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23-65202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3 10:10: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的美,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的几点见解。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微寺)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冰雷报春(水帘洞)、彩泼莲花(莲花峰)、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云海万千(清凉台)、黄岳宝光(天都峰)、松趣万象(始信峰)、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排云霞海(桃云亭)、蟾宫玉树(莲花峰顶)、石笋擎天(石笋石工)、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丹青秋色等。

黄山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3.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

黄山群峰竟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系发育,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有宗教文化所建立的寺、庙、庵、殿、祠、亭、楼、阁;有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游踪;有具现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和空中缆车。其人文景观轴线为古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古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黄山人文景观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对自然景观起着点缀和渲染的作用,自然景观映衬出人文景观,使其更加鲜明、剔透。因此,黄山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构成黄山特有的风韵。这种融合在玉屏楼、北海、西海、温泉等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松谷庵景区和太平湖畔的度假村,山色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具有这种特色。

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活动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一种欣赏活动,在我国它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旅游,我们可开展美学教育,增强人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激发人们对大好河山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感觉力

感觉力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耳、目、鼻、口、舌)的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引起人们机体的快感,并通过知觉、思维等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形成美的感受。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前提,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它们构成这样的递进关系:客观世界—人的感觉—美感。人的审美感觉,是沟通美(客观)与美感(主观)的过渡性“窗口”。人的感觉力越强,美感也越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力,所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黄山景观确实太美,所有来黄山的旅游者都能体会出来。这种感觉力随文化层次的提高而增强,特别是地学旅游者更能体会出美的内涵。2.想象力

感觉是审美的门户,但还须经“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以便对旅游景观进行高层次的审美。“知觉”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往往是多种感觉的结合。“思维”已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知觉”到“思维”,旅游者对旅游景物产生了“想象”和“理解”。这样,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就更深刻、细腻和全面,从旅游中得到的乐趣也更多和全面。其实,黄山许多景点的命名都是通过知觉和思维,经过想象而命名的。它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通过比较和综合,得到美的回味。3.理解力

理解力驱使人们“对旅游景观探究,寻根问底,弄清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文化景观的渊源”。理解旅游景观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过程,一般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历史知识。例如,要理解黄山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必须知道岩石的断层、节理和花岗岩的差异风化等知识。又例如黄山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是黄山的象征,分布在海拨800 —1600m 的山地上。黄山松能耐贫瘠、耐旱和耐-22 ℃的低温,在黄山分布很广,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说。黄山松为什么能在土壤贫瘠的丛山峻岭悬崖峭壁中旺盛生长,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厚在破岩中”的特点呢? 这是由于真菌的菌丝与植物的根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结构。这种结构叫“菌根”,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这种菌根共生结构能加速花岗岩的风化,使黄山松根系能直接从岩缝中汲取养分和水分,从而使黄山松长得葱郁苍翠,刚毅有骨。黄山松特有的景观特征在黄山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情绪力

所谓“情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持有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可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三个方面作描述。情绪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本文第二作者虽然出生在皖南山区,但第一次到黄山,被玉屏楼的景色所陶醉,夜不能寐,坐起来写诗,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5.情感力

情感和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绚丽的景色不仅给人刹那的、短暂的美感,而且也能在人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不可磨灭的情感。例如著名画家刘海粟曾十上黄山,我院区域地理教研室的教师每年都要带学生到黄山实习,多次到黄山没有厌倦之感,实质为情感所致。情感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美德,这是对故乡、故土的一种倦恋之情。

黄山旅游景观的优美是举世闻名的,它有很强的感染力,每个来黄山旅游的观光者都能体会到黄山的美。如果每个旅游者在饱览黄山美景的时候,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激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定能体察到黄山美的内涵,把黄山的美感印在自己的脑际,滋润自己的心田,激励自己对美的追求, 体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第二篇: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典雅.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冰雷报春(水帘洞)、彩泼莲花(莲花峰)、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云海万千(清凉台)、黄岳宝光(天都峰)、松趣万象(始信峰)、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排云霞海(桃云亭)、蟾宫玉树(莲花峰顶)、石笋擎天(石笋石工)、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1.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 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

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

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

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Mar.2 0 0 2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

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

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1.3 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

黄山群峰竟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系发育,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有宗教文化所建立的寺、庙、庵、殿、祠、亭、楼、阁;有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游踪;有具现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和空中缆车..其人文景观轴线为古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古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黄山人文景观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对自然景观起着点缀和渲染的作用,自然景观映衬出人文景观,使

