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开启法律之门——为法学新生推荐书目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23-59348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3 04:31: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开启法律之门——为法学新生推荐书目

开启法律之门——为法学新生推荐书目

2013年09月25日 06:42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原标题:开启法律之门

2013年9月,新一批法学新生已踏入大学校门,走进法律的知识殿堂,感受法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的独特魅力。法学是实践性学科,也是思维性学科。为此,本报特邀多位知名学者甄选了十本好书,为法学新生打开入门秘笈。这些书寄托了诸位老师对法学新人的殷切期盼,也希冀各位读者以阅读为起点,开启求学之路。

《元照英美法词典(缩印版)》 ——最权威法律英语词典

对法律的初学者,我的头一条建议,向来是请他们买一部好的词典,并且经常请教它。——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罗斯科·庞德教授[Roscoe Pound] 【内容介绍】

《元照英美法辞典》(缩印版),在全面介绍英美法的基本制度、概念等方面填补了目前我国法律辞书在此方面的空白。本书以倪征燠、王名扬、杨铁梁等八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并组织多家国内著名法科院校、科研机构中的二百余专家历经多年,反复修订、审定而成。“缩印版”完整保留了原版内容并进行了少量勘误;尺寸缩小更便于携带。

《走不出的风景》 苏力/著

——最“接地气”的学院致辞 苏力的致辞是“贴心”抒情的“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呈现。而那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清华大学冯象教授推荐

【内容介绍】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是作者苏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在书中,苏力还专门写文章讨论了大学致辞与政治修辞,表示他表里如一的致辞理念,对于教育界的同仁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政法笔记(增订版)》 冯象/著

——汉语法学随笔巅峰之作

法理精深、角度睿智、论调风趣,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思考着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和司法问题。新加入《旧约圣经》中的利未记也会引发我们对法治的再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刘星教授推荐

【内容介绍】

《政法笔记》是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这些随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普法观念”,通过学者言说本身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以期普法之目的。

《民法思维》 王泽鉴/著

——兼容英美法系判例研究与大陆法学学理探讨

读王泽鉴先生的书,不能仅仅读其中的法学知识,更要琢磨其中的法学方法。择其要者,可概括为四端:其一,请求权基础的思考及论证方法;其二,法解释学的方法;其三,案例研究的方法;其四,比较法的方法。法学方法犹如游泳方法,如果只谈如何游泳而不能实际下水实践,必然是误人子弟的空谈。同样,如果只学习游泳的理论而不实际下水实践,自己的能力根本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提升。

王泽鉴先生的著作,既有对于相应方法的阐述,更多的则是实际应用这些方法的思考和论证。读书不仅应领会作者的意思,同时应注意作者的方法。

正是这些方法,对于中国民法研究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清华大学韩世远教授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重视方法论上的运用,所设实例主要针对民法领域重要的基本问题,并多引用判例学说及德国法的理论,有助于读者理解相关法律的解释适用,对民法的学习应有助益,本书对于大陆和台湾地区民法的比较研究也应有所助益。

《法的门前》

[美]彼得·德恩里科邓子滨/著

——美国法理学必读书目《法律之门》中文精编本,美国法最佳入门读物

《法的门前》是美国经典法理学教材《Before the law》的中文精华本,和卷册浩大的原著相比,这本书的结构更加精当,论述简洁流畅,尽得其要,书中很多素材和内容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刚跨入法学门槛的新生理解法学专业以及作为了解英美法的基础读物。

——著名学者周大伟推荐

【内容介绍】

《法的门前》是美国经典法理学教材《法律之门》的作者之一彼得·德恩里科与原书中文译者邓子滨,专为中国读者合作改编而成。《法的门前》既汲取了原书的精华,又特别为中国读者考虑,删繁就简,精心筛选和编撰了适合中国读者的素材和内容,尤其适合法学院的学生以及希望了解和思考美国司法模式的读者作为基础读物。

