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南阳中医药产业集群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23-95652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1 19:04: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南阳中医药产业集群

南阳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中国的中医药产业根源在河南,潜力在南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上级有关部门对南阳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大力支持,十分看好南阳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基础,十分看重南阳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对南阳中医药产业寄予厚望。中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办好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通过医药节平台,联姻科研院所,联办生产、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加速了南阳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使南阳中医药产业逐步构建起了中医药诊疗、保健、教学、种植、加工、营销、科研、文化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根据《南阳中草药名典》记载,南阳有药用植物202_种,药用动物319种,药用矿物63种,其他类27种,共计2436种。目前南阳人工种植中药材的产量和面积也逐年扩大,中药材种植品种达150种,面积达190万亩,年产值50亿元。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202_年南阳市就开始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致力于建设“医、保、教、研、产、文”六位一体创新体系。该市成立了南阳中药材开发办公室和10余所中医药研究所,组织大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攻关。全市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迅猛发展,先后建成了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与天麻、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参和木瓜、邓州麦冬、镇平杜仲、唐河栀子、社旗板蓝根为主的十大中药材基地,目前全市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面积已有190万亩。西峡、内乡两个山茱萸基地、南阳白云山和记黄埔丹参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华丰中药材有限公司建设的裕丹参基地等4个中药材基地已获国家GAP认证,山茱萸、辛夷、裕丹参、唐半夏、桐桔梗已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内乡山茱萸基地被确认为全国首批8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之一。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一批中药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中药企业13家,年产值近30亿元。龙头企业宛西制药建有河南省唯一的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河南、安徽、福建等地建立了六大中药材基地,生产车间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年产值16亿元,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全国市场销量第一,并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浓缩丸生产基地,连续多年被认定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中国中药企业50强。

为使中医药资源更好地造福于民,南阳市大力培育龙头组织,加快建设中医药产业集群,推动产品加工增值,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西峡山萸肉基地以宛西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了30年不变的合同,使20万粮农变药农。方城裕丹参基地强力培育以裕丹参开发服务中心、华丰药业有限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与上海紫兴药业集团、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签订了裕丹参生产供应基地和供货购销合同。唐河栀子基地与北京中商集团公司达成协议,联合建立栀子色素加工厂。

中医药是一个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的大产业,南阳中医药产业有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有医圣张仲景这个世界唯一的、南阳独有的、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品牌,优势比较明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省卫生厅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认为:南阳借助张仲景这一人文优势,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不仅可以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思想,加速南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南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进而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市场活跃、文化丰富、人心凝聚、振兴南阳经济的良好效果。记者从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看到,到202_年,力争使医、药、养生旅游、养生保健、保健食品、中医药文化传媒等在内的“仲景健康”总产值达260亿元;到202_年,南阳计划完成中药产业投资1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展至240万亩,总产量26万吨以上。金秋时节,记者在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的故乡河南省南阳市采访,所到之处让记者感到分外欣喜:西峡县的20万亩山茱萸连片成林,红果满枝;方城县豫药园内生机盎然,科研区种植的板蓝根长势喜人,裕丹参、金银花、木瓜、冬凌草等200余种道地中药材药香沁人;南召县辛夷路两侧辛夷树枝繁叶茂„„南阳市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以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为动力,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保健、产业六位一体,加快构建中医药特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支撑南阳崛起的又一富民惠民生态优势产业。

张仲景药学说不仅集汉代以前中国中医药学之大成,也为后世中医药学创造了无尽的思想动力。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先河,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至今“道经千载更光辉”,张仲景因此被后人尊为“医圣”。张仲景医药学说的广泛传播,使“医圣故里”河南南阳历来成为国内外中医名家及学者朝拜医圣、交流学术的圣地。

