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五篇模版)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3-76595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4 04:22: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常常有外地朋友问,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其实这并非是哪个民族才有的问题。在云南,白、彝、纳西、哈尼、傈僳、拉祜、普米等七个民族都过火把节。节期于农历6月24日至26日,各民族日期不尽相同,过法和传说也各有特色。白族火把节是6月25日,对于白族来说,这是个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白天人们忙着扎制巨大的火把树,备办筵席,大宴亲朋,入夜则万人空巷地相聚火把树下,禳灾祈福,吹弹歌舞,彻夜狂欢。其全民性、自发性无与伦比。景象之壮观正如元代诗人文章甫描写的“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年年如是,自古不渝。

白族的火把节何以如此隆重热烈?除了民族学方面的各种因素,核心是其中有个“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一位民族女英雄的追思和景仰。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白洁圣妃的故事。

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洱海地区分布着蒙舍诏、蒙嶲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越析诏等六个部族小王朝。他们本来各自都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各诏主也当任着各州刺使,受唐王朝剑南节度使管辖。后来,蒙舍诏日渐强大起来,攻下了河蛮部族,诏主皮逻阁顿生吞并五诏的野心,图谋独霸一方,便用金银珠宝贿赂节度使王昱,得到朝廷默许。当时的六位诏主都属同源同宗的远亲,日常素有往来,有一次皮逻阁应邓赕诏主皮罗邆的邀请赴邓川做客。宴席间,他发现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美丽非凡,而且举止优雅,谈吐不俗,便产生了想要霸占为妻的欲望。两个图谋联在一起,于是心生一计,在都城建了松明楼,以六诏的年节六月二十五日共同祭祖为名,邀请五位诏主赴宴,用一把火剪灭五诏。

话说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原系浪穹诏老诏主罗铎之女,自幼美丽善良,罗铎与邓赕诏主的父亲咩罗皮是好朋友,便将女儿嫁给邓赕诏主皮罗邆,因公主出身于浪穹宁湖之北,故又称为宁北妃。这慈善公主宁北妃不但美丽善良而且聪慧贤淑,深爱着秉性忠厚的皮罗邆,一心辅佐他造福一方百姓,做个仁德之主。此刻,接到蒙舍诏松明楼祭祖的请帖。夫人寻思,那皮逻阁素来野心勃勃,年年攻城掠地,搅得民不聊生,还以枭雄自居,不可一世。此番邀请,必定窝藏祸心。于是苦劝丈夫万万不可赴约。而皮罗邆却慑于蒙舍诏主的淫威,如若不去反遭欺祖的罪名。便明知山有虎,也只得向虎山行。夫妻俩万般无奈,临行时,慈善夫人给丈夫戴上一对铁手镯,依依不舍地含泪而别。

那松明楼果然建得巍峨壮观。六月二十五这天,邓赕诏主皮罗邆、浪穹诏主铎罗望、施浪诏主施望千、蒙嶲诏主原罗等四位诏主都已到齐,只差越析诏主于赠远未到。松明楼灯火辉煌,舞乐声中,众诏主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皮逻阁却不知何时已溜之大吉。突然之间,只见楼下四面火发,烈焰腾空,四诏主未及酒醒便全部葬身火海。

且说当天慈善夫人越来越感觉事情不妙,便带领人马高擎火炬星夜赶往松明楼,可惜她们赶到时,现场已完全成了一片灰烬。夫人呼天呛地,边哭边用双手在灰烬中刨认尸骨,直刨得十指鲜血淋漓,终于凭那对铁手镯认出丈夫尸首。此时皮逻阁却假惺惺地谎称松明楼失火缘自焚烧纸钱不慎,实为意外,并涎着脸对慈善说“夫人足智多谋,孤王心仪已久,如蒙不弃,当迎娶为贵夫人!”慈善只恨得咬碎牙关,却装出若有苦衷似的说:“丈夫尸骨未寒,怎能另寻新欢,且容归葬,守孝七七四十九天。”皮罗阁答应了。