《批评官员的尺度》 安东尼·刘易斯/著何帆/译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以“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为核心,介绍美国第一修正案如何被法官、律师、媒体、公民社会激活,从而使得“言论自由”这一精神在美国生根及成长。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推荐

【内容介绍】

1960年,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谁来守护公正》

布莱恩·拉姆苏珊·斯温马克·法卡斯/编何帆/译 ——你与美国最高院大法官只有一本书的距离

1978年,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批评美国和西方社会过分重视法律。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追求自由,不畏强权的标志性人物,但他认为法律是一个冷酷的东西,是一种威胁。肯尼迪大法官当时42岁,这些话带给他强烈的震撼,他意识到地球上有一半人口在法治领域之外生活,有两个原因“要么不愿,要么不能”。法律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经验,“人们没法恪守你不敬畏的事物,不会维护你不了解的东西,更不会去捍卫你不知道的事情。”这大概就是一向谨言慎行的最高法院法官们面对电视镜头的原因。宪法不是过时和古老的条文,也不靠神秘感维系,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人们参与,辩论,明白和知晓它的意义和目的,才能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当下中国,也是如此。

——著名主持人柴静推荐

【内容介绍】

大法官们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美国最有权力,也最为神秘的政府机构的内部运作。书后还附上了对最高法院现任书记官、前法官助理、前首席政府律师、出庭律师、资深记者和历史学家的访谈,从不同视角,向读者全面展示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渊源、职能定位和传统文化,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法治与公正的守护神”。

《法学思维小学堂》

[德]英格博格·普珀/著蔡圣伟/译

——学一种不一样的法学思维,法律人独立思考的引导手册

这是为法学初学者撰写的一本法学思维导引手册。特别向法学新生推荐这本注重实际操演的法学思维训练书籍。

——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在德国刑法学界享有盛名,这本小书,可说是她集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写作经验,为法学初学者撰写的一本思维导引手册。本书内容不同于传统方法论教科书的叙述方式,而是重在各种方法的实际操演。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黄风/译

——刑法学传世经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刑罪原则著作

“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的经典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引领无数法律人推开了刑法乃至法学思想的大门。这本书是每个法科生的入学必读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赵秉志教授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力图完整再现贝卡里亚的著作原貌,同时增加了黄风教授撰写的导读: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方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贝卡里亚的刑法学思想。

《法治的细节》 周大伟/著

——见微知著,细节塑造法治

细节决定成败,法治中国的进程无疑取决于法治的细节。周大伟先生于1979年入读西南政法学院。毕业30年来,作为一位有心人,由西南而京华,又长居北美的经历,使他穿行于不同法域,收获了丰富而细微的法学实践体验。从他的众多精彩、精到、有趣的篇章里可以看出:法之理不能独获于书斋之中,法之力必须与社会高度互动方能更显强劲;法之理要出于实践,法之力要融于实践。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构建“实践法理学”,需要更多敏感于细节法治的学者的积极参与。

——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推荐

法治,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反复阐述的一个概念,似乎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楚了。但在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持续了世纪有余,迄今尚未完成,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无论谜底如何,现实再次提示我们: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周大伟先生的这本书聚焦“法治的细节”,可谓慧眼独具。在古今中外各种现象的刻画中,读者当能找到许多解谜的线索。

——上海交通大学季卫东教授推荐

【内容介绍】

《法治的细节》是一本讲述世间法治的人情世故,日积月累的的思考记录,从貌似琐碎的细节出发,寻求制度建设的原理与途径,这是作者的典型论证方式。本书也启发我们反思一个问题:人类不同文明,就需要调整的关系和遭遇到的困难而言,相互之间并无多大分别,但是所形成的制度模式却差异甚大。这种分歧也许跟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不同有深切关联。

第二篇:开启理想之门欢迎新生致辞

开启理想之门

------迎新生欢迎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你们好!

