸位长辈有益的教诲。遥望南边的天空,忍不住心往那边去,写不尽的话,希望珍重,等待你的回信。请你代我给老妇人问好。方良、纬国及其他后辈一样。

第四篇:廖承志同志追悼会治丧委员会组成

廖承志同志治丧委员会组成新华社北京六月十二日电廖承志同志治丧委员会已经组成。治丧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王震杨尚昆(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万里习仲勋马海德王任重王昆仑王首道王鹤寿韦国清方毅邓力群叶飞叶圣陶 包尔汉史良乔石庄希泉朱学范刘澜涛许世友许德珩李淮汉李德生杨秀峰杨得志肖克肖劲光何贤余秋里谷牧宋任穷张廷发陆定一阿沛·阿旺晋美陈丕显陈慕华林丽韫帕巴拉·格列朗杰季方周谷城周建人周培源屈武赵朴初胡子昂胡乔木胡启立胡厥文胡愈之荣毅仁费彝民姚依林郝建秀秦基伟**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耿飙夏衍钱昌照倪志福黄克诚黄鼎臣康克清爱泼斯坦彭冲程子华粟裕董其武赛福鼎谭震林缪云台横川次郎薄一波

第五篇: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公开信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两党谈判,同损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唯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

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拢,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主持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其事,吾辈其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地顺势,负起历史重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夫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概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恋湖,统一之后,即当适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旨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言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它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长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寥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创校校长廖承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