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万众国医:国医,从来不负万众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23-107427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2 02:52: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万众国医:国医,从来不负万众

万众国医:国医,从来不负万众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众国医里几乎所有看似有寓意的摆设绝不辜负你的猜想,它们在自己的位置适得其所地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闪烁着中医文化的光辉。医馆风貌·一物一乾坤首先是看似寻常的医馆大门,其实暗藏玄机。八扇古朴红木门依次排列,寓意“迎八方客”,不管病人来自何方,万众国医都打开胸怀接纳。门柱上有六条锦鲤,来自古代的私家建筑,“六”寓意前、后、左、右、上、下六度空间,锦鲤饱含先人对于后代中第的期盼。这六条锦鲤之所以镶嵌在医馆门前,是万众国医将传承中医文化视为己任的责任感体现。牌匾上的“万众国医”四个字,很少有人会看出其有何深意。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四个字尽管大小一样,看着很和谐,但其实它们是来自古代四个不同名书法家的字体,寓意“和而不同”。中医人当有如此胸怀,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临床上都要博采众长,广纳箴言。这也是万众国医立馆的一大宗旨。两扇门的门把手合起来是外圆内方的一个整体,上有篆刻体的“万众国医”四个字,这个设计依然秉承了万众国医“和而不同”的深意。门的下半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莲花,取“吉祥”“圣洁”之意。但门内和门外的莲花有区别:门外的莲花是凸出来的,门内的莲花是凹进去的,这两朵荷花刚好可以合起来,这暗合中医的阴阳。一扇门,两朵莲花,昭示了中医的最高哲学。进入医馆内部,屏风挡住了里面的光景,但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五扇古旧的屏风对应中医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上面的文字揭示了中医传承千年的精髓:望闻问切、针砭石药。而中间是则是在实践中将这两者结合的“万众国医”。案台上摆放的三尊佛像寓意“福禄寿”,这是万众国医对所有来此就诊的病人的祝福。案台上下的古琴,对应“五律”,五律怡情。屏风将进入馆内的路分成左右两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左尊右卑,左右是相对于前面方位而言(即进门的右侧),万众国医将左侧的尊贵位置留给了前来看诊的病人。位于万众国医左侧的前台,依然是被中国元素包围,地上摆放的盆栽为医馆增添活力。前台背后的墙壁上镶嵌了一扇闺窗,这个闺窗雕刻得很精美,是古代木匠精心雕筑的珍贵之作。闺窗是古代未出阁少女的窗户,少女出阁之前看到的外面世界都要透过这扇窗户。在古时候,主人家招待客人时,让客人住在女眷居住的西厢房,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信任。医馆将闺窗设在前台,正是取此寓意。而在右侧,则是医馆的药房——种德堂,这里集中体现了万众国医的创馆愿景及准则。药房取名“种德堂”,其寓意不言自明:制药当以德为本。药房作为一个医馆的中心,对药品质量的把控,彰显一家医馆的良心。万众国医坚持以“德”为本,立志承担起光复古老的炮制技术的后代责任,因此它一直在寻找真正懂得古法炮制的老药师。(四大炮制技术帮派:樟帮、建昌帮、京帮、川帮)在药斗的上方,有七个四方形的古代容器,据馆长说是米斗,是用来盛米的器具。将它们放在药房,且置于药的上方,取“民以食为天”之意。而有一点值得注意,种德堂的“德”字上的一竖正中整个药柜中部,而且是在两个米斗中间,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温食不愁,才能谈追求道德的提升。为什么是七个米斗?在《佛说入胎经》里记载,人在母体里成长的时候是以七为一个周期,而人在死后要做七,做满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即使昔人再对尘世有牵挂,也必须离开。因此“七”贯穿人的生死,自七来,归七去。药柜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九层,下面五层,取意于《易经》里的“九五之尊”,是万众国医对先人的敬仰。而“九”接近“十”而不满十,因古人有言“月满则溢”,不满足于现状,才能在不断地追求中前进。大厅一览,古色古香的装修及摆设让人恍若置身古代医馆,里面的一桌一椅,一字一画皆有来历。这道屏风就是进门时看到的屏风背面,这一面风景依然很好。案台上从左至右依次摆放了老酒瓶、达摩坐像和经历近百年的老钟,达摩取祝福之意,老钟和酒瓶是医馆对患者“终生平安”的祝福。达摩的左侧摆放着老子的《道德经》,右侧摆放着后人整理的万友生先生(万老)的“寒温统一流派”的书籍及生前医案整理。