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中文系诞生100年摭谈
北大中文系诞生100年摭谈 温儒敏 202_年3月21日发表
看到这个标题,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北大中文系才100年?百年校庆过去都十多年了,难道中文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让我先说说这个问题。
北大中文系的生日
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建立的,但具体到哪一天算是正式成立,并没有定见。有三件事可供作“成立”的根据。一是当年2月15日光绪帝诏喻:“京师大学堂迭经臣工奏请,准其建立,现在亟须开办。”从程序上看,这就是启动了。第二件事是8月24日礼部知照大学堂派员领取“钦命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孙家鼐的关防。大印都拿到了,似乎也可以说正式开办了。还有第三,就是根据一些回忆,这一年的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宣布开学。虽然有学者对“开学”的说法有些怀疑,但对“京师大学堂建立在1898年”普遍还是认可的。
那么为何一开头没有中文系呢?因为大学堂创办之初因陋就简,类似“蒙养学堂”,课程仅设诗、书、易、礼等几种,学生往往是上午读经,下午学点地理、格致之类常识,还没有分科。稍后办了仕学馆和师范馆,科目分得较细了,因为是速成班,也没有系科之分。1904年师范馆和预科的课程分为“公共”、“分类”与“加习”三科,一年级上公共类,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算学、外语之类,还有就是“中国文学”。二年级以上有4类课程选学,分别偏重数理化、地矿农、法政或者文史,每一类课程中都有“中国文学”。但这时的“中国文学”只是课程,还不是系科,也无所谓中文系。
一直到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分科大学开学典礼,才意味着“中国文门”作为独立教学建制的诞生。当时全校设7个分科大学,也就是7个本科教育的相对独立机构,有点类似现今的学院,包括: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其中“文科”下设2个“学门”,就是“中国文门”与“外国文门”。这“学门”就相当于现在的“系”了。北大中文系的前身就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门”,诞生于1910年3月31日,从那时到今年3月,足足100年了。现在北大中文系正在筹备百年系庆,计划在下半年好好庆祝一番。但不应当忘了北大中文系的生日是3月21日。
北大中文系的出生地与“系址”变迁
说完生日,还要说说出生地。北大中文系诞生何处?不少人可能以为在沙滩红楼。非也。应当是在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1910年“中国文门”作为独立的建制成立之时,整个分科大学都设在马神庙,这也是大学堂开办时的校址——原乾隆皇帝四公主府。据说和嘉公主16岁下嫁,23岁就过世了,其府邸到光绪年间还空置着,后来就由皇上拨给京师大学堂暂做校舍之用。占地并不大,但经过几番修葺,设置还齐全。两层过厅做职员办事处,正殿改作讲堂;讲堂两侧有耳房,做教员休息室。往里边大殿原是公主的寝宫,这时却在中庭祀有孔子神位,而寝宫后两排平房则作学生宿室。再往后的楼房相传是公主梳妆楼,就作为藏书楼。其他一些地方还有博物室、自修室、饭厅、浴室,等等。那时学生数量不多,宿室2人一间,膏火饭食皆官费。晨起鸣铁钟,上课、就寝摇铜铃,开饭则鼓锣为号。学生宿室几排平房之间是操场,学生课余在那里踢球或者荡秋千。后来大学堂规模拓展,到老北大时期,陆续增设了二、三个校区,包括沙滩附近的汉花园、北河沿,以及城南的国会街等几处,分别称为一、三、四院,马神庙则称二院。北大中文系是在马神庙原四公主府诞生的。但当时“中国文门”座落院内何处?已很难考索。原北大二院旧址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使用,几十年大拆大建,只有原公主府正殿也就是老北大讲堂等几处留存,依稀可见往昔旧迹。
再说红楼。为何说起老北大和中文系很多人总会想到红楼?不奇怪,红楼和五四运动联系一起,太出名了,以至于“掩盖”了原出生地。红楼也在沙滩一带,现在的五四大街,原先叫“汉花园”。红楼建成于1918年8月,在当时北京,就算是一栋标志性大型新式建筑了。那略带西洋近代古典风格的造型,到现在仍然显得相当有气势和特色。之所以称为红楼,是由于通体多用红砖砌筑。红楼初建拟作宿舍,建成后用作文科教室和办公室。于是五四以降许多知名人物都曾在此讲学、工作和活动,许多故事传奇也发生于此。红楼从建成到1952年(除了四十年代北大南迁的西南联大时期),一直是北大的本部,也是文学院所在地。北大中文系也一直以此为“家”。1937年北京沦陷之后,红楼被日本宪兵部队占用,地下室曾被用作监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成为北大校舍。1952年院校调整,北大迁至海淀燕园,红楼改由国家文物局使用。现红楼改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对社会开放。现在到红楼参观,遥想当年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沈尹默、、林纾、刘师培、黄侃这些大师级人物都曾在此任教、工作与活动,而这些人物又都和中文系联系密切,我们对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会顿生敬意。
1952年院校调整,10月中文系随学校迁到原燕京大学旧址燕园,就在现图书馆东侧的文史楼设系办公室。当时用于教学的有8座大楼,有5座是原来燕京大学的,都在北大西门一带,而文史楼和生物楼、教室楼(一教)这3座是当时为北大西迁而新建的,现在进东门就可以看到。新旧建筑整体风格类似,都是挑檐大屋顶,三层灰砖砌墙,但新的几座更朴素一些。文史楼每层中间过道,南北两侧都是按教室设计的房间。最上层是文科阅览室,下两层东、西分别属于历史系和中文系。北大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前身)也曾立身于此。院系调整后的北大中文系集合了原北大、清华、燕京(后来又还有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的师资,人才济济,大师云集,文史楼也就称得上是五、六十年代全国一流文史学者的“杏坛”。他们在这里上课、开会、讨论,学生也在这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但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反右、拔白旗、大批判等政治运动也接二连三在这里上演。前不久我从这栋灰色大楼前经过,有众多家长正簇拥着他们的孩子到这里参加自主招生的面试,煞是热闹。我想到,这栋楼曾有那么多的混乱、消沉、新生与辉煌,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1966年文革爆发前后,中文系搬出文史楼,“栖身”静园二院,也就是现在五院的对过。文革结束前几年又搬到靠南门的学生宿舍32楼,为的是让师生“三同”。那是动荡的岁月,中文系机构曾被摧毁,造反派组织与“革委会”取代了系行政。中文系搬来搬去,人们大概有一种“居无定所”的焦虑感吧。到1978年秋天,北大中文系进入静园五院,以此作为系址,一直到如今,32年了。关于五院的一些传奇轶闻,我在《书香五院》一书曾记其详,这里就不展开了。
中文系建立之初的学派之争与学风流转
以上说过中文系的生日、出生地,以及后来系址的变迁,其实也带出来学科体制、人事、学风等方面的变化流转。既然是庆贺中文系的百年诞辰,不妨再说点旧事。
