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换个角度再看“洋高考”之二
换个角度再看“洋高考”之二
SAT高分,管用吗 《 文汇报 》2012年 6 月 27 日 1、7 版
波士顿剑桥镇马萨诸塞大街77号,是小舟和记者见面的地方。我们身后,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地标建筑‚大穹顶‛。
‚最近几天,来学校的旅游团特别多,时常听到有导游在用中文讲解。‛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中学生‚想到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学读本科‛,这种‚励志之旅‛正流行。只是,像麻省理工这样的名校,更想选择怎样的学生?小舟说,她是来到‚大穹顶‛之后才看透这件事情的。她告诉了记者一个数字:20,‚本科四届学生加起来,真正从大陆考过来的,也就20出头。‛
萃 取
小舟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读本科,今年大三。她很清楚,SAT高分根本不是她被录取和给予全额奖学金的主要原因。
她曾经连续3年获得国际奥数金牌,曾是奥数国家集训队成员。虽然如今小舟很不愿意说这个,但她知道:不挑明了,就不能把很多高中生从“SAT的迷梦”中叫醒。
小舟出国前,家乡好几家报纸和杂志争相报道她的事迹,但都“正确”地隐瞒了一个关键信息:从小学起她就进了奥数培训班,然后接受了长达10多年的奥数训练——这会把很多人逼疯,却成就了像小舟这样真正热爱数学且有超强数学才能的人,也把她送进了世界名校。
“在这里,拿过各种国际大赛金牌的学生多的是,不稀奇。”小舟身边的那几个大陆同胞,她赴美前就有印象,“有一个拿过物理金牌,比我高一届;有两个先被北大录取,大二才来这里,也都是我们这种级别的„选手‟。”
生源是名校的生命线——这是一条“招生公理”,世界通行。名校招生,小舟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是在“萃取”:“美国名牌大学强调文化多元化、生源国际化,所以招生时会在世界各地、各种族、各民族的尖子生中按比例萃取若干。”
“气 质”
萃取,不同的名校有不同的标准。
当初申请学校时,小舟更心仪普林斯顿和哈佛,但被婉拒。她后来看懂了:不同名校对学生各有“气质”的要求,这一点恰恰最容易被国内学生忽略。
“曾经很不服气,想不通为什么被拒。”在波士顿剑桥镇,麻省理工学院跟哈佛大学紧挨着。小舟去隔壁的哈佛听过课,也渐渐结识了不少哈佛的学生,最终想通了:“哈佛更喜欢招收有„领袖气质‟的学生,果然,他们在大学里总忙着给自己组织的各类活动拉粉丝,总能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我真要去了那里,肯定像个傻瓜,也会被烦死。”性格沉稳文静的小舟,如今已经释然:除了分数、能力之类,各名校对学生的性格、特长更有诸多细节要求,很讲究精准度:“国内大学招生,是用考分做网眼、撒网打鱼;美国大学招生有点像钓鱼,而且只钓某几个品种。”
后来,还有人向记者道出了去美国读书才能知道的一个“文化秘密”:“美国很多名牌大学所称呼的„校友‟,并不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只有那些被精挑细选进来读本科的学生,才被认为是„校友‟。”学校按照“同气相求”的原则挑来本科生,而由他们体现、延续学校一贯的“气质”。
弄明白了这些背景,再来看SAT高分,就不难明白:它管用,但程度有限。指望考得高分就进名校,那是中国式思维。
大多数没能进名校的中国学生,比较尴尬,“洋高考”没有退路,只好往前走,“很多留学生一不小心就落到了三线大学或社区大学。当然,这对美国经济有利。”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很多大学出现了财务危机,招揽留学生便成生财之道。“你在这里待久了,才知道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值得读,哪些则是学校专门拿来谋财的。”
单说波士顿,就有近百所大学和学院,很多学校连当地美国人都不怎么知道。这儿是美国“教育创收”的一个重镇,每年5月底6月初,波士顿全城的酒店房价总飚升得离谱,连位于远郊的汽车旅馆,都动辄开出每晚250美元以上的吓人价格,竟然还一房难求。个中原因,倒是波士顿人全都知道的:“这城里近百所学校都在办毕业典礼,毕业生的家长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
融 合
在大洋的这一边,越来越多中国家庭为了孩子留洋,下决心‚卖掉一套房‛。但孩子要走的这条路上有怎样的风景,他们还不了解。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有种种美好的想象,兴致很高。
