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3-59395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3 10:32: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摘 要

仪陇县马鞍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属典型的浅丘陵地区,马鞍婚俗不仅具有川北民俗特色,更兼具了自广东一带迁移而来的客家人的婚俗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本文将对建国后六十年的仪陇马鞍婚俗作初步的探讨,展示从男女会面到筹备婚事以及举行婚礼的全景婚俗。在呈现马鞍婚俗概貌的前提下,发掘近代婚俗出现的“婚礼程式简单化”、“婚礼仪式现代化”的新变化,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婚俗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仪陇马鞍;传统婚俗;变革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About Ma`an

Town in Yilong County

Abstract Ma`an Town,Yilong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ichuan Basin.It is a typical hilly area.The marriage here has not only the peculiarities of folk customs in North Sichuan, 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people who migrated from the Guangdong area to Yilong.In this paper, the marriage customs of Ma`an town during the last sixty year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marriage, the conventional wedding procedure and the change of marriage customs.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od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in society,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changes of marriage customs.Key words:Ma`an;local tradition;the change of marriage customs

一、仪陇马鞍传统婚俗

婚嫁从古以来就是人生大事,关乎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伴随着婚嫁而产生的习俗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风民情,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婚俗也是各有千秋。

仪陇县位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南充市东北部,是元帅之首朱德、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同志的故乡,有“中国气都”的美誉。面积1767平方公里。仪陇客家人共计22万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是四川的客家大县,酝酿了300多年的客家文化。马鞍镇是仪陇县东部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距老县城(金城镇)34公里、新县城(新政镇)60余公里、南充市130余公里、巴中市110公里。东临柳垭镇:南与杨桥、石佛乡接壤;西靠周河镇;北依福临乡和巴中市群罗乡。幅员面积50.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集镇形成于明末清初,镇内主要以汉族为主,马鞍客家人主要由朱、张、彭、许、丁、潘、莫、吕等八大姓组成,绝大部分分布在马鞍镇的琳琅、大垭、险岩、蔡家坪、蓬莱、瓦子坪等村。

马鞍的婚嫁习俗别具一格,从“说媒”到“看人户”,从“合八字”到“送开口鸡”,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很多人表现出来:媒人、八字先生、知客师、双方父母等。他们是促成一对男女相识到完成一场传统式婚嫁仪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马鞍婚俗初探:婚礼前奏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作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确如此,地方风俗的发起和发扬者正是各地充满创造力的各地人民,婚俗也不例外。所以,笔者认为,研究婚俗的着眼点应当是而且必须是参与其中的人。媒人、八字先生、知客师等在婚俗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增

第 2 页 共 2 页

强了仪陇马鞍婚俗的独特性。1.媒人

俗语所说:“天上无云不成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由此可见媒人在传统婚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礼记·坊记》说“故男女无媒不相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媒人不仅要担当促成男女两家结亲的大任,更要在男女家双方对婚事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引导双方相亲,代双方互换庚帖,带领男方过礼定婚,协办婚礼事宜等。一桩婚事圆满与否,媒人的作用不可小觑。媒人多是村里交际广泛的人或是亲友中能说会道并且熟知礼仪的人。

在媒人确定好有结亲意向的男女双方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女家的女性长辈到男家“看家”,实地考察男家的情况,房屋数量、田地亩数等都属考察范围。如果女方亲属对男方家境条件比较满意,那么此次“看家”就是成功的,媒人就可以安排下一个环节“会面”了。会面的地点一般选在镇上的小馆子或茶铺,主要目的是让男女双方对彼此的长相、气质谈吐等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以防“十媒九空”的悲剧发生。如果双方对会面的结果比较满意,则由男家请客吃饭,不满意则不请。会面成功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合八字”。

2.八字先生

“合八字”就是八字先生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同男方的八字进行课算,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推算出两人的个性、财运、富贵、寿命、婚姻、相伴吉凶、子息孝贤等,八字先生是地方上专职或兼职替办红白喜事的乡亲挑选吉日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人,“合八字”是婚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八字不合而亲事告吹的事曾时有发生。若二者八字相合,八字先生就批签,谓之“相合”,这时男方家中要把课算过的八字庚帖压在家中堂屋神龛上的香炉底下,连压三天,意为让祖宗神灵来审阅,若三天内家中没有“破败”(即发生如漏油、摔碎碗等不吉利的事情),就说明祖宗神灵认可了这门亲事,男女双方便可“订婚”。

订婚,俗称“定亲”。男女双方互相看过家庭都满意后,男方便择吉日,带上议定的鸡鸭鱼肉、粮油、糖果、酒食,以及一定聘金和未来新娘的首饰、衣物,在媒人的陪同下正式登门求婚,女方则热情宴请客人,并回赠未来女婿鞋帽等,此形式即为定亲。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并且还要送去一只公鸡,当地称“开口鸡”,此谓“报日子”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在这段时间里,遇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男方要以食品和衣物等送给女后,俗称“捎节”。定亲后,男方不捎节又不报日子,女方可视为婚事告吹。

3.双方父母

因为中国传统婚姻的性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男女双方结合并

第 3 页 共 3 页

非单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成为关乎两个家族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大事,因此父母在整个婚礼筹备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婚期一旦确定,男女双方父母都要开始各自的筹备工作。传统婚礼程序纷繁复杂,因而准备工作也繁重,单是“请人”这一项就需劳心劳力:

(1)请木匠:婚期确定后,女方着手打制床、柜子、凳子等家具,俗称“打行架”,即准备新娘出嫁的陪奁。男方也要制作一套结婚家具。双方父母请同村或邻村手艺精湛的木匠到家中打制成婚用的家具。家具打制好后要刷成大红色,俗称“刷大红”,寓意婚姻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2)请帮工:帮工就是在婚礼上帮忙的人,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分,非职业的帮工分两种,一是举行婚礼仪式必需的直系亲属,主要指迎送亲仪式里的长辈(一般选择儿女双全、较有福气的中年妇女)以及压轿的小孩;二是在酒席上帮忙的邻里乡亲,负责洗菜、传菜、洗碗等杂活。请非职业的帮工无需任何礼信,主人家只需言语一声即可。而职业的帮工比如厨官司(负责婚礼酒席的厨子)就需要主人家带着烟酒或者红包到家里去请,主人家的诚意直接影响到厨官司出菜的态度和菜的品质。职业的帮工还包括抬花轿的轿夫、锣鼓队的唢呐手、鼓手等。

(3)请客人:各项婚前准备井然有序进行的同时,男女双方父母开始邀请亲朋好友届时来参加婚礼。大户人家才发请柬,一般百姓大都在当场日或赶集日(阳历,每逢三、六、九号)口头邀请所有碰过面的亲友,距离远的就托口信。

(4)请知客师:知客师的主要工作是安排婚礼中各项事宜和主持婚礼仪式,知客师多是村里有威望的人,不仅要全程负责婚礼流程,还要负责人员分配。比如说安排洗碗的帮工、记账的礼官、出菜的厨子等等。他们大都能言善道,四言八句式的吉利话张口就来:

大红花轿四人抬,一朵牡丹今日开;左脚踏轿生贵子,右脚踏轿福寿来。一根红绳长又长,左牵女来右牵郎;中间打个同心结,夫妻恩爱得久长。一场婚礼热闹与否,同知客师的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知客师妙语连珠、舌灿莲花,则主客尽欢,婚礼就越热闹,主人家就越有面子。知客师在婚礼的前一天就要赶到要办喜事的主人家中,写对联、协助主人家包红包、分配每个帮工负责范围、准备第二天举行婚礼仪式的相关物品。

所有相关人员“请”完后,除开观礼的客人,其他人员都必须在婚礼前一天各自赶到男女双方家里汇合并被安排相应工作,以确保翌日婚礼程序的有序进行。当晚,女方家里会举行传统的“坐歌堂”仪式,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哭嫁歌为新娘送行,因这种婚嫁习俗往往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故称“坐歌堂”。哭嫁是坐歌堂仪式的主要内容,新娘的相好女友和父母亲戚围坐一屋轮番哭诉,哭前在水桶中点好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新娘跪在红毡上,哭诉爹娘哥嫂弟兄

第 4 页 共 4 页

以往的好处以及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活感到的惊恐和担忧。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反应了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心爱护以及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亲朋好友的不舍。哭嫁歌有代代相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如:

桐子花开新又红,我家养女大不同。人家养女二十大,我家养女十七八。十七八岁就交家,我看我爹陪奁啥? 上穿绫罗下穿纱,我看我妈陪奁啥? 五寸丝帕压头发。我看小妹陪奁啥? 红口鞋儿红口花。①

(二)马鞍传统婚俗再探:婚礼进行时

第二天,便是正式的婚礼,是从会面到完婚的婚嫁程序中最热闹的环节。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齐聚新娘或新郎家,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并为他们送上最衷心的祝福。婚礼的组成部分有三个:迎送亲、拜堂、迎亲酒和闹洞房。

1.迎送亲

婚礼当天清晨,媒人带领新郎、迎亲队以及唢呐队到达新娘家,要装备花轿,带上一只活鸡公,沿途鸣爆鼓乐发往女家。与新郎家迎亲酒不同的是,新娘家做的送亲酒在早上,称为当天的“正酒”。在新娘过门之前,会举行送亲仪式,由女方知客师主持。知客师在堂前摆起铺好红桌布的条形桌,点喜烛两根置于长桌两头,中间放一碗大米,象征新娘出嫁之后在婆家丰衣足食,米上压一双筷子,喻示早生贵子。仪式之后,新娘磕头告别父母,头摭红头盖,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筛背上轿,同时用米筛罩过,因为米筛是千里眼的象征,“罩米筛”表示新娘被“米筛的千眼看过”,是光明正大地出嫁,并告诫新娘到婆家以后要守妇德,与人相处不要心眼太多。踩米筛和罩米筛都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上轿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匹对回送男方,称为“带路鸡”。

新娘家的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人数保持一致,在送亲的人员中,新娘的兄弟或者侄子往往充当“压轿娃”的角色,压轿娃陪伴新娘坐在轿内,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使邪魔避让,“压轿娃一般不越三七,即身高不超过三市尺,年龄不满七岁。”②新娘的嫁妆由迎亲队抬回新郎家,多是被褥、衣料、碗盏等小型物件(床、柜等大型物件已于婚礼前一天抬回),称为“抬货”。迎送亲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往往引得路人驻足观看。新郎需在正午之前将新娘的花轿带回男方,但也不能太早,否则不合吉时,所以迎亲队会挑人气密集的大道绕路,一方面延迟时间,一 ① 1970年代左右在马鞍镇琳琅村盛行的哭嫁歌。

② 刘良军.四川方志汉族婚俗词语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第 5 页 共 5 页

方面展示主人家的排场。

送亲队伍中的新娘亲属不同花轿一起到达男方家,而是在新郎新娘拜过堂之后由新郎最尊敬的两位长辈亲自接回,以显示男方对女方亲属的重视,称为“接上亲”,吃酒席时女上亲被安排在堂屋的“上八位”,桌子上的菜要比其它桌多出三样,且不能同其它菜重复。花轿到达后,新郎家点燃鞭炮,同时将杀过的公鸡血横滴在地上,旁边横放一根四角向外的长木凳,称为“送喜神”,“其意是说在送迎亲的队伍中,难免有新郎新娘家的先辈亡灵混杂在内,杀鸡放血即告知亡灵们送亲到此为止。”①新娘在由媒人搀扶出花轿后,同新郎一起跨过长木凳,走向堂屋,并在事先放好的大簸箕里稍坐片刻,称为“坐簸箕”,也叫“坐性”,意为磨磨新娘的急性子,日后好侍奉公婆。待吉时一到,便举行拜堂仪式。

2.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拜堂的香案一般设在堂屋正中。香案左右各设一座。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新人就位,新郎在左,新娘在右,知客师朗声诵道:“走到堂前来,满门尽开怀,一家养义子,九族尽皆知,有劳鸿雁传情信,秦晋两国结姻亲,两姓联姻亲和好,花果团圆乐长春。鸳鸯一对,婚姻美满;志同道合,百年恩爱。”之后,拜堂开始:一拜天地,感谢天地孕育万物;二拜高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三是夫妻对拜,期望今后夫妻和睦。

3.迎亲酒和闹洞房

夫妻交拜后就算礼成了,新郎新娘的婚姻关系正式缔结。拜堂仪式后,迎亲酒就正式开始,因为酒席多是流水席的形式(也称“坝坝席”),所以主要菜品多是已经准备好的凉菜、蒸菜、炖菜,其中最具马鞍特色的莫过于“砣子肉(墩子肉)”,其特点是皮皱色黄、肥而不腻,体现了马鞍人待客热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迎亲酒席不仅有丰富的地方菜品,还有热闹欢乐的喜庆氛围,锣鼓唢呐队的坐位一般特定在堂屋门外右侧的街沿上,开席(即开宴),每一道新菜上席,唢呐手和鼓手便要吹打一曲,称为“唢呐报菜”,因此即便是新郎家附近没有“坐席(参加婚宴)”的乡亲,也能凭唢呐锣鼓响起的次数判断主人家上了多少道菜。

闹洞房是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又叫“闹新娘”。一般是同辈群体会去闹洞房,入夜,青年男女拥入洞房看望、逗乐新郎新娘,吃茶果、瓜子、花生、点心,深夜方散。70年代以前,仪陇马鞍地区闹洞房的环节还包括“听房”的习俗,《汉书》记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举止,以为笑乐。”即在夜深人静新婚夫妇安寝时,有好事者藏在新房窗外偷听新人说话。民间传说“新婚之夜常为冤鬼找替身之时,听房者如发现新房内有两个新娘或两个新郎时,当 ① 川北农村婚俗[J].中国供销商情(村官),2006(3).第 6 页 共 6 页

惊醒新人,勿为所惑,冤鬼远远看到有人听房往往也不敢进房了”。① “‘听房’‘闹洞房’是人们求喜庆、爱热闹的心理表现,而求喜庆、爱热闹心理的深层,则希求兴旺发达,”②所以俗语有“不闹不发,越闹越发”的说法。

