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行走,向着远方”主题素材展示与运用示例(优秀范文5篇)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24-46799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5 10:26: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行走,向着远方”主题素材展示与运用示例

“行走,向着远方”主题素材展示与运用示例

【时鲜素材】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是著名演员陈坤2011年发起的心灵建设类的公益项目。它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在行走中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

“行走的力量”希望用最简单和本能的方式,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理念,从而净化心灵。

2015年6月,今年的“行走的力量”启动了,它的主题是用行走的方式,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你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吗?那就来吧,用我们微小脚步丈量自己的远大梦想。

【素材解读】

在现代生活的匆匆脚步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平时不会太留意自己的精神和情绪。我们只是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框架里,一天天地生活和学习着。压抑、焦虑、空虚、浮躁、缺乏安全感、迷失自我……已经渐渐地成了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状态。

时间的齿轮在一圈一圈地转动着,我们虽经过了人生的许多站点,但内心总是悬虚而不定的,不知道心灵之船到底应该停靠在何处。模糊了起点,更不明晓终点,仿佛自己永远也梳理不出什么是自己生活的原动力。

既然不能停歇,不如就用行走的方式,为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个静谧的空间,远离喧嚣和浮躁,在宁静中过滤烦忧,在行走中品味人生。在行走中,我们可以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那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灵魂,与世界对话,与心灵对话。

行走的力量,让我们每一步都在向梦想靠近!

【适用话题】

行走、心灵、力量、梦想、正能量……

【经典素材】

玄奘之路

玄奘在洛阳出家成都受戒,后从长安出发西行印度求法。返国后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其中有流传很广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西行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武威)、瓜州出玉门关至新疆、帕米尔高原、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到达印度。当时唐朝在西方实际控制的地区大致止于玉门关,玄奘在出关前遇到了三个困难。

1.官方阻挠,唐朝不允许国民私自出关,因此玄奘到凉州后开始昼伏夜出以防被官兵发现;2.同行者畏罪,玄奘躲着官方到了瓜州以后,一个胡人自荐为玄奘引路,绕过玉门关以后胡人因为忧虑前路凶险又恐玄奘被抓到后告密,想要杀掉玄奘,玄奘立下重誓遣返胡人才逃过一劫;3.自然环境严酷,出了玉门关过烽火台,之后是八百里黄沙(莫贺延碛),无人烟且难补给。

但玄奘西行之意坚决,行只影孤,沿途被官员劝返到追捕以至于有射杀之险,到了荒漠以后水源断绝,五天四夜不曾饮水,面对这些他没有退却,最终逃过了官方的追捕,行过了茫茫大漠,继续西行。

【素材运用示例】

在时光的川流之上,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执着前行,内心坚定,纵使山高水远,路途多舛,未来渺茫而不可知。他们清亮的眼眸泛着炽热的渴望,偶尔望一望云端,以血肉之躯忍受步行的焦灼与疼痛,山高水远而跋山涉水。

玄奘即是如此。他凝望着千里黄沙,于猎猎罡风中彳亍而行。告别那诗礼簪缨、钟鸣鼎食的大唐盛世,越过衮衮不绝的崔嵬山脉,去寻找凌驾于幻世之上的哲思,只因憧憬着远方陌路之上远涉而来的佛光。取经的路途恁远,万水千山,只身一人,他一路传播仁慈,传扬佛法,将莲座上的经文化成了内心对于远方的坚定信念,纵然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要将那苦山恶水连缀成一首信仰的赞歌。异域诸国的尘埃中,他面朝远方,甘之如饴,在荒凉而空廓的大背景下,他那永不漫漶的脚印是永远清晰亮烈的那道光。

正如博尔赫斯所说:“理想的拉力大于现实的推力,正因为有了无数人不畏艰难地追求理想中的希望,才使得那么多生命的璀璨明丽得以成就。”打开现实的镣铐,踏上通往远方的道路,唯有如此方可觅得生命的真谛与信仰。

