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23-76724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4 21:42: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设计(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学生姓名:

学号:

课前批改:

课后批改: 一导学目标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重在训练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二 相关提示: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

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3.悼词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的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论其人”和“述其哀”。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当然具有演讲词的一般特点。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象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为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手段是语言,媒介是感情,目的是感召听众。演讲词总体来讲,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好的演讲词,决不会只局限于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做到了这一点。当叙则叙,该议则议论,应抒情则抒情。马克思的逝世,震惊世界,马克思的革命活动,需让世人清楚,这当然需要加以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功绩,需要给予评价,就需要运用议论;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中。议论、叙述、抒情在段落中也是如此,三者有机融合,结合得很完美。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1)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

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2)我们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这篇演讲词进行一些分析。拈连。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借代。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结束,对伟大事业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使语句顿生活意。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比喻。演讲者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递进。通篇演讲使用递进手法之处甚多,且处处恰到好处。历数马克思的重大发现时,演讲者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进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的实际革命活动时,演讲者又说:“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了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讲结束时,恩格斯以十分委婉的语气断言:“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一礼貌而朴实的语言,以转折递进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颂扬了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坚定和道德品质的崇高。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理的。

三 认知与探究:

(一)课前探究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

芜杂

卓有成效

诽谤

嫉恨

诬蔑 驱逐

衷心

莱茵河 不可估量

竞相

豁然开朗 诅咒

给予

坚忍不拔

浅尝辄止

永垂不朽 辩证法

2.根据悼词的特点,理清本文的结构。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境。

特定的环境:

;特定的场合:

。作者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马克思的。

4.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这些情感的字、词、句、段。

(二)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品读下列语句。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4.“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5.“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6.“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7.“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四. 导学过程。

(一)课文构思(不超过50个字)1、从整体看,课文是怎样构思的?

2、文章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写马克思功绩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3、课文写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文章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主要从哪三个角度表现这一影响?

(二)内容分析

1.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时“让人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交代“在安乐椅上”逝世?

2. 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3.“简单事实”指什么?与哪个词相对比?

4.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5.“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是什么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6.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从这个墓志铭你能悟出第7段的具体的内容吗?

7.第七段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其次是什么?从全文看,这句话包含什么丰富的内含?

8.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9.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结构上有没有矛盾?怎样解释这个问题?

10.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现在我们在悼念谁的时候,都只说“某某永垂不朽”,这里却为什么说“将永垂不朽”?

第二篇: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伟人的逝世--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简介生平)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同学们,现在中学生中有少狂热的“追星族”,我想我们更应当崇拜、追寻伟人的足迹,这才是最灿烂、最辉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星座”啊!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体会本文高超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吧!

二、“预习提示”里说了,这是一篇悼词。什么是悼词呢?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现在,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诵,然后根据悼词的要求(见幻灯),结合文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思考本文可分为几大层。

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板书)

1、首先,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

一、逝世情况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对于历史科学 发现剩余价值

科学家

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

(思想家)

诅咒

二、巨大损失

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理论

敌人

诽谤 伟大贡献

驱逐

对于无产阶级

宣传革命(编报、著书)实践革命家

尊敬

人民

爱戴

三、悼念、信念、赞颂

悼念

2、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3、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 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4、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有没有弄错位置?没有。

5、结合悼词的结构思考:第8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影响

敌人:驱逐 诽谤 诅咒

人民:尊敬 爱戴 悼念

[小结]大家看(见板书),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

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

四、小结

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本文论述上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烈的抒情性吧!

