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留坝研究区概况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3-57193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1 16:07: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留坝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概况

1、自然概况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地处陕西省西南,汉中市北部,东连洋县、城固,南接汉台,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凤县。东经106°38′05〞至107°18′14〞,北纬33°17′42〞至33°53′29〞。东西长46.4公里,南北宽67.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西安市367公里,距汉中市85公里。

县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610米,最低海拔585米,平均海拔1547米。有耕地2897.5公顷(43462.5亩),占总面积的1.48%,其中旱地32741亩,占75.3%,水田10721亩,占24.66%。

留坝县属亚热带北缘山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系长江流域汉江支流。年平均日照1804.4小时,年降雨量为886.3毫米,平均气温11.5℃,无霜期为214天。境内山岭陡峭,垂直高差大,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美誉。

2、人文概况(1)人口

2000年,留坝县辖5个镇、5个乡,总人口462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城关镇11065、马道镇5381、武关驿镇5727、留侯镇3196、江口镇7713、青桥驿乡2388、火烧店乡3511、石门乡1735、玉皇庙乡3520、桑元乡2058。境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满族、黎族。(2)农业

2016年,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品牌农业、良心农业,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转型。成功争取11个省市现代农业园区落户我县,培育县镇园区 18个,省市县镇四级园区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荣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工业

中华民国时期,留坝县工业以庙台子铁厂冶炼铸造最为知名,其产品远销西北各省。其他工业门类较少,规模较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实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的企业在整顿中并、转。1958年,在“大跃进”中组建全民企业,掀起了“大炼钢铁”的高潮,然而因其盲目发展,缺乏技术,不久即停业。1963年,调整工农业生产关系,向农业倾斜,工业生产基本停顿。

1970年,兴办“五小”工业(小铁厂、小煤矿、小农械厂、小木材加工厂、小酿造厂),引进技术和设备,扩大基建投资,招聘技术人才,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采取综合开发,加工增值,工业初露生机。

1979年后,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名优产品相继问世。

1981年,县人民政府确定县办工业以建材工业为主体,依靠当地石材、木材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材、木材等加工业。1984年,乡镇企业发展,成为留坝县工业生产的一大支柱,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迈步,虽然规模效益尚不显著,但工业产值逐渐上升。1996年,留坝县工业企业达229家,产值为7264万元。

2008年至2013年五年内,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达1720千瓦。非公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累计发展“省级成长型重点企业”1户、“市级成长型重点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规模以上企业4户。2011年,留坝县新发展私营企业14户、个体工商户17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是2006年的2.3倍。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42亿元,增长12.1%;完成财政总收入6774万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46万元,增长23%;财政支出6.15亿元,增长1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7亿元,增长11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增长13.5%;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930元、7065元,增长13.1%和1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

2016年,规模工业持续增长,但增长动力不足。规模工业从一季度高位增长,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达30%以上,位列全市首位。二季度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6.3%、15.8%,位列全市第4位。(4)交通 1954年以来,留坝县除恢复和拓展公路运输线外,继而在城乡修建了数条公路。至1995年,县、乡公路畅通,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6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也不断改善。宝汉公路(316国道)铁佛殿至青桥驿20公里首险路段,将其油路拓宽后铺筑成二级水泥路。

姜眉路、高桑路建设工程陆续完成,庙二路、西坪路等县际公路相继完工,截至2013年累计新建、改建公路442.2 公里,留坝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68公里,40 多个通行能力较差的行政村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87% 的行政村通公路,以316国道、姜眉路、高桑路为骨架的环形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先后完成河滨路上段、紫柏路及厅城路、桥等新建和改建工程,硬化路面1.9万平方米。(5)群众文化 歌舞

明清以来,每逢节日和重大庆祝活动都有民间歌舞助兴。歌舞主要有狮子、龙灯、社火、高跷、彩船、车车灯、蚌蚌舞、板凳龙、端公舞、围鼓子、二鬼扯蛋、抬县官、张公背张婆等。音乐

