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湿热体质立冬养生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23-111893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7 13:27: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湿热体质立冬养生

立冬节气介绍

202_辛卯年的立冬节气是11.8-11.22,《孝经纬》“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传统上立冬被当作冬季的开始,动物准备冬眠,黄河中下游地区也会开始结冰了。过冬的侯鸟会陆续到达南方。此时阳气潜藏,在人体是脾胃阳气渐强,食物入胃更易消化,适宜小进补。此月气温变化颇大,在“小阳春”和寒流中交替度过,注意及时调适寒热。

湿热体质立冬饮食小贴士

适宜:扁豆、黑豆、豌豆、海带、芹菜、胡萝卜、菠菜、山楂、香菇、兔肉、鲤鱼、猪肚、鸡胗

立冬,天地始闭藏,饮食养生重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湿热体质多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长期饮食不节,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紊乱是主要原因。养护肾气,健脾祛湿的食物此时可适宜多食,如扁豆、黑豆、豌豆、海带、芹菜、胡萝卜、菠菜、山楂、香菇等。立冬时节也非常适合进补,但湿热之人不宜大补,可改为清润平补为好,可适当吃些兔肉、鲤鱼、猪肚、鸡胗等,烹调为汤粥食用为宜,即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又不至于湿热之邪壅滞。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除上述食物外,冬瓜、赤豆、柚子、茯苓、薏米、藕等食物也可多食。

少吃:南瓜、羊肉、鹅肉、桂圆、大枣、蟹、葱、各种腌菜

秋冬转换之际,饮食宜节制,以免脾胃受伤,湿热体质平日宜少食辛辣油腻之物,温热难消化之品也不宜多食,如南瓜、羊肉、鹅肉、桂圆、大枣等。按照《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饮食之味,宜减辛增苦,以养心气。”的原则,咸辛味的食物要少吃,如动物血、蟹、各种腌菜等。《寿世传真》曰:“冬三月,勿多食葱,亦恐发散阳气。”同时,火锅、烧烤、酒类多食会加重湿热,故也应少食。

忌吃:猪腰子、羊腰子、胡椒、花椒、韭菜、霜打熟菜、獐肉

《金匮要略》曰:“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千金方》:“十月勿食椒(胡椒、花椒),伤血脉。勿食韭,令人多涕唾。勿食霜打熟菜,令人面上无光。勿食獐肉,动气。勿食猪肾,十月肾旺也,不令死气入肾。”

湿热体质立冬运动小贴士:运动不宜早,不可出大汗

冬季到,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此时节运动不宜过早,以免伤阳耗气。一则顺应冬时“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二是在早上冷空气剌激下,人体兔疫机能会降低,防御疾病能力也会减弱,加上空气质量不佳时,容易诱发疾病。当然,湿热之人应多参与运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进行锻炼,锻炼场所应以室内为主。风和日丽的天气,可进行适度的户外锻炼。运动量不要过度、出大汗,会耗散阳气。

湿热体质立冬起居小贴士:早卧晚起,着装适度,睡前泡脚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调摄应顺乎于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指出冬季宜早睡迟起,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寒,求其温暖,使人阴平阳秘。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着装上也要注意,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立冬时节睡觉前,先用温水泡洗双脚,然后用力揉檫足心,除了能祛湿、御寒保暖外,还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睡觉时建议穿睡衣,以无拘无束,宽柔自如为宜。其面料以自然织物为佳,如透气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针织布等。湿热体质立冬情绪小贴士:养好精神,度过冬天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湿热之人遇事容易烦躁发怒,要想心神和悦,需自己巧安排,尽量回避。凡遇到着急、恼怒之事,应当以安静之心应付它;遇到不顺心的事,应当以谦虚之心接受;做错的事,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深究;恶毒之语,浮夸之词勿听;事来则应,事过则止,勿暴怒,勿焦虑,尽力而为,任其自然。

湿热体质立冬茶饮小贴士: 菊普山楂茶

贡菊10g,普洱茶叶5g,山楂30g。1,将山楂放入锅中,倒足量水,煮开后保持沸腾5分钟,然后关火,焖1个小时。2,贡菊,普洱茶叶放入茶壶中备用。3,将山楂水重新烧开后,山楂和水一起倒入茶壶中冲泡茶即可。此茶饮有平肝降火、消食化积,降脂减肥等功效。

第二篇:立冬后如何养生

立冬后如何养生?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立冬后吃什么好?冬季多吃“四高”食物

高“蛋白质”:入冬后,可以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因此,冬天吃高蛋白质的食物有助机体抗寒。值得注意的是,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红肉和动物内脏等还是铁元素的好来源。铁在体内参与血红素合成,能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缺铁者外周组织的供氧减少,会因产热不够而感到寒冷。美国科学家对身着泳装的妇女进行耐寒测试发现,那些怕冷的妇女大多体内铁质不足,而一旦补充铁,症状就大大改善。需要提醒的是,每天的吃肉量别超2两。

高“碘”: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素是人体新陈代谢调控的重要激素,影响到人体的代谢率高低、生长发育、神经和肌肉功能。甲状腺素能够促进身体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转化成能量,抵御寒冷。如果缺碘,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缺乏,御寒能力会因此降低。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因此各种海洋食品均为碘的良好来源,如海带、紫菜、海鱼等。

高“B族维生素”:大部分B族维生素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都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适当摄入有助增强抗寒能力。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燕麦等粗粮、坚果、瘦猪肉及动物内脏中。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蛋黄、奶制品、菠菜、韭菜、油菜、花椰菜等。富含尼克酸的食物有全麦制品、糙米、豆类、芝麻、花生、香菇、鸡肉、瘦肉、鱼、绿叶菜等。

