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浅析婚姻爱情的美丽与哀愁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3-112935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6 22:30: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析婚姻爱情的美丽与哀愁

浅析《诗经》中婚姻爱情的美丽与哀愁

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刘永霞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且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感情真挚。既有反映青年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美丽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和恋爱不自由的哀愁的诗。本文通过写婚姻爱情的美丽与哀愁来展现《诗经》这部古老经典的无限魅力。关键词:《诗经》 婚姻 爱情 美丽 哀愁

正文:

《诗经》共305篇,而其中的相当篇幅都与婚姻爱情有关,尤其是在《国风》中。第一篇《关雎》写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 姑 娘,日思夜想,幻想有一天能与她结为伴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第二篇《葛覃》,写织布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以及写她的勤劳和对父母的孝敬。第三篇《卷耳》是一首征夫怨妇诗,写一位采卷耳的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表达相思之苦。第五篇《螽斯》是一首祝福诗,用螽斯做比,表达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愿望。第六篇《桃夭》是祝贺新婚的诗,祝新娘子“宜其室家”。这些爱情诗都热烈奔放、自然纯朴。但是在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也已经受到礼教的束缚,婚姻爱情的不自由以及男子的背信弃义。也造成了充满哀愁的婚姻爱情。

一、婚姻爱情的美丽 《诗经》写出了我国礼制完善之初时的周代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了人的个体价值。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最美丽的感情。《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热烈奔放、自然纯朴而又浪漫美丽,处处含着自然的气息。尤其是在《国风》这部分中体现更明显,可以说是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率真、质朴的感情直露,与后世的婚姻爱情题材的诗词相比,这些诗歌带有更纯真的情感和更加质朴的自然情怀。由于诗经时代,我国的礼教制度还不完善,所以青年男女都质朴而又大胆,敢于真实地面对和追求自己的感情,没有后代诗歌中的世故和教条,青年男女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所表达的愿望也是真挚而又清新的。

《周南·关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1】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诗已经深深吸引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感情境界。当一个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子,面对着悠悠流淌的河水,听着河州上一对雎鸠鸟的鸣叫,看着水流中摇动的荇菜,触景生情,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心爱的姑娘的身影又浮现在他的眼前,醒时梦中都不能忘怀,也更加增添了痛苦,所以自然而然产生了幻想,幻想与心爱的女子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这是一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面对真情实景,流出的最真挚的愿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

【2】哉悠哉,辗转反侧。”道出了这种相思已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男子对自己真实的感情与愿望丝毫不掩饰,大胆的展现了出来,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展示着人类最美的情感,清新动人。

《诗经》中的爱情,大多大胆而热烈、浪漫而又不失纯净。《郑风·溱洧》中的青年男女在阴历三月上巳节在溱水、洧水边上快乐游春的欢乐场 面。在风和日丽的节日里,青年男女纷纷到溱水、洧水边上游玩,挑选自己的佳偶,并互赠定情物,而且是青年女子邀请男子再去游春。女曰:“观

【3】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可谓是大胆之极,充满和谐、自由、平等。与《周南·关雎》中的青年男子一样,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流露着天真、质朴,给人欢乐流畅的感觉。

《诗经》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是执着的。面对心爱的人,青年男女们都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无论是《邶风·静女》中所写的“静女其姝,【4】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还是在《秦风·蒹葭》中写的“蒹【5】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都写出了青年们对思慕之人的追求和向往之情。无论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洧”或“在水之涘”,青年都会“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青年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畏艰难险阻、苦苦追求,有一种惆怅和悲凉,透着淡淡的哀伤和无奈,所追求之人似乎就近在身边,又无法接近。清代牛运震说“这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俇,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窈远,不是悲壮。可思不可【6】言,情趣绝佳。”只要心中有情,不断追求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

