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新探索
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新探索
李卓慧 郑 澎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1期)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个人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有效活动载体,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升华思想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展开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生社团
管理模式
探索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经过登记注册,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学生群众团体。现阶段,随着学生社团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社团自身受外界因素等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拓展人际交往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规模上迅猛发展,这一方面和高校学生扩招数量上升所引致的正比例增长有关,另一方面,更源于校方等各界因素对学生社团作用及其科学管理的重视。据《2003年全国学生社团调查》不完全统计,上海高校学生社团712个,参与学生21.8万人,参与学生占上海高校学生总数的72%;浙江高校学生社团1420个,参与学生14.2万人,占浙江高校学生总数的68%;2004年《江苏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报告》显示,全省高校参加学生社团学生(研究生)占31.79%,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0.75%,50至1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36.64%。这无数的事实和数据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该方面的积极变化。
参与广泛,意识增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在提倡由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的同时,民主也正以不可测量之势深入到广大公民之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参与、管理决策等方面,更突出表现在与普通学生息息相关,特别是具备一定文化和技能修养的高校学生身上。以参与社团的目的为例:目前许多大学生自愿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以期望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增强和培养自身综合能力。
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现阶段,社会和高校及学生自身的各种需求都在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正向发展,不仅表现为学生社团类型的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也突出显现在诸如在原有传统体育、科技、艺术、人文社科和公益等社团类型的基础之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以网络虚拟社团为代表的新型社团。学生社团活动涵盖了政治理论、文化生活、科技实践、网络技术、体育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一抽样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显示不同内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活动在满足大学生多种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风气和氛围。
网络社团,虚拟增多。随着目前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与高速发展,网络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和高校学生社团紧密结合,这一方面体现为其在学生社团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综合化,另一方面也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精神的体现。例如目前以校园真实社团为基本单位,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及中等学校的校园社团及社团成员服务的“5jia1社团网”,注册学生社团高达一万七千多个,成为全国最大校园社团网站之一。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内在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社团经费的来源与支持上。随着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精品化要求,社团经费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团的正常运转,这一方面基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另一方面更与社团自身的经费筹备以及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也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严重者与非法组织结上关系,社团、会员及自身发展毁于一旦。
内容缺乏创新,质量水平不一。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但是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社团薄弱的组织文化使其难以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更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社团的真正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社团所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疏于管理、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社团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
构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构建“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支队伍”是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线作用以及加强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的社团发展长效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高校要坚持不断地加强校党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纳入校党委的教育方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设立学生社团工作专项经费,全面统筹部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也有利于我国对“四有”新人的培养。
学校党委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核心工作来抓,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新天地,整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动力。
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主线作用。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共青团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思想认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具体任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的统一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环节中的阵地作用,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所谓方向领导,即指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指导当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具体指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在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涉外活动方面,要体现出兴趣爱好发展与思想认识的统一、个性发展与思想建设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与思想正确的统一,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①
切实加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高校应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选拔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好的教师从事学生社团指导工作,并逐步使课外指导走向专业化。承认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是教学工作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和支持,更要在行动上切实培养出一支政治可靠、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和具有国际视野及交往能力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正逐渐增加,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及考察标准也复杂化,这在学生社团党员干部之间也有突出表现,即部分学生干部入党动机不纯,或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并没有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于学生社团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能力的差距,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干部参与到学生社团管理和实践服务工作中,在锻炼中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旗帜和先锋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校对社团的思想引导和管理指导,也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自身素养的提高。
