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乡村旅游中采摘园的旅游模式探讨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3-58690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9 16:04: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村旅游中采摘园的旅游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中采摘园的旅游模式探讨

引言:

目前,中国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的建设。不管是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还是农民自发发展起来的园区,都只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不够,因此效益不高,没有形成园区自身发展的旅游模式,没有真正的与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惠农、富农。在这种形式及政策背景下,采摘园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成就自己的一方天地,就需要在发展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采摘园的旅游开发之困: 1.产品开发层次低,结构不尽合理

采摘园顾名思义,开发多以观光采摘活动为主,购物、养生、度假、科普教育等类型活动项目较少;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但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2.特色不足,缺乏精品

目前我国采摘园普遍缺乏创新与特色,不能体现地方农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无法对消费市场形成持久吸引力。另外,相当一部分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人工雕琢痕迹明显,甚至以大棚为主,有悖于生态主题思想,使乡村采摘园发展处于有数量没质量的尴尬境地。

3.经营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弱

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采摘园区经营水平普遍低下,营销手段缺乏、服务设施落后,再加上经营淡旺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采摘园与旅游融合较少,经济效益低下,除自身难以为继外,也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另外,也有部分观光采摘园虽然效益较好,但由于产权关系或其他原因,园区周围居民参与程度低,不能从中直接受益,导致社会矛盾产生。

4.资金限制,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采摘农园项目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政府的扶持力度有限,招商引资困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受限,影响采摘园的品质提升和持续发展。

5.缺乏规章和监管,发展尚不规范

目前我国采摘园建设尚缺乏明确的规范标准,更没有相关的法规约束,不仅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经营过程也缺乏有效指导、监督和动态跟踪管理,很多园区是农户自家的果园或大棚圈起来形成的,造成项目建设随心所欲、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乱收费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采摘园的健康、持续发展。

6.功能单一,项目缺乏

大多数园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是从事简单的种养殖,以观光和采摘为主,其他可参与性项目较少。目前开发的观光农业项目大多受规模所制,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消费需求,产品的数量结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等有待调整。

7.缺乏规划,发展无序

目前多数采摘园基本上以村民或企业自主开发为主,缺少科学规划和市场调查,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 ①各园区开发缺乏必要的联系,更不能分工合作、优势互补;②个别地区并无良好开发条件,却“一哄而上”盲目开发;③同一区域内同类观光采摘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 ,造成恶性竞争。

二、采摘园的发展历程及旅游模式:

初级阶段:1生态观光游——2果品采摘游

1.生态观光游 以园区及园区周边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居民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愿望,游客能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恬静与安详,呼吸清新的空气,放松疲惫的身心。深入其中,春季可赏花,夏日可避暑,金秋可摘果,尽享田园风光。这是一种以生态观光为主,以蔬果采摘为辅的的旅游形式。如梨园、果园等。适合于城市白领和生活较为宽裕的工薪阶层。由于要求自然风光和人工生态工程的和谐结合,目前符合上述硬件条件的园区还不多。

2.蔬果采摘游 组织游客在指定果园或温室大棚内开展名特优新果品的观光采摘游活动。游客可游览园貌、采摘、品尝、拔菜、收获农作物等,体验劳作之艰辛,尽享收获之愉悦。如春季的温室草莓采摘游、香瓜采摘节、西红柿采摘节、葡萄采摘节等活动。这是观光采摘游的最普遍模式,适合于各个阶层的居民,是采摘园发展的基础。

中级阶段:3 科普探索游——4农事体验游——5果品生产加工过程体验游

3.科普探险游 这类园区通常是以建设产业基地发展起来的,在发展初期以育苗以及科技示范为主,后期融入旅游元素。这类园区可以利用果树科技示范基地优越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品种资源,向游客尤其是青年学生展示现代化的栽培管理技术,普及果树知识,开展科技探索使他们了解园艺学发展动态,产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这是一种以科普学习为基调的旅游品种,适合于在校学生和以家庭为小团体的出游者。

4.农事体验游 利用农舍、果品、土特产及依附的田园风光,吸引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游客还可在果园亲自动手,体验果树的嫁接、修剪、疏花、套袋等管理活动,丰富市民对农事活动的了解。这是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特色旅游品种,春、夏、秋三季均可,适合于城市妇女、孩子和以家庭为小团体的出游者。

5.农产品加工过程体验游 其典型代表是葡萄。游客可在指定的葡萄酒庄园内参观葡萄的栽培管理、采摘、榨汁、酿造、分装等葡萄酒加工全过程,免费品尝酒庄自酿的葡萄酒。这是适合于相关专业人士和时尚人群。但由于这类庄园均位于种植规模较大的产地,因而对其它非集中产地不具有借鉴意义。