北大中文系诞生之初,是很多艰难曲折的,并非一开张就灿烂。某些学派之争和人事纠葛也对这个学术新生体很大制约。现在看到的许多回忆都是文科出身的人写的,自然格外关注文科,有时说得有些神乎其神,好像整个大学堂就是文人和怪杰的天下。其实不然。大学堂时期的文科包括“中国文”虽然列为主课,但整个大学对传统学术并不象后人说的那样重视。大学堂开办才几年,就已经很“西化”了。特别进入民国时期,“百事务新,大有完全旧弃之概”,主掌校政的几乎全是留洋的“海归”,学校开会都用英语,谁要是会德语,那就更被刮目相看。事实上这时“中学”的研究已经退为“装饰品的地位”。学校本来就向“西学”倾斜,而文科特别是与国学有关的“中国文”又还被一些遗老把持,被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严复主理校政之后,还是主张文科之外各科全由西洋留学回来者担纲,可尽讲西学;而文科则让它纯粹研究传统学术,“尽从吾旧,而勿杂于新”。那些年轻的“海归”派断然瞧不起文科中的旧式文人,彼此有冲突,严复希望中学西学两不相干,各自发展。他便起用桐城派文人姚永概担任文科学长。本来,京师大学堂期间,文科的教席就多为桐城派文人把握,包括吴汝纶(曾任总教习)、姚永朴(姚永概的兄长)、马其昶、张筱甫(曾任副总教习),以及为桐城护法的著名古文家林纾,等等,虽然仍多执滞于辞章之学,格局偏狭,却也曾一支独盛。清亡之后,这批效忠清室的文人陆续从北大流散,北大文科的地位更趋下降。这除了北大内部的人事变动,更因为民初学界的风气大变,桐城派原来笼罩北大文科包括“中国文”门的主流位置终于被“章门学派”所取替。
现在看来,学术“政治”好像与“地缘政治”也有些关系。所谓学派往往可能有“某籍某系”的背景。严复1912年离职之后,先后继任校长的何燏、胡仁源,都是浙江人,且都有日本留学背景,他们对文科中旧功名出身的“老先生”不满意,希望北大引进一些留日的年轻学者,来排挤桐城派势力,而章门弟子就成为首选。章太炎继承清代乾嘉朴学正轨,由小学而治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佛学等,眼界阔大,作风扎实,在民初学界声誉隆盛,影响自非桐城文人所能比。章太炎因鼓吹革命而避地日本,除了办报传播革命,又设坛讲学,多讲音韵训诂,以及说文、尔雅、庄子等。听讲者多是浙江籍的学生,包括钱玄同、周树人(鲁迅)、周作人、朱希祖、马裕藻、沈兼士、黄侃、刘师培、刘文典,等等,后来各自都卓有建树。这些人多是同门同乡,互相援手推举,大都在1913-1917年间进入北大,形成北大文科和国文门的新兴力量,终于取代了桐城派的主导位置。
不过,在与桐城派的角逐中,章门学派最显示学术实力的是黄侃与刘师培,他们都不是浙江人。黄侃1914年入北大,在国文门讲《文心雕龙》与《文选》。刘师培1917年入北大,在国文门讲“中古文学史”。他们都以研究音韵、说文、训诂作为治学根基,讲究综博考据,打通经史,文章则力推六朝,又被称为“文选派”。他们学术上非常自信,自视甚高,力图通过北大讲台打一场“骈散之争”,驱除桐城派的影响。这除了学术理路的差异,更因为黄、刘认为古文家“借文以载道之说,假义理为文章”,其实是浅陋寡学。除黄、刘氏外,在国文系主讲文学史的朱希祖和其他一些教员也加入对桐城派的批评。桐城派文人终于一蹶不振,失去在北大的学术位置。
在1917年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后,陈独秀、胡适等一批新进学人进入北大,提倡文学革命与白话文,鼓吹新文化,影响自然超越在国文门与整个北大文科。他们将桐城、文选两派都视为守旧加以攻击,“骈散之争”就被更热烈的“文白之争”所掩盖和终结,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在矛盾纠结中日趋交融变通,北大责无旁贷成为全国文科研究和思想启蒙的中心了。
六次变革值得总结
以上回顾北大中文系建立之初的某些史事逸事,好像已经很遥远了。其实,传统的根须伸展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吮吸它的营养,有些“基因”始终决定着后来的命运。北大中文系建立数十年来,道路坎坷,粗略梳理,起码有这么6次牵涉人事、学风与课程的大的变革。第一次是1919年废门改系(改为国文系),实行选科制。第二次是1925年课程调整,出台“分科专修制”,为一年级设定共同必修课,二年级以上“分类选修”,教员也按各自所长归属某一类研究。第三次是抗战西南联大时期,清华与北大两校中文系联合,强化基础性训练,很好地发挥了两校的优势。第四次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大、清华、燕京大学三校中文系(包括新闻)合一,随后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又并到北大,新的北大中文系达到鼎盛阶段。第四次是“文革”时期,开门办学,大批判开路,结果大伤元气。第五次是八十年代学科复兴,进入比较正常的建设阶段,中文系语言、文学、文献三足鼎立的框架日趋完善。第六次是最近十多年来,面对新形势的调整,中文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科研方面都在进行艰难的探索。在百年系庆到来时,这些变革都应当好好总结,也值得做专门的研究,因为北大中文系毕竟是全国人文学科的一个高地,也是一个缩影。
为了迎接百年系庆,我和几位同仁也正在写一本《北大中文系100年图史》。说来惭愧,北大至今没有一本完整的象样的校史,院系的历史更罕有出现。争论太多,由官方来修史就必然要讲平衡,讲政策,结果容易把历史的棱角都打磨了。所以还是主张个人修史,先写出来,有总比没有好。这次我们采取比较折衷的办法,就是专题加年表的写法,图文并用,展示一些主要的事件与人物。类似前面说到的某些历史细部,也会有所表现。效果如何,还得出版后听大家的评价。做这种学科史很有意思,也很难。对复杂的史事如何选择、过滤、呈现,的确需要眼光和见识。我们多少身在其中,史事牵绕,难免庐山不识。只好期待有更多的同好,能以更为超越的立场来关注这种学科史与学术史的写作了。
2010年2月24日于蓝旗营寓所
第二篇: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谈作文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谈作文
——作文与“自己的”生活
从老师到学生,一提到作文写不好,首先怀疑一点:是不是因为没有生活?多少年来,我们已经喜欢于这样去分析原因。
现在,我们要打消这种疑虑,要对学生说:
不要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既然是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性不肯安分的少年,你一定会有生活——难道你就没有发现你就在生活之中吗?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个愚蠢的思想:作家必须离开自己当时所在的位置,到工厂、农村、部队去深入生活;如果没有去,就肯定断了生活之源泉,就再也不可能写东西了。这种糟糕的理论搞得人心惶惶,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有生活,是否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那时的作家都很老实,听信了这种理论。我们总还记得他们当时的形象——很傻的形象:身穿一件灰色的或者蓝色的中山装,手提一只缠了一条毛巾的长方形塑料小包,在上衣口袋里插一把牙刷,纷纷地、真诚地与工农“结合”去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呆在所谓的“生活的海洋”之中。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之后,他们写出什么来了?他们什么像样的东西也没有写出来。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他们那时的文字,除了让人感到害臊还是让人感到害臊。这段时期的文学史显得十分的苍白。到了文革十年,几乎任何作家再也不能写自己的生活了,出来一些作品,滑稽可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的当代文学,竟有十年荒漠。