适用文题:远行的力量、生命的信仰、远方的召唤……

【国外素材】

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

1825年,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俄国贵族青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发动起义,旨在推翻沙皇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体。这些贵族青年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俄历12月14日晨,3000多名起义者开进彼得堡枢密院广场。刚继位的尼古拉一世派军队镇压,1271人被杀。起义失败后,十二月党人领袖彼斯特尔、雷列耶夫、卡霍夫斯基等五人被处以绞刑,数千名起义者被处以重刑,121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十二月党人不是穷人,而是贵族。如果说穷人革命是为了面包,他们革命是为了自由;如果说穷人革命是为了自己,他们革命是为了被他们统治的人,为了废除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为此,他们不怕流血牺牲,自愿赴汤蹈火。

他们出身高贵,原本可以醉生梦死。他们是贵族精英,有爵位职位,原本可以前程辉煌。他们有娇妻爱子,原本可以有个舒适人生。

他们中许多人在西欧留学,或在俄国军队远征西欧时,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感受到了人类的尊严。

他们因而变得让沙皇不可理解,不顾个人既得利益和身家性命,执着于自由、民主和平等,忧患于俄国的前途和命运。

他们在广场上公开起义,不搞阴谋;在绞刑架上从容就义,义无反顾;在西伯利亚甘受炼狱,矢志不移,表现出了信念的坚定和灵魂的高贵。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同样用坚贞不渝的爱情,展现了她们的尊严。

沙皇命令她们与罪犯丈夫断绝关系,专门修改了不准贵族离婚的法律,只要哪一位贵妇提出离婚,法院立即批准。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妻子坚决要求随丈夫一起流放。

迫于情势,尼古拉一世不得不答应了她们的要求。但政府紧接着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的,不得携带子女,不得返回城市,永久取消贵族特权。

这意味着这些端庄、雍容、高贵的女性将永远离开宫殿,离开孩子,告别昔日的富足与优裕!

但是,她们毫不迟疑地跟随着丈夫,走向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许多人长眠在了这千古荒原。

【素材运用示例】

沙皇那纸阻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跟随丈夫一起被流放的谕令,并不能阻碍她们突破黑暗统治的罗网而踏上自由的征途。她们追随身为革命者的丈夫,吻别熟睡的幼子,在荒时暴月中,用自己的冰雪肌肤亲触西伯利亚岩壁的锋利与土地的沙砾。在通往莽莽雪原的驿道上,她们坚定的脚步伴随着镣铐敲击岩石的声音,在洪荒蛮地里竟也升起了一股歌意。

她们向往远方,到西伯利亚的矿井之中去照顾被流放的革命者,与她们的丈夫一道用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道自由的彩虹。

适用文题:自由的力量、信念的坚定、灵魂的高贵、义无反顾地相守……

【关于“行走”的素材运用片段】

片段一:

有人说:“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因为那一钩新月总能引人无限遐想。而远方也如此,因为不曾到达,所以总想去经历一番。一番炼化之后,便如破蛹而出的蝶一般,是生命的升华。“一切的事情都告诉我,当一个旅人乃是我的宿命。”切·格瓦拉穿上迷彩服,踏上了生命的征程。游击队的生活风餐露宿,哮喘的症状又时时困扰,但是紧握在手中的步枪却一刻没有放松。这一路,是一个男孩走向男人的洗礼,不再是养尊处优的孱弱小孩,不再是面对贫穷疾病只能背身哭泣的少年。切·格瓦拉的成熟就在于此。拥有一个永远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怀着一颗坚定又不失温柔的心,这就是切·格瓦拉的归宿。当古巴解放后,他本可以拥有光荣的职务,受古巴人民拥戴,但他拒绝了一切荣耀,踏着坚定的步伐,在南美洲丛林深处,解放更多多灾多难的民族。他是精神领袖,燃烧着熊熊的革命圣火前进!