案台上端悬挂了两幅中医名家亲笔题词,右边是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邓老)为万众国医的题词,左边的是医药大师范崔生先生(范老)为万众国医的题词。这两位老人都是已故的万众国医始祖,寒温统一流派创始人万友生先生的生前好友。他们对于万众国医致力于将万老开创的中医流派进行传承的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只是他们赠给万众国医的其中两幅致辞,还有很多悬挂在医馆别处。放在大厅让患者休息的古代桌椅,医馆里几乎所有桌椅都沉淀了历史的痕迹。这古老的椅子并不只是外形上比现代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古人将养生融入生活细节的智慧体现。它们比现在的椅子要浅,坐在上面的人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杆,这样可以防止脊椎变形、受损。走访了很多家医馆,万众国医是唯一设了中堂的医馆,中堂之上供奉着历代中医鼻祖画像和万友生先生的灵牌,医馆东家的意思是:今天的中医学问都是源自古代医学家的专研,今人的安泰源自中医的庇护。医馆每天开馆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先人点三炷香,“饮水思源”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中堂的摆设还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堂上方的牌匾的“天地君亲师”五字是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是世人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中堂两侧各放置了一对仙鹤和白象,取“吉祥长寿”之意,注意细节会发现:中堂左侧的摆件,不管是白象、仙鹤还是盆栽,都比右侧高,这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左尊右卑”的展现。医馆东家是个有文化底蕴的中医世家的传承人,于这些细微之处可见其真章。作为一个胸怀理想和责任的中医馆,万众国医独创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墙,它是万众国医对于大夫和工作人员的行为公约,共九条。在这些公约里,涉及了医德、仁术、馆训和员工相处之道等各个方面。一个有文化、有准则的医馆更有川流不息、不断迸发的动力。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在万众国医文化墙的正中下方,摆放了一张古代的洗漱台(原本是有镜子的,为防止对冲已卸下),台上放了一个斑驳的古铜盆,这些都是经历过岁月洗礼的文物。如今摆放在医馆的文化墙下面,是为了提醒来来往往的人,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有不当之处还需摒弃和改正。万众国医的各个地方都在彰显他们对于“德”的坚守,从药房、中堂、文化墙到这里,无一不是强调德行、感先贤之恩。中间的窗柩在医馆有很多相同的,它们就镶在各个诊室的墙壁上。窗的正中间是“万众国医”的篆印,外围有一个红色心形花环,取“万众一心”之意。“万众一心”也是万众国医的一大宗旨,正是呼应大门的“和而不同”。万兰清教授的诊室内部,万教授信仰佛教,在行医中始终怀有一颗慈悲之心。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道应当如此。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没错,就是如厕的地方。这两扇门道尽中医高义:阴阳平衡。阴阳在人,男为阳,女为阴,阴阳结合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但置身于万众国医,对于中医的思考却不止于此,进去如厕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雕琢细节·匠心独运从我推开万众国医的大门,走进内里扫视一周之后,即使不明所以仍被里面的设计触动。不单是其精心收集的古代门窗、桌椅、字画、摆件,还有种无法名状的舒适气氛。医馆东家出自中医世家,中医和传统文化本就是一家,因此他对传统文化理解得很透彻,他将医馆精心打造成了传统中医文化展示馆,一物一件都不含糊。古代白鹅造型的浣洗盆,为什么是白鹅形?在古代,白鹅是看家护院的家禽,它们攻击力并不亚于家犬,而妇女是容易受害的群体,为防止她们在湖边浣洗时遭受袭击,就将浣洗盆做成昂头的白鹅形。这种盆远看很像真的,可用于威慑某些居心不良者。珍藏多年的金毛狗脊,外形很像家犬,大小也接近成年家犬。主要用于补肝肾、除风湿和利关节。万众国医创始人万兰清教授的诊室,万兰清教授是万老的女儿,自幼学习中医,深得老万老真传,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现70多岁,依然在此出诊。将万兰清教授的诊室命名为“灵地”(或“地灵”,对应另一个诊室“人杰”),因男为天,女为地。这个牌匾也是出自古代匠人之手,雕刻很精细。悬壶济世自不用多说。古代大夫出诊时随身携带的医药箱,里面可收纳针、刀、罐和简单的药。现在这种古老的医药箱已经很少见了。黄铜莲花香炉,医馆里面淡淡的沁人檀香味就来自于此了,很有年代感。在它后面的是一对水牛角,古人用水牛牛角作为辟邪镇宅的宝物。万众国医设计的病历本,仿古代装订及书写,果然是不忽视任何细节啊。