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手机短信语言特征(精选合集)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3-80114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8 01:01: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手机短信语言特征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浅谈涉外谈判礼仪的重要性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 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Listening in Interpretation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从生长环境看林黛玉与简爱的反抗性格之差异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BB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alues Based on Friends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专有名词普通化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

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究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以《生活大爆炸》为例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美剧中的双关语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孤独与沉沦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BB电子商务安全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赛珍珠《群芳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eacher’s Role to Promote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从关联理论看《生活大爆炸》中幽默语言的翻译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 88 论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中的美国精神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1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9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93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94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比较 96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97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10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02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03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5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 106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黑色幽默 108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11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从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分析美国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112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11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4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116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17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18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19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 121 《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23 苔丝的反叛精神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25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126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28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31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33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34 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 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7 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 139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哥特文化--十字架背后的光

Inpidual Factors in the Tragedy of The Lady with the Camellias 14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哥特情结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144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45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14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149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150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151

152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153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154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155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开题报告+论)156 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157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58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159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160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161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62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1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64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65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166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16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168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169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170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 171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172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73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74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175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176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77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 178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179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180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 181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182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8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184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85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

186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87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88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89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90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91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 19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193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94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19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96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97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198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 199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200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二篇:浅析手机短信语言的修辞格

浅析手机短信语言的修辞格

康灿辉

(湖南工业大学师外国语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 手机短信是现代人交流信息的新途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短信编写者为了达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交际效果,在短信写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修辞格。我们首先回顾了近几年来不同角度的手机短信研究,然后总结了二十五种手机短信中常用的修辞格,并简要分析各种修辞格的语用效果。关键词:手机短信;语言;修辞格

On Rhetorical Styles in Mobile Phone Short Message Language

KANG Can-hui(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Abstract: The mobile phone short message is a new way of exchanging information among people,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life.The writer of the short messages often employs rhetorical styles to achieve a novel and humorous communicative effect.This paper first makes a brief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in short messages, then it introduces twenty-five rhetorical style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short messages as well as their pragmatic effects..Key words:Mobile Phone Short Message;Language;Rhetorical styles

引言

自1998年我国开通手机短信至今,它已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了继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1]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短信发送总量为10亿余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900亿条,2003年超过13全国的手机用户发送短信就超过71亿条,2004年已经突破2177亿条, 2004年仅除夕和春节,10亿条。2005年短短的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就超过100亿条。[2] 短信因其简洁、通俗、诙谐、讽刺、经济、创新等特征,所用修辞格独具特色,和谐的音韵、超常的配词、整齐的句式、多变的辞格,使短信语言极富艺术性和感染力。我们通过期刊网搜索,至今为止,发表研究短信的学术论文160多篇,主要从短信的语体、修辞、文化、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蔡鹏飞(2003)[3]、孟建安(2004)[4]、毛立群(2004)[5]等人从语体角度分析短信写作技巧;莫湛、吴伟(2003)[6]、殷俊(2004)、范红、曲元(2004)、张春敏(2005)[7]等从社会学视角指出短信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刘旭东(2004)[8]、刘英姿(2004)[9]、王天鹏(2006)[10]等从文化角度解读短信;刘思林(2003)[11]、李建华(2004)[12]等指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苏莉杰(2008)[13]从语用学视角解读幽默短信。相对而言,从修辞角度研究短信的文章较少,如陈金凤(2005)[14]、杨希英(2006)[15]等人列举了数十种短信修辞手法但还不够全面。我们拟从修辞角度结合短信的语用效果对二十四种修辞格进行分析鉴赏,以求教于方家。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不同类的另一事物或情境。比喻是扩大话语的意义空间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比喻的基本类型是明喻,暗喻、借喻、讽喻、博喻等。

1、明喻 明喻是最典型的比喻。在结构方式上最为完整: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像”、“如”、“若”、“似的”、“好像”、“如同”、“仿佛”、“一样”等)都出现,有时还可以顺势写出两者的相似点。如