高“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但有损骨骼健康,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阳光照射是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但在冬季,由于光照不足、衣服较厚等原因导致人体容易缺乏维生素D,此时通过膳食补充维生素D十分必要。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动物内脏、蛋黄、香菇、全脂奶等。

第三篇:立冬养生

立冬养生:进补抵御严寒 4大营养滋补食物

常言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立冬吃什么好?立冬也是进补的好时节,立冬进补饮食应以温热为主。四大立冬营养滋补汤推荐给大家。

立冬食俗

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立冬养生进补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立冬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进补以食补为上。《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

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汤可以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非药补。

立冬养生4大营养滋补汤

排骨汤抗衰老

排骨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尤其是50—59岁的人,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强壮骨骼,减少身体老化速度。在排骨汤中加入冬瓜、海带或者莲藕,还能起到清热、补气的作用。体虚力乏,腰酸腿疼的人尤其适合。

鸡汤抗感冒

鸡汤特别是老母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它能缓解感冒的症状以及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秋冬季多喝些鸡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但鸡汤有温补作用,有炎症的人要少喝。

鱼汤健脾开胃

鱼有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等功能,将它和冬瓜、葱白煮汤服食,可以减轻水肿。鱼汤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还能缓解压力、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导致的皱纹。

猪蹄汤养气血

猪蹄性平味甘,入脾、胃、肾经,能强健腰腿、补血润燥、填肾益精。加入一些花生和猪蹄煲汤,尤其适合女性,民间还用于妇女产后阴血不足、乳汁缺少。

第四篇:立冬养生

立冬养生全攻略:冬主收藏 重在养肾

11月7日是“立冬”节气,“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古语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就是说,此时养生应注意一个“藏”字,重在“收藏”与“保暖”。同时适当进补,辅以运动和精神调养。

四季养生网小编提示:在饮食上要“温补”,多吃温性食物,少辛增酸,预防疾病。同时,可早睡晚起勤晒太阳。

【防寒】增衣保暖御寒 勤晒太阳防感冒

临近冬天,气温下降,每年立冬之初,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高发期,尤其是早晚温差变化较大时节,中老年人特别需要注意防寒保暖。

俗话说:“冬衣伸足卧,则一身俱暖”。这也就是说,在穿戴睡卧上,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物。如果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也可能容易感冒、生病。

立冬过后,昼短夜长,日照减少。在民间有“冬阳贵如金”之说,冬天晒晒太阳,使人周身舒适,心旷神怡,是很好的保健良方。日光还可使皮肤组织受到温热的良性刺激,促使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活跃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组织营养状况。因此,经常晒晒太阳,不仅能愉悦心情,还可帮助预防感冒等疾病。

【饮食】温补少辛增酸 首选羊肉炖萝卜

冬季寒气逼人,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平衡。冬季饮食要以“温补”为主。立冬过后,在菜品上可首选羊肉炖萝卜,适当多吃点肉类。此外,龙眼、山药、大枣等温热之品,可抵御寒冷。除了三餐之外,还可适当补充一些中药,比如:黄芪、党参等,都是比较温和的补阳药材,可制汤等食用。

每年冬季,很多女性总会经常感到手脚冰凉。对此,四季养生网(http://www.teniu.cc/)分析,在冬季手脚冰凉的人群中,大约有70%至80%并非完全是因为阳气不足,很多其实是循环不够,血液流通较慢造成的。因此,专家建议可以多吃一些疏肝活血的食材,比如:党参、红枣等,但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只吃单一温补之物,还要注意阴阳调和,最好是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理饮食。

天寒之时,不少饮酒爱好者都喜欢小酌几杯,以此抵御寒冷。从养生角度来看,喜欢饮酒的市民可以红酒为宜,但切忌贪杯。对于血压不是很高的人来说,可适当吃些人参。专家强调,冬季需要进补,在饮食上要注意“温补”,少辛增酸,预防疾病,同时也要注意平衡。

【起居】早睡晚起“养藏”锻炼前注意热身

立冬过后的起居调养要记住一个“藏”字。“藏养”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人在冬天,应尽量早睡,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另外在精神方面,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阳光快乐的心情。冬季万物萧索,加上阴天较多,人易心情不快,因此,要学会调整情绪。对于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应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

冬季锻炼必不可少,因为冬季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可增加热量产生,调节新陈代谢机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但是,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四肢较为僵硬,锻炼前热身非常重要,比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少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发热后,再进行较大强度的健身运动。运动时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尤其是运动后要及时加衣,避免着凉。运动还要应人而异。雾霾天早上气温偏低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最好不要外出,以防受寒后脑供血不足,诱发中风。

冬主收藏 重在养肾:那么冬季如何养肾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所以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冬季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肌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冬季注意对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对人体各个脏腑起滋补、润泽作用的称之为肾阴;对各个脏腑活动起温煦、推动作用的称之为肾阳。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虚衰的不同,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则应选择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中医学认为,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筋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从而达到强肾健体目的。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冬季锻炼还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年老体弱者,锻炼出汗停止运动时,一定要及时穿上衣服,有条件者换去汗湿的内衣,以防感冒。

第五篇:养生之立冬养生

立冬养生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历书记载:「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但现在因为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5天)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

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重要的节气。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应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热。多饮豆浆,多吃新鲜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可适当吃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众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这里须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可以适当热补或温补;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宜;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上,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此外,立冬时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可以在向阳的地方,在晨光下进行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以感到舒适愉悦为好。

富丽华彩的秋色仍在目前,一场飘雪也宣告了冬天的来临。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顺应天时,沉潜含藏,蓄积学识与智慧,将生命的热情,融入漫漫长冬,静静体悟寒冷深处的温暖与活力!

湿热体质立冬养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