‚到美国读大学,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业,而是融入当地社会。这很难,真的很难。‛留美之前,不少过来人告诉小舟,比起读博士,读本科的一大好处是融入美国社会相对容易。但日复一日的生活,总不时在提醒小舟,‚相对容易‛跟‚容易‛不是一个意思。
比如打牌。当中国留学生围在一起玩‚三国杀‛,美国同学也在玩自己的牌。‚有好几次,他们邀请我试着玩玩。我很快熟悉了他们玩的牌的每一条规则,但真的玩不到一起,感觉融不进去,别扭得很。‛那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从小到大看过许多美国卡通片和电影,但来了之后竟然发现,美国同学没看过,他们从小到大看的是另一些卡通片、电影和电视。玩牌时或其他时候谁说一句逗笑的话,他们一听就乐开了,可我十有八九听不明白。‛
在国内,不少人反对‚低龄留学‛,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都表达过差不多的看法: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并不是小留学生能够轻易适应的,‚适应不了差异,会让你在国外过得不好。‛
而有些过来人看得更远,‚过得不好‛很可能不只是一段时间——所谓的‚适应期‛,也不只是在国外的若干年。‚许多人还是想回国发展的,或者想留在国外却留不下来;而一旦回到中国,他们很可能也会‘过得不好’。因为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小留学生更是在观念、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待在国外,或多或少‘西化’了的人,回国后能否适应国内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又是一道坎!‛
第二篇:换个角度再看“洋高考”之一
换个角度再看“洋高考”之一
逃不过的竞争 《 文汇报 》2012年 6 月 26 日 1、8 版
编者的话
中国高考,已不再是通向大学的独木桥,因为有了“洋高考”。
2009年,当“洋高考”的潮头渐渐涌现,本报曾采写发表系列报道“洋高考热中的冷思考”,对高中生“用脚投票”选择去海外大学深造的现象作了剖析。彼时,海外留学多少还是“尖子生的专利”。而今只过了短短3年,“行情”竟已发生很大变化。
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眼下在部分城市的高中生中大热。这种盛况,像极了十几二十年前在大学里轰轰烈烈上演的托福热和GRE热。越来越多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想通过SAT考直接留学美国读本科。有些家庭,则把留学当成孩子考国内名校失利甚至高考失利的“退路”,以至于今年高考考点门外,中介频频往家长们手里塞的,已不再是高考复读班的宣传单,而是制作精美的留学广告。
为了“提前让孩子适应”,更为了给“搏”美国名校增加成功系数,留学低龄化愈演愈烈;同时,“在外国读书很轻松,中学生课余有很多玩的时间”、“国内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国外就像变了个人,一下子出色了”之类说法广为传扬,声音越来越响……
站在此岸遥看彼岸,究竟能看见什么?何况隔着纷纷传言构成的重重迷雾,又多少掺和进了自己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图景。本报记者最近趁到美国走访名校,就这个话题作了一些采访——不敢说“深入”,更不敢说“全面”,只是想请正在热头上的学生和家长们,换个角度再看看、想想此事。
有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放弃国内高考乃至中考、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去年参加各种‚洋高考‛的人数,保守估计已达34万。而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称,2010至2011,在美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从上一的12.78万人增至15.75万人,其中读本科学位的增加了两倍还多。
‚洋高考‛骤然大热,留学队伍的结构迅速变化——越来越多中学生把美国的大学作为本科教育‚目的地‛;而为了上美国名校,诸多学生在读初中或高中期间,便远涉重洋。
但家长们花了大把钱把孩子送出去,真的能让他们对接优质教育吗?还有,提早留学而躲开国内的应试教育模式,孩子真的就轻松了吗?