例1:友情就像一坛老酒,封存愈久愈香醇,一句短短祝福,就能开启坛盖,品尝浓醇酒香;友情就如一轮红日,默默付出而无求,一声轻轻问候,就是一束温暖阳光。①

短信中的“友情”是一个抽象事物,把友情比作老酒、红日,突显了朋友的重要性,比喻生动贴切、浅显易懂、具体可感。

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常见的有利用判断关系构成“A是B”。如

例2:愿这铃声是一缕清风,凉爽你的肌肤;是一杯凉饮,驱走你的燥热;是一剂祛愁、药,快乐你每一天。

清风拂肤,侧重外部感觉,而凉饮驱热,强调内心感受,都让人心旷神怡。最后一句把铃声比作祛愁药,则直接表达了对别人的深深祝福。

3、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如:

例3:一二三四五六七,小猪吃饱晒肚皮,左数右数少一个,放猪娃娃直着急,就在阴暗角落里,小猪伸出小猪蹄,打开短信看信息

手机短信语言中借喻的本体虽然不直接明白地说出来,但一般暗指看短信的人;借喻的喻体则多用动物的名称,如这里的“小猪”使得看短信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被调侃的对象。4.讽喻

讽喻是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比喻事物,说明道理,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如:

例4:领导的鞋:办起事来穿拖鞋,遇到问题穿球鞋,因公出差旅游鞋,汇报工作牛皮鞋,下级来访高跟鞋,见了美女想脱鞋,大事不好溜冰鞋。写短信者借鞋说事,表面上说的是鞋,着眼点其实是讽刺某些领导的不良工作作风。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人们的街谈巷议。5.博喻

博喻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如:

例5:我对你的爱如长江之水生生不息,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如日出东山灿烂辉煌。想你念你爱着你,我不能没有你。该短信中的“爱”像“长江”、“黄河”、“红日”,夸张地把写信者对收信者热烈的情感表白出来,既增强了语势又强化了感情。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者把甲物拟作乙物来表现。比拟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叙述对象的属性,以抒发感情表示褒贬,并增加话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比拟又分拟人和拟物。如:

例6:高山在欢呼,流水在歌唱,太阳在欢笑,小草在舞蹈:赞美您,为人师表,劳苦功高!例7:好消息!本公司有×国总统××出售!配以霸权主义为饲料,只要定时喂养,即可强壮和蛮横无理,价格公道,童叟无欺。

例6为拟人,将高山、流水、太阳、小草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它们也为教师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写出了对人民教师的赞美之情。例7为拟物,把人(×国总统)当成物(家畜)来写,对施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野心家给以辛辣讽刺,替全世界主持正义的人出了口闷气。

三、双关

双关是让一个词句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它主要是利用词句的多义、语音的相同(或相近)或语境的相似构成的。如:

例8:鸡年到了,给你鸡情的祝福,愿你的生活鸡鸡向上,能把握每个发财的鸡会,把鸡肤保养的青春焕发,事业生鸡勃勃,要鸡得常联系,可不要总关鸡!例9:职员:老板,你不是请我来负责公司上上下下的工作的吗,怎么会是电梯管理员?

例8是谐音双关。短信中的“鸡”谐音激、积、极、机、肌、记,表达了鸡年的祝福,语言幽默,琅琅上口。例9是语意双关,“上上下下的工作”既可泛指所有的工作,也可特指电梯管理员做的工作,一语双关,让人忍俊不禁。

四、仿拟

仿拟是为了语言诙谐讽刺而故意仿照一种既成的语言形式,分仿词、仿语、仿句、仿调四种。如:

例10:女孩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的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

这则短信仿用了流行歌曲“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句式,建议女孩不要因为要保持苗条的身材刻意节食,使短信话语不失诙谐幽默的情趣。

五、排比

排比就是用并列的词组或句子在语形上组织得具有某种相似性(如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话题的关键词语相同)。如:

例11:送你一份冬天的祝福: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伴着浪漫、牵着财运、拽着吉祥,享受喜气洋洋的春节。