又是一个芦花飘飞的季节,又是一个金秋送爽的日子,你们带着对理想渴望、带着父母的希望、带着对董门中学信任来到这里。我谨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七年级的新生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请2014级的新同学——猜个谜语。谜底嘛,是一件大家非常熟悉、一辈子都离不开的东西。再穷的人家也至少“拥有一个它”,每天少不得几十次地同它打交道。但是,人们往往对它漠然置之,熟视无睹。请问:这是什么?很遗憾,大家都没有猜中,我只好由我自己亮谜底,这就是我今天说的——门!(或,大家真聪明,恭喜你,答对了。)你们今天来到的董门。

董门中学是一所具有十五年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来到这里,你会真心领会社会的赞誉之词“要学习进董门,到了董门必定懂门”的深刻含义。董门中学十多年的教育积淀和影响,使董门的学子们无论从知识文化还是成人修身方面,董门中学都是当之无愧的。

来到这里,你会生活在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大董老师的篆刻和书法,女董老师的剪纸和美术,二董老师的音乐、小董老师的电脑,都会让你感受到艺术世界的神奇和美好。

来到这里,你会才会真正体会到人生庄严和神圣。学生为什么

要把学习作为我们的生活主流,学习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和意义。最重要的,你一定会知道学习也并非学生生活的全部,我们同时还要快乐,还要成长。

来到这里,你将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和关怀。你们将会聆听国家级骨干教师、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大董老师对你的教诲,这里有省级骨干教师、省、市、区级教坛新星、市区级以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教师、教学能手。还有从教多年的校长、主任。有许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董门中学人才荟萃,董门中学群星灿烂。

来到这里,你会真正体会到董门中学一家亲的温暖。谢校长严厉背后阻挡不住的母爱,孙主任和蔼可亲慈父般的关怀,大董老师循循善诱的爱,女董老师因势利导的爱,二董老师绿色的爱,小董老师激情的爱,各班主任无微不至的爱。你一定会体会到关照是爱,严厉也是爱。

选择了董门,你就会爱上董门,这里是你梦想放飞的地方,这里将开启你理想之门,趁现在风华正茂,扬起理想的风帆,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你们的人生会熠熠生辉,董门中学会因为你而光辉灿烂。谢谢大家!

第三篇:开启“本土化”之门[定稿]

公共关系学案例

开启“本土化”之门

——联合利华双总裁访华政府关系案例

主办单位:联合利华公司

咨询单位: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项目背景

联合利华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该公司成立于1930年,由荷兰的尤尼麦格林公司与英国利华兄弟公司组成。目前,联合利华公司在全世界拥有500多家分公司,1997年全球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在世界大型跨国工业企业中列第20为左右。

与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同,联合利华公司拥有两位总裁,截止到1998年6月,两位总裁从来没有同时出访一个国家的先例。当时,联合利华的两位总裁分别是英国总部主席及首席执行官裴聚禄先生(Mr.Nai FitzGera d)和荷兰总部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戴培乐先生(Mr.Morris Tabaksb at)。

早在1932年,联合利华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工厂—上海制皂厂,生产“日光牌”香皂。1986年,联合利华重新回到中国投资建厂。截止到1997年,联合利华在华总投资超过6亿4千万美元,投资行业为日用消费品和食品。1997年前,联合利华每年向中国政府交纳税收5亿元人民币。

“本土化”是联合利华在中国发展的最终目标。联合利华在全球执行同样的准则,即成为一个“本土化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在中国同样遵循这一准则。1998年,当联合利华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十二个年头来临的时候,“本土化”问题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联合利华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

为了达到“本土化”的目的,1998年,联合利华公司针对中国市场酝酿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

首先,调整联合利华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中国”被提升为一个业务集团,同时把区域性总部从新加坡转移到上海;

其次,动用大量资金,准备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包括“中华牙膏”、“京华茶叶”、“老蔡酱油”等多个中华民族品牌;

再者,准备对在华的联合利华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成立一系列控股公司,达到资本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还有,组织有才华的中方雇员到海外接受培训,实现本地化管理,等等。

在此基础上,联合利华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运用各种手段,实现由联合利华控股的公司在中国上市,其“本土化”进程才能实现阶段性的成功。

