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暨21世纪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盛典[五篇模版]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23-112938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6 22:47: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暨21世纪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盛典

沈灏: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我仅代表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报系,《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欢迎大家的出席,对大家的出席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冬天来的很快,就在眨眼之间,《21世纪商业评论》走过了五个春秋,这五年来,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推陈出新,立志将我们杂志做的更加专业,更加具有专业性,能为行业提供详实能用的商业管理文章,这五年来我们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支持,21世纪报系和《21世纪商业评论》关注商业模式,通过追踪大量的企业案例并进行深入分析,21世纪报系在国内率先定位商业模式的概念,通过多年的跟踪和分析,尤其是通过在座朋友们的出席,21世纪最佳商业模式的评选才得以顺利举办。今年我们将以创新来作为主题,我相信今天的聚会,各位嘉宾对中国商业模式的思考一定会为中国企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最后感谢所也到场的嘉宾,祝大家渡过一个美好的晚上。

21世纪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盛典

主持人: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

这里是《21世纪商业评论》五周年的答谢晚宴暨21世纪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盛典。我是主持人,来自凤凰卫视的曾子墨,欢迎大家回到现场,和我一起见证这些获得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奖的企业的诞生,并一起度过《21世纪商业评论》五周年庆典美妙的夜晚。

自创刊起,《21世纪商业评论》已经走过五年的风风雨雨。作为《21世纪商业评论》的老朋友,我看到了这本杂志的坚持不懈,手足重茧。他们关注本土实践,传播商业理念;提供关于全球商业的评析和远见;以独树一帜的工作哲学,深入关注商业领袖和企业管理者的真实焦虑。如今《21世纪商业评论》已经成为实用有效,观察深刻的商业杂志,广受好评。

杂志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21世纪商业评论》一定有许多话想要说,有许多人想要感谢。接下来就让我们掌声有请21世纪报系执行总编辑沈颢致辞,有请。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对话,我们非常乐见今天的对话包括我们刚才论坛的这些真知灼见,能够对我们发觉信心,承担责任带来启迪,像刚才吴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待着绿帽的黑衣人。到这里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就结束了,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

吴伯凡:时间已经过了,大家意犹未尽,今天虽然只有四个嘉宾,但是各个角度都是非常透彻,把我们这个话题一层层的往里深入。这一场对话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四位嘉宾。

杨大昕:我坚定一下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我不相信贸易保护是一个国际化发展的主流。举个例子来讲,几年前跟我同事去做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倡导,我们也碰到了来自国会议员和农业选区议员说,他说我反对贸易自由化,因为我来自农业选区,因为农业需要保护,按照大部分人是同意的。还有前两天也得另外一个信息,主流平台仍然是这样的,我们前一段时间从媒体上面也看到,我们应该做反倾销的调

查,好象是有什么阴谋,前些天刚知道一个比较确切的信息,是官方的,无论是做保护案也好,反倾销调查也好,只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不到4%,所以我就说,世界化的浪潮应该是一个主流。

胡刚:刚才叶总说202_,我想起一句话,3007年,人类后代回到地球,追究这个祖先离开地球的原因,就是说大地都是黑色的,跟月球很像。能源确实在减少,大量媒体和机构预测,还可以用30多年,可以用到202_年,但是不代表老百姓可以用到202_年,石油开采越来越多,再过十年可能汽油就40块钱一升了。

再一点就是企业家责任心的问题,我们经常说企业家要有事业心,提事业就是挣钱,但是也不能没有责任,我们希望整个社会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树立一个标杆,多做一些实事。谢谢。

吴昌华:我再讲两点,我这么看,中国现在目前已经进入一场阵痛,当初中国加入WTO的时候,我相信骂朱镕基的人很多,但是这几年上来以后,经过一场巨大的阵痛之后,还是变得更进步了当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目前这一场由于能源或者碳的制约因素形成的大的国际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那么中国自然而然必须在这个潮流当中承担起他的责任,扮演他的角色,所以从这个角度未必完全是负面的东西,无论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也好,当然政策上我们要抗议了,行动上中国为什么这么积极做节能减排,也是从国家应对角度来看,迈起这个步伐了。如果各方面都做的好,这个阵痛时间就会短一些,如果走的弯路多一些,那么这个阵痛时间就比较长一些,不管怎么说,从我观点来看,今后十年对中国来讲,对中国各个国家来讲,对中国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中国能否真正走完这个阵痛,走向绿色能源,走向负责任的大国,都是在这十年努力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来,所以这十年我们要努力。

第二点,谈到贸易壁垒的问题,我前天去上海,主持了一场中美之间的能源讨论。这个论坛过程当中,其实很有意思,有美国的企业在中国做生意,有中国企业在美国做生意,目前状况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渗透,只要你想要这个市场,你要玩这个游戏,就必须改变,不改变是没有任何机会的。第三点国内现在关于新能源技术的探讨,我是这么觉得,中国其实从能力和势力来讲,大的趋势已经明确,在未来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当中,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决定了这个东西,重要的是,中国不能只做国际竞争这些东西,我们还要做好该做好的事情,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节能,包括这个曲线过程当中,潜力,可能性都有,但是国家政策不到位的话,巨大的潜力是无法挖掘出来的。很多行业应该扶持,但是同时重要的是,要把精力放到节能的领域,从而企业愿意主动作节能,不仅要做好今天的事情,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今天的事情。

叶东: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巨大的话题,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理解试图解释这个状况。不管是不是阴谋,如果说这种阴谋是可以带经济走出危机,使大家享受一个有效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我觉得这个阴谋我们是可以当成阳谋的,因为你这个两国之间对话,六国对话,十五国对话,都有一个主题,现在可以看到国际政府之间的对话,主要就是两个字,能源和环境,他总有一个原则,所以可能有一方是制

定的,一方是受到一些暂时利益的损害,但是看未来发展,如果跳开眼前的状态,看过去若干年的发展,我更愿意把这个看成新的商业模式,从蒸汽机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每一次的创新,我都持有保留意见的,因此每次技术创新都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的使用。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一种工具推动社会发展,无论是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增长,他总是会带来一些两难的抉择,这个两难的抉择就是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是非常非常大的矛盾,又要节省又要不失去舒适度,事实上确实是非常难的。我认为吴总编刚才的问题,我们企业如何面对?这是必须面对的,好象互联网来了,每个企业都必须要装的,电脑来了,每个企业都要装电脑。以前计算机是奢侈品,现在是日常用品,你根本缺少不了的。相应的,我们会看到,现在绿色经济的时代到来了,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跟它脱离不了干系,只不过它不是技术或者某一个产品的表现,更多是思维模式的表现,所以我四五年以前就跟各行业的人说,包括地产,我也说将来地产会越走越远,现在有前瞻性的地产商都已经开始做绿色节能循环性的地产了。你办公也会变成绿色的,交通也是绿色的,食品也是绿色食品。所以这种绿色大潮,清洁技术革命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所以每个企业都要从自己的出发点来和节能降耗,环保,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种思维,以前中国的发展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但是现在这个路子已经走到尽头,你怎么发展绿色GDP这是未来30年的话题。

第二,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这两个大方向如果不变,你就会看到绿色GDP大行其道,就好象一个人健康时候不停赚钱,到老的时候就治病,你一定会把你赚的钱治病用,使你可以延续下去,就是我们原来GDP挣的钱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最近看到一个电影叫《202_》,大家可能已经看了,这个地球不是毁于本身,而是毁于人类,所以有人预言人类活不过一千年,资源可能有,但是环境不适合人类生活了。另外,可能环境很好,空气很好,但是你已经没有赖以生存下来的自然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东西是能源类的,还有一些非能源类的,比如稀有金属,你制作过程中需要的钢铁原料这些东西,在这种大的不可逆转的历史关口,特别哥本哈根会议马上就要召开,有人说是拯救人类的活动,有人说言过其实,就是说怎么面对这个情况,工业发展有100年历史,但是真正的发展是过去50年发展的,各个行业都已经到了危机阶段了,不是说你选择不选择,现在是必须选择,一个绿色一个清洁,只是说你如何做的更好更快,你做的好快,就可以在同行当中占有领先地位,可以拔的头筹。

吴伯凡: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大。反正是说中国GDP和美国GDP重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贸易之间,微软那一张光盘的重量很轻,他卖到中国来,那个碳排放是很低很低,而我们都是一些有重量的东西,不停运过去,据说202_年还要收什么碳税,好不容易中国企业就4个百分点的利润,碳税一收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就生产这些碳比较多的产品,有重量就一定是有碳的。

杨大昕:这个话题很大。我仍然是这样想。绿色作为一个贸易壁垒的手段,我自己觉得国际化的分工会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换句话说,我不认为这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目前,从世界经济总量上来看,至少经济总量美国如果我没记错是12万亿,中国是3万亿到4万亿,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大约几天前刚发表一个声明说两个国家要共同反对贸易保护,我也不觉得他们是在开玩笑,或者说假话,虽然我们说的是反对贸易保护,进行贸易自由化,我认为他们是认真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绿色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壁垒的手段呢?有这种可能性,但也有可能一些专家或者学者,甚至包括媒体人,也会觉得说贸易保护用绿色作为壁垒是一个战略上的可供选择的选择,这种想法都可能存在。回到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很难回到过去,我觉得经济全球化会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不会回到几十年前地方贸易保护的状况,即使是用绿色作为一个手段,也不太容易回到过去。

吴伯凡:我把我这个问题具体化一点。贸易壁垒,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现在绿色壁垒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贸易壁垒,而且越来越广,中国在这个方面,很多中国企业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你觉得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这样一个绿色壁垒?

杨大昕:这个澄清是非常必要的。谢谢。虽然这个公司是上市公司,那买他的股票的人,不仅仅是美国的,甚至很可能中国投资公司也买他的股票,他是在中国有独立制定和决策的。因为我们过去多少年来一直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最早9个人到现在5000人,投资也是从过去几十万到现在几亿美金的投资规模。

我倒是觉得国际化这个过程会解决这种担心。我自己其实也是对世界经济蛮感兴趣的,我记得一段时间以前,大家也有这个考虑,美国对中国有扼制战略。

吴伯凡:我们也不说什么GDP,GNP,我们就这么说,他在中国境内的,他的战略是具有自主性的公司,是战略,而不是简单的执行。

杨大昕:在座大家都知道,我是在3M公司工作,如果从他的原始总部来讲,是一家美国公司,所以我先要反问您一下,您是的中国企业是指的哪些企业,因为3M中国有限公司是1984年在上海注册的,过去这20多年间,我们一直配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的,创造了5000多个工作机会,同时过去五六年间也交了几十亿的税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一家中国公司,您所说的这个。

吴伯凡:最后一个问题,刚才其实有两位已经谈到这个问题,自从有了《货币战争》这本书以后,大家都爱从阴谋论的角度讨论问题,这个绿色这么热的东西,刚才我已经说了这实际上是美国国家战略,美国国家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这是他们的战略,我们是如何理解的?这个游戏规则是不是说已经定下来了?或者说,我们中国对这个游戏规则是不是要有所作为,如果玩别人划定规则的游戏的话,可能比较荒诞了。就这个问题,中国企业这种绿色浪潮,在这个绿色浪潮下,中国企业特殊的应对方式,或者说,我们在这种绿色浪潮下,我们中国企业是如何有所作为的,因为下面50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50年减排任务非常重,但是恰好赶上中国、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浪潮,这是非常大的问题,一个人从乡间一旦被城市

化以后,碳排放就会六七倍的增加,但是又不可能说阻止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企业到底在绿色浪潮之下我们该如何的应对?

