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农职业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中等农职业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农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1人生观、价值观淡漠一些学生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产生迷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少数学生养尊处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得过且过。
1.2消费观念偏激当今社会上的“人情风”、“超前消费”对中职生有一定影响,讲究吃好,穿衣高档,注重打扮。生日聚会、老乡会耍阔气、摆阔场,甚至有些人欠账消费,凡此种种,在消费心理上产生畸形:攀吃攀穿,如此观念对中职生身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1.3早恋现象突出目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学校在这方面教育引导不够,中职生“早恋”现象增多,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甚至影响今后的前途和婚姻生活。
1.4日常行为不规范有些学生逃课、上课睡觉、课后吸烟、酗酒、打架,有些学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说谎等等,对这些问题引导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中职生将后是否适应社会生活。
1.5违纪问题增多中职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过渡阶段,中职生年龄小,缺乏社会阅历,思想情绪不稳定,往往喜欢尝试,喜欢冒险,有时稍不留神便会违法违纪,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2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2.1家庭教育的单纯性
2.1.1有些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育,轻视德育。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竞争非常残酷,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上辅导班,聘请家教,却很少重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造成孩子发展不全面。
2.1.2父母对子女教育不一致。有些家庭,父母一方对孩子要求过严,另一方总有意无意袒护孩子,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对错没有准确的判断标准,造成人格上的欠缺。
2.1.3部分家长“身教胜于言教”。现在,部分家长“严以律子,宽以待己”,要求孩子应该这样或那样,但自己在为人处事上唯利是图、斤斤计较,孩子耳濡目染,身教冲淡言教,家长的喋喋说教成了耳边风,家长的教育批评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致使家长无所适从。
2.2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2.2.1市场经济冲击理想。我国实行市场经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人眼睛里只有“钱”,见利忘义,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搞不正当竞争,这些都对中职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2.2.2网络影响造成的虚幻和梦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成为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互动交往的重要渠道,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因素又对其道德观念及日常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很容易走进虚幻和梦想中,“摒弃”了现实的实际价值,使之情感狂放不羁。
2.2.3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学校附近社会上的有些无业游民偶尔到学校无事生非,校内有些学生与其称兄道弟、拉帮结伙,于是,对同学进行敲诈、恐吓,对中职生身心造成一定伤害。
2.3学校教育的疲软性
2.3.1教职工思想上对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当前,农业类中职学校大多数教职工都十分关注学校的发展,他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掌握专业技能,至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总认为是班主任和管理者的事,与教学无关,而且学生思想品德优劣不影响其就业。
2.3.2思想教育内容脱离现实。思想政治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背离,形成“两张皮”现象,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置可否,认为思想政治是骗人的。
2.3.3思想教育方法单一。单纯说教、灌输引起学生反感,教师辛勤的教育与学生实际所获成反比。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思想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眼下,思想教育工作要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着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
3.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新颖化除了课堂上的启发、引道,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各种竞赛、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活动,多方面影响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
3.3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所以,教师自身应注重自己的品德、言行、形象,让学生对自身高尚品德、言行规范、形象得体有了具体的理解,才能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
3.4多方协调思想教育队伍,构建网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管理者的事,也是全校教职工的大事;其次,我们还应多和学生家长沟通,家校配合;另外应聘请社区、三法机关、部队等单位的德才兼备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定期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与学生谈心,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呼吁、督促净化网络环境,各方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给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健康成长。
3.5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就业指导,使学生轻装前进学校开辟心理咨询室,选派思想境界高、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方法灵活的教职工作为辅导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调节,解决他们的困惑,使其轻装上阵。另外,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作好职业生涯设计,以便实事求是地确定目标、落实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成功者”心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未来。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认为中等农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一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问题与对策
“兴教之道在于师”,教师乃教育之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职业学校更是如此,要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大力打造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教育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课教师团队。笔者通过对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一斑窥全豹”,归纳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任务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职业学校教师队伍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调查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大都是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奇缺,队伍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结构尚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之现有的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培训花钱多,收益不多,培训学校大专院校多,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水平有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讲,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受人员编制和人头经费的制约,影响了学校教师
