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俄两国关系-经济
一、不同时期两国的经贸发展情况
1、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伴随着市场化转轨出现大幅度经济衰退,居民生活必需的粮食、食品、轻工业产品及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中国对俄出口便以这类产品为主,机械设备只占10%左右。俄向中国出口钢材、化肥、木材、电站设备、车辆机械设备、军工产品以及生产用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但石油贸易量不大。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76.8亿美元。双边贸易额在90年代中后期徘徊不前甚至下降,1999年只有57.2亿美元。2、202_年以后,俄罗斯本国政局稳定,经济走上恢复和增长的轨道,中国经历2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_年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实际上,中俄政府间自1997年就签署了一系列有关经贸合作的纲要和协定,比如:《1997―202_ 年贸易协定》(1997)、《202_―202_年贸易协定》(202_)、《关于202_年前中俄经贸合作纲要备忘录》(202_)、《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202_),还有其他一些涉及税收、口岸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能源开发等具体领域的合作协议以及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进入了新时期。3、202_年中俄双边贸易额80亿美元,202_年达到291亿美元,202_年达到881.6亿美元。除202_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额较前年下滑,其余年份年均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其中很多年份保持了30%~40%的增长,202_年较上年增长了44.3%。202_年为635.52亿美元,202_上半年为371.2亿美元。从202_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中俄贸易双方交易物品种类(参考论文图表)
尽管中俄经贸在202_年代增长迅速,但总量还是太小。以202_年881.6亿美元的最大值来看,同期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为5460.4亿美元,与美国4846.9亿美元,与日本3294.5亿美元,与韩国2563.3亿美元。加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俄罗斯只能算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在中国对俄出口商品中,202_年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了24.81%和7.48%,服装、轻纺材料及制品和鞋类占到55.52%。202_年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上升到65.36%,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占5.99%,新增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占比5.15%,服装、轻纺材料及制品和鞋类则下降到23.65%。由此可见,中国对俄出口商品的结构呈逐渐优化趋势,机电和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大幅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显著下降。
2、在中国从俄进口的商品中,202_年原油占31.21%,钢材占9.91%,铁矿砂及精矿占2.62%,也就是说,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占了43.74%,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只有3.85%。202_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品中仅原油和成品油占比就达到60.38%,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则进一步下降。此外,近些年双方农产品的相互进出口始终保持了一定比例。由于在天然气价格方面存在分歧,俄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谈判还在进行中。从上述数据可见,尽管俄政府层面近年不停地呼吁优化其出口结构,渴望提高对华机电和技术创新类产品出口比重,但看起来鲜有成效。
三、影响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目前中俄经贸发展一方面应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
1、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贸易水平。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二位,202_―202_年外贸总额连续3年世界第二,202_年更首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881.6亿美元的中俄双边贸易额对中国来讲确显微薄,特别是相比中欧、中美、中日来讲,应该说中国发展对俄贸易的潜力巨大。从俄罗斯来讲,尽管近年经济增长迅速,但总量上202_年GDP刚刚超过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8600多亿美元,中俄贸易已占到其外贸总额的10%多,且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其最大贸易伙伴。因此说,从俄罗斯方面,囿于经济和外贸发展水平,对中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可能受到一定制约。这是不可不考虑的因素。
2、中俄双边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俄罗斯一方难以消除戒心。中国对俄出口结构呈逐渐优化的趋势,而俄对华出口结构非但没有向他们所希望的方向优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趋向反而更加明显。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和原材料日益扩大的需求是发展的必须。从中国每年对国际市场原油产品的需求来看,俄罗斯从来都不是中国最大的供油国,以202_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2432.94万吨这一近年来最大值来看,也只占了当年中国进口原油的8.98%,俄在伊朗由于核问题受到制裁从而减少了供应量的情况下排到中国供油国的第三位。另一方面,从俄罗斯方面,其本国经济就是以能源和原材料为根基和导向的,尽管近些年俄政府不断倡导创新经济,但是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占比不降反升,202_年其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6.1%。如果俄罗斯经济短期内无法实现自身的结构调整,其对华贸易结构也难以迅速实现优化。但是基于对成为中国原料附庸的担忧,俄罗斯一方在与中国合作方面总是有所防备,这也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双方的深入合作。
3、中俄两国都处于转型时期,存在制度不健全、行政掣肘和腐败、营商环境欠佳等问题,这些也阻碍了双方投资者的脚步。根据202_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俄罗斯在183个国家中排名第120位,中国排第91位。俄总统普京目前加大力度整顿本国的投资环境,提出目标要在202_年前将排名从第120位提升到第20位。如果目标能实现,那国际资金就不是流入而将是涌入俄罗斯。
4、此外,还有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两国文化和居民心理方面的因素等都会对中俄经贸合作构成影响。
四、两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必要性
