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佛教与香专题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3-78224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4 00:56: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佛教与香专题

佛教与香

在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现今几大主要宗教形成之前,人类就早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香料以增添香味、驱虫辟秽、防治疾病,并且在东西方的祭祀仪式上都流行焚烧香木,通过烟气制造特殊的气氛。可以说,香是源于人类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

但是,由于香料,特别是用于焚烧的香,与人的精神活动有格外密切的关系,所以古往今来的诸多宗教,无论规模是大是小,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香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其中佛教尤甚。

从流传下来经书中可以看到,佛家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等等;而且诸佛圣众都有与香有关的论述,如释迦牟尼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慧能大师、龙树菩萨等等;经书中所记载的香品的种类难以计数,现今使用的绝大多数香料在经书中都有记载。

在佛教刚刚兴起,释迦牟尼佛还住世之时,就对香十分推崇;其后两千年多年里,佛家用香的风习不改,而且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佛教对香的重视可从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

如《戒德香经》所记,佛陀对弟子阿难讲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无上之香普熏十方,虽顺风逆风也畅达无碍,非世间众香所能相比;《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即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讲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阐述修持者若能专诚地忆念佛性,则能受到佛的加持与接引,将之喻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佛家还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沈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道。据经中记载,在楞严法会上,香严童子叙述自身得悟的因缘,就是以闻香入手。“我于居处静堂养晦自修,看见比丘们烧沈水香,香气寂然,入于鼻中。我观察这个香气,并非本来就有,也不是本来就空;不是存在烟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时无所执着,来时无所从来。我由此心竟顿销,发明无漏,证得阿罗汉果位。现在佛陀问我达到圆通所用的法门,如我所证悟者,以香的庄严为最胜。”

另有一位孙陀罗难陀,也是观鼻中气息出入如烟而悟道。据《楞严经》记载,孙陀罗难陀曾自述,“当初我出家随从佛陀入道时,虽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却常常散动,无法证入无漏解脱。于是世尊教我观鼻端一片白,我开始定心谛观,经过二十一日,只见鼻中气息出入如烟,内在身心虚空清净如琉璃。后来,这个烟相逐渐消失,鼻息成为白色,心中开明,烦恼尽除,出入的呼吸都化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由此入道,得阿罗汉果。” 在佛家描述的极乐世界中,还有一个“香积净土”,即“香积世界”、“众香国”。其处之佛为“香积如来”,以香开示众生,天人坐于香树下,闻妙香即可获得圆满的功德。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佛教中用于供养的香品种类十分丰富,除了用于熏烧的“烧香”,香料制作的香水、涂在身上的涂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物。其中香水还用于浴佛,是一种很高的供养。如《法华经》之“法师品”列出了“十种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其中四种都是香品。

在居士家中,无论供品陈设繁简,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常用的供品是香、花、灯,如果供品的种类再增多,那么就会多使用几种香品;如果简化到一种,也会是香烟一炷敬佛。

香不仅供在佛像前,还用于供奉经书。也常把香料掺入涂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门窗,在重要的场所和还常泼洒香水

不仅用香,而且上香前后都要有恭敬郑重的礼仪。特别是在重大法会上,上香之前,全体僧众先要跪拜持诵专门的烧香偈语才能上香,上香之后也要再诵念赞偈。据《礼佛仪式》记载:“礼敬赞德,先须至于香台,端身息虑,思念圣德,目睹尊容,双膝着地,手擎香炉,而举偈言: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闻香普熏证寂灭”。

据经书所记,佛陀本人及其他圣众,都反复讲到香是最重要的供养。佛陀曾对清净慧菩萨讲述,“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沈香、麝香、丁香等种种妙香”制成香水沐浴佛像,再取少许洗像之水置于自头上,“烧种种香,以为供养”。此为“诸供养中最为殊胜”。

再如《华严经》记载:“以善根回向、供养诸佛,以无量香盖,无量香幢,无量香幡,无量香宫殿,无量香光,无量香焰,无量香住处,无量香佛世界,无量香须弥山王,无量香海,无量香河,无量香树,无量香衣,无量香莲华”……“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众香庄严以为供养”。