留坝县山民自古喜唱山歌,亦称民歌。音乐旋律由川、豫、鄂等地曲调演化融合而成,曲调组合呈多元化。说春

每年农历正月,艺人持木刻版春牛日历(俗称“春贴”),走家串户,手敲莲花落板,说唱押韵顺口的恭贺之词,然后奉送“春贴”,主家还以谢礼。唢呐吹奏

境内亦有民间唢呐吹奏艺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艺人自由结队,为主户助兴,流行的曲牌有《高山流水》、《雨打芭蕉》、《迎宾客》、《喜迎门》、《昭君怨》、《雁落沙滩》、《梅花三弄》等。送蒜苗拒婚

经人介绍或男女双方自相认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了解,觉得双方某些方面和自己要求差距较大,不能情投意合,志趣爱好各异,怕直截了当告诉人家而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就直接送给或者托人捎去一把蒜苗,取“蒜苗蒜苗,算了算了”之意。对方接到蒜苗后就知道此事不成,不会在提说婚事。假如在没有蒜苗的季节,也可用送蒜苗表示拒婚。刀砍核桃树

留坝是秦岭山区核桃的县区之一,在民间流传着一种“刀砍核桃树”的习惯,实际这是一种科学管理核桃树的方法。“说酒礼” 留坝人家,素重礼仪,每逢婚嫁喜庆之事,亲朋好友馈赠礼品,以示庆贺。主家定排宴款待,并特请一位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者立于宴前代主人向各位宾朋致辞道谢。这种形式,名曰:“说酒礼”。“说酒礼”多为主家向各位亲朋道谢之语,表达它日衔环相报之意,恳请宾朋开怀畅饮之情。其辞多四、六、九言为句,道来琅琅上口,闻之悦耳响亮。其语言朴实恳切,情浓意长。

3、旅游资源概况

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宜人,两汉三国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独具魅力。位于县城西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集南方园林之秀丽与北方殿堂之宏伟于一体,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张良的古建筑群;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柏山为陕西三大名山之一,其独特的天坑地质奇观,世所罕见,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目前全县正在全力创建张良庙—紫柏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境内栈道遗迹星罗棋布,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穿境而过,历史典故众多,文化源远流长,故有“栈道博物馆”之称,依托古栈道遗址打造的漂流项目—中国栈道第一漂,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蜀道文化之旅的重要节点。此外,我们正在积极打造的县城商务休商中心和风云寺、寒溪夜涨、狮子沟国际狩猎场、农业观光园等重要节点,也将成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1)紫柏山森林公园

地处留坝县西北部,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景区以紫柏山为主题,包括光华山、铁龙山、玄女洞、古营盘和紫柏山五大景区。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神秘的自然景观,赋予紫柏山厚重博大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价值。紫柏山山势巍峨,状如游龙,又名“龙如山”,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之美誉,是与华山、太白山齐名的陕西三大名山,主峰海拔2610米,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典型的森林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形成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红桦杜鹃林带、冷杉林带、灌木林带和亚高山草甸。(2)张良庙

张良庙位于秦岭南麓紫柏山下,316国道旁,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地,是全国最大的祭祀张良的祠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三洞天”。整个古建筑群依山而建,随形就势,建筑与山林相映,北方宫殿与南方园林交融,九大院落错落有致,照壁、牌楼、进履桥、三清殿院、大殿院、南北花园、拜石亭、洗心池、云梯、草亭、授书楼、五云楼、石牛、石鱼、避谷亭等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拐拐竹”、“挂甲垂柏”、“庙台槭”等,素有“紫柏山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城”的美誉。(3)褒斜栈道漂流