人们需要《圣经》的救赎,但是在那些《圣经》所无法覆盖的地方,受贫穷疾病折磨而泪流满面的人,更需要切·格瓦拉。在南美洲,切·格瓦拉得到了灵魂的升华,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片段二: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不经磨炼,怎能造就一个人的成长?《诗经》上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室的阳光,培育不出拔地而起的参天大树。

人们总是向往远方,因为远方充满希望,指向光明。

俄国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人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尊贵的生活中度过,他见证过贫苦,却没有体验过苦难。他著作的每一部经典,都在讲述着经历磨炼而走向成熟的故事。他向往远方,却一直没有迈出驶向远方的步子,直到那一个晚上,怒吼的狂风鞭策在他的心灵上,虚弱的灵魂抵挡不住暴风雨的袭击,他要上路,炼就一个不羁的灵魂,寻找生命的归宿。那个寒冷的列车厢里,上帝收留了这成熟的灵魂,他是洗净铅华后最美的阳光。

托尔斯泰在告诉世人:人总要在经历过坎坷后才能走向成熟。乾坤容我大,名利任人忙。

[延伸阅读]

请带我去梦里的远方

小时候常说的那一句“想长大”,就如同长大后常常挂在嘴边的“去远方”一样,简短的三个字,都充满着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和逃避现实的矛盾心理。

无论是调侃式的网络段子“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是文艺青年的西藏梦想云南小调,远方变成神秘的神祗,是成长中的逃离,是现实社会的离经叛道。

而承载着我们这些任性梦想的,是穿梭在固定的轨道上、延展至未来边际那些行色匆匆划破我们青春时光的火车。

火车的元素在电影中运用得有多广泛呢?

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诞生了第一部电影,来自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而在电影发展的两百多年,无数部电影和无数个故事里,无论作为背景还是线索,无论是轻描淡写还是浓墨重彩,火车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驶向通话里的魔幻王国——《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里的魔幻世界,有几个关键词,而总有一个是那神秘得让人充满期待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铆足了劲儿冲进去,小小的哈利带着满心疑惑和期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站台上是通往霍格沃斯学院的火车,略显陈旧的设计,隐约带着中世纪的复古元素,隔着屏幕都能够闻到一股厚重感。这趟列车已经不能用神奇来形容,它是故事的开篇,是个不折不扣的魔幻开场。

哈利终于逃脱了虐待自己的姑姑一家,这辆列车带着他逃离平凡的世界,带来新的使命和身份。他从瘦小懦弱的少年,一跃而成“被选中”的孩子,这里只要挥动魔棒就可以做任何事,和邪恶的力量争斗,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失去中学会爱人,简直是每个人童年时代的梦想集中地。

八部电影中,几乎每一部都多少带有火车的场景。坐上这趟火车意味着新学期的开始,会移动的梯子,恐怖的密室,奇奇怪怪的生物,以及一起努力奋斗不止的朋友们。它带来了哈利需要的一切,带给他成长和希望。请带我去魔法的国度,在那里只要有勇气和善良就可以战胜一切。我相信在所有人们不愿意醒来的童话里,《哈利·波特》一定是其中一个。

我用一生等你来——《忠犬八公的故事》

2009年的美国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3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这部影片赚取了不少观众的眼泪,堪称当年的最佳催泪大片。

影片讲述了大学教授遇到了一只秋田犬,名叫八公。小小的八公调皮捣蛋,让教授头疼不已,在屡次纠结送人,又放心不下之后,教授终于决定收养八公。

影片贯穿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八公快乐地成长,每天摇着尾巴看着教授他坐上火车去工作,又在傍晚时分回来。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即便是弱小的动物,也有和人类一样温暖有爱的一面。它珍惜每一段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它会毫不吝啬地送出自己的热情与喜爱。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微风和煦,站台永远有一个小小的影子,等待着这一生的希望。

可是有一天,教授再也没有回来。八公没有机会见他最后一面,它甚至来不及明白发生了什么。它仍在坚持等待,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寂寞的季节,周围的人行色匆匆来来去去,那个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有人好心告诉它: “你不用再等他了,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它被带离那个城市,却独自跑回来,凭着记忆找到铁轨,寻找着一节又一节车厢。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动物的视角来看待人间的真情,这份感情便更显得弥足珍贵。有时候无法表达的动物,或许更具有深情。希望画面永远定格在八公送教授离开的站台上,火车缓缓而行,驶向时间的终结,一切都是刚好,一切都还有希望。