这种愚蠢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把一个无比广阔地生活领域,缩小到工人、农民、军人的生活——只有工人、农民、军人的生活才叫“生活”。它把作家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撵了出去,而到陌生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现在,那个愚蠢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有没有生活”的疑虑,还存在于我们这些做老师、做父母亲得大人们的大脑中,并且不时地冒出这个古怪的念头来,还朝那些孩子投去怀疑的目光。当一个孩子的作文被我们打了一个三分之后,我们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分数是否得当,而首先想到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没有生活。”
怎能没有生活呢?处处有生活。生活无处不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作家在讨论生活的问题,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的语文老师在怀疑一个孩子有没有生活,大概只有中国。
我要说:是孩子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而并不是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写的。造成这种怪事的原因之一是:孩子他不知道应该写的是什么。换句话说:他老想写一些不该写的东西。
如此状况,其责任也许不在孩子自己,还是在我们这些当老师与当家长的身上。
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与自主权利,他们预先(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被灌输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和方式,迫使他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高尚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我曾经看到过一所小学校为六年级学生考初中而猜测的作文题。题的数目多达50个,但能让孩子走向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与事的,也不过三四个,大量的题目都是迫使孩子走出自己而走向陌生的一片空无的。这些题目限制性极强。比如“我爱我的学校”这一题目。假如有一个孩子就不爱他当时所上的那所学校呢(谁也没有权利要求他必须爱)?让他硬做这个题目并且还要把这份爱写得十分深切,要爱得死去活来,岂不是难死他了?他自然会说:我确实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
我的一位教小学语文的朋友说,某市某区小学五年纪作文统考,作文题竟然叫《记我身边的一位共产党员》(命题人完全是五六十年代的思路)。结果许多孩子面对这道题目光翻白眼。因为他们的身边并没有共产党员。他们知道有个党叫中国共产党,但未必很熟悉一位具体的共产党员。阅卷时,老师们不时被其中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字逗得死去活来。一个孩子写道:我也搞不清楚我妈妈是不是共产党员,但我觉得她像一个共产党员。另一个孩子写道:杨大爷退休之后,每天到路口去维持交通秩序,在他的胸前,戴了一块牌子,那上面写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共产党员。这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儿子也参加了作文考试,几乎拿了满分,但全是瞎编的。他儿子写道:我的二姑夫在乡下,是一个新党员,他的工作是看水闸。然后,他的儿子就大写特写这位二姑夫在抗洪救灾中如何如何地忘我工作。而实际上,这位二姑夫既非党员,又非看水闸的,而是县城教育局的干部。现在,一家人碰到一起,见了那位二姑夫,大家就开玩笑:“共产党员来
了”“看水闸的来了”„„所谓的“深度”、“高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困扰着我们的孩子。
写作文自然要讲“立意”,但究竟要立什么意呢?难道就是那些虚幻的和任意拔高的思想和观点吗?孩子一入了这个道(他不知不觉地就会入了这个道),就很快陷入了空白状态,觉得自己简直是个草包,是个废物:脑子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一个故事,像只空罐儿。于是,就使劲挤呀挤呀,挤了半天,也没有把一页纸写满。要么,他就把早先在脑子里储存好了的俗套的、毫无生气和趣味的东西写下来。而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教导的,是我们所给予的,甚至是我们强加的。我们讲这些观念传达给他们,还把许多在我们看来能够完满的完成这些思想的所谓的范文引发给他们。他在《师生情》一篇作文里写道:下大雨了,我想到批改作业的老师还没有回家,就给他送雨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看图作文”就有这样一个图景)。他在《我应该这样做》之类的题目下,总是捡钱包,上回捡了一个中国人的,这回捡了一个外国人的。他总是送一个迷路的小孩回家,总是搀扶一个老大爷过马路,天下的好事简直全被他一个人独揽了。
说起来,他们似乎有点不幸。小小年纪,就思维定向,被几条观念所牵引和束缚,把偌大一个就在他身边流动不息的世界丢失了,而限制在一条狭窄的、荒凉的思维轨道上。
我曾在一个小作家的学习班上,对那些孩子说:你想写好作文甚至想当作家是吗?那么,你得万分的小心,你得牢牢记住那些作家的教训。他们老了,也就算了。但你们才十几岁,对吧?十几岁,好光景!你要警觉,要保存住自己高贵的天性、新鲜的感觉、潇洒活泼的思想。如果人家提着一个什么高深的“境界”硬要你进入,如果人家硬要你背弃自己的生活,你可怎么办?凭你现在的地位,你可能不能拒绝,更不能反抗。可是,你一入了那个道,你的写作又要完蛋,你甚至一辈子写不好文章。岂不急煞你了?那么,你就得学点“狡猾”,耍一点小聪明了。你要认真对付人家,但同时要在心里不停地叮嘱自己:文章不是这样写的,文章不是这样写的„„你只好委屈一下自己,写你并不爱的×××,写你并没有见过的×××,写你不曾做过的×××。不是说你不扣题吗?你就把题目在文章里多出现几次。不是说你主题不明确不深刻吗?你就在结尾时专门来一小段“点题”的文字,把那个所谓的高度打上去。这可能是损招,只有在人家逼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才可用。这叫以荒诞对付荒诞。记住,保持住自己那份纯正的品质和那份上帝赐予你的神圣而优美的感觉。有空时,你再认真地写你自己的作文。
不要紧的,等你长大了时,一切都会好起来。那时,你有了争辩的权利和力量,你的境况也会与从前不大一样,真正懂得写文章的人也会多起来。
这个故事具有寓言性质。它告诉我们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脚下。所以,你要坚持用你的眼睛观察你的生活,用你的感觉体验你的生活,用你的思想审视你的生活,这些就是你现在写作文、以后当作家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篇:“因材施教”摭谈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由此之由乎。”《学记》中的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客观的分析了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相悖的主观原因,精辟的论证了善教与乐学的辨证关系,其中所反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特性,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原有素质,在淡化学生的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前提下,主观地“呻其占毕,多其讯言”,致使学生“隐其学”、“苦其难”,从而泯灭学习兴趣,甚至“疾其师”而荒废学业。这正像夸美纽斯批评有的教师不顾学生领会与否,只是尽其所愿教的错误做法时指出的,“这犹如向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结果大量的水都流到了外面,最后瓶子中所得之水比缓缓注入的还要少。”