社团学生骨干在落实社团工作和直接指导会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基于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对社团学生骨干、干部的各方面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社团的科学化、民主化、综合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学生社团内部要建立社团干部队伍民主选拔聘任制度,积极鼓励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其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第二篇:探索学生管理模式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构建全员参与格局
——浅谈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学生全面管理模式
摘要:中技学生的行为具有普遍性,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其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技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路径和办法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危害,针对全面管理模式,从五个方面入手对寻求学生管理的突破和提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技学生;不良行为;管理模式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用新的视角认识问题,用新的理念指导工作,用新的办法抓好管理,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认真探索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走出一条抓好技校学生管理的新路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由于普通教育系列举办职业高中,并强制入学指标,致使技工学校招生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技工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生源质量下降带给学生管理工作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学管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好合格的技术工人,自然成为学校工作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一、学生管理问题的集中体现
从当下技工学校学生管理的实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从职业教育的生源看,生源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从外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看,网络不良信息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侵染了思想教育环境;从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看,工学结合新模式引发新的管理问题。
1、当前中技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
(1)中技学生入学不要分数线,不需要政审,也不需要档案,可以直接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技工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劣迹斑斑。
1(2)中技生年龄小,识别能力弱,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差,这些学生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部分学生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
(3)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其表现是:频繁逃课,课堂上睡觉,抄作业成风,对处分、考试不及格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4)国家责任意识淡薄。在多元化经济、市场竞争的驱动下,功利意识明显的社会现实在学生思想中留下的痕迹,自觉不自觉地使他们淡忘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5)所学专业不满意。学生及家长对中技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甚了解,对开设的专业不感兴趣。
(6)学生的价值观偏向模糊、摇摆、模棱两可,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由于多在未成人阶段,鉴别能力差,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选择正误方面,思想不稳定,往往在矛盾中徘徊。
(7)由于生理的早熟和传媒的影响,学生早恋有越来越低龄化的倾向。
2、学生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危害
(1)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自习课像赶集一样嘈杂,许多教学过程几乎成了走过场,致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学生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中技学生的不良行为多,宿舍卫生、学习纪律就需要更大的监管力度,并且需要面面俱到,使学生主管部门及班主任疲惫不堪。
(3)影响教师的心态,师生冲突频繁。对学生不良行为,不服管、不让管、不听管。教师的挫折感经常溢于言表,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迹象。
3、学生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中技学生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成人社会的影响,也与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有关。
(1)家庭教育的欠缺。家庭环境与子女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有的家庭是由于教育能力有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待子女出现的问题暴力 2 相向或者过于溺爱、娇惯、袒护等,学生易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是叛逆、粗暴、敌意等行为倾向。
(2)初、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偏差。中技学生的大多数不良行为在进入技工学校之前就形成了。中学教育都以升学为中心,以分数论英雄,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过于紧张或者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由于自觉性不高,被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学生比较容易养成各种不良的习惯,滋生各种不良行为。
(3)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社会的各种不良风气、恶习及文化生活中的消极因素不断地向校园渗透,特别是网络文化,很容易腐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牺牲品。
(4)对工厂管理的不适应。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学校时犯了错误、违了纪,老师们会批评教育,会给改正机会。而工厂不讲价钱:必须加班;必须正点上下班;必须完成定额;不得在工作区吸烟;保持生活区卫生等等。部分懒散的学生因自身原因被扣钱,甚至开除;同时,这也是部分学生主动离职跑回学校的主要借口。
二、学生管理问题一般的处理及干预方法
对于中技学生,学校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使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减少、弱化,直至消失,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效果。除了常规的批评教育,给处分外,主要采取的方法如下:
1、对技校学生日常管理的方法
(1)争取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了解他们的个性、习惯等等,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只有学生犯错误时才与家长联系沟通,而不是学生取得一点点小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成绩,也及时地告诉其家长,这样家长起到的推动作用不显著。
(2)搞好班级文明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用优美的环境影响人,用文明的行为教育人,用先进的事迹激励人……在教室贴出“班级荣辱,我的责任” 3 等励志口号,作为整个班级的座右铭。但青春期的学生要形成好的班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班会是做好班级工作的主要形式,每次班会除了布臵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外,还要根据每周出现的不同情况讲一个小故事、寓言或者一个禅语,用其中的道理启发学生。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也止,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学生干部坚决不用,对于有魄力有胆识的学生,重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学生成长。通过军训、封校限制时间段出入、按时参加两操和阳光体育活动、规范实习工装着装、强制讲究个人和集体环境卫生、规定学生发式和仪表等等行为习惯养成手段,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2、对技校学生日常行为强化管理