褒斜栈道是早于万里长城的土木建筑,西周末年“一笑千金”、“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就是从这条古道上被送出汉中的。褒斜栈道,全程470余里,其中280余里都在留坝境内,鼎盛时期,五里一亭、十里一阁、三十里一驿,凌空飞架,蜿蜒盘旋于滚滚褒河之上,崇山峻岭之间,气势磅礴,堪称“古代高速公路”。并以其险、奇、雄著称于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夜追韩信”典出于此。褒斜栈道漂流位于褒河上游姜窝子段,两岸青峰如削、植被茂密;沿途可观田园风光,嬉戏沙滩,参观千年栈道遗迹,十里漂流,百折千回,浪遏飞舟,给您留下“披阅栈道风云,驾驭长河波浪,亲历英雄壮举,感受激情召唤”的人生体验。

第二篇:林语堂研究概况

林语堂研究概况

福建漳州作为林语堂的故乡,在推广林语堂学术文化研究方面有不少举措,先后成立了漳州芗城林语堂研究会及漳州平和林语堂研究会。漳州市还将在近期召开林语堂国际研讨会。

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况的林语堂,其人生阅历丰富,涉猎广泛,这就为致力于林语堂研究的学者们开辟了广阔的研究课题及空间。傅文奇在《近十年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一文中对国内学者就近年有关林语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总结,现摘要如下:

(翻译)林语堂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双语作家之一。一批青年教师,如董晖、杨柳等人对林语堂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研究最多,此外,林语堂的翻译技巧、审美取向、翻译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可预计,该主题在未来仍将成为研究热点。

(教育)林语堂曾先后在多个大学任教,出版、发行过教材,后来还担当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可以说,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该主题涉及到林语堂语文英语教学、教学法、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等内容。总体上看该主题论文量分布平均&未来将处于平稳态势。

(文化观)林语堂青少年时期接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但他能融汇贯通,形成独特而有个性的文化观。将林语堂研究引入文化学的范畴是近几年来的突破,在此方面,陈旋波用

力最多,他从文化阐释学、汉学心态等角度阐述林语堂的文化观;王兆胜、施萍、谢友祥等学者也有精彩的论述,可预计该主题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文化交流)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学者多从此方面角度论述林语堂的贡献。

(书评)前期的书评一般是对林语堂某部著作的评论,如《苏东坡传》、《八十自叙》、《人生的盛宴》,后期的书评主要是围绕王兆胜的两本专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和《闲话林语堂》这两本书以不同风格诠释林语堂,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尤其是第一本书,高屋建瓴地从人生哲学、宗教观、文化观、文体、女性观、都市观等崭新角度解读林语堂。严家炎教授评论此书“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文体)林语堂的文体模式属于与读者对话式的(闲谈体),是一种不拘于形式的文体。沈永宝、王兆胜等学者对林语堂文体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

(文艺思想)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著作中,此主题的作者群比较分散,剖析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在表现主义性灵论、新人文主义、和谐论等方面,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小品文、散文)林语堂闲适格调的散文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流派中占一席之地。上世纪

20-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其创办的刊物深受民众的喜爱,当今学者对林语堂小品文的评价正面的居多,多从美学价值、修辞艺术、社会功用、幽默感等方面论述,随着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林语堂的小品文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欢,预计该主题论文量仍将平稳发展。

(小说)该主题历来是林语堂研究的热点,从研究范围来看,可再细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对林语堂小说的整体研究和评价,如小说的审美风格、描写模式、叙事构型、文化价值等内容;微观研究是对单部著作的研究,从数量来看,又以《京华烟云》为研究重点,这说明该著作意蕴深刻,可研究的角度多,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其论文量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人生哲学)该主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热点,王兆胜和谢友祥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属于快乐哲学还是具有悲剧情结,众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该主题研究仍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与鲁迅的比较研究)林语堂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由于历史原因,林语堂研究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林语堂与鲁迅两人恩恩怨怨的关系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结。学术界在十多年前开始以平等的眼光探讨两位伟人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两人的“相得”和“疏离”关系,现在的研究角度有了很大的扩展,对两人的小品文态度、幽默观、政治观、翻译观、国民性批判等方面进行多项比较,该主题仍有不少可比较的内容。

