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中医治疗也颇为棘手,但中草药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故有必要对目前治疗肾性血尿的有效方案加以总结归纳。
肾性血尿的特点是患者出现单侧肾区钝痛或肾绞痛,常为全程性,呈暗棕色,尿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管型(主要是红细胞管型),显微镜下可见其红细胞有明显的变形、破损,80%以上为畸形红细胞,且大小不等。中医学对本病研究的历史较为悠久,肾炎性血尿在中医历代文献中的记载属“尿血”、“溲血”范畴。中医学对血尿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的“热移膀胱”以及《金匮要略》的“热在下焦”。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还对血尿的病机作了论述“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尿血候》认为“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临床上亦以湿热夹瘀者为多见,五脏则以心肾为主。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由平素人体正气虚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邪由自身的病灶处,或肌肤,或由咽喉侵袭于肾,而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津代谢紊乱。由于平素肾阴亏损,气化失司,虚火妄动,下焦热甚,瘀热互结,邪热灼伤肾络而发血尿。瘀热互结是发病过程中的病理表现,故瘀热又可加重血尿。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是其内因基础,每遇外邪(风、寒、热、毒)感触而反复发作,以至加重。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病因颇为复杂,多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目前无特殊疗法,而中医采用滋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法,常收到满意疗效。
己故著名中医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多年研究认为,细究其病位多在于肾,其病性多属阴虚。至于阴虚的形成,或因素体阴虚复感外邪,或久病伤肾,耗伤肾阴,劳而诱发,故时振声教授立滋肾养阴为治本之法,并将本病分为风热外感、下焦热甚、湿热蕴结、气阴两虚等证型,并创立滋肾化瘀清利汤一方,该方集滋肾、养阴、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血为一炉,针对肾炎血尿的病机要点,虚实兼调,标本同治。郭恩绵教授认为,肾炎血尿以正虚为本,脾肾气虚,生化无权,封藏失职,精微下注为其基本病机,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并将本病分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肾阴亏损、湿热内蕴等证型,治疗上当以补益脾肾为主,采用攻补兼施、虫草并用的手段,取效甚佳。张琪教授认为,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是其本,湿热毒邪是其标,通过详审病因、明辨病机、洞察证候的衍变设立治血尿八法,①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法,加味八正散;②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清热解毒饮;③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桃黄止血汤;④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法,清心莲子饮;⑤益气清热、凉血止血法,益气凉血汤;⑥滋阴补肾降火法,知柏地黄汤加味;⑦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温肾利湿饮;⑧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法,参柏地黄汤。上述八法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顾连方教授将血尿分为四型论治,湿热型选小蓟饮子去通草、滑石,加茯苓、白术、泽泻以健脾利水;脾虚型选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白术、地榆炭、蒲黄炭、小蓟、藕节、茯苓);阴虚火旺型选二至丸合增液汤加止血剂(女贞子、旱莲草、玄参、生地、麦冬、大小蓟、蒲黄炭等);脾肾两虚型选无比山药丸加减(山药、山萸肉、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杜仲及止血药如侧柏叶、蒲黄),且主张炒炭用则止血作用更强,亦可选藕节、大小蓟,而不主张用槐花、三七。因槐花有致过敏性紫癜的报道,三七止血作用太强,易于肾内形成瘀结,使血尿久治不愈。刘春莹等从瘀论治,认为肾性血尿不能见血止血,应不忘化瘀止血,使瘀化血行,气通血和,选用止血不致瘀血、活血而不伤新血之品。吴竞等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单纯血尿性IgA肾病,取得良好疗效。血府逐瘀汤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血等功用,正切中瘀血内阻之病机,使瘀去而血行常道,血尿好转。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血府逐瘀汤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积聚及体外血栓形成,并有抗炎、增强免疫功能及降血脂等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能阻止肾脏早期病变和血管损害,抗血栓能防止血管损害的发展,对改善肾性血尿有利,活血化瘀法已被多数肾脏病学者作为治疗各种肾炎的常用治法。马跃先等根据传统论述及现代医学资料,将肾性血尿分为①邪热炽盛、灼伤脉络;②脾气虚弱、统摄无权;③瘀血阻滞、血不循经三种情况,分别采用清热滋阴、益气摄血、活血化瘀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另王广达等采用补肾清热活血法治疗肾性血尿,收到满意疗效。张翠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益气健脾摄血具有提高慢性肾炎血尿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实验组治疗后C3bRR(C3b受体花环率)升高,I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推断该方可能通过直接兴奋红细胞上的C3b受体来增强其免疫粘附活性,免疫复合物一旦被细胞结合后,其活化作用即被阻止,继之被灭活,而从液相中除去,减少在组织上沉积,从而缓解炎症或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病理过程,也是该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效的机理之一。