慈善夫人回到邓赕,立即加固城池,聚积粮草,训练兵士,决心与皮逻阁决一死战。当皮逻阁发觉中了缓兵之计,怒火中烧,立刻兵临邓赕。慈善夫人亲自披挂上阵,军民同仇敌忾,蒙舍兵尸横遍野,邓赕城仍久攻不克。最后由于蒙舍兵发现邓赕城供水的瓦管,断了水源,城池终于被攻破,慈善夫人被俘。焦头烂额的皮逻阁一见夫人,却又被她的美丽和英勇折伏,禁不住怒气全消,恳求夫人非嫁他不可。夫人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在海边设祭坛,祭奠松明楼亡灵;二是皮逻阁必须披麻戴孝;三是迎娶之日必须乘船走水路,(暗示水火不能相容)。皮逻阁一一应允。八月初八这天,只见慈善夫人穿一身纸做的素衣白裙,默默伫立船头。皮逻阁问:“夫人为何不穿绫罗素衣?”夫人答道:“这是最后一次祭奠亡夫,过此一时便没用了。”船到海心,突然风浪大作,慈善趁势纵身投海,众人忙去拉时只抓住了一把纸屑。

慈善夫人殉节的大义行为深深触动了皮逻阁的良知,便当即册封她为“柏洁夫人”,邓赕城也被封为“德源城”。

这便是白族地区流传千年的火把节的传说。因此,火把节这天村村寨寨不仅要竖大火把,还要耍小火把,青年妇女要焐红指甲,小伙子们要跑马,海边的渔民要举行船赛等等,都是对柏洁夫人一举一动的纪念。直到八月初八,沿洱海的白族还要举行象征打捞夫人遗体的耍海会。柏洁夫人被许多地方尊为“本主”。其封号也从“柏洁夫人”升级为“白洁圣妃”、“白洁圣妃阿梨帝母”,成为与佛同尊的神祗。而其中最说明问题的是邓川德源城柏洁神祠的一块横匾,题为“铁钏千秋”。

白洁圣妃的传说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歌颂的是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英雄行为,并不涉及是否赞成六诏统一的问题。其主旨不在对历史的评判,而在于对崇高美德的弘扬。

凤仙花染红指甲

红指甲

染红指甲是白族人过火把的一大风俗。火把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拿着凤仙花根,用南瓜叶子包着,再撒点碱,到井边、河边的大青石上用石头舂碎,纯天然的染色剂就准备好了。

睡觉前,用南瓜叶子裹了凤仙花根,或一两根手指,或全部——手指甲、脚趾甲都行,再用线扎紧,一觉醒来,鲜红如火焰的美甲行为即大功告成。

凤仙花

凤仙花具有强大的渗透能力,用它的根或者花染的指甲,除了血红的颜色令人心醉外,与化学染剂容易褪色的毛病从不沾边。一旦把它请进来,要么用时间的利器,等日夜的更替带动指甲的新陈代谢,看着那一抹鲜红慢慢退场。想要一举清除,参照前文所列两种凶残的手段。

每次在火把节看到一片一片的鲜红,白洁夫人双手刨地,十指流血的场景就会跳出来,让人每到夏秋之交就要把白洁夫人的故事传唱,一遍又一遍,直到永远。

故事的开头充满历史的宿命意味。实力稍逊的五诏国王,虽然知道南诏王的邀请是鸿门宴,但生怕正愁找不到用兵理由的南诏国以此为由发兵攻打,于是面笑心忧去赴宴。邓赕诏诏主夫人白洁,聪慧娴淑,既知此行多吉少,又晓得不去不行,无奈之下,洒泪送别,行前拿出铁镯一只,亲自戴在丈夫手上。

宴会的地点民族味道浓郁,在一个由松树枝搭成的楼上,二楼的木板上面还铺了一层软软的、散发着林木香味的松毛(直到现在,大理以及很多彝族地区,请客的时候,客厅、院子里都会铺上松毛),于是叫松明楼。在这里聚会,从满大自然的味道,气氛很好,但也因为木头和松毛都是易燃物,有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南诏王演技一流,热情、真诚的和其他五位国王喝酒、聊天,大家称兄道弟,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你死我活的争夺。南诏王乘气氛融洽,大家的酒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随便找个借口便下了松明楼。刚下楼,一把大火腾空而起,易燃的木板、树枝,加上松毛和松香的助燃作用(火把节上,松树枝和松香是两种最重要的原料),已经喝得晕晕乎乎、反应有些迟钝的五位国王来不及大骂南诏王的阴险毒辣,来不及逃生就被疯狂的火焰吞噬。火光冲天,两百里外的白洁夫人都知道了消息,连夜向南诏国赶去。等她来到,火熄了,人去了,松明楼一片乌黑,夹杂着五位国王烧焦的尸体味,令人心碎,令人反胃,如同这场阴谋的主旋律。