《诗经》中的爱情处处充满着美丽,形式、内容、情景活动,处处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邶风·静女》和《鄘风·桑中》中写青年男女约会时的场景,纯真而又诚挚、欢快动人。《邶风·静女》把青年男女在一起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表现的活灵活现。青年男女性格开朗,感情真挚,十分动人。《鄘风·桑中》中的男子在劳动时思念自己的情人,想着两人约会时的美好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少男少女纯洁浪漫的初恋情怀表现的极为动人。《卫风·木瓜》和《郑风·蘀兮》则是写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结 下姻缘,一是互赠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互唱,借以表白心事。《王风·采葛》中的青年唱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情歌。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表现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毫无做作,淳朴自然,浪漫纯净。

还有表现婚姻美丽的诗歌。写出了新婚的快乐,及对新人的美好祝福以及男女坚贞的爱情。《召南·雀巢》和《周南·桃夭》就是两首祝贺新婚的诗。《召南·雀巢》这首迎亲曲,用喜鹊筑好了巢,布谷鸟住了进去,这两种鸟间的自然现象来比喻女子嫁到男方家。盛赞新郎用百辆车迎亲场面的盛大。《周南·桃夭》也是一首贺人新婚的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8】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用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新娘的艳丽动人、青春美貌。用树枝的繁茂(其叶蓁蓁)和结果实(有蕡其实)来表达新娘出嫁后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而且写到,一个新娘子不仅仅要有如桃花般美丽的外在美,还应有“宜家” “宜室”的内在美。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既写出了新娘子的美丽,更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婚礼的场面也是纯朴自然,没有夸赞南方家世的显赫,也没有夸赞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反复强调“宜其家人”,以家庭和睦为美,来表达对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的企盼。

婚姻是美丽爱情的结晶,有了美丽的爱情就自然而然的有了美好的婚姻。这从新婚夫妇的甜蜜对话中可以看出来。《郑风·女曰鸡鸣》中的一对 新婚夫妇的对话。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9】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道出了这对新婚夫妇的情投意合、互敬互爱的幸福生活。语句清新健康,而又充满柔情蜜意,脱口而出,生动传神。《唐风·绸缪》也写的是青年男女在新婚之夜的甜蜜对话。青年男女在婚前并不认识,但新婚之夜,他们被对方的俊美深深吸引,喜悦不已。将新婚的那种惊喜而又庆幸,爱慕却又有些激动的心情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道出了新婚的美好。

因此,《关雎》、《桃夭》、《雀巢》等这些婚姻爱情诗,表达的是对于美好生活、理想爱情以及热烈执着真情实意的歌唱,所以说,关雎、桃夭、雀巢等都是婚姻爱情赞歌。都是为了赞美婚姻爱情的美好。

二、婚姻爱情的哀愁

正是由于《诗经》中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敢于追求,因而一旦爱情受到束缚或压制,就感到特别痛苦,不免发出控诉之声。在诗经时代男女的爱情虽不是像后世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已是“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娶妻之如何,匪媒不得。”(《奇风·南山》)因而出现一些爱情不自由、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是随着私有制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周代的婚姻既保留了古代的一些遗俗,也产生了包办的婚姻制度。因而,在《诗经》中,出现了一些控诉感情不自由,反对恋爱遭受阻碍的恋歌。

在《郑风·将仲子》中,女子深爱着仲,然而家庭和社会给与她极大 地压力。家里父母、兄长责骂。外面又遭受邻居的嘲笑。不得不婉言拒绝情人,劝他不要在来约会,沉痛的牺牲自己美丽的爱情。“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10】也!”把女子得不到恋爱自由的痛苦和矛盾心理以及不满情绪表露无遗。仲子对女子很大胆,积极追求,热烈而又执着。即使“折树杞”也不放弃。女子内心也很矛盾,既爱仲子,又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和邻里的流言蜚语。只能在内心深处深深的怀念,不得不割舍这段感情。也可看出,周代社会礼教的束缚,女子与男子的恋爱已经成了被人干预、耻笑的对象了,女子不能自主的决定自己的感情与婚姻,只能顺从。表现了妇女的地位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底下,社会风气对人类精神的摧残。

