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130822-25 第五届机械工程博士论坛报告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3-87438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01:09: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30822-25 第五届机械工程博士论坛报告

参加第三届机械工程博士论坛报告

在江苏徐州,由中国工程机械学会主办,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机械工程博士论坛顺利召开。202_年8月22日上午8:40,在徐工集团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了论坛开幕式,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教授,中国工程机械学会荣誉理事长、监事长石来德教授,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秘书长刘钊教授,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斌等。在开幕式中石来德理事长就国内外工程机械的发展概况及我国工程机械的现状作了简单介绍。闻邦椿院士作了题为“产品设计方法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现代成功学”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产品设计方法学的发展和研究情况,并通过分享自身的人生科研经历给予广大学子无限启迪。赵斌副院长结合徐工集团的发展历程作了题为“工程机械产品及技术发展需求”的报告,对徐工集团的工程机械产品、研究院科研条件以及未来技术发展需求进行了介绍。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博士生在徐工研究院副院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徐工施维英泵送有限公司。在论坛期间,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召开了全国博士研究生党建会议,周小珍书记就中国梦和党员群众实践路线等一系列党的政策给大家进行了介绍,石来德和刘钊教授也对中国梦从自身的经历发表了自己的梦,参会的博士生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

本次论坛的目的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以探索机械工程产品及技术发展方向,围绕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先进施工技术、下一代工程机械发展等方面技术征文为基础,在8月23日下午组织论文宣讲及专家评审。我在本次论坛上的论文为“工程机械串联式电传动系统功率匹配及其控制研究”,论文得到了评委专家的肯定,胡传正高工就串联式电传动系统的整体效率问题进行了提问,并对此问题进行了交流。此外,与会的各位博士分别就工程机械的混合动力发展和控制、工程机械结构件疲劳寿命、液压元件动态分析及结构力学分析等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作了相关论文的宣读。

闭幕式上赵淳生院士作了题为《创新创业,实现中国梦》的报告,用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超声电机的工作原理及超声电机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并分享了精彩的科研和创业的人生经历,鼓励年轻学生要勇于面对挑战、坚持梦想。

通过参加此次机械工程博士论坛,我主要有下面几点体会:

1、首先结识了许多高校工程机械方向的博士生,方便了以后对工程机械方面研究的交流、资料的查询以及科研的心得体会等沟通。

2、听取了一些院士和专家的报告,认识到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是需要静下心去思考和总结,是必须以谦虚踏实的心态去持之以恒的坚持。最主要的是院士和专家的报告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提供了机会向本领域的专家学习和交流。

3、认识到论文宣讲PPT的撰写经验和技巧,听取其他博士生的报告,为以后自己博士毕业答辩积累宝贵的经验。

4、闭幕式后参观了徐州博物馆,了解了古城徐州的沧桑变化历史,感受了两汉文化的辉煌。

5、会议结束后去见了10多位在徐工工作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了解到目前工程机械的现状和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这些为我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都提供了参考的信息。

第五届全国机械工程博士论坛

闻邦椿院士报告

论文宣讲

第二篇:《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征文通知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 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信息安全博士网 协办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承办单位:北京艾得威尔信息咨询中心

官方网站:中国信息安全博士网(meeting.secdoctor.com)论文发表:《China Communications》(SCIE索引)

支持媒体:搜狐网 中国信息安全人才网

安全圈 中国计算机报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信息安全与技术

赛迪网

中国信息安全

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世界

新浪网

信息网络安全

网管员世界

二、论坛背景: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共同指导的“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连续举办了四届。作为国内信息安全行业内的高端智库、学术界的精英聚会,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一直致力于管、产、学、研、用几个方面的沟通探讨与交流,为信息安全政策法规的预言与制定提供参考意见,为信息安全产业的前行探索发展之路,为各类行业的应用提供咨询建议。

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将于202_年8月在哈尔滨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信息安全的战略思考”。在面对日趋多元化的网络欺诈与犯罪,复杂多变的信息系统安全以及全球关注的网络空间战略,信息安全进入到了一个交织复杂多变的时代,无论站在政治的高度,还是站在国际的视野来看,信息安全都已经进入并成为国家战略。尤其是云计算以及网络融合化的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课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制定新的信息安全战略。