高级阶段:6 节庆文化游——7 休闲度假游

6.节庆文化游 在果园内举办多种文化节庆活动如赏花节、摄影书画比赛、猜灯谜、放风筝等项目,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如北京大兴举办的西瓜节,北京平谷举办的桃花节等。这是一种非常吸引人气的春季旅游项目,春的烂漫和对花的钟爱使其适于所有的城乡群众。

7.休闲度假游 休闲度假旅游是指以消遣娱乐、康体健身、休憩疗养、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到某一特定目的地进行较少流动性的旅游消费活动。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度假旅游更强调安全、宁静的优美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而且休闲度假更能够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的建设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

其中1-2是采摘园旅游的初级模式,3-4-5是采摘园旅游的中级模式,5-6是采摘园旅游的高级模式。这些只是采摘园目前的一个发展阶段历程,也决定了一个采摘园所要采取的模式。当采摘园走到最后阶段时,应该形成最终的“1+N”的复合模式。其中“1”是特色,是精品,是基础,是底子,是指采摘园发展的灵魂,“1”解决了采摘园发展的特色缺乏问题;“N”是各阶段各种旅游形式的综合,包括农事体验、节庆活动、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等,“N”是补充,是点缀,是包装。

三、采摘园发展的未来展望:

“高起点规划 园区化荷载 集约化经营 市场化运作 品牌化塑身”是未来采摘园发展的最终格局。

高起点规划:通过规划,避免此类采摘园的乱开发、乱经营等行为,从一开始规划布置好各项建设工作,引导园区合理化布局发展。

园区化荷载:是指由小、散、乱的个体采摘园向资源集中的大园区化方向发展,统一经营管理。

集约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资料和资源相对集中到农业生产经营能手中,使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农业生产产品无公害化,改变以往散乱差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市场化运作:园区的投资建设脱离政府的控制干预,通过以农业发展公司、农业经营公司、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形式,采取租赁、收购等方法流转、开发、运作农业资源。

品牌化塑身:品牌就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农产品品牌的塑造要根据农产品本身的特质,从“规模”、“低质、易损、难包装”、“高度均质难差异”三个方面寻求农产品品牌的的突破,形成自身品牌。

通过高起点规划、园区化荷载形成规模效益,实现集约化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塑身。

第二篇:镇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相公庄镇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采摘旅游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相公庄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乡村采摘旅游,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优化一体布局,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相公庄镇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形成了“一片两园三基地”的网络化布局,走出了采摘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片”:是以南部粮食高产区为核心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按照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配套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整平土地等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更新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通过连片开发形成了1.6万亩的旅游观光和粮食作物采摘体验片区。“两园”:是以金银花、有机蔬菜为特色的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和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小康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以金银花为特色,建设了500亩的金银花基地,2011年6月又新流转土地1000多亩,规划建设了蔬菜、水果采摘、垂钓休闲等功能区,整个园区的面积达到了1500亩。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以有机蔬菜为特色,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500亩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集蔬菜瓜果生产、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济南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基地”:是绣源路农业观光采摘基地、昊林果品采摘基地、长白山小杂粮采摘基地。沿秀江路东、七郎

院村南建设了绣源路农业观光采摘基地,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集果品采摘、农艺展示和农事体验等项目于一体;在黉塘岭的建设了昊林果品采摘基地,投资640万元进行设施改造,扩大到曹孟、南王等村,形成了精品林果采摘基地;成立了长白山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在丁家、时家等村规划发展了小米、绿豆、蚕豆、豌豆、豇豆等为特色的产业基地,供游客观光采摘。

二、提升三种效益,突出发展特色

采摘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观光、采摘等旅游休闲活动与现代农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公庄镇在发展采摘旅游农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

一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采摘旅游农业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了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以小康金银花为例,为了达到采摘旅游的规模,小康村流转了500亩土地进行金银花种植,平时的管理和采摘要雇用村民,育苗又为村民增加了剪枝的项目,原先闲置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也都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据测算,每亩金银花可剪枝2000余斤,每斤可剪100株苗,每亩可剪20万株,每剪一株按9厘的手工费计算,仅此一项,每亩金银花就可为村民增加1800元的收入,再加上采摘金银花时的收入以及平时管理的费用,全村平均每户可增收3000余元。同时,该园区还自行培育新的金银花苗木延伸采摘旅游产品,开发出了金银花盆景,供游客带回自家阳台种养,既可观花赏叶提高生活品味,又可摘下花蕾泡茶品