白洁夫人悲痛欲绝,哭喊着用双手拼命挖,在烧焦的松明楼上寻找丈夫的遗体。鲜血马上从指头上流了出来,在充满祭奠意味的黑土上留下一滴又一滴的暗红,像是一串省略号与惊叹号。和白洁夫人一同赶来的,还有其他四诏的人,他们都在烧焦的,粘在一起的尸身前面束手无策。只有白洁夫人不停的挖,直到铁镯从焦土中露出来,她才告诉随行的人说:这就是你们的国王,临走前我亲自在他的手臂上戴上了这只铁镯。

白族火把节,以染指甲拉开序幕,就是纪念白洁夫人十指十指连心的疼痛。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标签:云南 大理

分类:国内游记 发布:yshm 时间:2007-3-13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即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

下关风

大理市下关,四面环山,四洱河入口地势形如喇叭,印度洋季风顺四洱河四十里山谷吹到下关收口聚集,风力特大;苍山十八溪冷空气亦吹向下关坝区,互相搏击,其狂如虎。每年秋末冬初,有35天尤甚。但是“风高而不寒,无沙亦无尘”。故“下关风”有益无害,美名远扬。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年平均风速每秒达4.2米。

下关风日夜呼啸,因而被称为"风城"。说起风城,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观音化作一老妪,背负着一个风瓶,经过天生桥。守桥士卒按惯例检查过往行人的货物。老妪好言说服士卒不要检查就放行。但士卒固执要检查,没待老妪说明利害关系,士卒便硬将瓶盖打开。顿时风从瓶中冲出,一放而不可收拾,等士卒明白过来,老妪已经不在了。从此大风日夜不停地从天生桥吹向下关,因此人们就把下关叫做风城。

又有传说,南诏公主与苍山猎人相爱,南诏王大怒,命罗荃法师将猎人打入洱海。公主义愤填膺,借来六瓶神风,想吹干海水救情人,但在下关西山口跌碎了五瓶。仅凭一瓶神风,焉能吹干浩瀚的洱海?只留下无限遗憾的下关风终年不息。

上关花(上关花公园)

上关花公园在南诏古关龙首关(今上关)以南的关外,东临洱海,西枕苍山云弄峰,南距蝴蝶泉1公里。公园于1992年12月动工兴建,于1993年9月建成。景区由山门、双胞大青树、花园、歌舞游乐园、天龙洞等组成。公园以久负盛名的上关花取名,上关花就在龙首关以北的关外花树村,称“十里香”,即木莲花,平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黄白色似玉兰,香味四溢。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之八中记载说,十里香“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12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与省会之说同,但开时香味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上关以此花著。”

传说从前上关有一对夫妇,靠砍柴度日。丈夫段隆每次上山砍柴都把带去的午饭分给山上的一位老人吃。当段隆的妻子玉珍难产时,老人便把一颗朝珠借给他,让玉珍含在口中。玉珍不慎把朝珠掉落在地,朝珠便长成一棵奇异的花树,花大如莲,香气传十里,并结有一百零八籽。人们称为朝珠花,也称上关花。当皇帝得知有这种花树后,便派御林军来逼段隆上贡花籽。段隆夫妇因受不了御林军和宫吏的逼迫和欺压,就把花枝砍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棵花树,就把这个村子取名为花树村,一直沿用到现在。

苍山雪

相传在远古的大理,有一年来了一批瘟神,到处散布瘟疫,河海地区瘟疫流行。很多百姓被瘟疫压 去了生命,人们苦不堪言。苍山脚下两兄妹从外学法回来,决心为民除害。哥哥带着狂风,妹妹带着大雪,把瘟神赶到 苍山顶上。为使百姓不再受瘟疫的侵害,哥哥化为风神,妹妹化作雪神,用大风大雪把瘟神冻死在山顶。从 此苍山上的积雪就终年不化,成为“风花雪月”四景之首——苍山雪。苍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达4122米,由于海拔较高,峰顶异常严寒,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下晶莹洁白,蔚为壮观。

