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诗歌之美论文(五篇范例)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23-112389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1 13:35: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诗歌之美论文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二、移情入景

在意境隽永的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语也。”(王国维《人间语话》)。景物是有开的,实的,情思是无形的,虚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譬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崔莺莺送别张生赴试时唱的一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布满青云的天,铺满落花的地,秋风萧瑟,北雁南归,连排四个景物,画出一片荒落衰败的景色,正好衬托出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一派灰蒙中也有一片红色的树林,在别人看来“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映入莺莺眼里,片片红枫都化作了离人的血泪。于是透过这萧条凄厉的秋色,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伤别悲凉痛苦的心绪。秋凉与悲秋融成一体,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

将情思化入景物的笔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词一物,一句一景,看起来它们互不干涉,但并不各自为政。这是因为每个景物都呈现一种枯瘦昏暗的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结连成为一脉景色,这沉沉暮勾通,正适应着天涯孤客的肠断心裂。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思溶入景物的。

移情入境,景不过是达情的媒介。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们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

三、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古代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登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冈,良苗亦怀新”。杜甫《发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再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到了凉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不论运用何种手法,都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生情,情生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从而创造出生动优美、韵致精深的意境。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地去领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

美中驰骋翱翔。既要用上述的方法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又不要拘泥于这些方法,不要拘泥于前人已有的对诗歌注释,不要对诗歌做吹毛求疵的挑剔。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受到周围境和自身意(情)的影响因素太多,已完成的诗歌是诗人当时意境交融的结果,是已经凝固了的琥珀。让我们用欣赏琥珀的细心和敏锐的眼力,去品味琥珀的形、色、意之美,去体会琥珀形成的过程美!这诗歌的琥珀在每一位细心的欣赏者面前都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独特的意境美!

第二篇:欣赏诗歌之美

欣赏诗歌之美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以唐诗宋词达到顶峰。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扛放射着诱人的光芒;她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绚丽奇葩,散发着迷人的馨香。母乳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之美,实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背诵古诗词,品味古诗词,收效甚好!古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学习时不可不细细咀嚼。

第一、了解古典诗词的体式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体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变化,但它的基本特点却被一直继承下来。这些特点是语言精练、词句优美,韵体和谐,句式整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它的精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往往短短几行、二三十字,就能生动地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而且含蕴无穷,意味深长,百读不厌。它的韵律和节奏,能够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加上整齐的句式,更便于记忆和传诵,因而能够广泛流传。学习它的这些长处,对丰富和发展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是大有益处的。这说明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的题材范围内还可以使用,老枝也可再放新蕾,古调新声仍动人。第二、认识诗词中的形象美

翻开古典诗词,美不胜收的句子比比皆是,有的诗句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这些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都给我们一种美感。这种美,能诱发读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由此可见,形象的魅力在诗歌中是不可忽视的。在鉴赏时,值得细心去捕捉。

古典诗词的形象美,表现在对艺术形象的描写上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具体分为事象、物象、意象三类。所谓事象,即在诗歌中不直接地描景写物,而是直抒其事,或是借助前人的作品、典故,使艺术形象蕴藏其后,需要读者仔细体会玩味,展开想象来丰富、补充、完善作品的艺术形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自然的情趣,本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融为一体。

第三、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美的语言。其语言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经常使用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愁思的深长。修辞方法用得好,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加深了诗意的表达,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第四、欣赏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像音乐一样美妙,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荡的绝唱。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融入了诗人自己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明月常圆而人情难圆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尽管不无青春苦短的伤感,但叹息轻微,其中仍交织着对青春的珍惜和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然而写来柔婉似水,笔致缠绵,悠悠相思中饱和着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企盼。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让人回味无穷。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音乐与文学高度完美结合的精品不胜枚举。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紧密结合,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从而把读者带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妙境界。

第五、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只有领略了诗词的意境,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这从很多古代诗人词家的作品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派的诗人,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的诗里充满了自然的生趣和田园的风光,每一首诗里面都隐藏着一幅山水画。《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再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饮酒》(其五)这首诗,是陶渊明著名的诗篇之一,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陶渊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平凡朴实的农村生活,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有机交融统一,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深邃、浑融、完整的意境,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创造出一个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这首诗能让人看到一幅由人、山川、飞鸟这些平淡之物构成的画面和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能让人体会到陶渊明田园诗意境中平淡而有无限的丰采和简练之中有深厚的韵味,能让读者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

