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在过去几千年里,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 有减弱和停息过。究其原因,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到社会 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我们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而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依然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中国人的 思维,它不仅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类精神文化更进一步优化,让人类的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加密切,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安稳地合作与发展,促使世界的和平,因此,儒家思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积极的。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 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华民 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虽然儒家思想成形于两千多年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必须舍弃和 批判的观念,但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儒家思 想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 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思想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 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首先,儒家以“求道即 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次,是儒家 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 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 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再次,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 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
儒学不 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几次大的转变,但是没有失去它原有的本质。”儒家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上承西周时代的 文明智慧,又在先秦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后世儒家又对儒、释、道三者的精华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使得儒家思想更趋于理性与科学,近代以来又以其强大的生命 力与包容的胸怀,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精华,不断融入现代思想继续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总之,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更是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儒家思想促进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2、儒家思想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
人类社 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文价值丧失, 人性物化,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 自尊自立自强。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恢复部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和平、合作、彼此关心和信任,是文明社会努力走出困境的基本策略。中华民族精神,博 大精深,内涵丰富。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其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任何传 统文化都有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儒家思想也不是永远适于任何时代的,今天,儒家思想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社 会文明与进步发展到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儒家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吸取现代文明的滋养。纵观儒学发展史,儒家思想正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了道 家、佛家的思想而得到不断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精神支柱。毫无疑问,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主宰和支配民族衰败破落 或崛起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包括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在内的民族精神。那么,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中国儒家思想,无 疑是一可利用的传统资源。儒家思想不只属于历史,还属于当代,属于未来,它将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我们古老的儒家思想在当代民族精神中会重放光芒。
二、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思想体系,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还不断地越出国界,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和欧美各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思想文化互相撞击、互相融合,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还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的设立对传播儒家思想,使其具备时代要求,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应当“属于整个世界”。
1、儒家思想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儒家思 想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一种学术传统,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早在秦汉时代,它便越出国界,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特别是朝鲜、日 本、越南,对于促进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史学家把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视 为孔子文化圈,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历史上 朝鲜是中国以外儒家思想传入时间最早、传播领域最广、接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国家。自秦汉时期儒家思想传入朝鲜半岛后,逐渐成为朝鲜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在大和时代进入日本,在今天,儒家思想已经融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情感及生活方式之中,成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韩国也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家思想的学科。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挖掘儒家 思想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也已传入越南,并影响着越南的各项事业发展。
2、儒家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在中国 的各种思想流派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早在1687年就正式传入西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兹是较早接触儒家思想的一位西方学者。早在1676年,他就已经读过儒家书籍。莱布尼兹认为,在政治、伦理方面,中国远胜于欧洲。在法国,18世纪上半叶法国大革命的前导启蒙运动走向高潮时期,中国文化特别是 儒家思想就已在启蒙思想家们面前呈现出一个理性的世界。启蒙学者的重要代表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 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对孔子学说也很推崇。重农学派领袖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是一切国家财富的源泉,只有 农民是唯一的生产阶级,这是孔子和中国历代帝王早都知道的。
根据英 国学者李约瑟的记载,儒家思想在公元2世纪即传到欧洲,虽然欧洲人当时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儒家著述,但西汉人张骞出使西域时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永不放弃、效忠国家的精神,给欧洲人带去了震撼和敬佩,他们从张骞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化力和穿透力。后来,另一个欧洲人马可波罗游历到中国,他被这个富庶文 明的国度深深吸引,开始在中国一边经商,一边游历名山大川,并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介绍这个被儒家思想浸润的富裕的国家,让整个欧洲为之疯狂。孔子思 想对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影响同样甚大。法国哲学家从孔子思想中悟到:征服者可以毁坏有形的物质,但毁坏不了道德。法国作家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 读了《赵氏孤儿》,将它改为“五幕孔子伦理观”,并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同样,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写道,“自 由是属于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近代史上,德国人卫礼贤跟随军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学成回国后,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在教授学生时,他流传法国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所谓经济学说、社 会学说,皆不如孔教。西方哲学家兴推倒前人学说而代之,中国则以孔教通贯数千年。”在他看来,儒家思想比西方哲学思想好处更多,所以能统治中国几千年。
772 年的英国出版了世界历史名人录,孔子列榜首。从此,英国人在各地建起了许多孔子研究机构,对孔子思想深入研究。英国传教士庄士敦还做起了清朝皇帝的洋文 “太傅”,他在教授清帝时悟出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他说:“四书五经之于中国,犹如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的教育,须臾不可离。”后来,在《新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中,有关“孔子”的词条多达400余则。