洱海月

传说河宫里的七公主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与渔民段岸黑成婚。七公主有一面宝镜能照亮海底,她为了渔民能够多打鱼,就把自己的宝镜放入洱海中。宝镜从此变成洱海河,世世代代放着金色的光芒。

海东渔郎以他的勤劳和纯真感动了月亮女神,月亮女神下凡与他成亲。谁知闯来一条公猪龙在洱海里兴风作浪,糟害百姓。女神仗义打败了恶龙,却反被恶龙告她私奔下凡,天帝诏回月亮女神,拆散恩爱夫妻。诀别时,女神将一只金盘投入洱海,变成了一轮金月亮,永照人寰。

第二篇:火把节的民族传说

民族传说

纳西族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

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阿潘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把那个坑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4]

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

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

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4]

第三篇: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把好端端的人间被搅得民不聊生。智慧超人,英勇无畏的彝族英雄“黑体拉巴”,看到这个情景,便经常去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

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

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心里又愤恨又嫉妒,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放出铺天盖地的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祭司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蝗虫,保住了庄稼。

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在大祭司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阿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侗族斗牛节

"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绳子拴住两头牛的脚,像拔河一样往后拉,结束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

第四篇: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浏览。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一

从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巴,两人都有拔山之力,没有人能够摔倒他们。斯热阿比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比试。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行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大力士来找我,请老人家抬一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让他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

说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会儿,斯热阿比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一块铁块给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咬了一口,怎么也咬不动。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力气一定比我大。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一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比咬不动铁块,就知道力气一定没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来摔跤,那咱们就比试比试吧!”

斯热阿比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手,猛地抱住他,两人就开始摔跤了。他们的力气真的非常惊人,大地被他们震得格格的响,那些山峦、树木都抖动起来。斯热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跄一下,被斯热阿比压在地上。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一个挺身,从斯热阿比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身上。斯热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还要求再摔一次。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个骑马式,斯热阿比用力摔他,他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也不动。阿提拉巴乘对方不留神,抓住对方的一只胳膊用力一摔,斯热阿比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热阿比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里,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后,非常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大量的虫子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二

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彝族火把节的活动内容:

准备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彝族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选人

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彝族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狂欢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彝族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彝族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彝族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活动

彝族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彝族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五篇:寻甸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寻甸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远古时候,居住在寻甸山区的彝族先民,为了繁衍后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勇敢地和洪水猛兽搏斗,建立了家园。他们披星戴月耕作,秋天收获荞、麻满足衣食所需,秋后进入冬闲就结伴进入深山狩猎,获取兽皮兽肉丰富生活。多少年来一直过着十分舒适的日子。可是,他们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却使天宫的恩体古兹十分嫉妒,他不许彝民们过这样舒心的日子,一定要使他们的庄稼毁灭,粮食无收。于是,恩体古兹就派遣天神十大力来到彝山,要把所有的庄稼全部踏平。