我们也明白:教学本身就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见《学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这种“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普遍道理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为一名教者,在教学中必须杜绝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凝固僵化。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者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并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譬如,我县在“目标教学实验”和“生态创生实验”教学中,就把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方法探究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并依次分层、划段,设计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尽其所能,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拾级而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树起自己的尊严,在乐学中步入属于个性的天地。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墨子也反复强调:“必择物而从事焉”,“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并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撙其撙。”(《大取》)古人的这些言论无不反映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归宿。
诚然,“因材施教”要立足于研究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和“学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美国的布鲁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找到促进学生最充分发展的最佳途径,就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而成的。教涉及到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学涉及到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大都是变量,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且这诸多变量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而展开。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或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情景里,及时而敏锐地洞察学生变化的趋向与程度,适时适度地设计或演绎出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方法及唤起学生自我运动的学习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正是这个道理。
毫不忌讳地说,教学改革,春风化雨,教法、学法,异彩纷呈。不论北京宁鸿斌的卡片启迪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是我县在“分层异步达标”、“生态创生模式”实验中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法……都无不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趋势,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突出“教法”“学法”的研究。尽管他们教法各异、学法有别,但殊途同归,曲径通幽。如果深层次分析一下,种种教学模式乃至具体的教法、学法的产生、发展、定型,都是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和教育风格的综合反映,都是教育者在不同教学情境、学科内容中发挥多维价值功能,探索开启学生心扉的途径和方法的必然产物。所以教法学法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因材施教”就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机械地模仿某种先进的教法学法。而应该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在“同中求异”中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异中求同”中促进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当然,教育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人的工程,“因材施教”除了强调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启动学生的心志,诱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就必须顺着学生生长、发展的趋势,及时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使之在一次次的成功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避免“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之不刑”的结果,收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
总之,“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创造性,闪烁着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光辉。请记住“教育应该永远追随着生活的进步。”(第斯多惠语)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拘一格、博采众长,“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无限中找到永久,从而使永久得到确定。”(马克思语)在张扬个性中,遵循人的生长、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四篇:“因材施教”摭谈