香不仅是婆娑世界的供品,天人也用香来供佛。据《大宝积经》记:“……兴起光照一切香花,善妙香、常熏香、乌虚延香,常有花乐、眼目乐,如是众花兴云致雨。雨众杂香,鼓天妙乐。”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同时,佛家也认为香有好香、恶香之别。并非芬芳馥郁即为好香,而是能培扶灵根者,“悦意”者才是好香。如《入阿毗达摩论》云:“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五事毗婆沙论》云:“诸悦意者说名好香;不悦意者说名恶香”。

所以,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诵经等修持功课中使用熏香,在寺院内外也是处处熏香,以营造好的修炼环境。而且对香的品类也是精心选择,不仅使用上等的单品香料,还要按照特定的配方调和制作更适用于修炼的合香。甚至不同的修炼法门还要使用不同配方的香。许多修炼有成的法师同时也是调制合香的高手。

佛家以香治病

由于绝大多数的香料本身就是药材,如沉香、檀香、丁香、木香、肉桂、菖蒲、龙脑香(冰片)、麝香、降香、安息香、甘松香等,所以佛家的香也很早就用于治病。用于治病的香品,也称为“香药”,是“佛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医理论颇为相似的佛医学对中医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佛医学关于香药的知识使中药材的种类得到了扩展,增加了沉香、薰陆香(乳香)、鸡舌香、藿香、苏合香等新药材,而且在《本草纲目》等经典医书中增加了“芳香开窍类”药材。

佛家香药的配方种类十分丰富,用途也极其广泛。不仅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预防瘟疫,还有专门的药方对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药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熏烧,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涂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时用。

如《大唐西域记》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印度气候湿热,易生体垢体味,所以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涂香抹于身上,既能净身去味,又能消炎杀菌,防治皮肤病。

再如经书所记:“取药劫布罗(龙脑香)和拙具罗(安息香)香,各等分,以井花水一升和煎取一升”可治疗“蛊毒”;“取胡麻油,煎青木香,摩拭身上”,可治疗“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以“昌蒲、牛黄、麝香、雄黄、枸杞根、桂皮、香附子、豆寇、蒮香”等作“香浴”,可以辟秽化浊,开窍通经。

佛家香品的种类十分丰富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种丰富,包括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广大地区出产的多种香料。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黄、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黄、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苇香、竹黄、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

佛家的香品种类齐全,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合和而成的合香。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经出现了。

由于香的尊贵、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传统,还有他为诸佛乐道的神圣,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几乎是无处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烧一炷香的时间为准,谓之“坐香”;

围着佛像“绕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礼佛也是以“经行”作修持,谓之“行香”,若是跑步绕佛,则谓之“跑香”;

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谓之“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谓之“清规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谓之“巡香香板”;

若修持者犯了错,还有罚去“跪香”;

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

第二篇:香与佛教

香与佛教

林翔云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是圆教,不仅解行圆满,而且对俗谛认知也有圆满解释。佛教徒在宗教仪式时,特别是早晚诵经功课中,起口便唱诵“炉香赞”。其云: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在佛前大供,有唱“戒定真香赞”或唱“香纔爇赞”等。焚香而作赞叹之语,是禅诵次第之首,禅香之燃,当列第一。

烧香又称焚香、拈香、告香、捻香、插香等。禅宗注重拈香之称,常于种种场合拈香。如:开堂之日,祈求圣寿万岁之拈香,称为“祝圣拈香”;法会之时,为出席敕使祝福之拈香,称为“敕使拈香”;接嗣法灯所作之拈香,称为“嗣法拈香”——表明师承关系及感念师恩之情也;为诸佛菩萨、檀樾(施主、信徒)等拈香,称为“佛事拈香”。

其中,嗣法拈香,住持亲自插于香炉中,其余之拈香行事,则由住持拈香付与侍者,再由侍者插于炉中。

拈香礼佛

如何拈香呢?据《禅苑清规》卷五曰:“烧香者于香台之东,向住持问讯毕,两手捧起香盒,以右手拈盒置于左手中,继以右手将盒盖安放香台之上,右手上香,向敬献之对象焚之。其后,右手将盒盖覆于盒上,双手捧香盒安放于香台,并低诉祝愿。”