胡刚:刚才说这个氢能源,我们知道也一些公交车不是加氢了嘛,包括一些太阳能,目前应该有五大清洁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从我们老百姓来讲,电动车还是比较节能的。

回到刚才说的软绿的角度,我觉得从市场角度上,企业应该有动力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那么国家也应该做一些支撑,我们国家好像在联合国的气侯变化峰会上也说,202_年,非石化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的15%左右,那么这个转换可能可以从结构型,包括技术型进行转化,这个不会牺牲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另外我还想谈一下企业家的责任问题,主动的减排可能是他受的教育,国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另外就是强制性的管理。

吴伯凡:把自己漂绿,我在上海开了一个会,还有一个人很搞笑的说,人人争戴绿帽子,现在这个绿色浪潮来的时候,很多企业就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宣传把自己搞绿,你说这个非常好,我也知道这个企业,2%和98%,就是利用这个2%来戴帽子。胡总,这个问题对你们来说还是有针对性的,骑电动车是很绿色的,哪怕开一个QQ,我也觉得比骑电动车舒服一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昌华:前面两位讲了很多,从我这个角度来说呢,我想硬软,目前在我们从事领域就是气侯变化问题,第一是能源生产和使用,很多人说技术救了我们,我想目前为止,很难说,仅仅硬或者仅仅软就可以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当中要有一个人的因素,你要给人选择,其实虽然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牺牲舒适度来保护环境,但是很多人是宁愿牺牲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牺牲了他的一些方便舒适的选择,但是他自己有他自己的追求。还有一种,为什么二者兼有呢?拿一个公式来讲,就是评估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当中,有一个公式,就是说人类经济生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的,第一人口数量,第二富裕程度,第三技术进步,尤其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包括中国在内,人口是在不断上涨的。财富呢,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GDP还是要上升的,这个情况下,衡量财富指数也会上升,留下来现在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技术了。但是技术从人类历史上来讲,是在不断开发进步过程当中,但是技术本身是一个双刃剑,也出现了很多负面作用,从积极角度来讲,我们要提高技术进步,从而使我们真正减少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当中的影响。但是如果看前面人口的增长,和人类追求生活水平的增长,这个技术承担的责任太大了,人类再怎么聪明,也很难抵消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所以这种情况下,就要谈这个减排低碳这些东西,社会没有办法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就只有要求每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尽量减少不应该消费的高碳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低碳,或者说尽量少消耗这个东西。

还有一点,前面谈到的反思,前不久我给150个学员做培训,这里面大部分的学员是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国内专家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他说我们现在不能被西方国家牵

着走,尤其是技术,他说你看绿色浪潮当中,我们现在已经造成一种局面,一会儿西方国家说,这个技术好,是绿色的,我们就要走这个绿色的东西,一会儿过一段时间又出来另一个技术,我们又跟着走,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当中,谁把这个金挖到了呢?就是发达国家。这个论点非常有意思,引起的反响也很有意思,大家就展开了讨论,觉得我们发展中国家不能被发达国家牵着走,最后就落实到技术,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还有很多个人的力量,如果个人不行动起来,我们追求的美好的愿景就不会实现。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绿色企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希望他们的成果可以广泛的扩大。

刚才说到3%和33%,我们这里还有一个2%和98%,就是国际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能源公司,他们知道可再生能源是新兴领域,就投资于可再生能源,他所做的所有广告基本上是打这个牌子的,给公众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但是你看他每年财政收入,他只有2%的收入是来自绿色能源,98%还是是在传统能源当中。所以这个绿是要看怎么绿。

吴伯凡:解释一下EMC,就是你买空调,买电,就是买一个服务,都是规定的,这是很多新能源公司做的事情,可能算是软绿,我解释一下软绿和硬绿,一个是以牺牲舒适度为前提的,一个是不以大幅度降低人的生活质量达到的低碳和绿色。

叶东:软绿和硬绿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说法,其实我们看到市场是一样的,只不过看到的词不一样,我们觉得政策性的强制性的是硬绿,我举个例子,你到日本那边,你夏天到那边,他规定室内温度是28度,这个是强行规定,这个实际上在政府各个环节已经开始大规模铺开了,特别随着环保单位的执法会更强更彻底,你不符合这个规定就会被关门,所以今年否掉了很多施工建筑,这个就非常好。

政策方面另一面就是商业方面,我们由于是做投资的,政策只能是在市场上寻求更好的技术创新,所以我们在看公司的时候,总是发现,他这种技术如何在给别人转变他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同时,同时还要给双方都受益,我们一直用节能EMC模式做一个例子,因为EMC方式本身是节能,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采用呢?比如这个大楼如果要采用节能方式,有可能要停电停两个月来装这个新的东西,所以这里面就需要一个系统的方式。我们最近看到一个案子,它使建筑物在装置节能的时候是无缝连接的,他能一边使用一边安装,等他调整就是一瞬间,所以我觉得技术创新就带来市场上的变化。

第三个,软绿应该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像这个例子就是,如果客户不花钱他当然愿意实现,如果让他花钱花时间他肯定不愿意。所以我觉得一个是政府强硬的事情,第二个是某些领域的补贴措施,让市场可以稳固的开展起来,软方面就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吴伯凡: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氢这个能源,好象是清洁的,但是大自然能量是守恒的,你把氢从水里头分离,这本身也是造成很大的能耗,这个问题我不太理解啊,就是对于很多现象,这个环节好象可以,但实际上在总体产业链上和价值链上是不节能的,这个问题叶总怎么看?

杨大昕:目前概念上,我不敢说硬绿或者是软绿,但是从企业角度来讲,一个企业目前给社会做贡献比较好的方式是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刚才前面也说商业上成功有不同的层面,比如商业道德是其中一个层面,然后市场的延续是另外一个层面。所以我觉得硬绿也好,软绿也好,跟市场情况,跟政府政策,以及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都有关系。如果是刚才说的电动车的例子,其实世界上有一个品牌,他生产的氢动轿车排放远远低于电动汽车,完全是没有排放的,但是商业上并不成功,因为没有那么多加气站,因为各国法规也没有能使加氢比加油更方便。所以假定这家公司全部精力投到氢动汽车上面去,商业上还不成功的话,这样就没有太多意义。

我觉得,无论是硬绿也好,软绿也好,我们都是在探索一个未来未知的领域,需要商业,需要消费者以及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来创造这个环境。

吴伯凡:钢材潘家华教授讲了一个概念,什么叫低碳经济,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的生活的舒适度,还有一个是社会的发展程度,另外就是它的排放低,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叫低碳经济,那工业社会以前的社会都是低碳社会,这是不对的,我们是在限制条件下的创新,所以才谈低碳经济,所以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想问大家,现在有很多主动式节能的创新,就是开发新的技术,新的能源,这个开源的思路,可是有一派观点认为,你一说节能,电动汽车,奔驰的老总有一次电视采访,他认为20年以后,这个新能源的车不可能超过15%,我还听到一个能源经济学家,他说30年以后,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使用当中,不会低于87%,这是他经过了很严格的计算得来的,而且份额不会降低,总额在增加,今后50年的碳排放就是绝对人类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那么爆发的50年。所以你如果没有主动节能,那我们还是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可以消耗比较少,产出更多,这样的思路就是硬绿的方式,就是消耗少,还有一种就是软绿,就是说,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

胡刚:大家好,可能大家不了解新日电动车,我介绍一下,新日电动车从05年到现在连续五年销量第一。我们对于绿金理解是这样,我们公司有几种产品,我们产品的创业之初每一步都是本着绿色环保来做的,比如两轮电动车能耗是摩托车的六分之一,是汽车的二十分之一,我们说的摩托车也是新大洲这样的高档摩托车。这个车的能耗是非常低的,你可以晚上充电白天使用,用不完的可以存起来。我们推出的电池,有一项技术叫中标电池,可以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可以完全充放电460次,普通的只有200次,这样我们用中标电池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同时对于老百姓也是很实惠的。下一步我们研发高效电机,研发快速充电技术,都是非常绿色环保的。电动车还有一些特性,既不排噪音也不排尾气,对环境保护是非常好的,05年到08年,我们销量是300多万辆,如果换成摩托,每年会给大气多排放五亿多立方米的尾气,如果更换成奇瑞QQ的话,每年会多排放十亿立方米的尾气。另外这个汽油的消耗,这些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大家知道中国石油70%都是国外进口的,所以我们企业也是本着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新日在自己发

展过程中,既不会专注于经济效益,忽视环保,我们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也不会专注于环保工作,使经济利益造到损害。谢谢。

吴伯凡:创新跟发明是不一样的,创新是要有生态系统的,创新如果不完备的话,很多技术是产生不了真正的效用的。比如风能,很多地方建风能发电站,我们听到能源经济学家讲,他说现在风能发电实际上是非常浪费的,因为风能是不稳定的,任何一个风能发电站一定要有跟他发电量相匹配的热能的电站,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建的风能越多,浪费就越多。还有某家公司产品据说是节能的,但是制造这个产品过程当中消耗的能力,远远大于他在短期内节省的能量。胡总,你是生产电动车的,你们好象也很强调绿色这个概念,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吴昌华:非常感谢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其实前面包括3M公司,包括叶东,他们都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觉得绿金这个概念很新呢?一直是由于时代,中国目前在时代上所造成的,其实绿金描述的状态,是一种人类正常状态,就是因为目前我们发展的各种状态,各种阶段,城市化过程,工业化过程,造成了我们今天没办法生存在正常的社会秩序,环境秩序当中,从而人们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等,从而使绿金成为一个追求的目标。

第二点,我想讲的,金融危机可能给很多人带来反思,包括全球金融系统为什么会出到这样的乱子,同时也会想一些其他的问题,包括气侯变化的问题,我想这是积极的,虽然危机带来各种各样的状态,同时也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前不久我看过一篇文章,讲英国有一个教父,他也在看为什么社会到了现在的状态,他说了一番话对我有所启发,他说为什么人类关注气侯变化问题,也许气侯变化问题可以帮助人类找到自我回归的过程,也就是说,今天出现很多状况不是正常的社会进展过程当中我们所追求的,现反绿金所描述的未来是这样的。

第三是这样,围绕目前中国现在的状况,其实业内应该很明确,在清洁技术领域当中,国际社会认为中国是清洁技术的超级大国,因为我们目前的状况,目前环境状况,能源和资源消耗状况,迫切需要找到解决方案,而目前政府很重视,从而给企业,尤其是投资者带来无限的机会,也就是淘金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是很积极的。

最后一点我想讲一下,技术解决方案有没有呢?有,但是为什么我们用到我们现在用到的程度或者规模速度呢?是因为现实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有政府决策障碍,有应用过程当中的障碍,同时还有一些庞大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说很多东西,不是说一个企业看到一个技术抓到就可以了,你如果没有政府或者庞大的社会系统支持你的话,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吴伯凡:我们都说黄金,实际上最贵的金子都不是黄色的,有白金,紫金,绿金应该也是一种。刚才我想到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蓝海和红海,如果你能在很艰难的矛盾当中,你杀出一条血路来,你就可能是