茗,促民增收前景广阔。

二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收到良好社会效益。首先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满足了市民需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天然、生态、保健的食品药品成为广大市民的物质需求;同时充分享受农耕乐趣和田园风光,利用较短时间亲近大自然满足田园梦想也是当前市民一种精神需求。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便抓住这个市场机遇,大打“安全、绿色牌”,有机蔬菜一上市,就得到的了消费者的青睐,市民纷纷前来采摘。小康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也正是看中了金银花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的市场价值,倡导群众种植,并以金银花为突破口,举办金银花采摘节,提高了知名度,实现了满足市民需求与富民强村的双赢。其次,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活跃了农村市场。小康金银花花期旺季的一个月时间里,平均每天雇用采摘工人1000余人次,花期总用工量达到30000余人次,极大活跃了相公庄镇本地和周边乡镇,以及垛庄、文祖、曹范等地劳动力市场。采摘旅游还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加速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促进了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的发展,形成“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加快了城镇化步伐。采摘旅游农业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尤其是道路建设和环境整治。随着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该镇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牛一村先后投资60余万元,使全村街道全部硬化;投

资20多万元新建了全镇一流的卫生室;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村头花坛,翻修了村南大桥,新建了农民公寓楼,投资120万盖了集体停车场库。小康村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卫生所;建设高标准公寓楼,配备了高标准公共浴池;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绿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三是发展采摘旅游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小康金银花基地原来是一片撂荒地,种植小麦等常规农作条件恶劣,农民不愿耕种,闲置多年。经过论证,引入适宜种植的金银花,开发采摘旅游项目以后,昔日的荒沟秃坡,如今流水潺潺,绿茵满目,鲜花遍野,游人如织,可谓“旧貌变新颜”,这片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变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盆”、“香饽饽”。在第二届济南市现代农业“百花奖”评比活动中,被评为“济南市十大都市农业园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落实五项举措,提供发展保障

相公庄镇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打造特色园区、基地为目标,结合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根据采摘旅游农业的特点需要,制定了针对性强的扶持措施,推动了采摘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打破季节瓶颈。由于采摘旅游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差别,往往是旺季车水马龙,淡季门庭冷落,这是采摘景区与其他人文景点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春季和秋季是观光农业园的黄金旺季,一般情况下每天可以接待上千人,夏季和冬季的情况不容乐观,游

客的数量比较少,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为了打破这一瓶颈,相公庄镇在规划发展采摘旅游农业之初,就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发展理念,聘请专家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在小康、牛一两个园区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500余亩,努力发展“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年节有采摘”的综合农业基地。仅春节前后就吸引了来自济南、淄博、泰安、莱芜、滨州等地10000多人来该镇采摘草莓和新鲜蔬菜。

二是提速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多地少、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方向就是稳妥流转土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采摘旅游农业也是如此,小打小闹产生不了理想效益。相公庄镇按照群众自愿、政策引导的原则,有序实施土地流转,转出了农业发展的新天地。以小康村为例,建设金银花基地之初,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按照设立资金股,村民自愿出资入股合作社。入土地股的村民可以拿到每年每亩500元的最低收益金,此后按合作社效益逐年调高土地股收益金,入资金股则按照投资多少进行利润分成。当时全村有400户入股参与金银花采摘旅游农业,2009年亩收益达3000元。看到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得到了实惠,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去年小康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将基地拓展为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亩均收益达10000多元。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支撑能力。相公庄镇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横漯闸等多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旧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土地整理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为全镇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牛一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铺设生产路1.6公里,打水井5眼,铺设低压管道7000米,新建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仓库1500平方米,蔬菜储藏冷库1000立方米,4.5万立方米人工湖一处,新建配电室一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建设休闲娱乐区2万平方米,进行绿化美化,种植绿化苗木1万株。小康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500立方冷库一座,1.5万方的人工湖一处,铺设3000米电缆,滴灌喷灌500亩,硬化绿化园区道路1.7公里。

四是做好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名牌农产品是一种无形资产,在提高采摘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上具有重要作用。相公庄镇几个采摘园区和基地都非常注重品牌的打造,他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站、采摘节等,强力推进品牌宣传推介。牛一蔬菜园区从三品认证入手,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档次,目前,月光一号芹菜、黄金白菜、水果萝卜、生姜、韭菜5个蔬菜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三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蔬菜认证;2010年,成功举办了“牛一”蔬菜品评暨授牌仪式,芹菜蘸酱、萝卜生吃,鲜嫩清爽的口感令与会人员啧啧称赞,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网等10余家媒体竞相报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最爱吃牛一蔬菜”,“牛一蔬菜——真牛!”时下,“牛一”牌有机蔬菜已成为都市餐桌消费的时尚。

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相公庄镇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农村财政政策,保证农村财政支撑资金稳定增长。