另一种竞争
‚美国和中国,在哪里读中学更辛苦?我逃过了中考、高考和应试教育模式,但其实竞争是逃避不了的。‛在耶鲁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上,记者遇到了硕士研究生李伟伦,她说起另一种竞争:‚我总算分两步跨进了名校,但一路看到很多小留学生同伴选择放弃。‛
李伟伦是四川人,早在2004年读初二时,就被父母送到美国东部一座城市。一家人的梦想,是希望她申请进入一所排名前50的美国大学读本科。但成绩全
A的李伟伦,在竞争路上栽了个大跟头。
‚在美国上高中,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3点以后的自由时间,美国同学都安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会服务、艺术类或科学类社团活动……‛事实上,美国本土的同学从高一开始就在为申请名校作准备了,因为除了高中的学习成绩和SAT分数,美国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很注重申请人的履历——一张履历表能否被填满,他们认为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李伟伦对美国的升学行情一时没弄清楚,况且融入当地环境要有一个过程,后来她也努力想参加社会服务等等,可是得花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比如最简单的一件事,美国同学花20分钟就能在网上找到活动信息,她却要花上1个小时甚至更多。
‚申请名校的本科,一个重要录取指标是看你是否展现出了领导才能。对我来说,成为当地学生的领袖,显然很难在高中三年里做到。‛高中毕业前,李伟伦申请了15所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学,结果一份录取通知书都没收到,只能去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
‚进大学后,我重新分配了时间和精力,30%学习,40%社会服务,还有30%用来建立社会关系——最终在大学期间换来了一张填得满满的履历表。‛4年努力,李伟伦赢得了耶鲁的认可。但在耶鲁念硕士,她心里别有滋味:‚其实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最重视的是本科生,其次是博士生,硕士生排在最后。‛
李伟伦懂这些学历的不同含金量,不像国内许多人,一听‚耶鲁‛就立正,而且想当然地认定那里的博士一定比本科生身价高。
有些名校的硕士项目,完全可以说是‚创收‛,‚有的专业,硕士一招100多,而博士每年才招10个不到;硕士一年学费要四五万美元,而博士给奖学金,自己不需要花一分钱。‛李伟伦说,因为经济不景气,美国很多高校这两年都扩大了硕士招生规模,即便‚常春藤名校‛,也开设了过去十分不屑的1年制硕士项目,二三流大学新开的硕士项目更多。
实际上,诸多海归的大学教授也在不断向国内学生强调:‚出国留学,除非申请到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本科生或者博士生,否则实在没必要。‛
百里挑一
在没到美国之前,像李伟伦这样认为自己‚肯定拼得过美国同学‛的国内尖子生,很多。这显然低估了美国名校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它们让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众多国家的家长都‚发疯了‛。
择校,在美国孩子读高中、初中时,也是普遍现象。李伟伦说,要申请名牌大学,普通中学的学生往往吃点亏,除非你是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人物,甚至要在所在地区或所在州出类拔萃。美国人也相信,名牌中学有更多资源,特别是拥有众多优秀学生能造就更好的学校氛围。名牌中学老师为申请人写的推荐信,对名牌大学是有说服力的。
‚亚裔家庭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已是世界闻名,但竭力帮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一样是美国家庭的大事——这和肤色、国籍等等无关。‛纽约史戴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的学生辅导员杰瑞米说。
史戴文森高中,是一所在全美能排进10强的公立高中。每年它的毕业生里,总有七八十名被康奈尔大学录取,二三十名被哈佛录取,二十名左右被麻省理工录取。难怪它是纽约州的家长们‚挤破头‛也要帮孩子挤进去的学校。
史戴文森高中每年招生,都由纽约州统一命题考试,录取只看这次州考的成绩——也可说是‚一考定终身‛。过去,它的录取比例是100∶2或者100∶3,‚这两年经济不好,很多原本想送孩子上私立高中的人家也涌过来了,结果去年的录取比例达到了100∶1。‛杰瑞米说。