第六、体验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长期深入人心,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发挥了 “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虽然古典诗词抒发的是古人在彼时彼地的情志,但大多与后世以及今时今地的人们在思想感情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如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简单的情节,描绘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将最伟大的母爱浓缩在一个简单的画面里和瞬间的思想状态中,让我们反复回味隽永的却是人性最自然、最真切的亲情之爱。第七、领悟古典诗词的哲理美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精华,许多诗篇不仅展现了祖国山原湖川的秀丽雄伟,家乡春夏秋冬的千姿百态,故园晨昏夜午的奇趣,风雷云雨的壮观,松柏梅竹的高洁,虫鱼鸟兽的生气等等,也渗透着诗人的挚爱、依恋、深思与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细细品味,定能对人生有所启发。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一首有哲理的小诗。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该诗妙就妙在句句不说读书但句句形象地说读书,寓理于形象之中。

总之,我国的古典诗词既体现了诗人的才情,又体现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诗歌的教学,重在品读诗之美,是我们的诗歌教学努力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深切体会古诗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第三篇:蝴蝶之美诗歌

采撷了聊斋的夜色 就想穿越了17年的阻隔

我破落的青衫在月影下尽情歌唱

衣袂飘飘话平生

细语款款诉衷肠

我盘踞在一块石头之上,听着石头愉快地开花

如果石头的爱情也像这样火焰般地盛开,却又怎能抵达那些妖娆的芬芳,那一地匆匆跌跌的花瓣 不忍凌乱

那些凋零的花瓣,不去想春天的往事。可我又梦到你,都不抵一泓明月的轻灵

仅在一瞬的琉璃中清醒。如果你能看到,请不要叹息。我早已安睡

故人远了,下一刻如何安往?镜前的忧郁,总是这样静静的穿梭,如果你能看见我的忧伤

如果你能看我的影子。请不要苏醒!

请给我,一丛暮雨的绯红

我还在月光的流动中,倾诉。子夜的思念,还未读懂,只有逐渐苍老的故事

青涩的花季已经远去,是什么在芬芳的枝叶中孕育,飞过一朵,泣血的歌声?

在回忆里,钟鼓的时针还在等。所有的梦都已打开,不再会有孤独的影子

黑夜,我提灯远去

只有叹息,那跳动的音符定是你痛苦的呻吟

那一天,我看见闪动的灵光,与你片片落红的追忆。可是你散落的花雪?