(与其他名人的比较研究)与众多名人比较中,最多的比较对象是周作人。林语堂文风与性灵学说深受周作人的影响,但又不完全相同。该领域研究最深入和全面的学者,首推王兆胜,他在此主题写了15篇,比较对象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与古人有孔子、孟子、袁枚等;今人有梁启超、周作人、徐志摩、章克标等;外国人有弗洛伊德、劳伦斯、罗素等名人。王兆胜的名人比较系列创作缘由可能来自林语堂某些观点,但他的研究无疑丰富了林语堂研究的内涵,可预计此主题仍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语言)林语堂在语言学方面造诣深厚。他本人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他编写多部风行一时的英语教材,晚年完成《当代汉英词典》的编著工作,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在音

韵学、词典、方言和英语语言等方面,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的文章不多,尚未形成热点,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宗教观)林语堂的宗教观极其复杂。他早年信仰基督教,青年时代寻求新的信仰,晚年又重新皈依基督教,可以说,林语堂是集中西方多种宗教思想于一身的复合体。该主题尚有研究的内容。

(女性观)该主题最早论述者是王兆胜,其《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一文以新的视角透视林语堂,该主题颇具争议尚有可发掘之处。

(轶事)主题包括对林语堂生平资料的发掘有助于研究林语堂。近年来,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发表,我们对林语堂的生活、爱好和品格有了更清楚、具体的了解,也使我们认识

一个更为感性的林语堂。有关林语堂的轶事仍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

(幽默)林语堂是我国现代幽默的拓荒者,是把幽默作为美学概念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于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拓宽了研究领域,学术界基本上赞同幽默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但联系到当时提出的那个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林语堂提出的幽默观不合时宜,预计该主题未来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综述)以综述的形式对林语堂研究论文的整体评价和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林语堂的研究现状,并能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科学的预测。该领域文章不多,但份量重,对林

语堂研究的宏观把握或者对分主题的系统论述都是深化林语堂研究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许多优秀学者从更高的研究起点、以更新颖研究方法,其中王兆胜以超出前人的多维视角拓宽林语堂研究的领域;谢友祥从人生哲学’宗教观’小说’散文等多方面立体解读林语堂;陈旋波引入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林语堂文化观进行全新的诠释;阎开振、朱东宇侧重于研究林语堂的小说、文艺思想;施萍则注重研究林语堂的人生哲学、文化观;万平近、施建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林语堂的先驱,并有不少专著出版,近十年仍推出有份量的文章。王兆胜、谢友祥、陈旋波、施萍等作为研究林语堂的新生代,他们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林语堂研究未来的方向。