次日上午,新娘梳妆打扮,到堂屋拜见公婆,敬茶或酒,吃过早饭后同新郎一起回娘家,称为“回门”。至此,马鞍传统婚礼基本结束。

二、近三十年马鞍婚俗新变化

传统婚俗礼仪繁多,“从择偶到结婚,中间的礼仪程序非常繁琐,但是为了使婚姻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未新人及其家庭祈福驱邪,每个礼仪程序都受到认真对待。”③凡明媒正娶的婚姻,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个步骤,“婚姻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对象讲究‘门当户对’,官宦、富豪人家一般不与贫民、穷苦百姓联姻。”④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中出现了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的趋势,再加上由年轻人带回的西式婚礼观念的影响,传统的马鞍婚礼习俗受到冲击,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一)婚礼程式简单化

在时新的婚俗里,男女双方大都通过自由恋爱相识,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举行婚礼,媒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起媒”和“谢媒”的环节就被省略了。“男女双方自愿,父母同意,即约期会面;双方认为可以,就择期‘看人户’,即女方同母、婶、姑、嫂、姐去男家看家境。如果满意,同意婚事,即受收男方馈赠的衣物、现金等礼物,是为订婚;如果没有看上,即作罢论。之后,如果女方不同意,要翻悔的即如数退还男方礼物,男方不同意,要另订婚的,馈赠女方的礼物即无偿赠送了事。”⑤旧式婚姻的繁琐礼仪,逐渐精简改变,形成了一股新式婚礼取代旧式婚礼的大趋势。新娘出嫁前夜不再哭嫁,1975年后出嫁“坐花轿”的习俗在马鞍片区内消失殆尽,新娘在出嫁当天同姑婶、姐嫂等一道步行到男家举行结婚仪式,行鞠躬礼。

笔者随机采访了正为孙女筹办婚事的马鞍镇险岩村的彭女士,她告诉笔者,1969年她出嫁时的陪奁是一张老式木头架子床、一张八仙桌、两套大红铺盖以及两箱装满镜屏、门帘、茶壶、陶瓷茶杯、瓷碗瓷盘、漱口杯和胭脂香粉等小件物品的大红木箱,男方过礼时用板车拉了两趟才将她的嫁妆拉完,而到了2012 ① 曾为志.新都客家婚俗初探[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② 汤海鹏.鲁西南农村方言婚俗词反映出的婚俗文化[J].汉志文化,2011(2).③ 石云涛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6,第263页.④ 四川省仪陇县志编纂委员会.仪陇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第81页.⑤ 四川省仪陇县志编纂委员会.仪陇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第82页.第 7 页 共 7 页

年孙女出嫁时,家里准备的陪奁是一张存有8万元的银行卡。“简单、快捷、不麻烦”成为新式婚俗被广泛接受并推崇的重要原因。婚礼程式逐渐简单化的趋势广泛被人接受,但仍然有部分被访者表示更欣赏传统的婚礼仪式,认为庄严繁复的传统婚俗程式不仅表达了严肃的婚姻观,同时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当下闪婚、裸婚、拼婚、试婚潮流引发的闪离、出轨、离婚等对婚姻不负责的消极婚姻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确,马鞍婚俗的一大特色即是具有鲜明的客家风情,因当地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因此被称作“西部第一客家古镇”,但近年来马鞍婚俗中的客家式特点有了即将销声匿迹的趋势,其表现如下:

1.婚俗中的忌讳越来越少

传统马鞍婚俗中有诸多禁忌:男子不能娶生于亥时的女子,因为“亥”同“害”,克夫;新娘出嫁时穿的衣服不能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新娘出嫁时忌翻白眼和回头,如若翻白眼和回头,则喻示新娘以后会被休回娘家;新娘出嫁日在新郎家只能吃菜不能吃饭,因为吃了婆家的饭就是婆家的人,以后有万般委屈也只能忍受。诸如此类的禁忌还有很多,大都反应了马鞍客家人祈子求福谋平安的心态,但近来来随着马鞍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这些忌讳逐渐被人们更开放更科学的自由婚姻观念所代替。

2.部分特色客家婚俗消失

“上头开脸”等传统特色婚俗之一,即新娘在成婚当日早起并端坐于镜台前,请福寿双全的妇人把新娘的辫子盘成发髻,此为“上头”,表示新娘少女时代的结束;然后用五色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绞完后用煮熟剥好皮的热鸡蛋在新娘脸上滚,此为“开脸”,意为使新娘的脸更光滑细腻。“上头开脸”曾是女子出嫁前的必修课,如今在时新婚俗里已经难觅其踪迹,现在新娘在出嫁当天早上都坐在美容美发店里,虽然也是化妆盘发,但已经丢失了那种传统的意蕴。同时正在消失的客家特色婚俗还有“合八字”等,充满客家特色韵味的传统婚俗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婚礼仪式现代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婚礼现代化成为婚俗中除婚礼程式简单化外的又一大新特点,20世纪80年代,一股推崇简洁实用的现代化婚礼意识开始在仪陇马鞍这片土地上兴起,“机关单位职工和城镇青年,一般经过自由恋爱阶段,过渡到结婚,多是举行茶话会,请吃喜糖,利用节假日举行婚礼,不受彩礼,不办嫁妆。”①进入到21世纪后,马鞍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婚俗变化上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马 ① 四川省仪陇县志编纂委员会.仪陇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第82页.第 8 页 共 8 页

鞍人民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和重视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婚礼策划公司应运而生,提供婚礼全程一条龙服务,如婚庆礼仪、婚礼主持、婚礼现场布置、预定酒店等。传统的花轿迎亲也演变成了专业的迎亲车队,照相机和摄影机成了新式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工具。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婚俗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婚礼仪式跳出传统的固定模式,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充满个性的草坪婚礼、水下婚礼、空中婚礼、集体婚礼、民族婚礼等婚礼创意层出不穷。马鞍本地婚庆行业蓬勃发展,婚庆消费市场的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婚礼租车、珠宝首饰等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为追求个性与浪漫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婚礼选择。马鞍婚俗的现代化趋势不是空穴来风,这与它本身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仪陇马鞍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区,仪陇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大批马鞍青年奔赴沿海各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他们受到外来思想的的很大影响,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由恋爱的婚姻观,向往西式婚礼的简约浪漫。“穿婚纱”、“交换戒指”、“切蛋糕”等西式婚礼中的元素被他们的婚礼所借用,但婚俗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所以旧婚俗在新的自由婚恋观和西式文明婚礼的冲击下发生了“婚礼程式简单化”和“婚礼形式现代化”的新特点,“新旧婚俗的交相激荡,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呈现出中西新旧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①

结 语

“在人类社会三大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②而婚俗作为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的习俗,是一种贯穿人生全过程的重要风俗。地方婚俗更是研究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据,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高速发展,仪陇马鞍的传统婚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渐渐被各种或简约或浪漫的现代婚礼所取代,这种中西新旧互相融合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婚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但同时让人担忧:传统婚俗究竟何去何从?仪陇马鞍的传统婚俗作为中国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遗忘,深厚的文化是中国成为文化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对于传统婚俗,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① 毛文君,赵可.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J].成都大学学报,2003(3).② 阴法鲁,许树安编.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第258页.第 9 页 共 9 页