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将继续秉承开放、自由、和谐的宗旨,共同提高安全水平,促进世界和平。本次论坛将邀请当今国际、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行业、产业、媒体的信息安全资深研究者,共同探讨云时代的安全战略与应对措施。

三、论坛主题: 信息安全的战略思考

分论坛一:

1.网络空间的安全战略

 网络时代的文化安全  社交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 2.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

 云计算环境下的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  云操作系统安全与云应用安全  WEB安全面临的挑战  移动终端(手机、PAD)的安全 分论坛二: 1.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 云计算时代的安全战略思考

 新技术环境下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定位 2.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 下一代防火墙技术  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  融合情况下的网络安全技术  特种攻击的防护与监控

四、时间、地点

时间:202_年8月4日-6日(3日报到)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论文刊登

为了促进参会人员的相互学习交流、共享研究成果,论坛组委会将选取优秀论文在《China Communications》(SCIE索引)专版刊登(文章内容全部为英文)及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刊登。现向广大参会人员征集优秀论文和研究成果。论文要求:

1、文章字数在5000字以内,特别情况可适当放宽。

2、投稿格式为电子邮件附件投稿。secdoctor@163.com。

3、论文一律采用标准格式(详见《中国通信》(中英文版)投稿指南http://www.teniu.cc

李奕白

手机:***

手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艾得威尔信息咨询中心

202_年1月

第三篇:博士论坛方案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博士论坛方案(暂行)

一、博士论坛主旨

按照“高、新、严、实、和”的标准,为教师打造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学院高等级科研项目申报打好基础。

“高”,就是高标准定位。以博士论坛为平台和载体,发挥博士群体规模较大的优势,学习运用国际前沿科研方法,开阔国际研究视野,影响带动学院学术团队科研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新”,就是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注重知识更新,不拘泥于原有理论,通过思想上进行交流碰撞,创造出新的方法、技术、观念和新的知识,同时,锻炼本院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最终提高以创新为核心的科研能力。

“严”,就是要科学严谨。通过博士论坛,锻炼本院教师科学严谨的科研思维,弘扬讲究逻辑、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

“实”,就是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经济改革实践,在改革实践中检验经济政策理论;通过研究探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力求取得实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和”,就是要团结协作、和衷共济。通过以博士为代表的学术团队的深入探讨与分析,营造浓厚的团队学术氛围,提高博士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博士的社会责任感。

二、论坛目的1.强化学院教师的科研意识,学习互相科研经验。

2.为学院纵向科技课题申报储备种子项目。学院规定:凡竞争性醒目申报,因有申报指标限制,所以必须通过论坛或其他方式研讨后,才有资格取得学院申报指标。

三、博士论坛操作程序

博士论坛旨在通过主题演讲带动讨论,通过讨论促进主题深化,形成良好的互动,凝练具有学科前沿性意义的议题,为学院高等级科研项目申报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主题选择

选题范围:论坛的主题应围绕当前经济管理领域热点问题,并结合博士现有研究成果和参与的研究课题,体现博士研究深度。

选题方式:主题的选择要集思广益,采取多种方式择优选择。

其他:主题应在论坛举办前两周确定,确定后由联络员及时通知每一位教师,并在确定主题是一并提交该主题的相关资料,以供各位博士和教师熟悉。

2.主题演讲人

每次论坛设立1名主题演讲人。

主题演讲人的选择采取自我报名方式。

3.嘉宾

每次论坛应根据主题邀请1-2名点评老师,若有条件可外请相关领导专家作为特邀嘉宾。

4.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主题演讲应紧密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对主题涉及的背景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达到使与会人员了解论坛主题的目的;主题演讲应介绍背景,概括研究进展,提出论坛讨论的问题。

演讲形式:主题演讲原则上采取PPT的形式进行报告,也可以结合板书、讲义等方式进行。

演讲时间:主题演讲控制在20-30分钟。

5.讨论

主题演讲结束,与会人员应就主题演讲人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博士在论坛举办前收到论坛主题之后应积极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为讨论做好准备;

发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体现发言人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欢迎并鼓励与会其他人员发言。

6.其他工作:演讲人提前5个工作日向学科建设部提交演讲题目及内容简介;学科建设部提前3个工作日在学院网页发布通知。

四、博士论坛举办频率

原则上每两周举办1次博士论坛,具体时间由学院学科建设部负责协调。

五、博士论坛保障措施

为保证博士论坛及博士讨论会的定期举行,学院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

1.邀请学院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作为博士论坛的学术顾问,负责提供学术支持;