美国人 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大约是从19世纪开始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先读儒学著述,后办教会学校。在两种思想结合过程中,儒家思想不胫而走,传到了美国。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这句话点燃了美国人对孔子的热望,从此,美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 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孔子思想与东方哲学的挖掘。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其成员皆为各国政要,开始推动世界尊孔运动。后来,他们还在各国成 立孔子学院、孔子博物馆等,对孔子思想进行世界范围“布道”。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也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勇于创造,科技人才辈出,出现 了许多名人巨匠。华人华侨的卓越表现,又反过来印证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使儒家思想愈发魅力四射,大放异彩。
当今,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兴起。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揭幕。9月中旬,纽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中国教育部初步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
总之,儒家思想展示了不同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它为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也启发了西方许多思想家的头脑。以至历史发展 到现代,西方学者仍把孔子列为世界哲人之首。1988年,世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 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21世纪应当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在新的世纪中,也将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参考书目】
1.《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2.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立文:《和合学概论》(上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5.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
7.梁海明译注.《孟子》、《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 值。
“中庸”就是强调“善”
对于“中庸”的概念,张辛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 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张辛认为“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中庸”核心是礼 乐文化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目前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张辛认为,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 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所以,我们要强调与传统接轨,兼容其他文化的优秀精神,而没有必要一味盲目强调与国际接轨。”
第二篇:儒家思想学习心得
我对儒家经典有所爱好,《论语》、《孟子》等也读过一些。经过 张乘健 教授讲座指导,我对儒家学说有更深的认识与提高。
一、主要心得
1、儒家哲学是积极有为的哲学,要求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对现实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在机关里混日子、不作为是有力的针砭。
2、儒家的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观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相融合的,一致的,必须好好学习,学以致用。
3、对儒家思想要存真去伪,掌握真谛。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断地有注释、增减。特别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对儒学进行篡改和曲解,使儒家蒙受不白之冤,不明就里的人受骗上当。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的“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似仇寇”到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手里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疑为“刑不逮君子,礼不逮小人”真是天壤之别,必须睁大眼睛。
4、儒学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照搬照抄。如孔子轻视女子、相信天命等,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现在社会形态变了,科学发展了,摒弃一些落后观点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
二、以儒家思想指导做本职工作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等级观念。我还认为更是要求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观念。即君主做君主的事,臣子做臣子的事,父做父该做的,子做子该做的。在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的社会里或单位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整个单位或整个社会也就好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又极大地避免有好处抢着干,没好处踢皮球的现象。
我们提倡多奉献,但这种奉献是在本职工作上的多奉献,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力为社会、他人多做奉献。
孔子提倡等级这是对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直到今天全中国乃至世界,不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均有等级,无可厚非。孔子对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上等级必然高要求。所谓“责大任大”。现在一些人论待遇,论级别,什么都要,一个不能少;说责任,说付出只想一推了之,作为公务员必受到唾弃。所以必须有上进心,必须做好与责任相当的事情,争取做得最好。
第三篇:儒家思想论文
浅谈班级的“人本化”管理
当代,“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事务中所普遍认同的原则。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人本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要求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思想是管理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同时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切管理行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表现人的尊严、全面体现人性关怀、充分发扬人文精神。班集体的管理也不例外。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激励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有效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作为既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的班集体,在人本管理工作中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从观念转变、情感激励、民主管理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作一定探讨。
一、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班级教育管理观,应确立“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指导思想,进行人性化、民主化管理。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教育目标。人本化的教育,就是个性化的教育,也就是“个”的人性的教育,人性教育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但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暴露出诸多缺陷,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班级管理大致有人治管理、法治管理、“无为”管理和德治管理等各种类型。人治管理依赖管理者个人权威施行管理,其优点是效率高,但容易形成个人专断;法治管理的特点是一切以法规为依据,简易公正,但缺少人情味;“无为”管理利于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却易于出现放任自流的状况;德治管理强调以德治班,管理者的道德品格和学生的道德素养是管理的支柱,其缺点是见效慢。可见,这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暴露出诸多缺陷,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相反,人本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也讲管理者个人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建立在管理者个人人格魅力基础上的权威。人本管理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学生服务的。人本管理尤其讲管理理念,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人本管理既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又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完善,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归宿。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来运行的。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人,教育的动力和核心也是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还是取决于人。因此,人本思想,是目前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管理者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角色,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成长的多维角色。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还要把教育管理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管理者“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2][1]
二、发挥管理者情感的亲和力
人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而并非一种具体的模式。这一理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它在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具体模式,如情感管理、民主管理等。