通常烧香点燃后,用手轻轻煽去火苗,双手持香举到额头,香头对准所礼之对象,片刻,渐次插入香炉。一般三炷香即可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敬礼。

佛在世时,外护者供养佛陀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日常必需之物,称为“四事供养”。若供以花、香、幢幡、衣服、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伞盖、伎乐等称为“十种供养”。

佛灭度后,佛、法、僧三宝同受尊重。佛教徒造佛像,供养饮食、香花、伎乐及诸种庄严饰物,犹如佛陀在世。其后渐形成供养仪轨。自古至今,花、香、灯等是最通常的供物。《十地经论》卷三有:“(1)利养供养,指衣服等;(2)恭敬供养,指香、花等;(3)行供养,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供养。”

为什么把烧香作为佛事中首列的项目呢?

一、《阿毗达摩品类足》论曰:“香云何?谓诸所有香,若好香,若恶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诸香二识所识,谓鼻识及意识,此中一类识先识,鼻识受已,意识随识”。

二、《入阿毗达摩论》云:“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如是三种皆是鼻识,及所引意识所了别境”。

三、《五事毗婆沙论》云:“诸悦意者说名好香;不悦意者说名恶香;顺舍受处名平等者,鼻所嗅者,谓鼻根境”。

四、《杂阿毗昙心论》云:“香入者三种,谓好香、恶香、非好恶香”。

香,梵语音译为干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识的分别对象。六根之一的鼻根,完成对香的判断:能令心生欢喜,心旷神怡;能培养诸根大种的,是谓好香;能使人心生不悦、厌恶,能坏诸根大种的,是谓恶香;没有增益损减之分,非好非恶,是谓平等香,反之为不平等香。

香给予心所的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是通过鼻根传达心识的,凡夫的心识在分别出善恶、好坏,这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和心理运转现象。香,能引发人的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如在好香滋养下,迅速向“好”的目标归依,所以说烧香是修道的助缘。

在《长阿含经.币宿经》中,有一譬喻,其曰:“„„譬如有人,堕于深厕,身首没溺。王敕左右,挽此人出,以竹为篦,三刮其身,澡豆净灰,次如洗之,后以香汤,沐浴其体,细末众香,坌其身上。„„又敕左右,重将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汤,坌以香末;名衣上服,庄严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将诣高堂,五欲娱乐。其人复能还入厕不?”

有人堕于茅厕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篦刮,香汤沐浴,众香涂身又供百味美馔,以五欲娱乐其心,你说此人还会回到恶臭茅厕中去吗?不会的﹗行善之人生天,一定不回到臭秽不净地方的。

香,离秽之名,即宣散芬芳复馨。

人生无常,苦乐参半,而如法修习,自我完善,永于极乐。这个净土是“圆满香积世界”。“如来所居佛土,广博严净,地平如掌,皆以宝成,常有香气,如妙栴檀,复以香树而为行列,天妙珠璎摩尼等宝”。“若有净信男子女人,昼夜六时殷重至心,„„并造形象,香花、音乐、末香、涂香而奉献,清净严洁,于七日中,持八戒斋,于诸众生,起慈悲意,愿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诸菩萨护念是人,一切罪业悉皆消灭。„„无诸病苦,增益寿命,随有希求,悉皆如意”。

烧香、末香、涂香供养诸佛,发慈悲心,一心念诵,就可消灭一切罪业,可见香的重要性。

通常烧香所散发的芬芳气味,使人心神安定,容易引人入道。还可通过烟香的飞覆,联想到“香为周遍义,王乃自在义”的境界。

《楞严经》卷五云:“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香蜜圆,我从香严,而得阿罗汉”。香,能通达人之信心于佛,犹如佛之使者。凡夫应借此信使,努力证果。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寺庙里烧香

除了被用来做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播,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而《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五分法身,称为“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

经典中甚至记载有香的净土,如《维摩诘经》中所说的“香积国土”,不但以香构成食、衣、住、行的一切,也以香来说法。在《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