(1)加强法制教育和技防工作
针对某些中技学生易冲动,常因小事而打架斗殴的现象,除了加强思想认识和法制教育外,还要对宿舍中的刀具、棍棒等物品进行搜查收缴;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技防监控设施,防止学生的流血冲突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还应开设专门的法制宣传栏和法制课,定时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用活生生的案例来唤醒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工作
以心理咨询室为载体,以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进课堂为手段,用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心理健康教育为延伸,可以通过找出学生不良行为的强化源,对强化源加以控制和引导,达到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耍小动作、讲怪话,其强化源是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和注意。对于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教师可以点破其心理根源,让其他同学见怪不怪,不再给予理睬,这些行为就不会再频繁发生。
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将与企业相关的竞争、质量、效益、服务等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直接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竞赛、演讲,甚至是标语、标牌制作相结合,辅助于企业优秀人才的学术报告、与优秀员工座谈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态度培养的环境。其次,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直接嫁接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文化里面,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成自觉遵守企业要求的习惯。
三、技校学生全面管理模式探讨
当前技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路径和办法有很多,需要探索和推进,结合学校的实际,最紧迫、最现实的是全面管理模式,即全员参与模式。什么是全员管理呢?简单的说,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要参与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寻求突破。
1、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
认真学习贯彻中技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对学生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定“全员管理”制度;学生量化考核奖惩制度;考核制度;安全工作例会制度,行政值班管理制度,教师值班(坐班)制度;班主任选聘、考核、奖惩制度,突发发事件应急预案;班级考核制度;学生宿舍管理细则;文明礼仪规范细则;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推荐就业管理办法;助学金发放管理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有力的保障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规范契约化项目管理研究进一步修订制度、公约、细则、协议,充分体现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查漏补缺,逐步完善,形成学校《教职工服务手册》,让规范变成师生的习惯、从师生的行为上表现出来。
制度管长远、管根本,是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保证。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人”的意识。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实施有效管理。把学生管理落实到课堂、实习基地、操场以及食堂和宿舍等每一个具体场所,实施全方位管理,建立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2、统筹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建立全员育人格局。
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要求和“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努力营造全员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管理氛围和教育机制,力求实现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的德育格局,组建和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
(1)要进一步发挥学保处管理人员的关键作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实行对教室、学生宿舍巡查制度,按照“三不放过”即:学生出现或发生事故时,没有查清原因不放过;当事人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学生中的问题。
(2)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避免学生管理就是班主任的事。鼓励专业教师、后勤及行政管理人员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要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育人作用,特别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人格。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积极进取的、敢于管理的、健康人格的示范,一定会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3、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把服务体现到学生管理的每个环节。
我们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中技的大部分学生刚脱去稚气,有的还留有幼稚成分。我们要真心诚意地爱学生,教育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管理好学生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对那些平时有违纪的学生,多分析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才可以做学生的贴心人。
(1)要牢固树立为所有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三个一切”即我们在管理教育学生中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工作目标。学校所有人员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来安排,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适应性。要关心、关爱、关注 6 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
(2)要增强全员师德意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和管理者就可以放手不管,还要有相应的控制和监测点,教师及各类管理人员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施加影响和作用,所以要确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观念。教学环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变化的同时,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激励体系,形成对学生科学化评价的操作规范,逐步建立适应职业教育时代的学生管理模式。
4、延伸学生教育管理触角,实现课程内外活动有机融合。
加强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建设,培育学校特色,发挥学生自治作用,以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的载体,用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熏陶和感染学生。
(1)重视素质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和中技教材的改革与调整,以能力为本位,做到因材施教,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加上年龄偏小,易受不良风气影响。通过各种有益的兴趣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各个方面)的机会,认可和承认学生的优点及长处,把他们从不良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将其兴趣爱好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在学生管理中应把有人放在首位,采取积极可行的激励机制,努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办第二课堂创建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用“阵地战”的形式同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争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到自觉约束的良性转变。学习国外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比如建立学生申诉机制等,学生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有较大的参与度。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中心的学生自治管理肯定会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组织从早晨学生起床到晚上学生睡觉整个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在两操、卫生、秩 7 序、就餐、自习等诸多方面进行全程管理和全面介入,与学校中层值班、班主任值班有机结合,部分环节应该由值班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管理。例如,餐厅秩序维持,文明督察、宿舍检查等,由专门值班教师带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激活各类管理主体,建立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向开放型和立体式模式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外学生工作的联系和组织机构,形成以学生管理工作职能部门为中心,企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从而做到学生走到哪里,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实现管理幅度的全覆盖。