爱情本是青年男女两厢情愿的事情,但常常遭到父母的干涉。《鄘风·柏舟》中的女子在婚姻自由遭到父母干涉时发出“髧彼两髦,实为我义,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凉人知。”这个女子誓死爱定自己的心上人,也断然拒绝母命,顽强的追求婚姻爱情自由,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执着和爱情受到挫折时的痛苦,希望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以及无限的哀愁。

当然,在《诗经》中也有充满哀愁的婚姻。虽然《诗经》中的男子大多忠于婚姻,但也不乏有好色轻薄之辈。结婚后便对女子百般虐待,甚至抛弃。大多的劳动妇女在周代不合理的制度下,受的痛苦日子很多,但在婚姻和爱情里却得不到幸福。《诗经》中的女子们都痴情相许,日夜操劳,帮助贫困男子走出潦倒、落魄的困境,之后却遭无情遗弃,女子们自怨自艾,因负心而无奈,为失爱而悲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不念昔者,伊余来暨”(《谷风》),弃妇们或因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而怨; 或因男子用情不专,情难长久而怨;或因婚姻破裂无法挽回而怨,凡此种种,无不表现出对爱人的依恋,对薄情人的失望。但是愁绪郁结,悲怨沉重的弃妇们却没有对不公平的命运发出太多的责难,只是苦苦的挣扎在自【11】己的宿命里。

妇女在婚姻中被束缚被抛弃的诗歌很多,如《卫风·氓》、《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等等。《邶风·谷风》中的女子,自婚后就一直与丈夫辛勤劳动,家境逐渐好转了。可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无情的人,有了经济收入后就见异思迁,无情的抛弃了她,另娶新欢。她想起曾经的种种,心中无限的悲伤,但却没有太多的对丈夫责怨,不忍心与他的家和丈夫决别,在注定的命运里挣扎。《邶风·日月》中的负心丈夫,变心后就对妻子非常冷淡,不理不睬。都反映出了妇女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读后令人无限伤心和悲愤。

《卫风·氓》中的妇女就是被抛弃的妇女典型。女主人公是一位纯朴、热情而又幼稚的少女,而氓却是一个狡猾的家伙。女主人公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明媒正娶的礼教。勇敢的答应了外地人氓的求婚,并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纯朴痴心的女子自订婚后就对氓一片痴心,热情的企盼与氓成婚。然而貌似“蚩蚩”的氓是一个负心的人,女子自婚后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也一直辛勤的劳动。来摆脱家庭的困境,为此而容颜渐衰。而氓自骗得了爱情和婚姻后,就暴露了他“二三其德”的本性,无情的抛弃了女子。女子为了家庭和爱情“靡室劳矣”“靡有朝矣”的辛勤劳动,忍受着痛苦的日子,面对丈夫的虐待毫无怨言,尽管如此,却仍然没有摆脱被抛弃的命运。曾经“信誓旦旦”的人只是虚假的忠诚,在他得到满足后 就开始虐待女子,直至抛弃。女子回到娘家后得到的不是同情与抚慰,而是兄弟间的嘲笑,悔恨不已。“兄弟不知,硒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12】矣”。可见,妇女已经成了家庭的附庸,即使辛勤劳动,也会无端被抛弃。

爱情本是美丽的,但如果受到父母与社会的干预,不免会痛苦伤心。更因为不公平的礼教制度,女子的社会地位底下。加上男子的负心变义,往往会造成婚姻的悲剧,让人不免会控诉不合理的礼教制度,使人内心充满哀愁。

总之,《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深刻、形象的反映了周代人的婚姻爱情生活,既有美丽的一面,亦有哀愁的一面。正是这些婚姻爱情诗奠定了《诗经》的文学魅力。注释: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洲:河中沙洲。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逑(通仇):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寤(音务):睡醒。寐(音妹):睡眠。思:语助。服:思念。悠:忧思貌。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3、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既且:已经去过了。且:姑且。訏[xū]:广大无边。