密教的种种修法中,更是经常看到供香的记载,而依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乃至天龙八部等一切世圣众,则用种种不同的香来供养,与其相应。

密教用的熏香炉

除此之外,经典中也记载着与香有关的修持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沉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入本心。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有清净忏悔鼻根的方法;《慈悲道场忏法》中,也有关于鼻根与香的发愿,如文中发愿一切众生不闻一切臭恶之气,常闻一切栴檀、妙树花香之气,常闻一切说法香、戒香、菩萨香、五分法身香等。

供养是以饮食等各种用品供养、法、僧三宝。常见的供品有香、花、饮食等。其中涂香代表清净义,能清净一切染垢秽,及燥热烦恼;而以香供佛,则代表生除灭一切生死烦恼,得到清净自在。

在《苏悉地经》卷中的五种供养为: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在《大日经》中则有六种供养,即: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

在《行法肝叶抄》中,并以六种供养象征六波罗蜜;水代表布施波罗蜜,涂者代表戒波罗蜜,花代表忍波罗蜜,烧香代表精进波罗蜜,饮食代表净波罗蜜,灯代表般若波罗蜜。

除了供佛之外,供养经典也应以种种妙香清净庄严。在《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一中说,若欲受持读诵是经,当净洗浴,着清净衣服,净持坊舍,以悬缯幡盖,庄严室内,烧种种妙香、旃檀香、末香、种种涂香、礼拜,如是六时,从初一日,乃至七日,日日中间,读诵是经,正心正忆,正念正观,正思惟,正思议,正受持,正用行,正教化。

在《法华传记》卷十《十种供养记九》中,鸠摩罗什曾说,若要供养《法华经》,须依经说,略备十种供具: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了四种。

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经中也以心香供佛来比喻精诚的供养。在供香时,我们不妨将身心沉静下来,让香成为我们与佛菩萨之间最寂静深秘的交会。

芬芳的气味,令人愉悦,带来美好的感受,而有德的修行者,心灵也散发出美好的芬芳,令人崇仰,芳香远闻。因此,经典中常以香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记载,在世间的香中,多由树的根、枝、花所制成,这三种香只有顺风时得闻其香,逆风则不闻;当时佛陀弟子阿难思惟欲知是否有较此三者更殊胜之香,何者能不受风向影响而普熏十方,于是请示于佛陀。佛陀告诉阿难,如果能守五戒、修十善、敬事三宝、仁慈道德、不犯威仪等;如果能持之不犯,则其戒香普熏十方,不受有风、无风及风势顺逆的影响,这种戒香乃是最清净、无上者,非世间众香所能相比。

就一般人而言,香可以增长我们身体诸根大种,并藉着香传递信息给诸佛菩萨。但是最高明的用香方法则不仅只如此,而是以香直接燃烧供佛,心香就是用最至诚的心来直接面对佛。以有相的香,加上无形的心香;一个是庄严的表征,一个是心的常寂光明,以此供养诸佛,移相内熏,供养自身的法身佛,这是用香法门的极致。

如《诸经要义》卷

五、《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六祖坛经》中,即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其将无学圣者于自身成就的五种功德法,称为五分法身;并以香来比喻,则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在《六祖坛经》里提到这五分法身之香:

一、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五分法身的观念来自原始佛教。当初舍利弗涅盘后,他的弟子很伤心,便请问佛陀,舍利弗灭度之后,大众将何所依恃?

佛陀很慈悲地告诉他们,舍利弗虽然灭度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还存在着,这就是五分法身的由来。舍利弗灭度了,一切诸佛灭度了,一切圣者灭度了,但是他们的五分法身永远存续着,永远令人崇仰。从五分法身所散发出来的香,非世间的香,而是心香。心香一瓣,遍满十方,一切诸佛悉能闻此。在《华严经》中,有一位善知识称为胜热婆罗门,他所居住的山充满大火,善财童子不敢经过,胜热婆罗门一直鼓励他,最后善财童子终于鼓起勇气向火里行去,结果发现这堆大火原本是清凉的火。