两国发展经济贸易的必要性:中俄两国互为陆上最大邻国,又都处于转型发展和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经济互补性很强,两国间的贸易合作是双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而迫切的需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想方设法突破和超越制约发展的因素,使中俄经贸合作真正越过藩篱,跃上新的台阶。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_年3月22日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外访拉开序幕。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俄合作签约仪式。2、202_年9月5号,在圣彼得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开始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双方表示将加快推进能源、航空等领域战略性大项目合作,继续深化军事军技合作,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据新华社电国家主席习近平昨天在圣彼得堡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能源、航空、地方合作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
3、中俄202_年5月21日上海签署两国政府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兩份能源領域重要合作文件。根據合同,從202_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合同期30年,協議總價值4000億美元。有專家指,這兩個文件的簽署堪稱中國與俄羅斯能源合作的里程碑事件,成為中俄建立全面能源合作夥伴關係的生動註腳。
4、目前,中俄正积极努力实现两国202_年前双边贸易额达到202_亿美元的目标。202_年10月签订了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中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2_年年底,俄罗斯央行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国家外汇储备。202_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俄罗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为双边贸易、投资使用本币结算提供便利。
第二篇:中俄蒙经济走廊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中蒙俄经济走廊”
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 经济带建设规划》摘要
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_年4月13日
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上呈东西走向,起自黄渤海、东南亚沿海或俄罗斯远东港口,经大(连)哈(尔滨)佳(木斯)同(江)、绥满、哈黑、沿边铁路四条干线通达边境口岸,出境后,与俄罗斯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贝阿铁路相连,向西抵达欧洲。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辐射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及欧洲,重点是俄罗斯及欧盟;对内辐射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重点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一、战略意义
建设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全方位务实合作,为促进地区经济互利共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建设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地区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我国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建设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中俄基础设施和口岸通道的互联互通,不断创造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拉紧中俄合作的利益纽带,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建设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还能引导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兴边富民,有利于把这一地区建成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和集聚亚、欧、北美等多种资源和多个市场的开放大平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从整体提升和拓展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沿边开发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按照“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的地缘优势,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大(连)哈(尔滨)佳(木斯)同(江)、绥满、哈黑、沿边铁路四条干线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贝阿铁路形成的“黑龙江通道”为依托,建设联接亚欧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吸引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聚集,发展境内外对俄产业园区,打造跨境产业链,构建发达的外向型产业体系,构筑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我国扩大与俄欧、东北亚合作提供重要平台,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准确定位、互利共赢。以中俄双方政治互信、经济互补、利益互惠为基础,紧紧围绕经济合作,扩大利益汇合点,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铁路为主、立体联通。以大哈佳同、绥满、哈黑和沿边铁路为支撑,实现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贝阿铁路的互联互通,构建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光缆于一体的国际经贸大通道。
以贸兴业、全面发展。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吸引生产要素向经济带及周边地区聚集,打造跨境产业链,构建外向型经济体系,带动经济、科技、人文等全方位交流合作。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好政府宏观谋划、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建设积极性,遵循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运作。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五大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阶段确定目标,分步骤推进实施。
(三)战略布局
1、通道布局
以大哈佳同、绥满、哈黑和沿边铁路为主骨架,以周边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光缆为辅助,以相关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建设联接亚欧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
(1)陆海联运通道 起自我国广州、宁波、上海,韩国釜山,日本新潟等港口,经海运至俄罗斯远东海参崴、纳霍德卡、东方港等港口,经铁路至绥芬河,再经绥满铁路至哈尔滨、满洲里,从满洲里出境后至外贝加尔,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向西抵达波罗的海沿岸和汉堡、鹿特丹港。
(2)铁路通道
——绥满铁路过境通道。大致呈东西走向。东起俄罗斯远东海参崴等港口,途经绥满铁路,经绥芬河、哈尔滨,至满洲里出境后可达外贝加尔,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向西抵达波罗的海沿岸和汉堡、鹿特丹港。
