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羁旅诗学案(五篇材料)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24-56869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9 22:30: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羁旅诗学案

诗歌鉴赏学案之羁旅诗专题

一、羁旅诗

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它们或写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二、羁旅诗的常见意象、节令

(一)羁旅诗常见意象:

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3.寒蝉——悲凉。4.猿猴——伤感。

5.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6.沙鸥——飘零;伤感。

7.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8.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9.杜鹃——环境的凄凉;人的哀伤,思亲、思乡;忠贞。

常见的意象还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晚钟、秋风、苦雨、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二)羁旅诗常见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6.上巳(阴历 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7.端午:五月初五日。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三、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1.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羁旅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凄清的景象抒发了羁旅者的愁思。

2.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如南朝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 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前两句以流云南逝、大雁来归写出了自己南归的行踪和急切的心情,后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象,以揣测故园篱菊,花事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渲染。渲染指的是诗歌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一个事物,以使事物的形象更为突出或突出某种气氛或烘托某种情思。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就渲染出孤清、冷寂的气氛,与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相吻合。

4、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从对方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常见的表达技巧还有衬托,对比,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五、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遭遇、诗歌所写具体内容等)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六、同步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4分)1.(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1分),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1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1分)。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那种孤寂心情(1分)。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4分)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1分),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1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1分)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1分)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1分)(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2)表现了思家的孤寂的心情。(2分)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家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1分)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但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是孤寂之愁更深一层。(2分)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少年游•早行 [宋]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时通过哪些景象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4分)(1)诗人用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山径行人稀少,寒霜犹重等景象来表现早的。(答出四点给满分)

(2)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2)氛围:清幽静谧(清静)。(1分)

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两三声鸟鸣声反衬环境的清幽。(2分)(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5分)(3)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1分)

直接表现(直抒胸臆):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2分)

间接表现(借景抒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②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2分)

(2)颔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描述的情景,并说说该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3)本诗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6分)(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1分)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转悲,感情跌宕起伏。

(2)①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的所见所闻: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昏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眠。(2分)

②反衬,用估客昼眠反衬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焦躁思绪。(2分)

(3)①身世飘零之感。诗人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两鬓星霜,恰又逢上这肃杀的秋天,愁绪倍增。

②彻骨的思乡之情。诗人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向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③国恨家愁(忧国情怀)。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消失了。但战火未熄,所到之处战云密布。

(任答两点即得满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2分)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1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2分);作者融情于景(1分),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2分)

第二篇:羁旅送别诗

羁旅送别诗

一、什么是送别诗、羁旅诗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如: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张说《蜀遭后期》)(借抱怨秋风,抒发不能归的烦恼,含蓄委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即景抒情,表现了在旅途中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写远在异乡,深秋景色,旅愁归思,即景点染。)

二、送别诗、羁旅诗的特点

1、内容解读:“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 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2、思想解析:“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 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3、涉及领域: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思亲念友: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边关思乡: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 3 满天山。”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艺术手法多样。

1、情景相融,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借景、境抒情)解析: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 4 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实结合)

《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乐景哀情、衬托)解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

对写法 :以彼写此

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不从自己写起,而是从思念对象写起。通过写思念对象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正意反写,相反相成。杜甫的《月夜》之所以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主 要原因,也在于此。《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妆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3、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就把历史和现实,自己和别人,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典故,强烈表述了诗人对世事蹉跎的感慨。

4、细节描写,诗歌中最能打动人心莫过于那些让人动情的一举一动,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怎能为之流泪?如果没有“更尽一杯酒”,我们的心怎么能为之震撼呢?在“送别诗”中这种平实的不露神色的描写通常能让我们痛彻心扉。

三、表达情感

1、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凄婉悲凉]

2、情深意长的勉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励,境界开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情谊真诚,信念坚定]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话语平淡,情感深沉]

四、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五、规律总结:

1.羁旅送别诗往往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的思想感情。常用

芳草、梧桐、孤雁、鹧鸪、扬花、杜鹃、月、水、长亭、浮云

等意象来表达

2.这类诗歌的感情色彩往往是 悲凉孤寂的3.常见的表达技巧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喻、想象、联想等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鉴赏时注意的几点:

1、照顾全面,从整首诗来考虑树立小文章观、分点答题的意识.2、运用一些诗歌术语.3、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

第三篇:边塞诗.羁旅诗、闺怨诗

边塞诗、羁旅诗、闺怨诗

边伏侠 边塞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诗歌鉴赏类型五:边塞诗鉴赏 朗读诗句,体会情感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风格——雄壮豪迈。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2)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分析角度——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家乡---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主旨】

①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②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③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④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思想念亲、思想盼归、思念友人等;

⑤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西、轮台、龟兹qiū cí、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chán yú、碛qì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实战演练】

1、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piān吹行路难。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⑴ 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⑵ 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⑶ “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类型六:羁旅诗鉴赏 羁旅行役诗,也称为思乡怀远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羁旅诗常见意象:

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3.寒蝉——悲凉。

4.猿猴——伤感。

5.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6.沙鸥——飘零;伤感。

7.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8.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9.杜鹃——环境的凄凉;人的哀伤,思亲、思乡;忠贞。【实战演练】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类型七:闺怨诗鉴赏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离别相思之情,或者少女青春寂寞、思念情人的感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实战演练】 例

3、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第四篇:晚唐羁旅诗专题

晚唐羁旅诗专题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

一、导入

杜 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和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2.体会《商山早行》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和表现的羁旅乡情。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4.积累名句,试背全诗。

三、《长安晚秋》 问题讨论 方案一: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2、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3、如何理解“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中 “篱菊”与“枯荷”之景? 方案二:

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

【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答】都使用移情手法(答“移情手法”、“以物托情”、“拟人”亦可),通过对莲(菊)凋残衰败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愁情。诗句“红衣落净渚莲愁”通过写莲花的“红衣落净”、花谢蕊枯、满面愁容,抒发无限乡愁;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通过写满地残菊,任其枯萎凋谢,来抒发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满腔愁怀。

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5、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很强,情景交融。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的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答: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颈联和颔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这首律诗通过诗人登高见闻,将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借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典故来表达羁旅思乡和归隐之心。

四、《商山早行》

1、一读全诗

要求:熟悉内容,弄通大意。

答:这里每一种景物都与山乡春寒中早行相关,而且声、形、色都有着清晰的美感。岑寂的早晨,路旁茅店里传出几声报晓的鸡鸣,残月还挂在微明的天边,板桥的积霜上,已印上行人最初的脚印。这些景象,色调清冷,既衬托了行旅的辛苦,又与诗人“思恋故乡”的心境一致,情景交融,所以历来脍炙人口。

2、二读全诗

要求:读出诗中是如何写“早”的?

答:“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3、三读全诗

要求:读出“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羁旅乡情”。答: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颔联和颈联,只有两个动词“落”和“明”,其他都是名词,特别是颔联,全是名词的组合,意象具足,境界全出。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五、归纳总结

1、以下列诗歌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一:了解羁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温庭筠《商山早行》宦游在外

孟浩然《宿建德江》、张

继《枫桥夜泊》羁旅愁思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亲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征人思乡

2、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二:简析羁旅诗中常见的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背井离乡

山长水阔,有家难回

久戍边关,遥无归期

宦游在外,身不由己

3、以下列诗句(词语)或意象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三: 诗人在羁旅诗中一般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生情:大雁南飞、倦鸟回巢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明月、大雁、芦笛、杨柳、莼羹鲈脍 因梦寄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六、练一练

(03北京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 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这两首都是抒发___思乡之情(秋思)(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第五篇:羁旅思乡诗教案

2010年高考复习: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行役类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四、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五、鉴赏示例

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2.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④墙。因思杜陵⑤梦,凫雁满回塘⑥。

[注释] ①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②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③槲(h):树名,落叶乔木。④枳(zh):灌木或小乔木。驿,指商山驿。⑤杜陵:地名。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⑥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此句谓诗人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赏析]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行情景,“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晨起”与“悲故乡”照应,暗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诵千古。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月六件事物,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①诗人是怎样借用景物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的?

②这些景物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的?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参考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羁旅诗学案(五篇材料)
TOP