“因材施教”摭谈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由此之由乎。”《学记》中的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客观的分析了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相悖的主观原因,精辟的论证了善教与乐学的辨证关系,其中所反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特性,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原有素质,在淡化学生的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前提下,主观地“呻其占毕,多其讯言”,致使学生“隐其学”、“苦其难”,从而泯灭学习兴趣,甚至“疾其师”而荒废学业。这正像夸美纽斯批评有的教师不顾学生领会与否,只是尽其所愿教的错误做法时指出的,“这犹如向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结果大量的水都流到了外面,最后瓶子中所得之水比缓缓注入的还要少。”
我们也明白:教学本身就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见《学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这种“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普遍道理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为一名教者,在教学中必须杜绝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凝固僵化。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者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并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譬如,我县在“目标教学实验”和“生态创生实验”教学中,就把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方法探究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并依次分层、划段,设计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尽其所能,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拾级而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树起自己的尊严,在乐学中步入属于个性的天地。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墨子也反复强调:“必择物而从事焉”,“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并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撙其撙。”(《大取》)古人的这些言论无不反映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归宿。
诚然,“因材施教”要立足于研究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和“学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美国的布鲁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找到促进学生最充分发展的最佳途径,就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而成的。教涉及到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学涉及到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大都是变量,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且这诸多变量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而展开。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或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情景里,及时而敏锐地洞察学生变化的趋向与程度,适时适度地设计或演绎出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方法及唤起学生自我运动的学习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正是这个道理。
毫不忌讳地说,教学改革,春风化雨,教法、学法,异彩纷呈。不论北京宁鸿斌的卡片启迪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是我县在“分层异步达标”、“生态创生模式”实验中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法……都无不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趋势,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突出“教法”“学法”的研究。尽管他们教法各异、学法有别,但殊途同归,曲径通幽。如果深层次分析一下,种种教学模式乃至具体的教法、学法的产生、发展、定型,都是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和教育风格的综合反映,都是教育者在不同教学情境、学科内容中发挥多维价值功能,探索开启学生心扉的途径和方法的必然产物。所以教法学法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因材施教”就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机械地模仿某种先进的教法学法。而应该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在“同中求异”中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异中求同”中促进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当然,教育
第五篇:北大中文系考研
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大综合试题
注:中文系各专业选择填空题均相同(比较文学除外)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5分):
1、提出“为何写作”的法国存在主义的作家是。
2、提出“别材别趣”诗歌理论的南宋理论家是。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
4、成语“望洋兴叹”出自于。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于曹植的。
6、著名的“红拂夜奔”故事出自唐传奇。
7、“不恨天涯行役苦,恨西风,吹梦成古今”是清代词人 名句。
8、“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 的评价。
9、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诗集是。
10、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秋收》、《残冬》。
11、《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
12、郭沫若的诗作中运用了古天方国有关凤凰死而复生的神话的是。
13、中国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14、50年代被称作“图卷戏”的老舍话剧是。
15、记载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先秦典籍是。
16、“流觞曲水”是发生在传统节日 的活动。
17、希腊神话中闯过12个难关的大力士是。