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工作十分繁重,为满足教学需要,近几年也招调了一些老师,但大多数都是高中、中专的文化理论课教师,其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最起码有一个培训阶段,才能适应教学。调查表明,此现象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
(二)结构尚不合理。
一是部分学校教师不合格学历比例较大,部分学校及培训机构不注重教师的学历教育,聘请教师时没考虑其学历,有的教师仅相当中专学历,有的根本就没有教师资格证,部分学校聘请了多名退休教师,他们甚至就是学校班子成员。二是由于办学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教师短缺,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机械、电子等业的专业教师十公紧缺。三是部分教师缺少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同时,中职教育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很少,甚至难以找到培训单位,这不能不说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调查表明,有的学校达到一半的专业课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学习,有40%的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较低。
(三)改革亟待深化。
一是教师参加其它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困难,影响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从企业单位引进的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受到学历、教师资格、职称、编制等方面的限
制,其待遇不能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教的积极性。三是目前学校收入分配仍然存在着平均主义思想,干好干坏一个样,奖惩机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四)缺乏政策支持。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职业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还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经费还无正常和稳定的来源。从整体上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五)培训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中职学校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职教特色的培养培训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许多学校的基地实验设备陈旧,实习场地不足,影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现有基地的整体功能发挥不够,整体资源利用不足。真正能起示范作用的基地还不多。从全国来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体系尚未形成。
(六)心理健康堪忧。
调查显示:有54.4%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对学历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带来“普高热、中职冷”。一般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实践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升入普通
高中,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而在比较发达的省市,初中毕业的学生,只要愿意,都有机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以致中等职业学校生素质量明显下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而且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所谓“双差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并不少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增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与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违规行为及其突发事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像消防队员,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二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即将进入“严冬”。生源萎缩,生源的质量与数量严重下滑,学校规模缩小、教师资源过剩。一些缺少实力与竞争力的学校与个人势必遭遇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不少教师反映,如今职校教师这个饭碗确实是越来越不好端了;一会儿搞全员聘任制,一会儿搞教师资格认定,一会儿搞学历达标,成为“双师型”教师,一会儿搞末位淘汰制。而在岗中职教师工作负担重,大部分缺少进修与提高的机会,势必造成教师发展压力的增加。
(七)教育教学观念陈旧。
目前中职教师中大多数不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教育理论背景相对缺乏。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能力本位的中职教育模式理解不深,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
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不强,对中职学校按教育规律培养合格人才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加快学历提升教育步伐。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仍然很低,只占64%,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低于这个比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把中职学校教师学历提升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同等对待。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严把教师入口关,从乡镇选拔文化课教师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从大专院校新招专业课教师学历必须在专科以上。同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让广大教师充公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学习,采取函授、远程教育、自学等形式,努力提高学历水平。
(二)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扩大,但存在着极不均衡的现象,发达地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大于落后地区,城市比例高于农村比例。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快“文化
课教师专业化、专业课教师技师化”的培训步伐,采用“师带徒”“结对子”等形式,加大“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二是要加大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坐下来练的培训力度。学校要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到大专院校或企业实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从大专院校、企业聘请专业教师进课堂,面对面指导师生。同时,学校还要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建立奖惩机制,为专业教师提供培训环境,让教师有时间、有空间、有保障地进行自我培训。
(三)以科研促教师快速成长。
中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色,结合专业实际,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以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应针对现有师资的实际,有计划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三课”(常规课、研究课、示范课)达标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学期开展一次教研月活动,全校所有教师上1节公开课,由学生和备课组评分,分成好、中、差三等,并实施相应的津贴补偿。同时,学校应该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大力开展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开发校本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编中职教材,鼓励教师发表论文。
(四)建立完善培训制度。
学校应该针对实际,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对教师培训作出明确的规定,既兼顾整体,又考虑个体;既突出重点,又抓好全面。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安排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师结构。中职学校应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在定岗、定编、定责、定员的基础上,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任用,清退长期不在岗人员。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在目前教师工资水平还不高的现实情况下,要真正打破大锅饭,加大奖励工资的比例,对教师定岗、定责、定报酬,绩酬挂钩,优绩优酬,将福利待遇向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倾斜,用较高的待遇留住教师优势资源。对教学效果差,学生反响大的教师、服务质量差、出现安全事故的教职工实行限期试岗。二是采取优惠政策引进骨干专业急需教师,到大专院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并给予优惠政策,年终予以奖励。三是要适当引进专业教师,可在校外聘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同时,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制定骨干教师管理办法,骨干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等。