进入到一个商业上的蓝海,当然虽然做到也不太容易。下面请吴总从你社会和企业,政府这种三方权衡的角度看看绿金如何才可以练成,刚才已经谈到了各种要素。

叶东:绿金这个是蛮有意思的,我看21世纪集团创造这个词,而且不断推广,我对这个绿金有一些想法,绿金对企业是反映了现代的颜色,绿色,这个比较吸引人的眼球,青云创投过去几年,如果到今天,就是一个绿金企业,我觉得有几点,刚才吴总讲了,你渴望达到更绿,更清洁,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第二个,如果你从事了绿色的投资,绿色的技术,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当然,你在有些产品推出的时候,会超出原来的投入,比如有机食品,大家知道有机食品的价钱在超市里肯定比普通食品要高出一两倍的情况,会有这么一个情况。但是我们更多技术,更多产品,更多服务反而更便宜,它用一种更便宜的方式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由于大家很多年养成的消费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比如大家用空调的方式,用灯的方式,开车方式,其实都是需要改变的习惯,一旦这种习惯改变,又加以清洁技术方式,实际上就会带来更多的效益。比如LED照明,初次投入可能很多,但是整个照明寿命来看,他会给家庭带来很多价值,但是人们消费情况可能就是说,不愿意花比普通灯泡好几倍的钱去使用这个灯泡,最终是不划算的,所以我觉得绿金之路不是你可以选择这样做不这样做,它是必须要做的道路,无论是衣食住行,大家都可以看到更好的技术出现,更好的产品的出现,我认为绿金会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

吴伯凡:过去说的糖衣炮弹,就是说用一种什么手段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可能这个糖衣还得是产品良好的性能和价格,最终实现绿色是要通过这种手段来实现的。叶东先生是我们国家非常早的从事环保绿色方面的创投人,他有一些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杨大昕:谢谢吴主编。如果从我们企业部分看,我们觉得绿和金有平衡的地方,有平衡点,也可以说,他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矛盾的,如果百分之百矛盾的话,几乎可以说回到农业社会了,农业社会全部都是有机肥料,但是经济发展是不可能回去的。从我这边来看延续我刚才讲的科技方面的例子,来表示一下它的平衡点在哪里,前面说,我们工程师曾经通过他们努力,在实验室创造了增亮膜,这个可以用在液晶电视和背光电视上,它达到的效果就是,这个电视亮度在不损失情况下,液晶电视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灯管。像冰箱,我们知道现在有国家能效标识这么一个能效体系,一级二级三级,但是我顺着同样的理念来想,像液晶电视这个东西也一定会有能效标识这样的能效体系出来的,它有这个体系出来的话,也就迫使,迫使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更大的寻找减少灯管使用,减少耗电量,同时也让消费者选取更加绿色的产品。从我们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绿色和金之间可以达到平衡的。

吴伯凡:我们刚才几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专家的角度,企业的角度,社会的角度阐述了绿色浪潮对于社会和企业的影响,我们结下来这一段时间,我们就是让在座的几位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绿色浪潮的挑战和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如何不要输,而是要赢,所以我们下面主题叫做“赢在绿金时代”。

我们说过从绿到金本来是矛盾的,因为做绿色的东西往往意味着更高成本,更少销量,有一个调查,有33%的人愿意购买绿色产品,但是真正在商场,要他付钱的时候,只有3%的人愿意付钱的,这是所谓的33:3现象。真正一个企业要做到绿色,用自己产品履行一种责任,最重要的是让你的产品本身要有市场和竞争力,要让性价比,让客户价值来说话,而不是仅仅用你的道德理想来说话,所以从“绿”到“金”,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光明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不是那么容易走的,如果你在好事业和好生意之间能搭起一座桥梁,这个稀缺资源属于你了,那么你这个企业就可以在下一轮经济当中胜出,我们先就这个,您是否认为绿金真的是一种金?是否可能?请在座四位嘉宾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持人:《21世纪商业评论》总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欢迎大家继续关注202_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我们知道主题对话一直是中国商业思想论坛的重头戏。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商业思想的碰撞和经济理念的交锋,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此次对话的议程主席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吴伯凡,参与对话的嘉宾有青云创投总裁叶东、3M中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总经理杨大昕、新日电动车副总裁胡刚、国际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主持人:再次感谢吴伯凡先生和华强森先生。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回顾一下《21世纪商业评论》五年来的发展历程。

华强森:今天很高兴能听到领导们,还有学者们的意见,我希望以后能听到更精采的言论。

主持人:采访一下华强森先生,这次评选您认为有哪些亮点和期待值得我们关注?

吴伯凡:这两个字,过去都是黄金、黑金,我们就新造了一个词,202_年推出这么一个概念,我们还做了封面专题,绿金是如何练成的,我们是从一些企业提出的理念和做法当今,绿色是美,绿色是绿钞票,还有其他一些公司的理念,我们觉得非常好,我们就提出了绿金的理念。现在这个概念开始在社会上传播了。

(启动仪式)

主持人:好,谢谢二位。我想占用二位的一点时间做一个简单采访。首先想问吴伯凡先生,怎么理解绿金?

主持人:感谢博毅先生,感谢金童小姐。刚才潘教授说,我们关注低碳关注绿色不仅要关注在生产环节,也要关注消费领域,刚才博毅先生的讲话可以说对此做了精彩的注解,也感谢标致公司做出的努力。

正像刚才几位嘉宾提的概念,如今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正在改变21世纪的经济主体,也必将推动21世纪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创造,在这种潮流之上,谁抓住了绿色理念,谁就会占据市场高点,赢得新的商机,在此,《21世纪商业评论》将会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起21世纪绿金标杆评选,下面我们掌声有请《21世纪商业评论》的执行主编吴伯凡先生和麦肯锡中国的董事华强森来为我们共同启动“21世纪绿金标杆的评选仪式”。有请二位。

博毅【法】(翻译):你好,非常抱歉,我不能用最美丽的中文向大家阐述我的观点,我要借助我的翻译。标致集团作为一个工业企业,和我们国家高层政策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应该有自主性的手段开拓就业,同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一个汽车企业,我们和其他行业一样,共同面对三大障碍,一个是效益,道路安全和温室气体,同时大家不要忘记了,汽车行业依赖性很强的石油能源还有天然气都是不可复制的,有限制的能源。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我们并不是唯一在制造温室效应的制造商,其它产业也在温室效应的制造中,当然汽车行业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占了14%。从这个角度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大致的统计,通过目前所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一些污染物,比如说,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还有一些微粒,颗粒的排放大大降低,利用目前先进的手段,可是对于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目前为止,还是面临束手无策的现状。

我还要特别指出,由于中国政府对于大气治理有很多现实可行的法规,使北京大气污染的情况得以改善,同时我们也惊喜的看到,北京在大气质量、和所实行的大气监测标准都和世界上先进的城市,像巴黎、伦敦这样是类似标准。

还有,汽车工业带来第二个挑战就是道路安全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相关数字统计,每年中国道路上面,由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在7万人左右,就是说差不多每7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交通事故。标致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我们在道路安全方面也不遗余力的进行各方面的努力,比如在中国,我们和很多合作伙伴开展道路安全方面的活动,大力宣传道路安全的重要性,唤起公众对道路安全的意识,比如我们和卫生组织开展的活动,还有全国儿童安全训练营,在全国11个城市开展了两年的宣传工作。还有,由于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所带来三大挑战,就是随着城市化进展,城市人口会增多,我们预测,到202_年的时候,整个城市会人口会达到60%的大幅度跨越。

标致集团在法国成立了动态基金会,我们和法国动态基金会一直以来也是在中国开展各种各样的研究工作,还有学者,还有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比如我们和香港国际大学在这方面合作非常多。在中国这样的城市,机动性的问题目前来讲还是很严重的问题,而且还没有得到大众广泛的高度认知,除了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大城市之外,我们在一些二线城市里面也积极开展这样的宣展活动,普及这种知识性的东西之外,我们也建议在中小企业也积极推进多种出行方式并行的,提倡绿色出行的举措,因为中小企业发展步伐也非常迅猛,还有一点,我现在讲第二点,就是针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这个领域,这个领域我非常自豪的认为,标致集团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们虽然作为一个汽车企业,我们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效是世界瞩目的,因为连续三年标致集团的汽车排放每公里排放低于140克的清洁汽车超过百万,而且在欧洲标致集团还在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排放量的最清洁的汽车领域是位于首位的。而且我们也欣喜 的注意到,从今年开始,中国政府对于1.6升排量以下的小型车,微型车给予的政策性税收方面的支持表示非常的欣赏,因为这些车能耗低,他们排放也降低了。

当然了,为了达到这样一个节能减排的目的,作为汽车行业,我们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科技研发,同时我们认为,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大多数都是比较传统的热发动机,主要消耗的还是石油能源,所以我们要想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还是要对传统的热发动机进行新技术改造。

我们认为在未来20年,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新技术等待着我们,所以标致集团和宝马集团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研发低能耗的清洁的小型发动机,它的输出功率很大,可是他的能耗非常低,排放也很低。

还有另外一个先进的技术,大家经常听到的,就是混合动力技术,标致集团将在202_年把它的混合动力汽车推向市场,当然是在欧洲,这个混合动力主要是柴油,我们也在加紧研究面对中国市场的汽油动力。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电动车领域,标致集团在15年前就已经在全球电动车销售位于领军地位,最近我们又和三菱公司签署了协议,明年将推出两个品牌商业化的电动汽车。而且中国,我们也和上海同济大学在电池这方面进行合作,希望将来能在新技术领域有所产出。

由于在电动车领域里面,他还有一个造价问题,目前为止电动车造价还是很贵,所以我们想在未来,电动车商业化会滞后一些,首先我们推出电动车的服务会面向特殊团体,比如政府机构或者出租车行业。因为这些新技术很重要,这种新产品新能源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他们就需要通过购买才可以得到,但是目前这种电动车的电池还是非常昂贵的,所以造价居高不下,所以在制造方面我们还在继续努力。这些新技术都应该能够给广大的消费者所承受,在造价上面,这样才可以大批量的商业化的普及新技术,因为这些消费者他也会自己计算,如果花更多的钱买一辆新能源没有污染的企业,还是坚持买一个传统汽车,他可能会在这个价格之间进行比较。所有汽车厂商都表示,比如中国的美国的欧洲的,都表示要把新技术的造价降低下来,让广大消费者接受。还有在一个更好的未来,对未来的新技术应该也有一些讨论,比如燃料电池等等。

我想面对越来越紧迫的全球能源危机,我们所有的汽车厂商要开始探究新型的能源消耗模式。当然了这包括很多的我们习惯的出行方式,这方面也许欧洲有一些比较先进的例子,因为欧洲有一些消费者,他们已经不是汽车拥有者,他们需要汽车的时候会租这个汽车,他们已经不完全拥有这辆汽车。我想随着这种新型的使用汽车模式的推进,在不久的将来,很多汽车厂商将成为不仅是汽车制造厂商,同时还体规很多汽车附加价值的服务,这些服务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出行模式,使我们出行更加绿色,更加环保,在这一点上,我想不久未来中国汽车制造厂商也会意识到这一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吴昌华女士的精彩演讲。确实,如何适应低碳时代,如何应对绿色浪潮,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再次感谢吴昌华女士对在座朋友,特别是企业界朋友做的建议,谢谢。

最后一位为大家带来主题演讲的嘉宾,是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博毅先生。

吴昌华:非常非常感谢大家,也谢谢主办方在这个时候具有这样一个主题讨论,绿色基本上是我们个时代的主题颜色。谈到这个时代,我想说这个时代充满了危机和挑战,从能源危机,气侯危机到金融危机,我们面临着社会的变革,希望在变革中实现两个目的,人力社会要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同时要变化成低碳的经济。