其更加鲜明、剔透.因此,黄山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构成黄山特有的风韵.这种融合在玉屏楼、北海、西海、温泉等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松谷庵景区和太平湖畔的度假村,山色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具有这种特色.2 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活动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一种欣赏活动,在我国它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旅游,我

们可开展美学教育,增强人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激发人们对大好河山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旅游景

观审美要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 ].2.1 感觉力

感觉力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耳、目、鼻、口、舌)的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引起人们机体的快感,并通过知觉、思维等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形成美的感受.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前提,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它们构成这样的递进关系:客观世界—人的感觉—美感.人的审美感觉,是沟通美(客观)与美感(主观)的过渡性“窗口”.人的感觉力越强,美感也越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力,所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黄山景观确实太美,所有来黄山的旅游者都能

体会出来.这种感觉力随文化层次的提高而增强,特别是地学旅游者更能体会出美的内涵.2.2 想象力

感觉是审美的门户,但还须经“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以便对旅游景观进行高层次的审美.“知觉”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往往是多种感觉的结合.“思维”已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知觉”到“思维”,旅游者对旅游景物产生了“想象”和“理解”.这样,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就更深刻、细腻和全面,从旅游中得到的乐趣也更多和全面.其实,黄山许多景点的命名都是通过知觉和思维,经过想象而命名的.它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通过比较和综合,得到美的回味.2.3 理解力

理解力驱使人们“对旅游景观探究,寻根问底,弄清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文化景观的渊源”.理解旅游

景观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过程,一般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

识和文化历史知识.例如,要理解黄山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必须知道岩石的断层、节理和花岗岩的差异风化等知识.又例如黄山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是黄山的象征,分布在海拨800 —1600m 的山地上.黄山松能耐贫瘠、耐旱和耐-22 ℃的低温,在黄山分布很广,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说.黄山松为什么能在土壤贫瘠的丛山峻岭悬崖峭壁中旺盛生长,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厚在破岩中”的特点呢? 这是由于真菌的菌丝与植物的根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结构.这种结构叫“菌根”,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这种菌根共生结构能加速花岗岩的风化,使黄山松根系能直接从岩缝中汲取养分和水分,从而使黄山松长得葱郁苍翠,刚毅有骨.黄山松特有的景观特征在黄山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4 情绪力

所谓“情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持有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可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三个方面作描述.情绪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本文第二作者虽然出生在皖南山区,但第一次到黄山,被玉屏楼的景色所陶醉,夜不能寐,坐起来写诗,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2.5 情感力

情感和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绚丽的景色

不仅给人刹那的、短暂的美感,而且也能在人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不可磨灭的情感.例如著名画家刘海粟曾十上黄山,我院区域地理教研室的教师每年都要带学生到黄山实习,多次到黄山没有厌倦之感,实质为情感所致.情感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美德,这是对故乡、故土的一种倦恋之情.3 黄山旅游景观欣赏 3.1 峰、石地貌景观欣赏

峰、石地貌景观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骨架.境内主要山峰有82 座,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 座,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有块状峰林、筒状峰林、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独秀峰和岭岗等类型.从峰林组合来看,前山雄伟后山秀丽.黄山怪石形象逼真,数量众多,成为黄山的一绝.主要类型有: ①类球状怪石,主要分布在岩石垂直和水平节理均匀发育和较密集分布的峰脊或坡缘地带,如猴子观海、天鹅孵蛋、松鼠跳天都,双猫捕鼠等;②柱状怪石,多出现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峰顶或斜坡上,如梦笔生花、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象鼻石、仙人指路、五老上天都等;③片状怪石,受密集发育的垂直或水平节理制约,多形成厚度较薄的怪石,或立或卧, 如蓬莱三岛、蒲团石等.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黄山地区在距今8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黄山地区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黄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占风景区面积的70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裸露面积240 Km2 ,形成于距今2.231 亿年前)、“黄山花岗岩体”(面积约107 Km2 ,形成于距今约1.43 亿年前)、“狮子林花岗岩体”(面积7.7 Km2 ,形成于距今1.23 亿年前).黄山自第三纪—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根据河流裂点(九龙瀑有9800m.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机制为花岗岩基下部及附近地区的热流活动].黄山南北两侧都有北东向主干断裂,山体内部有北西向黄山断层、光明顶断层及其被其错开的南北向断层等.黄山花岗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四组节理.断层控制水系的发育, 节理破坏了花岗岩的不透水性和坚硬性,加速了外力作用对花岗岩的肢解,因其发育程度和组合情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 奇峰怪石.对黄山峰石地貌景观成因的欣赏,不仅能丰富旅游者的知识,而且能明确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基础,便于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欣赏峰石地貌景观,从而得到不同的美学价值,它对画家和摄影师有重要意义,能提高艺术品的水平和价值.3.2 云霞气象景观欣赏