第三篇: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县电力局坐落在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的陇南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武都县境内,成立于1978年。短短二十余年来,历代武都电力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使武都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成为现在有439名职工,年供电量8000余万千瓦时的省级文明单位,国家中二型企业。设有17个职能科室,9个党支部,11个基层供电所,一个小型发电厂和一个电力物资供应公司。目前共有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13台26000千伏安,在建2座136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1条139.2公里,10千伏线路 1255.26公里,配电变压器1401台77679千伏安。县内还有陇南电力局所属110千伏变电站1座。全县44个乡镇已经实现了乡乡通电。1998年以前,武都县电网属于独立的小水电网区,全县仅靠以黄鹿坝水电厂为主的小水电供电,电力资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由于武都电网初架设于70年代,受当时用电负荷轻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线径小,供电半径过长,结构十分不合理,导致供电质量远远达不到客户要求,特别是冬季枯水期,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更低,城区供电电压也仅仅只有160伏左右。全县供电范围只有30余个乡镇的300余个行政村,其他10个乡镇和300余个行政村仍然过着“照明靠油,通讯靠吼”的落后生活。电力的严重匮乏一直严重制约着武都经济的发展,成为武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之处。1998年以来,武都的电力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成县至两水110千伏线路的贯通和两水110千伏变电站的投运,给独处一隅、封闭自给的武都电力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彻底改变了武都缺电的历史,为武都今后的腾飞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其次,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武都的“三个环境”、促进了武都的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县共新建35千伏线路48公里,10千伏线路389.7公里,400伏线路406.4公里,新架配电变压器270台,使10个乡镇的185个行政村彻底告别了无电的落后生活,步入了“电气化”的生活行列,更为开发丰富的当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同时,共改造10千伏线路256公里,使这些线径过小、结构不合理的线路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改造农村400伏线路309公里,更换配电变压器253台,改善了农村供电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电网的改造,全县农村各地的供电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了92%和96 %,成为武都农村经济建设强有力的能源支柱。武都城区电网现已进入攻坚阶段。位于城东的东江变电站已经建成投运。城网10千伏线路正在加紧施工。改造完成后,将形成西面灰崖子变电站和东江变电站手拉手共同向武都城区供电的电网格局,城区电网将成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合格电网,使城区的供电可靠率大幅度提高,客户端的电压合格率将由目前的87 %上升到98 %以上,供电可靠率达99.8%,充分满足城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随着全局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工程和调度自动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武都县电力局的设备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完全能够保证用电客户在县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用上高质量的电力能源。武都县电力局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历年来一直致力于一流企业的建设,有着非常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尤其是近几年来狠抓行风建设,以“礼貌待客,温暖客户;主动服务,深入客户;文明作业,感动客户;宣传优势,争取客户;终身服务,留住客户;信息反馈,尊重客户;特事特办,心系客户;增设网点,方便客户;信息管理,便利客户;排忧解难,体贴客户”为服务理念,使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历年来的行风评议中一直名列前茅,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赞许和肯定,在社会上树立起了一流企业的新形象。今后,武都县电力局将不断完善服务制度,开拓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武都县电力局满腔热忱地欢迎四方宾客来武都干事创业,成为武都县电力局的新客户,武都县电力局将继续坚持奋发图强、服务社会的宗旨,在不断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质量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快捷的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同广大客户相互依托,携手创业,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县电力局坐落在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的陇南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武都县境内,成立于1978年。短短二十余年来,历代武都电力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使武都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成为现在有439名职工,年供电量8000余万千瓦时的省级文明单位,国家中二型企业。设有17个职能科室,9个党支部,11个基层供电所,一个小型发电厂和一个电力物资供应公司。目前共有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13台26000千伏安,在建2座136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1条公里,10千伏线路公里,配电变压器1401台77679千伏安。县内还有陇南电力局所属

110千伏变电站1座。全县44个乡镇已经实现了乡乡通电。

1998年以前,武都县电属于独立的小水电区,全县仅靠以黄鹿坝水电厂为主的小水电供电,电力资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由于武都电初架设于70年代,受当时用电负荷轻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线径小,供电半径过长,结构十分不合理,导致供电质量远远达不到客户要求,特别是冬季枯水期,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更低,城区供电电压也仅仅只有160伏左右。全县供电范围只有30余个乡镇的300余个行政村,其他10个乡镇和300余个行政村仍然过着“照明靠油,通讯靠吼”的落后生活。电力的严重匮乏一直严重制约着武都经济的发展,成为武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之处。

1998年以来,武都的电力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成县至两水110千伏线路的贯通和两水110千伏

变电站的投运,给独处一隅、封闭自给的武都电力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彻底改变了武都缺电的历史,为武都今后的腾飞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其次,通过农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武都的“三个环境”、促进了武都的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县共新建35千伏线路48公里,10千伏线路公里,400伏线路公里,新架配电变压器270台,使10个乡镇的185个行政村彻底告别了无电的落后生活,步入了“电气化”的生活行列,更为开发丰富的当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同时,共改造10千伏线路256公里,使这些线径过小、结构不合理的线路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改造农村400伏线路309公里,更换配电变压器253台,改善了农村供电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电的改造,全县农村各地的供电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了92%和96%,成为武都农村经济建设强有力的