2.学科建设部与院办共同负责提供相应的场地、设备支持;

3.学科建设部与院办共同负责在学院网页发布论坛通知;

4.激励措施:取得竞争性项目申报学院指标种子项目资格。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学科建设部

二O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四篇:博士论坛新闻稿

江苏省现代作物科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第三届长三角作物学博士论坛在扬州大学隆重召开

12月27至29日,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主办,由扬州大学和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委员会承办的“江苏省现代作物科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第三届长三角作物学博士论坛”在扬州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6所高校的师生代表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共征集到论文31篇,其中25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博士生作报告。本次论坛还邀请包括程顺和院士在内的10名专家教授在论坛首日作了特邀报告,从育种到栽培,从宏观到微观对现代作物科学进行了深入分析。论坛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加强相互协作、启迪创新思维”。本次论坛涉及到重要作物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生物的进化,作物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数字农作技术等诸多作物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获取知识,增进友谊,是一场作物科学研究的盛宴。我校农学院院长丁艳锋教授、遗传育种系主任王秀娥教授以及章元明教授、姜东教授、郭晓鹏老师和10名博士生参加论坛。论坛最后选出优秀论文奖18名,我校刘杨、卢丙越、李春和王薇4名博士生获奖,是6所高校中获奖最多的。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但促进了博士生深入了解作物学前沿动态,而且培养了博士生组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拓宽了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博士生的创新思维,为作物学科博士生们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论坛的成功举办,也使得由我校首倡的“长三角作物学博士论坛”制度化,下届论坛将由我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让我们期待下届论坛的隆重召开。

第五篇:国学博士论坛

国学博士论坛

作者:王传林《光明日报》(202_年11月23日 16版)

王传林,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_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董仲舒数哲学的基本建构与价值向度——基于数字诠释学的一个可能视角》。

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奇伟

通讯评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魏彦红

“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被《周易》《老子》与《荀子》等作品予以理论化。时至秦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作品对“数”与“数字”也颇为钟情,董仲舒更是将“数”与“数字”大胆地运用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从而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因此《春秋繁露》中出现了数、大数、天之数、制度之数等范畴。基于此,董子运用以数诠经、以数解人、以数释天、以数统政等诠释范式建构出独特的数字诠释学;其“数”蓄隐真意,值得多维探寻。

“数”作为存在

“数”作为存在,是一切存在之定在的敞开与涌现。当“数”成为人感知与思的对象时,它便有了被抽绎与量化的可能,从而使得其与存在本身相分离,继而成为一种理念或思想。

继轨前人,董子提出:“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下引仅注篇名);“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为人者天》)等。在他看来,万物之中存在“数”,天亦存在“数”;或曰,“数”作为存在拥有物自体隐存的幽暗与形上之天所涌现的神秘,由数至数字的过程则是试图摆脱幽暗与神秘并使之明朗与清晰的过程。在董子眼中,数字是最纯静、最明晰和最抽象的定在,从而凡物皆成可度量、可重复或可显现的图式;同时,数字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拥有言说的力量,拥有建构理论世界的力量。简言之,“数”作为存在之定在向人揭示宇宙的图景与结构,其中蕴含着天道、善与美的敞开与涌现。

“数”作为符号

人是“思”的主体,“数”是“思”的对象;人在思时通过数字符号面向存在。人之符号化能力的进展与物理实在之幽暗的退却成反比,符号因其普遍性与有效性成为打开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钥匙。“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相生》)董子以“气”为载体,以“一”为原点,以阴阳变化为路向,由“一”推演出“二”(阴阳)、“四”(四时)、“五”(五行)与“十”(十端);同时,他又以“五行”配“五常”,以“四时”配“四政”。值得指出的是,董子认为“十”具有圆满性、人伦性与道德性,他说:“天数毕于十”(《官制象天》);“十者,天数之所止也。古之圣人,因天数之所止,以为数纪”(《阳尊阴卑》);“人亦十月而生,合于天数也”(同上);“故数者至十而止,书者以十为终”(《天地阴阳》);“名号之正,取之天地”(《深察名号》)。由“一”至“十”,“数”完成符号化推演。其实,“数”的符号化就是数字以其单纯而直观的范式在“数”上打下孔洞,一则映现其内在的无限与幽暗,二则表现数字对数的呈现与颠覆。数的符号化意义则在于数字被引入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董子意在为现实伦常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建构寻找形上依据并试图解决其合法性的来源问题。