基于强烈的“本土化”愿望,联合利华公司1998年在中国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这一主旨展开。优化外部环境,为“本土化”进程铺平道路,成为联合利华1998年乃至今后公共关系工作当中不可回避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在1998年初与联合利华方面进行了接触,进而接受联合利华公司的委托,策划执行以推进“本土化”为目的系列公关活动。

项目调查

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在接受联合利华公司的委托之后,就“利用公关手段推进联合利华本土化进程”这一命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国家主管部门

•专家、学者

•资深新闻界人士

•业内人士

调研方式:访谈

结论:联合利华“本土化”问题上面临的机遇

宏观形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必将纳入全球经济的轨道运行。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已不再是空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投资:在上海建立地区性总部,充分表现了对待外资的“本土化”问题上,公众在心理上的接受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联合利华在中国长期投资的信心。在中国长期投资,这是联合利华实现“本土化”的根本保证。

利税大户:联合利华每年向中国政府交纳税收5亿元人民币,容易获得政府的好感。产品优势:联合利华在中国生产、销售的产品为家庭及护理产品和食品,“力士”、“夏士莲”、“奥妙”、“和路雪”等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有利于获得公众的认同。

发展民族品牌:联合利华以多种形式优先发展“中华牙膏”、“京华茶叶”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大大提高公众与联合利华的亲近感。

联合利华在“本土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官方认同

官方认同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拥有并发展诸如“中华牙膏”、“京华茶叶”等民族品牌是联合利华“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但面对联合利华大规模的收购计划,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有些外资企业收购了民族品牌之后将其束之高阁甚至转卖,造成民族品牌的贬值甚至消亡。联合利华向有关部门表明长期发展民族品牌的意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其次,联合利华处在食品及日用工业品行业,并不属于中国政府希望优先注入外资的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中国政府的沟通

就显得十分必要。

另外,由联合利华控股的公司在中国上市是联合利华完成本土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但针对外资或合资企业在华上市的问题,当时中国没有明确的政策。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进行政府游说工作,获得政策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政策的支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中国政府公开表示允许外资控股公司上市;第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允许联合利华作为第一批外资控股公司上市。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联合利华需要进行长期的政府公关工作。重组“阵痛”

在准备实施大规模收购计划的同时,联合利华准备将在中国的资产进行重组。资产重组必然带来部分企业的关闭以及企业与部分员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势必带来地方经济利益的损失和人员下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各方面对“下岗”问题十分敏感,一旦处理不当,激化了矛盾,“下岗”问题有可能对联合利华的资产重组行使“一票否决权”。

舆论压力

在中国国内,保护国有资产和国有品牌的呼声很高,有些媒体甚至喊出“狼来了”的感叹。其实,联合利华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引进外资与保护国有品牌统一起来,既发展自己,同时也为民族品牌注入新的生命力。但这种做法容易产生误解,需要必要的舆论支持。

对待外资的“本土化”问题上,公众在心理上的接受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在这个层面上,联合利华还需做长期、细致的工作。

综上所述,在当时的条件下,联合利华实现“本土化”的核心问题在于政府支持。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建议联合利华以协调政府关系为突破口,在短时间内进一步优化联合利华在华经营的政策环境,同时、围绕协调政府关系的公关活动,进行必要的媒介活动,形成有利于联合利华的社会舆论环境,开启“本土化”之门。

项目策划

公关目标:完成联合利华高层与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领导的沟通,借此机会表达联合利华在华长期投资的信心,阐明联合利华“本土化”战略的立场,同时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上(如合作发展民族品牌、在华资产重组、控股公司在华上市等)获得必要的支持。目标受众

•有最终决策权的国家领导人及上海市领导人

•有关政府部门主管领导

•联合利华在华各方面的合作者

•新闻界

•社会公众

公关策略:

在1998年的适当时候,安排联合利华两位总裁同时访问中国,通过这次在联合利华历史上破天荒的举措,再次表明联合联合利华在中国长期投资的信心与诚意,进而通过以下举措完成既定公关目标。