——东北港口至同江铁路大桥过境通道。大致呈南北走向。南起大连港等港口,途经哈大铁路至哈尔滨,再经哈佳铁路至同江,从同江铁路大桥出境至比罗比詹,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相连。
——哈尔滨至黑河铁路过境通道。大致呈南北走向。南起哈尔滨,途经滨北线、北黑线至黑河,从黑河大桥出境至布拉戈维申斯克,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相连。
——沿边铁路过境通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南起老黑山,北止于洛古河,途经黑龙江省沿边铁路,经东宁、绥芬河、虎林、饶河、抚远、同江、名山、逊克、黑河、漠河等边境口岸,并在这些口岸出境,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相连。(3)公路通道
以连接相关节点、产业园区和边境口岸的国省干线为主的公路网。(4)水运通道
以哈尔滨港和佳木斯港为枢纽,黑河、抚远等口岸港口为节点,建设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航道等重要水路运输通道及江海联运通道。
(5)航空通道
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为枢纽,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漠河、抚远等支线机场为节点的中俄、中欧、亚洲等航线。
(6)管线通道
从漠河过境的中俄漠大石油运输管线(包括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中俄原油管道复线工程);从黑河过境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运输管道。
(7)电网通道
黑河中俄边界跨境国际输电线路以及哈尔滨——唐山北电南送输电线路。
(8)光缆通道
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出发,向东沿北冰洋大陆架穿白令海峡从海参崴登陆,经绥芬河与哈尔滨主干光纤网相连的北极圈欧亚洲际光缆通信主干网,争取在哈尔滨设立国际通信关口局。
2.产业布局
依托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货运通道和主要交通干线,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商贸重镇为节点,以沿线城市重点产业园区为支撑,依托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聚集区,发展跨境产业链,形成以“一核四带一环一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境内产业布局
——“一核”:哈尔滨都市圈。以哈尔滨为核心枢纽,发展高新技术服务、国际物流、国际金融、国际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医药、新能源、生物产业,打造中俄经贸合作平台、合作企业总部、物流集散枢纽、加工制造基地、信息金融服务和文化科技交流中心,建成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四带”:哈大齐(满)、哈牡绥东、哈佳双同、哈绥北黑产业聚集带。
哈大齐(满)产业聚集带。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含沿线肇东、安达等经济区域,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利用俄油、气资源加工产业链,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哈牡绥东产业聚集带。以牡丹江、绥芬河、东宁等城市为重要节点,包含阿城、尚志、五常、海林、宁安等经济区域,重点发展进口木材、宝玉石等资源加工、绿色食品、商贸物流、建材、机电、电子信息、旅游会展等产业,提高进出口商品本地加工转化率,建成物流集散中心、贸易投资服务平台、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先进制造产业带。
哈佳双同产业聚集带。以佳木斯、双鸭山、同江等城市为重要节点,包含宾县、方正、依兰、桦川、集贤、富锦等经济区域,重点发展稀有金属原材料合作加工、钢铁与铝材为主的新材料和绿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利用、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枢纽,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新兴产业带。
哈绥北黑产业聚集带。以绥化、北安、黑河等城市为重要节点,包含绥棱、海伦、五大连池、孙吴等经济区域,重点发展原材料加工、绿色食品、轻工纺织、新型建材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黑河利用俄电力为能源的“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和利用俄油建设石油化工综合体,打造外向型产业聚集区、对外商品集散地、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休闲度假胜地。
——“一环”:沿边环形产业聚集带。以漠河、塔河、呼玛、孙吴、逊克、嘉荫、萝北、绥滨、同江、抚远、饶河、虎林、密山等边境县镇为节点,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整体协调、差异化发展的新的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牡丹江(鸡西)、三江、兴安三大沿边开放区和黑瞎子岛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先行区。
(2)境外产业布局
——“一外”:境外产业园区。包括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外贝加尔边疆区、犹太自治州等与我省接壤州区,以及弗拉基米尔州、车里雅宾斯克州、阿金斯克州等俄罗斯腹地州区,以发展产品原材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外内外”加工贸易方式,省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的“内外内”模式为牵动,培育林业、农业、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矿产采掘业6个跨境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衔接、境内外互动的跨境产业布局。
(四)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202_年—202_年)做好“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与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衔接。
2.中期目标(202_年—202_年)将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国内连接亚欧最便捷、最通畅的国际大通道。
3.远期目标(202_年—202_年)全面建成面向俄罗斯、连接亚欧的综合跨境运输网络,形成经济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哈满俄欧铁路跨境运输体系 在开通中欧铁路国际班列的基础上,开展以哈尔滨为中心、以经济带覆盖和辐射地区为主要货源地的中(俄)欧跨境运输。推进建立统一全程运输协调机制,加快货运枢纽体系建设。组织物流企业向国内外目标客户推介中(俄)欧黑龙江通道跨境货物运输产品优势。开展招商引企,组织国内外货源,吸引大型商贸物流、货运企业通过“黑龙江通道”进行跨境运输。
(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与俄罗斯交通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推进口岸界河公路大桥建设。拓展黑龙江省与我国东南沿海、俄远东地区、日韩、东南亚等江海联运和陆海联运新通道。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哈尔滨机场对俄远东地区门户机场功能,新增和加密通往俄罗斯、日韩及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航班。