能源支柱。

武都城区电现已进入攻坚阶段。位于城东的东江变电站已经建成投运。城10千伏线路正在加紧施工。改造完成后,将形成西面灰崖子变电站和东江变电站手拉手共同向武都城区供电的电格局,城区电将成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合格电,使城区的供电可靠率大幅度提高,客户端的电压合格率将由目前的87%上升到98%以上,供电可靠率达%,充分满足城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随着全局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工程和调度自动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武都县电力局的设备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完全能够保证用电客户在县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用上高质量的电力能源。

武都县电力局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历年来一直致力于一流企业的建设,有着非常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尤其是近几年来狠抓行风建设,以“礼貌待客,温暖客户;主动服务,深入客户;文明作

业,感动客户;宣传优势,争取客户;终身服务,留住客户;信息反馈,尊重客户;特事特办,心系客户;增设点,方便客户;信息管理,便利客户;排忧解难,体贴客户”为服务理念,使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 转载自工作总结

第五篇:社会扶贫工作总结留坝

留坝县二O一一年社会扶贫工作总结

二○一一年,我县社会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立足贫困村实际,以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积极引导和调动各级包扶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二○一一年社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二○一一年,省、市、县各级包扶部门和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重点村走访了解情况,开展调研,为联系的重点村协调项目建设资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今年以来,联系我县武关驿镇上南河村的市级常委、组织部长鲁锋,多次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专程到上南河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了解包扶村情况,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县委书记许秋雯、县长马宏伟非常重视社会扶贫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会议,专题安排扶贫工作;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杨玉柱,经常深入村组了解扶贫工作情况,召开部门协调会议,解决具体问题。

各级包扶单位和部门以扶贫帮困为己任,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开展包村扶贫工作,通过为贫困村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努力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扶持产业发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一年来各级包扶单位部门共为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146.7万元,其中省级部门35万元,市级部门 24.1万元,县级部门 87.6万元,捐赠衣物、棉被300多件,粮油500余公斤,救助贫困学生6名。

省级包扶部门开展工作情况:包扶我县留侯镇闸口石村的省旅游局今年以来先后多次来村调研,解决该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资金35万元,其它参扶单位也高度重视,积极帮助包扶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市级包扶部门开展工作情况:包扶武关驿镇上南河村的市委组织部非常重视扶贫工作,部长鲁锋等领导多次到该村了解情况,为该村解决项目建设资金40万元;包扶留候镇桃园铺村的市科技局,为该村解决项目建设资金10.7万元;包扶马道镇龙潭坝村的市林业局为该村解决产业发展资金5万元。

县级包扶部门开展工作情况:县委办、政府办落实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积极为包扶村争取项目建设资金,解决具体问题。县扶贫办积极为包扶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县水利局为包扶村引进项目资金300万元。县交通局积极向上级争取,帮助包扶村解决道路建设资金10万元;县农业局积极为-2-包扶村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帮助群众发展主导产业,脱贫致富。

其它省、市、县包扶单位和部门也尽最大努力为包扶村解决实际问题,深受贫困群众好评。这些资金和物资的投入极大地壮大了我县扶贫开发建设力量,为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为贫困村新修村组道路2公里,人饮工程7处,新修河堤1.2公里,培训贫困群众1780余人,帮助家庭贫困学生6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省级部门包扶期已满,大部分包扶单位未到村开展工作。

二是有的包扶部门包扶目标不明确,帮扶措施不具体,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三是部门单位虽然解决了一些贫困户眼前的生产、生活困难,但没有长远的帮扶计划,不能真正帮助贫困村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2011年,我县社会扶贫工作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各级包扶单位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基础条件差,贫困面

-3-大,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强,仍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希望各级包扶单位和部门继续发扬扶贫济困的精神,奉献爱心和热情,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帮助我县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面貌,实现脱贫致富。

留坝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二○一二年一月十五日

留坝研究区概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