灾难降临的时候,人们焦虑、愤怒,但是想不出任何计谋,来对付恶魔十大力的摧残,保护庄稼不受损坏。为此,村村寨寨,人们处于极度慌乱之中。此时十大力已踏平了几座小山头。当他正向车湖边几个村寨的大片荞地、麻地踏来的时候,人们像三伏天热石板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老人们不断地哀声叹气,妇女们只是悲痛哭泣,娃娃们却吓得钻在娘的衣裙下嚎叫。处此危急时刻,寨子中一个叫包聪的精壮小伙子,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他安慰父老乡亲们不要焦愁、伤心。他要大胆地去与恶魔十大力拼斗,誓死要把这个坑害百姓的瘟神打败、赶走,保住庄稼。人们听了包聪的豪言壮语,十分佩服他的胆量和勇敢。但是,善良的乡亲父老却劝他说:“好心的包聪呀!你一个小青年要去与威力无穷的十大力天神搏斗,不行呀!那简直是如像一头小牛犊要想去顶倒一座山啊,你哪能斗得过那个邪恶的十大力啊!孩子,你还是忍住吧,千万不要去冒险„„”然而,包聪却不听劝阻,谢绝了乡亲们的好意,毅然地脱下身上穿着的羊皮褂,裸露出钢筋铁骨一样结实的身体,大步迎向十大力走来的山岗方向。这时,十大力已踏平了无数块荞、麻地,快来到包聪跟前。包聪一看十大力身高数丈,腿粗似柱,体壮如牛,两眼好像鸡蛋一样地突出,发出闪闪蓝光。十大力一见这个彝家青年,不仅不回避、逃跑,反而大步迎着他走来,顿时大吼一声,声如炸雷,震荡群山。包聪看到面前十大力这副凶恶、庞大的样子,也感到有些害怕。但是,仗想,自己已在众乡亲父老面前表示了决心,岂能畏缩后退。就是我制服不了他,也要以死相拼,才不愧是一个彝家青年。他这么一想就勇气十足,下了最坚定的决心,勇敢地冲了上去,伸出钢铁般的双手、有力地卡住十大力的脖子。十大力万万没 有料到,这个彝家青年敢于向他挑战,所以毫无防范。他被这小伙子紧紧卡住咽喉要害,胸口上也被包聪狠狠地踢了两脚。顿时心痛眼花呼吸困难,失去了原先骄横的神威。但毕竟是天宫恩体古兹座下的一尊天神,是有一定神力的。虽被包聪全力扭着卡住不放,但很快就使出他所有的神力来和包聪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双方的手纠缠在一起,如像四条钢筋扭结在一起;两个头颅顶在一起,如像两座山包撞在一起,碰得发出轰轰的响声,双方的膝头在地上抵挪,就把大地抵成了一个凹坑。他们互不相让,谁也不甘示弱,拼斗得太激烈了。摔打、翻滚、扑跌,连续恶斗了三天三夜,引来了周围各山寨的彝民乡亲围观。开始人们都为包聪提心吊胆地捏着一把汗,后来十大力渐渐力不从心,步步后退,全身大汗淋漓,已无还手之力了。而包聪却劲头十足。于是,无数围观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加劲!包聪加劲!十大力被打败了,快加一把劲打倒他!”父老们的声援,使包聪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瞧准对方一时还不上手,抓住时机,使出全力,飞起一脚,正中十大力胯裆下,同时抽出右手狠狠地朝十大力当心就是沉重的一拳。十大力摔了个仰面朝天,倒于地下,发出一声巨响。包聪立即一脚踏在他的腹部,弯下腰紧紧卡住十大力的脖子。这时,十大力的力气耗干了,只能发出粗重的喘息,一点抗争的能力都施展不出来,终于瘫倒在地上气绝身亡。不一会,他的尸体竟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山。后来,这座小山就被人们开垦成耕地,世世代代在这山地上耕种荞、麻等庄稼。

包聪勇敢、无畏地制服了十大力,为父老乡亲消除了祸害,保住了庄稼。全村的人高兴得欢呼雀跃,一齐向包聪涌来,拥抱他,托起他。第二天,这个村的小伙子们邀约着,带上弓弩、叉杆走进深山密林,打来野猪、麂子、兔子等野兽;妇女们忙着做丰盛的饭菜,整个村寨的乡亲们都在忙着要给包聪庆功。庆功宴席上,老人们给英雄包聪敬上美酒;姑娘们穿戴一新,在小伙子们吹响的芦笙伴奏下,高声歌唱,翩翩起舞。所有的彝家人民全都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包聪的胜利,大风也为之高兴地呼啸歌唱,随之把这个喜人的消息,传到高空,传向四面八方;山溪、江河也为他高歌、吟唱,也尽情把这个消息传得很远很远。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天王恩体古兹的耳里,大大地损伤了他的尊严。他一时恼羞成怒,决定亲动圣驾,动手毁坏彝家所有的庄稼,使其颗粒无收。于是,他就装了一大葫芦香灰面,腾云驾雾来到彝山上空,将香灰倒出来,恶狠狠地撒向 2 山篝、大地和沟沟凹凹。这些飞灰细末一散开,马上变成了黑压压的蚱蜢、蝗虫。像乌云一样,天被遮得阴暗无光,它们随风移动,降落到所有的庄稼地里,山林草丛中,沟沟凹凹里,很快就把所有的庄稼禾苗吃光了,也把山岗篝谷的树叶啃光了。