当黄昏远去,又一个怎样的夜晚。但花期不在,怎么谢去那些荼蘼

我知道,凋零的言语中定有你的相思。只是还未懂得,我朝你而来

如果不是日子一近再近,昨夜我不会

伐断谢落在门前的那把月光,捻成一绺纯白的线,想念一只雁南行的哀伤

用细密的针脚缝补衣袂的缺口

为了赶赴明年的三月,我趁着夜雨上路

撑起这把红色的油纸伞,将雨水阻隔在一首诗之外

这一碟红,是桃花凝成的一瓣胭脂

晕染开了夜,陷落在渔火红肿的双靥里

乘着小舟,漾在故乡浓密的睫毛下

双桨在江心划开一道斜斜的口子,轻烟绕着雨滴

潜入无言的深处,一探究竟

恰逢,一尾鱼摆弄柔软的尾鳍

捻碎了长夏的最后一声叹息

我想过了今夜,我便再也无法回去

蝴蝶之美,美不过梁祝

红尘之险,险不过世俗

我立在孤独的城头 等候一个人

跨越世俗而来

第四篇:美之娇诗歌

漫游醉入繁华流年

偶尔一眼把你寄存心底缠绵

进入视线

浅浅勾画素妆点点

已是百花之冠

赛似牡丹

一身桃花颜

桃花面

牵动心弦

我已被你娇容醉倒,丢在路边

找不到回家的路线

轻浅一谈

岁月缠绵

爱恋

一游便是无法离散

缠绵与天地间

似花蝶之恋

白云爱上蓝天

黑夜爱上繁星点点

如此缠绵

你是我不变的诺言

为你姗姗而来聚与流年

雨中游览

似蝶翩翩

浅笑淡颜

涂一世色彩斑斓

绘画眉间爱恋

桃花颜

一道风景线

雨中翩翩

只为你一笑而疯癫

那是温柔蔓延

阳光灿烂

你的脸

三月桃花四月细雨缠绵

走路翩翩

进入视线

那一眼

不在转身记忆万年

谱写流年

爱恋

思念不觉得孤独

无眠也心安

一笑为你而言

心中牵绊

你是水中白莲

居淤泥而不染

白如玉淡淡

心中爱恋

一笑陪伴

默默欣赏你的容颜

不会厌倦

走着走着花开了

那是你的笑脸

春姑娘一般

单纯

美如一片绿甜甜

看着看着睡了,赏着赏着醉了,赞

只为你来,与流年

一世情缘

第五篇:设计之美论文

摘 要: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

关键词:设计之美;意蕴美;层次美;形式构成美;意境美

符合设计法则的设计,赋予人文内涵的设计,其艺术形象可谓饱满大度,有血有肉,在体现形式美感的同时,它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意蕴之美,优美的文字,富有表现力的图形,给人联想的版式,引发的是一份读者内心的互动,一种文化,一份品位,一种美妙的情感共鸣。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它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艺术意蕴是设计作品所应追求的,富有艺术意蕴的作品才是美的设计,意蕴来源于文化基础,来源于联想余地,《小红人的故事》这一书籍装帧它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为基础,熟练的运用中国设计元素,书中每一个图形各不相同,均采用民族特色的剪纸工艺刻造,整体中国红的色彩,给人的是一种本土的颜色。侧面线装的形式更是沿用中国古典书籍的装帧形式,翻动这本书,给人的是一种回味联想的余地,它构造了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美,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艺术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阶梯,是逐步构造意蕴的过度,它引发的是读者心理的逐层变化。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艺术层次的构造,会使作品增加一种立体感,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联想,到最后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所谓的艺术层面是艺术对人类而言具有的某种终极性的精神关怀。这样的价值或许并没有被艺术家自觉地认识和揭示,但却可以被直觉地感知和揭示。艺术作品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会关注作品的材质、艺术语言和视觉效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历史和文化情景中的状态,我们或许会更加关注它对我们作为人的精神上的作用。既艺术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存在的意义。鼓舞我们坚定存在的勇气与信心,发现人性的高贵。在美学的层面上艺术超越了一切的现实的功利性,既不为感官的愉悦,也不为具体的利益、操纵和算计。

在设计方案中,“国窖魂”系列,以黄、褐色为主,体现清新、雅致之感;“老窖古韵”系列,以大红、墨绿、浅褐色为主,体现古朴、庄重之感;“国窖樽”以黄、褐、棕、金色为主,体现深邃、高贵之感;“国窖天香”系列则以宝石蓝、白、银色为主,体现祥和、优雅之感。每组的用色都打破常规,用色的侧重点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艺术层次,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泸州老窖金牌包装,两个外包装犹如虚掩的北京城门,打开外盒,犹如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大门,艺术层次由浅入深,意蕴构造刚刚开始,打开的外盒转到后面犹如一面屏风,上面文字林立,犹如古老的赤壁,泸州老窖便在前方,这一艺术层次的构造可谓匠心独运,该设计由浅入深,带领读者逐步体现艺术意蕴。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感观。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外在形象的饱满大度需靠内在修养来支撑,设计作品需要构造一个外观新颖,内在底蕴丰厚的载体来传达其信息,传达其意蕴,让人们觉察是一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

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入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得享受。

酒鬼酒包装就是一个完美艺术形象的体现,一个中国古典锥形的泥塑容器,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麻布,麻绳缠绕其中,中国书法体的文字舞动在瓶贴之上,书画的一个酒鬼找着麻袋的写意水墨画,传达出一个具有浓厚人情味的艺术形象,一种本土气息的形象跃然纸上,它传达的是一种粗犷神怡,无拘无束的豁达意蕴,如此粗犷的外观,如此随意的境界,可见作者塑造此艺术形象的成功性。

形式美、构成美是设计美的基础。所谓形式美,不仅指的是各表现性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更指的是这个结构具有美的表现力。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像、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这便是形式美。设计作品虽然要依附一定的内涵,但它的形式美也尤为重要,形式美是引导读者体会美得第一步,优美的文字,典雅的图形进行抽象变形,再组合,就会形成一种好看的构成。《新疆盛宴》的整体设计,将全书中每一章节按区域的特点各设计出一种固定色彩,并以伊斯兰新月图案引导各个章节,在切口的设计上,通过精确的书页计算,使右侧切口形成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和谐之美。一段美丽的艾得莱斯绸图案,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之美。这种“新疆元素”的成功运用,使整体书感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整体细节的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构成美,为市场赢得了不少人气。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好的设计作品犹如一首诗,一幅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的体验需要构造联想的余地,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运用隐喻性,通过象征性图式、符号、色彩等来暗喻其中的人文信息,并以此形成设计作品难以言表的意味和气氛,吕敬人的书籍装帧总能带给读者一种惊喜,一种回味。在《赤彤丹朱》、《家》等书籍的设计上,这一点表现得极为充分。《赤彤丹朱》的封面上没有运用具体图像,而是以略带拙味的老宋书题文字巧妙排布成窗形,字间的空档用银灰色衬出一轮红日,显得遥远而凄艳,加上满覆着的朱红色,有力地暗喻出红色年代的人文氛围。“爱!憎恶!悲哀!希望!”是吕敬人设计《家》时所采用的情感与观念基调。风雨剥蚀的大门,伫立在门前的主人公和长长的背影、孤独的灯笼以及淡灰色调上的朱红和金色,如泣如诉地转述出对“家”的心声。这种方佛亲临其中意境的塑造,靠得是自己的功力,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设计的整体构思。