云霞气象景观包括日出朝霞、日落夕阳、云海、佛光、雨凇、雾凇等,还有春光、夏景、秋色、冬装等气候景观.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例如云海一般在雨后初晴,受高气压控制,且有逆温层存在时最易形成.这时大气比较稳定,对流不强,云顶高度在几百米至1500m 以下.观云海的时间以冬、秋季最好,春季次之,夏季因对流旺盛,多不稳定天气,形成云海的机会较少.观看云海宜在高山峰顶,视野开阔之处.如在光明顶看天海,清凉台看后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观东海,玉屏楼看前海,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黄山因水汽丰沛,云雾多,全年均可出现佛光.一天中佛光在早上9 时以前或傍晚16 时以后出现的最多,中午则较少见.黄山山势陡峻,一般晴天清晨登上山顶,都可看到日出.看日出的地方,以夜宿地点而定,住北海宾馆可到清凉台观看.夜宿光明顶气象站,则在光明顶观看.日出时分依季节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介于清晨5 时10 分(7 月1 日)22 年.日流量为200t 以上,水温保持在41.1 ℃左右.经地质部门分析化验,水中含有钠、钙、镁、钾和氧、氮、二氧化碳、氡等阴阳离子和元素气体,总矿化度为0.061 ,pH 值为7.5 ,属于重碳酸盐型淡温泉.泉水可饮可浴,对皮肤病、风湿病、消化、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松谷庵温泉位于松谷庵上山的路边,海拔高度560m ,属构造裂隙泉.水温为25.0 ℃,流量较小,初步测定为100t.d50cm.石臼的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石臼多分布在河床偏山体隆升一侧,一般高出现代河床0.51500 m 的深山密林中,在景区范围内共有九群,每群有20453 年),历代先后修建寺庙近百座,其中祥符寺、翠微寺、慈光阁、掷钵禅院被称为黄山“四大丛林”.古时黄山设汤岭关、乌泥关,为徽州和宁国两府之界.山阳属徽州府歙县,山阴属宁国府太平县.风景区磴道始于唐,形成于明,修建于民国,完好于当代.目前盘道总长50788m ,有石阶36073 级,依山就势,穿洞过桥,顺其自然.全山各盘道有历代古桥40 余座,其中以汤泉溪上的明代卧龙桥,桃花溪上的白龙桥,始信峰顶的仙人桥最著名.这些古桥,建筑风格各异,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各景区景点上有从唐代至当代集文化、书法和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摩崖石刻200 余处.其中雕刻在海拔1589m 的青鸾峰壁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大型石刻(每字直径6m , “平”字一竖长达9m),为世所罕见.“鸣弦泉”、“洗杯泉”史记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手法,尤为珍贵.黄山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历代名家有石涛、雪庄、程邃、郑雪、丁云鹏、查士标、戴本孝、肖从云、法若真及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刘海粟等,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黄山大自然美景,成为黄山艺术作品丰富的体裁和内容,史志、诗句、歌赋、散文、游记、掌故、绘画、摄影等,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美,形成独树一帜的黄山文化,成为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黄山旅游景观的优美是举世闻名的,它有很强的感染力,每个来黄山旅游的观光者都能体会到黄山的美.如果每个旅游者在饱览黄山美景的时候,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激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定能体察到黄山美的内涵,把黄山的美感印在自己的脑际,滋润自己的心田,激励自己对美的追求, 体现人生更大的价值.愿黄山的旅游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使黄山人的情感与黄山的美感融合在一起,以便使黄山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

第三篇:旅游美学 黄山

黄山的旅游美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摘要:黄山是与五岳相其名的名山,古代多少文人墨客登上黄山吟诗赞美,现今黄山已然成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游览,其中不乏回头客。黄山必有其独特之处,方能吸引诸多人的到来。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以此作为对黄山的高度肯定。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作为华夏大地众多名山之中最为出名的五座大山,拥有中国的大多数地质地貌特征,因此成为标志性的名山。黄山何以与其并列,甚至在徐霞客的口中足以盖过五岳的风采?

