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两岸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支持马英九(最终5篇)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23-78447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5 18:50: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两岸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支持马英九

两岸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支持马英九

作者:gaomi_xiao

2008-08-10

现在两岸民众,尤其是中国大陆民众对马英九执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多有议论。其中更多的一种趋势和解读是对马英九的负面评价多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正确地支持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了。这种民众的“失望”、“焦躁”、“不满”,甚至“敌视”的情绪,不仅在普通民众中广泛存在,而且一些著名的新闻媒体评论人也存在“设身处地”地期望或者要求马英九必须在“统”“独”之间做出选择的观点。

我认为,一旦两岸民众的这种状态成为两岸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成为中国大陆的政策制定者的认知和判断,对两岸的影响和破坏将是巨大的。

面对两岸当前的“不统一”的现状,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感情,都期待两岸尽快实现统一,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们必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危险的台湾内外政治和社会现实,以及两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背景和条件。这就注定两岸的和平统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对于任何政治人物,他们视为“生命”的东西是“„国内‟民众支持”和“国际积极评价”。从“„国内‟民众支持”而言,政治领导人充分尊重“民意”和正视“国内”政治生态就是一切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前提。如果马英九不能做到尊重“民意”,就必然会被政治对手(民进党)利用,最终也会失去台湾民众对马英九的支持。这就是马英九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也是马英九的“历史局限性”。

同时,两岸统一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腾飞,是为了让两岸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自由,而不是“为了统一而统一”。所以,马英九会采取什么样的两岸发展的政策选择,应该考虑的轻重主次缓急的优先顺序,只能是首先满足台湾民众和社会的现状和需求,而不是中国大陆的期望或要求。

当今台湾的问题是“宪政混乱”、“政党恶斗”、“族群对立”、“经济下滑”、“民生愁弊”、“社会分裂”。在这些问题中,根源问题是“宪政混乱”。该问题是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登辉执政就开始形成和累积的,一直到陈水扁下台,一共持续了近20年,几乎是“一代人”的时间。我们最起码应该有的的判断就是:近20年形成的政治乱局,不可能由哪一位台湾总统的四年或八年任期就可以“终结”。马英九如果能作为台湾“宪政混乱”的“终结者”已经是很高的历史成就了。更何况,对于这位缺乏“政治手腕”和“政治谋略”的台湾“总统”而言,如果结合马英九的性格特质和台湾内外环境,几乎可以肯定,这是马英九很难顺利完成的“历史任务”。

马英九必然会因必须面对台湾的“宪政混乱”,而导致“身心疲惫”和“千疮百孔”的结果。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马英九可能会成为“官司总统”。或许,“这些事”对于台湾很多其他政治领导人来说,根本不算做是什么“麻烦”或“问题”。但是,马英九是一位对政治道德有“洁癖”嗜好的,在职期间就先成为了“官司总统”,这无异于让马英九在“肮脏的地狱中游泳”。但是,如果马英九能看到这是扭转“台湾乱局”必须要下的“地狱”的话,我相信马英九会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政治信念和信仰。

由此可见,马英九现阶段有需要急迫和必须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有必须完成的政治角色。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讲:“两岸统一”的主题,的确重要,但并不是马英九需要急于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大陆必须要懂得,没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台湾政治局势,就不可能有两岸的和平统一。原因很简单,两岸和平统一,从本质上讲,是以两岸必须要达成“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协议或政治方案为基础的。在一个混乱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台湾,任何一项政策或行为都会被不同的政治势力引导为民众的极端两极分化,更何况是“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协议或政治方案?如果马英九在两岸尚且不具备和平统一的内外环境,尤其是台湾根本不具备和平统一的政治社会的环境和条件,而贸然与大陆达成“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协议或政治方案,无异于让马英九自毁“合法执政”或“稳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民众支持的条件。因此,中国大陆不能对台湾的“政治乱局”做到“熟视无睹”或“不闻不问”,而必须帮助任何一届不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领导人、政党或政府维护和优化台湾政治局面,改变台湾政治生态、稳定台湾社会秩序、优先发展台湾经济民生、转变台湾社情民意。