切实提高农村财政资金支农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支持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首先是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协调章丘市恒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设立相公庄分理处,通过土地、大棚等基础设施抵押贷款,为采摘旅游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完善制度安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拓宽采摘旅游农业资金供给渠道。小康园区利用农办开发项目硬化园区框架路12000平方米。第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含量。牛一蔬菜园区投资150万元完成济南市蔬菜科技培训中心大楼1400平方米基建工程,建设高标准农民培训中心,集产品检测、农民培训、专家视频指导生产、学员观摩学习为一体,成为全市先进的农业信息化平台;与省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引进20多个蔬菜新品种,成为全市有机无公害蔬菜主要基地之一。小康园区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一处,配备农产品检测检验设施设备,实现了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检测。

四、进一步推进采摘旅游发展的思路及打算

相公庄镇发展采摘旅游农业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镇的采摘旅游农业有了较大进步和提升。但也存在着采摘旅游产业链条短、采摘旅游园区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大等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多措并举促进采摘旅游农业的发展。

一是提供增值服务,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园区功能,形成参观、采摘、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在牛一蔬菜园区积极拓展有机蔬菜种植、采摘、蔬菜加工技术学习、蔬菜佳

肴制作、品尝、生态菜园租赁等旅游活动,培养客户忠诚度,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客户,从而带动销量和利润的提升。

二是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采摘旅游产品类型。相公庄镇素有“名相故里、铁匠之乡”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梭庄村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充分发挥“文化”与“生态”两大特色旅游优势,擦亮“山东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山东省生态乡镇”两张名片,全力打造“文化采摘之旅”。

三是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加大采摘旅游农民培训。采摘旅游农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来说,一时尚难以适应和迎合游客的兴趣要求,对采摘旅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通过大力发挥劳动力培训中心和农民培训中心的作用,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经营意识,促进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跟上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步伐。

四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体现采摘旅游农业自然、休闲、绿色的特点,才能提高农业、旅游、生态的综合效益。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坚决杜绝开发性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遏制污染源向农村转移,保持乡村自然风貌。

第三篇:长宁县乡村采摘体验旅游成效显著

长宁县乡村采摘体验旅游成效显著

到乡村旅游,体验农事采摘活动是目前城市人热衷的旅游方式。长宁县旅游局在去年探索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推出了乡村采摘体验旅游,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梨花节过后,长宁县旅游局牵头,邀请省、市媒体记者到铜锣乡花果山和开佛镇佛来山,开展樱桃采摘体验旅游活动。此后,还相继推出了三元乡苦竹寺旅游景区的枇杷、古河镇红色村的草莓、开佛镇的竹荪和竹荪蛋、梅硐镇竹石林旅游景区的苦笋等采摘体验旅游活动。通过媒体的无缝宣

传,成都、重庆、宜宾、泸州等地的游客走进了长宁的乡村,观乡村景色,采生态食材,吃农家米饭,与农户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铜锣乡爱国村有许多樱桃树,过去因为位置偏僻,都是低价卖给水果贩子。今年,我局把爱国村列为樱桃采摘体验区向外推出,游客们慕名前来采摘,农户们自己不用劳力,足不出户就全部卖完了,每斤都在14元以上。用当地农户的话来说,“一根田坎上,摘樱桃的人就站了100多个”。佛来山樱桃每斤基本上没有低于20元,很多时候还是30元,农家乐更是爆满。而在宜(宾)长(宁)路上和长宁农贸市场,樱桃每斤才卖10元钱。

五一小长假,很多人更是慕名前往三元苦竹寺、古河镇草莓基地、梅硐镇竹石林旅游景区,参与采摘体验,仅5月

1日,古河镇的草莓基地就接待了600多人次采摘体验游客,竹石林旅游景区接待近2000人次。古河草莓一直保持每斤30元的高价,是市场价的3倍。

旅游局还在网上公布了采摘体验旅游景区农家乐业主的电话,引导农家乐业主推出一桌400元左右的农家餐。佛来山、苦竹寺、七洞沟等旅游景区的农家乐、停车场常常客满,让当地农户又增加一项不菲的旅游收入。

采摘体验旅游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准备,密切合作。采摘体验旅游与旅游景区结合,与农家乐结合,让游客可观光、可采摘、可停留、可品餐,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长见识。乡村采摘体验旅游,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营销亮点,扩大效应。一是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农工办、县林业局、县农业局等多家部门和相关乡镇,联合启动采摘体验旅游活动。二是邀请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宜宾新闻网、宜宾日报、宜宾晚报、宜宾手机报、泡菜坛网络、宜宾电视台、金江网等近20家新闻媒体记者,让记者不仅了解长宁的采摘体验旅游活动,还走进采摘区,体验乡村采摘旅游活动,不间断、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真实的、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采摘体验报道,不仅引来了游客,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和宜宾电视台酒都播报的记者进行连续报道,形成了“乘数效应”、“蝴蝶效应”。