科技发展,信息全球化,可以让信息快速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对绿色经济有共识,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刚从香港回来,在香港启动了全球绿色宣言,这个会议上产生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所有行业决定合作起来减少排放,现在目标是希望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可以增加,但同时尽快提高能源的能效。

另外,今年2月份google也宣布一个计划,就是用无线的方式,可以在你的办公室桌面上或者手机上,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你家里用电的仪器的用电情况。现实当中,你可以随时随地看你家里的能源消耗情况。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了绿色策略,像刚才说的3M公司,汇丰银行也是全球第一个实现碳排放零增长的银行。刚才谈到技术和移动,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技术提供方,中国移动两年前正式启动了公司本身的绿色计划,从他新闻发布会传递出来结果是零人振奋的,通过两年时间,中国移动采取的绿色计划,已经减少了能耗,减少了成本,这的确是一个赢者的战略。

从房地产业,举两个例子,有两个公司,他们虽然很小,但还是追求低碳建设这么一个目标,要利用低碳技术以及利用建筑本身的材料减少碳排放。

总之中国现在,无论中国还是国际社会,现在越来越多表明了三点,第一,技术本身不是最大的障碍。第二点,由于更多政府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纷纷出台了很多环保的政策,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行业当中来。当然他们也在这个工作上实现了减排增益的效果。

这几年各个当中,对于绿色计划我们也试点了一些企业,这些企业高层都有强烈的意识,有自我操作的意愿,都愿意加速自我新陈代谢的过程,对时代变化有极强的敏锐力,他们基本上是根据政府决策做决定,公司决策高层就针对公司未来发展定出了非常明确的愿景,这里面包括一些新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公司治理。当然这个公司有很大的特点,都实现了低碳增长的战略。

企业在经济社会当中占的角色负责独特,一方面没有企业就没有更多的价值创造起来,同时由于消耗能源,他们又是资源很大的消耗者,也是污染的造成者,所以对企业来讲,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地位当中,做一个低碳经济型的企业,肯定会走在时代前面。

今天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我们一直在说气侯变化,气侯变化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会。大家都知道索尔斯报告,他说气侯变化将引起经济的分流,气侯变化将引发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法律法规,健康影响,经济环境,资源能源价格等等,所以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环境持续的成本增加。这个过程当中,希望他们从合规本身,通过市场管理,市场竞争性,社会能力和消费者认知度的角度去思考,希望能降低运营风险。当然仅仅从企业违规角度来讲,大家可能知道这个碳排放已经成为一个标准来约束企业,那么就对企业提出一个挑战,你是在后面走,还是走在时代前面应对这个挑战。

当然挑战另一面,就是机会,商机。对于睿智型的企业来讲,商机有大有小,对于产品制造型企业来讲,节能是最大的潜力,前面一些专家也做了演讲,企业的增长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节能这部分,企业真正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节能减排需要政府的决策或者激励。第二类企业就是绿色低碳环保这类行业,由于政府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越来越强有力政策的激励,慢慢开始把政策执行下来,从而这些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得到重视,比如中国风能行业,太阳能行业突然间就面临着绿色投金热的热潮,而且也引起了国际公司对我们的看好。当然有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认清了形式,实现了产品类型,企业定位的调整,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企业都在成长过程当中不断探索自己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气侯组织解析,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一个领袖,我们相信低碳和利益之间是不矛盾的,我们也看到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领袖企业,同时也引领着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个行业当中来。

从气侯组织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我们能携手更多中国企业探索更具中国特质的低碳经济,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重申的是,企业在这场低碳经济浪潮里不是唯一的主角,虽然我们今天更多谈企业,企业不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独自的发挥自己的作用,需要消费者和政府共同参与,尤其要强调政府的作用。就是说,如果对企业来讲,如果对企业是无利的,就需要政府和企业携手起来形成一个合作伙伴关系,这也是走向未来很重要的因素。

从实际上来讲,前面谈过一些公司的名字,开始谈到GE,IBM,远大这样的公司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这些公司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植也很难做到今天这样,令人欣喜的是,在低碳经济当中,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未来竞争力的问题。希望在个过程当中,大的环境越来越完备,资本流动的方向我们也希望看到往低碳方向走,我们也关注今天现有技术,关注明天的技术越来越多用在低碳当中,非常感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华强森先生的发言,非常精彩的中文,更加精彩的发言。结下来我们想听一下来自专业机构的声音,我们听一下来自国际气侯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女士的主题演讲,有请。

华强森:大家好,感谢《21世纪商业评论》给我们这个机会,我刚才对潘教授的讲话感受很深,今天这个演讲我也准备了很久,按照我的一些思路做一些报告。我们今天谈的不是说中国应该做什么,我们谈的是中国有怎样的可能性做什么,我希望我们谈的是比较现实的。

我们知道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年GDP的增长,到202_年的时候大概是7%左右,为什么中国是在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因素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我们最根本的因素,现在城市化大概40%左右,202_年完全可能在中国有十亿多城市人口,那么多城市人口肯定需要经济的需求,肯定比农业需求高,但是如果农业需求提高了,对资源要求就高了,中国是一个资源比较少的国家,差不多算是全球资源进口最多的国家,除了石油还有煤炭,这个成本越来越高。中国经济发展与我们的能源有一个冲突,这是我们觉得最关键的东西,怎么把能源安全做好。

还有一个就是经济发展,我们城市人口需要职业,需要新行业,我们经济发展需求要满足。

最后一个就是环保,除了气侯变化以外,我们资源也有一个环保问题,特别是煤炭和污染,这个是需要社会成本的。如果我们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能源经济肯定有这三个问题,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第三就是环保影响。

中国的政府已经认识到能源和环境领域面临的挑战,中国能源政策应该要有一个变化,本来我们是要考虑我们能源的供应,现在我们要考虑我们能源的需求,能效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能源的来源,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情况。从202_年开始,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很多应对能源的政策,还有对新能源的政策。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总结,我们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在202_年有望降低45%。中国经济发展其实跟低碳经济是没有什么冲突的,这是完全可能的,从技术角度来说是可能的,中国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经济水平,跟低碳排放是没有冲突的。如果中国要做,中国可以做,有这样一个可能性。

更深入的讲就是有两大机会,一个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二就是能效,有工业也有减排。先说再生能源,202_年我们电力来源80%多一点是火电,按照我们现在基本的情况,到202_年会下降到65%,如果我们相信我们的技术能力,如果完全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我们的电力规划,202_年就可以下降到34%。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核电是占了蛮大的比例,中国会是核电最大的一个国家。我们可以看到202_年到202_年的时候,每个国家有25%的风电,除了核电风电还有太阳能都会占一定比重,这个情况是这样。而且除了中国以外,全球市场都看到这么一个机会。

能效也有两大部分,一个就是工业,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机会,煤的工业,我们可以降低它的能耗,为什么有这个机会呢?能效是跨部门的连接,大部分大企业是按照部门来定的,他们没有跨部门的协调能力,所以我们做的顾问,就是帮他们制订这个策略。

另外,我们看一下中国最有名的钢铁企业的例子,在企业设定的10%的能源成本降低目标中,一半的目标不需要或只需要有限的资本投入。另外也应该考虑我们的机遇,隔热,HVAC和照明都是大楼能效改善的最大的机会,这个需要很多人合作,包括城市规划,燃料公司,还有设计公司,这样的合作需要跨行业的合作,我们在中国有一些试点,有一个就是在东北。

我做的这些介绍,我们觉得两大机会,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能效。另外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根本机会是不是应该用我们的智慧考虑我们的投资与回报,然后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我们对环保环境的影响,谢谢大家,感谢你们的耐心。

主持人:非常感谢潘教授精彩的演讲,怎么看待低碳经济,我们既不能只要经济不要低碳,同时潘教授也提出,不能只要低碳不要经济,关键是追求一个更高的碳生产力,而且我觉得也应该非常感谢潘教授对企业界提出的建议,就是我们节能减排,我们绿色应该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环节,同样应该体现在消费环节,再次感谢潘教授。

下一位为大家带来演讲的是麦肯锡大中华区董事华强森先生。掌声有请。

潘家华:各位嘉宾,女士、先生们,非常荣幸能跟大家一起,就 “绿色浪潮:责任与商机”进行讨论。我今天有几个问题想跟大家交流。第一个,我们有很多概念上面不是很清楚。第二个,关于生态领域问题。第三,关于企业的竞争力与商机做一个探讨。

首先,我们现在要谈的是绿色浪潮,低碳浪潮,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成立了很多宏观经济项目,财政补贴,有人觉得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存在一种竞争关系,有人喜欢用绿色经济,有人喜欢用低碳经济,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我们首先讲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相对来讲,它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为什么说它狭义呢?第一,它是从生产者考虑的,没有从消费者考虑,只要我们生产过程中间是清洁生产,没有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使效率发挥比较高的状况,这就是循环经济了。这无非就是从多重生态考虑的,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

第二,它是从生产的过程考虑的,生产都有周期,这个周期里面,它不考虑这个过程是绿色还是低碳,只要循环就够了,所以说它是已经狭义的。如果批判一点的话,就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你循环的再多,可能也增加了污染的循环,这是循环经济的鉴定,我的鉴定,我的理解。

第二个讲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比循环经济概念宽泛一点,不光讲绿色生产,还讲绿色消费,涵盖了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涵盖面广一些。

第二个,这个绿色不光是简单化,它还考虑了环境的友善,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我减少排放,而是要跟环境更加自然和谐,是绿色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比我们循环经济更宽泛一些,不论是生产还是消费,我们都应该考虑这个绿色。

但是这个绿色相对于低碳经济来讲,也不是统一的概念,低碳是针对性特别强,所以现在相对来讲,低碳比我们今天谈的绿色就非常单一,绿色包括了很多伦理的,经济的,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比低碳的概念要完整一点。

我们现在讲,我们做生物燃料,这个肯定是绿色的,我们这个使用可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它是为了低碳。我们现在有些经济是绿色的,比如这个节能灯是绿色的,应该来说是低碳的,但是也不尽然,比如绿色的节能灯,我们安装了节能灯,但是我们24小时都开着的话,那这是不符合低碳的,这样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所以绿色和低碳也不是相等的。

那么我们说低碳经济,并不是为了绿色而绿色,而是为了碳约束下的发展,我们绿色可以是无限的,可以在很多方面发展,消费可以绿色消费,我们低碳消费是在一种约束考虑下消费的,如果我们要大家认可450PPM的话,那么我们到202_年,有两万亿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概念的最大区别就是绿色是相对无限的。

现在中国政策在讲,尽管绿色也是国际浪潮,低碳也是国际浪潮,因为这个浪潮究竟是走向什么样的方向呢?我们预测,绿色没有国际制度的要求,尽管我们讲发展,只是一种概念,一种提倡,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什么叫绿色?低碳则不然,低碳是有国际制度的规范,是有一种约束的,控制碳的排放。

所以对于企业,对于消费者个人,绿色我们可以同意这种理念,但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那么就要根据低碳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量是最困难的,困难就困难在我们消费的约束上面。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说绿色可以谈,低碳我们必须做,如果必须做的话,我们就要考虑我们将来的发展,如果现在大家认同现在这个气侯变化的事实,认同哥本哈根的这么一个碳约束的条约,这么一个协定的话,这样我们就必须顺同这样一个规律,在这样一个碳排放范围内来进行生产,来调整我们生活方式,来进行一种消费的主张。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现在的竞争就应该是约束碳的竞争。