同时,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支部的作用,实行全员管理,拟定学校精细化管理项目明细,让全校教职员工人人认领自己的管理责任,每一个人都做学校管理的主人、都是学校发展的主力、都成为学校这个育人大舞台上的一名主角。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把上级、本校全体师生、家长、社会的力量统一在一起,还要有效地用好人以外的各种管理资源,采用正确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才能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这也正是全员管理的真正含义。
教育好、管理好、关心和爱护好每一个学生,是技工学校学生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目前制约学生管理的因素很多,但是相信伴随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家长、老师、学生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只要操作得当,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现代职教理念,不断探索实践新的工作方法,为学校教育做出贡献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有用于社会的中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刘刈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J]大众科技 2006年第6期 2.十七大报告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人民出版社 2007年10月 第14页 3.刘汉香 关于创新技工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J]领导科学报 2009年6月15日
附录:
全员管理实施办法(草)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充分发挥每位教职员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力求在学生管理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争创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一、指导思想
全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以“教会学生做人”为主体,加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环节,引导自主管理,重视健康教育,构建教学、实践、活动整体推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互沟通、共同参与的全员、全程与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框架,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欢迎、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新一代建设者。
二、实行全员管理目的和意义
1、以往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基本上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而其它教职员工在管理中的作用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实施全员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主人翁的参与意识,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教育、管理、监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的违纪现象得到及时地处理和纠正。
2、以前采取的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法没有量化到位,学期结束后仅凭班主任的印象给学生一个等第,因而出现学生只要听班主任的话,就可以得到较好 9 的评价,学生不愿听从其它教职员工教育和管理。由于班主任个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不够客观,往往容易产生偏差。
3、把学生的德育分量化,并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与就业推荐挂钩,有利于约束学生的行为,克服“懒、散、馋、痞、赖”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全员管理的实施
1、每位教职员工都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2、每位教职员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范围为:学生在校内、校外表现情况,包括好人好事、违纪行为两个方面。
3、每位教职工发一张学生情况记录卡,记录卡放臵在教工胸卡内,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具体要求是:周一至周五,教职工在当天放学前把记录情况报学保处综合管理员老师处(放学后至晚上的记录则在第二天早晨报档案室),双休日或节假日的记录,则于下周第一天上班时报学保处,记录卡上应写明学生做好人好事或违纪的时间、地点、简要情况及初步处理意见等。
4、每一位教职员工对违纪学生除了做必要的记录外,还应及时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5、学保处把记录情况按专业和班级归类,次日上午在电子屏和黑板公开栏内公布,并交班主任老师手中,以便班主任能及时了解和处理;学保处负责每周底汇总一次,并把汇总表和教务处学风建设汇总统一。
6、学校学保处对各班的记录情况纳入班主任考核及文明班级的评选。
7、学期结束前,每一位教职员工把学生情况记录卡交档案室,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有一定量的记录,并纳入对教职工的考核内容之一。
四、全员管理的要求
1、要敢于管。切记 “学生行为无小事”,要“防患于未然”,对学生中违纪现象要理直气壮地管,大胆、严格地管。
2、要善于管。管理是一门艺术,应注意工作方法,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现象要进行耐心细致地教育,要善于启发与引导,注重正面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
3、要善于发现问题。有时从表面看似乎风平浪静,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一追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4、要少埋怨,多想办法。不要老是埋怨生源差、难管理,而是要积极开动脑筋,寻求对策,逐渐转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三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凝练校园文化品牌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每一所大学校园所必备的条件,拥有良好而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更能在校园文化的大环境里,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使大学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我校学生社团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2010年,我校学生社团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整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着力培养学生社团骨干为重点,积极探索指导社团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社团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目前,我校团委通过对我校79个学生社团的协调、服务、监督、管理和引导等手段促进了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创造了广阔和规范的环境并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社团的根本利益,从以下六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社团引领着校园文化向高水平、高层次迈进,为我校营造了一个良好而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总体概况:
学生社团是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同学们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目前我校社团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社团活动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活动本身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更新颖、更具挑战,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繁荣了校园文化。我校现有79个社团,社团成员已占到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四分之一,社团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文娱类、学术类、校媒类、实践类、科技类等,社团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各社团都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活动。