善财童子

同样的,香也是是清凉的香。从火里点出清凉的香,它弥漫内心,能使人维持正念,以正念相继入诸禅定,再从禅定中生出一切解脱的智慧,使行者自证解脱法身,证得诸佛功德无上之香。

在佛法中,从有相的用香,到无相的用香,最后将此香回熏自内,证得五分法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将此光明之香遍满一切,使众生闻此香,心离一切杂染而得解脱,自证法身,自证智慧,以智慧的香焚烧一切,这可以说是佛法把香的境界从世间的用香,彻底转化升华到越超究极的境界。

《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三昧的作用。就好像香气会染在人身上,所以称为香光庄严。

《首楞严三昧经》卷五种中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是以母子相忆及香气染于人身来比喻念佛相应,如念佛者熏染佛陀的功德,盈满身心。

净土代表着一切生命最欣悦向往的世界,因此,净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能使人身心感受舒适愉悦、修行增长的环境。因此,能带给人愉悦感受的香,也是净土中常见的庄严。

菩萨所发愿成就的净土中,众生香风的种类各各不同,有求优钵罗华香风、菩陀派罗香风、求沉水香、求多伽罗香风、求阿伽罗香风、有求种种香风,如果众生心中希望吹拂何种香风,在其心想时即得成就。

而天上也以香为庄严,在《毗耶娑问经》中说,善见天宫殿中有汁香、叶香、沉水等香,种种香熏,复有种种菩萨香胜熏,帝释天王在此处与百千天女娱乐戏乐。

在《悲华经》卷四中也记载,欲界所有诸天,常有柔软香风触身,此风香气微妙具足,熏诸天人,不须其馀之香,如是香风随诸天人所需求,冷温皆使其满足。

在无量的诸佛净土中,以香着和的,就是香积佛国,又称为众香国、众香世界,是香积如来所在的国土,位娑婆世界上方过四十二恒沙河之佛土,这个净土的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以香所成。香积佛国的食物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在佛教的宇宙观中,认为这个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大山成列围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所以总共为八海九山,其中除了第八海为咸水之外,其馀均为八功德水,因为水有清香,所以又称为香水海。

须弥山大佛

在密教许多修法中,香也是必备的供养,烧香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称为六种供养。依不同的经轨而焚不同的香。如胎藏界三部所烧之香就有分别。根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记载,佛部应燃烧沉水香,金刚部应燃烧白檀香,莲华部应燃烧郁金香,或是混合三种香,通用于三部,或是以一种香通用于三部。

在各种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树汁香,通用于三部,也可以用来献与诸天。而安息香献与药叉,熏陆香则献与诸天天女,娑折啰娑香献与地居天,娑落翅香献与女使者,乾陀啰娑香献与男使者等,各有不同。

龙脑、乾陀啰娑、娑折啰娑、熏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最上者,以此和合而烧之,可以通用于佛部、金刚部、莲华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共为九种法。

而《蕤呬耶经》卷中〈请供养品〉记载,在一般供养法中,应该以白檀香混合沉水香来供养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而以黑沉水、安悉香供养金刚部。

而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香、熏陆香、尸利稗瑟多迦树汁香、萨阇罗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乌尸罗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地夜香等,与砂糖混合,则称为普通和合,可以随意取用,以供养诸尊。

甘松

另根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记载,因为所修之法不同,相应于所烧香的种类也有差异,如修息灾法,应焚捣丸香,修降伏法应焚尘末香,修增益法应焚作丸香。

不空三藏《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记载,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于增益法应焚白檀香,于降伏法应焚安息香,于敬爱法应焚苏合香。另于《金刚顶瑜伽千年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也有相同的说法。

在密法中,常可见到“五香”的说法。如:《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中说,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共埋于地中之五香,即是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另也有为成就诸真言而备办之五种香。在《苏悉地羯啰经》卷下〈备物品〉中说,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

由于鼻根和香与我们身心的密切关系,而发展出各种香的修持法门,从了悟香的无实体性而悟道,乃至以鼻根广起广大胜愿,成就鼻根神通,开启了香的成佛之道!