•会见有决策权的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朱鎔基;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沟通情况,获得必要的支持

•总裁在华期间,宴请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代表,进行必要的沟通;同时宴请在华合作单位代表,维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裁访华期间,组织系列新闻宣传活动,宣传联合利华在华成就,形成有利于联合利华的社会舆论

访华期间,参加联合利华支持中国公益事业的捐助仪式,获得社会赞誉和认同感

项目实施

访华时间、地点:

1998年6月5日—6月10日(上海)

1998年6月10日—6月11日(北京)

会见

为了减少会见申报的中间环节,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利用自身的新华社背景,协调新华社作为二位总裁访华的中方接待单位,由新华社直接上报国务院,减少了申报会见的时间。6月10日下午3:00,国务院总理朱鎔基接见了联合利华二位总裁。会谈期间,联合利华方面表达了在中国长期投资的信心,同时就“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与朱总理交换了看法。在早些时候,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也接见了联合利华的二位总裁。借此机会,联合利华向徐匡迪市长通报了将总部设在上海的原因,同时就在上海的联合利华资产重组问题与徐市长交换了意见。

宴请

6月10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联合利华举办丰盛的晚宴。两位总裁宴请中国有关政府机构的负责人、中方合作单位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

副主席曹志、中国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以及国家计委、经贸部、国家工商局、轻工总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人出席了盛大的宴会。

同时,二位总裁借此机会宴请在联合利华的退休职工,表达关爱之情。

公益活动

6月10日,联合利华公司出资200万元人民币,资助125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这125名“联合利华希望之星”来自江西、陕西、云南、湖南和重庆市的三峡库区,每名学生每年获得4000元的资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捐助仪式上,联合利华的二位总裁将奖学金颁发给了贫困大学生代表。捐助仪式上,来自云南省的哈尼族少年罗兴大代表贫困大学生用英语激动的表示:“拥有了机会,我们更感到任重道远,展望明天,我们充满信心。为了家乡父老的重托,为了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振兴,我们将努力奋斗,以此作为我们对联合利华公司及一切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们的报答。”

媒介宣传

宣传形式:

新闻发布会/新闻专访/CCTV专题片/文字专稿/图片专稿

媒介:

中央级媒介/上海当地主要媒介/全国重点地区核心媒介

宣传要点:

•联合利华对在中国投资充满信心

•联合利华重新进入中国12年,业绩斐然

•联合利华的国际地位、经营业绩

•联合利华支持中国公益事业,捐资帮助贫困大学生

媒介活动

北京、上海新闻发布会:6月10日下午5:15—6:00,联合利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联合利华二位总裁及来自北京34家新闻单位的42位记者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会议期间,两位总裁透露了联合利华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设想并回答了记者感兴趣的问题。在早些时候,安排在上海举行了同样内容的新闻发布会,会议上着重强调联合利华将总部迁往上海的理由,从而获得上海媒介的认同感。

•图片专稿:6月10日两位总裁在天安门前与中国少年儿童共同品尝“和路雪”,同时邀请在京新闻主要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到现场采访。天安门具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安排联合利华两位总裁以这种轻松、独特的方式“亮相”,巧妙的表达了联合利华对中国的友好与亲近,预示着联合利华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强烈愿望。

•电视专访:6月10日,安排联合利华二位总裁接受CCTV“世界经济报道”栏目的专访,利用CCTV金牌经济栏目集中发布联合利华的声音,可以系统化的阐述联合利华在中国发展的长远设想,全面的表达了“本土化”的意愿,对中国有关方面产生影响。项目评估

活动执行圆满成功

会见: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及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接见了联合利华二位总裁,效果良好。朱总理接见的原定时间是半小时,但听了联合利华准备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举措,朱总理很感兴趣,会谈时间延长至一小时。徐匡迪市长也表示,首先对联合利华将总部设在上海表示赞赏,同时上海市政府将支持联合利华在上海资产的重组。