第二篇:中医针灸治疗落枕经验总结
中医针灸治疗落枕经验总结
由于是周末的缘故,昨天就和病人约好今天七点就上班,打算处理完病人后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刚锁上诊室里的门,病房的一位主管医生带着一名落枕的病人来了。自诉昨晚落枕了,沿着风池穴到肩井穴的足少阳胆经处疼痛,仰头或者摇头时疼痛加剧。简单的处理了一下,快针,针后不留针,病人疼痛消失而去。
落枕是常见的一个小病,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疗效也不错。很多的人采用服用中药汤剂的方式,个人意见此病无需服用中药,到针灸科接受治疗比较好。我在针灸的临证中遇到了很多的落枕病人,还有很多的同事或者他们的家属。有些点滴的心得与体会,梳理一下,整理出来。
1.落枕穴,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劳宫穴,在手掌背面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大约半寸的位置,寻找压痛点,针刺按揉均有效果。患者自己也可以自己按揉,疼痛也会消失大半,不用去看医生。
如果压痛点不明显,可以在三四掌骨之间或者中渚穴附近寻找压痛点。有一女性病人落枕后,外劳宫穴压痛不明显,而中渚穴压痛明显,针刺后疼痛消失。
2.悬钟穴,落枕的很多病人,疼痛的部位经常会出现在足少阳胆经的巡行位置上,针刺或者按摩悬钟穴也有不错的疗效。注意,针刺时不要针刺的太深,太深了反而疗效不好,半寸足矣。沿着足少阳胆经平刺或者斜刺亦可,手法重一些,连续行针,直到疼痛消失。
3.一种比较简便廉验的民间操作方法,但是效果也很好。把擀面杖或者啤酒瓶在火上烤一下,趁热沿着疼痛的部位由上而下滚压,力度由轻到重,以病人的耐受唯独。千万不要讲擀面杖烤的太热,以免烫伤颈部皮肤。此方法一日之内可以操作数次,有的病人一次就能痊愈,有的需要做几次才可以。
4.大料(八角),花椒,小茴香各等分,煎汤浸毛巾拧干后热敷疼痛部位,毛巾冷却后再放入热药汤中浸泡片刻。这也是一种家庭内部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就地取材。不要小看这三种食物作料,都是治疗痹症十分好的中药,特别是外治。注意,煎煮的时间不要太长,五分钟就可以了,煎煮的时间太长,一些挥发油就挥发了,疗效会打折扣。还有,毛巾不要拧的太干,最好准备两条毛巾交替使用。
5.后溪穴和束骨穴,我的导师高树中教授在《一针疗法》中论述的很详细,可以参看。
6.个人特殊针灸治疗方法:中指背面,第二之间关节处针刺,平刺,向心方向,疗效立竿见影。如有瘀斑或者小静脉,点刺放血更好,或者用梅花针叩刺出血,或者用测血糖采血针快速点刺。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些病人可以自行处理,简便廉验,勿须花钱。我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花最少的钱治疗好疾病才是高手,甚至不花钱能把疾病调理好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如同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家的最高境界一样。可惜这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医疗这个特殊的行业不可能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都是修行,积功德。作为一名普通中医,我所做的就是把我知道的治病方法毫不保留的公布出来,如同白雪皑皑的大地上有一堆小小的篝火,虽然没有多少热量,但是能带来一点希望。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7、慢性肾炎《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6、肝胆系统疾《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5、风湿性心脏《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4、支气管炎《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3、消化系统《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2、舌色(续)《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1、望舌七步骤 千古中医故事
(一)《华佗》之神医传奇
(二)《华佗》之华佗之死
(三)《扁鹊》之诊病圣手
(五)《李时珍》之坎坷从医路
(六)《李时珍》之毕生一部书
(七)《李时珍》之本草耀神州
(九)《孙思邈》之药王崛起之
(十)《张仲景》之医圣之路
(十一)《张仲景》之流芳百世
(十二)《张仲景》之天人相应
(十三)《张仲景》之阴阳本源
(十四)《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十五)《孙思邈》之药王成名(十六)《孙思邈》之药王著书 解读中医
5中西互补4中西之路3中医之功2中医之难1中医之源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01中医诊断学02中医诊断学03中医诊断学04中医诊断学05中医诊断学06中医诊断学07中医诊断学08中医诊断学09中医诊断学10中医诊断学11中医诊断学12中医诊断学13中医诊断学14中医诊断学15中医诊断学16中医诊断学17中医诊断学18中医诊断学19中医诊断学20中医诊断学21中医诊断学22中医诊断学23中医诊断学24中医诊断学25中医诊断学26中医诊断学27中医诊断学28中医诊断学29中医诊断学30中医诊断学31中医诊断学32中医诊断学33中医诊断学34中医诊断学35中医诊断学36中医诊断学37中医诊断学38中医诊断学39中医诊断学40中医诊断学41中医诊断学42中医诊断学43中医诊断学44中医诊断学45中医诊断学46中医诊断学47中医诊断学48中医诊断学49中医诊断学50中医诊断学51中医诊断学52中医诊断学53中医诊断学54中医诊断学55中医诊断学56中医诊断学57中医诊断学58中医诊断学59中医诊断学60中医诊断学61中医诊断学62中医诊断学63中医诊断学64中医诊断学65中医诊断学66中医诊断学67中医诊断学68中医诊断学69中医诊断学70中医诊断学71中医诊断学72中医诊断学73中医诊断学74中医诊断学75中医诊断学76中医诊断学77中医诊断学78中医诊断学79中医诊断学80中医诊断学81中医诊断学82中医诊断学83中医诊断学84中医诊断学85中医诊断学86中医诊断学87中医诊断学88中医诊断学89中医诊断学90中医诊断学91中医诊断学92中医诊断学93中医诊断学94中医诊断学95中医诊断学96中医诊断学97中医诊断学98中医诊断学99中医诊断学100中医诊断学101中医诊断学102中医诊断学103中医诊断学104中医诊断学105中医诊断学106中医诊断学107中医诊断学108中医诊断学109中医诊断学110中医诊断学111中医诊断学112中医诊断学113中医诊断学114中医诊断学115中医诊断学116中医诊断学117中医诊断学118中医诊断学119中医诊断学120中医诊断学121中医诊断学122中医诊断学123中医诊断学124中医诊断学125中医诊断学126中医诊断学127中医诊断学128中医诊断学129中医诊断学130中医诊断学131中医诊断学132中医诊断学133中医诊断学134中医诊断学135中医诊断学136中医诊断学137中医诊断学138中医诊断学139中医诊断学140中医诊断学141中医诊断学142中医诊断学143中医诊断学144中医诊断学145中医诊断学146中医诊断学147中医诊断学148中医诊断学149中医诊断学150