“数”作为尺度

在董子那里,所有的数字被感性直观置入客观境域之中,即天、地、人与政的逻辑网格之中,这种朝向更大境域与秩序的扩散使得数与数字在敞开自身的同时,更趋近于存在之定在。所以说,董子语境中的“数”之于一切存在而言是一种尺度——价值尺度。在自然境域中,数是自然存在之定在的涌现,而数字则是对数之涌现机缘的观照。在伦理境域中,数蕴蓄着生命与生命之间有同数、同构与同质的一种可能性,数字则呈现出存在与存在之间的价值关联。黑格尔说:“数无疑是一思想,并且是最接近于感官事物的思想,或较确切点说,就我们将感官事物理解为彼此相外和复多之物而言,数就是感官事物本身的思。因此我们在将宇宙解释为数的尝试里,发现了到形而上学的第一步。” “数”作为衡量自然存在的尺度为人认识自然存在与物自体提供了便捷路径,这一点在《春秋繁露》中有明显体现。董子认为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一切规则皆有定数,而且不可违反;否则,即便是皇帝也会受到“天谴”。在董子那里,“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基义》),因此,“数”成为君权天授理论的凭借。诚如钱穆云:“董仲舒以数理观念代替先秦道家之自然观念,谓宇宙间一切事象物质之变化,其背后皆有一种数与理之作用引生而推动之。盖凡事物之同类者,积至于某程度、某数量,即可引起某种变化,此乃自然之理,实即一种使之然之理也。”可以说,数的存在使得天、人、政三者之间有了同质与贯通的基础,也使得王者可以按照数的尺度去看待一切客观存在,进而得以完成伦常制度与政治架构的设计。

“数”作为方法

董仲舒用数与数字来解构一切存在(包括人自身),他建构了系统的数字诠释学,提出了颇为典型的诠释范式。其中,以数释天是形上依据,描绘的是自然图景;以数诠经是理论源泉,描绘的是历史图景;以数解人是基本环节,描绘的是身体图景;以数统政是理论旨归,描绘的是政治图景。

因此,解析“以数统政”是理解其数字诠释学的关键。在董子那里,“数”统摄天、人与政:人体之数与天数同之,官制之数与天数同之;人作为中间环节打通了天与政之间的通路,解决了现实伦常制度与政治制度建设的合法性问题。董子认为“王者制官”是通过“条天之数”与“备天数以参事”(《官制象天》)来实现的,其要旨是“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同上)。简言之,通过“人副天数”与“官制象天”,“天数”得以向“人”与“制”扩展;或曰,现实政治制度的内在理性应该源于天数,否则将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他又云,“天地神明之心,与人事成败之真,固莫之能见也,唯圣人能见之”(《郊语》)。由是观之,圣人或王者在沟通天、人与政的过程中是重要环节,其理想人格或道德品格在王道贯通天道、地道与人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说,天道或宇宙理性也利用王者或圣人的意志与独特兴趣来实现其普遍的目的——这是理念的战略,因为王者或圣人是理念的执行者。董子力图表明宇宙精神是如何实现由其本质的辩证演化所规定的目的,其天道贯通人道与王道的思想恰恰阐明了这一点。在董子看来,皇帝尽管是天之子,但其仍需德侔天地,唯此方能成为天的代言人;故而他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并且强调“天意常在于利民”(《止雨》);这就是说,天、君与民之间存在互动与制衡——“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玉杯》)——天意利民;于互动与制衡之中,民本思想跃然而出。此外,董子依据“天有五行”设计出“政有五官”,并参照“比相生间相胜”的原理附会出五官之间的协作与制衡机制。在他眼中,政治是数字符号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道德是维系这个生活世界良性运行的关键所在;天之数贯穿着这个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如伦常机制、政治制度等),其运行应如四时、五行般有序而和谐。

综上而论,“数”既是存在之定在,又是存在之符号;既是存在之尺度,又是价值之源泉。正基于此,董子建构了独特的数字诠释学,为现实伦常与政治制度找到了理性之基与价值之源。

20130822-25 第五届机械工程博士论坛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