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朗读者》告诉你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3-111779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6 14:36: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朗读者》告诉你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朗读者》告诉你

最近,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又给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一股清流。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会觉得,文字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你时而为作者的睿智所折服,也会为幽默风趣逗笑,更会为他们的情感而流泪。当然还有近期的《中国诗词大会》,更会让我们匆匆的脚步放缓,原来生活真的不止眼前,还有诗和远方。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主持人董卿朗读者,未必是名人或明星,至少应该是有过往,有经验、有情感的“有故事”的人。我感动于张梓琳的遇见女儿,体会到作为母亲散发的母爱。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许和祝福,相信,也是全天下母亲给孩子的期许。我震惊于许渊冲对待生命的态度,发现美,创造美。即使身患绝症,却也不停歇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从他的嘴里我发现,”熬夜“这个词,竟然第一次有了文艺气息。为了延长白天的长度,我向黑夜借了几小时。我倾佩于董卿的才华,各种词句信手拈来。原来读书的女人自带光环,让人顷刻间爱上她身上散发的书香气息。那么不读书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在电影《朗读者》中,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角色,女主角”汉娜“,她几乎是一个文盲,却羞于承认自己,也正是因为她竭力隐藏自己的弱点,让她葬送了后半生的自由,在监狱中度过了20年。《朗读者》电影海报剧中的汉娜脚步沉重,举止笨拙,表情呆少。她的情爱里不带着一丝浪漫的情调,粗鲁,直率,然而熟练。即使帮男主洗澡这么一个浪漫而羞涩的镜头,竟也丝毫未感觉到一丝少女心的荡漾。她用力洗刷他的身体,像洗刷一匹幼马,仿佛在她眼前的不是性诱惑和冲动,而是一件没有生命力的物件。豆瓣评分——朗读者她虽然没读过书,却深深爱上聆听朗读。她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估计就是躺在男主角米夏的怀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为小说里的故事感动的热泪盈眶。即便入狱,依然带着对朗诵的深深喜爱,陪伴自己度过了狱中无数个无聊又单调的日子。该影片在202_年初的第81届奥斯卡上,该片共获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5项提名,最终温丝莱特凭借该片折冠当年奥斯卡影后。如果大家觉得还是不过瘾,可以去看看小说原著《the reader》,电影毕竟是导演对小说的理解和加工,原著或许更能满足大家的想象。想看电影,关注“有部大片”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朗读者,即可获得该影片。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来自有部大片。喜欢就关注,热爱就分享。有部大片将倾尽小编全部之脑力、眼力及鉴赏力,为大家呈现最有格调的电影、电视剧和短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有部大片

第二篇: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思想深度、思维方式、气质风度、对生活的理解都不一样。

饱读诗书的人,他们的文化品位,他们的审美水平,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那么富有独立而丰富的内涵,他们能够高瞻远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他们的思辨和谈吐都格外精彩,他们的充满智慧,他们的生命异常饱满。

现在好多人,没有思想,没有修养,张口伸手就是一些污秽的语言和不雅的举止,视野和思维都那么狭窄,可惜了一个高智商的大脑!那里面完全可以装上智慧,却每日每夜地空洞着。

如果在闲时捧起一本好书,哪怕是看网络文学,让那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一页页来感染填充自己的生命,日复一日,潜移默化,那又该是一种什么情景啊!

读书有了文化有不在超越的时代上吃亏,所以说读书是好的!

不读书在现实的社会上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咯,希望所有的青少年要好好读书,不要没有文化地在社会上生活!

读书将会更轻松的赚钱,不读书将更吃苦的赚钱!

不读书大概也是可以生活一辈子的,那也是一种生活,祖祖辈辈的农民大都是这样的。知道了节气的转换,知道种什么作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致是差不多的。在风调雨顺的岁暮,在自己家的门上帖上“诗书传家远,忠厚济世长”这样的门联,再点燃一串鞭炮,就算是和一年的道别了,鞭炮声似乎在说,这一年是值得的。这样的生活自然、淳朴、真实,但是,能够品位的只是自己的人生。

然而,天地之大,海洋之阔,思想之巍巍傲视,生活之丰富多彩,在这样的生活里是体会不到„„这样的生活像一杯陈年老酒,每个人都珍藏着一杯,值得慢慢地回味。但是,生活不都是陈年老酒,还有老白干,二锅头,王朝干红,还有洋酒。陈年老酒是醇香的,但是后者或浓醇可人,或辛辣苦口,将她们的滋味合起来,可能就是真正的酒中之奥妙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杯酒的话,那你就得学会品尝。品酒是很有学问的职业,需要你全部生活的积蓄。法国的品酒师大概是世界上最值得炫耀的职业了,如同法国的葡萄酒一样有名。他们可以品出是什么地方的葡萄生产的酒,还能讲出诸如成色、亮度、湿度等一系列我们听起来莫名其妙的专业术语。在我看来,品酒师不仅仅是品出了酒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品出了葡萄、气候、土壤的不同。人生这杯酒我们能够品尝出几味呢?