医馆对细节都如此用心,可想象其对于医馆的灵魂——大夫和中药必然会投注大量心血。(旁边的这簇莲蓬是真的哦,摸起来很坚韧)精制药材·医馆良心万众国医的药房——种德堂,广纳传统文化元素,但它的重点依然在其中药本身。万众国医相信:传统药帮的制药工艺,老药工手工炮制的技艺是现代制药企业难以超越和取代的。因此种德堂始终致力于寻找懂得古法炮制的老药师,坚持古法炮制中药,志在恢复即将失传的制药工艺,希望古法炮制中药的技艺能通过后生一直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制药商都有万众国医的用心,国人何需如此担忧?万众国医是一个纯正的医馆,走进这个大门,就没有西医,也没有西药。看诊就凭望闻问切,诊治采用针砭石药。一切没有实效的中医大夫,在此都将原形毕现。我第一次见如此壮硕的艾条,应该说是艾柱,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上面有万众国医的印章。据医馆东家说,这样一根艾条,耗费了4个药工1小时,36张药纸,20个鸡蛋清才做成。这种艾条里面有50多种中药材,重达3斤,对治疗风湿骨病有奇效,一根可以用上很久。不仅如此,这艾条还有段故事。这艾条来自一个家传了7代的祖传秘方,医馆东家为了得到这个秘方极尽媒人之能事,最终感动继承秘方的后人,得到此方。存放20年的甘草,一般认为甘草存放时间越久,药效越好。我们每个人都亲自品尝了它的味道,确实比一般的甘草甘甜。用樟帮制药技艺制作的阿胶珠,大概是龙眼大小,质地干脆,里面空心,有点像油炸的小麻圆。它不像我们常见的阿胶那么坚硬,相反还很易咀嚼,而且味道甜甜的,吸收也很好。刘军辉大夫亲自调制的纯中药植物面霜,用于调理肤色,可代替其他护肤品,对皮肤没有刺激。万众国医自己酿造的宝精延龄酒,此酒来自祖师万友生家传,经传承人万兰清教授整理发掘而成,馆藏三年而岀。具有益气养神、补精填髓、养生延年的功效。被誉为“血液清道夫”的万众养生粉,是医馆自己研磨而成的。养生粉的配方由医药大师范崔生(范老)提供,因此也叫“万老养生粉”,这是他家祖传的、三代必用的养生粉,主要有益元气、补血、活血和化瘀等功效。医馆员工亲手制作的艾条:将艾绒均匀地压实→用力地缓慢滚动艾条机→最外缘刷上浆糊→取出艾条,完成制作每根艾条采用50克的三年陈艾,真正的陈艾有艾草清香,用手指揉搓,质地很轻柔。名医荟萃·术业有专攻中医馆的核心在于大夫,患者不明医理,从他们将自己身体交给大夫的那一刻起,大夫便身担恢复患者身心的重任。医道不深者是为过,万众国医秉承万老真传,旗下征集了众多明医。万众国医的“神医侠侣”——万兰清教授及其丈夫黄海龙教授。万兰清教授,疑难杂症特色专家,从事中医内、妇、儿科临床近50年,尤其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造诣颇深。黄海龙教授,不孕不育特色专家,行医近50年,采用纯中医方法即可治疗各种继发性不孕症,编写了《黄海龙治不孕》等中医书籍。左一为血液病专家许生年,左二为中医妇科专家华青博士,右一为中医儿科专家陈李华左一为中医骨科康复专家康国华主任,左二为中医足诊特色专家王云瑞,右一为中医脉诊特色专家叶秀丽师出有门·承命而生万众国医由万友生先生的后人创立,它不只是个普济病患的中医馆,更是“寒温统一学术流派”的传承基地。之所以将医馆取名“万众国医”,因为它始终坚持:国医为万众,万众兴国医。万众的健康离不开国医的庇护,国医的发展离不开万众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医馆,它不止步于一个医馆的责任,而是肩负起中医行业的担当: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承,立心弘扬传统中医、中药,做道地中医馆。万众国医旗下的很多大夫都是“寒温统一学术流派”的继承人。202_年万兰清教授及黄海龙教授给邓铁涛先生(邓老)拜年,万教授每年都会拜访邓老,这不仅是出于对于老先生的敬重,也是一场关于中医学术的探讨。邓老为万友生先生和万众国医的题词,邓老和已故的万友生先生是挚友,他了解万友生先生的“寒温统一学术流派”在中医领域的成就,也知道万友生先生的后人在创办万众国医之初就开始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左为医药大师范崔生的题词,右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学文题词。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师出有门、承命而生的万众国医得到众多国医大师的鼎力支持。万众国医恪守“和万家薪火,兴中医仁学”的使命,不仅是“寒温统一学术流派”的传承基地,同时也是“小儿王中医学术流派”——慈幼堂在深圳的传承基地。慈幼堂经由先师王焜山先生,成都王小儿祖师王朴诚先生,北京小儿王师爷王伯岳先生到深圳小儿王师父朱锦善教授。历经一百多年,宗脉恒流远,慈缘深厚。无论是祖师还是师爷、师父,均德医双磬,名重四方,在近代中医儿科界具有重大影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医儿科界近百年来的一脉望族。202_年7月初一,慈幼堂在万众国医举行第一次民间传统拜师会。深圳小儿王朱锦善教授接受寒温统一学术流派传承人万兰清教授推荐的蔡泽界徒弟拜师。小儿王中医学术流派将在万众国医继续奔腾。摄影:忍冬&沉香 编辑:沉香 排版:沉香&红曲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ytongcheng