18、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希腊罗马和。
19、语言系统中两种根本关系是 和聚合关系。
20、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做的分类叫做语言的 分类。
21、“艳”字的汉语拼音为yan(第四声),其韵母属于四呼中的。
22、从造字看,“烦”属于“六书”中的。
23、“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中的两个“衣”和两个“食”在古注中音义不同,这种现象称作。
24、中国最早的词典是。
25、最后一部进入《十三经》的是。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大学》中,“三纲”未包含的内容是:
A、明明德 B、新民 C、止于至善 D、中庸
2、下列不属于海德格尔的理论是:
A、此在 B、烦 C、畏 D、恶心
3、被后世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王昌龄 C、王维 D、杜甫
4、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诗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则多以 见胜。A、筋骨思理 B、古朴自然 C、冷峭清峻 D、清新空灵
5、“《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一评语出自:
A、《汉书》 B、《后汉书》
C、《文心雕龙》 D、《史记》
6、《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篇话本小说出自:
A、《警世通言》 B、《喻世明言》
C、《醒世恒言》 D、《初刻拍案惊奇》
7、《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A、王国维 B、朱光潜 C、梁启超 D、宗白华
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叙事诗的是:
A、《王贵与李香香》 B、《赶车传》
C、《漳河水》 D、《向太阳》
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派诗人是:
A、李金发 B、戴望舒 C、冯乃超 D、穆木天
10、下列小说中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是:
A、《呼兰河传》 B、《子夜》
C、《骆驼祥子》 D、《围城》
11、下列人物形象属于“中间人物”的是:
A、梁生宝 B、萧长春
C、王金生 D、梁三老汉
12、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小说”的是:
A、《无主题变奏》 B、《十八岁出门远行》
C、《铺花的歧路》 D、《动物凶猛》
13、下列曾被称为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的是:
A、《一个人的战争》 B、《方舟》
C、《弟兄们》 D、《在细雨中呼喊》
14、明末冯梦龙搜集整理的吴语民歌是:
A、《桂枝儿》 B、《桐城时光歌》
C、《山歌》 D、《霓裳续谱》
15、《玛纳斯》是哪个民族的史诗:
A、柯尔克孜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哈萨克族
16、汉语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
A、任意性和强制性 B、突发性与平衡性
C、强制性和不可论证性 D、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7、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的层面是:
A、语言 B、词汇 C、语法 D、词义
18、下列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是:
A、酒吧 B、夹克 C、卡片 D、足球
19、下列什么词语的汉语拼音需要使用间隔符号:
A、亲耳 B、下雨 C、排污 D、气恼 20、下列哪一个词有语素义失落的现象:
A、听证 B、裙钗 C、人物 D、迷惑
21、甲骨文出土后,第一步全面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是: A、刘鹗的《铁云藏龟》 B、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C、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 D、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
22、音韵学上的“促声”是指:
A、仄声 B、短调 C、入声韵 D、入声调
23、中国现存最大一部类书是:
A、《永乐大典》 B、《艺文类聚》
C、《古今图书集成》 D、《皇览》
24、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以下哪部著作中正式确立:
A、《汉书·艺文志》 B、《隋书·经籍志》
C、《新唐书·艺文志》 D、《四库全书》
25、在训诂学中,直接解释词义的方式称为:
A、声训 B、形训 C、义训 D、通假
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 古代文学专业课试题(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悲士不遇赋》
2、《楚辞补注》
3、方回
4、《饮冰室诗话》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论左传的叙事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2、论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理论和实践
3、王夫之曾说说苏轼“除却书本子,更无诗”,请联系苏轼作品做出评价
4、以《四声猿》为例,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
三、赏析题(从以下两首诗词中选一首进行赏析,共30分)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姜夔《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亿、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课试题(共150分):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二、选择题:(25分,每题1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声无哀乐论》
2、端平更化
3、刘熙载
4、《山洪》
四、论述题(共80分)
1、论稷下学宫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影响
2、论明清小说评点理论中的人物论
3、论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
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课试题(150分)
一、名词解释
1、学衡派
2、《都市风景线》
3、白马湖作家群
4、《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5、李劼人
6、《申报—自由谈》
二、论述题(从以下题目中选做四题)
1、试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对中国新诗所做的贡献
2、谈谈《憩园》、《寒夜》对巴金写作的意义
3、试比较田汉与曹禺的戏剧
4、论左翼文学和京派文学的“乡土观”
5、试论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的贡献