第三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7-25 09:38:00 ] 作者:张前友 编辑:studa20
摘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生源现状出发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的具体对策,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对策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生源质量对学校生源的影响
笔者通过平时观察和谈话得知,我校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根本没有从未来职业去要求、认识自己,思想素质、行为习惯都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喜欢用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还有经常的抽烟、赌博、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现象。学生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极大损毁了学校的声誉,从而使得招生更加困难。职校就在这种“生源差——招差生——生源差的困境中恶性循环。
(二)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些人思想僵化、守旧。鄙视职业技术教育,认为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洗礼才是受人尊重的人才,瞧不起普通劳动者。所以许多家长与学生宁愿花大价钱挤在普通高中拥挤狭窄的教室里,也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为了多招生,他们利用家长希望学生上大学的心里,高举“对口升学”的招牌。诚然对口升学是学校招生的一大亮点,可导致的结果,若没有“对口升学”学校就根本招不到生,最后步入死胡同。比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农学专业”在2007年以前由于“对口升学”这条路子办得很是红火,然而,自从2007年开始取消“对口升学”,该专业的生源就一落千丈。
(三)就业难导致学校可信度差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历,使许多中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差、生源差,从而导致办学质量差,所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无法上岗。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安排在电子厂或机械厂等,造成社会反响差。还有部分中职毕业生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求职中“眼高手低”。在择业时一旦达不成他们及家长的心愿,便认为是学校没有能力。甚至诋毁学校,最终不相信职校。
(四)中职学校本身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
长期以来,部分学校领导注重严格教育教学管理,重视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师队伍培养的力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却忽视了对外的宣传工作,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在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源荒时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其他职校通过各种方式打出宣传招式时,而这些学校却没有很好地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致使招生被动,生源大减。
2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吻合。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层次要求职业教育具有多层次性。而实际上,许多中职教育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准确把握,培养目标过分规范化、单一化,学校专业设置过窄,降低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难以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造成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一些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专业不对口,部分教师由教文化课改教专业课,从教期间很少参与实践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并不扎实,知识陈旧,观念落后,不懂现代化教育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而新引进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扎实,但实际教学经验欠缺。此外,由于近年来学校招生难,生源差,教师对职业学校发展无信心,不安心工作,于是,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这种师资队伍的匮乏和不稳定是导致生源不足的又一原因。
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对策
(一)提高对中职教育的认识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使大家明白我国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学是不现实的,要培养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宣传“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树立新的人才观。除了加强政策宣传转变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宣传力度,例如组织各地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利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专题访谈,向社会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组织优秀毕业生进行巡回演讲,让社会各界人士明白“技能在身,百业可为”,从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吸引力。
(二)改革办学模式,满足市场及学生需求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实行长学制模式。笔者认为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现有经济及劳动者本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利于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也不符合学生、家长较高层次的教育消费需求。因此,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势在必行。近几年来,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搞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人才需求基础上,大胆冲破办学方向单一,培养层次过窄的弊端,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灵活办学。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校在校学生达四千六百余人,形成了融五年制大专、中高级技工、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中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如 “2+1”模式;“3+2”模式;“1+1+1”模式。
(三)规范招生政策
每年三月至五月是职校争抢生源的高峰时间,各校纷纷利用报刊、电视、媒体宣传等手段拉拢生源,更有甚者不惜利用请初中学校领导吃饭,送慰问金给毕业生班主任等不正当手段达到争抢生源的目的。大部分职校内部出台了所谓“送一名学生,给若干奖金”的做法,鼓励初中班主任送生。这样一来,许多老师便盯上了这一笔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好买卖。于是他们不再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素质跟不上。上述情况有关部门应该管管,严令禁止招生的恶性竞争,阻止回扣事件的发生,按严格的程序录取学生。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踏入社会后,用人单位往往不在对其进行培训,要求毕业生直接上岗。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接受实践性教学,模拟各岗位的操作。作为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职业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些都必须有完善的实习基地,较强的实习设备为基础。
(五)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的专业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使“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教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主要参考资料
1、郝克明《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0年9期。
2、蒋乃平《职业学校生源忧思录》,《职业与职业》1999年11期。
3、杜屏《职业中学生源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月。
4、刘春生《21世纪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天津教育报》2001年8月。