品味人生也需要你的积蓄。如果我们仅仅知道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你和我一样,在那棵老槐树下生活一辈子,我们怎么能品味出人生的真正味道呢?所以要品位人生,你就要读书。读书是品位人生的好方法。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你要读书才会知道。走进学堂,学完历史教科书,大概还要有了一定的经历,你才知道我们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即使这样,你可能会夜郎自大,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古国的文明,她们一样值得我们赞叹,你还要了解一点世界史。你最后会发现,历史的结论似乎是可以变的。因此,你会认为历史像一个小姑娘。这就是品位历史了。你要了解自然世界,你就要学习一门科学,课本上告诉你一种思想方法,你可能就此了解什么是哈雷彗星,月蚀是如何形成的,你还可以知道在你的一生中可以有几次看到它们的机会;潮涨潮落与日月星移有关;大西洋小岛上的蝴蝶的飞行可能与某一个城市的气候有关;同样,鸡飞狗跳可能与地震有关;你用电脑书写,你用磁盘存贮资料。这些你都可以从科学的学习中了解。这就是品味自然的奥妙。你要了解什么是虚伪,你可以读一下《十日谈》,你将了解到教会和任何集团一样都有虚伪的一面,你不必奇怪什么地方都有虚伪;读了《巴黎圣母院》,你不但知道什么是虚伪,而且你也会知道什么美,什么是丑,更是你解读丑与美的这个哲学命题的一个影像;如果你要了解什么是真理与谬误,你最好是读一本哲学书籍,当然,读了也不一定就明白什么是真理,但是,你可能了解到别人说的真理是什么样的。最后你会知道“戈培尔定律”:谎话说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这就是品味真理与美丑。你要了解什么是“忠义”,你可以读《水浒》,“及时雨”会告诉你一个大概;你要了解什么是好汉义气,你可以读《三国演义》,桃园结义会告诉你什么叫“义气联盟”;你要了解什么是野心,你可以读《红与黑》;你要了解什么是复仇,你可以读《基督山恩仇记》、《哈姆雷特》;你要了解经典的爱情,你可以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你也可以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这样,你可能就学会了品味人性,也学会了品味爱和恨这个人生的主题。读一本书就是与一个人在品味人生;读多本书,就品味了多个人的人生,你的生命被延续。从事一个职业,不等于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不然你只能品味自己可怜的人生„„

读书与不读书之间区别有很多:

第一个区别:读书人的知识无疑比不读书的多,知识一般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经常看书能增强自己的记忆功能,也能更新自己的只是体系。

第二个区别:观念不同,读书的对生活有理想的追求,不读书的只有生活(物质生存)方面的要求,一言以蔽之,读书人生活在理想中,不读书的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第三个区别:爱情观的不同,读书人要找一个和自己心灵相通、心心相印的伴侣,不读书的只要有合适的就可以厮守终身。

第四个区别:读书人很会用脑,不读书的很会用力,读书人用脑解决问题,不读书的用手解决问题。

第五个区别:读书人不敢冒险,不读书的敢于冒险,因为读书人觉得没有必要冒险,而不读书的觉得不冒险不能生存。

第六个区别:读书人喜欢抱怨,对时事,对政治都有兴趣;不读书的大脑单纯得多。

第七个区别:读书人喜欢得到别人的赏识,不读书的人只要自己内心满足就够了。

第八个区别:读书人温顺,不读书的豪放。

第九个区别:读书人思想开放,不读书的思想偏向保守。

还可以总结出几条:

1、读书人说话有条有理。能引经据典。特别是博览群书的读书人,那更是了不得了。而没读书的人起码引不了经据不了典。

2、读书人在为人处世上,也许会含蓄点,而没读书人就要锋芒毕露些。

3、读书人不一定要死读书,其实书中自有黄金屋。

4、读书人修养,素质,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与没读书人绝对有一定的区别的。

5、读书能修身养性,在书中学会做人,能瞻仰前辈的华章,也可欣赏我辈人的调侃文章。但没读书的人就可想而知了。

在当今社会,虽说读书已经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个性化。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为什么读书,都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是很私人的事情,但众多的个人加起来就具有了社会性、导向性,众多的党员干部加起来就具有了政治性、方向性。所以,读书的问题不可小视,大得很呢!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很有必要说说读书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读书实在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读不读书,体现一个人的作风。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就表示这个人想当一个学生,他正很谦卑地想从书里学到一些他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危机感,更包含一种敬畏心、虔诚心。中国汉代的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读书,就可能愚不可及。有人给个别领导干部画了这么一幅画像——“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不够,不了解周边的人都在用什么语言,说什么话,想听些什么。如果用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与人交谈,就会让人生厌。看来,不读书,交流就会很困难,就意味着无法沟通;而无法沟通,就意味着政策主张无法得到贯彻;无法贯彻,就会带来隔阂甚至冲突。

有人可能会说,读什么书呀,只要干好工作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干好工作的前提是有正确的思路、大量的信息和科学的方法。盲目地干工作,很可能是缺少方向的。事实证明,当今社会,只有升级才能生存,只有更快地升级才能更好地生存。升级是一个时代的哲学,也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不及时地升级,就不能很好地生存。个人的升级靠的就是学习,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读书。

读书,是滋养自己的一种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方能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个人精神的发育。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只有不断地读书,视野才不会变得狭窄。

读书,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让人有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读书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中国晚清重臣曾国藩就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了几本书,虽然一时看不出来,而长期不读书、不看报,那么,这个人一定像古人所说:“面目可憎。”

书中有真理,书中有智慧,书中有情怀。温总理说得更好:“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各位读者,请赶快拿起一本好书来读吧!

第三篇:《朗读者》读书心得

【篇一】

不喜欢看煽情的节目,不喜欢读煽情的书,朗读者的节目从一开始呼声就很高,然而我连简介都没有看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厌恶这种呼声高的东西。当这三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去看了,而且是带着很强的意愿去看的,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绪万千。

平凡,一个似乎从来不被我们提起的字眼,从小到大,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伟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

似乎只有梦想着成为这样那样的名人,才是一个人有理想的表现。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们展现了几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伟大"、"成功"等等才是我们现代人的字眼。什么才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么?他们就不是普通人么?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

若说读完《朗读者》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能站在朗读者这个讲台上的人,不是我们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许这些人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两个被我们所憧憬;

也许朗读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隐藏在这些人光鲜亮丽背后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是富是贫,是人前还是人后,当我们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灯下的人时,自动的划清了界限,他们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当董卿和朗读者们一问一答讲述着各种生活中的事情时,原来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如此之近,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篇二】

今日,在重庆西西弗书店,将第三本也看完了,故事陪伴了我40多天,滋味品一生。

我喜欢听故事,听别人讲述生命中的各种味道。也许因为属于自己的可能性手指头加脚趾头就能数的过来。亦或许是因为平凡的出身想要为未来加点不一样的作料。他人的故事变成了很好的前菜。

《朗读者》书中的文章真的应该是朗读着来读。有那么几篇,我却记不得名字了,我读啊读啊,鼻子一酸,眼泪就留下来了,那是真的卡到心坎里了。温情,人情,温暖,感动一直充盈着我的内心。

品足了滋味,书中被朗读的许多名篇也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我将它们加进了书单,期待它们给我带来更多滋味,让我望到更多可能性。

遇见一首诗,记录下来。用作**年的卷首语必定棒到不行。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自信』。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

『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

『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

『完美』。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篇三】

这本由董卿主编的书籍《朗读者》,起初让我无从下笔。这本书里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著作,太多的主题。从遇见到勇气到青春、从老舍的《宗月大师》到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从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到维和部队战士,无穷无尽的真实例子让我始终对这次书评的内容琢磨不透。既然书评的内容还是个谜团,那就让这篇书评水到渠成,从最基本的问题,“这本书是什么”开始。

这本书是什么?在百度百科上,“书”显示的一种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而在读完这本《朗读者》这本后,书可能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平常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指的是书里面的精华所在,但这本书,给予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有小金人”,除去书里所得到的密密麻麻的知识外,书也起到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交流。万一不是交流,为什么这本书会叫《朗读者》而不是《读书者》呢?从这就能看出这本书的含义不仅仅是从书里面获取道理,而且还有与其沟通的部分。

这本书里面一共有十二个主题词,每个词都是书与我的一次深度探讨。遇见,可以说世上任何事都是以遇见开始;

陪伴,是愿意以时间为轴陪伴对方;

选择,人生里有无数次无知的选择;

礼物,代表着爱心的传递;

第一次,为了那个惊喜的第一次而等待;

眼泪,一个人的感情思想;