黄山的旅游资源

历来游人将黄山的旅游特征归结于四绝三瀑,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与人字瀑、百丈泉、九龙泉。此四绝,作为黄山独有的景观,名贯古今,享誉中外。

一、奇松

黄山奇松位于“黄山四绝”之首,素有“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称谓。黄山奇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昵的连理松。除了有名有字的奇松,黄山还拥有着众多普普通通的无名松,漫山遍野,装点着黄山的众多山脉。黄山奇松针叶短硬,树冠扁平,颈干粗韧,叶色浓绿,傲然挺拔,生态适应性极强,能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黄山奇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令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令人浮想联翩„„①曾有人编了《名松谱》,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棵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以其独立的风格,别树一旗。

黄山最出名的十大名松分列如下:迎客松(位于玉屏楼东,黄山标志)、送客松(位于玉屏楼右,2005年冬天枯死)、蒲团松(位于莲花溪谷)、竖琴松(位于卧云峰侧北坡)、麒麟松(位于清凉台)、探海松(位于天都峰的鲫鱼背旁)、接引松(位于始信峰)、连理松(位于散花坞与始信峰中间)、黑虎松()位于北海至始信峰岔道口)、龙爪松(位于始信峰)。

二、怪石i

黄山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作为石头,每座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添加上人类的想象力,形成一幅奇特的图画。但黄山怪石怪就怪在,同一块石头,不同的角度观看,就会有不同的的形状。例如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形如大公鸡展翅啼鸣,故名“金鸡叫天门”,但登上龙蟠坡回首再故,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却仿佛摇身一变,变成了五位长袍飘飘、扶肩携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石门溪旁的“喜鹊登梅”,若从皮篷的入口处观之,则又变成了“仙人指路”。②

黄山怪石,星罗棋布,坐落在黄山波澜壮阔的山海之中,隐藏在云海之后,在天晴之时竞相显现,在云雾之中忽隐忽现。“猴子望太平”、“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乌龟爬山”、“孔雀戏莲花”等由于酷似猛兽异禽而命名;“仙人下棋”、“天女绣花”、“夫妻谈心”、“童子拜观音”则是类同人形;“梦笔生花”、“笔架峰”、“仙人晒靴”、“飞来石”则是各种东西石化而形成;“苏武牧羊”、“太白醉酒”、“武松打虎”、“达摩面壁”等则是以神话、历史冠名。各种石头皆是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地在黄山上伫立。

三、云海

自古黄山云成海,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每当雨过天晴,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之一。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犹如云瀑一般向下倾泻。因而黄山四绝中,云海作为成为首推,也就不足为其。

云海的奇妙之处,就在似海非海,山峰与云雾互相幻化,意象万千,联想浮篇!再加上云海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天气,并非时时可见,如果运气不佳,登山之日选择不对,云海就与之告别,由此而显得更为珍贵。

空气环流,瞬息万变,曙日初照,浮光跃金,更是艳丽不可方物。烟霞夕照,神为之移。黄山云海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把黄山峰林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仿佛进入梦幻世界。当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远近山峦,在云海中出没无常,宛若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上。贡阳山麓的“五老荡船”在云海中显得尤为逼真;西海的“仙人踩高跷”,在飞云弥漫舒展时,现出移步踏云的奇姿;光明顶西南面的茫茫大海上,一只惟妙惟肖的巨龟向着陡峭的峰峦游动,原来那“龟”是在云海上露出的山尖。唯有飘忽不定的云海在高度、浓淡恰到好处时才能产生如此奇妙的景象,对旅游者来说,这是一种奇巧美的幸运偶遇.。霞海出现时,则天上闪烁着耀眼的金辉,群山披上了斑斓的锦衣,璀璨夺目,瞬息万变。云海表现出来的种种动态美,丰富了山水风景的表情和神采。黄山的奇峰、怪石只有依赖飘忽不定的云雾的烘托才显得扑朔迷离,怪石愈怪,奇峰更奇,使它们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四、温泉

黄山的温泉位于风景区内,又称汤池、汤泉,已有千年历史,每天出水量高达千吨,常年保持在42℃。

从黄山风景区的云谷寺上山,走上20公里的山路,途径光明顶、莲花峰或者天都峰,观赏完诸多的奇松与怪石,在峰顶观看完云海,下了山,已经是一身疲惫。此时去泡一泡温泉,退去一身的疲惫,不失为是一个好选择。