第三篇:免疫活肾中医定向治疗及原理
武汉明仁中医肾病医院免疫活肾中医定向治疗及原理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丸山昌郎报道了循经传感现象后,我国卫生部在1973年颁布了全国循经传感现象调查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所领导的经络研究协作组更用大量的资料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及普及性。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物理学检测方法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本学者中谷义雄最早采用直流电阻测定仪测量一肾病患者皮肤导电量时,武汉明仁中医医院结合祖国传统中医经络医学,惊人地发现:某些穴位的经络体表轨迹和循经传感对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院武汉明仁中医肾病医院专家组在各大医学院校的配合下,利用这一现象及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对特定穴:肾病穴、涌泉穴、三阴交、肾俞穴、足三里、阴陵泉六个穴位采用中频脉冲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各种慢性肾病。取得了理想效果,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穴位功能描述:
肾病穴:定位:位于外踝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为肾病治疗要穴。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心,居一身之下,为肾病治疗要穴。
三阴交:定位:内踝上三寸,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为补阴要穴。
肾俞穴:定位:穴近肾脏,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居胫骨前缘一横指。阴陵泉:膝之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主治:通过药物加电刺激上穴(上午做阳经穴位,下午做阴经穴位,应用专用药物及专用药贴,通过仪器治疗),调节阴阳、提高免疫、升降气机。通过以下途径恢复受损肾功能:
一、扩张肾动脉,增加肾脏有效灌注;
二、改善受损和(或)残存肾单位微循环、增加局部供氧,加速修复;
三、增加肾小球有效血浆流量,缓解因动脉硬化导致的高灌注、高跨膜静水压对肾小球的损伤;
四、修复肾小球基底膜,缓解高滤过状态;
五、双向调节免疫,减轻和阻止免疫介导的肾小球损伤;
六、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疏通经络、改善受损肾脏内环境,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清除和吞噬免疫复合物和代谢性物质。
第四篇:肾性水肿中医研究论文
摘要:查阅古今文献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并进行总结,为肾性水肿现代中医学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肾性水肿;中医研究;综述
中医学认为,肾性水肿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肾脏损伤引起湿浊滞留从而引发的水肿。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颜面,继而发展至足踝、下肢,严重时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本病属于中医学“水气病”范畴,而且古典医籍对其症状、病因、病机、治则都有详细的论述[1]。
1古代医家对肾脏与水肿关系的概述
1.1《黄帝内经》中的相关概述
古代医家对肾脏和水肿之间关系的认识初始于《黄帝内经》,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其中《灵枢水胀》对其症状做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2]。关于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有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肘肿。”“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傅为肘肿。”上述内容从根本上揭示了肾脏与水肿的病理关系以及肾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温煦作用及司开阖作用。阴阳调和水液即得内生,水液即生则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循环关系,使水液得以通畅,水肿而不得内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与肾在阴阳五行中又属于相克关系,肾水盛而脾土克其之。并且肾脏与脾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内经》时代,医家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3]。
1.2张仲景“水气”论
东汉张仲景在所撰《金匮要略》中又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机又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类。根据五脏证候又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4]。其中肾水即为肾性水肿的病理概括,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不仅将水肿的病因病机细化区分,也对水肿的形成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1.3朱丹溪“阳水”“阴水”论
元代朱震亨所著述的《丹溪心法水肿》又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2大类,在临床上有“阳水易消,阴水难治”的说法[5]。朱丹溪认为“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不涩赤,此属阴水”,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6]。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其关键在肾。朱震亨主张水肿病证应首先辨阳水、阴水,其次辨病辨脏腑。水肿治疗应遵从发汗、利尿、泻下逐水等原则,具体应根据阴阳、虚实、气血、脏器的不同具体论治。