在美国入读好的高中,学业并不像国内传说的那样轻松。‚美国人不捧‘奥赛’,但好学校的学科难度一点不比‘奥赛’低。‛而且,美国也充斥各种‚冲刺班‛、补习班和家教。‚很多孩子到8年级就要去上‘冲刺班’,为了考高中;考SAT前也上‘冲刺班’。只不过白人圈子、亚裔圈子有各自追捧的辅导班。‛一名刚被麻省理工录取的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美国名校比较多,很多家庭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离家较近的名校,比如家在西海岸的多选西部名校、东海岸的更青睐东部名校,另外各个州也有一些不错的州立大学,在本州读大学还免学费,所以不像国内大家一窝蜂地只盯着少数几所名校。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不激烈。
虽然所有名校都在招生广告中宣称:‚欢迎每位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加入。‛但事实上,无论中外,永远只有前1%的尖子生才真正有‚选择权‛。
第三篇:换个角度演讲稿
换个角度演讲稿范文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复制,粘贴。”现在的生活便是如此,一成不变。起床,上学,吃饭……一样的场景。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生活如黑白画面,毫无色彩,我已感到有些厌倦。
同样的太阳,同样升起,又是那同样的一天。脚不受控制,大脑慢了半拍,可依然往那往日的路上前行——去学校。我睁着惺忪的睡眼,耷拉着沉重的脑袋。大清早,老钱(数学老师)就来了一份“健康早餐”——考试。
嗯,这题这样这样……对,那题这样这样……啊!这题目怎么重叠了,一阵清风吹醒迷糊的我。哦看花眼了。呃?做不来,二十题?什么情况。再看一遍,还是不懂。无奈跳过。啊!二十四题做出来了,二十题不会?不存在的。
想着,一阵睡意袭来。小恶魔:放弃吧,做不出来的,还不如放下笔,睡觉吧,孩子。小天使:不,你能做到的,别听他的。不过还是睡觉比较吸引我。正趴下,老钱突然高声:“这次的二十题比较灵活,大家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它其实很简单的。”换个角度,是吧,生锈的大脑转动起来,“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十度角,勾股定理……概念定理”一条条在脑中忽闪。
啊,还是放弃好了,又是趴下,又是高声‘同学们,不能轻易放弃,换个方向看这题,如果这是大考,一个二十分题,可能会决定你的一生,做数学就在于挑战,不断的挑战,才会不断灵活解题,直到你比题目比出卷老师更灵活,那题目,试卷,满分就会是你的。’还真是振奋人心呢。老钱这么说,肯定很多人没做出来,我要把它撂倒,在小胡这个数学高手面前炫耀一下。
嗯,再想想……三厘米,四厘米,五厘米。哦!等积法,我看出来了,只要一个算式。哈,soeasy,我赢了。只不过做对一道题,为何我如此激动,黑白画板溢出七彩。人,物发出了不一样的闪光,太阳发出不同寻常耀眼的光。秋风瑟瑟的秋天,阳光温和,无私的洒在每个人的桌子上,门外,青翠的松树轻轻摇曳着,着才是生活。
题目,换个角度想,生活,换个态度过。人生,换个性格活。生活不是黑白色,是你的眼睛是黑白色,生活不是一成不变,是你的眼睛不善于发现。人生也不是平淡无奇,只是你缺了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向,另一种态度。改变自己,接受人生的挑战。
那么,换个角度去接受挑战;换个态度去感受生活。
换个角度演讲稿范文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夜晚的星空,总是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晚风轻拂着我们的脸颊,使我们忘记昔日的烦恼。骑着小黄车,向着那高耸而又在晚上披着迷雾的尖峰山骑去。
果然,就像书中所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蝉鸣伴着我们一路,路边的大树一棵连着一棵,好像没有尽头,对面的车辆相继开来,也许他们赶着回家吃饭,也许是赶着回家看那天真可爱的儿女……骑着小黄车是挺累的,但是汗水随着清风,反倒更加凉快了。上坡,最艰难的一关,我却丝毫不服输,虽然比别人走路还要慢,但我还是要坚持骑下去。人生难免会有不顺意的时候,但还要走下去,不是吗?
尖峰山山脚,有着许多家的小吃店,喜欢吃臭豆腐的舅舅拉着我去了一家香气喷鼻的店中,本来我是不喜欢这种味道重的食物。无奈肚子饿的不行,拿了一块尝了起来。一口,不怎么好吃;两口,咦!不错嘛;三口,我已经对它彻底征服了啦。配上清风,喝着冰水,吃着外脆里嫩的臭豆腐,当时想世间没有比现在更加美好了吧。
下山时,前半程几乎都是下坡,所以车骑起来十分顺畅,不需要费上一点力气。迎面的冷风,使我有些凉了。行人也快速闪过。风景也没有上山时精致的感觉了。
是啊!也许生活中会像骑不上上坡那样困难、无助,但你坚持、坚持,不就走过来了吗!也许你会有不喜欢的东西,就像不喜欢吃臭豆腐一样,但你去试试,说不定别有风味的了呢!其实人生你只要去细细品尝,未必哪都是不如意,而是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这一次骑行,让我感悟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世界那么大,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看看,人生也许因此而精彩!