南阳又是一座“天然药库”。这里地处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带,是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盆地,八百里伏牛山横亘西北,淮河之源桐柏山锁定东南,白河之水环抱其间,在2.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宝天曼、太白顶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万木葱郁,丹江口、鸭河口两大水库烟波浩渺,高山丘陵平原梯次分布,河流湖泊沟渠蜿绕纵横,全市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除地产品种外,还分布有许多南北兼有的动植物药材,使南阳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盛产中药材的“天然药库”。全市境内已经确定的天然中药材达2357种,道地名优中药材50多种,中药材总储量2.5亿多公斤,且多为无污染的有机药材。其中山茱萸、辛夷的年产量分别达到350万公斤、840万公斤,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和70%,被命名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山茱萸之乡”、“辛夷之乡”、“栀子之乡”。

依托独特的人文优势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南阳市自202_年以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启动实施了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五位一体”的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以举办节会及学术论坛等为载体,打响医圣张仲景品牌,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打造中医药都,壮大中医药产业,使中医药产业更好地造福于民、致富百姓。

中医药诊疗保健服务网络全面形成

南阳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市、县两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为枢纽、村级中医卫生组织为基础的中医服务网络;拥有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25家,市县两级综合医院全部有中医科室,215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设有中医门诊、中药库、中药房,4636所村卫生室配有中医、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有乡村中医药人员4830人,全市拥有中医重点和特色专科26个,拥有全国名老中医4人、市级名老中医71人。完成和正在实施张仲景博物馆、张仲景国医院、张仲景国医研究院、医圣祠改扩建等8项重点工程,把中医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范围,鼓励中医药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中医药的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南阳市先后被批准、命名为全国第二个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全省中医专科专病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市、全国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试点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中医医学教育快速发展

南阳已拥有南阳理工学院国医国药学院、南阳中医药学校、河南中医学院韩国留学生培训班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的办学规模,设置了中医医疗、中医护理、中医骨伤、中药种植、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南阳医专和南阳中医药学校是国家教育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院校,是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摇篮,拥有大、中专两个层次,办学规模已发展到目前的5000多人,学校的中药标本馆拥有各类中药标本2630多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誉为为全国一流的中药材标本馆。全市目前拥有中医药教育科研机构10余所。

中医药科研成果丰硕

南阳制定专项措施鼓励支持中医药科研工作,张仲景研究会、市中医中药研究所等单位通过纵向联合,与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张仲景经典医学研究》、《张仲景药用本草研究》等科研项目,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200多味药物品名、科属、形态、性能等展开研究。先后有《伤寒论微机多功能检索系统》等60多个中医课题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研制出仲景骨刺外敷散等12个仲景方药制剂。在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研究方面,“南召辛夷高效示范基地研究项目”、“方城无公害野生裕丹参道地中药材技术研究”、“西峡山茱萸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唐河栀子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研究”等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中“山茱萸、辛夷花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已通过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验收。全市近年来引进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50余项,有80余项中医药科研项目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出版专著40余部。河南宛西制药经批准建起了全省惟一的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医药生产富民强市

“药材好,药才好”。南阳把培育优质中药材作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根本,加大规范化种植力度,以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与天麻、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参、邓州麦冬、内乡黄姜、镇平杜仲、唐河栀子、社旗板蓝根为主的十大中药材基地发展迅猛。目前全市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面积已有200万亩,年产值达30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在一些中药材集中种植区,中药材收入已占到农民年均收入的50%以上。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和半夏等5个中药材基地已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内乡山茱萸基地被确认为全国首批8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之一。每到夏秋各类中药材成熟收获季节,药农采摘分外忙,盆地处处飘药香,成为一道道独特的绿色生态富民风景线,许多农民依靠种植中药材实现了发家致富。在这个市的南召县云阳镇西花园村,村民的房前屋后栽满了辛夷树,四周山上80%种的还是辛夷树,全村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人均来自辛夷的收入达1500多元,占总收入的70%。目前该县辛夷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为使中医药资源更好地造福于民,该市大力培育龙头组织,推动产品加工增值,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西峡县以宛西制药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30万亩山茱萸基地,与农户签订30年合同,全县40万人口中的一半依靠种药实现脱贫致富。方城培育以裕丹参开发服务中心、华丰药业有限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与上海紫兴药业集团、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签订了裕丹参生产供应基地和供货购销合同。唐河县与北京中商集团联合建成栀子色素加工厂年可加工栀子2万多吨,创产值3.6亿元,惠及5万多农户。据统计,目前全市医药加工企业已有56家,年产值20亿元,年税利1.4亿元。龙头企业宛西制药公司拥有“仲景”、“月月舒”两大中国驰名商标,进入全国中药企业50强、全国制药工业百强。与此同时,以市、县、乡三级医药购销供应站为主的中药材和中药产品流通网络基本确立。