参考文献

[1]白国琴编著.旧丧婚嫁到新礼仪风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2]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3]陈浩渊.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4]何永超.婚俗文化的存在价值[J].天津社会保险,2011(5).[5]卢星星.中国元素与“中式婚礼”齐飞[J].才智,2009(12).[6]毛文君,赵可.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J].成都大学学报,2003(1).[7]荣娥.乡村社会中的婚姻礼仪变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8]岳冬冬,金飞宏.从功能论视角浅析仪陇客家婚俗[J].西江月·下旬,2012(5).[9]张春艳,李凤英.中国当代婚姻仪式及消费习俗的变迁[J].文化学刊,2009(6)

第二篇:山西农村婚俗研究

山西农村婚俗研究

内容摘要:婚姻习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随着社会的变革,婚姻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文化反应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但总而言之,都表达了人们祈盼吉祥如意的意愿。

【关键词】

议婚

订婚

成婚

回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类学的经典课题之一,在人类的繁衍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婚姻就没有人类社会。婚姻,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而婚姻礼俗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古代封建社会,婚俗程序遵循着自西周以来就开始实行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自周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也逐渐演变从简,辛亥革命前后,山西地区虽然仍保留着古代六礼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趋于简化。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四个阶段:议婚、订婚、成婚、回门。

一、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所谓“无媒不成婚”。在议婚的初始,一般是男方家长相上某家姑娘后,然后委托媒人或者托亲戚朋友或邻里乡亲前往女方家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女自由恋爱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少不了媒人这一中间人物,从议婚到成婚媒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无媒不成婚”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没有媒人在中间搭话,觉得很不正式;另一方面,双方家长在子女订婚之前要避免见面,结婚彩礼等各种琐事都需要媒人在中间说合。在这一过程中,以前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已经成为过去式,男女当事人有很大的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

(一)见面

媒人介绍完两家情况之后,双方家长和子女有意向后就约定时间见面,又叫“相门户”,一般是在媒人家或者亲戚邻居家,约定俗成,婚事没定前避免去对方家。“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有的人家还会找来算命先生看两人的生辰八字是否匹配,至今在当地百姓中仍有属相禁忌的民谣“羊鼠不到头,白马怕金牛,鸡不和狗斗,龙见兔子泪长流,牛斗虎,合不来”。

(二)进城

男女双方见面后,如果相中对方,两个人就开始互相联系,互相把对方意见说给自己父母。双方父母满意后开始进行下一步,约定时间逛地方,即女方来男方家看看房子什么的,然后去城里逛,象征性的买一些东西。回来后,男方家准备一桌酒席,邀请媒人等就坐。酒席结束后,男方父母要给女方见面礼,以及进城的钱等,具体数额因人而异(一般见面礼1000,进城2000左右)。女方慨然受之,则视为没意见,下步可行“定婚礼’。

二、订婚

男女青年双方没意见后,媒人开始商量彩礼事宜,一般包括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订婚钱、结婚钱等等。彩礼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彩礼之后,婚事乃定。彩礼商量好后,男方选择好黄道吉日后交送女方,双方举办订婚仪式。定亲这天,男女双方都要设宴款待亲友。男方比较隆重,请客比较多,亲戚朋友也都上礼名曰“凑份子”。女方则比较简单,只宴请媒人、亲戚和要好朋友。女方家早上面条,中午蒸小笼包,简单摆几桌。中午,男方家设宴,女方随同姨妈、舅母、姑妈、姐妹到男方家吃订婚宴。“定亲饭”非常丰盛,各种菜应有尽有,多以肉食为主。席间,媳妇要给未来公婆敬酒,并正式改口,公婆要给媳妇改口费(2000左右),并且媳妇给男方亲戚敬酒,即认亲,礼毕后,亲戚都需给媳妇发红包。婚宴结束后,由媒人把彩礼送到女方家,一般是四万八千八百元(彩礼数由家庭条件决定,不尽相同,但基本一个地方的彩礼都有一个基数),临汾人结婚讲究“四平八稳”,并且彩礼钱数中“八”具有吉利意义。女方从彩礼中抽出一部分回赠给男方,名曰“儿女钱”钱数取四或六,意即“四六成才”,取男方前途无量之意。

三、成婚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结婚的认可年龄,双方父母

由于民间认为结婚是男女 双方一辈子的终身大事,所以非常慎重,往往从订婚到成婚要间隔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婚期商定以后,结婚前半个月双方开始着手准备结婚事宜,如:照结婚照、进城买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戚朋友、预定结婚宴席等。

结婚前天,男女双方家都要张贴大红喜字,悬挂大红气球门。结婚前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在各自家中吃“岁岁饺”,饺子数是本人年龄加上天地两个。一方面,这是代代传下来的习俗;另一方面,结婚当天新娘新郎都基本没有时间吃饭。吃过饺子以后,新郎派车来到新娘家中把新娘送到婚纱店梳妆打扮。他们的衣服一般都为红色,男方西装革履,女方从里到外都是红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爱美之心,婚纱的颜色也由大红变为粉红,现在以白色居多。前几年新郎的腰带,领带,袜子都是红色的,近几年只讲究穿红色袜子,对领带和腰带不再要求为红色。

在新娘认真打扮的时候,新郎家中热热闹闹。新郎家中会雇请一支乐队,奏曲舞蹈,庆祝婚礼。一切准备就绪,大约十点左右, 出发前往女方家中。出村子的路线是有讲究的,有俗语云“出西门,进东门”,意为新郎从村西口出去,娶新娘回来从村东口进入村庄。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毯或红纸,除了供新娘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车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顶针”,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新郎到新娘家中后,鞭炮齐鸣,鼓乐大作。媒人先把男方带来的红毯铺到床上,以供新娘换婚纱。新郎及伴郎入座后先吃饺子,饺子有各种馅的,辣椒、盐、胡椒面等,一方面,闹腾新郎和伴郎;另一方面,营造热闹的气氛。新郎要给包饺子的,送饺子的发喜糖或者红包。吃过饭以后,司仪把新郎请到院里开始行李。先是女方直系亲属,接着是其余亲戚,男方要一一进行三鞠躬。

新郎进门接新娘时,新娘的房门往往由新娘的姐妹和伴娘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延误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进门以后,伴娘会提前先把新娘的手套、鞋子、耳环等藏一部分,让伴郎找。新娘东西没有穿戴好,不能起身,没办法,伴郎只有到处找,有的伴郎会整新娘达到逼供的目的。实在找不到,伴郎只得付给伴娘要求的红包。收拾妥当后,新娘由全福人(指上有父母健在,有丈夫,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给“开面”。按民间婚俗礼仪,在婚礼上必须有全福人照顾诸多事宜,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起身前,全福人要给新娘梳头,一边梳一边念吉祥话或者顺口溜,祝愿二人婚姻美满幸福,之后,新娘给全福人回赠一份喜钱。

新娘起身前,要在客厅里提前摆好的酒菜前一样吃一点,然后把提前放好的钱抓一几张,留一部分。新娘的喜包里要装一个拿红手绢包着的手电,并且开着一路朝前,直到男方家,才关掉。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过,新娘离家时,由新郎抱着出门直到送上车子为止新娘由姨或舅等长辈送行并带一个男孩,弟弟、侄子或者外甥去拿礼钱。伴娘的人数要压过伴郎,士气上不能低于新郎的仪仗队。车子由摄影师、鞭炮手打头,然后是新娘车,之后就是伴郎伴娘。车子数量没要求,一般白颜色的车打头结尾,取意“白头偕老”。