换个角度演讲稿范文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条路,也许走在路上的你觉得泥泞难行,路前方仿佛一团迷雾,看不清前程,令你恐慌不已,但如果从上空看去,也许你会发现路的后面是繁春一片,令人向往。
起笔、落笔、收笔、再起笔……当手中的笔与桌上的纸最后一次触动,画完了最后的句号,便提起了笔放一旁。“呼”了一声,起身离板凳,舒坦地伸了个赖腰甩了甩疲惫酸胀的手,拿起放在桌上许久的信封,小心翼翼地纸稿送入其中,将之贴好,打开门,走到不远的路边一个邮箱,将之投入其中,这才真的放松地叫了一声,仿佛为了吐出那口浊气。
一个月过去了……
我从邮箱中取出信封,里面是我的稿子,还有一封另外的信,我落寞地坐在台阶上,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我的手稿,只是默默的看着不知夕日已颓。那火红的夕阳已经在山的那头落下了,只留有一片橙色的天,真是说不出的伤感,落寞啊!
“明天跟我去爬山吧!”不知什么时候在我后面的妈妈提议。
“嗯,好吧!”我想了想便答应了,我知道妈妈是想带我去散散心。
次日,天晴,天空很干净,仿佛被人擦洗过了一般,空气也很清新,和妈妈来到山脚,扑面而来树香令我陶醉,淡淡的、并不十分浓郁却能令人精神一震,妈妈好像也发现了我这样享受,只是在一旁静静的等着,等我回过神来,这才一起上山。
一步、两步、三步。我在心中默默数着,只是低头看着台阶,四十步、四十一步、四十二步……我不去理会山中小鸟的歌唱,不去理会那钻入鼻腔的树香:一百步、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我开始有些晕了,心中十分烦躁,好像在想这么还不到山顶,继续吧,我低头数着,一百二十步、一百二十一、一百……
“打住!”我茫然地抬起头来,发现是妈妈“我是带你来散心的,不是让你低头数数”,是让你听这山中的鸟鸣,看着山中的绿树,享受山中的树香。
我这才反应过来,心中也不经歉然,我深吸了一口气,才开始打量起这片深林,高大挺拔的树,繁密的枝丫和绿叶将这方世界笼罩,只有星星点点的阳光钻进这方世界,还有哪些小鸟和松鼠,在树枝间穿梭和跳跃,充满了生机。
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山巅,看下去高楼大厦别墅群都仿佛只有指甲盖大小,还有那凉凉的风拂过脸庞,令人心旷神怡。
“其实写文章也一样,当你在这个思路受到阻塞的时候。你就换个角度去思考,接受挑战,也许就会写出不一样的作品”。妈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是啊!我不应该只从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个角度去接受挑战,我一定会写出不同角度的好作品。
换个角度演讲稿范文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第一次在长跑赛道上赢得了自己的肯定。
在烈日暴晒下我浸湿了自己的衣衫,计时器一次次发出的响声,这样一个人一遍遍在红色的操场上努力跑向终点又快步走回。第一次登上长跑赛道让我无限惊喜也犹有担忧。
这一次,经过老师的筛选和女生们的身体情况,老师破例让我参加,原作为拉拉队员的我却害怕起来,想到那一鸣枪声,会在耳边斜对着我响起。心中仿佛高高悬起一块巨石,不知什么时候会落下。
我急切得想要寻找个理由能够让自己去参加,可怎么都不是。
心里烦。
几日后的下午,我无可奈何地找老师谈话。老师耐心的听我讲完过程,又耐心地对我说:“你看,有的一些人都争着去参赛,展示自己的才能,何必要害怕一个枪声……
就这样,我在老师的鼓励下走向了对于我来说是一门挑战的舞台和战场。人生若永远能像两三岁的小孩,本来没有责任,就不会有负担。后来成长,责任自然也压到你的身上。怎的来躲?唯一的方式只有面对。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消除了。
黎明的晨光渐渐溢进,破晓的公鸡也张开喉咙。天刚刚蒙蒙亮,班里便已挤满了人。彩排的彩排,训练的训练。楼梯上大家囔囔闹闹有了种共同过节的气氛。
“请以下同学到检阅台检阅……”我被唤了去。看着自己整装待发的装备,心中仍有一丝忐忑。伴随着前四组成员陆续到达终点,我站上了起跑线。四肢已经发软了,仿佛两条腿已经紧紧的粘住了地面,不得动弹。倘若动了,就会摔下跟头。“嘭!”鸣声响起后,心里这块巨石也落了下去,毫不犹豫地向前冲去。早已拼尽全力,却连他们都给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一加速,她们也加。我慢下来,她们也慢下来。似有意着耍我玩,还要赶着我前方。耐心渐渐被他们戏耍完了,心里也气馁下来,放慢了步伐,还在一圈圈地绕着圈子。
突然,背后突然多了一群人的呐喊,他们喊着我的名字,和一个光荣的“加油”合在了一起。让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奋力向前冲去。微明的天空中慢慢垂下了一条条雨丝,风夹着雨里,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其实这样想起来,到达后喘的每一口气,都没有在乎我的名词,而在单纯的说着我来之不易的胜利。这并不可怕,后者又一个枪声的响起,我们冲入了冲刺阶段。一滴滴雨滴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发挥,顺着踩完结束的白线,我仿佛感觉到了一种被释放的自由。它给予了我全新的生命。
这次的经历让我荣幸,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不仅仅是一场挑战,也是对我人生的历练,感觉很好。
安静的夜,黑的像无梦的睡眠,年华似水流,仿佛生命也跟着走,已让我学会了尝试创新。
第四篇:换个角度交流
我们常常会感觉沟通不畅,会感觉在沟通过程中因结论的不同而引发情绪的冲突,甚至会衍生出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有人总结出了“误解是正常,理解是异常”,认为在与各种各样人交往过程中,被误解和误解别人都很正常。