二、着力系统培养思想先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社团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社团骨干培养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切实发挥社团骨干培养工作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依据团中央、全国学联制定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社团骨干培养计划,2009年11月13日,第一期社团骨干培养班正式开班,到目前为止,已开展了两期骨干培训课程,共培养近500名来自各社团的优秀成员。培训班从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强化理想信念、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培养了一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团骨干。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不仅推进了思想建设的发展,也赢得了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2.1“红色文化”成主线,“主旋律”活动与时俱进,奏响时代最强音
我校坚持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旋律”来鼓舞人。坚持用有形载体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把握时代脉搏,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活动。如“清明节”扫墓,重温先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在每一届社团艺术节活动月中评选出“十佳社团”及“社团积极分子”予以表彰,树立楷模。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知识竞赛、喜迎建国六十周年,以书法、征文、图片展,影视等形式回顾共和国60年风雨历程,同享祖国科教文卫各方面的丰硕成果,增强了广大师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线,开展了诚信、感恩、励志类活动,我校广播中心开辟了专栏“《校园倡议书》”,倡导同学们诚信考试、诚信做人,并在“5·12”纪念日期间举办了图片展及以“坚强、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民族团结活动月中,我校蒙古语文化学会于2009年6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天堂草原”蒙古文化交流周,交流周活动内容涉及了蒙古文化电影放映、草原文化图片展、篝火晚会;我校蒙古语文化学会还积极参加了包头市第26个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2009年12月份,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团委的文件精神,在全校大学生中开展“让爱伴我成长——我与民族同学的故事”主题征文演讲活动,活动开展后,收到千余篇蒙汉两种文字的作品。2010年10月蒙古语文化学会联同华夏同心协会又一次成功举办了“蒙古文化交流月”活动,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蒙古族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使党和政府、民族政策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效地融为一体,社团文化月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活动,发动最广泛的同学加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学生鲁续作为自治区唯一候选人,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暨世博“世博城市之星”,让世博理念走进了校园,广为传播。五四爱国歌曲比赛当中“红色文化”作为主要元素,注重把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具体化,并赋予时代特色,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2高度重视社团骨干成员的选拔、培训,发挥社团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举办社团骨干培训班、为各社团订阅相关报纸、杂志,全面提高社团骨干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工作能力。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定期学习、外出参观等活动,增强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提高社团成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真正建立了一支能力强,效率高、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在培训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对广大社团骨干们进行了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拓展了我校社团成员成长成才的渠道。
三、素质拓展,细致入微,综合修养,全面提升
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志愿者服务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学术科技、校园文化等方面加大融入创新元素,为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搭建舞台。3.1 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平凡岗位能创造不平凡业绩
我校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突破,培养青年志愿者的社会认知能力。2009年,青年志愿者活动形成制度和条例,活动更加规范,组织体系更加严密,活动成效更加显著,学院也逐渐完善了院级的青年志愿者机构。我校共有注册青年志愿者近万名,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统领,通过助残、助困、助孤等公益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服务社会的乐趣和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3月5日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日”、6月5日的“环保日”、6月26日的“禁毒日”、11月9日“消防安全日”,我校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深入工厂、联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服务活动并得到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2009年12月5日启动的内蒙古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周,青年志愿者精神在学校的全面体现,到2010年,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达到一个新高度,志愿者人数增加、服务范围扩大、服务质量得到校内外相关人士的一致好评,相关媒体对部分活动进行了报道。同时,我校爱心协会于2010年初改名为“包头市红十字会内蒙古科技大学分会”,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3.2 “三下乡”,走稳,走远,走到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我校社会实践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服务科学发展大业”为主题,共组织各社团开展了多次实践活动,内容涉及:义务支教、调研新农村新牧区经济与文化建设、环保与低碳理念宣传、普法维权等。其中我校环保协会已连续两年与北京林业大学、美国新一代研究院合作,完成了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草原漫步团活动。在“为华夏播绿 向祖国献礼”全国第三届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表彰及经验交流会上,我校荣获绿色长征高校优秀组织奖,一人次获得绿色长征先进个人称号;一人次获绿色长征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一篇社会实践论文 获绿色长征优秀论文、社会观察报告三等奖;二篇社会实践获绿色长征优秀日记三等奖 ;两张社会实践图片分获绿色长征优秀摄影图片一等奖、三等奖。2010年的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草原漫步团在草原、沙漠、湿地及城市规划局进行了学习、调研,活动也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3.3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多措并举
密切关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我校普法维权协会的作用,通过普法维权知识的推广与虚心接受广大同学的意见,设立学生维权事务接待点,指导学生社团依法有序地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发现矛盾并及时合理的解决矛盾,切实维护了我校学生的权益。3.4 校园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理念,积极组织各类社团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活动,目前,我校学生组织力量不断壮大,性质涉及学术、科技、文娱、艺术、公益等诸多方面。2009年10月到12月,各社团日常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上,各社团的章程等更加完善,目标更加明确。以完善、明确的社团章程为指导,各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中心,积极寻求加强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举办了校园文化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除了全年不间断的外籍教师的外语讲座、英语角活动、计算机培训、专业知识、科技动态、考研经验交流等讲座之外,还举办了全校性的英语综合技能竞赛、征文大赛、大学物理竞赛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邀请包头市文联、作协的来前辈们等著名学者、专家、社会人士为我校学生做人文素质讲座十余场,从知识上、思想上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观念教育,此外,我校社团联合会还在2009年底甲流特殊时期创新性的通过校园广播、网络举办了“青果杯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评选等特色活动,科技创新协会承办的全区“挑战杯”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大力支持,作品质量年年有亮点,次次有新意,这就为我校学生的作品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得到专家评委认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ANT建筑协会参加全国、自治区的房屋结构大赛并获奖,这说明我校学生有独特的构思以及较专业的知识水平。