该信息中“抱着、拥着、揣着、携着、搂着、伴着、牵着、拽着”是一组同义词,连续使用六个同义词,气势磅礴,有力地写出了写信者对收信者的无限祝福以及绵绵情意。

六、夸张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某些事物的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夸张可以突出对象的特征,渲染主观的感受。如:

例12:一女奇丑,嫁不出去,希望被拐卖。终于梦想成真,却半月卖不出去。绑匪将其送回,她坚决不下车,绑匪咬牙一跺脚:走,车不要了。

编辑短信的人故意用夸张的语气实现短信的幽默效果,使看短信的人不禁捧腹。

七、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得语言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如: 例13:上联:忆往昔,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大帮 下联:看今朝,大米饭王八汤,孩子一个,老婆一大帮 横批:与时俱进

该例使用对联的方式、对偶的手法编辑,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描写了“往昔”和“今朝”的不同,虽然内容低俗,不符合传统审美情趣,但在幽默之中讽刺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八、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用反话来表达思想、观点、事物等。如:

例14:读小学的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所以我就打的回家;初中的时候,因为我学习太突出了,学校留我多读了两年;高中的时候,校长认为我满有前途,就多收了我两万块钱;现在班主任认为我很有独立能力,就让我退了学。

本短信正是由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使得整个文本在诙谐之中给人一种黑色幽默的感染力,就像品一杯原味的咖啡,既有浓郁的清香,又有隐隐的苦涩。

九、顶真

顶真又叫“连珠”,就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用前一单位末尾的词语或分句作为后一单位的开头来巧妙连接。如:

例15: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喜,绵绵的喜里有我轻轻的问候:春节快乐!该短信运用顶真,构成了节奏感和回环美,又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主体的情绪流动,显得轻快活泼,温柔多情。

十、析字

析字是利用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特点,看别的字有一面和它相连结合的,就借来代替或推衍上去。析字词格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改变字形来表达本意,因此,它往往委婉含蓄,能够表达不便于直言的意思。如:

例16:天鹅湖边鸟飞绝,良无一点双人行。双木非林心相连,您若无心先自飞。该短信主要是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解。“天鹅湖边鸟飞绝”分解为“我”,后面三句依次分解为“很”“想”“你”,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很想你”,非常含蓄地表达了写信者对收信者的无限爱意,同时也体现了写信者的文学素质。

十一、类叠

类叠是指同一个字词或语句,在语文中接二连三地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类叠使词面整齐,其主要作用有

1、突出思想感情,2、增添文辞美感。如: 例17:有你开心省心,对你真心痴心,为你担心忧心,也曾伤心痛心,不敢变心花心,不要多心疑心。

通过间隔出现带“心”的词语,突出了写信者对收信者热恋之情,结构上句式匀称,每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极富美感。

十二、移就

移就可以使物带上人的情感,使人的行为带上内在的情感,使人的情感带上相关事物的声色形态。如:

例18: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的笑容。这则短信是信息时代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并赋予了科技术语特定的语境意义,语言亦庄亦谐,新鲜活泼。

十三、曲解 曲解指有意利用同音异字,或一词多义对语义进行歪曲性解释的修辞方式。如:

例19:你好可爱——可怜没人爱;你长得真不错——长成这样真的不是你的错;你是天才——天生的蠢才;你真的很有气质——小气又神经质;你是我的偶像——是我呕吐的对象。

该短信曲解传统语义,把词语原有的意义进行了贬义的、背离原意的解释,能收到耐人寻味的修辞效果。

十五、飞白

飞白是指由于某种特殊表达的需要,明知是读错,写错的词语,故意效仿来用的修辞方式。如: 例20:某方言很重的领导讲话:兔子们,虾米们,咸菜太贵,不要姜瓜,要猪蹄(同志们,乡亲们,现在开会,不要讲话,要注意。

短信中不断使用别字来模仿地方方言,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十六、借用

借用是指某一学科或行业的专用词语,在原义通行的同时,又被借来注入新义,用于社会。如:

例21:愿君: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可乐、芬达、哇(娃)哈哈、乐百事(氏)、高乐高、雪碧”是不仅小孩,就是成人也爱喝的饮品。

该信息巧妙地借用各种饮料名称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形象、新颖、练达、醒目。

十七、摹状

摹状是指运用语言手段描绘客观事物的声音、色彩、气味、景象、形状、情态。运用摹状的修辞方式,可以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给人一种亲眼所见、亲眼所闻的真实感觉。摹状可以分为摹声、摹色、摹形三类。如: 例22:0看见8,说:“小样,胖就胖叹,还扎腰带。”7对2说:“跪吧,再跪20年也不嫁给你!”6对9说:“酷就酷叹,还玩倒立!”8看见3,跑过去大哭道:“大哥,谁劈的?”