村村寨寨的庄稼、牧草以及其它绿色植物,差不多都被害虫吃光了,乡亲们焦急得一筹莫展。有一天,一大片密集的蝗虫,扑进一户彝家。一个小伙子正点燃一束干麻秸准备烧火做饭,突然,黑压压的蝗虫扑进家来,他就举起麻秸火迎向飞来的虫群,旋转舞动。由于蝗虫、蚱蜢等虫翼翅薄如竹瓤,双翅遇火就被燎光,霎时,大批蝗虫、蚱蜢被烧死,就是未烧死的也被燎光双翼跌落于地,只能半死地蠕动着。这无意之间的防御,竟致蝗虫死于地,一举烧毁无数害虫。小伙子看到铺满一地的死虫,连饭也不忙做了,跑遍整个村寨,将这发现告诉乡亲们。于是,全村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很快找来很多麻秸、干竹子、干松枝等,点起无数火把,白天黑夜地分头扑灭害虫。并且很快一村传一村,不几天成千上万的人都举起火把,很快就把天王恩体古兹降下的虫害消灭了。人们及时追肥薅锄,秋天仍获得丰收,又过上了安乐幸福的日子。

从此以后,每年到六七月间,若田地间发现了蝗虫、蚱蜢等飞虫噬食禾苗,就根据历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夜黑时,一有火光,飞蛾、蝗虫就成群向火光扑来的特性,燃烧着火把从村中房前屋后直至田间地头,以火光引诱害虫进行扑灭。后来各种害虫很少出现了,但是每年六七月禾苗成长旺盛时节,人们都习惯地在无月亮的黑夜间点燃火把,到田野、寨子中游巡一周,以视对天王恩体古兹的示威和预祝丰收的到来。这样又过了很多年,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摸索改进了火把燃料,事先砍来碗口粗的青松树,刮去外皮,将根部六七尺长的一段用斧子砍成条裂,从裂缝中打进木楔子,使其松散,晒干成火把。这就比原先的麻秸、松枝、竹子易燃耐烧了,同时又从松树林中把松树分泌出来的松香(松树脂)撮来舂成细末,再配上其他易燃物质作引火之物,并把举行火把活动的日期固定于每年稻谷含苞,包谷、荞子、大麻开花的六月二十四日,天黑以后举行。因为是在下弦无月亮的晚间,飞虫见火光成群地飞扑而来。二十四日晚,各村寨的青年伙子们就以两人为一组,一人平举着燃烧的松树火把,另一个提着一篮松香尾随,当飞虫成团向火把拥来时,就抓起一把松香抛入火中,火焰向四面喷射,周围的 3 飞虫就被烧光了。又经过一些年,田地间虫害少了,就演变成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在村寨中及游览场所举行耍火把晚会。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人们认为只在六月二十四耍耍火把未免太单调了,有人又捉来蟋蟀、牛屎壳郎、鹌鹑饲养,训练它们斗架取乐。可是这种活动面太小,只能供三五人围观取乐,多数人又看不到斗殴情形;又有人牵来两头绵公羊抵角斗架,这就扩大了场面。可是有时牵来两只公羊再次逗引,总是斗不起来;有时又出现两只羊恶斗不休,拉扯不开,直斗到角断羊死的地步,又太残忍了。人们又改用两头大黄公牛,选择一山脚宽敞的平展草场,激怒两头公牛斗架。这样搏斗激烈壮观,场面很大,能使成百上千的人群都能看到激烈精采的场面。后来斗牛活动固定于每年“立秋节”这天举行。这样“火把节”与“立秋节”就成了人们喜爱的节日活动。到了“立秋节”这天,双方将各人所养的斗架牛牵到“秋场”展开竞赛,以祝贺即将到来的秋收,并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作为裁判人。比赛结束,还要就地喝一席酒,吃一顿丰盛的羊肉汤锅;各个村寨涌来看斗牛的小伙子们,在日落天晚时,就吹响了牛角号、葫芦笙、树叶口哨,吸引姑娘们来对歌。伙子姑娘对唱到高潮时,如果产生了爱慕之情,就你追我赶,钻进暮色笼罩的密林中去谈情说爱,通过倾心交谈定下终身。多少年来,年年举行盛会,一直延续到今天。

流传地区:寻甸县 收集地点:寻甸县仁德镇 收集时间:1993年 讲 述:佚名

记 录:毕正义(彝族)、余荣品(回族)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