告别,我们的蜕变之路不可能没有告别;

勇气,可以让世界改变的财富;

家,一个温馨的港湾;

味道,拥有深刻意义的一件事;

那一天,那一天的记忆和回忆;

青春,独一无二而最闪耀的日子。这十二个主题词,意味着十二种不同的沟通,而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陪伴”。在书里,像董卿书里所写的,陪伴是一个很平常的词,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从小以来,陪伴这个词很新鲜,还没有被每一天的经过而老化,但从今天回想,陪伴或许那么地珍贵。我四年级在意大利有着我妈的陪伴,却缺失了在中国我爸的陪伴。现在我有我爸在上海的陪伴,却缺失了我妈在长沙的陪伴。在此,我觉得,我没有再去读这本书了,而是更多的跟书去交流分享。

除此之外,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就是朗读,而朗读的文章因此成为了一个亮点。这里面有这各种各样的文体,其中包括了诗歌、小说、叙述、信封等等。因此也呈现了眼花缭乱的故事。在这九十四篇琳琅满目的文章里,我最喜欢的一共有两篇。第一篇,不算是一篇文章,而是所谓的书籍。这就是许渊冲所翻译的五篇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文本。其实,当我读到这几篇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太恐怖了。这可能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是看到这些翻译的文章,实在是一鸣惊人。许渊冲不是按照平常的一字对一字的翻译,而是把翻译的文本变成了另一种语言的经典作品。就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如愿

人生七阶》里的这一句话,“sansteeth,sanseyes,sanstaste,sanseverything”。普通来说的话,我可以简单的直接翻译成,“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什么都没有”,但许渊冲先生不同,他的翻译震惊了我,“有眼无珠、有口无牙、有舌无味、一个一塌糊涂的晚年”。我的翻译或许是正确的,但是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在我看来,是有思想的、是有意义的、是有沟通的。第二篇,是贾平凹写的《写给母亲》。这部文章虽然平淡,但是心理描写及其丰富。虽然母亲走了,但是这篇文章里,她还依然活着,帮着儿子。最后几句,更是特别,“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在我的认知范围里,我是这样理解这一句话的。虽然母亲走了,但离得却很近,却又非常非常远。即使想靠近也无法相遇。母亲在世时,要好好陪她,等她走了,就只有心的陪伴了。或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

《朗读者》这本书,虽然跟电视综艺节目《朗读者》,少了点音效,舞台灯光,但带来的却是能让人安安静静深思以及交流的一篇篇文章。

【篇四】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巧方便易携带的电子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机不离身”或许是对现代人最好的概括。磁带、收音机、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快速的更替,能够陪伴自身的物品越加丰富,最近流行的词汇“低头族”便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人们将物品制作出来并非出于它们的实用性,而是因为它们以某种方式予以人以乐趣和慰藉。电子产品犹如无形的牢笼将人类禁锢在了狭小的空间里,人们以被动的方式独处着,厌恶社交,厌恶工作,他们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几寸的屏幕里。

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一杯水,那么电子产品就犹如颜料一样,一旦落入水中,须臾间便会扩散到杯中的各个角落。无节制的使用科技产物,现代人无形中就“患”上了一种通病——阅读障碍症。人们习惯短时间内攫取大量的知识,习惯于看图片信息和零星的段落,久而久之,左脑半球的工作一直处于低水平,一旦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大脑超负荷工作,阅读的时候会尤其困难,时常出现将字看反或颠倒、跳字漏字、分不清形近的字、阅读速度慢、看了下文忘了上文。不置可否,许多人在阅读时都会出现上述情况,许久之前这个病症还没有那么常见,如今似乎人人都成了阅读障碍症的潜在患者。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书籍承载了人类的历史,承载了社会的变迁,承载了个体的悲欢离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我国在文化传播方面下足了功夫,前几年在全世界兴办孔子学院,将儒家思想名扬海外,最近在央视开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将文学带入到了寻常百姓家。《朗读者》似乎是物欲横流世界中的一片净土,摆脱电子产品,走进文学的世界,发现不一样的光彩,所有的阅读障碍者都能在这个节目中得到完美的“治疗。”

《朗读者》节目是由董卿主持的,在我心中,董卿一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般的人物,看了《朗读者》后,更是加剧了我对她的崇敬之情。董卿在节目中说过,“朗读”二字重文,“者”字重人,将文字代入到人的感情里,将人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一文一人,相得益彰。

最近看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董卿主编的《朗读者》后,深觉节目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全都来源于董卿“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董卿擅于挑选文,更擅于挑选最适合传达文字情感的人物。在《选择》这章里,董卿说:“有人说我们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