返程时,不能掉头,要形成一个环形路线。路上要避开白事,遇见红事要扔个顶针,或者互换手帕。

到了男方,鞭炮齐鸣,鼓乐大作,亲戚朋友都簇拥而上。以前结婚时,新娘刚到,婆婆就要坐在炕头等待媳妇的到来,显示婆婆的权威。现在新娘刚进村,婆婆就要出门相迎,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人们一种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人们都说“现在娶个媳妇难啊,可得把媳妇哄好了”。(被采访者:王秀珍,60岁)

新房里都铺着新铺盖,床头摆放着新的被褥,里面都夹着花生,核桃,枣等,意味着亲人对新人的祝福,盼望着他们“早生贵子”。

临汾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四、回门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一起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临汾婚俗与其他地方的婚俗一样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个是讲究红火热闹;再一个特点是祈求吉祥如意,希望新婚夫妇多子多福。民初的临汾婚俗,包括它的程序及操办方式,仍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今天的婚俗生活。其中合理的习俗往往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一些恶习陋俗也爱不断的消退。我们应不断的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争取发展和谐、文明的现代民俗。

参考文献

【1】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2】谢俊美.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婚姻的嬗变[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52-56.【3】郭亚萍.山西婚俗变迁.文化中国-中国网.culture.china.com.cn.

第三篇:仪陇总工会

仪陇县总工会 2016年部门决算编制说明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主要职能。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县委、市总工会的部署,结合仪陇实际,确定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领导全县工会工作。负责工运理论政策的研究。

2.依照法律和章程,组织各级工会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社会职能,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能。贯彻执行上级工会和全县工会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全委会的决议,开展工会各项业务工作。根据基层工会要求,与有关方面协商解决问题。

3.对有关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县委、县政府和市总工会反映职工群众的情绪、愿望和要求,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措施和制度的制定。

4.指导各级工会自身建设和改革,监督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贯彻执行,按照县委和市工会的要求,研究制定工会的各项组织制度和民主制度。

5.会同有关部门组(常委)和县属基层党组织推荐、审批的上报县级产业工会和县属基层工会主要领导人的候选人。领导县属各级工会。研究制定工会干部的管理制度的培训,负责县属基层工会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6.做好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和市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工作。协助全总、省总、市总做好在我县的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和市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

7.负责全县工会经费的管理、审查、审计工作。负责全县工资产的管理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研究、制定兴办管理工会企事业的有关政策和规定。负责全县工会企事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8.承办县委、县政府和市总工会交办的有关事项。

(二)2016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二、部门概况

仪陇县总工会下属二级单位1个,具体为其他事业单位仪陇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1个。

三、收支决算总体情况

2016年本年收入合计172.4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172.42万元,占100%,(饼状图)

2016年本年支出合计172.42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37.09万元,占80%;项目支出35.33万元,占20%。(饼状图)

四、财政拨款收支决算情况 仪陇县总工会2016财政拨款收支总决算172.42万元。与2015年相比,财政拨款收、支总计各减少11万元,下降6%。(柱状图)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仪陇县总工会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72.42,占本年支出合计的100%。与2015年相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减少11万元,下降6%。(柱状图)

(二)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结构情况 仪陇县总工会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72.42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3.30万元,占95%;医疗卫生支出3.85万元,占2%;住房保障支出5.27万元,占3%。(饼状图)

(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群众团体事务-行政运行:2016年决算数为127.96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相符。

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行政单位医疗:2016年决算数为3.85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相符。

3.住房保障-住房改革-住房公积金:2016年决算数据为5.27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决算数与预算数据相符。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情况 仪陇县总工会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137.09万元,其中:

人员经费111.56万元,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伙食补助费、绩效工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职业年金缴费、其他社会保障缴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奖励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公用经费25.53万元,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交通费、税金及附加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七、“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说明 仪陇县总工会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为7.97万元,完成预算57%,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为0万元,完成预算10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为6.98万元,完成预算54%;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为0.98万元,完成预算98%。2016“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小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厉行节约的精神和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市委“九项规定”和公务接待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采取措施规范公务接待的范围,控制公务接待活动的接待标准和审批程序,严格财务管理,使接待费的开支得到有效控制。

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数比2015年减少4.83万元,下降38%,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减少4.82万元,下降41%;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与上年持平。

(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说明 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6.98万元,占88%;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0.98万元,占12%。具体情况如下:

1.因公出国(境)经费

2016年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全年未安排因公出国出境。

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2016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6.98万元,其中: 全年未购置公务用车,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6.98万元。主要用于用于常委工作的开展及本单位工作所需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支出。

3.公务接待费

2016年公务接待费0.98万元。主要用于执行公务、开展业务活动开支的交通费、住宿费、用餐费等。国内公务接待6批次,96人,共计支出0.98万元,具体内容包括:营山县总工会来我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计0.09万元;南部县总工会来我县开展乡镇企业工会示范点建设调研,计0.13万元;顺庆区工会来我县学习工资集体协商调研,计0.16万元;市总到我县参加庆“七一”红色教育活动,计0.31万元;市总到我县开展工会经费专项检查三天,计0.17万元;阆中市工会来我县开展党性教育活动,计0.12万元。其中:无外事接待费发生。

八、其他重要事项的情况说明

(一)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

2016,总工会机关运行经费支出127.97万元,比2015年减少15.61万元,下降11%。

(二)政府采购情况

本部门2016年无政府采购货物、工程、服务的采购

(三)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

本部门2016年末无公务车辆、无单位价值2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全部为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日常办公设备。

九、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省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2.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二级预算单位事业收入情况)等。

3.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如…(二级预算单位经营收入情况)等。

4.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主要是…(收入类型)等。

5.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的情况下,使用以前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收支缺口的资金。

6.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7.一般公共服务(类)…(款)…(项):指……。8.教育(类)…(款)…(项):指……。9.科学技术(类)…(款)…(项):指……。10.文化体育与传媒(类)…(款)…(项):指……。11.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款)…(项):指……。12.结余分配: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事业基金和缴纳的所得税,以及建设单位按规定应交回的基本建设竣工项目结余资金。

13.年末结转和结余:指本或以前预算安排、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无法按原计划实施,需延迟到以后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14.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5.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6.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7.“三公”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18.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第四篇:仪陇文化馆

仪陇县文化馆 2016年部门决算编制说明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主要职能。仪陇县文化馆是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我县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职能部门、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

1、文化馆是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策划中心、活动指导示范中心、创作辅导中心、理论研究中心,文化馆事业是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引导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镇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务;

2、在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对行政区划内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进行业务指导和辅导,培训各级文化干部;

3、策划、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群众性文体比赛、文艺演出和各类展览;

4、开展艺术培训和社会教育;

5、辅导、指导社会文艺团队的活动,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和群众文化自愿者队伍;

6、组织和开展群众性的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群众文化的调查和群众文化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

7、收集、整理、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挖掘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8、积极开展对外群众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9、结合文化馆的工作职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10、其他应当承担的群众文化工作职能。