从未停止过的火车啊,希望终有一天将我带去那人的身边。

最后的尊严之旅——《国列车》

这部电影里,火车就是一个世界。

2014年7月1日,没错,它是一个已经过去的,于我们来说根本不魔幻也不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为了控制全球变暖,研发出让气温降低的方法。所谓的CW7-经发射,地球进入了冰冻时代,生命全部灭亡。而最后一批幸存的人类,登上了一趟永无止境的列车。这辆火车无休止地跑了17年,载着地球上仅存的生命。车厢分为三六九等,住在末尾的贫民饱受剥削和摧残,开始筹划着打破这不公平的规则。

“革命”的导火线是一只扔向“贵族阶层”的鞋子,穷人遭到审判,戴着眼镜一丝不苟的“审判者”神色冷静地说出了这列火车的规则——

永恒的秩序由神圣的永动机所决定。这列永不休止的列车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定,是法律,是不可逾越的沟壑。贫穷的人就应该待在标志贫穷的车尾,高贵的人理所应当享受便利,没有理由,没有疑问,这才是仅剩的人类生存的法则。

“革命”因此爆发,一无所有的人永远不怕失去,人们节节逼近头等车厢,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革命者的领袖柯蒂斯最终与贵族统治者在车头揭开了这个残忍世界的规则。所谓的“平衡论”,人类生存的资源有限,为了延续下去,而不得不让一部分人牺牲,这是这趟列车的法则,打破即意味着人类一同灭亡。是继续遵照肮脏的规则苟且活着,还是毁掉这个不公平的世界?柯蒂斯最终选择了与这趟火车一起死亡。

人类在卑微的生存里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这趟永不停息的火车更像是一个世界和一个时代的缩影。贫穷与富有的对立,牺牲与生存的选择,电影将这些看不见的潜规则搬上一列火车呈现出来。改变还是妥协,这难道不就是所有时代的人们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吗?

整个影片呈现冷色调的灰暗与厚重,像是在啃一块发冷发硬的面包,咬不动咽不下,生生卡在喉咙里。

最终这趟开往雪国的列车解体爆炸,幸存下来的两个孩子第一次踏出车厢。到处都是雪,寒冷而厚重,他们久久凝视着这个传说中的十分陌生的世界。在白茫茫的雪山上,一头纯白色的北极熊与他们对视。

外面的世界还有存活的生命,一切似乎还有希望。而人类的反抗之行,虽然已经结束,却也是新的开始。

遥遥远方,你我相望

四年的大学生活经历使我有了到边远地区去的愿望。

我们常说,机遇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当我得知学校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报名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经过层层考核,最终我顺利地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

2011年7月底,我和二十几名志愿者一同被分配到了若羌县,我主动要求担任了若羌县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培训结束之后,我们踏上了去往若羌的旅途,伴随着车辆的行驶,沿途的风景越来越荒凉,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复杂,甚至有人开始掉眼泪。

到若羌县之后,我被分配到了若羌县团委,鉴于之前的工作表现,团委书记又让我担任了若羌县西部计划项目办联络员。

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记录志愿者们的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状况。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这些志愿者只有融入若羌这片热土中,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每一位志愿者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找到家的感觉,才能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每天晚上11点左右,我会挨个给宿舍打电话,询问大家是否已回来,如果有人还没有回宿舍,我会带上其他人一起去接她回来;

有的志愿者状态不太好时,我会第一时间去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再找他们谈话,力争第一时间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

不论是门窗或者是水龙头,志愿者们的宿舍出现问题,我都会立刻找人去修理,以确保大家的正常生活;

当我得知志愿者晚上要下村入户时,我放下了自己的工作,陪着一名女志愿者挨家挨户发放药丸,给村民讲解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注意事项,直到凌晨我们才一起回宿舍。