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

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力,还是选择持久平静的善良,都是我们要拷问自己的问题。”《选择》里的第一篇朗读的文章是《老人与海》,众所周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坚韧不拔,老当益壮,大海摇曳着老人的船,就犹如幼儿肆无忌惮的摆弄着自己新得的玩具。老人面对大马哈鱼,从未动摇过杀死它的信念,即使手掌被鱼线划的满是血迹,他也未曾松懈,老人与鱼的搏斗,似乎是老人在于年轻气盛的自己搏斗,面对困难,他选择勇往直前,奋勇拼搏,“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就是老人最好的座右铭!董卿选择让王千源朗读《老人与海》,王千源是位实力派演员,《钢的琴》、《解救吾先生》中精湛的演出,圈粉无数。王千源在出演《钢的琴》时,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跟随着剧组过着栉风沐雨的日子,即使资金匮乏,他也咬着牙关坚持了下去,董卿询问他为何要接这部影片,他说他觉得自己活在了角色里面。王千源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钢的琴》中出演的下岗的钢厂工人陈桂林为他赢得了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界最佳男演员。

王千源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执拗,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他们的这份执拗就犹如后羿手中的弓箭,即使前方是炙热的太阳,也要义无反顾的冲向前去!

看完《朗读者》,想起了聂鲁达曾经写过的一首诗,我想以此献给为文学传播呕心沥血的董卿老师,“在荒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篇五】

《朗读者》就是央视同名节目的书本篇。采访中有很多来宾都是读给自己的孩子,言语间全是殷殷希望。比如柳传志读的“写给孩子的信”、张梓琳读的“愿你慢慢长大”、麦家读的“致儿子”等。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李亚鹏在读《致女儿》时说:这是我们人生第二次得到教育的机会,我觉得每一个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前几天给孩子读《十万个为什么》中讲了人体情绪波动对健康的影响。安安听完后认真的对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吼我了,因为第一、这样对我的心理很不好;

第二、这样对你的身体也不好。我惊讶于眼前这个小小的人居然会活学活用,且说出的话如此有道理。于是当即保证不再向孩子发脾气,生气时先冷静十分钟再和孩子讲道理,并把“不吼孩子不打孩子”写在手机壁纸上。昨天问他这段时间我做的怎么样,安安回答:就像我的考卷一样——不怎么样!

许渊冲先生说: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有了孩子后,我记住的日子明显多了起来。这些欢笑混杂着泪水的日子一个个印在我的心里,使我的生命瞬间丰盈。有一次安安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总是看书啊?我回答:因为我想不断进步,可以在人生路上多引领你一段时间,而不是早早地被你瞧不起。我永远记得你三岁时用敬仰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你还能数到100呢!你五岁时崇拜的问爸爸:爸爸,你怎么认识这么多英文字?可是孩子,终有一天,你的见识会超越我们,而彼时父母被你蔑视也是正常的,但我会努力与时俱进改善自己,让这一刻越晚到来越好。

在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没有几个汉语词汇比“望子成龙”更令我不安,实际上这四个字简直令我感到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龙”好了,为什么要望子成龙。我少年时和家里亲戚吃饭时,曾有一位长辈对我说: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学校,你承载着家族的希望等等。我毫不客气的回到:你有什么愿望自己去实现,不要强加到我头上!这类家长一直是我鄙夷的,自己不努力奋斗,得过且过,将对未来的一切希望强加于孩子,说轻了是双重标准,说重了是恬不知耻。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现世安好。家人尊重你,是因为你的行为、你做的事值得他人敬仰,而不是因为你当初付出了一颗精子或卵子。我身边不乏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却对子女指手画脚的父母,对这种人我建议教育孩子时不如朴实一点,饿了给吃,困了给睡,多亲、多抱、多陪伴即可。

第四篇:读书报告 告诉孩子你真棒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读《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感

摘要:本书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父母不必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而应该在乎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好孩子需要夸,而夸孩子也是有学问的。书中通过一些案例提出了许多观点,同时,总结出大量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 亲子 心灵成长 教育

一、本书与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卢勤,著名的“知心姐姐”,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卢勤与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结为没齿之交。孩子的“秘密”,家长的困惑、无奈与绝望,成功与快乐,都向这位充满爱心、可以信任与托付的人倾诉。卢勤尽其所有,救助、抚慰他们,与他们同喜同悲,并将因此而得到的切肤感受记述成书,引起巨大反响。并且她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能够尊重孩子,因此能够倾听孩子倾诉心曲,从而比较懂得孩子,比较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本书初看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总结出大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实则是揭示了教育孩子的客观规律。重点介绍了: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缓解冲突的七个忠告、心灵成长的七个需求、培养幸福孩子的九种环境、爱孩子的七种办法等方面。另外本书提出的许多观点对当今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带给家长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九章:1.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孩子2.首先改变你自己3.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4.从心灵风暴到心灵春风5.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6.怎样发掘的孩子的潜能7.把孩子培养成财富8.忘不掉的是教育9.最宝贵的是亲情