三、转变观念,促进发展。采摘体验活动带来了看得见、数得着的直接经济效益:采摘的樱桃、草莓、苦笋、竹荪和竹荪蛋,价格是市场价格的2倍以上,不仅为种植户节约了人工费、运输费等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直接收益。农户、农家乐与旅游景区联系密切,共同发展,农民参与意识增强,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环境保护、产业意识、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第四篇: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

文章标题: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

**是一个约有130万人口的县级市,农业人口约占总人数的90%,只有农民致富之时,才是全市小康之日。面对一个经济落后的传统农业市,面对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实际增效有限的现状,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有一点肤浅的认识。

发展乡

村旅游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旅游业正确、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市的旅游资源大都位于贫困山村,所以,乡村旅游应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市农村,特别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镇、乡,应优选投入少,回收率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乡村旅游业作为新的后续支柱产业。

“以一促三”“以三带一”

所谓“以一促三”,“以三带一”的产业模式,就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此来促进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高新农业更快地发展。两大产业互动并进,相得益彰。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市朱昌镇是全地区6个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精品乡镇之一,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建设“朱昌镇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现已引种荷花40亩;[本文转载自[teniu.cc-http://www.teniu.cc/找文章,到teniu.cc]吸引台商独资企业投资500余万元,在园区建设石蒜GAP示范种植基地;八仙洞“农家乐”寨子的群众积极参与“七进户”基础设施建设;庙山营重建云台寺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7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第一、二期工程已经结束,第三期工程———园田化建设开始启动。今年,朱昌镇将以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全新风貌,向游客提供“行、游、住、食、购、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新的经济收入。

建好样板辐射全市

乡村旅游是新兴的旅游系列产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实施主导型战略,把乡村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结合本市乡村旅游资源条件,筛选出一定数量的、有潜力的、已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寨群落作为优先发展的示范点。通过建立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不断发挥其示范和辐射功能,引导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新时代奔小康的乡村旅游从业者。

**市梨树镇上小河村距**城区东面15公里,全村总面积4.6平方公里,有200余户、1000余人,白族占总人口的80.4%。是一个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省级文明卫生达标村寨。为了充分利用上小河的生态资源、白族文化资源,将旅游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市把该村列为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建设。

自去年“五一”黄金周以来,上小河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引导游客前去了解和体验,乡村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3家经营户在“五一”黄金周7天的旅游收入超过了半年的农业生产收入。“农家乐”经营户已达10余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城区市民度假和休闲的好去处。其成功经验已逐步在市内外推广。

各方联动鼎立帮扶

要实行政府统一行动,部门各司其职,镇乡具体负责,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不断推出“农家乐”、“农家游”、“休闲农庄”、“生态农庄”等为一体的有滋有味的“农”字号特色旅游系列产品,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和后劲。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政府各部门要支持和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解决“农家乐”经营户存在的诸如缺少发展资金、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卫生条件差、服务项目单

一、缺乏特色文化、人均消费少等问题。

市旅游局、交通局、卫生局、农业局、林业局和农办等政府工作部门把业务工作与支持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从交通状况、安全管理、活动安排、接待设施、环境保护、卫生管理、接待服务、综合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乡村旅游从顺应旅游市场的自发形成阶段,开始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保护为主科学开发

对底蕴深厚的苗族文化、彝族文化等旅游资源,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经发掘、整理、保护、提炼提升和充分利用,转化成民族文化旅游晶牌优势,以展示地方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形成民族文化艺术向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变。

大屯彝族乡三官寨是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20个民族村寨之一。全寨247户988人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寨。

由于是典型的边远、贫穷、落后的彝族村寨,这里的村民自然延续着传统的彝族文化和古朴的彝族风情,在历经几百年的彝汉文化交融后,其语言、服饰、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都独具浓厚的“水西文化”特色。

**市在开发建设三官寨时,充分利用三官寨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奢香墓、奢香博物馆等名胜古迹毗连的地理条件,科

学制定和严格实施《三官寨保护与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其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传统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饰文化、音乐舞蹈、民居建筑以及民间工艺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力求把该寨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的一个精品。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有亮点、热点、上档升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的关注,才能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我们注重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使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让游客走进自然的同时,与多彩的民族风情对话,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交融。

如燕子口大南山苗寨是我国西部方言苗语的标准音点。近几年,已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菲律宾、芬兰、意大利等16个国家的游客多次旅游观光,一件手工制作的苗族服装售价高达几百元至上千元。

去年3月和6月,美国人、英国人组成的旅游团到燕子口镇大南山、朱昌镇花厂等地的苗寨旅游观光。外国游客十分喜爱古朴典雅的苗族文化,花1.4万余元人民币购买苗族手工制作的服饰和其他工艺品100多件。花厂一位苗族同胞一套服装售价达2200元,超过了他全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达到了让游客吃喝在农家、购物在农家,最后是富了农家的目的。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

