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例
(徐丽沙 徐方方
河北金融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071051)
摘要:随着我国各高校国际化教育进程的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培养既要吸收传统教育模式的精华,又要积极探索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培养模式。本文将在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以及跨文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项目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自此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了崭新的国际化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也从此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愈来愈多,赴国外留学、进行涉外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在这期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对方文化背景,能用语言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需要项目学生从知识和心理方面做足功课。笔者在高校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管理以及授课工作已有两年时间,发现项目学生与非项目学生除了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有所不同外,并未表现出过人的知识性和文化性优势,这些学生甚至在达到语言要求、即将赴合作院校学习之时仍会呈现出对外方文化的抵触和茫然。
在培养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责无旁贷,一方面传授重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为学生赴合作院校学习奠定语言基础;另一方面,英语课堂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传递西方文化信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就不能只满足于对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教学,而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对外域文化的适应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学者张星渝从人才培养角度将其概括为三种主要模式: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和松散型模式。其中融合型模式包括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聘请外方教师授课,以双语授课等等。然而在这些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 母语” 和“目的语” 两种文化背景,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有效的交际,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两种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也规定,英语课堂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海外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量中外合作办办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英语教学计划大纲,虽提及“培养跨文化能力”字样,但具体如何操作,并未真正列出。在英语教学的计划与大纲制定中,虽然各别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文化知识导入等环节涉及部分文化内容,但范围和水平都很有限。
其次,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英语课程的设置更加倾向于出国考试英语内容,选用的教材多为雅思、托福一类的考试辅导用书或真题,教学方法也接近考试辅导、考试技巧介绍、真题操练等。虽然学生有通过语言考试的迫切需求,但这种形式和内容过多或者一成不变的话,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大幅下降。
最后,教师自身跨文化能力方面。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来说,有过相似留学经历或者跨文化适应能力较好的教师对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但目前的事实是:1.英语教师的外域文化知识多是从书本得到的间接知识,这在知识的准确性及理解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憾;2.相关文化词汇(中国的和外域的)缺乏,致使教师表达受限;3.大部分教师未到国外进行过研修学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策略以及应变能力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参考价值。
三、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策略
不同的跨文化实践告诉我们,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观念,有利于跨文化交往。对于即将赴国外进行学习的年轻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乐于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来增加有关知识,形成对异域文化的正确认知;注意情感的转变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逐步学会以宽容、平和、开放、谨慎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最后,善于将已获得的知识与情感付诸跨文化交流实践;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国际化培养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与之相对应。因此,高校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逐渐清晰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多为英语教师提供海外研修机会,切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3.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要有洞察学生实际需要的能力,并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作为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为其呈现出文化、思维、语言、环境等拥有多元化特征的跨文化教育情境中;充分利用目的语国家教师资源,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并利用本土教师和外籍教师的互补优势,及时消除师生之间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多研读相关文献,观摩优秀外语教师课堂,并寻求机会将积累的知识付诸跨文化交流实践。
四、小结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各高等院校不断寻求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途径的过程中,提高项目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势在必行。针对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特征,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素质与能力,助其适应合作办学项目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邓琪、许骏,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2.周艳,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英语,2011年第3期.3.蒋亚瑜,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4.杨红英,注重中国文化导入与渗透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5期.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懂得遵守Hyme所说的“语言的使用规则”。因为没有这种使用规则,语法规则将是毫无用处的。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胡文仲的研究也证实了他本人的观点: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和初步写和说的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文化场景下,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身份,交际目 无忧论文网的等多种因素恰当理解和表达话语,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文化教学”理论多数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而提出的。对于非英语专业,即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分量很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由于受传统教学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截然分开的,只注重语言形式,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句型操练和其它机械化练习充斥着各类英语课本。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听说法的导入,人们也只是把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跨文化意识的交际培养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以四、六级考试为教学指挥棒的误区,各种应试材料泛滥成灾,课堂教学仍然以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把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分割开来,学生对目的语丰富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因此,即使语法词汇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仍然只能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层次上。
第三篇:浅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纲
一、要点: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性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实际运用英语作为一种现实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冲突和矛盾,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将会导致交际困难以及交际信息的流失,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必然要占一席之地。本文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提出文化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提出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运用
A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B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C跨文化交际的运用
三、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本文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五、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必要性
A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B强化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证。
第四篇: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
[摘要] 中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导入,这与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求是相一致的。文化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和质量合适性原则,可采用对比分析、观察阅读、举办讲座等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交际能力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记得有一次,有一个美国客人对我的一个朋友说“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但这位朋友却回答道“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位美国人对于这个回答很惊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这种结果对这位美国人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也是很令他心中不快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浯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积下米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几千年来所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谦虚就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受到他人赞美时,更应谦虚一番。而美国人则按其西方的文化背景来行事,受到他人赞美时,就应该表示谢意。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显得尤