二、读书体会与感想

在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许多的孩子只是学习方面的“优等生”,但在生活和交际方面却是无能的人。除此之外还存在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书中将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总结为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即期望、保护、爱、交往和评价的冲突。

期望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产生的过高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能力并不成正比。这使得孩子在此压力下没有喘息的机会,常常因无法到达父母定的目标而产生绝望之情。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只差几分没上北大自杀的女孩,一个是承受不了母亲重压杀了母亲的男孩。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情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没法把每件事都做得完美,更何况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表现都持不满意的态度。孩子常常听到的也是“怎么又没得第一名?”,“怎么这首曲子还没弹下来?”。这是今天的父母最爱说的话,也是孩子最不想听到的话。我想再乐观再积极的孩子也会被说得没了信心。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大胆为你的孩子喝彩吧!别瞧人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要说两个人了。因此我觉得两个孩子之间也完全不存在可比性。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的孩子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不必总让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竞争,而应该追求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对孩子说一声“你真棒!”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在孩子的心中却会产生类似于火星撞地球般的效果。因为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个性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语言真的能神奇的塑造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还真的会觉得自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用赞赏、表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味很有效的“药丸”。他们对将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不惧怕困难,勇敢地做好迎战的准备;而不自信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是个懦弱的人,做事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即使机会来了也会失之交臂„„

想要让家长一下子改变陈旧的观念并耐心的对还说“你真棒!”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将来我也将成为一名老师,对孩子说“你真棒!”也是我们老师需要做到的,特别是小学里的孩子心灵稚嫩,尤其需要老师的鼓励。我相信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等等鼓励性的话语。但当时间一久我们也会忍耐不住然后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啦,就这样吧”。我想这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也许他们真的努力了,这时候一句安慰比一句无奈更能让他们打起精神再接再厉。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对孩子有着过高期望的同时,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和爱有时也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甚至会造成他们在生活和情感上的无能和缺陷。

人都是渴望被保护被爱的,但是今天的孩子对父母的“过度的保护”是反感的,对父母的“过分的关心”是不满的。孩子有时也想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父母的回答却总是“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是帮我们一个大忙了”。而不给孩子在生活上锻炼的机会的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不少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在生活得自理能力上却不如一些农村的小学生,他们不知道鸡蛋是哪来的,不知道如何剥鸡蛋,洗衣服做饭就更不用说了。我常想国家想培养的人是这样的吗?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忠实的观众。

过度的保护看似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为孩子阻挡了很多磨难而事实上却在今后更长久的道路中为孩子埋下了更多的磨难。人要在经历磨难之后方能成大器,这对于孩子来说有更重要的涵义。人内在精神需要在磨难之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正是焕发这种精神的极好时机。作为父母不需要在孩子遭遇磨难时急忙出手帮助,只要对孩子说声“跌倒了,爬起来!”孩子就会从苦难中奋起。就像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不知道温饱的滋味,没有经历过磨难的孩子也不会体会到自己奋斗的喜悦。当父母老去没有能力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而痛苦,磨难在他们面前也会被无限放大。

在以前一家中有四五个小孩的时候孩子们的感受还是都不到父母公平的爱,而现在却是受到“过多的爱”。过分的溺爱不仅会带来孩子生活上的“残疾”还会带来孩子的无情。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谁知孩子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我想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父母的心都碎了吧。可是孩子是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和“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娇生却不能惯养。或许家长们需要转变一下思维,变无尽的施爱为受爱。

生活中有些东西不必在乎,可有些东西不能不在乎,那就是孩子的爱。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像100分、奖杯那么现实,却是父母最暖心的收获。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得甜,更不懂得珍惜反而会觉得厌烦,然而一旦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体现,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孩子学会爱父母了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朋友。让孩子拥有成功、幸福的人生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弯路,为此也少不了唠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确实需要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但是绝不是通过一些喋喋不休的唠叨。今天,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语言贫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次家教的经验让我了解到父母的一些想法,他们认为孩子对于自己讲的话好像总是心不在焉,并没有听进去,因此也会比较恼火想要反复强调。其实我想说孩子对父母讲的话都是很敏感的,书中就提到可以把古诗文中的名句用来做“家训”,加上自己的体会会使孩子耳目一新,同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生动活泼的家庭教育。千古名句文明高雅,言简意赅,易记易背。只要孩子弄懂了其中的含义便会终身不忘。这在给孩子忠告的同时还增强了孩子的文学修养,甚至还激发了孩子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可谓是好处多多。