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姝(shū书):美好。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爱而:隐蔽的样子。踟躇(chí chú池除):徘徊不定。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jiān):没有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所谓:所说,所思恋的。

伊人:那个人,自己所追寻的人。一方:那一边,指远处。

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葛:葛藤,皮中纤维可以做夏衣。萧:芦荻,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三秋:这里指三季。艾:艾蒿。有香味。

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茂盛的样子。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宜:和顺,和善。蓁蓁:繁茂的样子。

9、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来:王引之《述闻》“读为劳、来之来”,即抚慰。

杂佩:用各种佩玉组合构成的玉佩。顺:顺从、体贴。问:赠送

10、“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请。仲子:仲,排行第二。此处可以理解为女子的情郎,大概他是家里的老二,青梅竹马里就称呼“二哥哥”习惯了。逾(Yu):同窬,从墙上爬过去

里: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四周有墙,此指邻里院墙。

杞(Qi):杞柳,落叶灌木,叶子呈长椭圆形,生在水边,枝条可用来编器物。檀:落叶乔木,木质坚硬,可用来制造家具、农具和乐器。岂敢爱之:哪里是吝惜我的树。爱,爱惜、爱护 仲可怀也:你令人思念。怀,思念

12、“兄弟不知,硒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硒(xi):大笑的样子。

参考文献:

【1】【2】【3】【4】【5】【7】【8】【9】【10】【12】 佚名《诗经》中国戏剧出版社202_年版,P2、P2、P99、P46、P135、P79、P8、P88、P82、P64 【6】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202_年版,P18 【11】李静《元明清戏曲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版 P64 联系方式:

地 址:海原县李旺小学 手 机:***

E-mail:nxlyx-202_@163.com

第二篇:美丽与哀愁1

内容摘要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边城》备受人们的推崇。作者极具诗意的讲述在他魂牵梦萦的湘西山水间发生的人与事。他用近似于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如行云流水般浪漫气息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小城。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人深深爱着对方,他们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可是在这份美丽的背后人们往往还能感到浓浓的哀愁。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这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理想的难以实现以及现实社会与作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人生理想存在巨大的差距有关。纵观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它的评论,大多数赞美和歌颂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而对作品背后深沉的悲剧意识的研究则为数不多,本文从沈从文的《边城》中有“美”和“悲”的双重意蕴这个角度出发,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探讨,相信对于更好地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将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美丽与哀愁

双重意蕴

目 录

一、人性的美„„„„„„„„„„„„„„„„„„„„„„„„„„„„„„„1

(一)男女之爱„„„„„„„„„„„„„„„„„„„„„„„„„„„„1

(二)祖孙之亲„„„„„„„„„„„„„„„„„„„„„„„„„„„„2

(三)邻里之睦„„„„„„„„„„„„„„„„„„„„„„„„„„„„2

二、人性的悲剧„„„„„„„„„„„„„„„„„„„„„„„„„„„„„„3

(一)民族悲剧„„„„„„„„„„„„„„„„„„„„„„„„„„„„3

(二)爱情悲剧„„„„„„„„„„„„„„„„„„„„„„„„„„„„4

(三)人物命运悲剧„„„„„„„„„„„„„„„„„„„„„„„„„„5

三、包裹着哀愁的微笑„„„„„„„„„„„„„„„„„„„„„„„„„„„6

美丽与哀愁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

小说通过描写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是优美的,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粗鄙,狭窄,无奈和社会的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相比简直就像是一处令人艳羡的“世外桃源”。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在那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不过在这“美好”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哀愁的意蕴”。

一、人性之美

(一)男女之爱

主人公翠翠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 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薄。幼小的翠翠正是在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轻、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 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 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人深深爱着对方,他们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祖孙之亲