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为发挥得天独厚的张仲景医药文化资源,南阳市自202_年以来,以举办一年一度的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为载体,加快仲景医药文化的研究、开发、开放步伐,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围绕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建立网站,发行邮票,雕刻文化长廊;创办编辑发行《张仲景研究》、《国医论坛》;编辑出版《张仲景研究文集》、《医圣张仲景与医圣祠文化》、《中华医圣》等有关张仲景医药文化思想、典故传说及医圣祠文献等刊物;利用文化节和医圣诞辰日开展民俗祭祀文化活动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张仲景医药文化保护、利用、传播、发展体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另一方面,不断丰富拓展张仲景医药文化的内涵,借助医圣品牌,把其与旅游开发,形成了以医圣祠、宛西制药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游,成为南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通过坚持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全市对外开放度大大提高,娃哈哈、德力西、金星等知名企业纷纷入住,6年来全市累计签约项目202_多个,累计到位引资近200多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已连续四超过50%,新兴工业大市的地位基本确立,全市生产总值去年实现1636亿元,稳居全省第三位,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提速跨越阶段,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市等称号。

眼下,随着南阳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带动、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奋力实现传统农区工业化、中心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四大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南阳高庄核电站、南阳粮食核心主产区工程和筹办202_年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这“四大工程”,深入开展创建和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迎接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南阳召开的“六创一迎”活动,奋力实施经济总量“五年倍增”计划的全面推进,南阳正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经济强市,由生态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生态宜居城市大步跨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生态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的新南阳,正在中原大地上快速崛起。

第二篇: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集群”这条巨鲸已经游进我国辽阔的经济水域,并以其特殊的水性搅动起排天巨浪,充分展示出特殊的经济魅力和力量,从而受到人们的瞩目和青睐。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转型,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而大力发展并尽快形成若干

产业集群,自然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培育和建设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这是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实施的“5510工程”的一项重要目标。目前看,这项工作虽然在总体上正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见雏形,有的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但有的悄无声息或动静不大。

影响和制约这项工作开展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认识问题没跟上去可能是重要原因。

为此,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产业集群这条巨鲸,认识一下它的面目,了解一下它的水性和能量。

我们对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虽还有些陌生,但说起来也并不复杂。通俗地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释放,在经济竞争中能够产生很强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与发展可实现多种经济发展目标,因此,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产业集群的面目轮廓大致清楚了,那么,产业集群有啥特征或者说有啥特点呢?

概括说来,特点有四: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区域特性。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该产业集群的产品在特定的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是一般都包含供应商、成品商、客商、中介服务机构、规划管理机构等五大类相互作用机构,它们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产业集群化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它有竞争优势存焉。

专业化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性。专业化使得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则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

集中化是通过分工专业化而实现的,充分获得因专业化而产生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化,从而刺激集群中的企业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促进了集群中厂商之间共同行动,强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会资本较厚,彼此之间的交易费用较少。

产业集群地域化,实际是经济全球化的本地化的体现。产业集群中业主之间天然的亲情、乡情和友情构成了本地的社会资本,是集群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的基础,也是厂商之间交易费用减少的重要条件。

产业集群之所以有活力,有吸引力,还在于它对发展中小企业有特殊作用。

首先是培育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一些产业,尤其是那些产业链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的地方性和集中性表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域共同发展,它们提升了该地的经济总量,拉动了该地就业,增加了该地税收,推动了该地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此外,也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综上所述,在当今形势下,产业集群优势多多,力量强矣。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阜新来说是形势所趋、自身所需。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个产业集群一定能快速推进,迅速形成,条条巨鲸遨浩海,波光浪影耀中华的画面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第三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什么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产业,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也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例如我省西樵的纺织、古镇的灯饰、石龙的电子等。产业集群是广东经济的特色,也是形成广东的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制度。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如何