这一短信通过对数字相似的摹形,用一种戏谑荒诞的手法来阐述观点。“0”只要扎上了腰带,就束腰变成了“8,’;“2“给人的形体感觉是跪着;“6”和“9”是一 对形体相反的数字;最后一句更为幽默:“8”的一半被劈去,就是“3",这些对传统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改造和变换,虽然不合规范,但也的确契合了当代人休闲娱乐、游戏放松的心理状态。

十八、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短信中运用反复可以强调语意的重点,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加深对方的印象,还可以增强语言节奏感,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如:

例23:在乎你的我只在乎我在乎的你是否在乎在乎你的我,我在乎的你是否和在乎你的我在乎我在乎的你一样在乎在乎你的我。

该短信用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的手法,反复运用“在乎”,强调了语意的重点是“我非常在乎你”,表达了对信息接受者的一种期待,读起来虽然绕口,但是情感真挚,表达到位。

十九、层递 层递是把三个以上有深浅、先后、大小等层次关系的语句,依序加以排列。层递的运用可以使思想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强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例24:遇到你,是我心动的开始;爱上你,是我幸福的选择;拥有你,是我最珍贵的财富;踏入红毯,是我永恒的动力。最爱的人是你。

该短信前文描述“我”的内心感受,从“遇到”、“爱上”、“拥有”到结婚,层层递进,充分揭示了“我”对“你”的深深爱恋。

二十、歧疑

歧疑指交际双方在说话时,把其中关键性的部分暂时保留一下,不一口气说出来,有意地使对方产生歧义或疑义,然后才把那关键性的部分说出来。这种辞章艺法的使用往往能让人恍然大悟之后不禁会心一笑。如: 例25:当我起身要走时,我听到你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急忙转回身,弯腰将你抱在怀里,我对你说:宝贝,我再也不离开你了,我会照顾你一辈子。于是,我站起来对周围的人说:这猪俺不卖了!

从前文来看都是在说“我”对“你”是怎样的一种难舍难分的感情,有的是怨 恨,有的是怜悯,看似对自己的爱人,但是结果却是一个在说狗,一个在说猪,令人捧腹。二

十一、排比

排比就是用并列的词组或句子在语形上组织得具有某种相似性(如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话题的关键词语相同)。如:

例28:有一种默契叫做心有灵犀,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做有你相伴,有一种思念叫做度日如年。

该短信连用四个结构相近、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式,三个成语“心有灵犀”、“妙不可言”、“度日如年”用得非常贴切,遗憾的是“有你相伴”不是成语,显得不协调,却也写出了发信人对收信人的绵绵情意和无比关爱。二

十二、嵌字

嵌字是指在词语中,故意插入数目字、虚字、特定字、同义字、异义字的修辞方法。如:

例26:新年到,祝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依次嵌入一至十的数字,兼用嵌字和层递的修辞手法,其中“六六大顺”、“九九同心”和“十全十美”在结构上与另外四个短句不对应,是美中不足,但还是非常贴切地写出了写信者对收信者新年的美好祝福。二

十三、设问

设问是指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如:

例27:米的妈妈是谁?花。因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谁?蝶。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谁?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谁?爆米花。既抱过米,又抱过花。

本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逐层探究“米”的父母、外公、外婆是谁,貌似合理,实质上牵强附会的因果联系令人忍俊不禁。其中,既涉及到食物,又涉及到成语、词牌名,还巧用谐音,绝妙之至。二