2008年6月校报记者团成为中国青年报、中青论坛的理事联盟单位,在中国大学生记者500强选拔中,我校3名校园记者入选,其中鲁续成为了上海世博会2010年注册大学生记者(全国仅150名,内蒙古只有1名),2010年5月以大学生记者身份在上海世博会进行新闻编写与报道。天文爱好者协会主动联系自治区相关组织并得到大力支持,举办了“地球一小时”环保节能从我做起大型晚会,此次活动在包头市包百步行街举办,得到了包头市相关领导、环保局及市环保联合会、包百步行街各大商铺负责人、我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也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大力关注,在每年新生入学之际,我校社团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迎接新生,为新生送到一份温馨且实际的“惊喜“,让新生在迈入大学校园时感受到了我校社团文化的雄厚,尤其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针对新生初入学的若干问题编排了报纸“心路思语”,为新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校国旗班担任了新生入学第一堂课的“老师”,他们成为军训场上最靓丽的风景线。还有一些活动也得到了包头市各界的支持,普法维权协会与包头市司法局建立了联系并将其作为协会的实习基地;秋实电子工作室在各方面支持下,成绩突飞猛进等等,这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一年来,各学生社团共开展各类型活动近300次,为我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添了活力,校园文化节成为了展示素质教育成果和大学生青春风采的缤纷舞台,得到了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极大好评。
四、工作机制全面完善,执行到位;大力拓展社团优秀接班人发展空间
2010年,我校通过加大对各社团工作调研的力度,深入了解了各社团建设状况及团发挥作用的情况,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建立了完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增强社团骨干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高度重视并切实维护了校园稳定。4.1 善用现代通讯工具,沟通交流无障碍
为进一步强化社团骨干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提高社团骨干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我校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社团工作的新路子,把创新和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强化社团建设。通过团属刊物和网络、现代通讯手段(手机、QQ空间、校内网、论坛、贴吧、飞信、博客等)为载体的理论研究阵地、思想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阵地,发挥阵地建设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进一步增强各社团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工作的新格局,深入实施团建基础工程,建设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社团网页建设,完善自身网页,唱响网上主旋律,占领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目前,我校1/3的学生社团有自己的网站。通过信息报送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排查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影响稳定的因素。4.2 注重队伍建设,增强团队意识,社团骨干先锋意识不断加强
以思想教育和作风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社团的建设,通过专题培养、经验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提高社团骨干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过经常性召开学习讨论会议,不断加强对社团骨干工作内容、方法、手段的指导,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较强工作能力的社团骨干队伍。并通过网络自学教学平台开展交流互动区,社团骨干自觉学习学校相关工作的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断探索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手段,完善工作方法,真正成为各社团工作的行家里手。努力成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模范,服务社团成员和全校学生的模范,不辜负学校的重托和同学的期望。
五、加强指导、力求规范、高效有序、善思善行
从2009年开始,我校团委对学生组织实施了:“坚持方向性,提高对社团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扩大开放性,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国际;探索创新性,培育学生社团发展的个性与特色;增强凝聚性,实施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加强指导性,充分发挥了团委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把握规范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校学生组织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遵循保障性,提供学生组织的经费和场地支持;尝试覆盖性,构建团委学生组织工作的新格局。”八大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果。
5.1继续对学生社团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重视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定期举行关于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题讲座,同时,我校团委每两周召开一次社团干部例会,认真听取社团管理工作汇报,并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社团健康成长,积极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并联系活动场地,介绍社团活动指导老师。为社团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生社团工作。我校现有学生社团79个,成员近7000人,本举办活动近300次,可以说是:“周周有活动,周周有精彩”,活动占全校活动的六成,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社团活动,每一项活动除了有正规的书面策划外,还将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活动总结一起存档,更加提高了活动的规范性,也加强了我校团委档案的准确性,使学生活动得到进一步健康迅速的发展。
5.2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建立工作项目组。
把同一时间段的几项工作分配给不同的社团骨干主管,放手让社团骨干带着部分同学从始至终完成相关工作,老师注意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验收。经过实际操作,这种项目组工作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培养社团骨干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5.3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与全国各高校社团的交流
从2009年开始,我校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欢送毕业生晚会等大型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的参与,参与率达到90%左右,在我校第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现场,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区共22个高校社团联合会负责人以电波传来的贺词,并以此与各大高校社团联合会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六、总结语
在新时期加强我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我校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这是关系到我校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位置,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的这种内在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各类型活动的不断举办,促进了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人数不断增多,规模、质量不断加大,社团活动占据了我校校园文化的60%以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团各类型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我校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舞台,也调动了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0年这一年,我校社团文化向着“高质量、高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篇:浅析学生社团建设
浅析学生社团建设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以宁夏大学社团为例
学 院: 政法学院 姓 名: 秦 强
2011年 12 月3日
浅析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以宁夏大学社团为例