我省初期产业聚集主要发生在镇域范围,呈现“一镇一品”的格局,镇政府是推动产业聚集的重要行动主体。广东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态称之为“专业镇”。省科技厅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协助下率先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试点推动专业镇的发展,并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打下基础。

随着产业聚集的发展,一些企业在专业镇的周边落户,产业逐步超出镇域范围。同时出现了跨镇域的分工格局,例如顺德乐从以家具销售为主,龙江以家具生产闻名,伦教以木工机械见长,形成跨镇域的生产链条。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产业集群重复产生的现象,例如在汕头市的16个产业集群中,有4个与服装有关,分属4个不同的区县。在这种情况下,镇之间相互竞争,重复建设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再以专业镇指称这种产业聚集现象已不合时宜,以没有行政管辖范围指向的产业集群来概括产业聚集的现象比较合适。

产业集群升级有哪些模式

产业集群升级是指通过创新实现集群整体附加值的提高和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的增强,升级有4种形态。一是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入高级技术使投入产出更有效;二是产品升级:通过转向更高端生产线增加产品单位价值;三是功能升级:进入价值链的较佳环节,如从单纯生产进入研发和营销,或者沿着基本加工→贴牌生产→自主设计制造→自有品牌制造的方向提升;四是部门升级:将从一个领域获得能力应用到新领域或进入新的全球价值链。例如从电视机产业转向计算机产业。

我省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阶段,部门升级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已经开始并有成功的经验。例如枫溪企业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将传统烧煤的窑炉改造为石油气窑炉,推广低温快烧的工艺,不但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陶瓷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我省目前着力推进的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工作实际也是实现功能升级的举措。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是什么

结合我省实际,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可在四条路径上迈进。

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根据我们的研究,我省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西樵为典型的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构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模式;二是以枫溪为典型的政府投入少量资金激励、扶持大企业创办工程研究中心。两者各有利弊。

其次是产业组织优化。我省一些产业集群虽然产业聚集程度较高,配套也较齐全,但是许多企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缺乏紧密分工合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如何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营造共赢的分工合作的制度环境,使无机聚集走向有机合作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必经途径。

再次是相关制度、政策的调整。早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是镇政府,由于行政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使产业集群零散化,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现在在省政府领导下,成立由省经贸委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和协调全省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这是制度调整的重要举措。

最后是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积累和提升需要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沟通、自律的功能。我省的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大涌红木家具协会通过要求运输公司交押金,解决本地企业的运输风险问题。平洲玉石协会通过建立石玉拍卖制度,解决会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

第四篇:产业集群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建设工作汇报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是以国营桐柏茶种场为龙头(农业部河南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桐柏太阳池生态农业公司、桐柏山野茶开发公司、桐柏县新合作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中华文化传播公司注册出资)、河南亿嘉农林集团、河南省盘古溪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为骨干,20余家茶业专业合作社及全县茶叶产区为生产基地的产业化集群。集群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为主导,集茶叶北方基因库开发、推广种植、茶产品储藏包装、茶文化为一体,以桐柏绿茶、红茶、全国北方良种、茶油、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为主导产品。集群含1个省级2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

202_年以来,全县年均新发展高标准茶园1万亩以上,总面积达7.9万亩,年产干茶1350吨,年良种茶苗繁育能力6000万株以上。茶叶产品远销南阳、郑州、西安、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75亿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营桐柏茶种场实现产值3.5亿元。集群带动茶农1.2万户,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帮助规划、指导栽培、无偿服务、收鲜制干、储存销售的利益经营体系。生产加工企业自建基地生产的原料或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60%以上,茶叶加工转化率达到100%。

集群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太白银毫”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桐柏玉叶”、“清淮绿梭”茶获全省十大名茶、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在“全省名优茶评审会”上,“桐柏红茶”、“黑明云雾”荣获省级新名茶奖;在“河南省茶叶十大品牌评选”上,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的“禺峰”牌和太阳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严茗”牌均荣获省级十大品牌称号,桐柏山野茶有限公司获得有机茶认证;在202_年中国杨凌农高会上,“严茗”牌桐柏红获得最高奖“后稷特别奖”。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始建于202_年,是以河南三源粮油公司为龙头,以桐柏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以桐柏及周边花生产区为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建立以来,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结合县情,大力开展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202_年集群入选市政府重点培育的11类20个产业化集群名录,202_年入选全市13个重点产业化集群示范工程。