(三)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一批物流园区、节点和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和专业物流企业,打造现代智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建开放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商物流基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对俄合作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改善通关条件,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不断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四)加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深化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作。拓宽农业合作领域,积极推进农业经济技术合作,深入开展土地资源、作物栽培技术、农林牧品种等领域区域性合作。深化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五)加强跨境产业园区、产业链建设
鼓励合作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组建产业合作联盟,加强跨境投资合作。积极建设中俄双向贸易和加工基地,形成跨境产业良性循环。
(六)广泛开展人文科技交流合作
推动我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建设双方高校联盟,加快培养对俄语言、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人才。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扩大对俄科技交流。加强文化旅游合作。
四、保障措施 健全协调机制。利用中俄两国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现有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俄方在远东开发问题上的对话合作。加强中俄地方政府间合作,推动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远东大开发规划的衔接互动及合作项目实施。
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对相关企业扶持,支持企业参与我省和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更加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对俄经贸合作。营造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和省直部门要切实发挥支持、引导、协调、服务作用,加大对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物流、货运企业的吸引力度;进一步扩大简政放权,减少运输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协助物流、货运企业组织往返货源,实现常态化运营。
第三篇: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社会转型与政党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敏茹
202_-03-11 21:10:29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_年第1期
202_年11月18—21日,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社会转型与政党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央编译局、中联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院、山东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中方学者,以及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以及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多位俄国学者。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王建民教授主持,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和圣彼得堡大学博罗诺耶夫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与会专家围绕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政治环境变迁、意识形态变化等因素同政党变革的关系、中俄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比较、革命党与执政党关系以及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问题等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政党制度及执政党变革
与会中方学者不仅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功能、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性建设、执政党变革、党内民主问题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及党的政治教育社会化等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分析,还与俄方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共十七大制定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特别是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金河教授结合《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内容,提出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他认为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基础;能够促进政治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能够加强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能够体现出政治体制内的广泛参与机制,适应和平衡社会结构的变迁,保持社会稳定。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王韶兴教授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变革的基本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社会发展转型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引起执政党自身变革。由社会转型引起的执政党适应性变革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政党文明提升和再造过程。十七大将中国共产党在创新性建设中的探索经验 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他提出应当着力解决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问题,全面提升党的素质,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加强对执政权力的制约。为此,中国共产党应作出五个相应的具体转变:由全能型执政党转变为党政职能明晰,党政关系科学化、法治化的执政党;由政党权力意识很强、发号施令直接干预政务影响社会的执政党转变为权利义务意识很浓、用法律影响政府、以领导整合社会的执政党;由重视数量建党转变为重视质量建党;由人格化的政党权力为政党活动支撑点转变为将全部政党生活导入法治化轨道;由监督制约不力转变为监督有效、制约 有力。
二、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转型及政权党建设
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状况是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与会学者通过研讨,进一步理清了俄罗斯政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且对俄国目前的整体政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展状况作了进一步交流。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郑异凡研究员认为,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曾有几次向执政党转变的机遇(20年代初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关头、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之后、80年代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时候),但是,苏联共产党没有把握住这些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进行有效的 改革,没有能够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其后果就是苏共丧权、苏联解体。