运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管理者以班级为本,班级以学生为本,班级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人是有情感的,情感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有了情感才能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它在班级这样的群体中能起一种亲和的作用,所以管理者要重视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3]提倡管理者和学生加强沟通与协调,实现心灵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管理者要以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态度、情感的力量去激发、感染、影响学生来对待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力量。
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使良好的师生关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应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需要管理者树立“仁爱”和“宽容”为核心的班级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管理人性化的集中体现。“爱人”就是要爱学生、爱同学、爱周围所有的人,“爱人”还要爱惜人的才能,爱惜每个人的才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们强调:班集体中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各自发挥长处,班集体就可以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班集体。“爱群”就是爱自己所归属的大群体、小群体,并为之做出贡献。“爱物”就是要爱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爱护环境、热爱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具有真善美的属性,所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就是爱真善美。应把“爱生”作为师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爱生”的爱是一种泛爱,“爱生”就是要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就是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用“仁爱”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
管理者对人要宽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首先是尊重。肯定学生是人格的主体,也就是肯定学生的尊严。一个人在肯定和尊重自己作为人格主体尊严的时候,必须推己及人,同时也肯定和尊重他人作为人格主体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管理者与学生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管理者同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的关系。尊重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强调发扬学生在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教育创新,还要尊重学生自我完善的要求,主要是完善人格的要求、完善知识能力的要求等。其次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对曾经错误对待过自己的学生要宽宏大量、有气度、容得下,要不计前嫌,同善待其他人一样善待他,也就是要能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包括意见不同的学生、有缺点的学生、犯错误的学生。有了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学生,班级才能兴旺,才有活力。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民主管理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前提 “现代化管理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重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4]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管理角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参与精神。管理者在班级中需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本”的自治管理模式。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5]学生自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具体谈到自治管理的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
[6]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使全
班学生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在这些活动中,管理者扮演着导演、倡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彻底抛弃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四、以人为本管理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是现代班级极为重视的管理内容,班级凝聚力的大小与班级管理成功率成正比,班级凝聚力越大,班级管理成功率就越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越高;否则,有相反的效果。班级管理的成功在于管理者能否提供优质服务,这同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现直接相关。而调动学生的因素,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对班级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不仅对班级决策有参与意识,而且对班级的前途有使命感。因此,班级凝聚力的大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会导致班级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前景:一是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走向消极或松散。在班级管理全部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各种形式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把学生的主动性、智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做到人人关心班级的活动,人人重视班级的效益,把学生的精力全部凝聚到班级发展上来,其目的在于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统一学生思想、增强
班级管理活力。因此,各类班级应从本班级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各种可行的方案。
班级作为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来达到育人最大化的目的,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这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即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因而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中,对形成有特色班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怡臻
第四篇:儒家思想英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现代人,虽说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心里空虚,没有归属感。虽说是自由的,但有很多麻烦。这与缺少儒家智慧、缺乏自律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如果放弃儒家价值观(自律道德),犹如西方的无宗教信仰的人一样,永远是个不健全的人。
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我觉得我们应该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包容,即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儒家思想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批判继承和升华的基础上,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忧患意识。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忧患意识代表的是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现代看似和平的表面下我们国家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钓鱼岛”事件,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同时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大力发展我们的国力。
(2)民本思想。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3)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内涵里所包括的德治、人治和礼治思想,无不涵盖着和谐的理念。
(4)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人们认为“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5)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儒家传统思想发展至今,之所以影响深远,关键在于它能根据统治者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得到改造,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Modern people, although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but their heart empty, there is no sense of belonging.Although it is free, but there are a lot of trouble.It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lack of Confucian wisdom, lack of self-discipline and moral.If a person abandon Confucian values(self-discipline and moral), like the Western non-religious people, forever is not a perfect person.With today's discourse is concerned, Confucianism was understood to be the co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ancient Chinese.In the face of these resources, modern people have a freedom of choice, can absorb some of the resources inside components, also can abandon some elements.I think we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tradition of us, that is inclusive, that is,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to criticize and inherit.Confucian thoughts have wh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s? Based on a critical inheritance and sublimation, I personally think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1)The spirit of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and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is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preserve the vigor of life and growth in nature.On behalf of hardship consciousness is a noble personality, embodies a kind of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istoric mission.Under the surface of seeming peace in the modern,our country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Diaoyu islands” event, we should always maintain a sense of urgency, and we should be self-improvement, to develop our strength.