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举行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23-78896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9 00:47: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举行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举行

2014年04月28日 16:58:09 来源: 新华网天津频道

新华网天津频道4月28日电 4月26日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迅腾国际IT教育总部)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在山东淄博举行。

迅腾科技集团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签约现场。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代表学院进行致辞,对本次学院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迅腾国际it教育))校企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暨共同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表示祝贺,并对学院优势进行了介绍。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讲话。

迅腾科技集团董事长兼迅腾国际首席执行官邵荣强讲解了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概况,重点介绍了迅腾国际IT教育事业板块,其中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迅腾科技集团联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并调研1200余家IT企业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进行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

此次在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实施迅腾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为山东和全国各地高新区的IT行业人才缺口进行填补,为高端IT企业输送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IT工程师。

迅腾国际首席执行官邵荣强讲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傅佃亮介绍了与迅腾科技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合作概况,内容包括学院负责基础课程讲授及教学资源共享,迅腾科技集团负责专业核心课程讲授和企业真实项目训练等工作,学院将全力支持该项目的推行,并将以此为契机推进校企合作与特色办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傅佃亮讲话。

签约仪式上,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荣强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主持工作)签署了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暨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合作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山东正式动。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将设立在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一号教学楼,迅腾科技集团将投入100万进行环境改造和教学设备投入,从而提升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教学质量。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与迅腾国际首席执行官邵荣强签约。

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校企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暨共同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聘请迅腾科技集团李树真任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主任,以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实施。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海英向迅腾集团李树真颁发聘书。

据悉,迅腾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山东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实施后,学院将开设多个卓越工程师班,包括高中毕业起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互联网营销与推广卓越工程师班、建筑装潢设计卓越工程师班、影视动画卓越工程师班。

第二篇: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教育部高教司:

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做了大量工作,现就主要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今年共招生17个班。

2.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创新学院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召开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大会,首批的17家联合培养企业现场签约;按初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同时启动新深层次教改研究工作(培养计划结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系统改革)。

3.正在制定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教师政策,即通过培养(派遣教师到企业兼职)、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引进三个途径,提高教师的整体工程能力。

学校要求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针对上述政策要求展开调研,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学校。要求人事处、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联合制订新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对应的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上报学校。

4.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已提出加大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按生均2000元/年增加投入。

学校希望教育部:

1.加大试点专业的人均拨款,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2.通过相关部委,出台校企联合培养实践中心建设政策,建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3.针对学校政策、制度改革,设立部级研究专项。

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2

第三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我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我们学校也有这个实验班,这个是为了培养实干的工程师而开的,出来就是干工程的,学习的话就是大学四年会减少你的课程,更多的时间会安排你去实习,积累经验,不知道你们学校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们学校是四年累计有一年的时间去实习,然后我们学校在向教育部申请30个保研名额(还没拿到),不过保的是工程硕士,读两年,其中有一年是在外实习的,不是普通说的学术硕士,两个其实都是研,但性质和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去网上搜搜,如果你要考普通的研究生,就最好不要报,因为实习会让你没精力去复习考研的,本来我们学校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报了,我也报了,但是后来成绩好的都退出来了,那些教授也说想要的是成绩中等的(因为他们怕成绩好的到最后又去考研,人才流失)然后慢慢的,我们这个实验班就没人报了,最后连上学期挂了三科的人都去报了。。我没有说这个班不好的意思,毕竟现在很缺这种工程师,所以国家才会有这个培养计划,因为是第一年办,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教授就说了失败了他们是不负责的,我当时纠结了很久,面试什么都过了,最后该签字的时候退了,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所以也不好给你意见,不过如果你有志于考研或者出国的话最好不要报,这也是我们老师的意见,我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再看你偏向哪一方面再做决定。。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说的很有道理!我赞成你的观点!!!就你了

第四篇: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定稿]

燕山大学试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方案

1.总体思路

主要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联合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按过渡期、正常试招和正常招生三个阶段分步参加试点,逐步稳妥地推进,总结并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适应各种工程实践需求的能力。