新生的俄罗斯政党制度从最初的混乱无序逐渐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Л.В.格韦林科教授认为,20世纪后十年,俄罗斯政党制度初建时期具有明显的不成熟特征和过渡性特点。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孙凌齐译审也指出,当时许多沙龙式政党纷纷涌现出来,这种俱乐部式的政党没有群众基础,缺乏经费来源,往往在政坛上昙花一现。202_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快,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多党政治制 度,但同时,俄罗斯现有的政治力量还并未形成成熟的政党体系。
格韦林科教授总结指出,当代俄罗斯政党政治模式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总统)在党派的形成过程中和政治竞争的调整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选民的政治倾向易变而且很难把握。第三,党员从事政治活动看重的不是政治思想的归属性,而是为了在大选中赢得更高的威望,这导致党派之间人员经常大规模流动。第四,政党内部和政党之间仍然存在被称为“政治过程腐败”的黑箱操作以及合法政治捐款带来的影子政党现象。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李兴耕研究员和 孙凌齐译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分析了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首先,“多党并存、一党独大”。其次,不存在法定的执政党,只有得到总统支持的“政权党”。第三,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是在总统高度集权条件下自上而下地进行,从而形成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第四,主要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淡化。第五,一些政党,特别是左翼政党在思想纲领上界限模糊。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徐向梅研究员指出,由于先天发育不良、一党制遗传烙印严重、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政治文化具有专制传统以及政治体制因素等原因导致俄罗斯多党政治在运行中没能有效地发挥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出现政党功能低效性问题。
对于俄罗斯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问题,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新生活报》主编Б.Ф.斯拉文认为,俄罗斯正经历着从自由主义观点向保守主义观点的转变,“社会保守主义”成为俄罗斯政权党的主要思想。他认为,俄罗斯需要符合现代性号召和国家文化优良传统的民主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应当兼具世俗性和科学性,应当汲取一切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优秀成果,还应当反映社会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俄罗斯的新的意识形态应当有人权、公平、自由、团结、民主、爱 国主义等内容,应当在公平、民主社会中实现自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罗诺耶夫院士也认为,目前,俄罗斯的各个政党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不清、自身政治定位不明确,导致政党政治文化呈现出某种不稳定性,政治纲领也缺乏明确公正的社会思想。俄罗斯党派体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政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俄罗斯社会经济多层化的表征之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О.Н.巴罗赫研究员指出,现在俄罗斯主流政党的纲领出现“中国化”倾向,这是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模式对俄国政治精英产生强烈吸引力,并且俄罗斯目前面临的 社会经济挑战与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为相似。更重要的是,中国改革之初就提出,改革拒绝盲目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俄罗斯政治精英的赞同和认可。
三、中俄两国政党制度发展比较
当代世界是政党政治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都承担着重大的政治功能,中俄两国的政党也不例外。但同时,中俄两国的政党发展状况又具有独特性。与会的中俄两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两国的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执政党的党建思想需要发展和创新。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А.Н.卡尔涅耶夫教授比较了全球化背景下中俄两国执政党党建理论的内容及其异同。他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实践中主张进行制度化创新性建设,主张使用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主张运用新手段应对全球发展不平衡状况;而俄罗斯“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这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对俄国近代史、俄国发展道路和文化认同性重新评价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与统一俄罗斯党都认为在全球化中要体现国家主权;都注重培养适应政治发展新形势的新民族精英阶层。相比之下,统一俄罗斯党应当在增强政党软实力、重视制度创新和党建理论的本土化方面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做法。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理政党关系是统一战线原则中的重要内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又把统一战线理论发展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俄国十月革命后,采取取消其他一切政党的一党制,当代俄罗斯又经历了一个多党制由无序到有序的逐步发展过程。通过以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淑真教授认为,中国的多党合作体制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成”的,“长”的因素大于“做”的因素,而俄罗斯政党制度不论苏联时代的一党制还是现在的多党制,主要是人的意志力作用的结果,“做”的因素大于“长”的因素。两国政党关系体制发展中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政党概念和政党发展状况:当代中国的“参政党”和当代俄罗斯的“政权党”;在中国没有法定的“在野党”,在俄国没有法定的“执政党”;新时期中国政党制度关系的发展任务主要由执政党负责,而俄国则是总统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于中俄两国政党的反腐败斗争问题,俄罗斯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Н.Х.艾哈麦德申教授认为,反腐败斗争在两国都是执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举措是严肃的,党内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仍有一 些以公务名义纵容徇私的行为没有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这也招致了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批评。俄罗斯的反腐败斗争开展得也并不顺利,统一俄罗斯党是占有明显优势的政治力量,该党作为执政党被认为是促进腐败增长的因素,因而统一俄罗斯党提出制定“反腐败法”,这部包括了一系列预防腐败措施的法案将很快由国家杜马审议通过。此外,统一俄罗斯党还将推动杜马对一系列法律进行修正,以完善反腐败方面的立法。