1、分析第1、2段语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A、“三刻”:突出这一时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大影响。B、“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见书)C、破折号的作用(见书)D、“这位巨人”到“感觉到”。(见课后练习

二、2)

[总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

至于本文在论述上的抒情性与概括性,我们明天学完了这篇课文,再来总结规律。

五、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议论文结构有哪些类型?(总分;递进)怎样才能使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用好关联词句。)

2、阅读文章,怎样才能与作者及其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分析第3-8段

1、读“提示”第三段开头一句,分析第三自然段论述语言的概括性。

A、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分析长句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使句子的内容明朗化;然后,借助相关知识,弄懂句子的含义。这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划分成分,是复句划分层次。(单句。成分划分略)

B、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的? 与达尔文类比

达尔文

生物界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C 问“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即“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D、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首先,理解词句的含义;

吃、喝、住、穿

=物质、存在 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精神、意识

直接的物质的资料的生产

占统治地位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 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

各方面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式、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分配形式

国家政权、国家制度

法制、军队、生产力

警察、法庭等

政治、法律、上层

人;劳动对象; 意识形态

道德、社会科学

建筑

劳动工具

艺术、宗教等

其次,了解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规律”。(先讨论,再打幻灯片)

我们平时是怎样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来说的。)

这里,恩格斯所说的规律为什么与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同?

恩格斯据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沅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

[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试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内容是何等的丰富啊!然而,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2、分析第4自然段。

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社会主义批评家(指哪些人)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及作用

3、理解第6段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的、革命的力量”?

对破折号的理解

对马克思“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理解。

4、分析第7段

(所以如此,)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2 句语法分析。

第4 句省略成分补充;理解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列那么多的报刊名,并于报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年代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

5、分析第8段

说出“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句话的作用。

理解本段最后一句的含义。

三、小结

1、总结课文特点

思路与结构:严密的逻辑性;

论述语言: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2、议论文怎样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三性”?

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与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安排好结构、过渡词句)才能使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要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满怀激情地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五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

学生姓名:学号:课前批改:课后批改:

一导学目标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重在训练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二 相关提示: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 1

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

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

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3.悼词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的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论其

人”和“述其哀”。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当然具有演讲词的一般特点。演

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

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象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

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为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手段是语言,媒介

是感情,目的是感召听众。演讲词总体来讲,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好的演讲

词,决不会只局限于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

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做到了这一点。当叙则叙,该议则议论,应抒情

则抒情。马克思的逝世,震惊世界,马克思的革命活动,需让世人清楚,这当

然需要加以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功绩,需要给予评价,就

需要运用议论;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中。议论、叙述、抒情在段落中也是

如此,三者有机融合,结合得很完美。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

力。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

者的悼念之情。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

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

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

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

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

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

现在语言上,(1)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

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

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

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2)我们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这篇演讲词进行一些分析。

拈连。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

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

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两处用了

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

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

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

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

情。

借代。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结束,对伟大事业

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使语句顿生活意。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

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

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

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比喻。演讲者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

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

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

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递进。通篇演讲使用递进手法之处甚多,且处处恰到好处。历数马克思的重大

发现时,演讲者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

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进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

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的实际革命活动时,演讲者又说:“老实

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了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讲结束时,恩格

斯以十分委婉的语气断言:“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

一个私敌。”这一礼貌而朴实的语言,以转折递进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颂扬了

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坚定和道德品质的崇高。

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

理的。

三 认知与探究:

(一)课前探究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

芜杂卓有成效诽谤嫉恨诬蔑 驱逐衷心莱茵河 不可估量竞相豁然开朗 诅咒给予坚忍不拔浅尝辄止永垂不朽 辩证

2.根据悼词的特点,理清本文的结构。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境。

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

作者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字字句句都饱含了

对马克思的。

4.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这些情感的字、词、句、段。

(二)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

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

富于感情的语言。品读下列语句。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4.“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5.“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6.“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7.“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四. 导学过程。

(一)课文构思(不超过50个字)

1、从整体看,课文是怎样构思的?

2、文章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写马克思功绩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3、课文写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文章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主要从哪三个角度表现这一影响?

(二)内容分析

1.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时“让人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交代“在安乐椅上”逝世?

2. 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3.“简单事实”指什么?与哪个词相对比?

4.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5.“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是什么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6.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从这个墓志铭你能悟出第7段的具体的内容吗?

7.第七段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其次是什么?从全文看,这句话包含什么丰富的内含?

8.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9.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结构上有没有矛盾?怎样解释这个问题?

10.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现在我们在悼念谁的时候,都只说“某某永垂不朽”,这里却为什么说“将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