摘要:学生社团是大学里最为活跃的组织,它是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结成,业余生活举行各类活动的团体。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社会实践的作用、凝聚激励的作用,通过对宁夏大学正式注册的部分有影响力学生社团的调查了解,社团的性质决定着社团的活动类型和范围,由此划分成各种小团体,总人数占宁大的63%,凝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针对专业课堂的延伸而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设置的,是大学校园里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对班级年级为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有益补充。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舞台,正逐步成为有效凝聚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一、学生社团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学生社
团主要是适应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的人数越来越多, 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社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一是学生社团的自主性, 它是大学生源于兴趣爱好而组成的学生组织,活动内容不需要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动员,其二是学生社团的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源于兴趣爱好组成的。其三是学生社团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参加学生社团的同学对于社团活动具有较大的而选择性和自由度, 同时也是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 而且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正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的载体。
目前,宁夏大学共有注册学生社团65个,参加会员4791人,占全校大学生总数的64%。学生社团类型有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兴趣爱好、社会公益等类型,学生活动涉及文艺文化、体育竞技、演讲辩论、科技网络、志愿服务等诸多方面。就发展态势而言,学生社团发展较快,学生社团类型较多,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对青年学生产生了广范的影响。基于此,在宁夏大学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了群众基础,针对九十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到了实践活动中了,对于学生易于接受。
二、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教育与自我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功能, 学生以共同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技能特长或发展需要为基础自愿结成的学生社团,由于其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等特点,却能较好弥补传统学生组织
功能弱化带来的管理缺失问题。例如,宁夏大学演讲与辩论社将热衷演讲、辩论、主持的同学聚集一起,通过活动形式发挥和锻炼他们的才能,为学校聚集一大批人才队伍,虽然相对比较松散,但对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社会实践作用
学生社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社团活动来实现的,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一个活动的策划宣传、组织安排、协调实施,提高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活动中涉及的一系列细节问题需要学生认真处理,学生由具有同等地位的转变成了对不同工作的承担者,社团成员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做了不同的工作,有可能是领导者, 管理者或者追随者,通过这种职业工作角色的体验, 增强学生协调工作的能力, 推进社团成员的社会化进程, 培养社团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凝聚激励作用
社团活动对学生具有凝聚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例如宁大书画协会、街舞协会,以书画展览、街舞表演形式展示学生的才能,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四)继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式。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特色活动在学生中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这些特色活动有利于选拨优秀的人才,给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宁夏大学演讲与辩论社举行的主持人风采大赛,从中选出了很多优秀主持人,也有助于学校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
三、有效发挥学生杜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社会实践功能和凝聚激励功能,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推进社团团建,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进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确保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要将社团的日常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社团活动的正面因素、积极作用和教化功能,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既充分满足了个人需要,又愉快接受了思想教育。具体地说,就是要大力推进社团团建工作,发挥团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要在一些发展成熟、机构健全、成员较多的社团建立“团总支”,在人数较少的社团建立“团支部”,大力扶持已建立团组织的社团开展活动,将学生社团纳入到基层团
组织建设的管理体系中。要强化社团活动中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功能,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鼓励社团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主题团日活动,积极寻找社团自身建设与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结合点,使学生社团成为团组织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
(二)突出活动指导,提升学生社团的活动品位。
社团活动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高校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聘请专业对口、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社团建设,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和品位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强社团活动建设,鼓励社团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特别是要多举办高水平的形势政策报告和人文科技论坛,调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培养学生兴趣的摇篮。最后,要研究新时期社团发展规律和学生思想动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指导学生社团创造性地规划和设计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团活动层次,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打造品牌活动,培育学生社团的精品意识。
实行品牌战略,就是要在制度层面引入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对学生社团进行综合评估,重点扶持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管理规范、考核优秀的精品学生社团,通过精品学生社团引领校园文化发展。以后我们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每年要通过举办星级社团评选,从政策、经费、阵地方面重点扶持一批日常管理规范、活动富有特色、学生参与度高的学生社团,极大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要让这些社团不但树立良好形象,扩大
社团影响,同时也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也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锻炼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将会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社团, 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功能,切实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使大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川沈晓华.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毋辽宁:辽宁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0).[2] 邱伟光, 张姐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t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9.[3]刘文初.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几河北:黄