另外老船夫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亲子之爱的人情美。老船夫在作者的笔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担子。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三)邻里之睦

从邻里之间的互敬互爱中我们能够体会出人性美。文中的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二、人性的悲剧

(一)民族悲剧

湘西水绵延千里,连接着凤凰古城和“外面的世界”。也维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对人生最佳生活状态的追求。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寄托着作者的全部理想,蕴含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痛楚。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沈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

历代统治者视湘西为“蛮族”“匪区”,实行征服、屠杀与同化的策略;现实的黑暗——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地方军阀为一己私利的残杀、人民遭受的苛扰与歧视,精神上的被压抑、毒害,一齐汇集在作者对湘西历史——现实——未来命运思索而激起来的情感潮流中,向读者的心灵撞击。

湘西地方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见出湘西地方民族“生命”的神性。但它又带着几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如不加改造,势必在现代竞争中成为地方民族衰亡的因子。“这样,沈从文裸露出有关湘西人、事、景、物全部描写的核心——一个地方民族的悲剧命运。”

《边城》里那一种沉重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以及边城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如画。“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生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形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二)爱情悲剧

《边城》是一部爱情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从文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得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作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最终忧郁等待的竟是一场悲剧。

翠翠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主人公翠翠到了“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的年龄,无意中与傩送相遇,从此便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甚至为“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一个夜晚”。但她却羞于作大胆的爱情表白和热烈的追求,仅仅停留在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上。对于爱情,对于幸福,翠翠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的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声带得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到头来,她的爱情以沉默告终。

小说的结尾挥洒得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作者把文章中描述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变成了一个“善”的悲剧,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三)人物命运悲剧

真正进入悲剧情景的观众,由主角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的事实“人类”在无可预测的命运之手中的软弱与无助。沈从文的《边城》,浸透着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但更多的是淡淡的孤独悲哀,让读者常有一种“悲悯感”。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由此小说容纳了现实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和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尽管写的只是沅水流域各个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琐细平凡人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

主人公翠翠不知道大佬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愤出走后发生“水鸭子”被溺死的悲剧,她不知道二佬傩送离乡远行也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她甚至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也全是由于替她的幸福思虑而心力交瘁所致。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之后,她才如梦初醒,“哭了一个夜晚”。最后,只得陷入遥遥无期的等待之中。这些平凡生命主体的沉浮飘忽,折射出作家对人生命运的不可把握、偶然性和不可知性的深沉的忧虑和思索。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三、包裹着哀愁的微笑

沈从文谈到《边城》说:“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她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沈先生还对读者说道:“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那么,作者在作品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呢?

沈从文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提到《边城》时说,“不幸得很是直到二十四年,才有个刘西渭先生,能从《边城》中,看出诗的抒情与年轻生活心受伤后的痛楚,交织在文字与形式里,如何见出画面并音乐效果。”又说,“这个作品原来是那么情绪复杂背景鲜明中完成的。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以及音乐和图画吸入生命总量,形成的素朴激情,旋律和节度,都融会而为一道长流,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铸造。”这么一说大家就了解得清楚了,原来这个美丽的作品里面,融汇了作者个人“年轻生活心受伤后的痛楚”,“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

在沈先生的《一个人的自白》中,分析了个人从小由于家道中落和体质孱弱等原因而形成的内向型性格,其特征是“脆弱,羞怯,孤独,而富于幻想”,“与自然景物易亲近,却拙于人与人之间的适应。”生活中所受的屈辱,无从抵抗和报复,“即堆积于小小生命中深处,支配到生命,形成一种生命动力来源”。《边城》创作于沈从文个人生活的幸福时期,但是作者生命经验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却会使生活的分期无效。当我们一开始讨论是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的时候,就没有把这部作品的形成孤立封闭在某一段时期内;但一开始我们还没有直接指向作者本人的生活痛苦。现在我们应该深切地感受到了,原来《边城》这样的作品蕴藏了作者以往的生命经验,是包裹了伤痕的文字,是在困难中的微笑。“一切都在‘微笑’中担当下来了„„这微笑有生活全部屈辱痛苦的印记。有对生命或人生无比深刻的悲悯。有否定。有承认。有《旧约》中殉教者被净化后的眼泪。”