其次,在保障台湾政局趋于稳定的过程中,马英九最缺乏的是帮助其执行“稳定社会”、“发展民生”和“转变民意”的政府。这是马英九至关重要的促进台湾发展的“支柱”。目前的“刘揆”领导的是一个很让人捏把汗的执政团队。大家记得“百日维新”失败的主因其实是光绪皇帝任用的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执政团队”,在根本不了解、也不擅长政府行政体系和行政官员运营的情况下,把执政无果的原因归咎于“无皇权”,而鼓动和胁迫“光绪”反“慈禧”,最终导致变法的彻底失败。现在的台湾政府团队,还没有怎么“出门”,就遇到“蓝营”反政府的近乎“白痴”的执政问题。台湾执政政府该如何运用行政权力让行政体系和官员服从和服务于致力发展台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于“刘揆”的政府团队而言,似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注意到“刘揆”领导的政务官的主要阅历和背景,几乎都是有高度的理论知识和较高政治道德品质的“好人”,而不是灵活、积极、务实的行政权力的“筹划者”、“规划者”和“运行者”。这是最会要马英九“命”的一群“好人”。而马英九只能“干着急”。

所以,对于真正关心和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中国大陆民众,首先要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台湾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把期望台湾统一的民族情绪凌架于两岸的实际之上。我们在“李登辉时代”就因为缺乏对台湾现实的调查和了解,最后,即便大陆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得出“李登辉是最大的台独分子”、“陈水扁企图做„台独教父‟”的结论,对两岸和平统一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近20年的历史机会不一样的丧失吗?

难道我们真以为“导弹能改变台湾民意”、“武力能让台湾民众屈服”?

目前的马英九已经把拓展“国际空间”作为急于完成的“执政目标”。设立优先“拼外交”作为执政目标,马英九就已经错了。如果中国大陆再逼迫马英九必须在“统独”问题“摊牌”,就等于是“迫使”马英九把“统独”和“国际空间”做为执政主导。固然,这会让马英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会导致马英九的执政会失败。可是,我们除了又创造出一位“李登辉第二”或“陈水扁第二”外,对于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又有什么用呢?

难道我们肯定接下来执政的台湾政治领导人就一定会比马英九更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吗?

既然中国大陆选择了“和平统一”的道路,就要做到“六个必须”:

一、必须学会深入调查和了解台湾实际情况;

二、必须要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做充足的各种准备;

三、必须对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四、必须客观、积极的认识、发展和把握好台湾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

五、必须掌握影响和控制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性和主导权;

六、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两岸“和平统一”所需要的台湾内外环境,积极发展台湾支持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和力量。

没有以上这一切,我们所谓的“两岸和平统一”只可能是在浪费时间和机会,只能导致两岸平时喊“口号”、遇事出“恶言”、无法容忍就“威胁”。

如其整天为不能两岸和平统一“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以至“陨命夭折”,还不如仔细研究两岸的国际、台湾及大陆的实际现状和相互发展现状,以积极、务实、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认识好、分析好、规划好、解决好,不就成为了我们这一代值得庆幸的“好事”吗?

我很早以前就说过:能帮助中国大陆迅速统一台湾的是李登辉或陈水扁!

可是,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我们失去了“武力统一”的机会和环境。既然中国大陆选择了“和平统一”的道路,就不能再渴望能拥有“武力统一”的“迅速”、“快捷”和“方便”。

中国大陆要记住:任何威胁一旦让对方看破“手脚”就成了“小丑表演”,除了好笑,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无条件或无选择的支持马英九,而是想告诉中国大陆民众及政府,对可能影响或制约两岸和平统一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方面都必须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无论发生任何两岸之间的问题,只要台湾没有触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底线,就必须学会以积极、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引导为手段,始终本着善意、容忍和智慧的心态,以促进和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为指针,针对性的制定两岸和平统一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创造“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形势和力量才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根本和保障。

第二篇: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我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2008年5月20日,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举行就职仪式,正式上任。这也是国民党经过8年后再一次取得政权,台湾社会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马英九上任后引人关注的除了如何引领国民党走出困境,继续开创台湾新格局而努力,更关注的是马执政团队采用的两岸政策。这也是国际舆论最为关心的焦点。

马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两岸政策,概括起来为:

1、认同“九二共识”,模糊“一中原则”。

2、认为两岸是“一国两区”,但又强调台湾的“主体地位”。

3、倾向“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主张统一“时机未到论”。

4、赞成加快经贸文化互动,推拖、回避政治议题协商。

5、放弃攻势军事战略,赞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6、主张“活路外交”拓展空间,深化美日台关系。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马英九两岸政策的看法。

一、政策出发点是为了迎合选民。台湾和大陆相比,是一个选举社会。一切政治人物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选举,因此有时某些政治人物为了迎合部分选民的需要,经常喊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言论来吸引群众和舆论的眼球,提高媒体上的曝光度。马英九出台的两岸政策的出发点既不是为了两岸统一的大事业,也不是为了整个台湾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该政党的利益。

众所周知,台湾社会分为蓝绿两个阵营,蓝营以国民党亲民党为主,绿营以民进党和台联为。因此,马作为国民党的候选人和国民党主席,在上任以后的首先要稳住他的根基,总体上还是偏向于与大陆开展各个领域的往来,2008年7月4日,两岸开启直航,三通正式开放,为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765万选票对他来说是不够的,他要的是全民的选票,因此他不断地照顾没投票给他的544万绿色选民,如任命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所以他的政策不能完全按照国民党的利益为标准。他不独不统的政策就很好说明了这点。

二、政策对于两岸关系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从政策产生的效果来看,不得不说,至少对比起以往台湾政府,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对于推动两岸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1.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首先,马英九承认了“九二共识”,重拾了“一个中国”政策,这让大陆和台湾的一切交往合作成为可能。既然不促及底线,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好好说,贸易往来也好,通航也好,总之大陆和台湾双方最尖锐的矛盾已经搁置了,即使他仍然存在,我们可以在发展其他方面的时候选择性的忽视。

2.使两岸关系明显改善

多方事实显示,在马英九政策出台后,两岸关系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有所改善。

首先两岸大三通已经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通邮,各封包局可直接交换邮件,而无需经过第三地;(台湾)中华邮政董事长吴民佑寄出第一封快捷邮件给(大陆)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刘安东。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海上货运直航,以上海到基隆为例,航程可以节省超过8个小时。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通航和常态包机。例如上海至台北航班最快只要82分钟就可完成整个飞行,比搭高速铁路从台北到高雄来回还快,两岸一日生活圈具体成型。

然后是两岸民间往业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近年来,两岸民间交注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台湾主要政党高层人物不断走访大陆;台湾当局卸任和在任官员活跃于海峡两岸;两岸城市间交流不断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交流的一股“热流”;两岸宗教与民间信仰交流热络。台湾民众在大陆就学、就业、购房、定居逐年增多——在传媒大学就有很多台湾生源的学生和交流生。

同时,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贸易主要香港转口,台湾向大陆出口的产品,几乎以工业用原料及零配件为主,重要的包括人造纤纱、布、机械设备、电机及电子零组件,及塑胶原料等。大陆出口到台湾的产品,则以非食用或燃料用原料为大宗。然后是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随着两岸经贸规模的扩大和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增多,台湾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3.有助于两岸和平

马英九主张两岸签订为期三十至五十年的和平协议,其最关注的部分是所谓“暂行架构”,即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有三项目标:希望两岸通过谈判达成“维护台湾国际尊严”、“确保台湾国际参与”以及“两岸双赢,终结外交上你争我抢等浪费资源的对抗”。如果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马是要寻求“大陆同意的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模式”。这里,马预设了“大陆同意”的前提,表明不打算伤害中国对于台湾的主权。

虽然“暂行架构”是出于马英九希望更多的参加国际事务而提出的,但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陆对台湾主权,算是一种妥协。同时大陆也会相应的给台湾更多合理的空间,减少对其的打压。这种政策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让步,减少了矛盾冲突,对和平发展是有利的。