宴请:6月10日的晚宴,取得成功。

公益活动:在成功举办了捐助仪式的同时,此次公益活动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媒介宣传达到预期效果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级媒介及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北京、上海的地方媒介均以较大的篇幅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同时,天安门广场图片专稿、CCTV专访等特色新闻活动的实施,也为整体的新闻宣传活动增色不少。42家文字媒介、3家电视台的集中报道使整体新闻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联合利华本土化进程进展顺利

作为涉及公共事务(政府关系)领域的公关项目,客户诉求的事实效果是最重要的评估依据。联合利华两年来“本土化”进程顺利进行的实践说明,1998年的系列公关活动取得了成功:

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利华在华顺利完成资产重组。重组后的公司达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999年,“奥妙”洗衣粉降价30—40%,销售势头十分强劲。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利华实现了支持民族品牌的愿望。“中华牙膏”、“京华茶叶”成为联合利华优先发展的品牌。1999年,新产品“中华氟钙牙膏”和“中华中草药牙膏”的推出,标志着具有50年历史的“中华牙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纪元。在联合利华旗下,“中华牙膏”的销量已经稳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1999年底,“中国证券报”有报道称,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国家正在考虑出台有关政策,允许像联合利华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外资控股公司在华上市。

1998年的一系列举措,确实为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开启了“本土化”之门。

问题:

1.企业本土化的意义何在?

2.中国环球公关公司为什么将联合利化的首要公众定位于政府?

3.从理论上分析本次公关各活动对于实现公关目标的积极意义。

第四篇:如何开启英语之门

如何开启英语之门

铜山县徐庄镇苑山小学马林莉

内容摘要:

三年级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必须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启英语之门:

一、互称英文名,开启英语之门。

二、游戏教学,激发兴趣。

三、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四、突破难点,排除畏难情绪。

五、激励机制,创设宽松环境。

六、及时学以致用,让学生想学、乐学。

关键词:

激趣、想学、乐学

三年级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等。所以教师必须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爱上英语,学好英语。

一、互称英文名,开启英语之门。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成为你们的英语老师,我姓马,大家可以叫我‘马老师’,我们既然学习了英语,你们也可以叫我‘MissMa ’,我会很开心的。”这是我在开学第一天上第一节课时对学生讲的一段话,就是这一段话帮学生打开了英语学习的大门。第二天,就有许多学生称呼我“Miss Ma”。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现在学生见到我都能主动说“Good morning,Miss Ma”or“Good afternoon,Miss Ma”。当英语称呼能够不依靠意识,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生活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被点燃了。为了让学生更自然地说英语,我给学生都取了英文名,让他们相互之间也用英语称呼。这样的要求很新鲜,学生非常愿意尝试。

二、游戏教学,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无论是字母教学、词汇教学还是句型教学,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生在课堂里上一节课会感到疲劳,然而让

他们玩上一节课、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却不会感到疲劳。教学中,我以“猜”为主题设计了“猜东西”、比高矮、猜胖瘦等系列游戏来猜人、猜物、猜小动物,还有打电话、模仿、表演、说悄悄话等游戏取代枯燥乏味的单词、句型教学。如我在教学动物类单词时,请一位学生模仿cat、dog、bird、panda、tiger、monkey等动物的动作,其它学生猜,如猜对了就请他来做动作。巩固时又播放bird、cat、dog、tiger等动物的声音,请学生听音辨物,说出对应的动物,并做相应的动作。调动学生多感官记忆,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学习单词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渗透,如Pass the card、Do the action、Find your friend、Draw and colour等,玩中学,学中玩,情感奔放,其乐融融。

三、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直观教学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发达,喜欢生动活泼的讲解。而英语课本中有大量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很适合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如教桌、椅等实物时,我就出示实物告诉学生:This is a table/chair/desk„„教水果时,拿出一些新鲜的水果对学生说:This is an apple,That is a banana/pear,学生看到苹果、香蕉、梨子都是他们常吃的水果,当然就急于想知道他们的英语怎么说,当学习这些单词时,他们就很容易地记住了。另外在教这些单词的同时还可以加上颜色编成一首儿歌,例如:Apple,apple,apple,red apple/yellow/green apple。这些东西都有他们本身的颜色,结合起来教,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记忆,不需双语释义。