我刚才把这三个概念做了一个比较,现在我们讲低碳经济,什么叫低碳经济呢?我们在研究中间,我们给了这么一个概念,低碳经济很多人讲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这样一种经济,我们并不认同,这种提法是不全面的,我们50年以前,100年,中国就是低排放,低消耗的,这就是低碳经济吗?显然不是。所以我们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就是看生产力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第二个指标,是人们生活品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只有这两个达到一定水平,你再是低排放,低消耗才是低碳经济。

10月10号哥本哈根的会议上,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也去了,他做了一个演讲,就说他跟他的夫人去了一个小山村待了三个月,我们不用电灯不用电话,享受真正的乡村生活,但是他说,这样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了。就是说这个首先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品质上的。现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生活水平比较低,我们中国的发展空间也是这样,又要发展,又要排放低。这就有几个因素,我们要比较高的碳生产能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这种能力,我们制造电,这个电是含一公斤二氧化碳还是十公斤?每一个单碳产生的产出,这种生产力。

第二个,我们讲低碳能源,每一个能源的供给要达到标准,我们最低的单碳要保证提供最多的能源。

第三个就是低碳消费,我们消费是奢侈的,消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围绕这三个来看,对我们企业来讲,低碳,碳的竞争恐怕比较激烈,我们就要朝这个方向发展。其实我们现在不是以碳生产能力来论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产品都是以碳来说事,我们这个车100公里,每公里排放多少碳,这个都是非常清楚的,都是有标准的。我们现在国际贸易中间就讲这个碳排放。

最后我说这个低碳,有人说这是不现实的,挺遥远的,我们现在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排放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用电用水用钢铁,但是我们这个碳必须是要有约束的,我们不能再生产更多的碳排放了。目前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结束低碳是不现实,所以我们要是相对的低碳。

第二个,对于我们商机来讲,我们消费者也有低碳这种需求,我们低碳能源,低碳产品是有这么一个空间,这个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而且对企业自己来说,也是有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现在这个碳约束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这个约束可能比较举步维艰,但是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动的。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面,我们的企业,消费者,个人如果能先行一步,我们就在引领生产消费,引领我们自己的未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杨大昕先生的精彩演讲。刚才杨先生给我们带来非常精彩的观点,我们如何看待短期收益和一个企业长远发展,如果我们不是抱着挣了钱就跑的心态,对于节能环保方面给企业带来的不是成本而是利润这么一个观点,同时杨先生也提到绿色产品有无限商机,再次感谢。

听到来自企业界嘉宾声音,下面我们关注一下学者的观点,我们有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演讲,有请。

杨大昕: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3M公司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商业评论》组织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介绍一下3M公司的情况。

很多人可能会发现,不知道怎么评价我们公司,说我们是生产电脑的,生产汽车的,没有一个主业,简洁的说,用七个字形容,我们是多元化的科技企业。

另外,我说到3M公司的时候,用的是英文,几年前,3M公司正式放弃了99年的明尼苏达技术公司,而用了3M这个名字,这个到中国来了以后,叫3M可能发音在各个地区有点不一样,所以干脆就叫threeM这样。

下面我们分享一下3M公司在绿色,环保方面,以及商业模式上的经验,我们会大概说这样四个主题,从可持续性,创新方面我们会做一些探讨。

从定义上面看,持续性的发展,有人把不以作为满足自身需求的的能力为代价来实现当前的需求。3M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有一个视角,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即商业的成功和商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个市场范围里面,或者绿色浪潮里面,我们做计划,做营销模式,我们要立足长远一点。所谓立足长远一点,就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要以公开、公正这种商业道德作为基础,无论你的

追求是绿色的也好,还是其他颜色的也好,相比企业责任,最基本的要有一个良好的商业道德,我们3M公司已经营业100多年了,我们也看到很多公司在这方面不慎失足,然后很快就解体了,我们整个国家工业化水准是在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过程是50%左右,按照中国官方统计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道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过去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七十年代开始,我们有一个叫做污染防治、增益的规划,75年开始由一个华裔科学家,叫周林,他是华人,他最早在70年代创造这么一个概念,污染防治并不是单纯是企业的成本,污染防治是能够帮助企业增加收益的体现。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作为企业要尽量减少污染,而不能说谁污染谁治理,这个在工业化过程中是行不通的。第二,污染防治可能造成公司利润的增加,而不是成本的增加。第三,在污染防治的过程中,假定以低成本的方式把污染排放给环境,今天看起来可能是成本比较低的方式,但事实上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事实上会造成未来发展的破坏。

这个周博士他每年评选污染防治的提案,有一个委员会,然后进行推广,发动这么一个运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世界各国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举例来说,我们从202_年到现在,虽然中国制造基地方面,我们拥有118个3D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超过一万七千吨,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虽然在创新和环境方面获得了一些认可,比如一些商业书里面,大家对我们有一些评论,惠普的创始人之一对我们也有一些评价。我们在中国,是1984年在上海注册成立的,在美国是1902年,中国注册成立以后,我们一共有25个办事处,创造了5000多个工作岗位,同时在上海,还有北京,广州,苏州有研发实验室,同时我们还有一些生产制造基地。

在创新方面3M有一个指标,过去四年里面,开发的新产品要占3M盈利额的35%,相对来讲,这个指标并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达到,这也要求我们,用我们的创新机制来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相结合,提供新的产品。我们自己有一个总结:研发或者是科学研究本身是要花钱的,但是创新,我们讲的是收益,如果只是一个研究成果,那这只是学术研究,没有回报不能称作为成功的创新。

3M研发中心主要是在上海、苏州、北京、广州,实验室就变成新产品的孵化器。在中国和在其他的实验室也是一样,有新产品记录的创造,然后有在中国注册的专利,以及在世界其他国家注册的专利,这些专利的话,也都是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创新过程中的一种体现。

相对来讲,3M在过去一百多年来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拥有45个技术平台,45个技术平台又建立在创新的机制之上,比如创新机制就至少有这样几项内容,启动资金及奖励,我们有寻进奖,还有金靴奖,这个就是专门给开发人员的,有一些基金和物质奖励。同时我们企业文化里面允许人们犯错误,工程师也有10%的自由配置时间作为创新机制的环境。在这种机制和环境下,辅以40多个平台,加上市场的结合,就获得了6万9000多种产品。这是比较好的模式,我们一方面有科技平台,科技平台通过跟市场的结合,在不同领域里面,就造成相互之间的发展。

从这个图示里面看,关于手机的应用,其中有一个产品是变色的贴膜,有些厂家的手机刚买没多久就返修,可能是手机被泡到水里了,但是厂家不能证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工程师就去实验室里面通过材料研究然后创造出这个产品,就是一个不起眼的贴膜,只要手机泡水里,他就会变成红色,这就满足了用户需求,对于我们也是学科的材料研究。

另外一个例子,在电脑里面,一个电脑里大概会有几样到十几样不同的产品用在里面。包括汽车,也会有这种模式,汽车设计的工程师告诉我们,我们想把车内的后视镜不用金属跟车子连接,而用粘贴剂连接,这样粘在风挡玻璃上面就可以做一个雨水传感器。那么这个后视镜的连接就需要新技术,我们就有一种产品是胶带,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但是这个车可能在哈尔滨销售的,冬天可能零下三四十度,有可能这个车会销到海南岛,那个夏天温度可能四五十度,所以你想,这个东西怎么能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

在电子显示器件上面我们也有一些例子可以用,这个也是跟市场需求,和现在绿色企业的责任放在里面的,可能现在很多人会看到,过去我们经常用的叫做CRT电脑显示器或者电视也好,现在都不多了,现在大量出现的是液晶显示器或者液晶屏,以及液晶电视。传统方法的话,液晶屏后面发光的物件用灯光是比较耗电,当这个需求以及对环境保护作为我们发展主题的时候,我们科学家回到实验室里面去就会做材料研究,最后做出一个满足控制要求的增亮膜,是用纳米技术做出来的膜,可以使光线聚集起来不会散失。我们总结起来,在液晶显示上弦,大概为全社会节省了五亿多度耗电,从这个角度来看,从责任和道德上面都找到一个共同发展的商机。

随着市场和商业环境发展,我们也在随时调整我们自己的策略,比如我们成立新能源产品部,用新能源的技术,希望能参与到各个行业里面,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在商业上也可以获得成功。

举例来讲,在房屋建筑领域,我们有类似这种夏天可以减少紫外线的窗挡,这样减少空调的耗电量,或者说用外墙涂料减少热量向内辐射。

在其他科技方面,通过前面说的污染排放的3D防止计划,我们有很好的例子,大家有夜里面开车的经验,路上有交通标志,当你车灯打上去的时候,交通标志是会发亮的,如果高速公路上面用路灯的话耗电非常大,那么就全部用了这种交通标志,以当时科学技术来讲,做这种反光材料要七八道工序,这个工序里面会有化学的配料,我们工程师就改变这种工艺,现在可以做到用压制的方式生产材料,基本上就用一个步骤代替过去七八个步骤,这样结果就减少了我们在生产一个产品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和影响。

在中国我们有一些参与的例子,比如奥运会过程中,我们属于引申的解决方案,大家不一定可以看到我们名字在墙上面,但是我们有参与。

最后,想再次借这个机会感谢21世纪商业评论提供这么一个机会,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伯凡主编对本界论坛主题精彩的阐释,绿色经济不仅是道德问题,同样事关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如果不能很好面对这个问题,将会被浪潮所淘汰。而且我发现吴伯凡主编同样关注了奥巴马总统的本次中国之行,我们知道中美两国达成了很多协议,但是很多人把这次奥巴马执行称为是“绿色之旅”,为什么呢?我们看到这么多协议落到实处的就是环保和气侯。另外我们也关注到,现代国家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这是两国政府共识,我们相信也将成为全球共识。

刚才我们听到吴主编对论坛阐述之后,我们也想听在座嘉宾对于绿色浪潮之下,中国商业如何发展有如何的真知灼见,对环境建设,企业建设有如何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进入主题发言,首先有请3M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总经理杨大昕先生。

吴伯凡:自从提出绿金的概念,我们一直在关注绿色经济的概念,在人们以前观念中,绿色是一种责任,是必须遵守的全球规律,近两年来,绿色不再仅仅是一种责任,很多世界级的企业,甚至是一些意识到这个浪潮巨大和不可阻挡的国家,也逐渐把自己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我们走向绿色畅想不是来自外部强制,而是我们看到新的商业机会,看到新的游戏规则,谁能在这种游戏规则当中,再一次获得竞争优势,就可以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当中取得领先地位,所以绿色是责任所系,商机所在,从绿到金,如果一个社会仅仅是把绿色当成是一种责任的话,不会有很多的人,更不会有很多企业参与其中,只有企业在绿色当中淘到真金白银的时候,就会变成自觉自发的行为。