温泉不光有着去乏,还有着保健作用,得到过古今诸多名士的赞赏,贾岛在《纪温泉》中有着“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伐马返骨髓,发白令人黟。”的名句;李白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留下了“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明末文人吴士权将黄山温泉描写为“清数毛发,香染兰芷,甘和沆瀣”„„

黄山名景的形成机理

在4亿年以前,现黄山所在位置及其以北,一直至长江沿岸一带,还是属于古地中海的海域。经过多次的沧海桑田,海水逐渐向西南退走,这一区域再也没有被海水淹没过。同时,由地壳深处的岩浆构成的“地下黄山”开始向上侵入,并逐渐形成花岗岩体而拱出地面,黄山出现。随后,黄山经过几万年的地壳抬升,上面所覆盖的浮沙、尘土、碎石等沉积地层,逐渐被风化等外力作用所剥蚀,露出于地面之上。在迄今七百万年左右,我国大陆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原先已被风化剥蚀的黄山,又呈断块山隆起,进一步升高。也就在此时,由于日晒雨淋,水流侵蚀以及随后而来的第四纪冰川的作用,把黄山原来直立或接近直立裂隙的柱状花岗岩体,进行“清胚”、“雕刻”、“装饰",最后塑造成今日所见的峰林结构。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在外力作用之下,黄山留下了诸多的奇峰怪石。

黄山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水分不易蒸发,因而湿度大,水气多。林木利用根系吸收地下水分,又通过枝叶散发到空中,使林区上空不断增加水气。雨后常见缕缕轻雾,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雾天250日左右。

在气象学上,按云的高度,分为高云、中云、低云三种。云底高度高于6000米的为高云,在2500-6000米之间的为中云,低于2500米的为低云。黄山云海是由低云和地面雾形成的。低云主要是层积云,这是特点。黄山气象站积累17年观察资料,表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有97%的云海都由层积云形成,只有3%由层云或雾形成。6至9月,有淡积云和浓积云形成的云海,占这个时期云海总数的6%。

冬季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约在800-1200米之间,因此,常有壮观的云海日出。到梅雨季节,随着气温升高,云的凝结高度升到1500米左右,云层高度超过或接近大部分峰顶,这时候云雾笼罩,不易看到云海。7月至8月份,为黄山盛夏,这段时间常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上升,低云的凝结高度也上升到全年的最高度。山的阴面,湿度大,容易形成对流。上午到午后,山头周围常有淡积云和浓积云形成,但由于云层高于峰顶,因而云海少见。在傍晚或早晨,偶而可以看到由积云、层积云形成的云海,但由于环流影响,极易破坏,云海维持的时间较短。9至10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低云的凝结高度也随之下降。冷空气过后,常出现层积云较高的大面积云海。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云的凝结高度低,冷空气活动频繁,过程性天气活动明显,在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的好云海。③

由于黄山山高,常年吹拂强大的山风,在强风吹拂之下的松树,枝干往往呈现出偏向某个方向生长,因此呈现出迎客松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的场景。

本就拥有美妙的风景、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加上人们丰富的想象和黄山风景区多年的打造和经营之下,黄山已经成为了国家级5A级风景区,每年吸引了成年上万的人来此参观。

以黄山四绝为基点,黄山的核心资源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名山、历史、怪石、奇松、鸟兽、云海、佛光„„踏着前人走的痕迹,欣赏着险峻美奇集合之美。云开雾散怪石现,天晴山险奇松见。既有满足攀登者的崇山险峻,也有满足历史爱好者的文化古迹,既有休闲人士的漫步山路,也有“摄影师”照下的美妙图片。黄山依靠的是云雾造就的朦胧梦境、峰峦叠嶂的波澜壮阔、立体结构的多样生物圈、丰富悠久的历史资源,足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人们,这一些一起造就了现今黄山丰富的旅游资源。

①:《黄山四绝之奇松》,磊石山人。②:《黄山四绝之怪石》,磊石山人。③:《黄山云海的成因与规律》,黄山志。

第四篇: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案(人教版选修3)

【学习目标】 1.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并理解两者的区别。2.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含义。3.了解古典园林、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4.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5.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 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______________。2.表现形式(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知识点二 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⑪________________。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⑫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⑬____________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

古建筑城池、⑭____、陵墓、⑮____、楼阁、桥、塔、民居等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

⑯________、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⑰________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⑱____、寺庙等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 ⑲__________,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名人轶事

民间传说给风景区增添了⑳________,丰富了________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一、旅游景观中自然美的表现及形成 美感特征美感形成举例 形象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洞庭天下旷