香在佛教中的风貌如此丰富多姿,从最基本令人愉悦的香,升华乃至心香、解脱香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篇:佛教香赞

诸赞偈

宝鼎爇名香 普遍十方 虔诚奉献法中王 端为世界祝和平安 地久天长端为世界祝和平安 地久天长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献供赞

虔诚献香花 智慧灯红焰交加 净瓶杨柳洒堪夸

橄榄共枇杷 蒙山雀舌茶奉 献酥酡 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 衣献法王家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 衣献法王家

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称)

西方赞

赞礼西方 极乐清凉 莲池九品华香 宝树成行

常闻天乐铿锵 阿弥陀佛大放慈光 化导众生无量

降吉祥 现前众等歌扬 愿生安养现前众等歌扬 愿生安养

佛功德赞

佛功德不可量 祝延无上法王 四恩三有尽酬偿

冤亲俱超往 现前众等增福慧临终正念昭彰佛垂金手放毫光接引往西方

佛垂金手放毫光接引往西方

法宝赞

法宝实难量 如来金口宣扬 龙宫海藏散天香觉者诵琅函 玉轴霞条金写字 似排秋雁成行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僧宝赞

僧宝不思议 身披三事云衣 浮杯渡海刹那时

赴感应群机 堪作人天功德主 坚持戒行无违

我今稽首愿遥知 振锡杖提携

我今稽首愿遥知 振锡杖提携

三宝赞

三宝广无边僧伽万德功圆 六年苦行证金仙

说法利人天放光现瑞周沙界天龙八部同瞻

千贤万圣会祗园 结集永流传

千贤万圣会祗园 结集永流传

延生赞

佛光注照 本命元辰 灾星退度福星临

九曜保长生 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送圣功德赞

佛慈广大 感应无差 寂光三昧遍河沙

愿不离伽耶降福齐家 金地涌莲花

阿弥陀佛赞

阿弥陀佛 无上医王 巍巍金相放毫光

苦海作舟航 九品莲邦 同愿往西方

第一大愿 观想弥陀 四十八愿度娑婆

九品涌金波 宝网交罗 度众生出爱河

弥陀赞

弥陀佛 大愿王 慈悲喜舍难量 眉间常放白毫光

度众生极乐邦 八德池中莲九品 七宝妙树成行

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

弥陀圣号若称扬同愿往西方

阿弥陀赞

莲池海会 弥陀如来 观音势至坐莲台

接引上金阶 大誓宏开 普愿离尘埃

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三称)

韦陀赞

韦陀天将 菩萨化身 拥护佛法誓宏深

宝杵镇魔军 功德难伦 祈祷付群心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爇(re)在金炉上顷刻纷纭 即遍满十方 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第四篇:佛教经典与人生哲理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佛教经典与人生哲理,快来看看吧!

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4、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5、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2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30、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31、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2、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33、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34、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3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3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8、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39、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4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4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44、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45、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46、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7、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48、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49、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5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51、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5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54、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5、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5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7、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5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59、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60、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1、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62、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第五篇:佛学与佛教

佛学与佛教

当今的社会,信佛的人很多。我们去旅游,常常会看到在一些寺庙的景区游人如织,或是烧香朝拜的,或者抽签解惑的。大家不是在祈福还愿,就是想图个心安。然后回到家,碰到了件幸运随心的事儿了,就会高兴地说:“哪儿哪儿的佛真灵!”要是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的事儿,就会责怪地说:“什么佛呀!一点都不灵,拜了也没用!都是迷信、骗人的!”

佛祖要是听得见世人的这些话,一准儿得委屈地想哭。佛祖心里苦啊,佛祖不说!

其实这些人真的是信佛吗?很大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儿。他们去拜佛、去烧香,只是去求一个心安,或者去为他们的欲望对着佛像许一个心愿!人生百态,有求平安的,有求健康的,有求财的,有求官儿的,有求子的,还有求桃花运的!后面都跟着两个小三儿了,还想求桃花运呢!佛祖要是真听得见,能让你从舍利子气的活过来!他们拜的是佛吗?他们拜的是欲望!