四、有关政党转型的一些理论探讨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不仅中俄两国政党经历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而且包括一些西方国家政党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的主流政党,为了谋求执政或维持其执政地位,也在进行党内改革。政党转型理论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
随着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重视党内民主已成为国外主流政党的共识。对此,中共中央联络部研究室田永祥研究员提出,国外主流政党推行党内民主主要采取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完善领导人的产生程序、理顺党的领袖与党组织的关系、提高党内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维护党纪的严肃性等一些做法。但在一些国家的主流政党中仍然存在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 现象,或是表现为存在“极端”家长制倾向、党内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或是蜕变为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导致无休止的党内争斗甚至是分裂。
发展政治参与是政党转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党研究中心金安平教授提出,为了解决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发展战略:技术主义模式和平民主义模式,但这两种模式都将其强调的价值推向极端,引起了一系列问题。目前,中国公民实现了非常态政治参与向常态政治参与的转换,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因此,为了防止矛盾的不断积累导致爆发 性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稳定,中国政党应该变动员型为参与型,注重引导人们有序参与政治。从扩大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战略来看,中国共产党正在向主动型转变。
执政党的包容性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稳定。据此,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葛海彦副研究员指出,社会转型期要求执政党必须在创新理论、明确纲领、制定政策和实施执政的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创造性和开放性,从而以很强的包容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提高执政党的包容性就要把不断增强阶级基础同扩大群众基础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坚持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同坚持依法执政有机结合起来,要把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允许其他思想文化的合法存在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执政党一党执政同其他政党合作参政有机结合起来。
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在会议闭幕致辞中指出,中俄两国都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许多共同的问题需要研究和相互借鉴。在政党建设上,两国都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并以此推动社会民主建设,都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都要改变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都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依法执政和推进政党政治建设,都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处理好党和政府、政权与民权的 关系,都需要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等。中俄政党建设的社会目标都是要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两国政党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面临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事业问题,包括实现社会公平,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这些都需要认真比较研究。
总之,在论坛上,中俄两国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为今后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第四篇:中美两国关系的现状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2_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2_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2_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2_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2_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是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没有为人民币升值高定“时间表”。可见,中美双方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势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
知识产权保护,是夹在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中国确实做到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我们加强了打击盗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动,并加强了对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中美双方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加强对话,加强监督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的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贸易战并不是出路,中美双方谁也打不起贸易战。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与一个世界强国的关系,不但对两国有益,达到双羸;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