四、突破难点,排除畏难情绪。

排除畏难情绪,使学生产生乐学的体验。学习外语的难点很多,最大的难点是记忆单词。在教学中,教师可进行“适当集中”使困难迎刃而解。如在教学文具类用品时,教师可把与“笔”有关的单词“pens、ball pens、pencils、pencil boxes、pencil sharpeners”集中教学,并可告诉学生“pencil”是“铅笔”,“box”是“盒子”,“pencil”加上“box”就是“铅笔盒子”即“文具盒”。用这种拆词的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记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探究英语的意识,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单词之间的一种天然联系,有规律可循,变机械识记为按规律记忆,有了规律,有了联系,有了比较,学生学习就会多快好省,越学越有劲,乐学的情感体验也就油然而生。

五、激励机制,创设宽松环境。

学生的学习情趣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爱心、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决定的。同时,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喜欢通过比赛来获得老师的表扬,学生的羡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竞赛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把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小组以“red blue yellow green”或”apple pear peach orange”等名字命名,小组竞赛可以贯穿全课,也可运用于某个游戏中,也可通过角色扮演,让几组学生上台做示范表演,同学和老师当评委,看一看哪一组演得比较好。让学生展开竞争尝试成功,使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强化所学的语言知识,使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及时学以致用,让学生想学、乐学。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很容易产生遗忘,教学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巩固。创设氛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讲英语,在课后也应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练。学完家具类单词,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家里的家具帖上标签,学完水果类单词,可以让学生去水果店看看、说说,上学放学路上可以和同学说:“Hello”、“Good morning”等,在全班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例如教师可在班上建立一个英语角,将所学内容张贴在英语角内,鼓励学生走进英语角,人人参与,无论学生说得多与少,好与差,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如在英语角一栏后贴上五角形等。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好学上进的情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无止境的。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欢乐、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造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2、《 徐州教育科研》

论文编号:

徐州市第十二届 “科研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论文题目:如何开启英语之门

论文内容主要涉及的学科:英语学段:小学

作者姓名:马林莉出生年月:1981.6性别:女职称:小一

作者单位(全称):铜山区徐庄镇苑山小学

邮编:221123联系电话:***

个人承诺:

我承诺该文章是本人所作,非抄袭。

如若发现抄袭,同意网上公布名单,公开进行批评。

个 人 签 名

2010年 10 月 15 日

第五篇:法学本科法律史推荐书目

法学本科《中国法制史》推荐阅读书目

初学类

《寻找法律的印迹——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余定宇著,北大出版社,2010。《中华法苑四千年》,倪正茂、郑秦等著,群众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法律史知识》,杨一凡、刘海年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古律寻义》,刘星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獬豸的投影——中国的法文化》,郭建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法意3000年》,赵明著,法律出版社,2007。

《法苑谈往》,洪丕谟著,上海书店1991。

《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陈夏红著,2006。

《骷髅说话——〈洗冤集录〉与奇案侦破》,王大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法学野渡——写给法学院新生》,郑永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1 《走不出的风景》,苏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1名家经典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陈顾远法律史论集》,范忠信等编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外学者

《中国刑法史研究》,[日]西田太一郎著,段秋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中华帝国的法律》,[美]布迪,莫里斯等著,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93年版。《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贺卫方等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张中秋教授选编

《中华帝国的文明》[英]莱芒•道森著,金星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法律文化

《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范忠信等著,人大出版社,1992。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版。

《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梁治平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范忠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法意与人情》,梁治平著,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法律文化史研究》、《法律文化史谭》,何勤华著。

史料类

《中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名公书判清明集》,陈智超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唐明律合编》,[清]薛允升著,怀效峰等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大清律例辑注》,[清]沈之奇著,怀效峰点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开启法律之门——为法学新生推荐书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