2.组织管理体系

(1)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相关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科学设计和部署各阶段的建设任务,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督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互相协作,指导解决推进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组的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学院教学院长、工程教育专家、部分企业领导组成,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改革、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开展工作。

(3)学校成立专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委员,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如提出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步骤,审定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等重大事项。

(4)参加试点的学院成立相应的院属特设机构“XX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公室”,该办公室由所在学院院长任主任,教学院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学院教务科、学生科、科研科负责人、各个专业方向负责人和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学生管理。该办公室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制订相关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日常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合作联系、实践基地建设管理、监控各教学环节以及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等。

3.实施计划的专业领域和学生规模

试点专业领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在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中,从上述专业中遴选优秀的学生单独组成“卓越工程师”班,进行特殊培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每个年级各招1个班,每个年级共3个班(80~90人)。

2011级招生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各招1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

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2012级及以后招生时,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在上述三个专业正式单独招收“卓越工程师”班,按“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4.学生来源方式

学生来源全部为全国统招本科一批学生。

过渡期:2009级、2010级从相同或相邻专业以及转专业学生中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遴选;

过渡期学生遴选条件: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工程研究、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的兴趣。

正常试招:2011级,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正常招生:2012级以后,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5.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力争实现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1年。

6.学籍管理

单独编班,按现有学制实施培养,即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

对于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由学校和企业按要求设立管理小组进行联合管理。管理小组要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管理、安全的管理。为了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确保学生安全和学习收获。

7.师资配备

聘任校内工程能力强或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和校外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教学工作。

(1)聘任校内教师

从校内教师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践锻炼2个月。

(2)聘请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开设课程。设立“企业教授”岗位,聘请企业高级专家参与教学。

第五篇:“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要概况、计划宗旨、培养特点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

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就

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准备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规划纲

要也把“卓越计划”列为重大项目,一年来卓越计划正在顺利实施,2010年6月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今年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该说“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专门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实际用人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于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部分高校卓越培养计划:

1、确定专业

2、领导重视;专门成立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同

时,认真研究教育部“卓越计划”对试点专业的有关要求,修订完善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

师”的制度体系。

3、“卓越计划”强调企业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要求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在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企业学习阶段成为工科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4、紧密结合“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整合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5、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促进其素质和

能力结构的优化。

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科教兴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从科研立项、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农民培

训等方面,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与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广泛合作,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努力创造农业科技教育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机制、新局面,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1.科技承包

2.技术指导

3.科技三下乡

4.参与地方共建活动

(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1.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

3.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4.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6.跟踪服务

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

1、围绕专业办产业

2、办好产业促专业(1)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2)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3)依托产业拓宽办学思

路。

(三)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开展“订单式”教育,灵活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

(四)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

(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课题研究:《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是十九世纪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办学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并认为大学的主要使命之一是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二是专家服务,通过一定制度发动大学教授、专家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利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策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地方高校地处区域前沿,在知识传播和科技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是地方高校服从这一战略,履行社会职责,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地方高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中,最难的是地方高校正面临着由政府办学向社会办学的转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性质也将由过去政府领导、高校参与向高校为寻求发展主动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转变,服务的市场化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在这样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寻求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两者的双赢。只有把服务放在市场经济范畴中,放在寻求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双赢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

该课题研究对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解决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机制提供个案。为地方高校办学思想的转

变,办学定位的调整以及师资能力转型等都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的研究,探索建立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的政策环境,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探索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办学定位的调整以及师资培养方式的变化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了以下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解决的新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长效机制。

2、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考虑农村不同的文化资源情况,因地制宜、送出效益来。

3、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长期支教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执政文化建设进程。

4、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引导和培养农民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

(二)分析了在我国高校体系中虽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但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的现实原因,得出了当今高校自身的变革要以社会发展对高校服务社会的呼唤为主流的认识

(三)具体探讨了建立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的条件,如:

1、地方高校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

2、地方高校要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3、地方高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包括高教发展政策导向;大学生就业导向;在科研导向、职称评聘、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社会资源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度化的导向;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的机制建立导向

(四)构建了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2、改革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

3、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

4、地方高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举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