第五篇: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问题及开发对策

〔内容摘要]: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深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式。旅游者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动机是对大自然和先祖生活方式的双重回归。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计划大声疾呼。

[关键词]:乡村旅游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正文]: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多样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概念。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2、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第五,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确定为我国生态环境主题年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

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四、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乡村旅游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 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民与农户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订立详细的合同并行到认真履行,避免发生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各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协会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以增加城乡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五、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能够发展的一大亮点。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赋予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潜在的游客市场,扩大旅游者队伍是一个重要的

方式和途径。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乡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效将会十分显著。

4、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步伐。新的时期,我国旅游业提出了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和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必不可少,而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对推进我国旅游强国建设将大有裨益。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扩大的乡村旅游市场对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会起到积极巨大的作用。

5、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朱广伟: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5).王照耀:实现农业小康建设的新突破[J].求是,2003(16).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理研究与开发,2000(4).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3(2)论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李林知 指导教师 丁晓蕾

摘要:“农家乐”旅游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空间,而且还在调整农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状开发角度对成都市“农家乐”进行较为完整的勾勒,从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背景、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关键词:农家乐;成都;发展;对策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gjiale Tourism in Chengdu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i Linzhi Tutor Ding Xiaolei Abstract: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ongjiale in Chengdu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Nongjiale is one motif of the modern tourism.In our country, it originated in Chengdu.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Although it began in 1990s, it has developed at a great speed because of Nongjiale being conson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tourism, the requirement of dwellers in city wanting to go to natur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new economy.It expands the space of tourism and takes lead of increasing income of peasants and prospering rural economy.Depending on the 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abundant tour resource and culture background, the suggestion for developing the leisure and culture tour and some detai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brought out in the paper,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untryside.Key word: Nongjiale;Chengdu;development;suggestion 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民情和乡风民俗。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因此,“农家乐”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为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旅游形式。如今已花开中国,成为许多大城市周边地区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首选旅游产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产生背景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休闲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时尚,特别是周末休闲旅游已成为都市人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这种旅游不同于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它是融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康体健魄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要求能体现出乡村的自然美和田园美。乡村旅游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洋溢的乡土文化气息给都市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受到都市人的青睐。

成都是一个具有休闲传统的城市,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人称之为“农家乐”。“农家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游客娱乐的主要方式为赏花采果、麻将棋牌、喝茶聊天等。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农家乐”旅游的花费低廉(一般20-30元/天),而且离城近,交通方便,是成都市民大众化的休闲方式之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1]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要求

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环境在不断“钢筋混凝土化”,同其他大城市一样,成都也面临着阳光、蓝天、青草、绿地正在被成堆的垃圾、肮脏的污水、高大的建筑所吞噬,人口高密度集聚,交通拥挤,住宅匮乏的“城市综合症”。面对着城市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正在蜕变成片片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沙漠”,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感到烦躁和压抑,希望能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农家乐”旅游的淳朴、悠闲、恬静的特征正好吻合了城市人这种“回归自然”的心态,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

(二)“双休日”闲暇时间的保证

1995年5月,我国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双休日”的实行,使素来较为发达的成都休闲文化更有了时间上的制度性保证,加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逐步成为居民的消费时尚。成都又是传统的休闲城市,成都人历来有喜郊游,爱踏青的传统,因此“农家乐”旅游很快成为双休日成都人休闲旅游的一种时尚。

(三)农民强烈的致富欲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动力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农家乐”旅游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土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农民要致富已成为时代强音而成为“农家乐”发展的强大内动力。而今,“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模式

(一)经营规模和结构演变 1.规模

以成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之一的郫县农科村为例,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6年,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经营阶段,几乎全村家家户户经营“农家乐”;1997-2000年,外地投资经营户增多,部分“农家乐”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2001年以后,“农家乐”经过重组兼并或联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规模经营阶段(表1)。“农家乐”规模也从一天仅能接待40-50人次发展到每天可提供400-600人次的餐饮。[2]随着经营规模的演变,成都市周边地区众多的农户加入到“农家乐”旅游的建设队伍中,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区域“农家乐”旅游,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相当规模经营水平的“农家乐”旅游,且带动相关产业走向产业链的发展之路。这在国内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中树立了典范。

表1 郫县农科村农家乐旅游发展阶段 项 目

年 份 “农家乐”总户数 年经营收入>25万元的户数 “农家乐”平均年经营收入(万元)1992-1996年 103 2 5 1997-2000年 60 9 18 2001年以后 23 14 26 资料来源:郫县旅游局 2.经营结构