冈师范学院学报, 2阅3(7).[4]周先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团.北
京:高等教育研究.2009(l).[5]宁夏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第五篇:跨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对策:完善跨校区办学模式下辅导员队伍体系建设;分层推进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党建工作、团学工作;帮助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关键词】课程化;跨校区;交流培养;管理模式;问题;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办学的需要,一所学校在同一个地区拥有多校区或在不同地区拥有多校区的情况已经不是个例,多校区办学给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也为课程化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一、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把辅导员视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课程和教分,像考核专业课教师那样,来考核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具体化、工作标准明确化、工作考核精细化。[1]目前辅导员课程化模式正在高校推广,但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存在着辅导员工作与课程化模式相矛盾所导致的辅导员队伍及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党建工作、团学工作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所倡导的分层推进相抵触;学生对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缺乏了解进而不利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问题。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与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存在着一些现实矛盾,需要学生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笔者在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及学校开展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实践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完善跨校区办学模式下辅导员队伍体系建设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课程体系包含了基础指导课以及专项指导课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基础指导课的构成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单元、党团建设单元、行为引导单元、心理健康教育单元、就业指导单元、资助与服务单元等共计8个单元的内容,专项指导课的构成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课、学生党建指导课、共青团工作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资助与服务指导课、公寓生活指导课、学风与行为指导课、学生组织建设指导课等9项课程,涵盖了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在跨校区办学模式下尤其是个别学院未能整体迁至一个校区的情况下,辅导员配备相对不完善,甚至是严重短缺,“全能式”辅导员远远不能完成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课程的授课任务。此时就需要聘任兼职辅导员或者是研究生辅导员来协助专职辅导员完成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全部任务。兼职辅导员的身份必须是教师,从专业教师、教辅等系列选聘对从事学生工作有热情、有思路、有方法的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但不能给其分配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使其主要配合专职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酬金主要依据其完成基础指导课及专项指导课的多少进行计算量化。研究生辅导员可以从在读研究生中选取有主要学生干部经历、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来担任,使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配合专兼职辅导员开展好各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工作,酬金可以按课程化工作量或每月固定薪金发放。兼职辅导员选聘由学院制定方案,由学生处进行考核。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处审核合格以后,由有相关需求的学院和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对接,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工作内容,自由选择,便于今后能有高效完成相关的学生工作。
2、分层推进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党建工作、团学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倡导学生的党建工作、团学工作要分层次推进。但是对于采取将低年级学生分配至另一个校区开展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校、学院来讲,由于年级的“断代”致使党建工作、团学工作的延续性、层次性受到较大的影响。跨校区交流学习多为大一年级学生,在大一学生中开展团学工作、入党启蒙教育等相关活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团学工作注重的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老师、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将学校的人文精神等传递给学生,此时分层推进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学工作可以依靠以下两种途径,一是跨校区交流学生组织依托其他学院高年级学生干部来完善相关的组织建设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组织的梯队关系又可以促进交流学院学生组织与其他非交流学院学生组织交流融合,可以促进团学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利用网络把交流学院低年级的学生与本学院高年级的学生联系在一起,促进交流学生与本学院学生“异地”融合,高年级学生通过网络向低年级交流学生传递正能量、传递经验。党建工作的分层次推进对于低年级交流学生可以依托党建社团、班级副班导师来完成,除了学院党委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以外副班导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副班导师都要求政治面貌为党员,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相关的党建社团与其他学生党员一起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进步。
3、帮助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低年级学生跨校区交流培养由于学生与学院的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包括毕业生校友)、实验设备和场地接触很少,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现状、学科发展,就业的新动向了解相对较少,从而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开展低年级跨校区交流办学所导致的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机会少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矛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尽量减小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一是开展专业教师导师墙活动,把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的照片、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联系方式等通过展板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对学科及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到交流学院所在校区为学生开展现场讲学活动,使学生与专家面对面,通过讲学、咨询、互动可以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对学科发展、专业现状的深入了解;三是有条件的可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实地参观,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学科发展等。学生对专业、学科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以后可以通过生涯规划课程、优秀校友进班级等多种活动及形式帮助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跨校区交流办学是一部分学校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是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通过深入思考、深入研究运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理论探索实践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必然对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华,肖文学.高等学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社科纵横,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