(二)2016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2016,第一,我馆继续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工作,如:部分场馆免费开放、市民艺术学校免费对市民进行各种艺术培训。第二,开展“离堆欢歌”主题活动,如:“送文化下乡”、“迎春系列--千人踏街--广场演出--书法展览--元宵猜灯谜”、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广场系列活动暨首届南充青少年音乐才艺展演“仪陇之声”、仪陇第二届“三乡文化”艺术节、“阆中、仪陇、苍溪“三县市书法联展等品牌活动;组织节目参加南充市春晚、南充市2016闹元宵舞龙比赛、南充市禁毒文艺汇演、甘肃陇南百馆联动南充专场演出、南充市党代会文艺演出;承办全年节庆及常规性传统文化活动等。

二、部门概况 公益事业单位1个。

三、收支决算总体情况

2016年文化馆本年收入合计144.7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144.76万元,占100%;事业收入0万元,占0%;经营收入0万元,占0%;附属单位上缴收入0万元,占0%;其他收入0万元,占0%。

2016年文化馆本年支出合计144.5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34.88万元,占93.3%;项目支出9.68万元,占6.7%;上缴上级支出0万元,占0%;经营支出0万元,占0%;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0万元,占0%。

四、财政拨款收支决算情况

文化馆2016财政拨款收支总决算320.61万元。与2015年相比,财政拨款收、支总计各增加6.9万元,增长2.15%。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文化馆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44.56万元,占本年支出合计的99.86%。与2015年相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增加0.65万元,增长0.45%。

(二)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结构情况 文化馆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44.56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文化与体育传媒支出132.05万元,占91.34%;教育支出0万元,占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万元,占0%;医疗卫生支出4.57万元,占3.16%;住房保障支出7.94万元,占5.50%。

(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 1.文化体育与传媒2070109:2016年决算数为132.05万元,完成预算99.86%。

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2100502:2016年决算数为4.57万元,完成预算100%。

3.住房保障支出2210201:2016年决算数为7.94万元,完成预算100%。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情况 文化馆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134.88万元,其中:

人员经费118.48万元,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伙食补助费、绩效工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职业年金缴费、其他社会保障缴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奖励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公用经费16.40万元,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交通费、税金及附加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七、“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说明 文化馆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为1.7万元,完成预算27.41%,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为0万元,完成预算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为1.51万元,完成预算25.17%;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为0.19万元,完成预算95%。2016“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小于预算数,增减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车辆运行费减少。

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数比2015年减少0.71万元,下降29.46%,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下降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减少0.84万元,下降35.74%;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增加0.13万元,增长68%。增减变动的主要原因活动增加。

(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说明 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0万元,占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1.51万元,占25.17%;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0.19万元,占95%。具体情况如下:

1.因公出国(境)经费

2016年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全年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0次,出国(境)0人。

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2016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1.51万元,其中: 公务用车购置支出0万元。全年按规定更新购置公务用车0辆,其中:轿车0辆、金额0万元,越野车0辆、金额0万元,载客汽车0辆、金额0万元。截至2016年12月底,单位共有公务用车2辆,其中:轿车1辆、越野车0辆、文化服务流动车1辆。

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1.51万元。主要用于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等工作所需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支出。

3.公务接待费

2016年公务接待费0.19万元。主要用于执行公务、开展业务活动开支的交通费、住宿费、用餐费等。国内公务接待5批次,47人,共计支出0.19万元,主要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支出等。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文化馆2016年使用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支出0万元。

九、其他重要事项的情况说明

(一)政府采购支出情况

2016,文化馆政府采购支出总额0万元,其中:政府采购货物支出0万元、政府采购工程支出0万元、政府采购服务支出0万元。对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情况。

(二)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文化馆公有车辆2辆,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0辆、一般公务用车2辆;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0台(套),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套)。

九、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省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2.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二级预算单位事业收入情况)等。

3.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如…(二级预算单位经营收入情况)等。

4.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主要是…(收入类型)等。

5.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的情况下,使用以前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收支缺口的资金。

6.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7.一般公共服务(类)…(款)…(项):指……。8.教育(类)…(款)…(项):指……。9.科学技术(类)…(款)…(项):指……。10.文化体育与传媒(类)…(款)…(项):指……。11.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款)…(项):指……。…… …… ……

(解释本部门决算报表中全部功能分类科目,至项级,参照《2016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2.结余分配: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事业基金和缴纳的所得税,以及建设单位按规定应交回的基本建设竣工项目结余资金。

13.年末结转和结余:指本或以前预算安排、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无法按原计划实施,需延迟到以后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14.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5.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6.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7.“三公”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18.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第五篇:婚俗

清末民初临汾地区婚俗的演变

摘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裸婚、闪婚、闪离等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婚俗的大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不得不从清末民初这个大变革时期说起。清末民初,各种思想竞相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一个很大的转变。婚姻礼仪上, 六礼向三礼、四礼的简化;“验贞”“七出”等陋俗渐趋势微,在婚姻礼服上逐渐趋向于西化,新式婚俗尚未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新旧混杂预示着它正在经历革新而逐步开启近代化的历程。临汾地区的婚俗在时代大变革的影响下也发生着变化。关键字:清末民初

婚俗

演变

在当今社会革新多元的冲击下,婚俗正在经历着一场快速的发展变化。‘剩男’、‘剩女’、‘闪婚’、‘逼婚’等词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的出现。这与古语中的‘女子十三而婚’、‘父母之命’等情景截然不同。那么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个局面呢?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婚俗。什么是婚俗呢?婚顾名思义婚礼。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俗就是风俗,“风俗乌乎始,始于未有人类之前。盖狉獉社会,蚩蚩动物,已自成为风俗。至有人类,则渐有人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经年累月,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记曰:礼从宜,事从俗。谓如是则便,非是则不便也。圣人治天下,立法制礼,必因风俗之所宜”。婚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群体的婚姻礼义(内容)、礼仪(形式)与婚姻习俗共同形成的文化积累。婚姻礼义、礼仪是统治者将民间流传的婚姻禁忌和婚俗加以整理而形成的成文规范;婚姻习俗则是由民间的婚姻行为而被约定成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风尚。两者之间没有具体的界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诗经·毛时序»中写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婚俗有者重要地位。“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礼”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达的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肯定了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这是中国人具有爱情转一的美德的优良传统,但同时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命运的支配,从而陷入迷信的泥坑。在封建婚俗观念下产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爱情观延续了几千年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身心。临汾,古称之为平阳,作为古代帝王尧、舜的都城其婚俗观念的封建性更是根深蒂固。在步入近代社会时,各种社会思潮,譬如维新思想,辛亥思想等相继被传入临汾,深刻的影响着临汾人的观念,婚俗观念尤为最甚。

婚俗形式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制,丑化女子求爱为“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凡是没有保媒的女子的结亲,被叫做私奔。«诗经·卫风»中有一首题为«氓»的诗,讲述了一对男女从自由恋爱到结婚的事情,诗中的那个自由结婚的女子深知没有媒妁之言这一点,便不能成婚,所以要求对方拖延婚期,以便请媒人“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在南朝时,荀阐之的女儿也是在没有媒人的情境下成婚的。荀阐之,广陵人,官给事中,他女儿的婚事,史书中记载到“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照这样看来,荀女应该是早有意中人,对于家中那个所选定的女婿不满意,就随意中人私奔了,家里找也找不到。荀女的行为固然是追求自由婚姻的缘故,然荀女出逃,没有媒人,也没有经过六礼,被正统派所歧视,说荀家出失行女子,这样不仅仅是社会舆论蔑视,而且也被夫家的人看不起,在夫家的地位很低,‘君家大人看不起’。更有礼记内则中记载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在封建时代,把自由结婚的女子当做妾来对待。