一、集群基本建设情况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以花生油脂加工为主导,集花生良种培育、推广种植、收购、储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以花生油、茶油、蛋白粉、饮料、食品、饲料等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研联动,上下游利益联结紧密、产业链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生产经营群体。其核心龙头企业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6亿元,由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控股。202_年4月投资16亿元的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清香型冷轧花生油项目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12.42亿元,202_年1—8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1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202_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骨干企业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202_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均在3000万元以上。集群内先后组建花生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其中市级示范社2家。建立花生专业市场5处,其中毛集花生市场为豫南地区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300余台剥壳、粉碎、榨油等机械,辐射带动周边两省六县市区,常住购销加工商户164家(其中销售额200万元以上的大户就有68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常住客商26家,年花生交易量16000万公斤,交易额达4亿元以上,202_年被市政府确定为“三百”工程重点扶持市场。集群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202_年集群内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与周边3.6万户花生、油茶等油料种植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建立订单原料生产基地70万亩,生产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50%以上,花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202_年1—8月份桐柏花生集群销售收入达1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以上。

集群核心龙头企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低温冷榨工艺和专利技术装备,实现节能、全过程无废料的花生精深加工,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清香花生油、浓香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达到了“原色、原味、原生态”的健康标准。202_年“三源”牌花生油获国家农高会农产品最高奖“后稷奖”,目前已申报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待批复。

公司是国家粮油加工工程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拥有南阳市重点实验室和质量检测中心,被评为南阳市冷榨油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共申请了12项科研成果,已获国家专利。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育种,选育的高油型花生新品种已进入中试。集群规划在“十二五”末以花生良种研发、培育、推广种植为基础,以三源粮油二期工程年产40万吨低温冷榨清香花生油生产为龙头,配套建设年产20 万吨蛋白、1万吨山茶油、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100万头生猪和和食品深加工项目,实现集群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核心公司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发展。桐柏县高度重视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把产业化集群培育作为发展“四化同步”促进产业进步的重点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工信、交通、统计、电业、金融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县处级领导与服务部门责任人集群联系点制度,统筹协调安排部署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承担各项具体协调工作。二是建立综合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纳入各相关乡镇(园区)政府和相关县直单位目标管理,对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机制、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资金到位、项目建设成效等重要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与考核。三是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解决的问题。四是建立专家工作组,落实建设工作督导制度。

2、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进步。结合省市产业化集群发展实施意见的要求,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门技术力量,结合县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编制完成了全县农业产业化集群202_—202_年发展规划。对重点培育的花生产业化集群专门聘请专业机构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强化产业链条完善,明确每重点建设项目和集群内经营主体协调融合,建立起科学发展的规划蓝图。在三源粮油的设计定位上,借助安棚碱矿工业循环经济的成果,立足于全国最先进的工艺,在循环利用上综合考虑上下游生产,从初端花生原料生产——花生蛋白——饮料——饲料——生猪——沼气——沼气发电——沼渣利用,从建设之始即着眼产业的集群发展开展高层次规划设计,有效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

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完整产业链建设。一是制定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花生、油茶等食用油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县财政设立专项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花生、油茶等高效农业集群基地建设、品牌培育、科技支撑等。二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县政府出台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建设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对1000亩以上高效农业集群基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电配套,实行先建后补、社会投资奖励等引导措施,为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据初步统计,全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在3亿元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县政府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立足于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集群发展。花生产业集群上,以三源为龙头,先后引进花生蛋白、油茶生产、淮源饲料加工等生产厂家,预计202_年建成基地规模75万亩,形成年产40万吨花生油、1万吨茶油、20万吨花生蛋白、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深加工能力,实现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95%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202_——202_年食品深加工项目链条拉宽延伸,建成105万亩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100%,带动农户18万户,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遵循集群发展规律,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展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

第五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南阳中医药产业集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