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通过了解,我得知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不好,长期胆小、自卑。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不然真对不起“志愿者”这个称号。

我到县上的两所小学做了详细的调查与了解,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听取了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召集全体志愿者就此事进行讨论,最终决定先组织全体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义务帮扶小组,利用周六周日节假日集中免费为学生进行辅导,并给帮扶小组起名为“爱心接力加油站”。

两所学校五十余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期的帮扶活动。在帮扶活动中,我要求每名志愿者负责两名学生,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负责学生的心理教育,并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了解各自帮扶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帮扶计划。

没有可供学生们学习的场所,我把团委办公室、会议室变成了临时课堂,有些志愿者周末单位要加班不能给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我就得及时协调其他人帮忙为没有人辅导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了解决临时协调来的志愿者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从辅导班一开始我就要求志愿者每次要对帮扶学生的学习、心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有些年龄较小的学生上完课,我还负责把她们安全地送到家。

为了帮助那些农民工子女,我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休息时间,其他志愿者也放弃了一大半的休息时间,但是从来没有志愿者向我抱怨。看到志愿者们因帮助学生发挥志愿作用而洋溢的笑脸,看到学生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以及他们纯真的笑脸,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尤其是从内地来到新疆的志愿者,他们觉得内地条件这么好,志愿者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到新疆一些偏远地方。三年的志愿服务时间,朋友们不止一次地问我,是否觉得在新疆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我的回答是:对于我的选择,我无怨无悔。

第二篇:最新社会热点主题素材及运用

最新社会热点主题素材及运用,考试极有可能考到

今天小编整理一些社会热点主题素材及运用,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帮助。1.立意点: 环保、责任、改革、梦想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最近一张手机截屏蹿红网络。在这张截图上,24个共享单车应用的图标霸满了整个手机屏幕,真的是“一图说明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而在街头,仿佛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排满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如果家到地铁站口的距离较远,除步行之外的通勤方式就只能选择自行车、“蹦蹦车”以及“摩的”等黑车。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衍生出的需求催生出各种快递柜和代收服务的商机。

而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让部分人看到了商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目前以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其他竞争者包括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也纷纷入局,想要切下一块市场蛋糕。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点,“小黄车”和“小红车”纷纷扎堆现身,特别醒目。用户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软件的定位功能就能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通过手机软件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取车与还车,并支付费用。对于在校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这种有科技感的自行车带来不少便利。2.立意点:规则与底线、尊重、坚守

对这个故事再熟悉不过:为了救患有阑尾炎的妈妈,7岁的小爱迪生找来几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让油灯的光聚在一起,机智地让家中房间变亮,医生因此成功实施了手术。对于这则出现在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名人轶事,很少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直到8年前,数位语文教师开始和它“死磕”。死磕的理由也相当充分——没有任何一本爱迪生传记提及此事,更何况爱迪生7岁时,医学史上还没出现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

这些年,我们学的究竟是不是“假课文”?漫天的质疑、声讨、抗议,如雪花扑面而来,凝结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步步紧逼的读者,教材编者没有让步,他们也较上了劲。有编者坚决回应,《爱迪生救妈妈》绝非“杜撰”的故事,它是“有来路的”。一部77年前的美国黑白电影,以及一篇34年前的人教版初中英语课文,就是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被问号击中的我,扒出编者提及的影片和课文。

当看到头戴鸭舌帽的小爱迪生,拿着镜子围在母亲病床前那一刻,至少,这不是一篇“比三聚氰胺更毒的假课文”。虽然救母的真实性仍然难以求证,但最起码,它有源可溯。要不是读者和编者“掐架”,恐怕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一事,除了一部老电影,并无其他可以相互佐证的资料,而在故事的原产地美国,普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则名人轶事。不过,除了释疑,编者似乎还大喊了一声“打住!”一个声音冷静地说,“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我倒认为,只要是理性的声音,争议更激烈也无妨。倘若双方都摆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辩论,较真,“假课文”的质疑岂不会烟消云散?就怕不“较真”。有编者委屈地回应,“语文不是历史”,主要功能应是为教学服务。也有教师淡然称,不必纠结真实性,只要价值观向善就行。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如果语文教学纯粹是传递知识,我们的课文怎么会经过千百回的精挑细选,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旋律一致地弘扬美好高尚的情感?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回避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但为了弘扬善的价值观,就可以抛掉真实的内核吗?

