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看义乌闯创精神(程智军)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看义乌闯创精神
——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参观考察启示
4月12日,浙大三期德州班全体学员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进行考察学习。走进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便有一种置身于小商品海洋的感觉,饰品、玩具、日用品、纺织品、家具、珠宝等琳琅满目,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个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商品城拥有7万个商位,当地人告诉我们:“有人做过统计,在义乌市场内,若在每个商位驻足三分钟,每天按8个小时计算,需要一年多才能看完。”。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从义乌到全国、从全国到全球,从传统商业到电子商业,“鸡毛换糖”发展成为“世界超市”,义乌小商品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市场繁荣,2015年小商品城年交易额达到1244亿元,同时带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2016年义乌市旅游收益高达740亿元。
义务小商品城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义乌人的思想解放、敢闯敢创的拼搏精神,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分不开的。
(一)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学习考察中,我们感受到是他们那种敢拼、敢闯、敢试的胆气和硬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大思路、大气魄,为当地发展服务业带来了无穷活力。义乌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在我国的逐步解冻,义乌人开始不满足仅仅靠“鸡毛换糖”解决生计问题,大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义乌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实施“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随即,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此后的20多年间,义乌小商品市场数次易址、扩建,逐步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从“四个允许”兴市场、“兴商建县”促繁荣、“以商促工”强支撑到“工商联动”夺市场,再到如今的“国际商贸”铸辉煌无不显示出义乌人创新发展思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
(二)管理创新、政策扶持。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在其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和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相对滞后,地方政策对于市场的发展就起到先导作用,义乌市政府在税收、土地方面更是给予了一定的扶持,起到了放水养鱼的作用。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建,义乌市政府大胆的对市场经营管理主体的产权制度进行创新,即由政府所有、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主体,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政府控股下产权结构多元化、开发管理小商品市场的企业法人主体。在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义乌市场六易其址,九次搬迁,同时在规划内兴建各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这种管理制度创新和地方政策的扶持,有力地推进了义乌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三)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带动。品牌意识强是义乌从政府到企业、商家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坚持把品牌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提水平、以品牌树形象,强势的品牌效应带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义乌第一个全国驰名商标“浪莎”的出现到今天“义乌品牌”在全球形成影响力,义乌的品牌立市之路逐步显现。一是严厉打击未经允许擅自采用名牌商标、带有侵权和欺诈性质的不合格产品和非法商家,同时,加强品牌培育扶持与引进力度,品牌建设不仅提高了义乌知名度,也极大地提高了义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二是市场的严格自我约束,出台《国际商贸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定实行知识产权商品备案制,对因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被查处的商位,进行诚信文明扣分直到被收回商位经营权等处罚。多年来,市场的自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三是义乌企业创牌意识和品牌经营理念不断提升,企业为进一步打造优质品牌,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快设备升级换代步伐,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行业内确立并巩固了领先优势。伴随着品牌战略的实施,以品牌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迅速崛起,服装、袜业、饰品、工艺品、日用品、拉链等优势行业都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和企业,提高了义乌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为市场提供了优质产品,确立了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小商品交易中心的龙头地位。(程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