成都“农家乐”是以本地经营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是夫妻经营或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经营,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邻里亲戚。每到旺季,亲戚、邻里相互帮忙现象普遍。随着“农家乐”的扩展和效益的提高,吸引外地人和城市居民前来租地投资经营的“农家乐”也逐步增多。成都市由城里人租地经营的“农家乐”约占总数的20%以上。

城里人经营的“农家乐”一般规模大,基础设施好,在竞争中的优势日益明显。以郫县农科村为例,2000年,“农家乐”经营户60户,其中10户为外地人投资经营,占经营户的17%;到2003年,经过重组兼并,20多家经营户中,外地人已占有经营户的40%,而且位置好(位于村主干道两侧),规模大,旅游收入占全村的70%以上。本村村民经营的“农家乐”除村长和村支书等几家规模大、设施较好外,其余都比较简陋,位置也比较偏僻。[3]

(二)经营类型

从整体而言,成都“农家乐”旅游为游客充分展示了川西坝子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古老的巴蜀文化,具有浓郁的农耕“川味”。就局部而言,它又依自然条件和区位的不同,形成风貌各异的特色类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按照所依托资源的不同,“农家乐”也分为好几种:

1.农家园林型

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农家乐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规模。

2.花果观赏型

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浅丘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特产水蜜桃,是全国四大桃乡之一,也是枇杷、梨子的盛产地。其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赏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驿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农家乐”,开启了丘陵山区发达的致富的新思路。[4] 3.避暑休闲型

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附于著名的避暑景点,以整洁价廉的农家旅舍吸引游客,“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生态景区的自然环境”。

4.花园客栈型

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建成园林式建筑,使之成为设施功能齐全、沿用客栈式管理的休闲娱乐场所。

5.养殖科普型

以都江堰、青城山等地为主要代表。都江堰三文鱼养殖基地寓教于“游”,不仅可以品尝价廉物美的新鲜三文鱼,还可以提供鱼类养殖的详细资料,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6.农事体验型 青城山后的绿茶基地就是代表之一。游客享受农家乐服务之余,可以亲自到田间地头采上几斤新鲜的茶叶,融入大自然,在劳动中享受休闲的快乐。[5]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为国内“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至今已具相当水平,部分地区因为政府主导有方已成功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内树立了先进典范,但由于布局分散,区域条件的参差不齐以及政府在市场引导方面的缺失等主客观因素而导致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尚存在管理、产品开发及经营方面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发展农家游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以作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农家乐”的开发缺乏专项规划,呈现无序经营,遍地开花的状态。从管理角度,虽然有地区农家乐发展政府已重视加强管理、引导、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但大多数地区仍处在经营理念低下、片面追求利润而导致的低价格恶性竞争局面;且由于盲目的简单模仿,不少地区出现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这样只会破坏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需求,严重影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前景。2.旅游产品单一

虽然按照资源依托的不同,而开发出突出特色的经营类型,但大多“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如吃农家饭、农园观光、赏花采果、棋牌麻将、钓鱼、卡拉OK等。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缺乏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乏术,使得一些旅游点虽能兴盛一时,但由于旅游开发的短视行为、诸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而导致文化延续出现断层,不仅会使游客日久生厌,而且,一些地区开发效益下降,不断衰落,影响“农家乐”发展的后劲。例如,龙泉驿区“农家乐”的发源地书房村自1992年开始出现“农家乐”,到1999年达到高峰,但由于经营模式多年不变,加之周边地区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开展导致竞争加剧,从2000年开始效益下降。据调查,2002年,大多数“农家乐”的旅游收入比1999年高峰期下降了40%-60%。[6] 3.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

旅游业是一种顾客直接来到产品产地的产业,旅游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农村的“观念城市化”,[7]带动了乡村文化的进步。面对市场导向的迎合性,随之而来的即是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农家乐”旅游区的弱势文化的冲击,城市游客的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而致使地方文化资源弱化,渐失本真。4.经营水平参差不齐

所谓“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8]由于经营水平的差异,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效益差别很大。随着“农家乐”竞争的加剧,城市人口租地经营的比重在逐年增大,而且所经营的“农家乐”大多上规模、上档次,经营收入也较高。真正有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中,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主要是有过外出工作经历、主动外出考察和接受培训的业主。可见,作为本地化的农户要加大提高经营水平,以保证并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二)对策

成都市的“农家乐”发展要充分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具有区域农业经济特点的开发,采取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农家乐”旅游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起来,真正达到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1.科学管理,合理整合资源

成都市众多的乡村旅游地,必须根据区域类型和交通条件,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有选择的重点开发和创新开发,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在布局时要以“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两栖性”为出发点,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前提,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要合理规划以整合资源,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定位,选好目标市场,因地制宜,开展“农家乐”总体规划,在项目建设上,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基地。