真与善冲突时,宁要朴素的真,也不要掺假的善。一个并不完美的真实形象,远胜人为塑造的高大英雄。3立意点:信念与坚持

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国品牌”,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所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对自我的期许,也是对他人的承诺;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堪称工匠者,必有对事业的沉静与专注,必有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他们细心打磨,不至极致必不轻付于人。他们承继传统而不泥古,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他们诚信重诺,视质量品牌为生命而决不妥协姑且。他们摒弃浮躁,沉潜于事滴水穿石,有事业心而无功利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小到技术研发、车间生产、服务提升等微观领域质量水平的提升,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振兴、创新驱动等宏观战略的实施,都离不了工匠精神的支撑。单个工匠力量虽微,但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来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都以工匠精神来打造产品和企业的品牌,逐渐涌现出众多的“中国工匠”和富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就能打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塑造出光灿灿的“中国形象”。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制造亟待匠心回归,亟待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加持,以重振市场信心,培树国际形象,筑就“中国品牌”。弘扬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觉,也靠文化涵养;既靠政策的激励,也靠环境的营造。既需要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企业治理理念并注重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经济环境,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既要建立体现人才和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也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迎接质量时代和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需要。让我们高扬工匠精神,照亮质量时代之前程。4立意点:文化传承、初心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包括各类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综艺节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受到一些观众追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泛娱乐化趋势,而这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爆发提供了契机。面对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一条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饭馆一条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这是一个行业的生态。包括各种娱乐节目在内,从不同层次共同满足观众需求的娱乐努力,都是一种生态,文化节目也开始产生了某种生态,因为它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但在视频节目整体占比上,我觉得文化节目的数量,其实远远不足。文化类热播节目,还是凤毛麟角。” 同时,他认为,这些文化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努力。“有一些节目更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满足知识传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们属于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最终合成一种叫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景观。各种层次没有所谓高低,大家都应该去努力,生态越丰富,产品成长的可能越健康。”有评论指出,《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要理解文化节目走红的当下,必须了解中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变迁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第三篇:才艺展示与运用事例

在第三个比赛环节中,四名选手分别带来了演唱、太极拳、搏击操和话剧等师生共同演绎的才艺展示与应用。国际贸易系辅导员王薇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在场的同学们生命的顽强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用一曲歌伴舞“隐形的翅膀”表达了她对音乐、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商务管理系辅导员吴丽娟激情表演了搏击操,并现场彩排同学们到敬老院进行健美操表演;商务外语系辅导员宋宇展示了太极拳表演,并在为学生传授太极拳的时候解说太极以柔克刚的为人之道,教育学生要克己自律,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信息服务系辅导员杨杰和他的学生们给表演了精彩的话剧,带来了几个发生在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选手们专业的演艺才能充分展示了我院辅导员多才多艺的一面。经过各位评委评选,商务外语系辅导员宋宇获得了这一比赛环节的第一名。

第四篇:考前素材积累与运用

考前素材积累与运用

——任雪萍

【摘要】 “好素材决定好作文,好作文决定好分数”。素材的多寡新旧,处理的精粗,运用的巧拙,往往直接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考生的命运。掌握好素材积累与运用方略,相信考生必能在考场上厚积薄发,灵活运用,文由意生。

【关键词】高考 素材积累热点 课本 生活 准确运用 新颖

高考临近,作文备考的重点已由“写作基本能力和技巧的训练”转向“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人们常说“好素材决定好作文,好作文决定好分数”“得素材者得天下”,这些都说明了素材的重要性。唯有获取大量新鲜、实用的素材,才能应万变,决胜高考。素材的多寡新旧,处理的精粗,运用的巧拙,往往直接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考生的命运。巧妙运用考前素材积累与运用方略,必将使考场作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全面关注热点素材