总而言之,作者用他特有的湘西地区的生活积淀为创作素材,给读者生动地描绘湘西这块近乎封闭的热土上那淳厚古朴的人情世态,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和健美独特的风俗习惯,构筑起一座与沉落的城市世界相对照的理想“湘西世界”。但我们应该看到由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的沈从文小说世界,蕴含了什么?如果不看到这一点,单说沈从文的景物描写如何如何美,人情风俗又如何如何淳朴,就把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和人情看得太简单了。“微笑”背后不仅有一个人连续性的生活史,而且有一个人借助自然和人性、人情的力量来救助自己、纠正自己、发展自己的顽强的生命意志,靠了这样的力量和生命意志,他没有让因屈辱而生的狭隘的自私、仇恨和报复心生长,也是靠了这样的力量和生命意志,他支撑自己应对现实和绝望,同时也靠这样的力量和生命意志,来成就自己“美丽”文学。

参考资料

陈永志 《论〈边城〉的悲剧特色及其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 黄文强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 暨南大学学报 1993年 刘 洪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文学评论 202_年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年 邝雪林 朱光潜 《沈从文文集》 《悲剧心理学》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年

第三篇:关于爱情与婚姻

关于爱情与婚姻 婚姻也许会埋没了爱情的炽烈和浪漫,但如果没有婚姻,爱情只能去流浪。流浪的爱情,也许可以阅尽世间的繁花似锦,踏遍人生的山川荒原,但也同时注定了它的漂泊无依。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一种毫无缘由,自然而然的生活形态,也许,这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归宿感。婚姻的形式,也许各不相同,古代通过仪式确定,而当今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但不管用何种方式,人们的心愿都是一样的,让外人肯定,彼此承诺。试想,如果没有婚姻,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哀情,陆游与唐婉的眷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许,又如何让爱情迸发出如此炽烈的火花?

与其厮守爱情的茫然与不安,不如爱得真实长远。

婚姻将爱情的轰轰烈烈归于平淡,而只有在柴米油盐的平淡里,爱情才更耐久醇香。

爱情是不顾一切的,是不需任何附加条件的,飞蛾扑火般的浪漫,但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兴奋,一辈子激情,那样,人是活不下去的。而婚姻正是起到这种调和的作用,它将爱情沉淀,经久弥香。

将爱情沉淀好的婚姻,一旦生活遇到困境,爱情的能量将爆发,支撑相爱的人相守终生。

爱情的沉淀,需要平淡中的坚守,需要甘于平静的勇气,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有太多需要我们经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质上绝不是矛盾关系。人们常想,是先立业再成家,还是先成家再立业,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两者同时进行最为理想,这就表明,在人们看来,爱情并不与他者形成矛盾,而如何让婚姻与他者和谐相处,甚至相互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极需两个人的智慧的。

婚姻是厮守终生的承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人那份精神上的坚守,实在让人感动,至于诗人的云雨之事,介于那个时代的背景,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较古代文明的当今,有一些青年男女,放纵自己,口头却说:“虽然我与她发生肉体关系,但我的内心爱的却是你。”也许,你是真心,但你的爱已经不完整了,只能说,你的精神还不够文明。

一个人只有达到了精神的文明,才可能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应对一切不可预知的灾难和痛苦,纯净地享受生活赐予的幸福和欢乐。

第四篇:浅谈爱情与婚姻

浅谈爱情与婚姻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其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缈万里层云,千年慕雪,只影为谁去?这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一首《摸鱼儿》,道出了多少痴情男女心中的困惑和疑问。