人们常说:“菩萨保佑,佛祖保佑!”菩萨是什么?菩萨是佛学的继位人和传播者。那佛祖是什么?佛祖是我们中国的叫法,佛教鼻祖吗!在佛教中称为佛陀。佛陀现在的广义是指觉悟了的人,但它的原意指的就是释迦牟尼本人!

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生于2500多年前,大概跟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他是古代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这个迦毗罗卫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国境内,和印度边境接壤的地方。所以现在一听说佛教起源于印度,尼泊尔人就非常的不爽!佛陀是我们尼泊尔人啊!传说他的母亲梦见一只长着六只象牙的白象,鼻子上卷着莲花从天而降,将莲花送入了他母亲的怀中,后来他的母亲在婆罗树下生下了他。据说他生下来就会走路,而且一连走了七步,最神奇的是,他每走一步,脚下都顿生一朵莲花。所以佛家有句偈语叫做步步生莲花。因此莲花也被视为是佛教的佛花。所以你看寺庙中的佛陀和菩萨塑像,下面坐着的都是莲花台。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一个民族,悉达多王子是释迦族的人;而牟尼翻译成汉语就是智者、贤者、圣人的意思。所以释迦牟尼指的就是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王子青年时期那也是相貌出众、文武双全,而且宅心仁厚。有一次他出了都城的东南西北四门,看见人间的生老病死之苦,便顿生慈悲之心,要渡众生到没有痛苦的彼岸。这是普渡众生这个词的由来。所以你看佛家有一本经书,叫做《心经》,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这里读bo1re3,而不读ban1ruo4,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波罗,当然不是吃的那个,跟大众的轿车也没什么关系,这里的意思是彼岸;蜜多,也不是甜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翻译过来是到、去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到达智慧的彼岸。后来悉达多放弃了他王子的身份,走入深山,历经磨难,艰苦修行,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被弟子和世人称为佛陀。而他修行的心得,后来由他的弟子总结在一起,编写成了佛经,就形成了佛学。

所以佛学是一门怀有慈悲之心、要渡一切苦难的人到达智慧彼岸的学说,所以又叫做彼岸关怀。而弘扬这一学说的宗教,就称作佛教。其实佛教讲的的“慈悲”和儒教的“仁”,以及基督教的“爱”,虽然叫法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属于彼岸关怀。

佛教是现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现在的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像泰国、缅甸、马来西来等国家,他们信奉的都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则主要流传于东亚,像中国、日本和韩国。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皇帝汉明帝做了一个梦,自已没有想白,就想让大臣们一起帮着解梦,第二天上朝就跟大臣们说了。开场白跟马丁路德金的演说一样:我有一个梦!他梦见什么了呢?他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他的房间里面绕着房梁在那儿来回飞。好家伙!六丈,比城墙都高!还头顶放光,还会飞,这是人吗?大臣们一听都说,这是吉兆。于是汉明帝就马上派专人向西去寻找。结果终于在阿富汗那个地方,碰见了两个佛教僧人,就把他俩带了回来。汉明帝一看他俩,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梦到的人头顶放光了,没头发吗!光头可不放光!皇帝就下令为两位僧人在都城洛阳建一所僧院,供他们传道、居住和翻译经书。由于当时接他们进京时,用来驮经书的是匹白马,所以这所僧院的名字就取名叫白马寺,这就是洛阳白马寺的由来。后来这两位僧人把一部经书翻译成了汉文,就成为了中国的第一部佛经。由于这部经书只有四十二句话,所以叫做《四十二章经》。想起了《鹿鼎记》是吧?金庸的小说很多的东西都是历史事件影射的,虽然很多东西的形式和意义驴唇不对马嘴,但东西和事儿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四十二章经》不但真的有,而且是中国的第一部佛经经书。

佛教在中国最兴盛的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所以杜枚有诗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是个虚数,但是形容了佛教在当时的兴盛。