三.马的两岸政策具有反复性,可靠度不强

正如前面所说的,马英九的举措在于他选民的态度。虽然国民党执政,但绿营势力还是很强大的,马英九不会把他们绷得太紧,不会让这些人完全的站到他的对立面去。他的两岸政策在迎合大陆口味的同时也有以前民进党的一面。如马英九所认知的“九二共识”的意涵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即国民党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同时要求大陆必须同意或容忍国民党对一个中国的不同解释,否则,无法承认一个中国。换言之,马英九把“一中”与“各表”捆绑在一起,不接受没有“各表”空间的“一中”,这点同我有矛盾。马英九希望达成这样一种局面,即两岸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以互不承认但也互不否认的态度处理双方对“一中”意涵的争端。他认为,在这种局面下,台湾给予大陆一中“面子”,而大陆默认“中华民国”的存在,让台湾得到“里子”。目前,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反复,比如任用亲绿的赖幸媛成为大陆办公室主任等。

然后,马英九执政团后面还有国际势力支持,他的政策也会随着美国的变化而变化——台湾在经济、军事、国际事务很多方面都要考美国支持。一方面,台湾和美国之间是附庸关系,台湾走的每一步都要看美国脸色,另一方面,美国和中国之间,台湾是美国对华的一粒棋子,台湾在美国手中可以是投怀送抱的蜜糖,也可以是打击大陆的武器。但至少,在现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从总体上说对于美国来说是有利的,中美联系紧密,美国也不会在对台事务上做出过分的事情。

四.两岸问题在关键点上还是没有突破

马英九出台的两岸政策只是一个初步的试验,或是一个小的开始,他的很多做法产生的成效仅算是敌对关系的结束。实现三通、增进交流最多只算是实现了两个主权国家意义上的的相互合作交流。

两岸要统一必须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目前两岸在政治上的融合还是举步维艰。首先,马英九并没有实现两岸统一的目标。两岸统一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台湾主权属大陆,这无论如何台湾政党都是不愿意的,另一种即他们“反攻大陆”,但这个目标对于台湾来说还是太遥远。所以马英九作为一个台湾领导,目前不会有两岸统一的心愿。马英九所在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为两岸关系做出实质性的突破举措,因为国民党在台湾执政稍微不慎便会被赶下去——他能做的,仅仅是在人民能容忍的基础上做一些对台湾民众有利又对大陆有利的事情,对大陆有利是对台湾有利的衍生品,并不是目标。

然后,两岸要统一,还存在这主权国家之前不存在的其他很多矛盾,如国际事务上、意识形态上等不可调和的问题,这些矛盾在马英九的政策里并没有丝毫的解决。台湾和大陆的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虽然大陆的一国两制在处理香港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但台湾问题要复杂的多,跟香港的情况也不能类比,要让两个区域实现主权统一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英九的政策促及两岸政治体制问题的本来就很少,推动两岸政治体制改革向统一方向转变的内容就更少了,哪怕是探索性的举措也没有。

因此,我们仅能把马英九上台看成是台湾对大陆态度的一个转变,两岸统一的希望,要把它当成是统一大业关键的一步是不正确的。

总的来说,马英九上台让我们看到了台湾为寻求发展对两岸态度的转变,看到了两岸关系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这种统一的趋势是不稳定和不可靠的,马英九的政策具有多变性和两面性,两岸统一大业并没有因为马英九上台而取得根本性的进展,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马英九提两岸领导人要会面3条件

马英九提两岸领导人要会面3条件

原标题:马英九:过去5年实践九二共识内涵 未回避政治问题

中新网10月25日电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24日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时再度谈及两岸关系,马英九指出,我们并不是只谈经济问题,不碰政治问题,当时机成熟了,有迫切性了,我们也可以提前讨论。谈及军事互信机制议题时,马英九则认为目前在台湾内部还没有取得共识。此外,马英九也表示自己一再强调,“我们在过去5年中,实践了„九二共识‟的内涵”。

在被问及怎么看习近平提及“两岸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一代传一代”时,马英九指出,他的意思可能是希望能够尽快讨论这些政治分歧问题。

马英九说,从我上任后改善两岸关系以来,双方触及的议题中,有的是政治问题,有的是经济问题,有的是其它问题。以政治问题而言,可以分成高阶与低阶,高阶的问题好比有关“一个中国”的问题,至于低阶问题,在过去五年中,两岸签了19项协议,其中有一些也是政治敏感性很高的协议。