第二篇: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杏虎(281718686)11:15:28

路(志正)老和邓(铁涛)老、颜(德馨)老、朱(良春)老 基本是硕果仅存的精神领袖了。

当年蒲辅周老前辈也是给首长看病疗效显著一举成名。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生于1920年12月21日,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医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博士后导师,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杏林耕耘70余年,如今92岁高龄,仍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称赞他“不用扬鞭自奋蹄”,高尚情操可见一斑。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摩纳哥、瑞士和我国台湾、澳门、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诊疗工作,注重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传承,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崇尚脾胃学说,几十年岁月,铸就其“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更结合现代生活及疾病谱之诸多变化,与时俱进,犹重“湿邪”为害,创“从脾胃论治”法,实可谓独树一帜。

《无病到天年》:

邓铁涛:1916年11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2_年6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2_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工作顾问;202_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无病到天年》:

颜德馨:1920年,生於江苏省丹阳县城北草巷,中医学家,全国著名老中医,同济大学中医学教授,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从事气血学说、研究生命学科,著有《气血与长寿》、《治疗疑难难病秘笈》等18部专科著作,发表论文200余篇,并编撰了大量中医科普读物,为传统中医学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颜德馨,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疑难病证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根据疑难病证的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治疗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衡法”观点,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并于202_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国医大师:颜德馨》:

朱良春:男,汉族,生于1917年8月,江苏省镇江市人,为朱熹公第28世裔孙。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风湿类疾病,尤有体会。曾提出“顽痹从肾论治”的观点,研制“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卓效,能修复骨质破坏,获国家科技奖。又喜钻研本草,著有《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书行世。多发古人之未发,补前贤之未逮。早年提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对提高诊治水平有一定作用。还提出“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久病及“先发制病,发于机先”的观点治疗急性热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先后撰写著作10余部,论文170余篇,其中获优秀论文奖40余篇。1987年获国务院授予“杰出高级专家”及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工作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人民政协江苏省委会常委、南通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国医大师:朱良春》: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蒲辅周,原名启宇,1888年1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都是精通医道、名闻乡里的医生。蒲辅周在家居长,下有弟妹6人。全家靠父辈行医为生,家境甚清贫。蒲辅周7岁开始上私塾,11岁后在上小学同时,还由其祖父讲授医书。15岁起,在祖父潜心教授下,他掌握了不少医药知识。于是,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入晚苦读到深夜。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经3年的苦读与侍诊,蒲辅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便悬壶于乡里。他牢记前人“医乃仁术”之教诲,将名字改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

《蒲辅周医疗经验》:

202_年6月19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届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这些30国医大师均为中医界的权威专家,有着数十年的从医经验,连汝安教授搜集了他们的专著、医案、演讲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囊括了他们最有效、最实用的养生精华,汇编成这套朴实无华的系统的全新健康理念。

本书从气血平衡、健脑抗衰、调养五脏、膳食养生、疾病康复等着手,全方位提供一套识字即懂的中医道理,随手可用的中医方法,只要您针对您的症状,按照书中的内容,对症下方,坚持调理,就会收获健康。

《国医大师亲身养生秘诀》:

第三篇:小说《国医》读后感

小说《国医》读后感

前几日看了《国医》这本小说,书中虽有艺术的升华、夸张、神奇,但也让人联想很多。书中人物赵烨是长天大学应届毕业生,在附属医院实习期间,由于机缘巧合,有三位传奇式老师带他:一位是三代御医江海老人、一位是柳氏刀法创始人柳青、一位是知名医生李杰。

李杰医生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患者的责任、对学生赵烨的传帮带无懈可击,他不但帮助赵烨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还鼓励他超越前人。

书中另一位传奇人物柳青,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柳氏刀法。都说大脑是上帝的领域,柳青却闯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且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开颅手术的研究已领先世界,他的成就是他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写的很好,“表面光鲜荣耀的人在背后总是吃了更多的苦,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很天才的人,其实他们流的汗水比谁都多。”可是他的成就过于超群,他很不幸的遭到了同行的羡慕、嫉妒、仇视,他们指使打手将柳青打成了植物人。柳青在经历这惨剧人寰的遭遇后,并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凭借强大的毅力,借助药物清醒了两天(看似传奇),在有限的两天时光中,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向赵烨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的绝技,使赵烨成为柳氏刀法不二传人。在这个看似传奇的过程中有着不传奇的事实,赵烨从上大学开始,就夜以继日地观看柳青的教学录影带,不断模仿、练习,这位他日后在有限的一天中掌握柳氏刀法,并成功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书中还写了中西医结合问题,中医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一支奇葩,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如治病依据对五脏六腑变化的了解,四季和节气对人的影响,阴阳的平衡,药材相生相克的调整等。通过望闻问切诊断,一人一方,奇妙而高深。从药方说到药材,中药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由于人口激增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药材从源头失去了自然野生条件。有些药材被人为的糟践,疗效也大打折扣。在家乡小药材站里,我也曾亲眼看到晾在土地上的药材被雨水冲洗,药汁混着泥水流淌在土地里,真是让人心疼。

书中还写了医患关系问题、医闹问题、普通百姓看不起病问题、边远地区医疗水平问题、医药代表问题、钱权交易问题、医生资历和专业成长问题、民营医院面临的问题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让人深思。

书中虽然写了很多问题,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医务人员,为了仁心仁术的信条而坚守,为了治病救人而忘我工作。随着科学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很多疑难杂症都被攻克了。由于医疗保险的普及,广大患者受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以缓解,医药分开问题、民营医院职称评定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很多问题都在解决和逐步解决中。

写到这里,我要为这本书点个赞,是这本书写出来很多人所共知和人所不知的医药细节,这本书也让我见证了御医、名医的人格魅力,思绪已经打开,一时之间难以停笔了。

第四篇:202_国医堂工作总结

要求脱稿讲,总结202_年工作,规划202_年工作。

机遇共享,良性竞争,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国医堂”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医科全体大夫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已经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那么,在今天,我们同样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一起面对挑战。开拓创新,合作共赢。