第五篇:中俄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中俄战略关系开始了由安全困境向安全共同体的结构性转变。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边界划定奠定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地缘之基、上合组织夯实了中俄战略合作机制之本、联手反霸塑造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全球之维。展望未来,在新安全观的引导下,中俄战略关系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安全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终结,使得国际体系结构由微妙平衡的两极转向了不对称的一超多强,中美俄大三角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嬗变与重组。中美联手抗苏的地缘政治图景不复存在,相反,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进逼下,中俄关系实现了梯级化发展,即由安全困境逐渐向安全共同体转变。作为相邻大国,中俄化敌为友,在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前提下,相互借重、互惠互利,两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边界划定奠定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地缘之基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两国以大国的风范和气度,摒弃历史恩怨的羁绊,摆脱意识形态的禁铜,在承认历史条约、尊重现实情况、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本着和平谈判、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完满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把冲突的根源变成合作的纽带,从而开创了新型安全合作模式,有效地缓解了两国之间的安全困境,朝着安全共同体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进而为中俄战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地缘政治基础。
长期以来,边界争端成为妨碍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边境武装冲突,曾使两国走到了战争的边缘。此后,陷入对抗的两国都因巨额军费开支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双方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冷战末期,双方都认识到这种相互对抗政策的无比危害性,不再把对方视为潜在的军事对手,通过大规模撤军缓和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之间进行了一系列善意的互动。1989年,中俄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2年,两国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双方关系提升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2_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除了政府层面双方关系在逐级提升外,202_年,在中国举办了“俄罗斯年”,202_年在俄罗斯举办了“中国年”;202_年在中国举办了“俄语年”,202_年在俄罗斯举办了“汉语年”。数次民凋显示,俄岁斯民众把中国看做最友好的同家,两同关系在民间层面上也有了积极变化和改善。可见,中俄两国关系不断更上一层楼。这就为两国解决边界问题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国不再把增强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边界安全的主要手段。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根据该协定,舣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举行针对埘办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等等。1997年4月24日,上述五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根据该协定,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使其只具有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等。中俄上述的军事透明化举措,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现实可能。
在此背景下,202_年10月14日签署的《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和1991年5月16日签署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以及1994年9月3日签署的《中俄国界西段协定》,全部划定了长达4 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面解决了妨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扫除了长期困扰两国战略关系的历史阴霾,极大改善了两国的同际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态势,为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毗邻地区的全面合作开辟了新的阶段,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提供了可靠保障,为维护亚太以及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体现出中俄领导人的远见卓识,还将荫庇着两国人民的子孙后代。一个和平、友好、合作、繁荣的中俄边界已经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上合组织夯实了中俄战略合作机制之本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独立出来,自成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区域。该区域东邻中国,两至黑海,北接俄罗斯,南连南亚,可谓东进亚洲、西欧洲、东南下南亚、西南人中东的枢纽之地。无怪乎英国地缘战略学家麦金德将位于欧亚大陆交接部位的中亚地区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然而,这一“心脏地带”现今却裂变成“破碎地带”,成为诱引各个地缘战略棋手竞逐该地区主导权的“地缘政治黑洞”。并且,中亚毗邻里海,是重要的油气能源产区和有色金属产地,突出的战略地位和重要的的战略资源两相结合,使其成为大国逐鹿的热点地区。各相关大国争相同中亚诸同建立政治、经济联系,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力图影响和占据这个新的战略空间,以致中亚沦为又一个动荡弧形带——“欧亚大陆巴尔干”。
在大国的竞逐中,美国表现得最为抢眼。它对中亚觊觎已久,苏联解体之后即着手通过经济援助和军事渗透大肆向中亚扩展势力,来推进其管理欧亚大陆的战略图谋,即通过控制中亚来北遏俄罗斯、南控印巴、东制中国、西挟两伊。中亚各国也积极吸纳美国力量的介入,开展以大国平衡外交为主要表征的全方位外交,力求在各种外部力量之间构建起新的战略平衡,以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在这种战略思维的引领下,哈、吉、土三国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计划”,乌、吉允许美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一些中亚国家相继发生了“颜色革命”。美国在中亚的“步步进逼”,使得美国势力在中亚得以永久化存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天平开始朝美国方向倾斜,美国势力通过中亚直抵中国西部地区和俄罗斯南部地带。
此外,中亚哈、吉、塔三国与我国新疆约有3 300公里的共同边界。边界两侧存在着为主权界限所难以划清的复杂、特殊而密切的地缘、民族和宗教关系。苏联的解体引爆了该地区压抑已久的民族感情和宗教热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在中亚地区日益活跃。在这三股恶势力的渗透和鼓动下,新疆境内的民族宗教分裂分子蠢蠢欲动,开始追求将民族、宗教与政治混而为
一、统而治之的危险思想,进而提出“东突厥斯坦独立论”,掀起分裂祖国的波澜。他们鼓吹宗教狂热、激发分裂情绪、制造民族矛盾,并呈蔓延之势,对我国西部疆土的安全、稳定和繁荣构成了威胁。在这一层面上而言,中亚已经成为境外反动势力支持我国新疆民族宗教分裂活动的基地和通道。