但是,昨天我和一个朋友沟通的过程中的一些冲突和化解,让我悟出了如果以对方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就能够沟通顺畅,容易达成共识,在沟通享受思想的碰撞和形成共识的愉悦。当然,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一方主动放弃自我的沟通方式,而以对方的思维模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尽管这是一个解决沟通中冲突和不悦的方式之一,但是,很多人不会或者很难放弃自己的思维模式,而跟随对方的思维模式表达观点和沟通。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拒绝。想想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在某件事、某个问题等方面达成共识吗?或者分享知识、工具、方法等,沟通最高目标是要彼此认可,而不是冲突;另外一个方面,你放弃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按照对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客观上表现你的随和、宽容、大度等美化的品格,并没有因此而损失什么,相反,更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和认可,因为当你放弃你自己的思维模式的时候,对方也一定能够感觉出来,而你的这一“让步”会感动对方,你也没有失去什么。
表达个性也许成为了大家追求的目标之一,我认为在放弃自己的思维模式而跟随对方思维模式沟通过程中,在获得对方认可的前提下,可以穿插以你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让对方心悦诚服,对方有可能转到你的思维框架中来。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中,而选择先让一步,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
尽管这个方法很好,但是要求却较高,首先需要较强的理解力,能够感同身受对方,能够解构出对方的思维模式;其次需要能够放下自我,不计较得失和所谓的面子和自尊;第三,需要全情投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心和脉搏在和他一起跳动。
第五篇:换个角度海阔天空
换个角度——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颇受启迪:
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到郊外散步。来到一个湖边时,苏格拉底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学生们:“你们谁能说出这湖里共有多少桶水?”
学生们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
过了一会儿,学生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来。
有人说,这湖实在太大了,根本无法用桶来度量,所以,湖水有无数桶,有人说,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湖的体积,然后除以桶的体积,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桶水了……
然而,面对学生们的回答,苏格拉底只是微笑着摇头。
末了,苏格拉底来到一直沉默不语的柏拉图面前,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柏拉图说道。“那要看桶是什么样的桶,如果和湖一样大,那湖里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湖的1/2大,那湖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湖的1/3大,那湖里就有三桶水;如果……”
“行了,你的答案完全正确。”苏格拉底满意地说。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睿智叫好。
柏拉图只是转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他不是以湖的大小为出发点,而是从桶的角度进行思考。结果,问题迎刃而解。
好多时候,我们总是自然不自然的把自己的思维定化,正如前面的故事,说道“桶”,就只想到平时用的桶,殊不知,“桶”也是可变的。
记得今年二月份,销售公司请来河北经贸大学的马教授来公司培训市场营销,马教授一开始曾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如何用三条线将一个矩形分成8部分?
我们冥思苦想,却最多只能分成7部分。马教授笑笑说:我好像没有说必须用直线,我只是说用线,如果用曲线,别说8部分,再多也没有什么问题。只见教授只是简单的用了两条半圆曲线和一条直线,8各部分很明了的分了出来。我们不禁对自己的想当然的看待问题觉得很好笑。是啊,说到线,我们就只会想到直线,把自己的思维囿于简单的理解,不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所以面对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就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就会将问题简单化,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