色彩美是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香山红叶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以及云雾飘动等引起山为水动,水回山转,流水飞瀑,飞禽走兽,风吹林动等

朦胧美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烟雨中的山水风光,云蒸雾腾 [巧学速记]

1.图表法记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2.图表法记忆色彩美

3.图表法记忆动态美

典例剖析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朦胧美等,图中既有形象美又具有朦胧美的是________。

(2)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四幅景观图中,从形成原因上看属于断层一侧抬升形成断块山体的是________。答案(1)②(2)③(3)①

思路剖析 该题通过四幅景观图反映了旅游景观的自然美,“华山天下险”主要展示的是形象美,“峨眉天下秀”体现的主要是色彩美,“黄山天下奇”既有奇松、怪石的形象美,又有云海滚滚的朦胧美,而瀑布景观给人以动态美的感受。

变式训练1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读以下四幅景观图,完成(1)~(4)题。

(1)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2)上述四地景观中,旅游景观的色彩美最为突出的是()(3)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诗赞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描绘了旅游景观的()(4)雨中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旅游者能深切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这正是旅游景观的()

二、人工美的类型与形成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等。如下表所示: 类型美感形成举例 古典 园林

美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感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古建

筑美通过立体和平面结构图,运用线、面、体在时空间展开运动过程,给人以视觉的影响从而获得美感故宫、大小雁塔 民俗 风情

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民俗和风情也是迥然不同的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雕塑 艺术

美雕塑表现出纪念性、象征性、立体性等关系特征《昭陵六骏》 《马踏匈奴》

[反思归纳] 古典园林美、古建筑美、人工与自然美的比较 人工美 的内容审美形式审美特征 古典 园林

美主要是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元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成为大自然的缩影,花草、树木、奇峰、怪石,各有章法 古建

筑美形式极其多样,主要有城池、宫殿、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古建筑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样式、色彩装饰,这些因素决定了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人工美 与自然 美有机

结合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亭台楼阁、桥梁,半山建亭、水上架桥、题写匾额楹联等不仅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审美意义,它与自然景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典例剖析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请解释西南边陲竹楼的结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看竹楼具有________美,属于该类中的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房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的房屋必然与地理环境相适应,西南自然环境气候湿热,地处热带地区,多竹林分布,高脚竹楼建筑能够起到防潮、防虫、防洪、凉爽通风的作用以适应当地湿热环境。(2)人工 古建筑和古遗迹美

思路剖析 该题通过竹楼考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西南边陲气候湿热,而高脚竹楼有防潮、防虫、防洪、凉爽通风的作用。竹楼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其独特的结构蕴涵着丰富的人工美。

变式训练2 下列旅游景观能体现人工美的是()①摩崖石刻 ②古典园林中的山、水、花木 ③原始丛林 ④神话传说

易错易混点 不能理解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 错题诊断 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日内瓦湖

(1)日内瓦所在国家瑞士地处阿尔卑斯山________麓,首都是__________。(2)分析材料中所描述的日内瓦主要表现为哪些审美特征? 答案(1)北 伯尔尼

(2)既有自然美,又有人工美。自然美主要有阿尔卑斯山的雄壮(形象美),阿尔卑斯山、日内瓦湖的湖光山色(色彩美),罗纳河的水流、河畔树林的飞鸟(动态美)等;人工美主要是指日内瓦有许多知名国际组织和瑞士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中立国的特殊地位,增加了日内瓦的知名度。

错因分析 一是只看到日内瓦著名的自然景观所表现出的自然美,忽视了日内瓦著名的体现人工美的景观;二是忽略一些旅游景观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和谐统一。纠错笔记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人文景观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尤其是自然环境,因此对人文景观的欣赏必定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

(1)我国的古代建筑常常建在环境优美之处,借助于自然风景来突出建筑的美。中国的许多庙宇建在环境幽静的山林之处。那些佛寺庙宇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飞檐翘角显于树木之内,所谓“深山藏古寺”,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异趣。

(2)我国的古塔、亭阁也总是巧妙地与自然景色相融合。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总有宝塔或亭阁耸立,它们和自然景观共同构成情趣盎然的风景美,有的甚至成了风景点的重要标志。有的亭阁和古塔游人还可登临,远眺风景。如杭州六和塔,举目远望,钱塘浩浩,大地苍苍,尽收眼底,给人一种心胸开阔、意气风发的感受。又如在岳阳楼上,可以望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这些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整合造成的审美感受。