现在的佛教,由于佛教徒的贪欲,一些寺庙和僧人完全摒弃了佛教的原始教义,寺庙的门票和佛陀的香火成了他们揽财的工具。有的寺庙和所谓的大师,甚至用威胁和欺诈的手段,骗取游客兜里的钱。我就遇到过一次,有一次和朋友去旅游,登一座山,这山里呢有一座庙。没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我进庙基本上就是看看建筑和墙上的佛经偈语,从来不烧香、更不去解签。而我那个朋友就好奇,偏要去抽支签,我劝他,说你抽完了准后悔,他不听,说就抽着玩玩试试。结果抽完了,抽完了签你得解签啊!到解签的僧人那儿一问,也不知道是真和尚假和尚。解签到是不贵,十块钱。给完钱那僧人说:“施主,这签不妙啊,是个下下签,恐怕要诸事不顺!”我一听僧人说完,就知道坏了,我这朋友要出血了!果然我那朋友一听完脸色儿都变了,说:“啊?那怎么办啊?”那和尚说:“你到后面的禅房中,让我的师傅、住持大师给你看看,能不能破解!”我这时有心想拉他,让他别去了,可知道没用了。和尚的那句话一出,他的心结就结下了,不解开这个心结他是没法安心离去的。我朋友就一个人进了禅房,我也想跟着进去,人不让进。过了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那朋友出来了!然后在回来的车上,他的脸色就一直阴沉着。我问他:“住持都跟你说什么了!”他摆了摆手说:“不让说!”我接着问了句:“给了多少?”他又摆了摆手:“不让说!”我用食指弯了个勾,摆了个数字九的动作。因为我知道寺院里烧香啊、捐功德呀都讲三六九。他点了点头,我就明白了,九千没了,给人家了!等旅游回来一个多礼拜,有一次吃饭,他跟我说:“当时听你的不去抽那签就好了!昨儿媳妇问我钱哪儿去了,我反而说不清了!跟我闹,说我外面有人了!没法儿了不得不跟她说了,让她这顿给我损的!什么傻瓜、笨蛋、二百五!”听完了我就跟他说:“好奇害死猫啊!当时劝你你不听,说了你肯定会后悔的,吃一堑长一智吧!”以后这哥们儿再去旅游,见着寺庙都躲得远远的,庙门儿都不进。

现在的很多寺庙都彻底抛弃了佛教原有的宗旨和教义。僧人不去修行,不去祥悟,天天关心的就是今天又收了多少香油钱,这个月工资能发多少!已经完全变成了商业团体和商业行为。我并不反对寺庙职业化,僧人可以如同上班一样,白天去寺庙,晚上还俗回家。但职业化你得有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寺庙和僧人的职业操守是什么?你得传道啊,你得告诉信徒们佛是怎么回事,佛经应该如果去解读和体悟,你是佛教徒,你的职责就是彼岸关怀,要渡苦难的人到达幸福彼岸的。现在就关怀你兜里那点儿钱了!一个僧人,连《心经》都不会,只管卖香收钱,完全没有职业道德。

这还不是最恶劣的。有个别居心叵测的人,他伪装成佛教宗师,却利用佛教来收徒传道。但他传的不是慈悲之心,彼岸关怀,而是打着佛教的幌子用歪理邪说来蛊惑人心,大搞个人崇拜,以满足他个人的私欲,甚至有其它的企图。

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佛教不是迷信,佛学不是玄幻,佛陀也不是虚无。佛是一种精神,一种以慈悲之心,去帮助他人、去彼岸关怀的思想。烧香拜佛,只是为了跟佛忏悔,说说你的心里话,佛只是作为你倾诉的对象。而不是为了去向佛要祈求什么!

有一个故事讲的很有意思,说有一个人非常的信佛,每天都去寺庙里的菩萨像前去朝拜。有一天,他刚刚拜完,发现旁边有一个人也在拜菩萨。而且这个人跟殿上供奉的菩萨像非常的相像。他仔细一看,这不就是菩萨吗!他就问:“你不是菩萨吗?你怎么还拜自己啊?”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已!”

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佛也是人。而人经过自我的潜心修行,也可以变成佛!不是要你非要去剃度出家,跑到寺庙里去修行。只要你虚极静笃,工作、生活,人生无时、无处、无一事不是在修行!放下心中一切的执念,将贪、嗔、痴、怨抛在南山之后,以乐观、智慧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世事。并推己及人,常怀慈悲之心,用彼岸关怀诚心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你就成了佛。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教与香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