6、我看鲁迅(仅供留学生做)
中国当代文学专业课试题(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学者散文
2、天安门诗歌
3、新感觉派
4、样板戏
5、新写实小说
6、新诗规律化
7、《中国新文学大系》
8、革命加恋爱
二、论述题(共110分)
1、简论和分析知识分子写作(25分)
2、概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文学新方向的确立(30分)
3、列举王安忆两部以上代表作品并论述其创作特色(25分)
4、论八十年代末先锋文学创作的形式变革(30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共150分)
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专业基础部分试题相同
三、论述英美意象派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李渔《闲情偶寄·剂冷热》中有这样一段话:“今人之所尚,时优之所习,皆在热闹二字;冷静之词,文雅之曲,皆其深恶而痛绝者也。然戏文太冷,词曲太雅,原足令人生倦,此作者自取厌弃,非人有心置之也。然尽有外貌似冷而中藏极热,文章极雅而情事近俗者,何难稍加润色,播入管弦?乃不问短长,一概以冷落弃之,则难服才人之心矣。予谓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人情。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即使鼓板不动,场上寂然,而观者叫绝之声,反能震天动地。是以人口代鼓乐,赞叹为战争,较之满场杀伐,钲鼓雷鸣而人心不动,反欲掩耳避喧者为何如?岂非冷中之热,胜于热中之冷;俗中之雅,逊于雅中之俗乎哉?” 请简述以上文字的大意,并就“冷”“热”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简述弗洛伊德学说在文学理论中的具体表现
六、鲁迅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请你就魏晋的文学的创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考研试题 中外文学试题(每题30分,共150分)
一、简论爱玲作品的在当代的流行
二、试论《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性
三、论述博尔赫斯作品中的典型意象
四、简论《西游记》中的宗教影响
五、试具体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还乡主题
中外文论试题(每题30分,共150分)
一、论述亚里士多德《诗学》对于西方文论的影响
二、举例分析海外华人作品种的身份认同问题
三、从文学理论的角度阐述下列文本的意义: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四、比较分析尼采的“上帝之死”,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作者之死”之间的关系
五、试论跨文化比较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考研试题 文艺学方向专业课试题(共150分):
一、简答题(共75分)
1、简要说明刘勰“隐秀”的内涵(15分)
2、比较清代前期“神韵说”和“性灵说”的差异(15分)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15分)
4、简述二十世纪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及影响(15分)
5、简评解构主义文论(15分)
二、论述题(共75分)
1、论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25分)
2、论文学中的情感因素(25分)
3、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现状及前景(25分)
文艺学方向专业基础试题(共150分):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二、选择题:(25分,每题1分)
三、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及地位(10分)
2、简述“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及创作实践(10分)
3、简析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内容及形式特色(10分)
4、简述二十世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0分)
四、论述题(共60分)
1、论盛唐诗歌的成就及地位(30分)
2、论述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及成就(30分)
文艺美学方向专业课试题(共150分):
一、试论艺术本体论的发展历程和危机意识(50分)
二、试论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对文艺发展的影响(50分)
三、试论中国思想对当代生态美学发展的影响(50分)
文艺美学方向专业基础课试题(共150分):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二、选择题:(25分,每题1分)
三、论述题:(共40分)
1、论《大学》中三纲八目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试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
3、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课试题(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60分)
1、修辞立其诚
2、辞达
3、浮声切响
4、温柔敦厚
5、理事情
6、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二、论述题(共90分)
1、论孔子文艺思想(30分)
2、刘勰钟嵘文艺思想比较(40分)
3、李渔戏剧理论(20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基础试题(共150分):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二、选择题:(25分,每题1分)
三、论述题:(共100分)
1、试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20分)
2、比较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记》的 艺术特色(15分)
3、简述《老残游记》艺术成就(15分)
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文学的读者接受(25分)
5、谈谈近年来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25分)
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学专业考研试题 古文献学专业课试题(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科斗文
2、皕宋楼
3、覆刻本
4、阙文
5、千顷堂书目
6、正始石经
7、类书
8、校雠通义
9、谶纬
10、汲冢书
二、写出下列著作时代及作者(每题1分,共10分)
1、流沙坠简
2、说文答问
3、周礼汉读考
4、匡谬正俗
5、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6、春秋左传诂
7、论语义疏
8、小学绀珠
9、滹南遗老集