我们在了解封建社会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男女授受不亲’。是的,在封建时代,有一定身份的人家的子女到了七岁时就被隔离起来,女子从小就被禁锢在小小闺房之中,除了自己的家人,很少能见到什么异性,因此她们往往容易对自己见到的异性一见倾心,然而女子对于男方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常常酿成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寄托出诗人对青年女子的深切告诫。但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家人,让女儿长大后为他们物色佳偶的,他们让女儿躲在屏风或者窗帘之后,让她们偷偷观察所选之人的容颜、谈吐、风姿等等,看看是否中意,这种一见定终身的现象,在现在看来是有点荒唐,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南宋时侯,理宗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异常喜爱,封为周汉国公主。公主到了结婚的年龄,要选驸马了,当时的宰相就建议选当朝进士第一名周震炎,当周震炎上朝叩谢皇恩时,公主在屏风后观察周,并且表现出了不满的神态,这下皇上就知道公主不满意这桩婚事了,于是作罢。随后又给她指前皇后的侄孙作为驸马,这下公主再没有意见了。这类家长在女儿的婚事上还是比较开明的他们征求自己女儿的意见,只是在一定范围或者说是程度内让她们做选择,一旦她们表示了态度,家长是尊重她们的,按照她们的意思去办。但这类家长在那个时代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唯‘父母之命’是也。

等到了清末民初时,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传入国内,人们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开始寻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封建社会的婚姻形式出现被打破的局面。最典型的莫过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婚姻。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先生由于志同道合的爱国情怀,一同工作,一同战斗,进而发展出了爱情,成立婚约。

在封建时代的婚聘仪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和整个的婚姻过程,它并不是反映青年男女自己的意志,转而成为她们客观上要履行的义务。整个的婚聘形式从其产生到其渐渐消亡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婚聘形式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来的一部分关于礼制的汇编,其中«礼记·昏义»中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仪式,称之为六礼。纳采是指男家请人向女家提出缔结结婚的请求,也就是俗称的“说媒”、“提亲”。在纳采时,男家要奉赠礼物。礼物通常情况下为雁,雁对待爱情专一,寄托着新人对于婚姻的期望,希望他们的婚姻和谐美满。在封建时代,由于娶妻结婚是关系整个家族的一件大事,因此纳采的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慎重,通常从官宦人家到普通百姓,共同奉行的择偶条件是“门当户对”。康熙年间的«临汾县志»写到:“近时,士大夫只重门第,多不待男女之长”,“两姓相合,最重门第,不当,断不苟就,贫富非所论也。非惟绅士为然,既商、贾、农、工亦尔。倘非偶联姻,则乡党不齿焉”,然后才会考虑家世、家风等等。问名,则是男女双方互相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以及家中的三代,官职等等,通过这样来加深双方的了解,就是民间俗说的‘请八字’。所带礼物也是大雁。礼记士婚礼中这样写到:“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曰:“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如果纳采双方同意的话,双方应该主动告诉这些信息,而不应有所隐瞒。纳吉就是男方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占卜不的结婚的吉日,备礼通知女方家人,决定订婚。问明之后是对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考察,就是对双方八字之间的五行是否和谐,双方所行的大运,流年有无严重的不好和冲克等问题详细研究,以此推导出两人的婚姻生活吉凶,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防患不幸的婚姻于未然之际,以此来提高婚姻的质量,最终决定双方是否可以成亲,这个过程一般称之为“八字合婚”,也称为“批八字”。八字是不是匹配,是一桩婚姻能否成功的关键。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也就是双方是婚姻关系就算正式确定了下来,缔结“聘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订婚”,男女双方不能轻易悔婚。此后,男方每逢过年过节时都要给女方送礼物。纳征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下聘礼,在那时所下聘的礼物要列一个清单,当中详细写明了礼物的种类以及礼物的数量,通常称为“礼书”,人们认为聘礼越多越好,双方都有面子,人们通常所说的买卖婚,即是以此作为根据的。请期,指男家通过占卜选定了良辰吉日,然后通过媒人告知女方,请女家同意。女方在请期仪式中,也同样要占吉,占卜男家所选定的日期是否与新娘的八字相符合。如果男女双方均表示同意,那么婚礼就可如期举行。行过纳征礼后就该考虑娶妻过门了。请期一般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比较讲究的家庭一般多选用书面形式,既通常所说的“下婚书”。亲迎就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这是婚礼仪式的最后一道程序,就像现在 的结婚典礼。亲迎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繁琐也是最隆重的仪式,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主要分为亲迎、拜堂和入洞房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众多的仪式和内容,这些仪式和内容大多都包含着祝福之意,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由于繁琐复杂的传统婚礼“于昏时成礼,匪朝伊夕所能完事,请客、款客、酬客,动辄三日所费不赀,以至中人之家不敢轻言婚事”,也就是婚礼耗费双方家族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双方都变得不堪重负,再加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输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大动摇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传统伦理道德之上的传统婚俗,使其不得不作出改变,以至于在“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因此在清末民初,婚礼仪式逐渐倾向于简单化,由六礼向三礼或者四礼转化,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一般情况下要经过三个阶段:订婚,下聘既交换聘礼、以及成婚。民国年间,由于传统婚礼的繁琐、愚昧、没有个性自由,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尤其是热心西方文明的青年学生的反对。部分青年带头树立新风,操办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婚礼,称之为“文明婚礼”。他们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青年男女直接见面谈恋爱,然后征求父母意见,办结婚登记的法律手续。婚礼仪式也废除旧俗,新娘不再坐轿子,新婚夫妇也不再拜堂。新式结婚典礼隆重而热烈,由尊长者致辞,亲友祝贺,以音乐舞会或茶话会的形式告终。婚礼“由文明结婚进而演变至集体结婚,完全丧失了中国旧时嘉礼之风”,封建时代的婚礼仪式逐渐失去市场,成为现代社会里的历史痕迹。民国时期的临汾县志中这样记载:“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面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面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面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面南立。纠仪人人席面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相向立。双鞠躬;奏乐。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新郎、新妇致谢词,两鞠躬。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新郎、新妇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西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妇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婚礼的改革使得婚礼简单化,人们“渐有提倡一日竣事者,是亦节省财力之一。道更有家中不结一彩,不悬一灯、一切布置统假城内饭庄之,尤为便利,国体改革,礼节更新,新娶妇之家间有用”。