(2)The thought of the people: Of course,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the ancient “people”, no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Today we reject the feudal kernel, you can transform the ancient thought of the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be in power, its development for the people's interests above everything else the concept of socialism.(3)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 including the thoughts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in the rule of virtue, the rule of man and the rule of rite,it covers a harmonious idea.(4)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ought is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Chinese cultural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is the core spiri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As a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people think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pirit is moderate, doing things according to moderate way, and strive to keep within the scope of a reasonable.(5)The spirit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oughts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our lives in today, the key lies in it to the rulers and the society have been transformed, embodies the spirit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第五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
孔子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摘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避居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他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自觉所学有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孔子的政治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得到展现。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步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在周游列国10多年中却备受冷遇,甚至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67岁时返回鲁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至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政治秩序的礼乐制度也难以为继。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㈠孔子的“仁”
1、仁的含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如《诗经》《左传》)中就己有仁字出现,但那时的仁的意思,只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仁真正具有《论语》那样强调的重要性与崇高地位则始于孔子。
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一共有109处,但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而真正涉及仁的本质意义,即可作为定义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其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仁”原有意义的确认与继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浅层次定义。
其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扩展与提升。“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其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要把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
其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
上面四个关于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其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递进。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含义。
2、实践仁的方式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式有多种,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将这些方式加以概括,提炼,就可以升华成为“忠恕”之道。“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懒惰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忠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㈡孔子的“礼”
1、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主张“为国之礼”(《先进》),“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主张用礼来治国,建立一种“礼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而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国家及礼仪制度。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合于礼,其实质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下的社会”。
2、实践礼的方式
孔子认为礼的方式是“正名”,“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3、“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的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奉行礼乐的。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㈢孔子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中”,二是“和”。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中与和又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的,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中庸”的价值
孔子很重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比,中庸之道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被讨论的,原本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㈣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出发,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之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培养具有上述弘扬与行道志向和德才的君子或志士,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关于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分封制下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4、关于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四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己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约2500年前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式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6、关于教学的方法。
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7、关于教材建设。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编订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后被荀子尊敬为“六经”。除《乐》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三、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认真朴素的态度,把思维聚焦于人生的实际问题。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早在公元1世纪,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越南、日本等地。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198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提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和的东方品格和释方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必须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在人类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潮流中,孔子必将会气宇轩昂的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