2.特色分工,突出主题

改变现有的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向特色化发展,根据不同地域的区位条件、农业与民俗文化资源而分出不同的主题“农家乐”进行开发,立足原汁原味的农家乡土文化,塑造个性品牌。

重点突出蜀地人民“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实用理性思想。而在“农、家、乐”上,强调“农”、“家”、“乐”,即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服务要给游客“家”的感觉,经营项目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

3.特色分类管理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成都的农家乐星级标准作为一种标准化管理,容易导致产品与服务趋同。政府与协会应该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农家乐发展的目标,在村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4.提高经营水平

“本地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农家乐”的最大特点是经营者“农游合一”的“两栖性”,体现了本地居民参与的原则,经营者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乡村性,同时促进本地农户经济上的增收、致富。“飞地化”是对这一切的最大威胁。“外来户”的优势:经济势力较雄厚,能够在区电视台做广告;与区里、市里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最了解城市旅游者的口味;在经营中广泛雇佣带来的人员而挤兑本地人员的工作机会。在“农家乐”经营中政府要做好当地农户的技术支持与各项培训工作,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不断树立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和特色意识,提高经营水平,保证劳力的本地化以促进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品牌保护

品牌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是旅游地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旅游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对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品牌的保护也是尤其要加强。

通过分类管理形成一批专业的农家乐经营者,必然会形成品牌。在成都,由于农家乐主要由农民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又是个松散的组织,缺乏商标保护意识,农家乐作为商标在涵盖了糖果、调味品等30个大类别领域已经被一些企业抢注,而成都周边数百个农家乐老板最关心的服务类农家乐商标目前也随时有可能被抢注。因此要注意提高农户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保护“农家乐”的健康发展。[9] 6.形象营销

目的地形象是公众以一个潜在或现实旅游者的眼光对一个地区的评价,是旅游者对一个地区的信仰、印象和想法的总和,代表了大量与地区相关的信息。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影响目标市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10]因此,成都市在发展“农家乐”时应增强形象营销意识,注重形象塑造,个性设计以及形象传播。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强大发展需要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支撑,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于对目的地的感知与吸引。对外地游客和外宾而言,民俗和文化是一个卖点,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是两者很好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成都要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如何吸引境外客源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乡村旅游完全可以成为其主打产品之一。据调查,国际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有强烈的关注,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的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而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正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将具有特色的蜀文化融入农家乐旅游,作为形象塑造核心,增加产品特色和内涵,设计一些参与式、体验式的探险等旅游活动,对海外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旅游形象,整合营销,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对他们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让其他的城市人知道在川西平原上有一片净土,那里能让他们感

到宁静与放松,那里有广阔的森林和明净的湖水,有淳朴的风情,有古朴的乡土气息,有高新的农业技能和放松的休闲娱乐、刺激的感官体验等,这些都最适宜他们来享受。因此,“农家乐”的形象营销对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十分重要。

四、结语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必须加强科学开发、合理规划与严格管理,加强产品的促销力度,使游客、广大农民在“农家乐”中都受益。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开发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以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平衡当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与地方文化本真保持的重要关系,以加强“农家乐”发展的后劲,实现农业和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致谢

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专业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本课题指导老师丁晓蕾女士一直以来给予的高度关注,以及在采集资料时同学们与亲友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笔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旅游资

源,2006,(1).[2] 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6).[3] 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6)[4] 周荣华.成都“农家乐”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5] 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旅游资

源,2006,(1).[6] 商务部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农家乐带动休闲旅游产业链[J].今日中国论坛,2006,(1).[6] 何景明.“农家乐”发展中政府的“缺位”与“越位”[J].旅游学刊,2006,(2).[7] 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乡村旅游发展中问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8] 奏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9] 奏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10] 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Moscardo G,Pearce P L.Presenting destinations:Marketing host communities[J].Tourism in Destination Communities,2003:265-266.[12] Sharply Richard.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J].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2003,(40).[13] 杨建翠,殷继成,鄢和琳.成都近郊农业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1,(1).[14] 李琳桂.体验经济时代的“农家乐”发展对策[J].文史博览,2005,(14).[15] 李琳桂.基于循环经济的“农家乐”旅游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16] 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5,(6).[17] 罗晓彬,王汝辉.成都市郊区农业观光策略选择——三圣乡社会调查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18] 彭明勇.西部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初探——以龙泉驿为例[J].成都工商大学学报,2005,(2).[19] 王丽.浅析政府的旅游行政管理职能[J].宜宾学院学报,2006,(2).[20] 毕洪文.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北方园艺,2006,(1).

乡村旅游中采摘园的旅游模式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