1.4张介宾对水肿的认识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中称:“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说明了二阴窍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在《景岳全书肿胀篇》中曰:“凡水肿诸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生而妄行。”[7]清晰地说明肺、脾、肾三脏在水肿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极为精辟地阐述了水肿的病因病机。
1.5李用粹水肿观
清代李用粹所著的《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人关于水肿的治疗方法,认为治水肿之上法应以利水通导为之主攻也,曰:“治水之法,行其无所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变化莫拘。”“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8]他主张调中健脾,脾气恢复升降运行,水液向下流通,护肾利尿则下行之水自除。
2肾性水肿的现代研究
2.1泻肾为用、固肾为本
李应存[9]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对津液的代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水液代谢失司、浊液驻留是水肿形成的重要病机,对肾阳虚衰的患者来说,肾虚刑水无所主而妄行,气化无力则小便涩而不利。应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采用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活血解毒、温肾利水等治疗方法,方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济生肾气汤及五苓散加减化裁。对于症状明显、病情严重者,均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肾炎性水肿,除利尿消肿治标外,滋阴清热、温补肾阳、活血解毒是恢复肾功能、消除蛋白尿的关键。李应存教授根据其考证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医方释要中的大、小泻肾汤[10],在临床上相互配合应用,对肾性水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2治水五法与七法
樊平等[11]认为肾性水肿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水五法:疏风宣肺利水法、补气健脾利水法、补肾温阳利水法、活血化瘀利水法、疏滞泄浊法。其中,补肾温阳利水法、疏滞泄浊法详细阐述了引起肾性水肿的各种病机,并且加以解决。常用方药以金匮肾气丸加减,为肾性水肿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参考。汪玉良[12]在“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水经典治则基础上提出了治水七法,即汗法、攻逐法、行瘀法、祛风法、利尿法、实脾法、益肾法。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当重视利而不伤正,补而不碍邪,方能使邪去而正安。
2.3祛邪扶正、补肾健脾
王一强等[13]则认为肾性水肿应从4个方面着手,即:祛除外邪、祛邪扶正、益肾消肿、活血化瘀。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当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才能彻底治疗此病。另外肾性水肿治疗还必须注意饮食调理,适当控制钠盐的摄入。因咸先入肾,其性濡润,可导致水湿内生而加重水肿症状,所以历代医家治疗水肿都十分重视盐的摄入,不论运用任何方法治疗水肿,都应当限盐,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郑平东认为脾气不足、肾阴亏虚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补肾健脾是疾病治疗从难转易的关键,活血化瘀能够促进病情缓解,化湿清热可以降低其反跳率。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从而确立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的治法[14]。
2.4温肾、化气、利水
田利军等[15]应用济生肾气丸治疗肾性水肿,方中制附子、肉桂温肾助阳,以消阴翳;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而益精血;车前子、川牛膝、茯苓、泽泻引药下行,利水渗湿而除水肿;牡丹皮擅入血分,而调血分之滞。诸药合用,共奏温肾阳、化肾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张晓明等[16]认为应根据肾炎型、肾病型、肾衰竭3型水肿的临床特点,紧扣水肿本质,以五苓散为主方,方中重用泽泻为君,直通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以茯苓、猪苓为臣,增强其利水之效;佐以白术健脾化湿,桂枝外解表证、内助膀胱气化。全方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根据证型的不同分别配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化裁。通过对五苓散的灵活化裁运用,对3型水肿都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5利水消肿,行通肾络
张琪认为慢性肾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大多营养状态欠佳,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17]。长期持续水肿,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各种合并症的发生。须针对不同证型应用峻烈迅猛之剂利水消肿,从而截断病势进一步恶化。高飞[18]认为通过通肾络改善肾脉循行环境,辅以化血瘀、通水道、软坚消癥、搜剔化顽邪、解表祛络邪等方法,以通络为主攻之法改善肾脏运行水、血、气的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水肿状况,恢复肾脏功能,扩大了络病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
3展望