5、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第四篇: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彼此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话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
流。如面上合作——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发宣传材料等侧重系统宣传教育观念、方法等),线上合作——家教指导热线、家教指导网站(侧重于释疑解难),点上合作——家访、家校联系卡、社区指导座谈会(侧重于跟踪指导)等,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之一的家庭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日显重要,家长和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的明天才有希望。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读后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读后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李艳,云南 文山663000)
摘要: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概述了学生在读后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学生对读后感写作“望而生畏,教而远之”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意的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读后感写作;问题;方法
所谓“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文章后的感想。让学生写读后感,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经常应用的课外写作训练方式。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词句、体会别人的写作技巧,并从中学会写作的方法,从而加以应用,并最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读书效益,提升写作能力。在中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在 “读”中体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目的与我们今天的让学生写读后感相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对读后感教学的认识。
一、中职学生读后感写作存在的问题
1.抄袭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大部分同学只有介绍没有感受,特别是写较长篇幅文章的读后感,写作的主体部分几乎是复述原文的故事情节,复述完了,文章就结束了。还有的同学根本不认真读原著.把图书馆借来的有关这部名著的参考书、背景介绍或是人物分析进行摘抄,之后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点评,就成了一篇所谓的“读后感”.几乎没有自己的“感”。
2.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由于“读不深,悟不透”,所以一般来说,中心不明确,体会不深刻.没有紧扣原著,也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空话连篇。学生只是介绍文章的内容、艺术特色等,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读”与“感”、“晓”与“悟”没有有机的结合。
3.人云亦云,空洞抽象,缺乏新意。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浅尝撤止,缺乏深入的思考,再加之知识的局限,因此在读后感的写作中不能准确抓住写作的主题,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主题,因此入题较慢,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即使勉强写下去也常常是思路不清晰,泛泛而谈。
4.蜻蜒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表现为没有较好地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的要点,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就是没有清晰的论点,或者即使有也显得很空泛、不集中,因此写得全、杂、乱。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态度,将读后感写作只作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其次就是学生没有弄清“读”和“感”的关系;第三就是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第四就是在读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考,写之前更没有认真的思考。
二、中职学生读后感写作的几点要求
1.感不离读,做到读感结合。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重视“读”,如果没有对原文的细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之深,才能感之深。在具体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原文,认真体会文章的字词句、布局谋篇,搞清写作的社会背景,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找出作品中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思考为什么会使人感动等等.搞清了这些问题再构思动笔。
2.准确选择感受点,做到感想集中。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由于各自的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读寓言《滥竿充数》,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
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讲究以“和”为贵,所以没有人揭发南郭先生,也是其以“混”的原因之一。只要抓住了作品中最令人感动、体会最深的内容,寻到“感悟点”,延伸下去,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就可以克服读后感中千篇一律的毛病。
3.联系实际谈感想,做到个性化。联系自己的生活或思想实际,畅谈感受,这是读后感个性化的重要方法。读后感的重点在“感”字上,联系实际谈感受,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在读后感写作指导中,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要结合现实热点问题有理论、有实例地展开自己的联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自己的心得、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谈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如《滥竽充数》为题的读后感,如果我们将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齐宣王“必三百人”齐奏的弊端,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联系实际,畅谈新人新事新思想,这样的读后感才具有时代特色。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严格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形成的,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芝兰般的 芬芳,沁人心脾,让人如沐春风,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受益终身。
2.学、思、写结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写作的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动笔、写批注、做摘记、拟提纲、写感想,是巩固读书成果、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求学生将读书时的真实感受写下来,这就是将别人的东西化成自己 的东西。“学而不思则罔”,学习需要思考,读的过程一定要与思的过程结合,长期坚持写读后感就能使学生读、思、写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3.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推出了一套学生阅读教学方案,把各年级教学单元教材篇目和阅读教学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进行有机整合.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将优秀的读后感推荐到学校的校报和文学刊物上发表;将影视资料与阅读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 形式促进学生阅读。近年来,学校先后购买了影视资料.并把四大名著录制下来.在周末播放,学生在教室观看,尽量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实现学生与名著近距离接触;将课外讨论与阅读结合,我们利用阅读课举办“专题讨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阅读的体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阅读的快乐.通过讨论,教师们也能切实感受到了学生思维中蕴涵的巨大潜能,从而以更科学的方式去加以引导启发.为学生们提供更大的个性化阅读空间。
读后感写作,“读”是前提,“感”是“读”的升华;“读”的内容为次,“感”的内容为主;“读”和“感”必须有机的统一起来。多让学生写“读后感”,能锻炼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学生只要能做到“善读”“晓悟”,那他们的阅读和写作 水平必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良富谈教学生活化的实战与探索[M]宁波出版社
[2]张承明著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