在某种程度上行为的力量比语言更强大。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刻骨铭心的爱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父母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常常被孩子看在眼里,而且不仅仅是单一的接收孩子还会模仿。一个男孩在教室里放了一只空盒子,他号召同学们把废纸放到箱子里,装满后就卖钱当班费。大家可能都会感到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这么懂事,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爸爸。那个男孩看见爸爸总是把写过字的废纸放在一个空盒子里攒起来,于是也跟着这么做了。这位爸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点滴美德,留给孩子深刻的印象。这种榜样的力量,终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比给孩子做榜样更直接的教育方式就是跟孩子一起做。书中就列出了亲子同做的7件事:和孩子一起学、阅读、谈性、交朋友、上网、分享爱、制造快乐。在诸多亲子活动中父母与孩子增强了沟通,加强了情感的交流。许多平时难以化解的矛盾在一次次活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爱读书,殊不知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很有可能就没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氛围。常常自己在看电视,却叫在一边的孩子认真写作业。

中国人对于性这个问题来说从来都是不公开讨论的,于是造成了一个现象,在孩子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性教育,但是当他们离开学校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又要求他们马上得知正确的性知识。这一个方面就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小时候错误的“探索”这个未知的领域并进一步导致许多不可挽回的后果,另一个方面导致了许多人在婚后还不知道如何生孩子。家长十分有必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和孩子一起交朋友、一起上网也是相同的道理。因为孩子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正确去做,而家长与他们一起做不仅能做到与时代接轨不落后孩子的思想,减少因为认识不同而产生的隔阂,而且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孩子的喜好,同时给孩子及时的帮助。

爱孩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那与动物又有什么异处呢?家长们应该要学会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在本书中针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详细的解答”,大量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于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少走弯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即将成为老师的人来说也是一笔宝贵“教学经验”。

第五篇:读者读书心得

《读者》读书心得 《读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开放,不需要别人去观赏或者赞美;《读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总之,没有《读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两条平行的流水线。有一天,不经意间,又碰到了《读者》,娓娓读来,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热烈;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者》包罗万象,既有大家、专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学经典,也有小品随笔。总之,《读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与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杂志。后来,我每个月都会按时买回最新的《读者》,弥补自己因为上网过多,落下的阅读功课。最近的《读者》对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譬如对于中国大学教育扩招的思考,譬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这个时代的人们补充知识与精神财富的杂志。《读者》杂志与互联网也有莫大的关联。首先,《读者》采用的读者推荐机制,很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dig机制,从这一点来说,《读者》的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搜寻者,不仅仅是消费,也有劳动付出。其次,《读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杂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读者》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网站之所以流行,与《读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或者信息中,为网民或者读者

寻找到最能满足读者(网民)需要的信息。很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

我爱流泪,不过极少是伤心的泪,更多的,是因为感动。曾经把读者里一个少年自强,又担负着照料单亲妈妈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还睁着大眼专心地听着我读下去,我却哽咽着无法出声了。懂事的孩子马上有人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帮我往下读。那节课,整个教室教被一种感动所包围。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文章中,有朋友聚会,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件能感动他人的事,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荆畅快!是的,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

我一直没弄明白《读者》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那么多的温床,在一张张慵懒的温床上它滋生蔓延,让双手捧着它的大中学生乃至于一部分小学生及小资们视为至宝,他们软绵绵地躺在床上沙发上或靠在公园的坐椅上,在午后的阳光中,在迷蒙的清茶的袅袅热气中,享受着比绅士还绅士的雅士的感觉,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本《读者》,品读一本《读者》,言必谈《读者》,一切的一切,《读者》已经成了一个高雅的符号。作为一本