纵观各个医家,常见的肾性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逐水、健脾、温肾等。经临床观察,肾性水肿治疗应重视整体观,即先观察患者总体状况,排除不利因素,再从肾性水肿的致病源流入手,因证论治,因病论治,因人论治。对于肾性水肿来说,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已经付诸临床。如提纯加工技术的发展,使中药提取物已经广泛地应用到肾性水肿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效果已经得到成倍的提升[19]。此外,我们还应注意食疗法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钠盐的摄入,以降低肾性水肿的发病因素。随着医学视野的不断扩展,我们还应着手将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融合到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方法中,并形成一种先进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应先控制肾性水肿的发病源头,发病时运用各种技术综合诊治,发病后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康复,最后重建患者的社会生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医生的诊治效率,使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吕静,庞立健.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08,28(2):82-83.
[2]王庆其.内经选读[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5-146.
[3]陈茂盛.《内经》水肿论治探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422-1423.
[4]张仲景,王叔和.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6-58.
[5]张回春.水肿的辨证论治[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华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全国中医药信息工作委员会,2005:72.
[6]陈凤春,谷峰.金元四大家辨治水液病变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377-378.
[7]余瀛鳌,林菁,田思胜.景岳全书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1-345.
[8]李用粹.证治汇补[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5.[9]李应存.伏梁病证治古今谈[J].中医药学报,2004,32(1):3-4.
[10]李应存,史正刚.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J].中医药通报,2007,6(3):38-41.
[11]樊平,戴双明,董盛.论治疗肾小球肾炎水肿的常用大法[J].陕西中医,2009,30(9):1195-1196.
[12]汪玉良.肾性水肿中医治疗方法[J].江西中医药,2010,41(328):41.
[13]王一强,张玉香.中医治疗肾性水肿之我见[J].光明中医,2013,28(10):2147-2148.
[14]陈美芳,唐梅芳.郑平东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集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8,36(8):1138-1139.
[15]田利军,张会云,田静.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特发性水肿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11):1662.
[16]张晓明,李锋.肾性水肿中医临床治疗浅析[J].陕西中医,2002,23(4):327-328.
[17]孙元莹,吴深涛,王暴魁.张琪教授治疗水肿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6,26(12):14-16.
[18]高飞.浅谈通肾络法在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应用[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0:40-43.
[19]宋立群,郑敏敏.中药治疗肾病性水肿研究评述[J].中医学报,2012,27(167):457-458.
第五篇:中医治疗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身体一定是阴阳失衡,五行不和,导致了气血津液的紊乱,而致气郁血滞、痰浊成积,积而成癌。中医治疗癌症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取扶正祛邪、通调气机、固本补虚、袪积消癌的方法,辨证施治,统筹兼顾,药理直接作用癌细胞进行灭癌。
中医治疗癌症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癌症患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
中医治疗癌症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取得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该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中医治疗肿瘤的六大优势:
1、药源相对丰富,价格相对低廉
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一人一方,方便且价格较低廉,绝大多数病人都能接受。
2、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带瘤生存
减轻癌痛、提高自身免疫力、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延长生存期。
3、有效缓解症状、迅速减轻癌痛
以患者的整体病情为治疗基准,进而消除肿瘤灶,缓解症状,减轻癌痛。
4、调节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可将损伤降到最低,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快速提高机体免疫力。
5、配合放化疗、实现增效减毒
具有扶正祛邪、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消除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的阴阳恢复平衡,而且安全无副作用,使癌症的治疗更为顺利地进行。
6、缓解症状、迅速减轻癌痛
根据患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对患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对患者进行精细化治疗,整体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