对点练习

考查点1 旅游景观中的自然美

1.下列有关峨眉山审美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峨眉天下秀”强调的是峨眉山绿树碧水的色彩美 b.峨眉山作为一种自然旅游景观,只具有形象美 d.峨眉山地处我国热带地区,四季皆可观赏

2.下列自然景观与其美感表现,对应正确的是()①浩淼烟波之旷——动态美 ②流水飘烟——朦胧美、动态美 ③北京香山红叶——色彩美 ④黄山云海——形象美

考查点2 旅游景观中的人工美

3.下列人工景物中,使游人“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的是()a.古典园林 b.古建筑和古遗迹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

①自然现象 ②审美状态 ③总体形态 ④岩石 ⑤水体 ⑥动感 ⑦动态美 ⑧烟 ⑨暮霭 ⑩物质文明 ⑪审美状态 ⑫建筑 ⑬大自然的美景 ⑭宫殿 ⑮寺院 ⑯序列组合 ⑰色彩装饰 ⑱桥梁 ⑲统一的整体 ⑳传奇情趣 审美内涵 1.美感特征美感形成

形象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色彩美是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动态美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以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朦胧美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2.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3.美感类型美感形成

古典园林美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感

古建筑美通过立体和平面结构图,运用线、面、体在时空间展开运动过程,给人以视觉的影响获得的美感

民俗风情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民俗和风情也是迥然不同的

雕塑艺术美雕塑表现出纪念性、象征性、立体性等关系特征 变式训练 对点练习

2.b [“浩淼烟波之旷”体现了形象美;流水飘烟,既体现了动态美,又体现了朦胧美;北京香山红叶表现了秋天的色彩美;黄山云海使山景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体现了朦胧美。] 3.a [造园艺术家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缩影,使游人“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

第五篇: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

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

【作 者】方海川

【作者简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乐山师范学院 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四川 乐山 614004

【摘 要 题】理论研讨

一、景观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景观这个起源于德文的古老的词,最初没有一个明确的空间界限,只是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纪,园林设计师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开始采用景观一词,将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称为景观,并对此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这时的景观成为描述自然、人文及其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包括自然和人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态,常用风景、风光、景色、景象等术语描述。至此为止,景观一词主要突出的是一种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直至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A.Von.洪堡(1769-1859年)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概念。这里的景观在强调其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当1905年英国地理学家A.J.赫伯森(1865-1915年)在他的著名论文中,用“自然区域”一词来表明一个成为特殊的自然单元的地区时,而在德国地理学界已普遍采用“景观”一词。“景观”这一概念一经发展成为地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景观学的研究主题以后,就有了新的方向。景观学派的创始人,德国近代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1872-1952年)把景观看成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其中所有“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形成一种独特的结合,并特意把人作为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一个区域的首要目的,是在严格的形态分类的基础上精确地描述景观。他的这一观点在德国影响颇深,德国多数地理学者均同意景观的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又有不少地理学者对景观的含义注入新的见解。1963年,德国地理学者J.施米特许森提出“每一个景观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整个地理圈内部具有特定性质的一种事、空、时系统”。德国的地理学家S.帕萨格(1867-1958年)认为景观是一种类型,一种景观类型即一种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他的景观研究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为一种类型所占有的地区划出界线,并认为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1925年,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1889-1975年)在他就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系主任时,发表了题目为“景观形态学”的就职演说,首次引进“景观”这个词到美国地理学研究。索尔视景观为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域单元,用以代替区域或地区。其景观思想对美国地理学的发展影响甚大。按他的见解,每一景观的结构内部有或多或少的相同形体,而结构单元可被排成发展序列。这个观点依然是现代景观和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他提出的“景观图案”包括自然区现象和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形态——文化景观。这两类景观中,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而文化是地理景观定型的力量。如果说,施吕特尔、帕萨格和索尔作为欧美景观学派的倡导者,偏重于人文景观方面的研究。苏联的景观学派则自成一派,偏重于自然景观的研究,苏联景观学说的创始人Л.С.贝尔格是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个人。他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概念,认为地表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地段)所构成的,每个地域(地段)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的结合。地表的这些地域(地段)概称为地理景观,简称景观。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出版,第一次对景观学原理作了系统阐述,并为景观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同时也引起了苏联地理学界关于景观