鉴于中亚地区有沦为美国“棋子”之虞和三股势力在边境地区蔓延的态势,对同属中俄“战略后腰”的中亚,两国必须保持协调,相互靠拢,彼此借重,积极应对,大力拓展历史沿袭下来的密切联系,以维护两国的边疆稳定。为此,中俄与中亚同家哈、吉、塔、乌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原则,于202_年共同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区域性多边合作机制,确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利益协调和战略协作,推动合作性区域地缘关系,从而将中俄与中亚整合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地缘政治力量,有效地遏制了美国对巾亚的战略攻势。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各成员国加强互信,共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紧密合作,联合打击贻害各成员同的三股跨国恶势力;倡导和平,一直积极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本地区的各类纷争和冲突。因此,上海合作组织不仅成为维护与促进中亚安全、稳定和繁荣的中流砥柱,而且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俄罗斯的南部安全压力、稳定了中国的西部边疆形势,还有助于提升中俄的国际地位、扩展两国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影响力、牵制美国势力在巾亚地区的扩张。未来,中俄两国应通过不断完善上海合作组织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积极扩展对话机制平台和努力加深地区经济联系与互利机制,来加强成员问的互动与协作,在促成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中亚地区主导性区域合作机制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
三、联手反霸塑造中俄战略合作的全球之维
冷战后,美国确立了阻止任何大国崛起的全球战略。在它看来,能够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就是中俄两同。为此,它实施“两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战略,以阻遏中俄的崛起势头。由此,中俄两国面临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围堵,两有北约东扩的战略进逼,东有亚太同盟的不断强化。这无疑加剧了中俄两国安全情势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因此,面对美国霸权压力的中俄,在抵制美国力量扩张等方面拥有共同战略利益。两国睦邻友好、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相互声援,彼此视对方为可靠的“后方”,共同分担美国巨大的遏制压力,一道获取相对有利的大国权位,从而赢得了极为广阔的战略空间,建立起和平有力的安全环境。
(一)中俄共同抵制美国向蒙古的渗透
蒙古位于中俄之间,为中俄两同所包裹,是一个不具有出海口的高原内陆同家,其边境城市扎门乌德距中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600公里,且其间没有任何可以据守的天然屏障。因此,蒙古可谓中俄两国的“战略后院”。蒙古在对外战略上虽然将发展同中俄两同的友好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但出于战略平衡的考虑,蒙古一直寻求引入美同这个外部大同,甚至直呼美国为“第二邻国”,来牵制中俄两大邻国,以保证自身的独立与安全。这给了美国以可乘之机。基于蒙古所占据的地缘战略区位,美国认为控制了蒙古,就相当于在中俄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可以约束中俄这两个地缘战略棋手的自由行动。基于这一“中心开花”的战略设想,美同向蒙古大举渗透,不仅给予蒙古大量经济援助,而且帮助其改进军事装备和培训军官。对此,中俄两同通过加强政治军事互信、扩大经济贸易交流、拓展双边多边合作,推动与蒙古的全方位合作,确保其不为任何其他大国所控,维护其中立地位。
(二)中俄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呼应
朝鲜以发展核武器来对抗美同的新霸权主义,引发了朝核问题。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俄拥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即促进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抵制美同的半岛控制战略,从而为同内经济建设培育一个和平、良好的周边环境。俄罗斯力图重返朝鲜半岛,在半岛问题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可借重俄罗斯对半岛事务的传统影响,与俄罗斯进行战略协作,以平衡美日势力在此的扩张。中俄两同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的精诚合作,使美国难以对朝实施武力打击政策。此外,中俄两同在伊朗核问题、伊托克问题、阿富汗问题等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上,都有相似的利益关切与共同的政治立场,因此能够密切协作。
(三)中俄对国际格局持有共同的理念
中俄两国处于相似的战略环境、秉持趋同的国际理念、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拉近了中俄之间的距离。两国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皆认为构建多极世界有利于维护两同的共同利益、制衡霸权国的肆意妄为,有利于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这为两国在战略上相互接近、相互倚重奠定了基础。为此,中俄两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晤机制,并在APEC、G20、上合组织、金砖四国、联合同大会等多边场合会晤与磋商。两国立法机构、政治党派和社会团体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交流,形成一种网络化的合作机制。可见,中俄之间往来绵密,已经形成一整套机构健全、运转高效的完备机制体系。在此基础上,中俄战略互信空前提升,双方都把两国关系视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事关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协调立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相互配合、彼此关照。
由上可见,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既是中俄两国共同战略利益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共同抵制美国霸权主导战略的产物。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俄罗斯抵制北约的东扩,为俄罗斯远东方向提供战略支撑;有利于中国制衡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强化,为中国北方安全提供重要保证。简言之,搞好中俄关系可以稳定“半边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俄毗邻而居,命运相连,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两国秉持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观,在携手共进、全面合作中加强互信、实现双赢,从而跳出安全困境理论的自我实现逻辑与恶性循环魔咒,进而为两国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路高歌猛进,不断步入新里程,愈加成熟和稳健,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睦邻友好的楷模。展望未来,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俄只要真诚互信,巩固两同关系的政治基础;互利共赢,夯实两国关系的经济基础:世代友好,打牢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相互支持,促进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坚定不移地推进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那么,两国关系就一定会又好又快地继续发展,以至永为好邻居、好伙伴和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