马英九表示,两岸互设机构的议题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但是机构本身倒是中性的。因此我们并没有刻意不去碰政治问题,我们的原则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我们并不是只谈经济问题,不碰政治问题,当时机成熟了,有迫切性了,我们也可以提前讨论。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觉得应该先解决像两岸互设机构这样的问题,因为这可以为我们在大陆旅行、经商及读书的民众,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协助,我们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

谈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议题,马英九说,这同样具有敏感性,目前在台湾内部还没有取得共识,但是由于两岸关系不断地发展,也许到了某些时候,这项议题不再那么敏感且民众有共识时,并不是绝对不能讨论。

谈及两岸领导人是否有机会会面以及在哪些场合、又须具备哪些条件时,马英九说,这个问题最近常常被讨论,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如果两岸领导人要会面,一定是在我方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同时是在一种“对等尊严”的状态下才有可能。

被问及若两岸领导人会面想传达的讯息是什么时,马英九指出,现在两岸之间有许多固定的管道可以沟通这些想法,包括“陆委会”、海基会以及各部会都有这个机会,这与过去很不一样。我们透过上述这些管道,可以让大陆方面了解,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些很具体的计划在推动,包括在经济方面要通过《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及《两岸货品贸易协议》。另方面就是尽快完成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的协商,然后我们会通盘检讨《两岸关系条例》,把有关两岸关系的法规做更大幅度的放宽,以配合最新情势的发展。这些工作其实都是两岸关系的基础工程,其重要性也非常高,有了这个之后再往前走会比较顺利。马英九说,上述的联络管道是官方的,民间的管道更多,经常有各式各样的讨论与论坛就这些议题交换意见,所以两岸之间,在意见交流方面应该是相当充分的。

马英九表示,我一再强调,我们在过去5年中,实践了“九二共识”的内涵。

第四篇: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大学最需要做的一件事——认识自己

你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到哪里。——歌德

如果你开始讨厌这个世界,如果你开始感到生活的压力,如果你开始感到内心的空虚,如果你开始觉得偶像剧也不怎么有意思,如果开始觉得玩网络游戏也变人极度恐慌,那只能说明你已经开始成熟,已经开始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开始想要了解人生的真相,想要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在同样的环境里,不同的人会发生不同的境遇。人当然可以不必认命,但必须对自己有所了解,也对客观的环境有所认识,这样才不会勉强自己去做根本做不来的事和自己不想做的事。然而就有人因为羡慕他人,埋怨自己,而以短处去面对环境,妄想以此改变自己的境遇,结果弄巧成拙,没得到别人的那一份,也失去了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多数人想认识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到先去认识自己,我们有必要认识下自己,自己到底到世界上来是干什么的,必须有个十分清晰的认识,没有这个认识,人就会迷茫,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在人生的一个一个的十字路口徘徊,这样的生活是让人忧虑的。人们时刻都在与自己相处,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认识并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些什么,善于利用每一个成长的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会快乐、充实和有意义。如果我们未能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何在,甚至为人处世也会很困难。因此,你有必要时时检视自己。问问自己,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什么?

只有清楚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你每天的行为。使你认识到反思每日的生活,并使自己了认识到生活的真相。一旦你能明确这些,那么生活也就变得容易和有趣多了。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不必依赖别人提高你的价值,也不会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准确地识别自我价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有的人过高估价自己,往往碰钉子;有的人过低地估价自己,使丧失了做事的勇气。作为社会的一员,只有恰如其分地估量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才可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使自己有所作为,取得预期的成就。

同时也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美的和丑的。首先接纳自己的缺点。其次要爱自己、肯定自我价值,对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再次要接纳自己的失败和不完善。接纳自己的不完善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完善自我的起点。因为每个人在外表、能力、个性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对过去的过错不要耿耿于怀,要正确对待。最后欣赏自己的优点并依此确定人生的方向。大学生需要的是扩大社会圈子,不为讨好他人而去做事,欣赏自己,不因他人评价而使自己不悦。定期反思个人的得与失,始终对自我成长以及成绩多做出认可和激励。