我们知道,最近奥巴马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很多人都感到非常诧异,实际上,如果仔细回顾一下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202_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个事实,大家不感到诧异,因为觉得他是宣传传播绿色理念的社会活动家,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可是奥巴马是更有资格更有实力成为一个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为什么呢?因为他现在实施的新政,都可以用绿色来概括。奥巴马绿色的新政不仅仅是口头更换说法的政治话语策略,而是真实的看到了美国国家竞争力的另一条途径;用他的话说,我们把我们最重要资源放在敌人那里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是时刻面临危险的。美国一直是对世界有敌意的,并为这个敌意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所以要更换一种思路,如果美国能戒掉对于石油的毒瘾,世界战争可能会减少一半。而且更重要的原因,美国想把它在华尔街,硅谷巨大的竞争力转移到能源领域,环保领域。所以这次奥巴马上台以后,美国一些大公司几乎是不约而同转向了新政,包括IBM,英特尔,很多代表美国国家实力的企业都转向了绿色领域,转向了节能减排等产业。原因在于,一旦他们IT技术实力发挥在环保领域,美国就会从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变成最大的虚拟能源输出国。

同样,中国的物流领域消耗就达40%,如果从40%降到国际水平的5%或者8%,那中国能源效率就提高了五到八倍,虽然这种借助于信息技术,良好供应链管理,不直接增加能源,但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如果美国利用在信息技术里的优势转移到能源领域,全球的IT产业格局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源领域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虽然在短短三十年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但实际是一个高碳经济,如果绿金的游戏规则确立下来,中国在30年里积累的众多优势,将会因为新的游戏规则降低,所以我们说绿色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问题,最终影响到企业竞争力。因此不管你是美国企业,欧洲企业,还是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要开始绿色新政。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种轻浮的话语策略,引进是一种政客商人的说词,继续按照原有规则经营你的企业,也许你不会马上从市场上消失,但你会逐渐变得无关紧要,这就是今天我们把这个主题确定为“绿色浪潮:责任与商机”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中国对绿色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常简单的理解层面。在1984年,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出版的时候,当时中国企业响应这种趋势,产生了以联想为代表的IT企业,那个时候我们把新技术革命理解为信息技术革命。如果我们当时意识到这种信息技术背后存在的那股潜流“绿色浪潮”的话,我们的认识会更贴切;同样1984年,罗马一位作家也有一本书在中国出版,叫《增长的极限》。那时中国人也觉得这个观点比较新鲜,但是很多人觉得这是富人的减肥药,不是穷人的救命药,所以我们只是姑妄听之。

但是这30年来,中国经济沿着高碳经济的步子越走越远,到现在应该是找到一个战略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绿色商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丘总精彩的致辞,像丘总所说,当今绿色浪潮席卷全球,我们如何面对,这让我们对今天下午各位带来的真知灼见充满期待。

中国商业思想论坛一年又一年的成功举办,到今天已经第五届了,这么多次的成功举办,当然离不开现场的各位,还有来自企业界朋友的热情参与和坚定的支持,我们知道今年这届论坛主题,大家可以看到,《绿色浪潮:责任与商机》,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主题?绿色浪潮又会怎样影响商业发展?我们怎样在责任与商机之间求得平衡。下面我们有请《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吴伯凡先生为我们阐述本次论坛的主题。

丘克军: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202_中国商业思想论坛。在这几天的新浪微博上,下雪成了非常热门的话题,说明气侯变化大家都非常关心。这几天大家对奥巴马访问中国也是非常关注。中美两国首脑交谈也是说明了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一场势不可当的绿色浪潮正在改写21世纪的经济主题,并推动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绿色环保一直是制定企业核心战略时不可忽略的要素,能源价格不断攀升,污染控制要求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管理不段加大的今天,所有企业都开始重视环境,我们发现一些具有智慧和远见的企业,已经向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商业模式转型,并且逐步建立适应低碳经济的出口生产模式,从而成为能适应未来发展的企业。

我们相信,如果我们企业都能够认真对待绿色经济,并且找出相应的对策,就可以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今年“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将邀请大家围绕“绿色浪潮:责任与商机”展开演讲和对话,企业的环境策略应该成为企业的优先战略,我们认为这些企业能为社会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他们也在尽着企业公民的责任。在此,我也想借此机会,对本次活动的赞助商上海家化,合作单位,协作媒体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中国商业思想论”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最后我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再次谢谢所有嘉宾,谢谢。

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暨21世纪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盛典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商业评论》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_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暨21世纪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盛典现场的现场,我是中央电视台经济之声主持人徐强。

昨天我们送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在这里迎来了新老朋友,如果说前两天中美两国的首脑就两国关系和世界发展战略展开了积极的对话,那么今天下午我们论坛也同样具有全球价值,因为我们今天主题——“绿色浪潮,责任与商机”将会关系到全球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商业思想论坛由《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于202_年发起主办,从“中国制造”的出路到新兴市场的创新生态,从企业的“公民身份”与 “德商”到世界级企业远见能力与底蕴,中国商业思想论坛想让更多的人领略企业成功的商业实践,分享企业领袖精辟独到的商业思想。今天下午的这场盛宴,我们邀请到众位政界要员、学界领袖、商界翘楚齐聚北京,来探讨企业如何既创造业务利润,也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到场的部分嘉宾,他们是: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丘克军 先生

21世纪报系执行总编辑 沈颢 先生

21世纪报系总经理陈东阳 先生

《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吴伯凡先生

3M中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总经理 杨大昕先生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 华强森先生

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 吴昌华女士

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博毅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潘家华先生

青云创投总裁 叶东先生

新日电动车副总裁 胡刚先生

智基创投总裁暨管理合伙人 陈友忠先生

感谢各位的到来。

首先,就让我们掌声有请主办方代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丘克军先生为我们致辞,掌声有请丘克军先生。

21世纪中国最佳商业模式评选

11月19日下午 北京唐拉雅秀酒店

第二篇: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

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执行方案(6月9日修改版)

<拟>

一、论坛背景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传统的出口导向和粗放型发展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全国经济工作中心。与此同时,转型与变革也成为刚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全球经济的主题词。

在转型与变革的大潮下,企业与雇员、企业与股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环境,所有的企业关系面临重新定义;合作与竞争、价值与责任,一切的商业逻辑也须重新诠释。

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发起,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旨在搭建中外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以“战略转型期的企业变革与文化创新”为主题,聚集商业领袖、专家学者以及各界精英,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企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二、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三、论坛主题

战略转型期的企业变革与文化创新

四、核心议题

1、全球经济秩序重建中的新价值观;

2、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

3、从国际经验看企业文化演变创新;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文化创新。

议程

6月23日

07:30—08:45自助早餐

(地点:珠江宾馆一楼龙凤宫)

一、09:00—12:00论坛开幕式及论坛主题演讲

(主持人: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地点:珠江宾馆会议中心礼堂)

(一)09:00—09:30论坛开幕式

1、主持人宣布论坛开幕,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宣读李铁映贺信;

2、广东省领导致辞;

3、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同志致辞。

(二)09:30—12:00主题演讲

【9:30-10:00 】

1、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后危机时期经济形势与企业应对;

【10:00-10:40】

2、美国兰德公司经济学家柯睿:中国有效参与全球新兴经济的机遇;

【10:40-11:2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贸易保护主义与外向型企业战略调整;

【11:20-12:00 】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战略转型期的企业变革与文化创新

Student Presentation:

Student A: Introduce 美国兰德公司(RAND)in English

Student B: Introduce Tianjin Binhai New Area(TBNA, 天津滨海新城)and Tianj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TEDA,天津经济发展区)in Chinese

第三篇:第五届中国管理会计论坛(精选)

cma.gaodun.cn

第五届管理会计论坛

共享管理会计实践成果,交流管理会计前沿理论

由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与国资精英俱乐部等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管理会计论坛暨管理会计实践奖颁奖典礼于近期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专注于管理会计推广、实践、研究、分析、传播和交流,来自官、产、学、研、媒各界代表200多人齐聚一堂,共享管理会计实践成果、交流管理会计前沿理论。论坛历时一天,共设主题演讲、颁奖仪式、获奖企业案例分享以及嘉宾对话四大环节,由会计学院副院长刘俊勇教授和诺亚舟咨询总经理韩向东先生共同主持。

第五届中国管理会计论坛现场

会计学院院长孟焰教授、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先生、新理财杂志社社长陆小平先生分别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孟院长表示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管理会计创造价值,会计学院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王志钢主任助理表示国资委研究中心将大力推动中央企业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陆小平社长表示将会大力宣传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

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廖家生副局长作了《管理会计在当前经营环境下的价值》主题演讲,演讲深入浅出,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认为中国企业在向价值型财务管理的转型过程中,管理会计将发挥重要作用。

国资委廖家生副局长演讲

今年有9家企业获得管理会计实践奖,分别为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中化石油有限公司、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时代宏泰投资有限公司和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颁奖典礼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王志钢主任助理分享了《大型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创新与管理提升》的课题阶段成果。神华集团财务部副总经理杨飞先生分享了神华集团的预算管理实践经验。

获奖企业代表合影

在下午的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任王永庆先生首先做了《监事会与全面预算管理》的主题演讲。随后,中化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海先生分享了中化仓储的基于价值管理的作业成本法实践。

论坛的最后环节,由来自多家企业的嘉宾进行了《战略至上—企业预算管理的靓丽转身》和《拯救利润—复杂环境下的成本控制之道》两轮对话,将论坛推向了高潮。

第四篇:商业模式(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商业模式

一、企业战略愿景盈利模式

纽恩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愿景进入中国市场,并与资深品牌战略管理公司形成深度战略伙伴,制定清晰的品牌战略目标,成为亚洲新能源产业的标标企业。

纽恩泰企有强大的战略愿景指导,一步步走向卓越,和目前空气能热泵热水器产业大量的中小企业缺乏远大目标相比,纽恩泰可持续竞争力更强,并使跟随纽恩泰成长的加盟者一同受益。

二、品牌溢价驱动市场盈利模式

纽恩泰品牌溢价盈利模式是通过品牌“稀缺价值”的建立,在战略营销中获得高出品类基准价格的一种溢价盈利模式。通过纽恩泰品牌驱动获得的溢价可以反哺品牌“稀缺价值”的影响力,再度驱动市场营销, 形成良性循环。

为保障纽恩泰品牌溢价盈利模式实施,纽恩泰品牌和上海极品策略品牌营销策划机构形成战略合作。极品策略机构是一家卓越的公司战略管理和品牌营销盈利模式制定的智业机构。通过系统服务企业,提炼、创造出纽恩泰品牌的“稀缺价值”, 并以纽恩泰品牌“稀缺价值”的影响力来驱动市场。

在中国家电行业,一个优秀品牌商品比普通商品的销售溢价至少要高出25%以上,这种通过品牌力量获得的额外溢价是企业可持续的利润来源。可以有力的支持企业去赢得顾客忠诚,消化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的各种成本投入,使品牌企业获得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精益产品盈利模式

纽恩泰以强大的领先创新技术,全球顶尖的空气能热泵专用换热器,微电脑全智能化操作控制系统,自由设定的冷热模式,超强的节能效果给人舒适、给空气能热泵市场创造一种安全、尊贵、奢美的全新沐浴享受。

纽恩泰全面创造了精益产品盈利模式,快速的品类创新及产品升级,以精益产品满足全方位市场需求。

在设计上,源于新加坡的设计理念,专业设计师团队合力精心设计。

在产品价格上,家用机全系列产品满足从普通到高端消费者的价值体现。工程机满足工

厂学校、宾馆酒店、部队、医院、发廊洗浴等各行业的需求。

四、战略联盟营销盈利模式

(一)全面导入“纽恩泰厂商战略同盟”工程。

纽恩泰以强大的品牌理念使厂商关系由原来的贸易伙伴转变为战略同盟共同体。在“纽恩泰厂商战略同盟”工程指导下,纽恩泰在中国营销体系上导入“双管家营销模式”:营销全程管家、售后服务管家。让纽恩泰经销商实行无忧经营

什么是纽恩泰营销全程管家

纽恩泰营销管家是纽恩泰营销团队建立的一种用营销专业水平、全程协助加盟纽恩泰的客户做好产品营销的一种服务机制。

纽恩泰营销管家成员由学习型、专家型的纽恩泰营销团队成员组成。

纽恩泰营销管家的三大特点:专业、敬业、全程服务!