为重要。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而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交际能力,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开发,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学生,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掌握了语言基本功能的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导致双方交际的失败。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
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
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
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文化背景
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三、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活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
惯,a只须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各阶层人们的吃、穿、住、行,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
3.阅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意识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问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问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适当语用的基础,还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了解所学外语的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要素。就以“dog”这个单词为例,在词义上中国的“狗”和英美国家的“狗”是没有区别的。但在文化意义上却截然不同。汉语中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词,这里的“狗”是指那些令人厌
恶的,不受欢迎的人。但英美国家的人却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所以就有“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屋)”等类似的说法,这里的“狗”却充满了亲呢的情感。要想很好地理解这些文化含义,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短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有喜庆日庆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5.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了,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欣赏英文电影等。歌曲和电影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短剧表演,从短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地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
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应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避免用我们的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评判异国文化,同时还要避免盲目的地追随效仿异国文化。为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论文
论文关键词: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只从高职高专(笔者所在的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去论述培养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与世界接轨已成定势,社会生活和实践证明,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成功的交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拥有几千个词汇,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文化意识,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中,1995)0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不仅仅要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还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否则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和妨碍人们正常的交际。
二、什么是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ip(culturalawareness),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Byram&Morgan,1994)(高一虹2002)。
三、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请看,苏:一顿便饭,为您洗尘,请。沃尔夫:噢,这简直是一次盛宴,每个菜都是佳肴,我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这些菜对我们来说太多了。苏:哪里哪里,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不过一点小菜和薄酒,不成敬意,以后有机会可以好好安排,让您更满意。
饭后,沃尔夫马上给总公司写了一份备忘录:苏先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合伙人,他的管理不切实际。在我看来,他更愿意把资金投资在饭桌上而不是工厂的产品生产线。
苏先生的盛情款待得来的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为什么要有文化意识呢?这是因为,像发生在苏先生公司的这起事件一样,文化上的误解会妨碍公司在跟外商合作时顺利开展商务活动。人们在文化方面犯错误可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有些很可笑的文化方面的失误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致命的失误几乎使企业濒于破产。往往是因为其决策者不了解文化的奥秘。他们需要了解人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群体和个人语言,行为方式才能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被他人所预见。也惟有如此,公司才可以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或免于破产的命运。
我们在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在和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接触的时候,要清楚自己传达给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存在“鸿沟”。亨德里克.谢里(HnedrickSerrie)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了解他人视角的必要性,他指出,“把握好行为的分寸比掌握语言还重要,可是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贾玉新认为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认为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文化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3)在适当程度上顺从别人并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地体现在各种行为特征上,例如领会、尊敬、灵活性、对模棱两可事物的容忍性,及与别人在互动中的操纵能力等。
五、注重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听读),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说写译)(曲政、俞东明1997)Wolfson(1983)指出,“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外国人在语音和句法方面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讲话规则却常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太可能认识到社会学的相对性”。由此可见文化方面的错误可能会引起更为严重的交际失误。
请继续看,一位中国女士在宴会上听到别人称赞她的衣服样式时说的一句话:
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在汉语中,当听到别人的称赞时,人们常说:“过奖过奖,惭愧惭愧”之类的自贬的词语,以示礼貌,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在这种情景下,受赞扬者直接用“Thankyou”,“Iamverygladtohearthat”之类的话语应答即可。否则,听话人会认为这种答话暗示着答话人在嘲笑说话人不懂衣服样式的好坏,缺乏审美观和鉴赏力,严重的后果是会引起对方不快,导致交际中断。
六、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中
(一)注重文化意识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许国章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的信息的容器和载体。概括的讲就是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束定芳,庄智象1996)。联系到外语教学,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导人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也就是说,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别人的隐私和忌讳等。例如,不能在葬礼上说“Alovelyday,isn’tit?”不能问外国人“Whereareyougo-ing?”也不能问女士“Howoldareyou?”或“Areyoumarried?”等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方面的,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在各种不同的交际场景下,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的身份,交际目的等因素,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话语。这与Hymes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在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包括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或者确切地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我们的学生母语文化根深蒂固,用母语的逻辑进行思维和表达已成定势,所以学生习惯于把母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中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
笔者在校园里不止一次地经历这样的问候语:”Goodmorning,teacherChen”,“Helloteacher”"Hi,teacher”…在我们的文化里,老师,主任,院长,经理等表示职业,职务的名称,在日常交往中常作称呼语来使用,以示尊重,直呼其名,是不恭不敬的行为。但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里,人们推崇平等主义,崇尚个人成就而忽视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因此除了Mr.Mrs.MissMsDr.等之外,人们是不会用工作名称或职务来作为称呼语的。同样,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可以直呼其名,以示亲切,接纳,否则就觉得被拒千里之外。如西德影片《英俊少年》中的孩子海因切,直呼其父为卡尔,呼其外公为威廉;美国连续剧《我们的家》中媳妇洁茜也直呼其公公为格斯,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绝对不允许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他们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文化意识中的许多内容回会激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又特别实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欢迎程度往往大于普通的语言知识。英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适当融人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能从主观上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同时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
七、结束语
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认识到己方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的相互生存关系是参与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我们要有“着眼于全球的思维和落实于局部行为的意识(thinkgloballyactlocally),要重视“inter”一词原本所包含的“之间”和“相互”这两层含义,培养学生既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又具备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具备“人乡随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