十四、设彀 设彀是指在对话中,诱导对方说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回答,也就是把对方引入预设的圈套,使其不知不觉“入我彀中”。如: 例28:你是否孤独寂寞?如果是,那么你下楼去买一根绳和一根棍,将绳子系在棍子上,在起风的时候去楼顶挥动棍子。别人要问你:干什么呢?你就说:我抽风呢!搞笑逗乐不言而喻。由于发信者的文字水平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短信也有雅俗之分、优劣之别。还有许多短信运用多种修辞格,以求获得最大的语用效果。如:

例29:你是树我是藤,我绕你;我是灯你是油,我耗你;我是锅你是饼,我烙你;你是茶我是水,我泡你。兼用了暗喻、排比、双关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两人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深情。该信息是以男性的口吻发出的,古代民歌通常喻男为树,女为藤。现代颠倒过来,男为“藤”、为“灯”、为“锅”、为 “水”,女为“树”、为“油”、为“饼”、为“茶”,则是新创。“绕你”、“耗你”、“烙你”、“泡你”,虽然略显粗俗, 但也能直白地表达男士对爱的执着。

结语

手机短信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短信的内容更具文字美、意境美,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情趣和色彩;短信的大量使用还使修辞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修辞现象,同时语言艺术的魅力也得以彰显。综上所述,手机短信中的修辞格具有如下特点: 1.运用各种修辞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幽默逗乐的效果。

2.辞格的语言由于受到手机文字容量的限制(70个字),大都言简意赅。3.各种修辞格的运用都通俗易懂,雅俗共赏。4.往往在一则短信当中,多种修辞格并用。

注:①文中所引短信均出自2005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短信王子.新短信》一书。

参考文献

[1]殷俊.第五媒体: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3): 320.[2]范红,曲元.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 72.[3]蔡鹏飞.论手机短信写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9-10.[4] 孟建安.手机短信话语文本的语体学分析[J].修辞学习2004,(4):37-40.[5]毛力群.“拇指文化”演绎语言新时尚———手机短信的语体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 70-74.[6]莫湛,吴伟.手机短信-新的传播方式[J].当代传播, 2003,(5): 45-46.[7]张春敏.从手机短信的发展看大众传播的革命[J].新闻实践, 2005,(1): 40-42.[8]刘旭东.后现代语境下的短信文化[J].宜宾学院学报, 2004,(5):110-112.[9]刘英姿.手机短信的文化解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4): 66-68.[10]王天鹏.手机短信的大众文化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416-418.[11] 刘思林.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12): 73.[12] 李建华.短信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遏制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5):99-102.[13] 苏莉杰.幽默短信的语用学诠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38-139.[14] 陈金凤.试论手机短信修辞手法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5):58-60.[15] 杨希英.手机短信中的修辞格[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76-77.

第三篇:古诗语言特征

古典诗词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以上各句中的“咽”、“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

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析: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2.宾语前置。

例①: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析: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例②: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

析: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臵上。

例③: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析: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3.主、宾换位。

例①: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析: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例②: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析:是“门户生光彩”。

例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析:是“林暗风惊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

例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析: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

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应为“青海长云雪山暗,遥望孤城玉门关”。例②: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从军行》 析:应为“闻横笛声不见人”。

例③: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陆游《昼卧》 析: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例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析: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

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例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例①: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析: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例②: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析:应为“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例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析:应为“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一例,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

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4)、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析:“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增添了气势。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析:曰“细”,脉脉绵绵,写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

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析: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析: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例: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析: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第四篇:公文写作语言特征

一、实用性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把人类的语言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虽然在词汇、语法上没有太大区别,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语言,但它们实际上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实用语言只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人们在使用和接受它的时候,依靠平时养成的习惯,自动地认识它的指向物,而对语言本身并无太多的注意。而文学语言不限于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施加暴力”后“反常化”了的语言。作者之所以要采取反常化的手段,是为了消除读者的习惯性,使读者不得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地去感受语言本身,从而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知过程。对此,著名形式主义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就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知提供出来;艺术和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和予以其复杂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之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苏联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我们摘引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实用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是表现感觉的语言,那么实用语言是表达认知的语言。必须分清了这两种语言,写作中才不会出现用文学语言写公文的荒唐现象。