社会热点与时代热点,既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备受命题者青睐。如“明星代言”、“兽首拍卖”等作文命题材料,都是当年的热点素材。考生如果熟悉这些素材,就能借助作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紧跟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与热情,实现与阅卷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即使作文话题与社会、时代热点的结合不是十分明显,但作文时选择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比用那些被人嚼烂了的材料要亲切得多,也更能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从而拿到高分数。

如何积累热点素材,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关注新闻,追踪热点。临近高考,时间紧,任务重,但即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利用课间、睡前时间,浏览报刊、收看新闻。因为各种媒体——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等都是触手可及的素材,《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等都应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

2.寻求评价,记录感触。遇到典型人物或热点事件,尽可能地弄清事件始末,了解全面。除了了解各方对这一热点的评论外,更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及时记下自己最感动的细节和最深刻的感受。

3.利用资料,分类整理。高考前夕,平时积累的各种素材肯定很多,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往往很差。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分类整理,可按主题分类,如创新、环保、教育、道德等,每个主题都准备三至五个素材,字数限定在500字左右,并且在每则素材下面都注明运用方向、适用话题等,这样运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二、回顾挖掘课本素材

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素材库。近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很好地运用了课本中的素材,运用这样的素材既显示出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用心和深入,也会使阅

1卷人觉得格外亲切,从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课本素材的魅力为何经久不衰?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经典性和文化味;另一方面是教材是考生最熟悉的,易于发挥到极致。

回顾挖掘课本素材,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主题归类,巩固记忆。利用课本素材,就是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主题对课文进行分类,分析哪一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一个主题。这样,让每一篇文章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2.纵深挖掘,多向联系。冲刺复习中,对于一些重点课文,要重点做一些“钻探”,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积累课本素材。如《拿来主义》,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联系“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也可从精华与糟粕的角度联系“选择”“美与丑”等话题;还可从交往交流的角度联系“开放”“封闭”等话题。

三、整合梳理生活素材

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十分广泛,选取材料形式丰富多样,反映了作文命题走进现实生活、贴近考生生活的思想,这与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高度重视生活积累,及时、广泛、深刻地了解和思考生活本身,体验人生,关注社会,激发写作欲望。临近高考,时间有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资源,着力整合生活中的各类素材,以及由此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里理出头绪,发现生活规律,提炼生活本质。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整合梳理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与情感。在大考前复习之余,多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灵,想想那些使你幸福、使你痛苦、使你欢乐、使你忧愤、使你反思的一幕幕情景。如果在考场上,面对作文话题,你能够迅速打开自己的心灵,让心中的话化作文字汩汩流出,这样的文字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为精彩的,因为它是你的真情实感。

2.整合梳理平时老师评讲过的作文、印发的范文等。这些作文和范文,你已经熟记于心,让高考作文与自己积累的材料挂钩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如果在考场上碰到相关的作文话题,语言、结构甚至思想内容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通过以上方法,同学们可以全面整合积累热点素材、课本素材、生活素材,那么怎样把这些素材铭记于心并以新颖的角度运用于作文中呢?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记住素材关键点。高考作文中,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常出现史实不清、张冠李戴的情况,有的甚至逻辑不通。这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素材的关键内容记忆出现了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记忆素材的时候首先就要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并把它们牢牢地记住,进而通过这些关键点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素材完整地记住。这些关键点包括:国家(地点)、时代、人物名字、人物经历(这个最容易出错)、结果、涉及的具体数据等内容。

2.回避滥熟观点。有些素材容易让人形成既有的思维定势,比如海伦•凯勒的素材,大

多数同学总是用她的事迹来歌颂身残志坚、毅力顽强的精神。可是,如果全面了解海伦•凯勒的事迹,就会发现这仅仅是海伦•凯勒优良品质的一部分。比如,“1936年,和海伦•凯勒朝夕相处五十年的沙利文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从这一小段文字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海伦•凯勒知恩图报,乐于奉献,将沙利文老师的爱发扬光大,和沙利文老师进行着爱的接力,为世界盲人的教育事业和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素材本身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在提炼观点的时候,应该努力回避滥熟观点,做到“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