10、楚辞章句 三、九流十家是什么?各家主张是什么?(20分)
四、汉代以来《尚书》的研究著作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及成就?(20分)
五、结合具体文献谈谈马王堆帛书在古文献学上的意义(20分)
六、标点下段文字并译成现代汉语,再结合材料谈谈春秋时代的礼制(40分)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左传·桓公二年》
古文献学专业基础试题(共150分)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二、选择题:(25分,每题1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丛书
2、金石学
3、百衲本
4、六艺
5、六义
6、乙转
7、如字
8、《困学纪闻》
9、《中经新簿》
10、宫内厅书陵部
四、写下列著作的时代及作者(每题1分,共10分)
1、《读书敏求记》
2、《诗本义》
3、《风俗通义》
4、《孟子章句》
5、《逸雅》
6、《酉阳杂俎》
7、《龙龛手鉴》
8、《学林》
9、《毛诗古音考》
10、《义门读书记》
四、标注平仄韵脚(10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论述宋代考据学对于清代学术的影响。(20)
六、给下列文本添加标点并翻译。(20)
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汤武承弊易变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为治而稍陵迟衰微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分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
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研试题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基础试题(共150分)
语言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音位文字
2、词义的模糊性
3、洋泾浜
4、历史比较法
二、简答题
1、列举说明名词有几个语法范畴(7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聚合关系(6分)
3、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归纳的互补原则(6分)现代汉语:
1、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注音(10分)
雄壮 典雅 反省 曲解 惩处
2、举例说明词典释义有几种方式(10分)
3、下列歧义句,说明有几种可能的意义,并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15分)
解释清楚 解释得清楚
我昨天吃的饭
那孩子亲了我一嘴油
古代汉语:
一、用音韻學的相關知識分析和回答下列問題(8分)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粘衣。
1、標出這首詩的平仄和韻腳,並指出它們屬於《廣韻》的什麽韻。
2、這首詩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請說明原因。
3、如果是近體詩,請指出詩中拗救之處,並指出詩中對仗的用法。
4、指出詩中哪些字是中古次濁聲母字。
二、下面這些繁體字現代漢語都簡化成同一個字,請從形音義的角度來分析它們的異同(8分)
1、凭 凭 慿
2、帘 帘 簾
3、吃 吃---口契
4、厌 厭----饜
三、標點并翻譯下面一段文字(19分)
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重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己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居(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课试题(共150分)
一、自拟一个具有二层性的符号,并以此为例说说你对符号二层性的理解。(15分)
二、音素划分为辅音和元音 的依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15分)
三、中古全浊声母到现代汉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以此为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特点。(15分)
四、举例说明“时”和“体”的区别。(15分)
五、换喻是什么?换喻有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15分)
六、什么是语言结构规则的递归性?请举例说明。递归性和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有什么关系?“山上架着炮”为什么会有歧义?(25分)
七、什么是词类?词类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25分)
八、什么是音位 的区别特征?什么是单向聚合?什么是双向聚合?请说明它们在语言演变上的不同特征。(25分)
202_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试题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试题(共150分)
一、语音:
1、e的音位变体
2、举例说明儿化音变规律
二、文字:
1、凸的笔顺----弓的笔画数-----汉字字体演变固定下来的标志——恭的形旁是----爽从部件组合来看是----结构
2、改错别字,一段话很简单
3、有人说汉字是意音文字,有人说汉字是语素文字,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三、词汇:
1、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
2、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 在勇于探索和 ”记不太清了,让划分出词,并分析合成词的结构
3、辨析:幸亏--多亏 急--着急
四、语法
1、主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加“的”字,也有时不加,有什么规律?举例归纳。
2、“x不如y+形容词”和“有点儿+形容词”两种格式对形容词各有什么要求?
3、“在黑板上写字”可以说成“字写在黑板上”,为什么“在飞机上看海”为什么不能换成“海看在飞机上”?
4、成分分析:
你爸爸的同事的弟弟和你妈妈的同事的妹妹结婚了没有? 六除二等于三。
5、连动式和递系式中有时把动态助词“了”加在第一个动词后,有时加在第二个动词后,请归纳其中的规律,并举例验证。
6、改病句分析:
他连钱都没有,所以不能去旅游。本田回去日本了 这件衣服十块钱来 这些酒被他喝得完
他把这件衣服别穿走了
语言学概论试题(共150分)
一、简答题
1、屈折语、黏着语划分的依据,各自的特点
2、现实世界是一样的,为什么具体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是不同的。请举例分析
3、什么是通用语,汉民族共同语是怎么成为通用语的?
二、论述题
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和联系?汉字对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影响有哪些不同于拼音文字?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二、选择题:(25分,每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