成婚仪式改变的同时,婚礼服也更加倾向于西方。在封建时代,成婚时,男女面对面站立,中间留有一定空隙,新郎穿着对襟长袍, 脚上穿着元宝鞋, 头带礼帽;而新娘则是穿着绣缎长袍,用长纱蒙面, 头戴凤冠。在新式婚礼上,新郎则穿着西服,戴着礼帽,打着领结,脚上穿着皮鞋,新娘子则是西式的婚纱礼服,用白纱披头,手执鲜花。对于婚姻,人们总是戴着祝福之意,希望人们能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然而,总有双方之间的感情破裂的,于是便出现了离婚这一说法。离婚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已经被大量使用。先秦时候,离婚叫做绝婚。结婚之后,女子本以夫家为家,离婚,就叫作出,但律令中一般以离、离之等词语指代离婚。演变至后来,民间对于出妻不说出而称之为休,所以出妻也叫做休妻,而出妻的文书就叫做休书。为了使丈夫离婚的理由合法化,于是出现了“七出”,又叫“七弃”。据«大戴礼记·本命»和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七出的具体内容为:“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作为妻子,只要凡有其中的任意一条,都有可能被丈夫休弃,不必经过官府,只要有双方的父母和见证人的签字,并且作成文书,就解除了双方的夫妻关系。七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父权家长制的权威,但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国家的统治,因此对男子的休妻权利作了一定的限制,于是出现了三不去,也就是丈夫不能与妻子离婚的三个理由。据大戴礼记记载:“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虽然,对于男子的休妻做了一定限制,但后世男子并没有局限于这些条例,因妻子年老色衰或者后富贵休妻的也有很多,女子仍没有摆脱被遗弃的命运。

封建时代的七出与三不去,都是为了站在男子的立场,维护的男子的利益,主动权掌握在男子手中,女子永远都处于附属的位置,统治者用越来越多的手段限制妇女的自由,使得女子只能唯男子的意志是从。大戴礼记中记载:“女子有三从之道,在家从夫,适人从夫,夫死子从”。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把臣事,子事父,妻事夫作为治理天下的规范。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它把妻子置于丈夫的绝对统治之下。刘向编纂列女传,进一步强调.“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班昭作«女戒»,明确阐述了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义,将以前零散、宽泛的束缚、压抑女性的理论系统化。在封建家长制和男尊女卑的影响下,还有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别形成的经济贡献上的差别,都使得男女在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下层生活的女子还要授本阶层和上层社会的共同压迫。但由于她们没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因而革命的坚定性和信心性不够强烈。

旧式的婚俗早就已经腐烂不堪了,但是由于受到封建家长制和统治者的青睐,所以还能稳定的存在了几千年。直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主张男女平等,才第一次作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向封建婚姻制度做斗争。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在领导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曾把男女平等作为自己的一项政治纲领。太平天国的政权多次下令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女婢,禁止娼妓卖淫,提倡一夫一妇,理所宜然;还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土地制度;提倡妇女参加政权建设,并设立女官制度。除了女军中有将领外,又开设了女科。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对婚姻的改革并不彻底,然存在有一些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仍有封建的伦理道德。但太平天国对于婚姻制度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尝试,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前赴后继的为争取自由、平等而努力。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男女平等,兴女权,他们主张废除缠足运动和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张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的婚姻应该由自己做主,不应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婚姻自主只限于20岁以上,对于20岁以下的应仍由父母做主。与此同时,他们提出妇女应该在经济上独立,只有在经济上不依赖男子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才能获得自由,才能取得男女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没有发现妇女授压迫的根源,因此也就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维新派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妇女的解放、自由、平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广大的妇女也为她们自身的权利而奋斗。有一些妇女为了争取自身的自由,挣脱家庭的束缚,东去日本求学。此时,也出现了一些为妇女争取权利的报纸、杂志等。共爱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争取男女平等的爱国妇女组织。女界钟则是第一次提出了女权的概念,于此同时,还出现了女报,女子世界等报纸。它们批判了封建的婚姻制度和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冲破家庭的束缚,接触外面的天地,走向社会。同时,还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这一时期,倡导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最强烈的当属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她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妇女和婚姻问题的理论。她反对旧式的婚姻,认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而爱情只有在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与此同时,她还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学,鼓励妇女学习技艺,争取经济独立,从而走向社会,参与国事。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也为妇女的解放运动做出了努力。他所主办的民报的报纸提倡妇女自由,宣传妇女的权利。孙中山先生曾说:“我汉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他一贯维护妇女的权利,把男女平等写入了民生主义。

婚俗从最初的繁琐式的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演变至简单式的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不得不说与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清末,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机器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著封建经济,这就为知识新青年产生新的婚姻观,增加男女间的交往,在婚事上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婚俗的变化也接踵而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深深为之震动,促使有思想的中国人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除了在政治上要求维新变法之外,他们在思想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改革。他们认为封建的婚俗使得妇女失去自由,压制了她们的思想,使她们变得愚昧,使得她们的婚姻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不得自主,作为男女应该一同对待。于此同时,维新派还反对妇女缠足。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不缠足会”,更是指出禁止缠足是妇女自立、自强的基础。随后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更加全面的阐述了婚姻观。他们指出了封建婚姻的弊处,指出了封建婚姻与封建制度的密切关联,也点名了广大的青年要获得自由,必须先冲破封建家庭,同时也把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对于婚姻制度的改革,也促使了女权运动的兴起。这时候对于宣传女权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女革命家秋瑾。秋瑾倡导尊重妇女的权利,改革旧式的婚姻,她用自己的亲身来实践了这一革命理想,为妇女的自由、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文化日益正渗透到中国人的各个方面,婚俗方面亦不例外。这或许就是“冲击----回应模式”吧!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民主共和自由观念逐渐是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接受了婚姻自由,以及外国所介绍的一人不得娶二妻、夫妇离异之法律以及便宜的结婚方式等都促使人们开始反省,以至婚姻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此外,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也采用了一些行政力量来推动妇女解放事业。民律中有关早婚、离婚、重婚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还有关于结婚的年龄,结婚时的程序简化等等。有一些、社团对于结婚的事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的规定,对于人们的婚姻做了某些规范。冯玉祥将军,在外领兵期间,为了改革风俗,颁布了一些改革习俗的法令,推进了婚俗方面的改革,提倡节俭,禁止早婚等。对于婚俗的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冲击这个词最多只是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境的简化符号而已。所有临汾本土人——男人、女人、城里人、乡下人、富人、穷人,这些人的经历千差万别。每个从属的集团进入较大的中国社会时,角度都不相同,这是这种不同左右了他们如何对婚俗作出回应。

首先,由于等级观念导致的阶级性。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是其他阶层活动的榜样。在当时,婚俗的变革最先是由进步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动的,其他阶层开始日益效仿,农民阶层活动的最为缓慢。农民阶级认为文明结婚是洋事,与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因而继续采用旧式婚礼。然而,各阶层内部的情况也不劲相同,在先进阶层中也有思想顽固观念守旧者。

其次,则是由于地域所导致的不平衡性。对于婚俗的改革,城市强于农村,大城市强于小城市,沿海强于内地,“城市内结婚者多仿行之,乡间仍不多见也”。出现这种情况的差异,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受列强侵略的程度,自热经济解体的速度,以及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种条件有关。

再次,新旧婚俗、中西风格同时存在。这与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密切相关。清末民初,人们刚刚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于新式婚俗只是单方面的模仿,而无多大突破,对于旧式的婚俗又不敢全然抛弃,造成了新旧并存的局面。

婚俗改革从恋爱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从结婚时繁琐的传统婚礼到简单式的西式婚礼,从离婚时的单方面的七出到离婚自由,都蕴含着自由、男女平等的观念,它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男尊女卑、包办强迫、漠视婚姻当事人利益的封建婚姻恶俗和以夫权、父权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秩序,将广大婚姻当事人,特别是妇女从延续千年的旧婚姻制度中解放出来,使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观念深入人心。清末民初的婚俗改革,开启了中国在婚俗方面迈向近代化的步伐,为五四时期进一步的婚俗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