“纽恩泰品牌营销全程管家体系”的重要意义

(1)“纽恩泰品牌营销全程管家体系”的必要性。因为目前空气能热泵热水器行业的企业和经销商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与商户,他们不太懂如何做新品类产品的系统品牌营销活动,需要企业打造一套系统的营销知识方案,指导、协助服务这些经销商做具体实践活动。

(2)目前不少空气能热泵热水器行业企业和经销商存在巨大矛盾:对加盟的经销商采取一种短期的商业行为,即经销商进货之前千般承诺,进货之后对经销商不闻不问。这种原因有二:一是这些空气能热泵热水器企业以短期的商业行为对待经销商,货一出门就不管了;二是这些空气能热泵热水器企业本身能力素质差,想管也管不了。

(3)“纽恩泰品牌营销全程管家体系”是以营销专业水平、全程协助、服务加盟纽恩泰客户做好空气能热泵热水器产品营销,这是对纽恩泰客户全面负责的一项系统工程,使加盟纽恩泰的客户和企业形成一种战略同盟。

“品牌营销全程管家体系”的终极目标

“纽恩泰品牌营销全程管家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协助加盟纽恩泰客户科学理性投资并获利,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的全面跟进。协肋加盟纽恩泰客户实行全程无忧营销。

协助加盟纽恩泰客户获得营销管理、公司管理的巨大提升,成为品牌化经销商。协助加盟纽恩泰客户“纽恩泰热水生活馆”品牌店营销

协助加盟纽恩泰客户市场招商策划(开拓分销商渠道);

协助加盟纽恩泰客户工程投标策划,提供热水工程方案设计、工程招(投)标标书制作、招标人员及技术支持。

协助加盟纽恩泰客户终端市场调研与对策指导;

对投资纽恩泰的客户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开办纽恩泰空气能热泵培训学院,月度定期为经销商及售后服务人员提供开业培训、售后技术培训、新产品培训、销售技巧培训。

纽恩泰售后管家服务支持

纽恩泰售后管家协助加盟纽恩泰客户做好服务,实现公司售后服务中心+区域总代+经销商三级服务模式,保障投资人安心赚钱。

提供纽恩泰空气能热泵热水器系列产品的维修配件及相关技术资料支持;

定期培训售后服务人员,以保证为用户提供优质、准确及时的维修服务;

免费提供销备用的零配件,以备维修之需;

新老客户市场交替情况下,新客户承担前期遗留售后服务工作,享受售后服务费用补贴。

按照经销商提交的《纽恩泰空气能热泵热水器产品安装单》的型号、数量,给予售后服务费用补贴;

按经销商提供的安装单给予安装费用给予补贴。

2、“纽恩泰热水生活馆”品牌店盈利模式

在整个销售体系中的位置至关重要。纽恩泰将合理、有序的整合各种销售渠道作为工作重点,实现厂家、经销商利益的最大化。纽恩泰空气能热泵热水器传统的销售渠道有太阳能、空调经销商,空气能热泵专卖店,建材经销商,卫浴、净水经销商,热水工程承包商等。

202_年全面开展“纽恩泰热水生活馆”品牌店招商、开业及运营,202_年国内品牌店达到1000家,打造“纽恩泰节能热水生活馆”创富的典型,纽恩泰给予全方位的开业支持,从店面选址、店面设计、装修指导、装修补贴、营销计划书到开业所需宣传品、促销品、办公用品、样机等全方位的支持。展开品牌化、系统化的精准营销。

(1)品牌店设计方案及装修费用支持

一级经销商“纽恩泰热水生活馆”品牌店设计方案及装修费用支持

二级经销商“纽恩泰热水生活馆”品牌店设计方案及装修费用支持

(2)品牌店开业方案策划、执行及开业费用支持

针对区域经销商品牌店开业制定详细方案,全程组织执行;针对每店提供开业费用支持,包括礼品、当地制作POP单页、路演费用

(3)市场推广方案及费用、广告媒介传播方案及费用支持

针对区域经销商招商会议制定详细方案,全程组织执行;提供户外(墙体、车体、路牌、横幅)广告、平面广告(报纸、杂志、海报)、影视广播广告(电视、车载广播)、其它广告(夹报、网络、短信)等整体传播方案,;

(4)常规宣传品支持

总部统一制作的常规宣传品(产品单页、产品手册、海报、吊旗、POP、宣传手册等、帐篷、太阳伞、充气拱门、广告衫、导购服、小赠品等)

(5)品牌店盈利模式合作流程

递交合作申请人资申请者到电话联系

或面谈

申请表 格审核 总部考察缴纳首批签订合作开业运营店面装修

准备 购货款 协议书

3、渠道组合营销盈利模式

(1)家电卖场:

协助代理商、经销商将产品进入大型连锁家电卖场,借助家电卖场的超高人气和品质信赖,让更多的人接近并了解空气能热泵热水器,引导消费意愿。

(2)合同能源服务公司:

与合同能源服务公司合作或与代理商、经销商共同组建合同能源服务公司,共同参与合同能源管理型的空气能热泵热水工程开发。

(3)建筑设计院、装修公司:

与建筑设计院、装修公司合作,新建筑在工程设计、装修设计之时就融入空气能热泵热

水器应用的元素,充分引导人们的消费意愿。

(4)房地产开发商:

同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使用空气能热泵系统的节能建筑,提升楼盘形象。

(5)电子商务渠道:

在互联网化浪潮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和企业结合越来越密切。我们将与代理商、经销商一起共同打造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网络无缝覆盖的优势、和强大的宣传作用,用少量投入更充分地挖掘消费潜力。

第五篇: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权变资源观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梁晓雅 陆雄文

摘要:本研究引入权变的企业资源学说视角,从异质资源配置和外部环境适应角度,采用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本土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以企业典型个案为实证依据,将本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一体化发展模式,专业化发展模式和平台化发展模式。从发展路径看,一体化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贸-工-技、代工-品牌化、相关多元化三种;专业化发展模式可以具体分成专业代工和细分市场经营两种;平台化发展模式可以细分为网络市场平台和网上网下桥梁两种。通过系统分析归纳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我们希望为本土民营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保持其竞争优势提供指南。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民营企业;企业家精神;资源基础学说

一、引言

企业是一个价值创造体,而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价值网络中创造和捕捉价值的核心逻辑和战略选择,即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实施的核心商业决策的总和(Shafer、Smith和Linder,202_)。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采用传统商业模式或者搬用国外创新的商业模式,其自身也在进行开拓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出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如杭州阿里巴巴把展览会搬到网络空间,为中小企业建立实时的网上展台,并将网上信用评级用于支持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支持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微观层面上为企业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目前如何科学分析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仍缺乏统一深入的理论框架支持和实证研究,本文尝试结合资源基础学说和权变理论,从异质资源配置和外部环境适应角度,采用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对中国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分析,并以企业个案为实证依据,验证该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在竞争激烈、市场常常发生快速突变的环境下,应进行怎样的商业模式创新来保持其竞争优势。

二、理论综述

商业模式包括战略选择、价值创造、价值捕捉和价值网络四类组成要素(Shafer et al.,202_),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支配性逻辑(dominant logic)。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十分重视,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综合现有文献,我们可以将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分成三类。一类是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解释界定。比如,Chesbrough 和Rosenbloom(202_)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创造、价值提交和价值分配。在此基础上,翁君奕(202_)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等核心要素的有意义的组合。此外,原磊(202_)在借鉴shafer 等的四要素构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即商业模式由三类联系界面、四种单元模块和八种组成要素构成。第二类研究主要是对商业模式的分类归纳。高闯和关鑫(202_)以西方价值链创新理论为依据,将商业模式分为价值链延展型、价值链分拆型、价值创新型、延展与分拆相结合和混合型等五种类型。李东(202_)对33家国内外的典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广阔草原型、带状森林型、山丘森林型和簇状丛林型等四种商业生态系统类型。还有第三类研究,主要从不同理论侧面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因素。比如,程愚和谢雅萍(202_)以福建的民营企业为样本,验证了“交易-价值”范式下商业模式各构成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民营企业如何从改良商业模式入手提高企业绩效提供了路径指导。罗珉、曾涛和周思伟(202_)运用寻租理论来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在动因,从经济学角度指出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得经济租金(即熊比特租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核心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和差异性。

在以上的三类研究中,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的研究以基于西方理论的规范型和概念性研究为主,或是对个案企业的商业模式描述,但缺少既有理论分析框架又有系统实证分析的研

究。在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的整理中,我们还发现,虽然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很多,但引入权变的资源基础学说,系统探讨企业家如何匹配外生的市场机会和内在的资源能力的研究基本没有。

资源基础学说(Resource-Based View, RBV)将企业描述为资源和能力的不同的组合,企业可以对其进行配置,通过这些资源和能力所产生的租金,来获得出众的业绩(Hoopes等, 202_;Peteraf, 1993)。竞争的异质性是资源基础学说的基础。该理论认为, 企业需要创造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以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而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被完全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绩效的基础(Barney, 1991)。这些资源可以是资产(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如机器设备、品牌声誉)或能力(创造、培育或配置资产的能力)。资源基础学说把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培育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异质资源上来。这些资源包括管理资源、关系资源、技术、垄断性的自然资源等。对于外在有形资源有限的创业企业而言,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精神和机会捕捉的能力往往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异质资源。

商业模式是对战略的具体化,两者应该高度一致。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由独特的发展路径形成的资源和能力的统一体系,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和比较竞争优势由其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民营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创造价值和捕捉价值的多种途径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发展起步阶段,民营企业能参与的行业、参与的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较早成立的传统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路径上呈现了高度相似性。联想、TCL、华为等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都经历了由外贸加服务为主的商贸模式,到以低成本高效生产运营为主的生产规模型模式,演变到以高科技制胜的科技领先型模式的发展过程(凌志军,202_),即“贸-工-技”的发展路径。这些企业的成功也得益于在不同阶段选择了与其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他们发展的历程生动地演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加强的过程。相反,有些企业选择了与其自身竞争能力不匹配的发展模式,则经历挫败或被淘汰。

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禀赋决定了其如何利用市场机会创造和捕捉价值的可能的商业模式和路径选择。根据资源基础学说(RBV)对企业资源异质性的判断标准,在民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组合中,企业家的素质和机会捕捉能力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异质资源。与企业拥有的其他各类资源截然不同的是,企业家的远见和机会捕捉不是一种静态的内生能力,而是内外兼修适度匹配的动态能力,这也是其异质性的核心体现。

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相关的还包括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既受外界环境影响,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企业受到的环境影响既来源于外部社会、政策、顾客、竞争者等,也来源于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如何适应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