掌握好素材积累与运用方略,相信考生必能在考场上厚积薄发,灵活运用,文由意生。

第五篇:最新时事作文素材与运用六则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最新时事作文素材与运用六则

一、李白故里起纷争

8月中旬以来,湖北安陆的形象宣传片“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每天在央视四套播出。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江油,要求湖北安陆停止侵权。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馆长郭兴隆表示:“李白不过是在安陆生活了10年,娶了第一个妻子而已,后人凭什么就自我标榜‘李白故里’?我们有充分的史料佐证李白出生于江油,而且‘李白故里’的称谓,也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的城市商标。”

江油市委宣传部称,具有内容争议的湖北安陆形象推荐广告,已引起江油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油市已分别向中央电视台与湖北安陆市方面发函,要求立即修改或停播该广告,停止名誉侵权。江油市政府法制办负责人表示,此事还在进一步讨论中,目前广告还在播出,本周内将给安陆市发去律师函,表明江油对处理此事的立场,对其侵权提出交涉。(来源:8月26日《成都商报》)

【深度分析】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流行的当下,古代名人俨然就是“财神爷”。一些地方为了古代名人的故乡名号纷纷争抢,蔚为壮观,成一时之盛。其实,这只是一些地方政府“借水行船”的发财招数而已,目的在于拉名人为自己招商引资和拉动旅游服务。然而,脱离城市的自身特色,光靠“傍名人”来打造城市品牌,恐怕难以持久。试想,如果城市本身不吸引人,再多的名人广告,又能怎样?

【适用话题】

“旅游”、“特色”、“名人”、“文化遗产”、“城市品牌”和“文化与经济”

二、全球最大销量通俗杂志《读者文摘》申请破产

8月24日,拥有全球最大销量的通俗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是最新一桩在融资收购高峰期达成的媒体交易走向破产的案例。此前,已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芝加哥太阳时报》等6家主流报纸出版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由于美国媒体出版公司秉承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每一家报纸的背后都有大财团的资助。在美国金融业一泻千里的萧条市场下,必然波及到其他产业的经营。

《读者文摘》这份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文摘类杂志,曾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目前,它有48个版本,19种语言,风行60多个国家,拥有1.3亿读者。(来源: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深度分析】

www.teniu.cc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作用。据悉,此前山东省虽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写入电子档案,并成为录取依据之一,但由于缺乏具体操作标准,该政策两年来一直停留在政策层面。(来源:8月21日《大众日报》)

【深度分析】

多年来,因“应试教育”带来“成绩至上”的招生模式弊端丛生,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选拔标准之一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当诚信和责任在当今社会已经变成一种奢侈品时,这份主要依靠评价者的裁量来完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其可信度究竟有多大?而目前出台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无论从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上,都尚未具备让人足以信服的理由,自然,在实践中也难免走过场。

【适用话题】

“教育”、“改革”、“公平”、“人才”、“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

五、汉字“整形”起争议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决定自2009年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字表拟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并增加和恢复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的使用。消息一经传出,即遭网民、媒体舆论迎头痛击,冠之以“胡折腾”之名。

8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此言论一经报道,即遭到多数人的质疑。

目前,虽然教育部的公开征求意见已经结束,但在各网站进行的调查讨论依然在继续。某网站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中,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3%,支持者仅占4.5%。(来源:9月2日中国网)

【深度分析】

一个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一经出世,竟招来专家和群众之间如此大的争议。人们不禁要问,正在征求意见中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究竟是学术问题,还是全社会都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公开征求意见,问道于民,自然是发扬民主的表现。本质上说,汉字无论怎样变更,都必须从社会应用出发,处理好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适用话题】

“汉字”、“文化”、“传统”、“改革”、“民声”和“科学性与社会性”

www.teniu.cc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行走,向着远方”主题素材展示与运用示例(优秀范文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