人生有很多事其实很奇怪,因为根本就没有对错,好比你自己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而之前总会有人出来劝阻你,如果你成功了,别人会夸你,如果失败了,别人会贬你,但又有谁知道未来的事呢?因此很多的事根本就无须想太多或议论什么,我们只要这样走下去,自然会看到结果。一旦你决定了要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努力,那么你做的每件事要么会使你离目标更近一步,要么就使你远离目标。由于你要为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因此不管你做或不做某件事,都有可能使自己后悔,这种后悔的可能性很大,我们无法选择做使自己不后悔的事,我们惟有选择使自己更开心的事。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人们常常迷失自我,变得灰心丧气,万念俱灰,甚至怀疑,否定自己,但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你永远都是你自己,人永远无法逃避自己。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重要的,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决定,努力,动机或成就,这些都不要紧,因为只有我们最清楚自己所作所为的重要性。世上只有一个我,所以我怎么可能平凡?那些急急地模仿别人,符合别人要求的人,才是真正的凡人。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且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你重视自己的思考与决定,那么你必须了解,无论是其他同学或老师无权主导你的生活。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认定的事实,除非她自己愿意改变。别人的意见只能当参考,若是太用心,反而会使自己更加模糊。你一定不要欺骗自己,要尊重你内心的指引。

人生在世,我们是乎总是活在与人攀比的过程中,比学历,比财富,比可以比的任何一切。其实我认为人如果要比,就比比健康,比比快乐就好了。有时我们总是拿时间去争取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来跟人比,或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比,又有什么好比。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点时间,但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我们是真的在按照自己的心在行事吗?我们总是受着这样那样的诱惑,是压迫,是指使,还是身不

由己。也许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是通过比较才行有所体会,其实这样不好,为何一定要活给别人看呢?说到底,又有谁真正的在意你的幸福,而你又在意过谁呢?一切都只是虚无︌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笑给自己看。当看到自己的亲友与对手一个又一个先自己而去的时候,或许我们会有所体会,活着的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假如死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再去思考或抱怨什么了,所以活着就好,无需外加。可以有时间锻炼下身体,找朋友聊聊天,辛勤工作,赚点小钱,有钱就去渡假,没钱就去散步好了,何必要把人生搞得跟竞赛一样,谁能赛得过时间?真正的幸福不是胜利,而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一种活着的潇洒。

世间很多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也应该走自己的路,我们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就是生活的智者,我们要想生活幸福,必须处理好内心的矛盾,认清自己。每个人的性格基本在小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难再去改变我们的特质,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特质去寻找人生的方向,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而不是一味去寻找那条看似前程似锦却让人身心疲惫的路,茫茫人海中,你想要去向何方?

第五篇:第一 正确地认识压力

第一 正确地认识压力

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难免有工作压力。有压力是正常的,当压力过大,构成对个人身心伤害和效能降低时,教师应注意学会自我调节,正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学会自我减压。在注重业务学习的同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通过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谈等方法来减轻工作压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砺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

第二 正确认识自己

只有对自己有着正确深刻的认识,如明白自身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担负的角色等,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实际需要出发,客观评价自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与个人的学识能力、精力相吻合,才能扬长避短,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从容面对挫折,缓解工作压力。一个人是否有进取心,并不取决于其是否有宏大的人生理想追求,不切实际理想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对别人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一味与别人攀比,主要是自己跟自己比,看是否进步了。只要有目标,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

第三 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缓解工作压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沟通的好处是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对于完善自我人格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掌握沟通技巧,多与他人交往,交心谈心,做到与他人之间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这样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减轻来自同事之间的压力,还要注意处理好与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保持一颗年轻、快乐、充满活力的心。

第四 保持一颗平常心

教师不应该拿自己的付出、收获、待遇与别人的差别来比较,要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与自己的理想比较。教师职业毕竟不同于其它行业,注定没有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人生。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以学生的成长为自己价值的体现,这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为此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以平静的心态看待自己和看待得失。只有心态平和,才能正视自己,脚踏实际。俗话说知足常乐,记住: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天地,不嫉妒不眼红,只有这样,才能摆正心态,淡泊从容。

第五 给自己的心灵放假我忙碌,我清贫,我充实,我享受,我疲惫,但是我快乐,这就是生活,教师的生

两岸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支持马英九(最终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