权变理论可以对资源基础学说提供有力的理论补充,因为资源基础学说的文献中没有考虑到外生因素,也难以清楚解释企业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市场常常发生快速而又突然的变化时,企业是如何保持其竞争优势的(Teece等, 1997)。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环境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从权变的资源基础学说角度来考察企业运营问题。他们通过吸收权变理论的精髓,调查了影响企业资源、能力和业绩之间相互关系的权变因素(Aragón-Correa与Sharma, 202_;Brush与Artz, 1999),最终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内生的组织要素同外生的环境因素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Burns与Stalker, 1961)。因此,权变的企业资源理论视角可以为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并揭示组织是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然而,在企业如何有效将资源与市场变数匹配的研究仍属稀少。本研究尝试在权变的企业资源理论框架下对我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实证研

究,以期做出深入一步的分析。

三、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在深入了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我们以资源基础学说和权变理论为依据,归纳出以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为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法,重点解析企业家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表1所示我们归纳出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分类框架及关键成功因素

(一)市场驱动型下一体化发展的商业模式。

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近十年来,借助宏观经济发展赋予的发展机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传统的加工、装配、贸易依然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资源。

企业对于差异和比较优势追求,促使这些企业不断地探求,积极开拓市场、创新商业模式。一些企业以小规模的贸易或生产代工为起点,随着自身实力的积累,逐步整合产业链,通过向产业链的两端的延伸寻求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类商业模式分成三小类,即贸-工-技;生产代工向品牌化转型;相关多元化发展。下面我们结合访谈企业和典型案例企业的实例简单介绍三种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的基本特点。

(1)贸易、生产、和研发密切整合的模式。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主要代理IBM微机及至AST微机,后决定走AST之路,开始生产及供应联想品牌个人电脑,完成从代理走到自主生产的转变。随着202_年国际化战略的启动,联想采用一系列方式(如借助奥运,搭建全球性推广平台;采用大手笔的营销战略;进行换标——由Legend转换Lenovo并与五环结合等)来打出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之后又大手笔并购IBM公司PC业务,使得联想在科研能力、人才队伍和组织架构等方面接轨国际,得到极大的提升,改变“中国制造”给产品蒙上的“悲情”色彩,完成外力驱动型的企业巨变。此商业模式的实施使得联想如今成为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产品为主的拥有2/3海外业务的国际化企业。

华为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专门从事通信网络与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与销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成功地进入了全球市场。华为十分注重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如在进入电信行业之初便倾力投入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上,并得以在此行业站稳脚跟,目前华为在国内和全球设立众多研究所为其进行产品研发。贸易、生产、和研发三者密切整合的模式使得华为从简易厂房起家的小公司,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通讯公司。202_年电子信息百强榜其以658.8亿元收入排名第三,被思科看作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2)由生产代工转向品牌发展的模式。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熟悉了其所在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链中的高价值分布在哪里,有些企业开始完善其商业模式,通过整合产业链或者相关多元化获取协同效应,建设品牌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以纯服装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成立初期以服装批发为主,无品牌,无固定客户。之后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进入服装的OEM领域进行生产代工,并通过生产代工中积累的经验和对于畅销服装的样式的模仿学习,建立自身品牌,以连锁加盟业务将销售网络顺畅打开,公司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现公司将重点放在自身品牌的发展上,加大对服装设计开发的投资力度,展开与国内外设计师的合作,202_年春季以纯订货额达到了50%的增长,实现了以自身品牌和服装特色赢得客户和市场。以纯服装的发展是对生产代工转向品牌发展模式的一个成功诠释。

乐邦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_年,初期致力于OEM领域和零售领域,在产品顺利打开市场后,着手产品研发,通过与四川大学乐邦食品研发中心等部门的合作,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将赢利点转移到产品的高技术附加值中(如多项技术获国家专利的新产品糊来王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乐邦电子目前拥有92个商标,100多单品,8大系列的厨房家电品牌,在小家电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控制了从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到零售的产业链。通过上述模式实施,已成为集家用电器的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以 “高起点、高投入、高品质”为标准的厨房家电品牌。

东莞远梦家用纺织品公司是一家集专业设计、制造和营销为一体的大型家纺知名企业。自1997年开始该企业进行生产代工,后进行自有品牌生产,顺利打入如沃尔玛等大超市和百货公司,获取企业起步阶段资金。随着公司的壮大,远梦家纺把重心稳步向品牌、研发以及渠道建设等无形资产的建立方向转移,在产品生产方面采用轻资产战略,只留下少部分生产在自身厂房以保证生产质量,其余采用与其他工厂合作形式,借其厂房工人进行生产加工,大量资金投向自身品牌建立和技术,获得多项专利,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

(3)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TCL集团是典型走多元化模式的企业。其成立于1981年,前身是惠州市电子局。最初进行电话机生产,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免提式按键电;后发展与其相关的电子行业,如av和音响等,之后进军彩电行业,从OEM到自建工厂生产彩电;此后进军冰箱,空调等相关行业;当手机行业开始呈现新兴形态时,TCL进入其中并赚得12亿。目前,TCL拥有多媒体、通讯、家电和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及投资业务群,物流及服务业务群等7个不同的产业。在其发展道路上,一直进行相关行业的多元化,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吉利集团建立于1986年,创始人李书福最初着手冰箱备件项目,由于无法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转向与其相关的冷柜零件,后从事装潢材料,和广东上海等先进入者相比,采用技术领先策略研发质量优技术高的薄材料从而占领市场,积累大量资金,为其后产业多元化打下坚实基础。由于资金充足和对于市场机会的挖掘,吉利之后进入摩托车装配领域并成为该行业的第三名,此领域的成功促使吉利打入相关的资本密集型汽车制造业。在完成了技术人才和设备的准备后,吉利将几个亿投入汽车生产行业,并取得了4%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全国十大汽车制造商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目前,吉利汽车以低成本低价格在市场拥有忠实的客户群,并准备向环保安全节约经济的汽车型方向发展。

(二)资源能力驱动型下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在充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特点,把企业掌握的核心资源转化或配置成一个专业化体系,使企业具备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成本,例如格兰仕、神舟电脑、晋亿螺丝、海螺水泥、艾美特等。

(1)专业化代工模式。格兰仕集团前身是生产羽绒制品的乡镇企业。1994年开始生产微波炉,不到两年,市场占有率即高达80%。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将外国厂商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格兰仕从法国、日本、韩国等合作企业引进微波炉生产线和配置装置的设备,同时以成本价提供境外合作企业所需要的微波炉或微波炉的零部件,使得格兰仕低成本集成全球众多名牌微波炉制造厂商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等优势资源;再加之其严密的现场管理和轮班制生产,格兰仕充分挖掘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比国外同业高出近10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是目前全国微波炉的第一品牌和全世界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

(2)细分市场经营的(niche market)模式。国美创始于1987年北京珠市口大街路边一间电器小店,发展至今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庆、西安、广州、深圳等国内100个城市以及香港地区拥有426家连锁商城。销售额从202_年30.2亿元发展到202_年的498亿元,国美以大于50%的年均增速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连锁流通企业的神话。从创立伊始,国美即运用直营门店体系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采用差异化战略,通过薄利多销、服务当先等经营理念,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不断创新的经营策略,引领家电消费潮流,成为中国最大的以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

振华港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集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整机运输、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多种能力于一身,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备整机运输船的大型起重机制造商,近七年大型集装箱机械的订单居世界同行首位。随着国际集装箱船运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船舶大型化发展初见端倪,振华港机创始人抓住此市场机遇,从建立伊始即一直专注于集装箱机械领域,在这个劳动、资本、技术三密集的行业领域,努力降低成本,做大做强。振华港机以高质量、短周期、公道的价格取胜,将产品送往世界各港口用户,兑现合同准时交货。目前,其拥有世界港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制造商,并准备进军海上重工行业。

(三)技术资本驱动型平台化的商业模式。

(1)基于网络的市场(market place)模式。阿里巴巴和淘宝模式。阿里巴巴网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马云创立,定位于B2B的一个网络平台,意在成为中小企业之间交易的媒介。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为中小企业建立网站,后逐步发展成为各类企业展示自己商品和服务的全球最大平台,目前正向网络市场这一目标大步迈进。202_年,阿里巴巴宣布投资一亿元开发中国的C2C网站“淘宝”网,为网民之间的交易提供一个电子平台。随后两年时间内,淘宝网打败了当时市场占有率超过90%的易趣网,成为网络上个人之间交易的最大平台。202_年,淘宝商品交易金额增至10亿美元,平均每天达500万美元,注册用户人数达到1900万人,取得了网络市场的巨大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淘宝以网上C2C的电子商务模式

入手,采取免费培养用户体验策略,为众多有创业梦想和希望成功的人提供机会,以争取网站流量为首要目的打败对手易趣占领市场,然后逐步从用户形成的消费信赖中思考未来盈利点。

(2)网上和网下紧密结合的模式。携程网在成立开始曾将自身定位于类似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之后随着门户网站市场空间的缩小和自身的一系列并购举动(收购了当时最大的酒店预定中心——现代运通;随后又切入机票预订领域,并购机票代理公司北京海岸;202_年又并购华程西南旅行社)开始进入自助游市场。作为传统行业的整合者,携程通过紧密结合网上和网下业务的商业模式,避过了互联网泡沫。同时不同于一般的旅行社,它寻找到了新老经济的结合点,创造了新的盈利空间。从202_年成立不足100人,到现在1500多人员工,其发展和营业额的成倍增长让传统旅游公司鞭长莫及。

空中网创立于202_年,基于对于手机从简单的通讯工具到集通信、信息和娱乐三位一体功能这一定位转型的展望,空中网把互联网与手机联系在一起,着力打造“无线互联网”。202_年,其凭借电影《英雄》基于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唯一授权,取得了巨大成功,让其在资金方面从亏损转为盈利,并树立了空中网在中国2.5代增值业务的领先地位。之后,空中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业务,发展短信、彩铃、彩信、IVR、WAP、空中猛犸等六大无线增值业务和无线互联网业务。同一时期,通过两位创始人概念运作,公司良好的赢利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空中网开始了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并成为了从成立到上市用时最短的公司,202_年即创业两年后其成为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空中网业务的进一步延伸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

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决策研究和实践中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义、分类、实施和评价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各行业的通用的商业模式分类框架。本文从典型企业个案分析出发,借鉴了权变的资源基础学说,提出了从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三维度来描述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考察了在迅速变化的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适应外部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相匹配的内部资源能力从而捕捉外部环境赋予的机会。现有对公司的竞争优势的研究,包括很多案例研究,基本上都关注资源的属性,且主要探索了现有的能力的部署与运用。本研究对现有的理论研究作了一定补充,揭示了企业家能力在匹配外部市场机会和内在资源能力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提出的三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框架强调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素条件。不同内外部关键成功因素条件的组合是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保证,并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选择。从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从最初简单的加工、装配、贸易等模式,正开始向价值链上更有挑战也更具有价值创造的部分移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领域。管理能力优秀的企业,开始整合产业链以及通过多元化扩充其企业边界、以获得整合优势。不少企业进入知识密集型行业,获取或开发新技术,通过人才和知识来创造价值获取收益。依托创始企业家的行业专业技术知识积累,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并积极利用人才和知识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这些民营企业已经在商业模式上根据中国实际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并获得了显著的效益。依照本研究提出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模型,目前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同时存在着一体化、专业化和平台化这三类模式,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商业模式将向专业化模式演化,专业化模式将向平台化模式演化。(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02029))

第五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暨21世纪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盛典[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