设计之美。设计之美要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设计之美需要我们考虑从实间到空间,从平面到立体的各种美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论文关键词:文化输出与输入 明清时期 异质文化交流与传播

论文摘要: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本文针对明清时期东西方设计艺术的比较来说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西器”东传

中西交通至少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其间关系相交错,文化的交流斑斑可考。近代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始于明万历中叶,盛于清康熙间,至乾隆中叶而绝;第二期,始于清咸丰、同治间之洋务运动,以迄今日。

西器是指欧美创制和生产的器物,包括农牧业产品、工业产品和科技产品,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范畴。

明清的西器东传是西学东渐的先导,西器常常是作为传教士传播基督教文化观念的敲门砖。明末清初之西学输入,为耶稣传教士的附带事业。其所输入以天文学为主,数学次之,物理学又次,而其余舆地学、术、采矿术、语言、艺术、哲学则属附庸。由于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是由器物逐步向制度、风俗和观念层面深入,因此,为了传播基督教文明,传教士便以自鸣钟、三棱镜等器物作为与中国人建立感情联系的见面礼。同时,西方殖民者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探险家、商人,则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直接向东方倾销商品,输入西器,但自觉不自觉地也向明清时期的中国输入了西方制度、风俗及观念

西器在长江流域的传播,分为明至清中叶和晚清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虽然时间跨度大,但西器输入的品种少、速度慢和范围窄;后一时期虽然时间较短,但西器输入的密度大、速度快、范围广。明至清中叶,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北而南,穿越长江流域;晚清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东而西,沿长江逆水而上,向中国腹地纵深推进。这是因为前期西器输入的口岸主要是澳门和广州,无论是澳门的传教士还是中国的广东地方官员,都将西器送往首都,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自广东出发,经江西、江苏,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如此一来,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则是西器输入和传播的重要地区,而该流域的其他省区,西器的传播尚难以到达。

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还处于初级阶段,西器输入长江流域的主要是西方早期手工艺制品和科技仪器,如自鸣钟、三棱镜、铁丝琴、千里镜、火枪、火炮、书籍、洋画等物。晚清时期,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输入长江流域的西器则比较有迹可循,首先是军事装备,其次是民用设备,与前期零散传人不同,后期的西器都是成批、成规模地输入,并很快为中国人所仿造。

西方器物在前一时期的传入比较分散和零碎,后一时期由于如潮水般地涌入,因此对长江流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中外艺术交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17-18世纪西传的中国风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教布道的目的,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可以说全方位的了解,不仅是典籍,对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医学、农业、园林等等都进行了研究,著书立说,出版了不少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许多人因而成了了不起的学者。这在当时的西方引发了一股“中国学热”

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征服比古代经典要晚,但比文学要早,在18世纪上半叶即引起反响。主要是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法国有两位代表这个时代欧洲画风的画家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一位是瓦托(Je an-A n to in e W atte au,1 6 8 4-1721),另一位是博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两人都是欧洲罗珂珂风格的主要代表,他们都倾向于淡雅、柔美的审美情趣,而中国的水墨画,尤其是山水画比起欧洲的油画确实要清淡得多。有人评价瓦托“深得中国六法”。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发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园林艺术。中国园林那种飞檐翘角的亭榭、高耸的层塔,富有妙趣的石桥、假山、钟楼以及蜿蜒的小径等都使他们赞赏不已,欧洲不少国家都利用中国造园艺术的这些特征作为部分元素纳入他们一些重要的园林设计中。

三、和而不同

承认“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并同时看到了这两面,我们才有可能对这场东西文化传播作出完整的评价。

跨文化的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输出或输入。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可以维系和强化该文化系统,但不会引起它的质变和型变,而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则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晶.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_.

诗歌之美论文(五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