如果把“国医堂”当做一个新兴的产业,那么如何让“她”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让“她”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如何让“她”给我们医院带来新的生机,如何让“她”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目标,新任务。我们中医科全体大夫要把“国医堂”的建设,作为我们的事业,用心来经营“她”,竭尽全力来发展“她”。

202_年,中医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发展的优势,广泛开展了中药汤剂,中药泡茶,中药泡脚,针灸,拔罐,神灯烤电,刮痧等治疗,并且新研发了颈枕,腰枕,脉诊包,“三伏贴”等,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202_年门诊量及门诊收入较202_年增长50%,这是多么可惜的成绩啊!

再者,除认真完成公卫健康档案的建立,体检等工作外,积极参与“国医堂”的建设,准备相关的各种资料,顺利达标,验收成功。

202_年,我想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国医堂”,我们面对新目标,新任务,预开展的新项目,现在一一介绍给大家。

第一,推拿按摩项目。这是近期目标,必须敲定。是“省级专家进社区”的一个亮点。

第二,中药熏蒸疗法。针对风湿骨病,关节炎,内科杂病,妇科疾病,皮肤科等等。

第三,足底治疗。用中药泡脚,然后保健性按摩足底穴位。

第四,中医“治未病”工作室。正在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第五,隆重推出“三伏贴”,“三九贴”。现在中医科人多力量大,大家相互帮衬,一起努力。

第六,“中医讲堂”进社区。让老百姓更加了解中医药,了解我们医院,了解我们“国医堂”,让中医中药走进百姓家。

第七,中医体质辨识。根据病人不同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目的在于推进一人一方一膏的制作。

最后我想用一句响亮的口号鼓励一下大家,也激励一下我们自己。202_年,在领导的带动下,大家共同努力,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

3月,**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深切体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他的儿子张增敏说,父亲爱书如命,经常买书,而且坚持每天读书。家里藏书5000余种,有上万册,其中医书3000多种。记者看到,**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

**爱书,他上街不是去书店,就是逛旧书摊。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上市集,卖染料商贩董某摊上的一集书函吸引了他,经检视知其系中国学会辑印《周秦诸子校注十种》,遂欲高价购买,摊主本欲用来包颜料,见**如此识货,将书相赠,让**喜出望外。该书对张灿?w后来进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认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总结**的一生,从六年小学、半部《论语》到大学终身教授,最终被评为“国医大师”,归结到一点,就是基于他的苦学意志、敬业精神,这就是他的经验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具有多种爱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这是**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

吟诵诗古韵,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载,沧桑岁月新

“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给自己书房起名“琴石书屋”,不难看出他兴趣爱好之广。

他少年时逢乱世,虽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的教育,但他善于钻研,自学能力极强,写诗填词、抚琴弄笙、书法篆刻、吟唱赏石……凡此种种,皆自学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了他多种兴趣与爱好,一方面对文献研究帮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丰富,尽管清贫,但精神愉悦。同时,这些兴趣爱好让他在工作压力、病伤困扰下,更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调节生活,保养形神,以享天年。

**从少年习读《千家诗》到青年研读《白香词谱》,从中渐悟诗词韵律,开始写诗填词,以抒情怀。他的作品题材不限,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情。他常与中医界的前辈们诗词往来,作品受到同行好评,并被多家“诗集”采用。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因其诗词格律工整,立意高远,**还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不仅会吟诗作词,**还会吹拉弹唱。青年时期,他在本村剧团就已学会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民乐,还在友人指点下学会了西乐小提琴,晚年又习古琴。他的家中时常飘出悠扬的乐声。此外,他还写歌来歌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而**对国粹京剧也十分热爱,常常与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门面。**曾无论备课、临诊或办公,尽用毛笔,暇时或操管临仿,或依案读帖。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苍劲有力,浑然大气。学习书法之余他研究篆刻,从中学到很多对于文献研

万众国医:国医,从来不负万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