二、规范性

公文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语言。在词汇上,公文语言严格遵照其词典意义;在造句上,公文语言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在修辞上,公文语言只适当运用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诘等常规修辞格,而对夸张、通感、暗示等可使事物有较大变形的或曲折达意的修辞格一般不用。这样可以保证公文的不同读者在理解上能够趋向一致,不会因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规范性是公文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和保障。

三、模式性

在公文写作中,沿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化语句和语词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公文用语甚至在关键之处必须使用。模式化语言对于别的文体来说可能是失败,而对于公文来说却是一种必需。

公文的体式就是模式化的,每一种体式在写作中都有固定的套路,在套路的实施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适宜这些套路的语言,沿用它们,方便、简洁、有效。如“特此函复”这一说法,如果换用别的语言来表达,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这样简炼明白。

公文语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用旧语,如“来函收悉”、“敬请批复”等惯用语,在我国世代相袭,已不知用了多少年。这样的套语有益无害,大家乐意袭用,故意标新立异,反而不伦不类。因此,在公文中常常能见到一些文言词语,它们已经自然地与现代汉语融为一体。这是公文语言模式性的表现之一,不足为怪。

公文写作语言特征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teniu.cc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朗诵的语言特征

朗诵的语言特征

朗诵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语言形态和表现方法。朗诵被称为“语言的音乐、声音的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朗诵是众多语言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具有和其它语言艺术相通的创作共性,但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规律上又有其鲜明的个性6

朗诵需要技巧,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想恰当而准确地运用技巧,就需要对其语言特征有所了解和把握。

一、变化和对比的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文字和语言演变的越来越丰富和生动。作为朗诵者,当我们徜徉在这些精美的文字语言之中,并承担着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神圣使命时,当我们面对一篇篇凝聚着作者全部心血的作品,体昧着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如泣如诉,或荡气回肠的情感世界时,有谁还会无动于衷,冷漠淡然呢?此时,朗诵者应该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去感受作品,用活跃的形象思维,生动的语言形态去如实的表达。因此,在语势上如何把握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抑扬顿挫,其实质就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声调的高与低,音色的虚和实,节奏的快与慢,语气的强和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前提下,恰当的运用

这些语言元素,从而准确生动的表达作品。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作品。透过寥寥数语,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仰望一轮明月,夜不能寐,思念故乡的情景。朗诵时声音不宜过大,语速也应平缓,表现出“静夜”的氛围。读第一句时声音要实,表现出“偶然看到,顿生感慨”的情景,同时也为第二句的“虚”做好铺垫。第二旬之所以要“虚”,就是因为这个“疑”字,如果“实“了,意境和氛围就会荡然无存,此处一“虚”,不仅体现出语句的变化和对比,突出了“疑”字的内涵,同时也为第三旬做好了铺垫。第三句的重点在“举头“二字上,体现出一种动感。

“头”字适当拉长,与“望”字巧妙连接,“明月”二字微微上扬,既表现出诗人的“直抒胸臆”,又与第四句的“低头“二字形成了对比和反差。

“举头”应“放”,“低头”应“收”。“思故乡“三字要拉开,最后的“乡”字要适当延长,收住。这样的朗诵会使全篇始终贯穿着变化和对比,使这简短的小诗也能体现出一种大气,令人回味。如下:

床前~~~明月光(语速平缓,用实声)

疑是~~~地上霜(“疑是”用虚声,自闻的感觉。

“地上霜“应与上一镪的.“明月光”相呼应)

举头~~望~~明月(‘。‘举头“要有动势,声黼高,“望”字也要提起,并适当拉长)

低头~~思~故~乡(“低头”声调略低,“思故乡”三字声音要结实,深沉,“乡”字适当延长,尾音收住)通过以上方式的处理,我们就从形式上大概了解了“变化和对比”在朗诵中的作用,就好像画中的色彩,音乐中的旋律,只有准确恰当地运用变化和对比,才能使作品五彩斑斓,悦耳动听。在朗诵中掌握好了“变化和对比“,才能使作品脍炙人口、感染力强。