号称全国销售量第一文摘型刊物,它所选摘的文字,它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几乎没有烈度。在它的身上,我们见不到壮怀激烈的心胸,感受不到慷慨悲歌的境界,见不到充满阳刚之气的风骨。它是一壶温吞水。没有灼人的热度,更没有涌动的岩浆,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它有的只是小温情,小脉脉,小情调,小感动,小哲理,小回味,小资料,小婉约,小隽永,小深沉,小风花,小雪月,流淌着似水柔情,象是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象是笼着青纱的梦;象是一杯牛奶加咖啡,更象是一块棉花糖,而以半月刊面目出现的它,更多的时候成了一块块口香糖。它没有重量,没有含量,没有厚度,没有博大的视野,没有深沉的思想,期期重复,内容虽不一,但调子大同小异。而十几年前的它,那时,它的名字叫《读者文摘》,形式虽然没有现在的花哨,内容虽没有现在的充实,广告虽没有现在的繁杂而明星四射,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实实在在的含量,构建出了不少永恒的经典。它的九十年代的很多期刊,我现在还保存着。如今,它随波逐流滑入了市场经济的潮流,利益驱动成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想不流于世俗怎么可能呢?它标榜自己高雅它就高雅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大浪淘沙,一切都将现形于时间的流程和历史的过程。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悯情怀,偶尔出现一点对弱者的同情心,也成了可怜兮兮的点缀。穷人的艰辛,弱者的呼号,冤者的哭泣,正义的蒙羞,良知的泯灭,官场的无耻,人生的义务与责任,民族的兴衰与进取,在一期接一期的内容里,又

能见到多少呢?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它成为一个思想家,不能苛求它所选摘的作品成为思想家的著作,那样,对它的品读将有一种艰辛与苦涩了。我们很难以平静的心态接受的是,它的毫不客气地以读者身份出现的自我表扬,而它的自我检测自我剖析自我的客观的评判甚至自我找差距,我们却几乎没有看到。“孩子是自己的好”在所有的编辑面前,他们的“孩子”———《读者》,永远是最好的。他们的“孩子”,在为全国的众多的读者“传道,受业,解惑”。其实,作为一本通俗刊物,《读者》有很多的优点,它的内容,没有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不言自明。我之所以谈出以上的看法,是针对着《读者》的自我标榜——它把自己定位为人生的导师,高雅文学的范本;针对一种全民性的一边倒的阅读的心态,而这种阅读,充其量,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已。

读完《读者》原创版之后,才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所谓平淡,就是一种真实,简单的生活,生活的琐碎中不是缺少亮点,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一颗敏感的心。在《张爱玲的三朵玫瑰花》中,知道了,张爱玲,这位旷世才女,不单单是一个持才傲物的遁世形象,也是一个在生活中辗转挣扎的血肉之躯。从蓝色的妖姬中失亲的败落到母亲的背弃;至红玫瑰中青涩美好的初恋;到白玫瑰幸福温暖的婚姻,张爱玲的一生终于有了甜蜜,然后一切却来得太突然,11年的时光,丈夫赖雅的年老多病,在1958年患上了背痛疾病于1967年10月8日离逝。那年,张爱玲47岁,赖雅76岁。可以说,她的一生是不幸的,没有完好的童年,也没有持久的婚姻,还要照顾丈夫的病情及自己的工作,忍受着尖酸的辛苦,张爱玲却还是一步一个坑地挺过来了。

有些悲凉,但很真实!张爱玲告诉我坚持不懈。

然而在刑世嘉德《总有一天》中,凡?高这个人物赤裸裸展现了在我眼前。凡?高爱画胜于生命,但人们的无知于诅骂,让凡?高陷入了一种痛苦之中,他画那些色彩灰暗,造型凝重的作品,将生命与画笔融为一体。高兴的事,虽然父亲终于终止了对凡?高的资助,但亲弟弟的资助却没有断过,然而,在这时,又出现了在凡?高生命重要的一个人——阿尔,两人很快穷投意合,无事不谈……上帝终究是捉弄人的,正凡?高在画第五幅《向日葵》时两人的艺术理念发生分歧,阿尔离凡?高而后,凡?高的人生顿时陷入阴霾。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怀疑,还有负担日重的弟弟,凡?高在1890年选择自杀,那年她37岁。

凄凉而悲惨凡?高告诉我追求梦想。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道理,要你去了解他,走近他并感受他。在《读者》原创版中的右下角有一个倾醒目的标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海子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

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样芬芳的诗句,简单,美好。有人说,他的离去标志着那个纯真年代的终结;有人说,他死于孤独,江郎才尽。难怪,诗人海于希望做一个幸福的人。有一所房子,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古代那些文人诗人也希望自己可以隐退江湖,告别哪所谓的世俗。

那个时代的我们,会受不了金钱;受不了离合;受不了背弃;受不了那些强压在我们身上的责任。这个时代的我们,却慢慢习惯,变得那些所谓的物质。

在看完《读者》原创版后感受到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在越来越迷茫中,灌输我们思想道德。

那些作品,教会我成长。那些人物,教会我爱。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朗读者》告诉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