科学概念的争论。这些争论可归纳为三种意见:①视景观为区域单位即地理个体;②将景观广泛理解为一般自然地理综合体;③把景观理解为基本的地域类型,即类型单位。尽管对景观的定义、划分及其同自然地带关系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把景观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把景观作为重复出现的自然要素的地域组合基本单位,则是共通的。按照А.Г.伊萨钦科的意见(1957年)景观学包括景观学说、地理壳地域分异学说和自然地理(景观)区划理论。他认为“景观是地理系统序列中承上启下的等级(级别)。它是区域分异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研究与景观内部的各地理因素的作用相联系的地方性自然地理规律的开端。”(1979年)

综上所述,景观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在地理学、建筑园林学及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使用。目前,对景观的理解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诸方面;②一般自然综合体:是指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大如地圈(即景观圈,是由构成地理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小如生物地理群落(是地表自然条件最单一地段,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使生物群落同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综合体),它们均可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或类型单位;③区域概念:是个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一级的自然区,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④类型概念:用于任何区域分类单位,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的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单位不等于景观,而是景观的有规律的组合。在景观学中“景观”主要指特定区域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把景观理解为,是一定区域的山川、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侧面及其存在形态或现象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综合整体,这一复杂的综合整体,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每一个地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有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

二、景观类型

景观一词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导致人们对景观认识地不断深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景观进行分类。例如,从人类开发利用和建设的角度,常把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从时间的角度,将景观分为现代景观、历史景观等等。但人们往往根据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多少,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两大类型。自然景观即天然景观,是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尚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荒漠、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或人为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指那些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性。例如,人们往往能够从一幅风景画所表示的田野风光、建筑、人物、服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店肆等所构成的复合体认出它是世界上什么地方的风光。这就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使用,C.O.索尔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首次明确定义了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人类产生后,尤其是农业出现之后,地球上才逐渐留下文化的印迹。因而,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各种文化叠置而成的。美国地理学者惠特尔西在1929年提出“相继占用”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演变。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文化景观的内容不仅包括具备具体可视的物质文化形态之景观,而且还包括那些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像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观。英国牛津大学哥德曼教授在其《欧洲地理》(1962年)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用突出的山水、语言或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的强烈信仰,有时是三者的结合。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但是,人们往往通过具体事物,如城市、乡村等聚落形态,田野、道路等土地利用形态以及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反映出来的差异,来了解形成区域文化的自然历史背景,以感受和了解人类文化的空间差异。因为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这些非物质的精神寄托,也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的不断深入,地球上已不存在不为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空间,那种纯天然的自然景观已微乎其微,因而有人把人为景观中不包括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的自然方面归属自然景观。因为,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有人将既有明显自然景象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区域复合体称为复合景观。事实上,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对“景观是一个地理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景观作为一个地理系统,“是由构成地理的组成部分(地圈)所构成,它们彼此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并作为一个完整综合体起作用。”(D.德迈尔,1982年)自然景观作为一个自动调节混和地理系统,其组成成分包括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土壤和生物子系统,它们均受自然规律支配。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其中并存着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系统。在许多区域内,很难确定整个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确切界限。

三、旅游景观新概念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这一新的含义并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其中,有学者把那些区域环境中,吸引旅游者,并能满足其心理及精神需要,具有相应的旅游价值及功能的客体和文化精神现象称为旅游资源。为便于同旅游资源相区别,而把那些主要为满足旅游者的生理需求,具有保障旅游者食、宿、行、购等功能的设施条件及经济服务实体称为旅游载体或旅游社会经济资源。综合考虑,旅游景观离不开特定的区域,应该是一定的地理地带内的一片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类型(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或自然、人文景观兼有)作为旅游资源客体,包括区域的一定经济水平、服务接待设施基础,并依托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建立起来的能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内容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体。

四、旅游景观特征

发展的21世纪,旅游景观的内涵与外延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最初人们认识旅游景观主要还是指包括山、水、气、光、动物、植物等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与物象地域组合构成的自然风景,以及由历史与文化结晶反映出一个地区民族风貌与特色的人文景观。因为,这些千变万化的景象和环境,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状况、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能使人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景观即旅游资源。但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它应具有以下几层含义和特征:①“景观是一个地理系统”,旅游景观则是一个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环境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在内的复合系统。根据地带规律,旅游景观系统的地域分异使得处于相同地带的旅游景观区域系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或社会、或经济、或文化的特点。②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因此,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总体、人文现象总体(包括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学(精神激励)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具有每个子系统在孤立

状态时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和结构。③旅游景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由旅游资源及旅游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重要条件,但只有通过提供一定的设施条件和旅游服务使旅游资源与旅游者在一定区域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财富,才能实现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取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