二、尺度和分寸的特征

我们谈到了朗诵语言的第一大特征,即变化和对比。但是在变化对比中还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在艺术范畴内,语言表达有两大技巧,即语言的内部技巧和语言的外部技巧。对一篇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分析研究,具体的“感同身受”,是表达好一篇作品的基础,这属于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语气、重音、停连、节奏,使作品呈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艺术色彩,这属于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可以说,语言表达的两大技巧是语言表达过程中把握好尺度和分寸的重要基础。当然,这必须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 性的认知过程。

著名的播音教育家张颂教授曾精辟地指出: “朗诵艺术需要语言功力,需要艺术技巧,但这功力、这技巧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学习和运用技巧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对文本进行整体艺术把握的前提下,刻意雕琢的阶段。„„第二个阶段,返璞归真的阶段,在技巧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便超越了“刻意”,进入了“无意“,不再考虑技巧,却又是技巧无处不在„„”(摘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张颂编著《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之诗歌朗诵篇第8页)张颂教授的话为如何把握好朗诵艺术的尺度和分寸指明了学习和 训练的方向。

在生活中,需掌握尺度和分寸的实例处处存在:厨师要想烹制出美味佳肴,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要对如何使用好各种辅料胸中有数,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放多少,丝毫马虎不得。对于广大朗诵爱好者来讲,在艺术创作中则更需要这种把握全盘、控纵自如的本领。赵本山的喜剧小品非常精彩,“包袱”不断,让人忍俊不禁,这其中固然有剧本、表演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演员把握台词的尺度和分寸的能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三、想象和“再现“的特征

朗诵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因为其在表达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形象思维。作为朗诵者在作品表达的过程中,要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和信息转化为活生生的连续不断的画面,并将画面努力转化为具体的感受,然后作用于语言,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传神,更加富有色彩。对于朗诵者来讲,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是最高境界,也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丰富的艺术想象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比如:当我们读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我们的眼前应该浮现出西北大漠苍凉的景象;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一缕狼烟直直的升入天空„„诗人孤独寂寥的心情,边陲遒劲壮美的景色跃然赡巾;当我们读到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予烟雨朦朦的西子湖畔,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映入眼帘„„

总之,朗诵者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提供给我们的人物形象、环境场景等要素进行推理、分析,努力使自己“设身处地“地生活在作品规定的情境之中。这个过程既叫“情景再现”,也叫“体验”。是每一个朗诵爱好者都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它需要朗诵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积累。简言之:语言的生动来源于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则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为了更加形象和直观的阐释以上观点,以杜甫的《石壕吏》试做分析和处理:

杜甫的这首作品不长,只有区区一百二十个字,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情节生动、令人心酸的故事。有人曾评价这首诗“其言何短,其意何长”,这既准确又精辟。小文章里蕴含着大乾坤,是诗人功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朗诵者把握作品并“形之于声”功力的一种考验。

此作品为叙事体,通篇无大起大落,因此声调不宜高,语速要平稳,用声以实为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情景再现:风尘仆仆的诗人从远处走来,到了一个叫石壕的村庄。天色已晚,人困马乏,准备借宿在此。没想到刚刚安顿下,就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大人叫、孩子哭,鸡鸣狗吠、乱做一团。原来是官吏又来抓丁了。此句重点在“夜”字,既体现百姓生活的艰险,又表现出官吏的奸诈。)(语句处理:

“暮投石壕村”语调平稳,为后一句做好铺垫。有吏夜捉人的“夜“字略强调,“捉人”声调略提高用虚声,表现情况的危急。)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情景再现:一看情况不妙,老翁立刻翻墙而走,动作很熟练,说明这已经不是头一次了。老妇一边嘱咐老翁赶快逃,一边准备出门看看官吏是否朝这边来了。)

(语句处理:这两旬对仗工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重点强调“走”和“看”,这一“动”一“静”不仅对比鲜明,且“画面”感十足。)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情景再现:由于开门慢了,惹怒了官吏,于是进得门来就对老妇大声喝斥,可怜老妇一