纵观人世间,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不同,而爱情观更不同。西方人靠丘比特的神箭,射谁爱谁,不管男女双方以后能否相容,爱心大小,责任多少。结果搞的西方人神魂颠倒、神经错乱。而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爱讲礼仪的老祖先们经过深思熟虑,请来一位婚姻之神——月下老。他和蔼可亲,飘着三尺长的白胡子,凭智慧、爱心、经验,一丝不苟的办事,造就了多少美满姻缘。

人世间的情,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有的幸福美满,有的却一生为情所困,为情所扰。爱情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而婚姻却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淡泊如水的状态。爱情之花芬芳、美丽、甜美而又苦涩的。它是两情相悦、相互爱慕、忠心不渝、牵手到老的结果。爱情是靠想象的,既充满激情,又超越现实生活的。而婚姻靠的是智慧与务实。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客观来说,它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男女之间的情爱还是有所不同的,女性最大的优点是,一旦爱上便会情深似海、矢志不移、专心致志的经营自己的爱情。可怕之处是,一旦受到伤害,非常容易走极端,情生痴,痴生妄,妄生怨,最后奇毒无比,无药可医。女性最大的弱点就是把爱情当作人生的最大事业和精神支柱。她们结婚后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一旦自己的爱情支柱不牢固,极易受到毁灭性打击,因为她的事业就是爱情的决战,家庭的保卫,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与情感全部都投入到丈夫和家庭上,自然受到伤害最重,保卫爱情,为情而战是大多数女性的选择。而男性却不同,他们胸怀都比较大,有自己的事业,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有朋友,更有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的“狐朋狗友”他们的情感世界已从家庭移出很多,但无论如何,大多数男性还是赶不上大多数女性对情感的专一。一旦男性受到伤害,一般都很理性,虽然辙乱旗靡、焦头烂额,他们多数会选择抱头鼠窜、落荒而逃,就此而止,以待来年东山再起。相对而言,他们受到的伤害要小得多,很快就会走出低迷。

爱情,纯洁、鲜艳、美丽。而美好的婚姻却不论时光如何流转,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犹如陈年老酒一般 醇绵、清香、甜美,余味无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生幸福。

第五篇:爱情与婚姻

爱情与婚姻

男人与女人就像磁场的两极,有时相互吸引,有时又相互排斥,万物有万有引力,而男女有万诱引力,一见钟情是最深邃的爱情,一见钟情是眼神交流之后的那种砰然心动,触及心灵,刻骨铭心。

一见钟情的双方也许很容易相守到老,包容了对方的大部分缺点,而一直在心中发亮的,是对对方那种深深的喜欢和爱,看到对方就已经很开心了。

爱情何尝不是一种魔术,精神恋爱多么让人陶醉,精神恋爱又爱得多么的纯粹完美。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占有欲的摆布,犹如脱缰的野马,飞驰于思想的时空,自由、完美、深刻。

专一的婚姻是最美的爱情,婚姻是人类传宗接代本能的产物,是人的本能体现,爱恨都是不专一的爱情和婚姻惹的祸,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安全感并不是说对方能保护你给你安全感,而是对方不喜新厌旧对你死心塌地,不给你猜来猜去的思想牢笼,而是给你温暖不猜想的一片宁静天空,让人爱的放心,爱的开心,爱的称心,其实关了灯,男女都一样,我们都有选择单身或者进入婚姻殿堂的自由,关键是,请保持你那颗蠢蠢欲动的心,色不迷人人字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唯心的,也许只有道行高深的佛者能参透,比如那些西藏的僧尼,一般看透了欲望与色的人死后会有舍利子。

爱情与婚姻,是一生的纠缠,就像《凡人歌》唱的,我们都是凡人,所以请随性随心,但千万不要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会带来理性与感性的交错混乱。

波波(陈明波)

202_年8月31日

浅析婚姻爱情的美丽与哀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