边赔不是,一边声泪俱下的诉说苦处。)

(语句处理:

“吏呼一何怒”重点在“呼”和“怒”,“妇啼一何苦“重点在“啼”和“苦”;前句语气要“冲”,“一何怒“三字上扬,“怒”字要实,表现官吏的霸道和蛮横。后句语气应“弱”,“

一何苦”三字下压,“苦”字应虚,表现百姓的忍气吞声,对比鲜明。)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情景再现:面对凶神恶煞的官吏,老妇颤巍巍、声泪俱下的走上前去诉说“大人呐,我只有三个儿子,全被抓到邺城去了“)

(语句处理:

“听妇前致辞”用声略虚,表现“ 强作镇定“。

“三男邺城戍”强调“三男”,“邺城戍”三字略带抽泣。)

一男赴书至,二男新战死。

(情景再现:老妇继续含泪诉说,“这不,一个儿子刚刚捎信来,说另外两个儿子不久前死在战场上了“,官吏不耐烦地听着,一双贼眼怀疑地四处打量。)

(语句处理:

“一男赴书至”语速缓,“二男新战死”“新战死”三字要有哽咽的感觉)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情景再现:说到此,老妇已泣不成声,“我们现在这样活着倒还不如死了好,就像我那死去的儿子,那样什么都不愁了。)

(语句处理:

“存者且偷生”应突出“偷生“二字,“死者长已矣“应使用气声,“长已矣”三字适当拉长,有叹息的感觉。)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情景再现:官吏忽然觉察里屋有动静欲进屋查看,老妇急忙 拦住解释:官人,屋内确实没有别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语句处理:前句语速略快,音色略虚,略显慌乱,后句“乳下孙”三字要有“声声泣”的感觉)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情景再现:老妇一边阻拦官吏,一边解释:因为孙子还在吃

奶,所以儿媳在家,不是躲藏不见官人,实在是连一件蔽体的衣裳都没有啊。)

(语句处理:

“有孙母未去”一句“去”字略拉长,与后句“出”字自然衔接,.“出入无完裙”“无完裙”三字有难以启齿的感觉)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情景再现:看官吏没有罢休的意思,老妇略微思索了一下,擦了擦眼泪、,镇定地对官吏说:我虽然老了,但我愿跟从你们去河阳,别的干不了,做做早饭还行吧?)。

(语句处理:这四句语速要稳,要“一字一顿“的处理,语气中既有内心的痛恨又有无奈之下的从容,也包含着“为了孙子、豁出自己”的心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情景再现:一阵喧嚣嘈杂过后,一切仿佛又平静了下来,诗人目睹了一切,辗转反侧、夜不能眠,忽然,他仿佛听到了一阵阵微弱的哭泣声,是谁呢?大概是房东的儿媳吧?老翁现在哪里,老妇又如何了呢?诗人怀着复杂难过的心情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语句处理:

“夜久语声绝”声音低沉,表现诗人难过的心情,同时为下旬做好铺垫。“如闻泣幽咽“,“如闻”二字微微上扬,有“屏住呼吸,侧耳细听”的感觉。)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情景再现:天终于亮了,诗人要继续赶路。为他送行的只有老翁一人。也不知他是什么时候偷偷跑回来的。告别了老翁,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了石壕村)

(语句处理:

“天明登前途“声调不宜高,表现出:虽然天亮了,我的心情却并没有因此好起来,有叹息的感觉。“独与老翁别”应突出“独”字,暗喻老妇已经被官吏抓走了。)

以上对《石壕吏》做出的逐段分析,是对朗诵语言三大特征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处理此类稿件方法的直观阐释。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文化修养、审美鉴赏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专业语言工作者还是业余朗诵爱好者都应当努力跟上并适应时代的要求,广读书、善观察、勤思考、多积累,努力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元素,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广泛地适应各类语言艺术的需求。至此,想起陆游的两句诗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于语言工作者来说,这既是座右铭,也是对朗诵艺术规律的最好诠释。

手机短信语言特征(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